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优质ppt课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惨无人道惨绝人寰翻译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优质ppt课件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优质ppt课件

2023-03-27 20: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优质ppt课件,文件包含第一单元第2课大战中的插曲pptx、2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docx、统编版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一单元2《大战中的插曲》预习案doc等3份课件配套教学资源,其中PPT共44页, 欢迎下载使用。

1.了解作者以及百团大战的历史背景;思考理解八路军救助日本孤儿的意义。2.理清行文线索,分析文章夹叙夹议手法的作用。3.领会“插曲”中所显示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伟大革命家情怀,明确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性质,思考“插曲”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的原因。聂荣臻(1899—1992),四川江津(今属重庆)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和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8月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5年回国,后来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南昌起义时任第十一军党代表,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参谋长、军事部参谋长,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红一军团政治委员等职。1934年 10月率部参加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第一一五师副师长、政委,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等。解放战争时期,任华北军区司令员,中共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等。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委、国家科委主任等。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聂荣臻回忆录》。 “大战中的插曲”是《聂荣臻回忆录》第十四章“百团大战”中的第四篇,也是最后一篇。“大战”指百团大战, “插曲”指百团大战中发生的一个故事——救助两个日本小姑娘。这个标题既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深厚的历史背景,又说明了它的特殊性:不是战争的主要部分,而是“插曲”。正因为是“插曲”,才更让人觉得有意思,耐人寻味。强调了事件的美好性。本文出处《聂荣臻回忆录》是聂荣臻的回忆录。全书以口述的形式撰写,回顾了自己投身革命的历程,通过一代革命家对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事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曲折前进的辉煌壮丽往事的回顾,让读者重温那段艰难而又辉煌的革命历史。本文记述的故事发生在百团大战期间。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伪军发动的战略性进攻战役,是抗战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大小战斗共 1 800 余次,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日本八路”——日本反战同盟会日本反战同盟会,是一个在华日本人组织的反对侵略的国际主义队伍,俗称“日本八路”。日本反战同盟会分两种:一种是被共产党下属的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武装俘虏后的感化人员,另一种是中西功领导的从事谍报工作的日共人员或者日本左翼人士。文中提到的“‘反战同盟’支部”当属前者。1939年 11 月 7 日,由杉本一夫等人在山西省辽县(现为左权县)麻田镇发起建立了华北日本士兵觉醒联盟。这是中国战场上,日本俘虏转变立场后成立的第一个日本人反战组织。此后,反战组织陆续建立,遍及敌后抗日战场。侵华战争中的日本遗孤1945年二战结束后,有超过4 000名日本孩子(未满十三岁)被遗弃在中国,与亲生父母分离。幸运的是,好心的中国人收养了他们。这些孩子在中国度过童年和青年时代,中日邦交正常化后,他们回到日本,被称为“中国归国者”,亦称“日本遗孤”(遗华日侨)。2015年7月,由54名日本遗孤组成的“东京日中友好之会感恩团”自费来华,看望和拜祭中国养父母,与中国友人共叙情谊。这是继2009年11月之后,感恩团第二次踏上中国的土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的一次大规模进攻和反“扫荡”的战役,由于参战兵力达105个团,故称“百团大战”。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役。 百团大战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中心任务是摧毁正太路交通。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继续破坏日军的交通线,并摧毁日军深入抗日根据地的主要据点。第三阶段,主要任务是反击日军的报复性“扫荡”。 百团大战重击了日伪军的反动气焰,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正面战场的作战,极大地振奋了全国的抗战信心。【分析】第一部分(第 1 段),交代回忆的故事,开篇点明部队拯救日本小姑娘的事是很有意义的“插曲”。第二部分(第 2~10 段),回忆大战中的插曲——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的故事。第三部分(第 11~14 段),写战争结束后,美穗子事件对中日友好产生深远影响和重大意义。第四部分(第 15 段),照应标题和开头,点明写作题旨。在进攻井陉(xíng)煤矿的战斗里,我们的部队——三团一营的战士们救起了两个日本小女孩,大的五六岁,小的还在襁褓(qiǎngbǎ)之中。她们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受了重伤,经抢救无效殒命,她们的母亲也在炮火中死亡。【分析】抢救孩子的父亲——井陉火车站的日本副站长,表现了战士们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人民的军队不是为了个人恩怨打仗和仇杀,而是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这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人民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那个稍大些的孩子,很讨人喜欢,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小孩子还挺有意思,开始不肯吃,我用水把梨冲洗了以后,她才接了过去。 把两个孩子安顿下来,我让炊事员做了一盆稀饭,把那个稍大些的孩子拉在怀里,用小勺喂她,孩子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我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嗯嗯”地回答着。翻译在旁边说,她说叫“兴子”。……两个小孩子在指挥所停留期间,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问题】美穗子对聂荣臻的情感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大孩子美穗子最开始充满戒备心,“不肯吃”梨子;被聂荣臻“拉在怀里”,喂着稀饭,“就显得不那么拘束了”;在指挥所停留期间,美穗子完全信任和依赖着聂荣臻, “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我走到哪里,她跟到哪里”。孩子的心理发生变化是因为她得到了聂荣臻和战士们的无私关爱和精心照顾。关心小孩子的伤势和吃奶问题,对大孩子做心理的抚慰,聂荣臻所做的这些都是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考虑,这充分地体现出八路军的善良与博大胸怀。【问题】文章中引述了“我”当时写给日军的一封信,占用了较大篇幅,将这封信的内容删除好不好?为什么?【分析】不好。①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删除就损害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佐证,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送交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关联。删除信件后,没有了前文的这些铺垫,后文的叙述就会显得比较突兀。当然,这两个小孩子,根本不同于解除武装的俘虏。小孩子是战争的受害者。我们八路军决不搞日本侵略军那一套。日本法西斯推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不知杀害了我们多少无辜的群众,孩子、婴儿也不能幸免,惨无人道到了极点。我们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对被俘士兵我们决不伤害,对日本人民我们不仅不伤害,还要尽最大力量给予爱护和照顾。【分析】八路军对日本孤儿的救助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与日本法西斯的“三光政策”和残害无辜群众,包括儿童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我记得,晋察冀军区俘虏过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他被俘后要求留在我们这里,我同他谈过话。我问他,你不回去,想做些什么呢?他说,随便分配我做点儿什么工作都行。那个时候,我们部队还缺乏使用日本掷弹筒的经验,缴获的大批掷弹筒,不能及时用上,中西就担任了这方面的教官,教八路军战士使用掷弹筒。后来,被俘日军士兵愿意留下的越来越多,他们就组成了一个“反战同盟”支部。这些人在我方多数表现很好,很能吃苦,作战勇敢,没发现有逃跑的。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以后,这些人回到日本,不少人参加了日本共产党。所以说,日军中间并不是不可以做工作的,应该大力地开展工作。【分析】“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的例子是点, “‘反战同盟’ 支部”的例子是面,由点到面,用事实证明日本侵略战争的非正义性和人心背离,预示了其失败的必然性。【问题】举“一个叫中西的日本兵”和“‘反战同盟’支部”的例子有什么作用?我对她讲,这件事,不只是我一个人会这样做,我们的军队,不论谁,遇到这样的事情,同样都会这样做的,这是我们的政策,是我们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所决定的。【分析】句中“我们的政策”是指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宽待俘虏”的革命人道主义政策,而“无产阶级性质”则指为人民服务的性质。聂荣臻的这句话实际指出救助美穗子这件事绝不仅是他自己或某些八路军战士个人的善良所致,还是由人民军队的性质和人民战争的性质所决定的。一个名叫中西的日本兵的转变和由战俘组成的“反战同盟”支部的成立也都证明了这点。【问题】怎样理解聂荣臻对美穗子说的这句话,他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文中是否有依据?没有想到,百团大战中这个小小的“插曲”,四十年后,竟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分析】①聂荣臻做这件事表明了我军愿意缔结中日友谊。②体现了聂荣臻对日本士兵遗孤和人民的友善、真诚,以及国际主义精神与伟大的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辉。③这些举动感化了日本军民,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军将领高尚的情怀以及中国人民主张世界和平的决心。【问题】百团大战中的这个小小的“插曲”为何“成了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 《大战中的插曲》记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以聂荣臻为代表的晋察冀抗日军民救助失去父母的两个日本小女孩的事情。文章控诉了日本侵略者残酷的暴行,彰显了伟大的革命人道主义的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中日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美好愿望。①襁褓(   ) ②殒(  )命 ③孤苦伶仃(    ) ④幡(  )然醒悟 ⑤化干戈为玉帛(  ) qiǎng bǎ  yǔn  líng dīng  fān bó  荒慌 谎拘 佝 枸襁褓:孤苦伶仃:不堪设想:兵戎相见:化干戈为玉帛: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指婴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形容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孤独,没有依靠。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指把战争或斗争转变为和平、友好。干戈,指战争;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以武力相见,指用战争解决问题。兵戎,武器。相同点:都有“对年幼者进行照料、养育”的意思。不同点:“抚育”可用于对儿童,也可用于对动植物。如:抚育幼畜。“抚养”只可用于人,不能用于动植物。如:抚养子女。相同点:都有“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犹豫不决”的意思。不同点:“徘徊”侧重表现“来回走动”的行为状况,还可以指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来回起伏、波动。如:没有书,也许历史还在混沌未开的蒙昧中徘徊。“彷徨”在表现“来回走动”动作行为的同时,还表现人物游移不定的神态。如:彷徨失措。3.不堪设想 / 危如累卵相同点:都有“情况非常危险”的意思。不同点:“不堪设想”侧重于表现结果的难以想象。如:后果不堪设想。“危如累卵”更强调情况危险的程度之重。如:公司目前经营情形危如累卵,发展前景堪忧。4.惨无人道 / 惨绝人寰相同点:都有“惨”“人”二字,容易混用。不同点:“惨无人道”形容残酷到了没有一点儿人性的地步,形容凶恶残暴到了极点,是对陈述对象行为做法的形容。如:精神上的迫害比肉体上的迫害更惨无人道。“惨绝人寰”形容悲惨到了极点,世上少有,是对客观情状的形容。如:这一惨绝人寰的浩劫,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1.文章开头说“这是激烈的战火中一个很有意义的‘插曲’”,为什么说这个“插曲”“很有意义”?①八路军在战斗中救治两个日本小女孩,拯救了两条鲜活的生命。②以送还日本小女孩为契机,向日本侵略者展示、宣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八路军践行的革命人道主义,针对日本军队开展了一次有效的政治工作。③战争结束后,拯救日本小女孩的事情在中日两国引起巨大反响,促进了日本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的认识,也促进了日本旧军人对侵华战争的反省与认识,对中日友好产生了积极影响。2.作者在回忆故事的同时,第 3 段和第 7 段回忆了自己当时的一些想法或思想活动,第 8 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对比议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和好处?①在回忆故事的同时,作者对自己当时想法或思想活动的回忆,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思想和感受,有利于表现文中人物形象特点和性格特点。比如第 3 段,写聂荣臻对部队请示答复时的想法和关于将日本小女孩“养起来”或“送回去”的思想活动,就表现了聂荣臻宽厚仁和的性格和博大的人文情怀。第 7 段写聂荣臻关于给日军写信的“考虑”,极好地体现了聂荣臻等八路军的形象,同时也表现了他对战争中政治工作重要性的深刻理解。②议论性的内容,可以帮助读者透过故事表象深入故事实质,从更深层面揭示事件的意义,对深化主旨起到积极作用。如第 8 段插入了关于日本军队的残忍和中国军队实行革命人道主义的对比议论,就通过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这一偶然发生的事件,让读者了解到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人道主义这一重大内容,揭示了事件偶然性背后的必然性,揭示了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获得战争最终胜利的必然性。3.归纳聂荣臻给日本官兵写的信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首先直斥日军暴行,指出灾难责任完全“由日阀负之”,这是必有的严正立场。然后简要交代救助日本孤儿的情况以及我方对待孤儿及其家人的态度。之后指明这一惨痛事件发生的原因,日本孤儿的遭遇正说明了日阀侵略同样给日本人民带来了灾难;而我八路军对待日本普通民众的态度更与日军的暴行形成鲜明对比,表明抗日战争是为了中日双方人民谋求和平的正义之战。接下来,一方面表达中国人民“迫于日阀侵略而自卫耳”的坚定态度,另一方面也提出“侵略中国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愿,亦不过为日阀胁从耳”,通过对日阀与普通日本士兵、民众态度的区别,号召“中日两国之士兵及人民应携起手来,立即反对与消灭此种罪恶战争”。最后表达抗战到底的决心和对日本士兵“幡然觉醒”的希望。4.根据聂荣臻给日方写的信的内容,说说这封信传递的精神价值。联系全文,分析这封信具有怎样的作用。(1)精神价值:一是通过救助日本小女孩的事告诉日本军人,八路军有“宽待俘虏”的政策。用聂荣臻自己的话说,是为了“不失时机地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这就是毛泽东曾说的“长征是宣传队”传统的延续,是革命军队性质的体现,更是革命家大局观的体现。日本军队中的下层人员同军阀、战犯是不同的,很多人是强征来的工人、农民,与中国人民有着共同的阶级属性,他们也是受害者,是可以争取的。只要他们手不拿武器,就对他们实行宽待。事实上,这个政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借此展现人民军队与人民战争的性质与影响。这件事成为“中日人民友好的佳话”,其“佳”并不仅仅体现在这是对一群善良中国人的感念,也体现在这件事彰显了人民军队的性质、人民战争的正义性,以及这种性质与正义的强大力量。后来日本战俘回国后的举动,参加过正太路作战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像美穗子一样的普通日本百姓的感恩,都证明了这一点。新中国成立后寻找美穗子、美穗子事件的影响,以及接见来访的美穗子等后续情形,更可以让读者感受到这件事在两国交往中产生的深远影响。(2)作用:①给日军写信是“大战中的插曲”这一故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故事的完整性。②这封信是聂荣臻主张在战争中重视对敌人开展政治工作的体现,有助于全面、深刻地表现聂荣臻的形象以及其政治军事思想和主张。③信中提到的“国际主义之精神”是对文中所说“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的补充与证明,保留信件原文有利于宣扬和展示八路军奉行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④后文有两个小女孩被送还给日军后日军表示“很感谢”的回信,这一内容与下文写战后一些日本人民和参加过侵华战争的日本旧军人的反省和悔过形成有机联系。5.本文的标题为《大战中的插曲》,作者是如何叙述这一“插曲”的? 文章第1段介绍故事背景,点题并引出“插曲”。再用倒叙的方式,叙述大战中聂荣臻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并将她们送回日方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军人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叙述大战中的一个小小的“插曲”,写出中国军人在处理战争中各种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体现出中国军人的人道主义精神,这个故事也成为中日友谊的象征。文章用质朴、自然、亲切的语言回忆过去,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流露出作者理性又真诚的感情。6.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和这篇回忆录整体的语言风格有什么不同?给日军的信为什么会采用这样一种语言风格?①这篇回忆录的整体语言风格:浅显平易,通俗易懂,口语与书面语共用,雅俗共赏,自然亲切。聂荣臻写给日军的信的语言风格:典雅庄重,义正词严,情理并重,言简意明,多文言词汇和成语,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②聂荣臻的回忆录,以口述的形式,叙述了聂荣臻革命生涯中的种种经历,成书于 1983 年。写回忆录的目的是让后人更多地了解那一段风起云涌的革命历史,因而回忆录具有通俗性;作者在主观叙述的同时,力求做到对史实的客观再现,因而适当运用书面语,以求做到对内容的严谨表达;采用自然亲切的语言风格,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聂荣臻给日军的信,在当时无疑具有外交属性,因而,语言庄重典雅、言简意明,符合这封信外交属性的要求。同时,这封信还被赋予给日军做政治工作的功能,因而不仅借送还日本小女孩的事件动之以情,而且义正词严地阐明中国人民的立场,揭露日本军阀的罪恶,晓之以理,情理并重,促使日本军人认识到日本军阀发动的侵华战争的非正义性和邪恶性,从而产生强大的说服力和感召力,进而有效发挥这封信给对方做政治思想工作的功效。7.本文是一篇言近旨远、雅俗共赏的回忆录。结合课文具体分析。①小题材,大主旨。本文所叙述的“八路军拯救两个日本小女孩”事件,与“炮火轰鸣、刀光剑影”的百团大战背景相比,是一件“小事”。本文以这件“小事”,表现了八路军将士坚守的革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反映了中日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等宏大主题,言近旨远。②选材精当,详略有致。即使是拯救日本小女孩这一“小事”,如果事无巨细完全叙述出来,无疑也需要较大的篇幅。然而,文章仅交代了“拯救”的梗概和聂荣臻与日本小女孩相处的若干细节,如“我牵着她的手,拿来梨子给她吃”“这个大一点儿的孩子一直跟着我,常常用小手拽着我的马裤腿”等,而将两个小女孩在指挥所生活的几天里的许多事情省略掉,从而使故事有梗概,有细节,又不至于显得过于烦琐,节省了篇幅,也为文中的议论留下了空间。③夹叙夹议,凸显主旨。聂荣臻在叙事过程中,插入一些深刻透彻的议论性文字,揭示出事件的主旨。如给日军的信后的两段议论,第一段文字阐明了聂荣臻关于要注重对敌军进行政治工作的思想主张;第二段文字则将日军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进行对比,揭示了邪恶与正义的巨大差别;同时又以日本兵“中西”为例,论证了战争中对敌政治工作的意义与效果。④语体得当,雅俗共赏。文章有浅显平易、具有口语化色彩的语言,如“并不都是……也常常遇到……”“为什么写这样一封信?我是这样考虑的……”等,使文章通俗易懂;也有诸如“刀光剑影”“拯救”“孤苦伶仃”“来龙去脉”“兵荒马乱”“兵戎相见”等颇有书面语色彩的词语。文章根据表达的需要选用不同的语体,做到了雅俗共赏。8. 请探究《长征胜利万岁》《大战中的插曲》这两篇纪实性的文章带给了新时代的我们怎样的启发和思考?①对党的领导、中国革命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谁使长征胜利的呢?是共产党。没有共产党, 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谁都不能怀疑我们领导革命战争的能力。②在旧中国,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的正义和良知从未缺失。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人民同入侵的帝国主义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斗争残酷,但人性的美好和正义的良知从未缺席,中国人民在残酷战争中坚守革命人道主义,展现了善与恶的对抗,人性美与丑的对抗,体现了中国人民抗战坚持到底的决心和抗战必胜的信心。③革命的意义在于打碎这旧制度,解放被剥削、被压迫的中国人民,让人民翻身得解放。革命的意义在于推翻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这三座大山,抵御帝国主义侵略,为赢得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而斗争。④继承革命传统,珍惜现在美好生活。⑤铭记历史,永不遗忘,绝不允许历史悲剧重演。1.请阅读下面的材料并简要概括“抗战美术”三个时期的特点。 自 1931 年起,以反映与表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为主题的美术创作均为“抗战美术”。“抗战美术”可以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从 1931 年至1949 年,这一时期的大批艺术家自觉地把自己的画笔当成枪炮,记录了全民族奋起抗争的人民形象,作品以小幅木刻画为主,包括当时后方报刊上发表的木刻画、漫画及连环画。第二阶段从 1949 年至 2009 年,这段时期国家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艺术家创作“革命美术”,成为新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阶段从 2009 年至 2015 年,这一时期由国家叙事大型展览主导的抗战艺术创作,成为抗战美术的当代诠释与重要组成,进一步丰富了“抗战美术”的题材与内涵。① 第一个时期:② 第二个时期:③ 第三个时期:【答案】① 艺术家自觉记录抗战中的人民形象。② 国家组织艺术家创作“革命美术”。③ 国家叙事大型展览主导下的抗战艺术创作。【解析】解答本题,要抓住“抗战美术”各个时期的重要特征,简明扼要地进行概括。2.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设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超过120个字。 材料一: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画上了句号,对此应该确定一个纪念日。中国的这种做法是正确的,也是令人尊重的。【答案】[示例]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悼念死难同胞,揭露战争罪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反思民族悲剧的成因,避免历史惨剧在我们身上重演。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为侵略历史翻案的企图注定要落空。【解析】对于设立纪念日和公祭日要有明确的态度,在肯定的同时,关键是要指出这种做法的意义所在。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说课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基础知识,了解作者,题目解说,文学常识,《聂荣臻回忆录》,三光政策,重点字词,感知全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图片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寻找“插曲”,探究写法,初读感知,受害者,一切悲剧的根源是战争,自身角度,小姑娘角度,一切从小姑娘出发,读懂书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示范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2.2* 大战中的插曲示范课课件ppt,共2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百团大战,井陉煤矿破袭战,初读感知,深入探究,本文行文有哪些特点,拓展提升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