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脆弱的毛主席,多番恸哭:为国、为民、也为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恸哭不已拼音 晚年脆弱的毛主席,多番恸哭:为国、为民、也为友

晚年脆弱的毛主席,多番恸哭:为国、为民、也为友

2023-12-16 00: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毛主席无疑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了不起的民族英雄,作为我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的核心人物之一,他一生都在为祖国和人民而战,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纵使他早已逝世多年

但却一直活在大家的心里。这样一位坚强勇敢、铁骨铮铮的英雄,在晚年却屡屡落泪,就连他自己都曾感叹。

暮年的自己仿佛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变得脆弱、容易伤怀。从国家危难之秋,到积极投身革命,带领着无数中华儿女驱逐鞑虏、筑起新的长城。

在黑暗中将所有点点星火聚集在一起,形成足以燎原的光亮,照亮了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子;将落后挨打的中国重新推向世界的舞台,他始终勇往直前;究竟何故,

让毛主席在暮年之际屡次恸哭、伤怀。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主席生于1893年,家中虽以务农为生,日子却也过得富足。诞生于民族存亡之秋,年少时分便决心为了祖国而奋斗。

他深知要想救国就必须先让自己强大起来,于是这个心怀鸿鹄之志的少年十六岁时便央求父亲送自己到"洋学堂"读书。

在那里年少的毛主席接触到了许多新的思想,

逐渐走上革命的道路

。中学时期,毛主席便致力于推翻迂腐的满清朝廷。

还在学校求学的他带头剪掉自己的辫子,积极宣传建立民国。而后,毛主席又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参加革命军,一心为了民族而战。

在政治上,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伟大的领导者;在生活中,伟人光环之外的毛主席也有着常人眼中的"烟火气",他爱吃红烧肉、喜欢游泳。

同时,

他也有侠骨柔肠的一面。

了解毛主席的人都知道,文采飞扬的他还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诗人多感性,在他的坚强之下其实裹挟着一颗柔软的心。

这一点在其晚年时期多有体现。据毛主席身边的一些亲信回忆,毛主席晚年曾多次流泪,有几次甚至是嚎啕大哭。

哽咽·愁民生

1972年的冬天,一封福建莆田的来信,让年近八旬的毛主席不禁哽咽。这封信出自福建莆田的一位教师——李庆霖。

1957年,原本在福建莆田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的李庆霖被划为"Y"派,因而受到降职处分被分配到当地一所乡村小学任教。

照理说,这样一位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的基层老教师应该更加谨言慎行,但是李庆霖却做了一件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大事"——他冒险写下一封信,寄给了远在首都的毛主席。

信中他从自身的实际生活出发,向主席反映了其身为知识青年的儿子生活困难、食不果腹、病无可医的艰难。

因为常年处于乡村基层,

李庆霖深知基层群众和下乡知青的苦处

,作为这段历史的亲历者他鼓起勇气,提笔写下一封反映基层群众和知青生活艰难现状的呈情信。

这封李庆霖"告御状"的信,从福建翻山越岭之后辗转送到了毛主席的手中。据说,主席在阅读以后受到了极大的触动,还为此哽咽流泪。

从接到信之后的几个月里,主席曾经多次反复查阅、严肃思索。直到第二年的年初,他才郑重提笔,亲自回信。

随这封回信一同寄出的还有整整三百元钱,

信中主席针对李庆霖反映的相关问题

,表示中央一定会统筹解决,积极调整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当下全国知识青年生活困难等问题。

在毛主席的心中人民群众一直都被摆在首位,所以李庆霖的这封信可以说砸在了他的心头上,让他更加切实的了解到基层的群众。

在得知基层知识青年的生活如此困顿,让毛主席进一步意识到了发展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于是在不久之后主席当即表示要加大经济建设"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这位早已两鬓斑白的老人,

在得知基层的困难之后

,激动落泪。泪中饱含着对时下中国基层百姓民生的忧患。

他是国家危难之秋的亲历者之一,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也一直致力让中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忧百姓之忧,愁百姓之苦,纵使身居高位,也一直心系于民。

落泪·思己过

"一生干的两件事"是毛主席对自己的定论。在他看来自己的一生主要干了两件事:

一是抗战八年、驱逐日寇,解放全国、击退蒋介石;

二是发动了特殊时期的一场革命。

众所周知,

第二件事也让晚年的毛主席受到了一些争议。

邓小平就曾言其的一生功过可谓是"七分功三分过。

虽然晚年因某些原因受到"蒙蔽"做出了一些错误决定,但归根究底还是功大于过,这也是为何他仍旧受到全国人民爱戴的原因。

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有许多无辜的革命志士受到牵连,惨遭迫害,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许多不幸。

1968年,当主席宣布"放弃"贺龙之后,

林、江青当即采取了一系列残忍的迫害手段

,最终贺龙在遭受严重迫害之后痛苦病逝。

九一三事件以后,毛主席对于贺龙的悲剧表示十分自责。当即表示自己在林的"一面之辞"下犯了错误,应当向同志们进行自我批评。

后期,毛主席在阅读了关于贺龙及其家眷、亲属被迫害的报告以后,他难过得躺在床上落泪了。

泪水中或许饱含着愧疚与悔恨,

因为自己的失误,让无辜的战友饱受摧残。也许,毛主席对于贺龙的遭遇并不能完全地感同身受。

但是相信在他为贺龙等人流泪的那一刻,主席的心中是十分痛惜的。这滴痛惜、悔恨的泪水,或许也恰恰从侧面反映了主席对于自己失察的深刻认知。

流下反思的泪水,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身为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

同时他也是一名老党员,始终铭记"批评与自我批评"的重要性,勇敢面对、敢于自省,他一直都是让人敬佩的领袖。

大哭·忧国家

毛主席在晚年曾受到眼疾的困扰,为此中医眼科学家唐由之曾亲自操刀为主席治疗白内障。根据唐医生的叙述,毛主席在住院期间仍旧不忘读书,时常见到主席捧着书籍认真阅读。

一次,

他亲眼看到正在读书的主席不知何由忽然嚎啕大哭起来

。唐由之赶忙走到毛主席身边试图安慰悲痛大哭的他,几番劝慰之下,毛主席才逐渐平静心绪、止住泪水。

两人交谈之后,唐由之得知主席当时是因为读《念奴娇·登多景楼》一词忽而有感,颇受感触之下才不禁"痛哭流涕"。

按照,唐由之的描述,

毛主席当时哭得既悲痛又感慨

,应该是颇受触动之下将自己的所悟所感带入词中从而使心中思绪汹涌而出,一时之间泪如泉涌。

这首由南宋词人陈亮所写的词,用借古论今的手法,大胆议论国家形势,直抒胸臆。不仅强烈谴责了当时的南宋统治者不恢复中原的不作为、朝廷日益萎靡不振的苟且偷安。

而且表述了真正的爱国者当如东晋祖逖中流击楫,义无反顾。

"论战守,谈攻防"

或许是陈亮酣畅淋漓的明指直斥引发了毛主席内心的深思。

当时的中国犹如正在沉睡的东方雄狮,尚处于百废待兴的发展阶段,在经历过动荡以后,整体形势严峻,颇有陈亮笔下的那股悲壮及破釜沉舟之况。

身为国家主席自然对于国家的发展形势时刻忧患不已,故而同为豪迈之人的毛主席由此被词中的情感所触动。

这也恰恰证明了毛主席忧国忧民的政治情怀,

他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的发展无一不是倾注了全部的自己。

其始终将建设社会主义中国摆在重要的位置,居安思危、心怀忧患意识;时刻谨记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性。

对于党从"革命"到"执政"的转变,同人民群众的切实联系及党内干部的作风走向,他始终忧患警惕。要有多么沉重的忧虑,

才让这位见过大风大浪的耄耋老人恸哭不已

可见,哪怕历经风雨,毛主席一如既往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始终忧党、忧国、忧民,未有一刻放下自己对祖国及人民思虑、对国民未来的希冀。

痛哭·念故友

毛主席晚年多次伤怀中,有一次是为了自己的挚友——周总理。周总理逝世之时,毛主席也身处重病中,面对曾经与自己一同并肩作战的战友的离去,他悲痛不已。

在听完送审的追悼词之后,他失声泪下。

周总理与毛主席是志同道合的友人

,二人从年轻的共产党人为了同一个远大的志向而走到一起。

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以天下为己任,走上革命的道路。在世人眼中,毛周二人是取长补短、相知互信的"最佳拍档"。

他们好比日月,看似不同、昼夜更替,实则交相辉映。

在中国革命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

,二人相辅相成、互相借鉴,在求同存异之下得出国家发展建设的"最优解"。

在党内动荡时期,主张分歧的两个人虽然各自所持意见不同,却始终坚定朝同一个方向前进,所作所为皆出于爱国,相互扶持走过那段动荡不安的岁月。

性格差异较大的两个人,

却恰好成为最匹配彼此的那个"半圆"

,新中国成立以后,二者各司其职,携手致力于将中国建设成一个强大国家的目标。

多年来以来,两位领导人早已缔结了深厚的情谊,他们是革命同志、是战友、更是知己。可想而知,周总理的逝世让毛主席悲伤不已,乃至于让他失声痛哭。

再者,

其不仅为故友的逝去而悲哭

,更是为中国失去这样一位好总理、人民失去这样一位好干部而悲哭。

要知道,周总理自新中国成立之后任职国务院总理期间,为国为民可谓是殚精竭虑。这样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领导人离世,是国家和人民的一大损失。

悲泣·殇灾难

中国近代历史上,曾经历经"75年河南洪灾"及"76年唐山大地震"两次滔天灾祸。1975年的洪灾,曾被人们称之为"驻马店人不醒的噩梦"。

在这场罕见的特大洪涝灾难里,

河南省内三十多个县市受到了严重的灾害

,致使受灾地区的老百姓生命财产重大损失。

当得知河南遭遇水灾,受灾十分严重之时,毛主席正处于眼部手术术后恢复期。此时的他没有遵循医嘱,在得知这一天灾人祸之际就悲伤抽泣了。

面对河南省当时的受灾情况,

毛主席一边做好赈灾指示,一边为在灾难中不幸逝去的生命感伤。

当时,他曾感叹道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己的感情也逐渐脆弱了,面对这样的天灾人祸总是会忍不住伤怀。

之后,在76年随之接肘而来的唐山大地震又让主席忧思不已。在那场惊天地的浩劫里,

造成人能够二十余万人伤亡

,那个拥有上百万人口的唐山在地震中瞬间覆灭,满目疮痍。

无数唐山人民失去了自己的家园、亲人。重病昏迷之中的毛主席,十分关心唐山的灾情。

据当时照料主席的医护人员叙述,处于昏迷中的主席只要一清醒就询问唐山的情况,哪怕是卧病在床之际,关于地震的汇报他全部都要一一过目。

当得知,在地震夺走那么多人的生命时,

病重的他躺在病床上泣不成声

。毛主席总是心系人民的安危福祉,天灾人祸无法预料,面对人民灾后的损失,沉痛之中泪流满面。

忆往事,常泪目

或许正如毛主席自己所说的那样,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埋藏在内心的感性和脆弱也随之被放大。

当电影中,革命志士遭到残害时,他会伤心流泪并喃喃自语到:"我们的同志要被敌人杀害了"。

看到老百姓热烈欢迎解放军、军民鱼水情的情节时,

他也会感动流泪

。这些在他的人生中曾经"真实上演",切实存在过的事件时常勾起他的感伤。

那些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面对那些也曾鲜活存在却逝去的生命,只要想到这些为了祖国和人民牺牲的生命,毛主席就会控制不住得流泪。

好几次都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

,泪流不已不得不被人中途搀扶着离开。

人到暮年,都会时常回看,思忆自己的一生。

或是怀念自己经历的过往,或是思念自己心中难忘的人,或是感叹自己一生的成败。在毛主席这儿,他始终记挂的是国家和人民。

晚年那个"脆弱"的他,

多番恸哭皆是出于对祖国的忧患、人民的忧患

。年少时,他将那个坚强的自己悉数奉献给了国家;暮年时,哪怕自己变得"脆弱",哪怕是流泪也是为了祖国而流、为了百姓而流。

回顾他一生的丰功伟绩,再联系他晚年的多次恸哭。不难看出毛主席一生的坚强和脆弱都是为国、为民,他将自己的一生都无私奉献给了自己热爱的祖国。

是他带着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豪迈与勇敢,在国民危难之秋成为那个"勇士",带领民族走出灾难、重建辉煌。

是他怀着"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的伟大使命,倾注自己的所有为祖国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

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毛主席晚年的几次痛哭

,让人不禁感叹这个为了国家和人民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直到生命的弥留之际都未曾有一刻放下过他的革命初衷和使命。

似乎只有和祖国、人民密切相关的,才能够触及这个男人内心深处的那一块柔软。热泪之下,让我们再一次清晰地看到那颗赤子之心。

毛主席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最佳"代言人",无疑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人、一位伟大的领袖、一位值得人民永远铭记的民族英雄。有他,是国家之幸,亦是人民之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