蒙古人的 “长生天”信仰与丧葬习俗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成吉思汗发源于蒙古哪里人 蒙古人的 “长生天”信仰与丧葬习俗

蒙古人的 “长生天”信仰与丧葬习俗

2024-05-07 19:4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成吉思汗与六盘山――纪念成吉思汗逝世78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蒙古人的 “长生天”信仰与丧葬习俗

              ―从一则民间故事析成吉思汗卒六盘山的历史事实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

 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蒙古族在不断的创造、发展着北方干旱草原的游牧文化。在这种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了一整套适应自己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特别是蒙古族的丧葬习俗,在整个蒙古民俗文化中最具特色。蒙古人信仰萨满教,相信“长生天”主宰一切的最高神。他们认为人的一切都是由“长生天的意志”安排的,一生是不能改变的。成吉思汗就是“长生天”的代表,他的所做所为都符合“长生天的意志”。在蒙古人的精神世界里,十分崇拜与敬畏“长生天”, 他们对自然规律的体悟深刻,一生恪守着对大自然的钟爱情感,有着对介乎人与神之间的“博”的神秘操演的笃信。蒙古人的这种文化传统延绵不绝,一直传承到今天。蒙古人是看重文化传统的,文化传统熔铸了他们的民族性格,就是这种民族的豪壮性格,在历史的画卷上涂抹过浓重的色彩。他们把祖先传承下来的生活习惯看的神秘和圣洁,一生恪守不变。他们忌往火里扔脏东西,不从火上跨越,不在火旁放刀斧等锐器;不在河里澡、洗脏东西,更不能随便倒垃圾、扔东西、大小便;他们禁止在寺庙周围打猎和在寺内杀牲畜,不让在经堂内吸烟、吐痰。还有许多生活忌俗;诸如忌吃马肉、忌送帽子,穿蒙古袍时,忌捋袖子,进入蒙古包时忌踩门槛;忌单手接递物品时等。生死是人生最大的事,人死后一定要请喇嘛念经、指路,让死者到没有灰尘的“德娃珍”地方去享福。丧服穿蓝裤和白布衫,不穿绵衣,忌用平纹布。儿女不许伸手给死者穿衣。死者遗留衣服,多赠给为死者穿衣服的人。停灵入殓时死尸不能从门过,要打开窗户,用秫吉三根拼成门形,尸体从窗户抬出去。出殡时,灵车上死者的脚朝前。死者如年岁高,供品被视为福物,要分给亲族人们。祭献的鸡,多留给送出殡的人回来后食用。火葬是喇嘛教传人蒙古族地区后出现的一种葬式。为王公贵族、大喇嘛、官吏等人死后所采用。普通人死后,多数不实行火葬,只有患传染病或产妇死后,才进行火葬。火葬后,家属把骨灰撤于山川、江河,有的装入坛罐。

蒙古族依照祖上习俗,王公贵族、大喇嘛死后不用棺椁,也没有殉葬品,截下半截树身凿空,置遗体于其中,木头外表涂上油漆,然后将装有遗体的木头放进很深的土坑,掩埋上土,然后放马奔跑踩平,,再在这片墓地上,当着母骆驼的面,把子骆驼杀死,淋血在地上,然后派千骑士兵把这块地方守护起来,等长出葱郁的青草,看不见掘过的痕迹时士兵们走才撤帐离去。这种秘密潜埋的习俗。许多史书里都有记载。贵族死后不起坟,埋葬之后“以马揉之使平”。如果要祭祀,就拉着那只母骆驼引路,母骆驼悲鸣之处,就算是墓地了。

这是蒙古人信仰“长生天”的丧葬礼俗,从帝王到臣民都崇奉“来自自然,回归自然”的“天地人合一”的生死观。让死者的尸首与大自然完全融为一体,这是作为游牧民族的蒙古人对大自然丰厚馈赠的一种回报。

 

一则民间故事析成吉思汗卒六盘山的历史事实

作者去年为宁夏隆德旅游编写一本册子,到成吉思汗在金正大四年(1227)3月,统帅大军进入六盘山,曾经驻军的清凉峡考察,在清凉村收集到一篇关于成吉思汗身染风寒、卒于六盘山的民间传说,多少有些历史的影子。

民间传说的很奇。说成吉思汗一日传下令旨,全军拔营南下,进攻四川。几十万大军,沿着清凉峡的“千军万马路”浩浩荡荡前进,可是,清凉峡里有一座叫 “笑佛山”的大山,大军一走到笑佛山山头,马嘶叫,人昏厥,怎么也过不去。白天一直的走,一直的过不去。晚上一直的走,一直的在清凉峡里转圈圈。走了三天三夜,成吉思汗的大军还没走出几里路。他觉得这是一个奇怪的事,晚上人静时分,一个人打马到山脚下来看究竟。他钻进对面的林里,向大山望去,哎呀,原来是一尊大佛稳坐山中挡住去路。你看他黑夜浑身佛光辉煌,佛像头上的光辉似一轮金盘,两只大耳朵坠着一对金耳环,两边光芒四射。硕大的双手扶在两腿面上,对着成吉思汗眯眯发笑。

成吉思汗完全明白了他的军队三天三夜走不出清凉峡的原因。就走出林子来到大佛左脚下,大声问道:你是哪门佛陀,不在佛龛享受佛门弟子的香火,独坐深山碍我军事何故?问了好几遍,大佛还是笑咪咪不作回答。

成吉思汗发怒了,抡起马鞭,狠狠的在大佛的脚面上砸了几鞭,勒转马头,扬长回了大帐。

成吉思汗毕竟是蒙古大汗天子,贸然一鞭,刹那间,大佛佛光散尽,隐去了佛身。整个大山一片漆黑。第二天,成吉思汗照样下令行军,千军万马从大佛山的脚下顺顺利利的通过去了。

全军走出清凉峡,已经是第5天的事了。成吉思汗突然感觉浑身滚烫,四肢麻木酸疼,连马也骑不成了。他以为是天热中暑,于是下令全军在泾源地界的凉殿峡辟暑休息。这一辟暑又是一月有余的时间。军营里悄悄传出消息,说“成吉思汗得了重病”!

弥勒佛挨了蒙人天子的一马鞭,笑笑离开了清凉峡,他以大肚包容了成吉思汗。可难容他统帅的几万大军驻扎清凉峡灭绝大量生灵的深重罪孽。他上天禀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即命十殿阎君勾了这个蒙古天子的魂魄,以风寒染身,一命呜呼了!

这篇民间故事反映出这样几条信息:一、成吉思汗曾经在隆德境内的清凉峡驻扎过大军;二、成吉思汗在六盘山里“得了重病”并“死”在了这里;三、成吉思汗在“泾源地界的凉殿峡辟暑”一多月时间。

以上这三条“民间”说法,不管是文人编造或是民间“传言”,但是,都有历史的影子在其中。

据史书记载,在金正大四年(1227)3月,成吉思汗统帅大军进入六盘山,闰4月,一举攻克德顺州,准备拔营南下,进攻四川。在《金史・爱申传》里记载很清楚:“正大四年春,大军西来,拟以德顺为坐夏之所。德顺无军,人甚危之,……数日受围,城中共有义军乡兵八九千人,大军举天下之势攻之。……凡攻百二十昼夜,力尽乃破。”在这场打了“百二十昼夜”恶战中,德顺节度使爱申、进士马肩龙等人被俘后宁死不屈,刚烈自缢。当时,六盘山区所属各州县,都已经在金政权的统辖内,成吉思汗“拔德顺州”(现在的隆德县)的历史是不争的事实。

当时,已经到了6月,西夏最后一个皇帝到六盘山来投降,也未见到成吉思汗,只是在帐外举行受降仪式。这确实证明成吉思汗大病不起了,不久,成吉思汗真的病死了。后来,史书记载了此事,《史集》说,“蒙古主铁木真殂于六盘山。”再后来,更多的史书都记载了此事。如《通鉴续编》、《续通鉴纲目》、《成吉思汗传》、《成吉思汗》、《成吉恩汗实录》都说蒙古主铁木真“卒于六盘山”。

成吉思汗死后,大臣们是按蒙元人特别丧葬礼葬埋了这位功高盖世的元蒙皇帝。不用棺椁,也没有殉葬品,只是将凉殿峡原始森林里的一大树身截下来凿空,置遗体于其中,木头外表涂上油漆,然后将装有遗体的木头放进很深的土坑,掩埋上土,就调集他生前统帅的万马奔跑踩平,又留驻了一支军队把这块地方封锁起来,第二年,墓地长出葱郁的青草,看不见掘过的痕迹,才解除了封锁,凉殿峡一切都显得那么的平淡无奇,后世谁也很难发现成吉思汗葬埋的遗迹。遗留在凉殿峡里的石槽、拴马石等遗物,就是最好的证明。

 成吉思汗陵墓盛测度、传说

关于成吉思汗陵墓问题,历史学家、考古专家以及蒙古学家都发表了大量的、“言之凿凿”的大论,读来,都不能让人深信无疑。但目前,考古专家对成吉思汗墓地的圈定位置,比较认同四个地点:一是位于蒙古国境内的肯特山南、克鲁伦河以北的地方;二是位于蒙古国的杭爱山;三是位于中国宁夏的六盘山;四是位于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鄂托克旗境内的千里山。但无一定论。

我们认为,六盘山在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许多帝王将相都巡游、驻跸、涉足这块土地,并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史料。在新时期的今天,充分认识六盘山的地理的、历史的、经济的价值,是历史发展的需要和必然。

因之,我们有以下意见,可供各位学者、专家批评。

一、尊重历史、少测度、少意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发掘、研究历史,一定要尊重历史的原本。不要以学者、专家的身份、名义,去测度和意会历史。研究历史不是写小说,让作者去“生发”“合情合理”的故事,或说严重一点就是靠“胡编胡谄”来标新立异。

二、对于成吉思汗的死因、陵墓等诸多历史遗留的历史难题,国家或地方政府应该组织人力财力,列为研究的重大课题去研究。历史在古文献中,在地下,任何的“想当然”都显得无力与苍白。

三、地方政府要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历史研究的关系。地方政府开发旅游产业,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无可非辩。但是,不要把民间意会、传说的东西,当作历史去研究、去证实。

四、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这是历史事实,是固原地区开发旅游、发掘研究的亮点和历史科考科研的重要内容,围绕成吉思汗避暑六盘山,固原人要做的事情很多,要抓住历史机遇。

作 者 王知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甘肃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平凉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关陇民俗研究会执行理事长。国家重点课题“西北人文环境资源基础数据库”、《六盘山区传统文化艺术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课题组主要成员。

通讯地址:甘肃省静宁县邮政信箱0081号  

邮政编码:743400 

电 话:0933/5921953(宅)  0933/3225539  13099331531

电子信箱∶[email protected]

博   客:http://jnwzs.blogms.com

http://blog.sina.com.cn/u/1257792720

 

王莲喜   为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会员,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关陇民俗研究会副理事长。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通讯地址:宁夏民族艺术研究所

电   话:1340959329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