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旦”的艺术风格及启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戏剧四大名角是什么 “四大名旦”的艺术风格及启示

“四大名旦”的艺术风格及启示

2024-07-08 15: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发扬传统超越传统

借力时代再创辉煌

“四大名旦”共同成就京剧艺术发展史上的辉煌,为当前京剧发展、演员培养与流派创立,以及文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其一,注重艺术积累、尊重艺术规律、探索时代精神。梅兰芳每一步创新都是在全面深入掌握京剧艺术本体基础上进行的。正如梅兰芳在其《舞台生活四十年》中所回忆的,一小段唱就要反复练习几十遍;科班里一边学戏,一边舞台实践,前后学了30多出青衣传统剧目,逐一登台展示,为以后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脱离传统,“创新”只能是无本之木。

这30多出戏奠定梅兰芳扎实的基本功和审美标准,才有后来的“移步不换形”和“随心所欲不逾矩”。“形”是什么?“矩”又是什么?是京剧本体。梅兰芳的创造不管有多新、走多远,其本质始终是“京剧”,始终未离剧种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其剧目和创新亦契合时代主题和社会价值、引领时代审美,从而为大众所喜爱。离开时代,“创新”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二,善于“拿来”、敢于摒弃。对传统,我们要有辩证客观的认知:并非所有传统都是精华、都具有传承价值。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敢于完善,是对传统真正的尊重。对其他艺术形式、他国优秀文化,我们则应开放、包容、客观,不自傲更不自卑,善于发现他人优长化为我用。比如梅兰芳剔除传统戏《贵妃醉酒》中低俗的部分,保存并强化衔杯、卧鱼、醉步等表演技巧,提升了整出戏的艺术格调;尚小云在《摩登伽女》中大胆塑造异域少女形象,表演上突破传统程式。纵观京剧发展史,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芜存菁,融合吸收多剧种、多曲调优点,集文学、美术、武术、舞蹈、表演等于一身的“两创”过程。

其三,良性竞争有助于激发艺术创造。“四大名旦”之称,由沙大风在1921年天津《大风报》创刊号上首次提出。1927年6月,北京《顺天时报》评选“首届京剧旦角最佳演员”,梅、尚、程、荀四位艺术家当选,被誉为京剧“四大名旦”。名角儿是演出市场良性竞争的结果,竞争意识极大地激发演员的创造力和创新力,推动流派发展成熟。如今,戏曲生存环境优化很多,我们不能丢失竞争意识,要敢于比拼、敢于与各种艺术形式同台竞技,尽情绽放。

其四,积极借力科技发展成果,推动文艺创新步伐。京剧鼎盛时期,就不乏跟电影业、唱片业以及纸媒的紧密合作。譬如梅兰芳早在1948年就拍摄京剧艺术片《生死恨》,名家大师竞相灌录唱片,名角名作连连登上报刊头条位置……如今,面对新技术、新平台和新的传播渠道、传播方式,戏曲人惟有及时转换思维、调整定位、提高市场敏锐度,方能拓展舞台空间,赢得更多观众。

其五,好戏是集体的智慧,“角儿”是众星捧月的成果,戏曲的璀璨辉煌更离不开众人托举。再厉害的角儿也难独唱整台大戏。从作品的成功到戏曲的整体发展,除了主角,配角和龙套演员亦功不可没,乐队、作曲、编、导、舞美、灯光、服装等“一个都不能少”。当年,梅兰芳身边有齐如山、李释戡等人组成的智囊团;尚小云有还珠楼主为之整理、编写剧本;程砚秋有罗瘿公、翁偶虹的强大助力;荀慧生也曾有陈墨香为之出谋划策。除此之外,每个人还有相对固定的班底,如今称之为“团队”。

其六,怀抱文化自信,走进国际视野。戏曲蕴含中华优秀文化基因,当以写意、虚拟的艺术表现方式,传达真善美的精神向往,讲述古往今来中国人的故事、情怀与梦想,彰显中国人的骨气、底气与人格魅力,凸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所有这一切都应化做厚重的文化自信,坚定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在跨文化交流中舒展中国文化魅力,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活力。

“四大名旦”在各自舞台上完成继承、发展与超越,都留下精湛的表演艺术和传世的经典剧目,更留下宝贵的创造经验与启示,共同创造京剧发展史上的高峰。今天,以“四大名旦”为榜样,把握时代特点和要求,面向古今中外一切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积极转化、为我所用,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广大文艺工作者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人民日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