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氏宗亲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惠安何姓 黄氏宗亲网

黄氏宗亲网

2024-07-16 20: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福建泉州《紫雲黃氏宗史資料》

家谱摘要:

家谱堂号:

 

家谱来源:   来源:http://user.qzone.qq.com/475651699/blog/1271306295

家谱名称:

家谱版本:

修纂日期:   一九九一年元月十五日

修纂人员:   惠安锦田古迹修建委员会编印

家谱目录:   一、黄氏宗族的由来及其入闽支派 …………………………………………………………… 黄磐石 整理   二、江夏黄氏各派系在闽粤播迁路线图 ……………………………………………………… 编 者 整理   三、关于紫云派黄氏始祖的传说 ……………………………………………………………… 编 者 整理   四、紫云派惠安锦田黄氏大宗史略 …………………………………………………………… 黄磐石 整理   五、锦田黄氏大宗祠联文摘载 ………………………………………………………………… 编 者 整理   六、江夏黄氏的由来 …………………………………………………………………………… 编 者 整理   七、谒宗祠有感(诗一首) …………………………………………………………………… 编 者 整理

内容照录:

卷一 一、黄氏宗族的由来及其入闽支派   黄氏宗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星分野处,考其始祖,众说纷纭。历来谱架探考氏族。大都采用“以国为氏”之说。据此探考黄氏的由来。目前共有四种说法。   一、金天氏台骀之后:这一说法,出自春秋郑国子产。《左传》昭公元年:“……子产日:昔金天氏有裔子玄昧为玄冥师(注:玄昧,少昊金田氏的裔子。少昊(玄嚣)与昌意均为黄帝的元妃螺祖所生。玄冥,是水官。玄昧是水官之长)生允格、台骀。台骀能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即晋阳,台骀所居)。帝(即颛顼,昌意所生,年十岁佐少昊,三十即帝位)用嘉之,封诸汾川(注:汾川,台骀所居,在绿洲曲沃之间)。沈、泤、蓐、黄,实守其祀。”这一段文字,《史记》加以援引,《山西通志》又加以祥注,可谓有史可据。但黄国见于史籍,至少也有两个。《宋学士集》(明宋濂著)记载:“黄氏,有谓出于高阳氏,自伯翳(伯益)赐姓赢,至其后有江、黄诸国,为楚所灭;有谓出于金田氏,自台骀封于汾川,而其后沈、泤、蓐、黄诸国,为晋国所灭,借以黄氏为氏。”从所居地域来看,江、黄、道、柏之黄在河南光州;而沈、泤、蓐、黄之黄则在山西太原。从灭国时间来看,沈、泤、蓐、黄之黄,在周成王时,已被晋兼并;而江、黄、道、柏之黄,是武王分封诸侯千八百国之一,至春秋时,犹迄然独立。直至鲁僖公十二年,才被楚所灭。《黄氏寻源》(清道光武威 张澍著)中黄氏条结语云:“楚灭之黄为高阳后,赢姓之黄;若晋灭黄,为金天氏台骀之后也。”可见二者远祖不同,受封得姓孰先孰后,各派谱家见仁见智,至今争论不休。近人黄定文先生认为:“在台骀受封之后,沈、泤、蓐、黄之黄,历夏、商至周已千余年,黄国所辖之地极为辽阔,被晋灭后,以国为姓的黄氏子孙,已遍布中原。”因此,在“江、黄、道、柏之黄受封旧国时,可能已是沈、泤、蓐、黄之黄的子孙。”况且,“江、黄、道、柏之黄灭国后,哪有国未灭而姓先得之理”这一推论,旨在说明台骀黄氏始祖,但缺乏文献依据,还不能使人信服。   二、伯翳(伯益)之后:这一说法,以王应麟为代表,据《史记》记载:“伯益为颛顼之后(注:颛顼建国于高阳,故称高阳氏)。佐舜掌山泽,训禽兽有功,受赐赢姓;其后(裔)封于黄”。据传禹继舜位时,曾欲将帝位让给伯益。他避于封地箕山之阳。这箕山,又名许由山,在河南光州西十二里,也就是黄赢姓封国的所在地。在不少史籍中,凡是有关黄氏者,没有不提到伯益的名字。因此,有人主张:在还没有发现有关黄氏始祖的确实文献之前,目前应推伯益为黄氏始祖(上见《黄氏的由来与祖宗的美德》一文)。但是,这一说法,并未肯定伯益之后,经过几代传衍,才受封于黄,受封者又是谁?因此,此说法即使可以成立,伯益也只能是黄氏的远祖,而不是始祖。   三、陆终之后:这一说法,出自宋代郑樵。在《通志氏族略》的《以国为氏》条中,载有:“黄氏陆终之后,封于黄,今(指宋朝)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黄国故域在,楚与国也,僖公十二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姓,亦为赢姓,十四氏这一也。” 郑樵此说,与“伯益之后”一说,有不少类同之处,但“陆终”是否为伯益数传之后的受封者,其著没有详说,其他史籍或谱志也缺记载。据《黄氏大成宗谱》(芙蓉黄汉腾于1923年重印清光绪十五年出版的《鹳薮黄氏宗谱》)及《黄氏族谱》(1984年腾来重印)所载:“第一世祖昌意公,有熊氏(轩辕黄帝)之次子”。“昌意传颛顼、颛顼传大业、大业传少典、少典传女辛、女辛传大费、大费传卷公、卷公传回公、回公、传陆终、陆终传南陆,为第十世”。在南陆名下加注:“讳定,始封黄,食邑于黄,遂以黄为姓”据此,则南陆为黄姓始祖。   但在《黄氏世孙族谱》(潮州江夏堂1962年南洋出版)却载:“陆终传惠连,受封于黄国,以国为氏,是我姓始祖”。谱文又注:“别谱称黄云公为得姓始祖,陆终之后,所以称黄云者,封国之日,黄云现于南极,帝起拜于黄云,因赐姓日黄姓,国日黄姓”。有此看来,陆终之后,有南陆、惠连、黄云等三个不同名字的人。究竟是同一个人呢,还是三个人?《禾坪黄氏重修大成宗谱源流序》(宋咸淳江夏太康县知县周士枢撰)中,写道:“黄氏本于陆终受姓,系颛顼七世孙也。”(注:此说与《黄氏大成宗谱》,即旧谱所载不符,可能是笔误)。“陆终生五子,其次日南陆,生三子:长嘉、次台、幼袁,俱居湖广江夏县故黄之郡,以江夏名之。”在《黄氏家谱》(新加坡广东黄氏宗亲会1960年出版)也载:“陆终公,娶鬼方氏之女日女渍,生六子,次子惠连,受封于黄国,以国为氏,是我黄姓之始祖也。”据谱家分析,所谓南陆、惠连、黄云,可能同为一人,而黄云可能是南陆(惠连)的赐名,至于封国受姓究竟始于陆终,或者南陆(惠连),各谱记载不一,尚待再加考证。   四、黄石之后:周武王初有天下,大封异性千七百七十三国。黄石,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封于黄地,国列汉阳诸姬之旁。后因兵戈扰乱,其子孙散处江湖,太平复聚于古之岳洲江夏,即今武昌湖广江夏。有人认为此说比较可靠,但举之者并不提倡以黄石为黄氏始祖。黄石的子孙以国为姓,传至黄歇(即周赧王时),任楚考烈王相,被封为春申君,食邑淮北十二县。后来,黄歇夫妇迁居江夏黄鹤乡仁义村,离城三十里。歇生十三子,均显达于时,传至六世孙黄膺,字庆宣,号幽谷,唐时自河南光州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平漉,以五经课子而显于世,号称“五经先生”因此,有人主张应以黄歇为黄姓始祖。   此外,还有一说,陆终传至高公,居古岳州,在商大戊时,受封于黄。有人主张以高公为黄氏始祖。但此说找不到什么依据,须待详考。   由于年湮代远,谱志记载不一,各派探考又苦依据不足,无法使人确信谁是黄姓的始祖。因此,本文只能列举几种说法,不敢妄加臆断。昔周公颂扬祖德,只溯后稷、姜嫄、高辛,不及上代。孔子只谈自己是殷代的后代。微子以上也就不谈了。历阅各家族谱,多数只尊入闽(粤)的祖先,为其开族始祖。如紫云派奉黄守恭、禾坪派奉黄膺(或黄峭山)、虎丘派奉黄敦,青山派奉黄膺,拍谷派奉黄岸、岡州派奉黄居正。“皆慎其近,而不详其远。”   笔者在整理上述各派说法的过程中,曾对各派所据资料,加以比较分析,上溯黄氏远祖,下理支派脉络,拟探寻黄氏的由来及其分布的概系,但又苦于头绪纷繁,梳理不易,诚恐以谬传谬。现就力所能及。试图分析如下。据第一种说法,黄氏的始祖是台骀。而台骀是玄嚣(即少昊金天氏)的次子,玄嚣是黄帝的长子。又据第二种说法,黄氏的始祖是伯益,伯益是颛顼之后,颛顼为昌意所生,昌意是黄帝次子。追本溯源,这两种说法所指的远祖不同。据第三种说法,黄氏的始祖是陆终(或其子南陆)。陆终的第九世祖师昌意。第二、三种说法同出一远祖。又据第四种说法,子黄石上溯数代,其远祖也是昌意。由此可见,第二、三、四种说法,都是同源一祖,所据谱志资料也比较充分。再从衍族地域来看,据多数族谱记载,黄氏发祥于河南光州的可能性较大;但封国得姓时间,定居山西太原的台骀在前,而定居河南光州的伯益,陆终或黄石却在后。二者是一祖同源,前后相继;或者是二源分传,而封国得姓有其先后?这一问题,有待文献证实。   黄氏族众,如何从发祥地向外迁徙。“台骀之后”一说,未见族谱记载。“陆终之后”一说,曾载从河南光州迁湖广江夏的过程。据《华侨黄氏先贤列传》记述:“黄氏子孙,子春秋战国以降,即已迁居长江流域,黄氏郡名江夏,系由此一时期起,黄氏族众无论为仕、为隐、为聚、为散,多在江夏这一区域”。(据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有关江夏的注释:“秦南郡地,汉初置江夏郡,今德安、承天、汉阳、武昌、黄州府境,皆是其地”。又查西汉以后,各朝也曾在此设置江夏郡)。该文又述:“东汉以后,黄巾起义,中原扰乱,而李、郭构兵,人民不堪兵连祸结,纷纷迁地避难,另求发展。降及西晋末叶,五胡十六国入侵中原,元帝渡江,汉民族又相率迁徙江南各省区。迄乎李唐末叶,流寇为祸(注:应解为黄巢等农民起义),战乱连年,民不聊生,人民有纷纷向外迁徙。黄氏族众,亦于此时有鄱阳湖向东南行,或越武胜关而至福建、或越蕉岭而至广东,开基创业,生齿繁族”。   黄氏入闽,是来自河南固始,还是湖广江夏:是一次迁徙,还是先后数次迁徙?各支派族谱记载未详,使人难于梳理头绪,明隆庆戊辰科进士黄一龙对此已提出疑问。我们查考最先入闽的人,当推黄道隆。在《锦田大宗族谱》的《黄氏世系表》一文中,宋咸平元年榜眼黄宗旦写道:“汉道隆公,光州固始人也。为东部会稽市令。东汉建康之乱。弃官避地入闽。初居仙游大尖山小尖山之阳,……复改迁于桐城之西关,爱居作室,贻厥孙谋。于是瓜瓞(die)绵绵,浸昌浸盛”。可见道隆在桐城定居后,就没有回归固始。但另有一说,道隆弃官入闽。初居仙游的大小尖山(又名双阳山),后以该地“非所宜居”,改迁盘龙山东的灵秀山左,其地名为“黄田”,娶妻吴氏。在黄田住了些时待到北方稍为安定,又回归原籍光州。(笔者按:此说系老杜先生提出,见于其作《黄氏入闽的传说》。该文原注灵秀山在南安,其实有误。查灵秀山在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闽帝延钧改称美女峰。黄田,改称锦田,即惠安县张坂镇后边村。至今该村“黄氏家庙”尚有黄道隆的灵牌。尊其为入闽黄氏始祖“。)   道隆的后裔如何繁衍迁徙呢?黄宗旦在《世系表》中,只写:“有子孙自桐城复归固始。“也就是说,回归固始者不是道隆,而是他的子孙,又在《序》文中写道:”数传生居士长者守恭公……。“聊聊数字,一笔带过。宗旦曾任直史馆编修,”史飞信史弗录,谱有传疑弗载。“他以修史的严谨态度续谱,发现旧谱”阅世久而谱毁烂。(自道隆至守恭之间谱志已缺)……世次莫稽“,”是以不敢以传疑者而附会也。“   别谱曾有记载说: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元帝南渡,道隆的孙子黄元方,随着大批移民入闽避乱。这次入闽的“士族“,共有八姓(即黄、陈、林、郑、占、邱、何、胡),号称“八姓衣冠入闽”(注:所谓“衣冠”是指峨冠博带的“士族”,别于劳动阶级的“庶族”)。黄元方资质异人,轩秀魁梧,博览诗书,又工草书,曾仕于晋,为晋安太守(今福州,晋时称晋安)。居官廉明,为政慈惠,封闽国公。入闽之后,定居福州乌石巷,时称“黄家巷”、或称“黄郑巷”。即锦福州市内的“黄巷”。元方式一位道学家,开创闽派道学。筑“万卷楼馆”于“石榴花洞”。其裔散居闽粤,蕃衍两省各支派。   黄氏入闽,在人数方面,与他姓相比,可谓首屈一指;在时间方面,也较他姓为先。自东汉末年,经西晋、南北朝、庙。而迄五代,前后历八百多年。其中在东汉末年的“建康之乱”、西晋末年的“五胡乱华”、李唐末年的“黄巢起义”,以及五代“王潮王审知入闽”等历史时期。入闽人数又较多,规模也较大。不少支派族谱记载,其始祖入闽时间,大都在唐朝,应该说是有所根据的。据此推论,黄氏入闽,可能不是一次迁徙,而是多次东进或南下。每次迁徙,或来自河南固始,或来自江夏,情况错综复杂,不可能是某一支派入闽后而蕃衍扩展。现就各主要支派略加介绍于下:   1、紫云派   据《黄氏大宗谱》(台北黄氏宗亲会1972年出版)第17页“黄氏世系“记载:黄元方定居福州后,历传五代,及至黄冲,隐德不仕,生二子:长黄岸,次黄崖。(注:峭山支派族谱中,有一黄膺,子惟淡,生五子:长皓名昆号彦高,次名老号彦胜,三桂名崖号彦辅、四枋名岸号彦忠、唐戊戌进士贵州刺史迁莆田……。黄冲可能就是黄膺,但各派族谱记载不一;黄岸与黄崖谁是兄,谁是弟,也有所出入)。黄岸生守宽,由福州迁莆田涵江;黄崖生守恭、守美。由福州入泉州,初居城隍庙口。至守恭,迁居桐城西郊(即今泉州开元寺寺址),已成巨富,人称长者,舍宅为寺,遣子徙居”五安“:长子经,徙南安芦溪乡吕泽村,后有在分晋江浮桥、溪后及州顶;次子纪,徙惠安黄田西林,其后在分居惠安各村及晋江桐城、浦口、南乡、锦瀛、埔仔及同安仑上;三子纲,徙安溪葛盘、参山、高坪、马执,后有再分罗内寨、惠安沈厝、大罗溪;四子纶,徙同安金柄,后有再分吕林,安海及晋江的旧馆驿;五子纬,徙漳浦绥安,守恭被奉为闽南黄氏望族”紫云黄“的始祖。   2、禾坪派   据《黄氏大成宗谱》记载:“膺公自光州之固始入闽,徙居邵武,地名平酒,家焉。其长子皓,传任公,任公传锡公;锡公传峭山公。峭山公三夫人廿一子,散居闽粤各地。“这一支派奉时文公的次子膺公、三子敦公为入闽始祖。   据《黄氏大宗谱》也载:峭山的第十一子黄宁徙居宁化石壁;黄宁的孙子十六郎迁居金丰里奥香乡,是奥香派的始祖。永定奥香派再传至潮州、大埔、潮阳、漳州南靖、诏安、及嘉应州梅县等地。据此推算,潮州江夏黄姓于漳州江夏黄姓是同宗,均属峭山公支派下奥香派的后裔。   3、虎丘派   据《义山世谱》载“入闽谱“云:”始祖三公讳敦,唐末自光州固始挚其族,南侬玉氏。景福二年癸丑入闽。乾宁四年丁巳,唐授王(指忠懿)以福建节钺.明年公从之,请地的梅溪村盖平里凤栖之原而家焉。“   该谱又载五世孙元侄原序云:“始祖敦公自光州固始随王(指忠懿)渡闽。初从父霸、弟膺,居于清流泰宁乡梓谭村。……其后筑闽清之南乡盖平里凤栖山,又日‘虎丘凤栖山’。初娶江南陈氏,产六男:宗、礼、凝、启、余,载谱牒甚盛枝叶分派,截然可据。“由此看来,虎丘派是入闽的另一支派。   4、青山派   据《青山黄氏世谱》记载:“膺公,讳世铭,由河南光州固始皆兄敦公避乱随忠懿王入闽。”“膺公传义村公,义村公传宾公,知长乐县,遂迁邑之青山,为青山派开基祖。”   综上可见,黄敦传虎丘派,黄膺传青山派,黄敦、黄膺传禾坪派,至黄岳(峭山),次派蕃衍人丁最多,人才辈出。三派同源于黄时文。   5、柏谷派   据《黄氏大宗谱》所录《族谱世系图旧序》云:“我族兴起于唐末,有讳岸者,其先人从光州固始避乱居闽。后有讳泰者,仕南为宰相。时闽乱,建议平闽成功,不居遂辞官,而隐于泉,及卒葬在奈湖山之源,其子敬居在福、兴、晋、惠之间,……有黄琮、黄瑀者,亦绍兴进士。琮除晋江令,瑀除永春令,皆有善政,闻于世。瑀后擢传御史,娶仁和里邱氏为继,生子名龙,举进士,除尤溪令。后免官,从母归仁和柏谷,乐其山水之胜,于是占藉焉,自号为’柏谷逸双’”.   又据柏谷派《续修族谱序》云:“柏黄吾宗也,有宋年间,我太祖太乙公,分自光州固始,服官于闽,后免官居晋江仁和里,即今之柏谷也”。   6、岡州派    据《黄氏家谱》载:“居正公由福建莆田迁广东南雄,为岸公之第十世孙。岸公由河南光州固始县入福建侯官,其远祖元方公,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楼馆’在三山‘石榴花洞’……岸公父讳冲公,隐居不仕”   这一支派,与紫云派同一远祖,繁衍于广东岡州一带,新会(杜阮乡,白石乡、大塘里)、顺德(沙溪乡)、台北(南坑、洞口、独冈、塘尾坑、广海)、思平(大塘头村)、开平(冲)、三水(长岐乡)、鹤山等县。奉黄居正为始祖。   其他支派还有:   (1)广东花县水边村黄氏:奉宋代中议大夫德贤公为始祖   (2)海南松柏叠溶村黄氏:奉宋代益谦公为始祖,后汉允奇公为太始祖,福建邵武府唐昭宗丹阳令济德公为远祖   (3)惠州永安县琴江都中镇黄氏:奉宋代海龙公(号良益、南昌景升公长子)为始祖   (4)梅县五马坑水巷口黄氏:奉海虎公(号良臣,南昌景升公次子)为始祖   (5)潮州独树村黄氏:奉宋代梓源公为始祖   (6)福建漳浦县湖西长桥黄氏:奉宋代天从公为入闽始祖。其子文忠为宋赐进士大理寺丞。子孙繁衍,传闽南各县,远至广东大埔、饶平,海丰、陆丰等县。

附记   本文系根据《黄氏族谱累编》(饶邑紫云乡紫峰公派下十九世裔孙黄皆雄、黄皆敬合纂)的谱史资料加以整理而成。为恐取材不周或错漏,现录参考族谱于下,以备查核.   1、《黄氏大成宗谱》:芙蓉黄汉腾于1923年重印清光绪十五年出版的《鹳薮黄氏宗谱》   2、《青山黄氏世谱》:志坚堂于1919年重修“敕建勉斋书院”珍藏本   3、《锦田大宗族谱》:企远斋宝藏,惠安黄玉瓒续修抄本   4、《虎丘义山黄氏世谱》:民国二十一年重修版本   5、《黄氏族谱》:羊城明状元黄仕俊于天启二年(1622)修订本   6、《黄氏族谱》:明内阁大学士黄道周于崇祯十年(1637)重修本   7、《黄氏世孙族谱》:潮州江夏堂1962年南洋出版九十周年纪念特刊   8、《黄氏大宗谱》:台北黄氏宗亲会于1972年出版   9、《黄氏家谱增修本》:漳和世孙广州军门提督黄士简于清乾隆二十九年增修重印   10、《黄氏族谱》:峭山公派下建饶世孙黄腾来于1985年油印版    整理者:惠安黄磐石   1990年11月7日

附录:闽粤黄氏各支派认祖诗   我族各派有大致相同的认祖诗,中间只相差几字而已,现将各派认祖诗敬录于下:   一、紫云派认祖诗:   相传紫云派始祖黄守恭在唐垂拱年间,与圣僧(匡护)取一铙钹裂为四片,分与四子,并刻上诗一首,(又称铙钹诗),为子孙日后祭祖认宗的凭据。诗云: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   但愿苍天垂庇祐,俾我儿孙总炽昌。

  二、禾坪派认祖诗:   相传宋仁宗时,黄岳(字峭山)有三妻:上官夫人、关夫人、郑夫人,各生气子,共为二十一子。当诸子为他庆祝八旬大寿时,他亲自扫径以会姻族,呼诸子而命之日:“尧以多寿则多忧,多男则多惧”,尔兄弟等廿一人,既各婚配,所生男女经有一百四十多人。吾非不欲尔等环待吾侧,以终余年,第恐“多男则多忧” ……家口繁多,供给浩大,现今各处荒地广阔,山环水绕,甚好经营。吾今老矣,系尔等往为开辟,业以农桑,使成乐园……“说罢,既令三夫人位下长子,在家侍奉晨昏,其余十八子,酌给川资,令其各往他州外府,开辟草莱,并即口占一诗令诸子牢记,传之子孙,使子子孙孙可凭诗互认,知是同根连枝,一脉相传,诗云:   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宜荐祖宗香。    惟愿苍天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三、漳浦湖西长桥黄氏家传一首认祖诗:   骏马登程出外乡,任从胜地立纲常。    我思异境犹吾境,你在他乡即故乡。    朝夕莫忘亲命语,晨昏时荐祖茶香。    根深叶茂同庥庆,二八男儿总炽昌。

  四、义山派认祖诗:   浙江鄞县黄氏始祖晟公,字明远,谥封飞,唐代明州刺史。宋时屡显灵异,有祷辄应。勒封灵异侯,历元、明、清诸朝,均封江夏侯。郡城及奉化等地,立有栨飞庙,及四明寺祀焉。鄞县黄氏宗亲《先祖义山谱》亦有一首诗云:   迅马登程不定方,任从随地立纲常。    心存尔意成何意,身在他乡是故乡。    朝夕莫忘亲嘱咐,春秋须拜祖先堂。    生枝发叶皆兴茂,三七男儿当自强。

  五、虎丘派《义山世谱》,也有一首认祖诗。诗云:   骏马堂堂出外方,任从何处立纲常。    迁居外境犹吾境,发自他乡即故乡。    早晚时常宗祖念,三餐茶饭便未尝。    惟愿皇天相庇佑,三七男儿永炽昌。

  六、岡州派认祖诗:   策马登程去异疆,任从胜地立纲常。    年深外境犹吾境,日久他乡即故乡。    早夜莫忘亲命语,晨昏须祝祖宗香。    愿言苍昊垂庇佑,三七男儿总炽昌。

二、江夏黄氏各派系在闽粤播迁路线图

三、关于紫云派黄氏始祖的传说   紫云派的始祖,叫黄守恭。他倜傥重义,乐善好施,被泉人称为“长者”、“活菩萨”。闻名遐迩的泉州开元寺,就是他献地兴建的。   唐武后垂拱年间,黄守恭住在泉州城西门外(后来城基扩建,故今开元寺在城内)。他将近五十岁时,忽然发觉身上象患有麻疯症征,经常感到十分烦恼和恐慌。当时,麻疯是一种绝症;如果症状形成,不但机体溃烂,而且还会传染给别人,人们一见到他,都会“敬而远之”,避若鬼神,因而身份、地位也将一落千丈。好在他有的是钱,于是不惜重金,悬赏求医。   有一天,来了一个游方和尚,自称能治奇难杂症,对麻疯犹为拿手。黄守恭接见他,问他将用什么灵丹妙药,来医治他的绝症。和尚答道:“贫僧既夸下海口,自然是有办法的;问题是贫僧医好施主的痼疾后,施主肯不肯给我一点答谢?”守恭道:“如何答谢你,应由你说出。假如我力所能及,是无不从命的。”和尚道:“既然如此贫僧就说了。贫僧是个游方和尚,至今没有一处驻足的地方;如果贫僧把施主的病医好了,施主施舍一块土地,给贫僧搭建草庵,以便早晚念佛,那就功德无量了!”守恭听了,满口应承,说道:“我有的是地,师父若要建庵,可以任选一块,那还不容易吗?”于是两人谈定,和尚开了药方,教给守恭服食的方法,并约定一年以后,再来会见。   守恭依照和尚的方法服药,不到一年,居然药到病除,皮肤润泽,容光焕发,麻疯病征也像没有了,心里万分感激那位和尚。有一天,天气十分澳然,守恭在屋里熬不住了,便掇了一张交椅,放在大门口的桑树下,半坐半椅,闭目纳凉。朦胧之间,忽听一声“阿弥陀佛”;睁眼一看,原来是那游方和尚,双手合十,早已站在他的面前了。守恭连忙站了起来,对着和尚合十打躬,口称:“神僧,请到客堂见礼吧!”和尚道:“不必了,贫僧今日来此打扰,是想要施主实践诺言的。”守恭道:“我知道师父是要我献地来的。在我灾方圆一里内,土地都是我的,师父要在哪里建庵,可任选一处去建。”那和尚说道:“贫僧所求不多,只要一领袈裟影子大小就成了。”守恭奇怪道:“师父别开玩笑吧!一领袈裟影子大的土地,还不够搭建一间鸡寮,何况庵堂!”和尚道:“施主只要答应就好了,够不够是贫僧的事,只求施主别后悔。”守恭大笑道:“我后悔什么?一领袈裟大的土地,是师父自己说的,我就从命了。只怕师父将来不够兴建,又要同我化募土地,那我可就不一定答应了。”和尚又道:“施主放心,贫僧除了向施主化募一袈裟影子的土地外,其余一丝不取。”说罢,就当着守恭面前,脱下袈裟,爬上桑树,把袈裟挂在树枝上,然后对守恭说:“施主,请看袈裟影子!”守恭不看犹可,看了以后,口里叫苦不迭。原来那袈裟的影子,居然把守恭住宅方圆一里内所有土地都笼罩上了。   和尚跳下树来,对守恭合十鞠躬道:“施主,影内的土地全是贫僧的了!”守恭愁眉苦脸巴结地对和尚说道:“神僧,你以无上法力,把我所有的土地,都给袈裟影子笼罩上去了。虽然我答应你舍地建庵,但若献出全部土地,叫我住哪里去呢?”和尚手指一处,对守恭道:“别忙,那里不是一块阳光地吗,那不在袈裟影之内,施主尽可兴建华夏,将来也是本庵的檀越祠了。”守恭沿着和尚指的方向看去,果然远处有一块,没被影子笼罩的土地,那就是袈裟领间的缺口,所以阳光才能透射进去。守恭看了,无话可说,只得兑现诺言,但心里却是老大不愿意。   和尚好像知道守恭的心事,便对守恭道:“贫僧早就说过施主要后悔的。既然如此,贫僧也不敢勉强,这就告辞了!”说罢,转身就走,守恭急忙追赶上去,拉住了他说道:“神僧,有话好说,我既答应你了,哪敢后悔!只是心里有点舍不得。”和尚道:“那么你打算怎么样?”守恭心里盘算:他既然问我打算怎么样,就让我出个难题,看他如何对付。于是嗫嚅地说:“弟子想……想请师父再施一次法力,如何能让这株桑树开出莲花,我就献地。”和尚道:“原来是小事一件,这有何难。我答应你,明天早上你开门出来,桑树上就有莲花了,你看了莲花后,可不能再后悔了。”守恭道:“明天早上,假如桑树上真开了莲花,弟子就心悦诚服,再也不敢后悔了。”   第二天一早,守恭巴不得天亮,便开门出来,睁着大眼,直往桑树上望去。果然那棵桑树上已开了莲花,而且不止一朵,其中好多朵还是并蒂的呢,莲花上还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只见那游方和尚,早已笑嘻嘻的站在守恭面前。守恭连忙跪了下去,口称:“活佛,弟子凡眼不识神仙,多有冒渎了。”那和尚连忙把他扶起,说道:“佛法无边,众生平等,施主何必行此大礼!”这就是“桑树生莲”和“桑莲献瑞”的来历。   守恭献地建寺,破土兴工之时(一时说是落成竣工之日),紫云盖顶,历久不散,故此寺初名为“紫云寺”。直到开元年间,泉州知府以为其事希奇,上表奏闻朝廷,唐玄宗十分珍视,降旨改名为“开元寺”。这位高僧,发名“匡护”,被尊为开元寺的开山祖师。现今开元寺的报恩堂中,还供奉他的神像。   寺建成后,匡护禅师即对守恭建议说:“若要日后子孙炽昌,就要让他们分居各处,自谋发展,不要株守家园。”守恭信服匡护,言听计从,便命他的儿子分头外出。传说他有四个儿子,其名字为:经、纪、纲、纶。黄经被令移居南安吕洋、黄纪移居惠安黄田、黄纲移居安溪葛盘秦里、黄纶移居同安金柄。所以叫做   “四子分居四安”。但又一说,守恭还有一幼子,名叫黄纬(又传名黄继),是婵妾秋花所生。当守恭舍地建寺时,他的夫人李氏(又传是郭氏,或司马氏)大加反对;反对无效,一怒之下,便携带秋花及其幼子,别了守恭,往漳浦绥安地方定居。黄纬的子孙在哪里蕃衍,另成一个支派,也是守恭的苗裔,所以“紫云黄”应是“五安”才对,泉州的黄氏族人到漳州去,如欲与漳州族人认亲,除了念上《认祖诗》外,必须说是“五安”;倘若说“四安”,就会被漳州族人享以闭门羹。   守恭在明诸子自往他乡,各谋发展时,特把匡护禅师请来,要他给诸子祝祷。匡护取出一个铙钹来,击为四块,分赠经、纪、纲、纶四人,作为传家之宝,好让诸子及其后代子孙相认,知是一源同祖。守恭遂即口占一律,令诸子牢记在心,还有传给子孙,诗云:“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随处立纲常。汝居外境犹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朝夕勿忘亲命语,晨昏须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垂庇祐,俾我儿孙总炽昌。”占罢,就叫人把诗刻在铙钹上,因此,“认祖诗”又称“铙钹诗”,“紫云黄”又被称为“铙钹黄”。后来,诸子在“五安”均创业垂基,蕃衍甚盛。闽西南数十县市及台湾、南洋等地,都有守恭的后裔,紫云黄也成为闽南望族。黄姓大族,在闽南有“紫云”与“燕山”两大支派。但有人说。“燕山”也是出自“紫云”。元朝初年,紫云派下子孙到北京—燕山做官,就在那里定居。元末,其中有人重返泉州做官,不再回北京了,这个人便成了在闽燕山派的始祖。   守恭逝世后,他的子孙在泉州城西门外约五华里的南安县抛山(又名潘山)白塔后,选择吉穴安葬他,(坐标山向双阳分金作辛向乙兼酉卯)。墓址四周,刺仔(即蔷薇花树)丛生,故称“刺仔墓”。每年暮春,蔷薇花盛开,覆盖墓旁,妆成花城一座。据黄族前辈说,墓旁蔷薇花每开一朵,即族中又添一丁。这一传说,虽为无稽之谈,但也说明黄氏族众的繁盛。   在开元寺侧的东塔下,原是守恭的故宅,寺僧在此改建为“檀越祠”,也即紫云黄姓的祠堂。祠共四进,第三进正厅奉祀守恭的塑像(没有他的夫人的塑像或神主,据说李氏反对献地建寺,紫云子孙只认开元公而不认开元妈)。下配经、纪、纲、纶的神主。另供有功于族的列祖数辈,在第四进正厅中。在科举时代,守恭的子子孙孙科甲簪缨,奕世蝉联;忠臣贤官,历代辈出。曾定下祠规:凡名列三鼎甲者(即中上状元、榜眼、探花),才得祠中独悬一枚匾额。当时祠堂悬有文武状元、榜眼、探花的匾额数枚。中进士者,仅得在总匾额上列名而已。这一祠堂在泉郡是有名的大宗祠。也是重要的历史文物之一。     注:本文系摘选自老杜先生发表在1964年6月13日及1965年11月2日新加坡《南洋商报》“商余版”的《关于紫云派黄氏的传说》、《桑莲献瑞泉州开元寺的传说》及《紫云黄的五安》等三篇文章。为使内容一贯,独立成篇,编者在保存作者原文的基础上,段落结构略作调动,个别文字也略加润饰,望原作者鉴谅。   关于黄守恭舍地建寺的传说,惠安锦田黄宪邦先生也曾根据《黄氏大宗族谱》及前清秀才黄玉瓒先生口传材料,整理而成《泉州紫云黄氏宗族渊源》一文。其内容与本文大致相同,只是守恭献地的情节,略有差异;守恭所患的病,黄文说是“左足生疽”,与本文也有出入。究其原因,可能是因年代荒远,紫云各房口传身授,难免走漏原样,略有增删。现刊本文,以供参阅。   编者

卷二 四、紫云派惠安锦田黄氏大宗史略   唐垂拱年间(公元685~689),黄守恭舍宅建寺,命四子各往异方,择地开基拓业。黄纪遵照父命,携眷离开桐城,择居惠安黄田。   黄田在惠安县东南,今张坂镇后边村。东有龟山,西有灵秀山,北有大帽山支脉,诸山环绕,层峦叠嶂。南滨东海,一派汪洋。四野一望平川,可恳良田数百亩,俗称“万丁之地”。山间青松绿树,郁郁苍苍;古洞怪石,名胜层出。东汉顺帝时,东部会稽令黄道隆因避“建康之乱”,弃官入闽。初居仙游大、小尖山之阳,后以该地“非宜所居”,曾移居黄田数年。   黄纪居黄田,艰苦创业,课子耕读。衍裔数代,子孙炽昌;登科及第者,不乏其人。黄迪,曾任袁州判官,惠政卓著,崇祀名宦。黄赞,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进士,历任明州刺史。黄滔,唐文宗开元元年(836),登进士第,历任太子中允。居官数十年,皆布衣枥饭,出入无从者,徙步而已。自黄纪传至黄肃之父,前后共六世,虽有黄赞立谱,历叙世系;但因年湮代远,谱首糜烂,世次莫稽,宋咸平黄宗旦续谱时,不敢妄加赘述,只是略记数事,以传后人。   自唐至宋,人文蔚兴,科甲蝉联,簪缨不绝,冠盖相望。据《锦田大宗族谱》记载统计:两朝登文榜,中进士者,共22人,榜眼1人,其中有兄弟进士、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叔侄同榜进士、祖孙进士、祖孙父子伯侄进士等。题名文魁,中举人者,共28人,另有武举人1人。而岁贡、明经以下,为数更多,不予详细统计。在上述诸哲中,受爵封侯及授官者,为数也不少。如赐爵楚国公、三世封侯、父子忠臣、兄弟祠爵;任职有尚书、宣抚使、御史、侍郎、刺史、知府、县令等;还有光禄大夫、龙图学士、待读学士等荣衔。当时,曾被誉为:“唐朝赐爵联三世,宋代登科五百人”。此外,忠臣名宦不绝,乡贤名儒辈出,也被称为:“惠政施民袁明襄陕崇名宦,著书行世易象坦通享乡贤”。   唐宪宗元和年间,黄肃(名严,字娱山,号十一郎),以其孙黄讷裕为工部侍郎,赠正义大夫;其后又以其曾孙女黄厥为闽后,追赠前左翼将军。肃传一子,名叫黄忠,字效用,号仰斋。忠生四子:长子刚毅,次子毅裕、三子木裕、四子讷裕。忠以讷裕为工部侍郎,被封为正义大夫,累赠银青光禄大夫;又以孙女为闽后,追赠镇远侯。黄毅裕,为国子监学正,其女皇厥,德色佳人,被王审知选为王妃,及其子廷钧称闽帝,被追崇为太后。毅裕也以女为闽后,特进金紫光禄大夫,封瑯瑘镇静候。刚毅、木裕均以侄女为闽后,赠封都尉。黄讷裕,字信夫,号梗南,唐僖宗乾符元年(874)进士及第,初授江州录事,累官工部侍郎、银青大夫及资治尹等职。施因朝政腐败,辞官返里,力助王审知治闽,使民安居乐业。及至廷钧称帝,追念其功绩,赠工部尚书加检校少保,继封楚国公。黄忠的曾、玄孙辈。入太学、登科第、为名儒者,也不乏其人。(注3)当时,羡其荣显者,曾称:“宴罢琼花半壁,归来牙笏满床”。   龙启二年,闽帝驾临黄田,拜谒黄氏家庙,幸游灵秀山,看到处处水秀山明,松苍柏翠,胜于花锦之地,遂改黄田为“锦田”;改里为“锦里”;改溪尾“锦溪”;改惠安驿为“锦田驿”。又进灵秀山,峰峦峭拔,状似美女,遂改名为“美女峰”;改墓道院为“锦田大福胜院”。幸游之日,修筑御道,旁结彩绸,山设帝座、又置离宫,铺锦于田,剪彩于树,穷极华丽。盘桓游宴之间,唱和不绝。宋咸平元年榜眼黄宗旦,在《灵秀山记》一文中,描绘当时的盛况:“东则有衿配煌煌,文雅雍雍;西则有兵卫森森,旗旄闪闪,结绮散彩,千载殊逢。”   及至宋代,宗支既繁,人丁更盛。当时锦田“楼阁烟连,第宅比鳞”,称号“万户之村”。旦人才辈出,甲第蝉联。家庙有楹联一对,写道:“七世联三贤,学推华国;一朝十八士,美媲登瀛”。这一对联,概况了宋代人文之盛。所谓“三贤”:一是黄宗旦,七岁能诗,名嗓京都,誉为神童。真宗咸平元年(998)进士,列一甲二名,钦赐榜眼,与同县西雪村李庆孙同榜及第,时人称为:“匡朝才子黄宗旦,天下文章李庆孙”。历任直史馆编修,晚年乞请致仕,以刑部郎中,出任襄州知府。为官廉明,尤善鉴裁。经其赏拔者,无不知名于当世。离任之日,缙绅夹道送行,旦立碑建祠,颂其政绩。著有《黄叔才文集》(十卷)、《易卦象赋》(二卷)。二是黄学行,宁宗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任全州教授、建宁府通判、循州知府。著有《史说坦斋类稿》。三是黄岩孙,理宗宝祐四年(1249)进士,授仙溪县尉。曾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高徒,以理学显明当时,著有《太极通书》、《两铭辑解》及《仙溪志十五卷》。以上三贤,均崇祀乡贤祠,也是十八学士中比较著名的。他们的事迹,都载入宋史、省志及府县志中,班班可考。   锦田山川秀丽,人文荟萃,又经历代不断经营,名胜古迹随处可览。山,有“美女峰“、“便是山”、“又是岭”;石,“云梯石”、“笔架石”、“罗奇石”、“壁虎石”、“活水石”、“两峰之间”。山石之上,有名人石镌古字;幽拙可爱;又有镂龟、镂鹤、镂鹿及虎,鼓意张足,露口威牙;桥,有“得仙桥”;亭,有“太子亭”;碑,有“锦溪碑”(相传其字为朱熹题的);寺,有“大福胜院”;祠,有“黄氏家庙”;墓,有“黄忠封茔”(以上三者均系千年文物);洞,有“后洞仰望”;塘,有“后仙塘”、“小企塘”、“瑰塘”、“沶塘”、“新塘”,五塘之水汇流于“后仙塘”石上,势如游龙。当时,锦田山水之胜,可与武夷九曲媲美。   元末明初,兵燹倭患,锦田屡遭焚毁,村民或死于寇、或终于疾、或流离迁徙,第宅尽成废墟,荒村仅存三户(注1)。明朝建立,倭寇被逐,村民陆续回乡,重建家园,锦田黄氏苗裔,又浸浸炽昌。迨至明末清初,郑成功据金、厦、台湾抗清,顺治帝御驾亲征,下旨迁移滨海三十里以内居民,锦田又遭浩劫,所有第宅尽被烧毁一空。直至金厦收复,始准村民重返故土。锦田虽屡遭摧残,但书香不绝,人物不歉往昔。据族谱记载统计:自元至清三朝,登文科进士者10人、武科进士1人;文科举人21人、武科举人13人。岁贡、明经以下,为数更多。曾任明知府以上者,计18人。其中有五部尚书、尚书、侍郎、御史、布政使、翰林编修、光禄寺卿、大理寺平事,以及武职将军、提督等。崇祀名宦者,有清代黄克赞(号锺梅)及黄元骥。被誉为“三世布政”者,有清代黄煜、黄元骥、黄明等。当时,以文学德行显名者,还有苍梧七叶甲第、锺梅四朝元老、彩凤博学多闻、诚斋孝友励行、吾野诗画字三绝。以上数哲,可与宋代诸贤先后辉映,各领一代风骚。   锦田黄氏,历代繁衍昌盛,自南宋时起,已有支派分居晋江;至明末清初,又因兵灾战乱,族众大量迁徙于本县各村及海外各地。南宋黄一德,迁居晋江浦口,数传裔孙黄一龙,明隆庆二年(1563)登进士第,官至大理寺评事。一龙的后裔徙居台湾府,为台湾黄氏文水派的开基始祖之一(注4)。一德又有数传裔孙黄锡衮,明崇祯十三年(1641)进士,官至巡按广西监察御史。南宋黄琼,徙居晋江永宁锦瀛村,其数传裔孙黄克赞,明万历八年(1581)进士,历仕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四朝,累官兵、刑、吏、工及戎政等五部尚书,崇祀名宦祠。自明至清,有黄自明(分居霞坝村,现名社坝村)等分居惠安各村及台、港、南洋各地,详见《惠安锦田黄氏分居各派》(注2)。   自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迄今八十年,锦田黄氏衍裔分布大陆各省市,或侨居于越南、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欧美各国,以及台湾、香港、澳门等地者,繁衍之数,可达数十万人。海外各地锦田黄氏均设“黄氏宗亲会”,在台北又设“国际锦田堂黄氏宗亲总会”,以怀祖追宗联络乡谊。在海内外黄氏宗亲中,博士、专家、教授、社会名流、企事业家,以及曾任职县团处级以上者,为数当大大超越前代,由于种种原因,八十年宗史,无人敢于倡议修续。谱系不章,无以追祖述宗。曾闻先辈修谱。旨在示劝,弘扬祖德而激励后进。以此续谱,应不违反当今政策;以此续谱,将有利于团结海外宗亲,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可以预期,在我族宗亲中,必有有识之士,出而倡议义举。   整理者:惠安黄磐石   1990年12月20日初稿

  注1:   元末暴政,盗贼蜂起,锦田屡遭倭寇骚扰,掳掠烧杀,村存三宅,址在美女峰东麓。村民有的被寇所杀,有的瘟疫死亡、有的流离异乡。唯有黄文及其第三子黄自远等三户留居本村。数传至黄彬,饶有家资,因怜乡亲贫困,曾变卖自己的全部田宅,代纳粮赋。可是杯水车薪,无法尽缴全村赋税,只得又将被贼烧毁的村宅基址,买与葛上陈家。从此,流离异乡的黄氏子孙无地建居,有家归不得。及至黄彩凤,博学多闻,一代大儒。与其交游者大都是邑中名士,门生由多登科第。当时,进士张奭(shi)得知恩师彩凤族亲有此苦情,代为力争,赎回卖地,黄氏子孙始得返回故土,重建家园。

  注2:紫云派下惠安锦田黄氏分居各派   1、苍磐公之派:居后边村本宗,后又分村下、下埔、西保、泉州排铺街、后梓、寻埔、南安、晋江东石、浙江杭州寡妇桥及坎门。西保又分东保、曾墓、埔仔、厝仔、尾房等村。   2、自明公之派:分居惠安霞坝村(现名社坝村)。   3、文峯公之派:分居惠安凤山、玉沙、埔仔等村。   4、自达公之派:分居惠安濑江村。   5、宽 公之派:分居惠安山头村,又分支于曾按、象塘沟南、前福、牛坑、后边、后学刊、大西张、小西张、下新厝一刊及洛阳义安堂。   6、履道公之派:分居惠安溪边村。   7、存中公之派:分居惠安田边、象塘、塘边、前按及北直打麻场等村。象塘又分支和弄、前埔。塘边又有分居晋江龟山脚   8、自复公之派:分居惠安坑园、霞美、塘黄、下山等村。1957年,兴建美峰水库淹没下山村,该村黄姓宗亲,部分迁居霞美村,部分迁居西院村。   9、十三郎安禄公之派:分支后蔡村,再有后蔡村分支顶东园、允内山尾、下东园、海漧尾、长新厝、下新厝、坝边、下西街、埔上等村.   10、良俞公之派:分居惠安曾按村,后有分支于内厝、石郭等村   11、正诚公之派:分居惠安锦霞村。   12、一德功之派:分居晋江浦口。   13、琼华公之派:分居晋江桐城(即泉州)。   14、章 公之派:分居晋江南乡。   15、琼 公之派:分居晋江永宁锦瀛乡。   16、敬宗公之派:分居同安仑上。   17、一龙公(即一德功裔孙)之派:分居台湾府。   以上各派清代以后又分居于本省、市、县各地及浙江、广东、台湾、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美国、欧洲各国者,为数不少,一时尚难查清,待后补充介绍。

  注3:   黄忠所传的子孙,数世显达,荣极一时,现略举数人,以现一斑。   (1)黄 友:号光斋,毅裕的长子,由明经人邵武军儒学训导。龙启元年受封金紫光禄大夫,琅琊郡开国侯上柱国。   (2)黄克学:号敏斋,讷裕的次子,梁开平三年进士,官至侍御史。   (3)黄志清:号静湖,毅裕的长孙,为当时名儒,以子履道官学士,封翰林编修。   (4)黄禹锡:号雪操,毅裕的曾孙,后晋天福二年进士。宋初任校检尚书,水部中慑莆田县令。   (5)黄履道:原名禹服,号南窗先生。毅裕的曾孙,宋建隆二年进士,官至侍读学士。   (6)黄禹育:号光蛄,木裕的曾孙,宋至道二年余兄子黄济同登进士第,授揭阳县尉,迁赵州签书判官。   (7)黄 济:号洪波,木裕的玄孙,宋至道二年余其叔禹育同登进士第,累官刑部侍郎。为人器度宏远,资性渊雅,拯难而不施其功,恤贫而不市其德。   (8)黄宗望:字伯勋,黄观的长子,禹锡的长孙,毅裕的六世孙。宋景德二年进士,任大理寺评事,迁柳州知府。   (9)黄宗旦:子叔才,黄观的次子,禹锡的次孙,毅裕的六世孙。宋咸平元年进士,榜眼及第,任直史馆编修,晚年以刑部郎中,出知襄州,著有政绩。   (10)黄尧允:号执翁,宗旦的次子。禹锡的曾孙,毅裕的七世孙。宋元祐三年进士,历任尚书稽勋郎中,三司省判及襄州知府。   (11)黄允升:号怀琦,黄依泉的长子,刚裕的八世孙。宋元祐三年与堂叔同榜进士,认陕西宣抚使,颇有政绩。   (12)黄 翰:字瑶璋,尧允的长孙,宗旦的曾孙,毅裕的九世孙。宋徽宗崇宁五年进士,初知江宁县,后迁柳州知府。   (13)黄与靡:子荏公,号中秉,宗旦的曾孙,毅裕的九世孙,宋徽宗政和八年进士,初知安溪,后迁御史。   (14)黄 璟:字琼辉,尧允曾孙,毅裕的十世孙。宋孝宗乾道八年进士,任襄州知府,三世知一州。   (15)自黄翰及与靡一下数代,在宋明两朝登进士第,或为名儒者:还有黄袤、黄腾、黄顾言、黄禹畴、黄敬康、黄学行、黄一龙、黄瑞龙、黄岩孙、黄克赞、黄彩凤,以及清代黄岳牧等,不逐一历述。

  注4:   据彭桂芳先生在《唐山过台湾的故事》一文中记述:“文水派:奉唐朝初期泉州开元‘紫云四安’始祖黄守恭的祖父,原籍河南的黄舜夫为一世祖,其传世之祖,则为黄守恭四个儿子中分居惠安的老二黄纶(注:应是黄纪)。   这一派的子孙,后来不但分衍闽、粤各地,而且向北远徙至河南南阳、湘潭及山东地区,瓜藤绵无比。   他们的来台开基,则是始于第十二世的黄见和黄宣。此后,十三世的黄今、黄耀(落籍凤山)、黄祐;十四世的黄云、黄麟、黄博、黄卯、黄魁、黄普(初居今东港树林头同安厝)、黄参、黄勇、黄椿、黄御;十五世的黄养、黄特(落籍新竹北)等人,都先后渡海来台,分居各地,其子孙的繁盛,不可言喻。“这一资料可供参考。

五、锦田黄氏大宗祠联文摘载   理性辑三书燕居堂不愧紫阳高弟,诗才传七岁龙门客堪称宋代神童。   池葆呈光甲第联镶国恩厚,桑莲献瑞乡贤接踵家声长。   两科四进士春风得意叔兼侄,三世一襄州膏雨施恩祖并孙   七世联三贤学推华国,中允共诗追李杜;一朝十八士美媲登瀛,正丞辑理继程朱。   唐朝赐爵联三世,案列峨眉生帝后;宋代登科五百人,屏开凤冕产神童。

六、江夏黄氏的由来   江夏是黄氏的封郡,在西汉初年设置,其后各朝沿设。江夏郡所辖地域范围,即现在湖北省属随县、安陆、云梦、应山、应城、锺祥、潜江、天门、汉阳、沔阳、汉川、孝感、黄陂(pi)、嘉鱼、蒲圻、咸宁、崇阳、通城、大冶、通水、薪春、黄冈、黄安、薪水、罗田、麻城、广济、黄梅、武昌、汉口等县市。   远自夏代起,黄氏的远祖黄熊启,即受封于江夏。周襄王四年癸酉(公元前647年),黄国为楚国兼并,传至黄歇(即周赧王,公元前347年时),为楚考烈三相,封春申君,食邑淮北十二县。他修故城,筑黄堂、浚河渠、养食客、练兵士、举法政,使楚国复强。黄歇夫妇后来迁居于江夏黄鹤乡仁义村。离城三十里。歇生十三子,均显达于时,并衍裔于江夏一带,以江夏为开基之地。黄歇的儿子黄幼冲,共生十四子,其第四子黄大纲,汉高祖在位三年(公元前203年),拜河南光州刺史,素有善政,十二年巡狩光州,封江夏侯,再封江定侯,其后复归光州固始定居。据《黄氏公谱世系》记载:黄歇的三传和四传子孙,有的回固始(如黄大纲),有的留居江夏(如黄香居江夏安陆),有的先居江夏后固始(如黄岸的先辈初居黄州府江夏,中迁光州固始,后徙福州侯官),有的又自固始迁于江夏。历时一久,交错迁徙,各自传衍后代。其中子孙追考祖籍,就有的说是江夏,有的说是固始,其实各支派均发祥于江夏。   历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李催、郭汜构兵;经西晋末年,五胡乱华;迄至李唐末叶,黄巢起义,兵连祸结,民不聊生。中原黄氏族众,也分批由鄱阳湖向东南行进,或越武胜关而至福建,或越焦岭而至广东,开基创业,蕃衍后代。所以,分布在闽粤的黄姓各支派,大多发源于江夏黄氏。(注)    编者   注:请参阅本册第50页《江夏黄氏各派系在闽粤播迁路线图》

七、谒宗祠有感(诗一首)   谒宗祠有感   美女峰麓旧华堂,阀阅流传紫云黄。   百载花香立政绩,千年翰苑擅文章。   绵绵世泽留子孙,赫赫家声自汉唐。   一见谱图应起敬,于今犹仰识高阳。   注:此诗流传甚广,相传是清代族中一先哲所撰,但未传其名,现附录于此,以供鉴赏。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