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崖之上》后劲大,演员实拍尝试电击,用真实致敬无名英雄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悬崖之上没看到沙溢 《悬崖之上》后劲大,演员实拍尝试电击,用真实致敬无名英雄

《悬崖之上》后劲大,演员实拍尝试电击,用真实致敬无名英雄

#《悬崖之上》后劲大,演员实拍尝试电击,用真实致敬无名英雄|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在电影开篇张译和沙溢互搏的打斗戏份紧张刺激,让观众很有代入感,张译抓住时机反杀,刺瞎了沙溢的一只眼睛,这个片段里张译提出想要用真刀进行拍摄,虽然最后导演出于安全考虑,没有采取张译的想法,但这其实不难看出,张译对于这个角色的塑造下了很多功夫。

除此之外,张译对于受到审讯这个情节的演绎同样让人拍手叫绝,从现场拍摄情况来看,张译全程实拍,没有任何掺假,在开拍前,张译已经开始进入被电击的状态,嘴唇抖动神态迷茫。在接受电击的情况下,张译还要被泼冷水,这场戏难度确实很大。

而在拍完电击酷刑之后,张译最关心的不是身体状况,而是呈现出的效果,他口吐白沫问张艺谋导演:“这个被电击的感觉您觉得行吗?”这一段,张译的演技每个细节都恰到好处,两次被电击到大小便失禁,让人十分心痛,连张艺谋都说张译的这段戏全靠拿捏,非常了不起。

除了张译的两段精彩表演之外,秦海璐也贡献了自己的首次动作戏拍摄,在采访中秦海璐提到,自己是刀马旦出身,因为小时候练得太苦了,所以从出道以后始终没有拍过动作戏,第一次动作片的经历奉献给了张艺谋导演。在《悬崖之上》里挑战动作戏,秦海璐直呼“太不容易了”,但又觉得“很值得”。

无论是从张艺谋导演现场对演员的指导,还是几位演员在采访中提到的关键词,其实都离不开真诚二字,要想打动观众,必须真实真心真诚真挚,《悬崖之上》真正做到了全演员无明星。

【《悬崖之上》场面恢宏,幕后花絮获盛赞,1:1复刻地标性建筑】

《悬崖之上》是一个很简单的故事,但整部电影看下来场面却很恢宏,开篇就是白雪皑皑的野外山林,东北零下四十度的林海雪原,凌烈茫茫的浪漫掩盖住危机四伏,而白雪皑皑毫无踪迹又是最好的隐藏;主角完成任务的场景设定在大雪纷飞的哈尔滨,每一个镜头都不多余。

为了还原当年的真实情况,张艺谋导演率领专业之师辗转多地拍摄,1:1复刻还原三万多平米的哈尔滨中央大街、亚西亚电影院、马迭尔宾馆等地标建筑。

每一个场面都在肃杀感十足的同时多了几分温柔,《悬崖之上》的美术指导是教科书级别的,诗意下的肃杀、冷与暖的极致,俄式风情的百年小镇和横道河子的站台,这些让观众一秒穿越回到30年代漫天飞雪里充满欧式风情的谍战冰城。

电影一开场就是一个俯拍降落伞镜头,观众们成功入戏,电影里大量的黄蓝色,再加上连绵不断的鹅毛大雪,以及自带霓虹的哈尔滨,这些元素共同缔造了外表温和内里暗流涌动的氛围,包括每个章回的字幕,用的都是冷冽的蓝色。

或许故事的节奏见仁见智,但相信对于《悬崖之上》电影里场景的壮观和恢宏,每一个观众毫无疑问能够达成共识,摄影、音乐、打光干净利落,炉火纯青,光是从头到尾的满天飞雪,都是电影史里很少见的。

【没有主角光环,没有侥幸偶然,以匠心成就不凡,致敬所有无名英雄】

如果说演员的演技和场景的还原把所有观众带回了那个年代,那么故事里两位主角牺牲,没有任何光环就更明显的告诉观众血淋淋的真相。

为了完成“乌特拉”行动,张译舍弃自己存活的机会,于和伟最后服毒身亡,侥幸和偶然在《悬崖之上》里是不存在的,因为在真实的历史里,胜利是用鲜血铸就的。这样的真实往往更能刺激观众深层次的情绪,比起在电影里刻意煽情,张艺谋导演的隐忍和克制反而让观众的情绪有更深层次的迸发。

在电影的最后,“乌特拉”行动圆满完成,叛徒被杀,悬崖之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结局戛然而止,但意蕴悠长。《悬崖之上》实际上就是借了“乌特拉”行动这个皮,刻画并向所有无名英雄致敬,导演的匠心成就了电影的不凡品质,《悬崖之上》是张艺谋导演跳出舒适圈的上乘之作,也是诚意之作。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电影里的所有角色都不是孤零零的,而是有感情有血肉的平凡人,这些无名英雄承受着常人无法想象的痛苦和危机,义无反顾的用生命换来希望的曙光。

“乌特拉”行动的隐喻其实很明显,电影里多次提到“乌特拉”,这个词在俄语里是黎明的意思,天亮了就好了。

电影的最后,刘浩存和于和伟的对话再次点题:“我们能看到天亮吗?”“我要你活着,看到天亮。”黎明之后的我们,更应该珍惜无名英雄用生命换来的美好生活,心里有光,天就会亮。

本文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