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情景交融的手法写景物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2《荷塘月色》课件(共27张PPT)

2024-05-17 17:2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荷塘月色朱自清学习目标一、语言建构与运用: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二、思维发展与提升: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三、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他追求自由的精神。四、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风格特色。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朱自清散文的特点:1.融情于景;2.信手拈来古诗词;3.善用拟人;4.善用叠词;5.篇幅短小。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然,看不到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实,求得短暂的安宁。可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去实现自己的这么一丁点儿的愿望。近春园(朱自清《荷塘月色》原址)如何理解题目《荷塘月色》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月色:月光。点明了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月色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酣(hān)眠 煤屑(xiè) 幽僻(pì)踱(duó)步 脉脉(mò) 霎(shà)纤(xiān)腰 鷁首(yì) 棹(zhào)媛(yuàn)女 沾裳(cháng) 颤(chàn)动敛裾(liǎn jū) 参差(cēn cī) 袅娜(niǎo nuó)蓊蓊(wěng)郁郁 峭楞楞(qiào léng léng)梵婀玲(fàn) 弥望(mí) 斑驳(bó )字词积累自学指导1、试着总结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并划分层次。2、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整体把握1、学生概括每个自然段的内容第1段 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心境:“颇不宁静”) 去荷塘第2段 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 第3段 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 第4段 荷塘美丽的景色。 第5段 流泻的月光,塘中的月色。 第6段 荷塘四周的景物。(在月下观察、感受到的) 第7-9段 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 第10段 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 (主题)第三部分(7-10):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景)(情)4、5两段:月下荷塘,荷塘月色。心中失落渴望自由宁静暂时获得宁静。1段: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3段: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6段: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8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10段:这令我到底惦记着江南了。失去宁静2、找出全文的文眼、脉络,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脉络:心里颇不宁静----觉得是个自由的人----我什么也没有---想起采 莲的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作用:1.交代夜游荷塘的原因。2.直抒胸臆,引领全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主旨句作者内心不平静的原因参考:观点1:因为心里颇不宁静,想去荷塘散散心。文中说“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说的是在白天朱自清先生得做不想做的事,得说不想说的话。内外分裂,十分压抑。观点2:《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作者对政治环境不满,但无力改变。内心抑郁,想起荷塘,是为了寻求解脱。观点3:不一定是时代的缘故。可能更多是家庭的原因。朱自清在给朋友叶圣陶的一封信中曾说:“孩子们的磨折,实在无法奈何,有时竟觉得还是自杀好。”朱自清人到中年,工作压力很重,家庭负担也很重,在家里得不到宁静,所以想出去走走,就那么简单。(3)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在文中找出体现作者行踪的词。作者的行踪(院子、小煤屑路、荷塘、门前)小路家荷塘小径空间线索(1)四面的树,由远及近----杨柳最多(远),将一片河塘重重围住(近)(2)写树不忘写月色,阴阴的。(3)路灯光把作者从幻想中召回,最后两句虽是写景,实则点名心境,写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由寂静到热闹,充满了生机,将荷塘和月色衬托得更加突出,并含蓄地表明,“我”虽然完全沉浸在荷塘月色的宁静的境界当中,但哀愁和苦闷还是笼罩在心头。运用了绘画技巧来描写荷塘的环境,作者笔下的荷塘四周疏密有致,浓淡相宜,明暗结合,喧寂相间。荷塘四周什么样的景象?赏析第四段在这段写景的文字中,作者的立足点在哪?依次写了哪些景物?各自用了哪些修饰的词?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美感特征?用了哪些修辞?“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写出了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通 感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荷叶田田的妩媚姿态,写出了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形象,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设了清幽恬静的氛围。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 )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 )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可否用“照”替代 “泻”,用“升”替代“浮”呢?一个“泻”字,月辉照耀一泻无余之景,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轻飘柔美“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出雾的轻柔。)月下荷塘比喻、叠词拟人、比喻通感比喻、拟人拟人静动幽雅宁静( )( )( )( )( )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观察顺序:自上而下作者是如何对荷塘景物进行描写的?( )( )月光月影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灌木的黑影 杨柳的倩影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虽是满月,却有一层淡淡的云实虚实虚朦胧优雅塘上的月色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引起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对眼前的寂寞,毫无生气的环境 的不满之情,进一步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平 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在思乡的哀愁中结束全文。作者夜游荷塘,为什么回想起采莲的事呢?总结主旨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反映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寻求精神解脱却不可得的矛盾心情,抒发了对国家前途与命运的担忧及渴求自由的思想感情。分析本文的写作特点(1)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作者将自己此时的感情巧妙的融入到对眼前景物的描绘之中,收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2) 动静结合,赋予荷塘生命力。而且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动与静相互衬托,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美。(3)虚实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作者通过想象和联想所描绘出来的景物的特点就是“虚”。对眼前景物客观特点的描绘就是“实”。

展开更多......

收起↑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