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千年的“虎爪印”竟是恐龙脚印|传奇马陵山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恐龙爪印是什么牌子 流传千年的“虎爪印”竟是恐龙脚印|传奇马陵山的故事

流传千年的“虎爪印”竟是恐龙脚印|传奇马陵山的故事

2024-06-11 02:3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新沂马陵山,古称司吾山、司镇山、吾山,由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黄花菜岭五座山头组成,人称“五姊妹山”。马陵山又名马岭山、马连山,发脉泰岳,绵亘数百里,号称“八百里马陵”。公元前341年,齐魏马陵之战孙膑胜庞涓于此,战马相连得名。马陵山位于新沂市区南20公里处,面积约60平方公里。山虽不高,却重峦叠嶂,蕴幽藏丽,“峰峦横万迭,绝胜蓬莱境”,自古为“淮北胜概”“形胜之美称于江淮”。乾隆皇帝六度南巡,三幸此山,留下了“钟吾漫道才拳石,早具江山秀几分”的诗句,形象地赞美了马陵山的瑰美,并由衷发出:“第一江山春好处,十分梅柳色徒传”的感慨。

4个神秘的印记

马陵山风光迷人,四季皆宜。春日,繁花似锦,争芳斗艳;夏日,林木葱葱,飞瀑流泉;秋日,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冬日,溪深难受雪,山冻不留云。晴游马陵,如进桃花源,雨观马陵山,似入小江南。马陵山山体基岩主要由白垩系王氏组(K2W)紫红色砂岩、泥岩、页岩、砂砾岩、砾岩的陆相盆地沉积构成,不仅是世界上最长的地震断裂带——郯庐断裂带露头点,还是江苏省内丹霞地貌出露最大的地点,是国家地质公园候选点。

丹霞地貌

层林尽染

在马陵山上有一处景点,在一方裸露的岩石有4个印记,其中有2个深陷岩石中的印记,一个印记瘦长,形似人足迹;而旁边的印记则似龟壳状,前端有三个尖锐凸起形。附近的石碑写着:“相传唐代十三太保李存孝力大无比,来此山为民除虎害,奋力打虎,虎迹逐灭。此处留下其足迹与虎蹄印各一。”在历史上,李存孝(858―894年)本姓安,名敬思,是唐朝末期著名的军事将领,以力大和善战出名,号称唐末第一猛将。民间传说当年李存孝在山中放羊,有猛虎入羊群,李存孝追猛虎到岩石处,老虎发现前面是大湖,无路可走,回身跟李存孝搏斗。李存孝追上老虎,猛地跺脚陷入岩石,单手提起虎腿,搏斗中老虎一只虎爪深深抓入岩石中。最终,勇士打死老虎,现场留下两处足印。古往今来,凡是去过马陵山的游客,也都以为那是李存孝打虎留下的足迹和虎蹄印。

老虎窝

然而,2019年6月16日,中美古生物学家的专家学者宣布,江苏省新沂市马陵山地区的4个神秘的印记,来源是约一亿年前恐龙留下的脚印。这些足迹中只有一个最深的“虎爪印”保存了可识别的趾印,表明它是一个有着后内侧拇趾印的兽脚类恐龙左足迹,是一道单步约50cm的直线行迹的一部分;另一种解释是该足迹为小型蜥脚类恐龙的右后足迹,形成行迹的右侧部分,其左侧部分没有保存。马陵山足迹点提供了恐龙足迹如何影响中国民间传说的另一个案例。

该研究由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副教授、美国科罗拉多大学足迹博物馆馆长马丁•洛克利(Martin G.Lockley)教授、英良世界石材自然历史博物馆执行馆长钮科程先生、德煦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冉浩等学者共同主持,论文发表在国内知名地学期刊《地质通报》上。目前,考察队的专家正在与马陵山风景名胜区及当地管理部门沟通,制定保护方略,让这片罕见的足迹得到更妥善的保护,并发挥更大的科学与科普价值。

A、马陵山恐龙足迹照片;B、摄影测量图;C、轮廓图(来源《地质通报》第38 卷第6 期)

良渚文化向北方到达的最远处

2019年7月6日,位于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得到实证。而远在500多公里之外的江苏新沂,也有良渚文化的遗址,那就是花厅遗址。

人在画中游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是谁最先开始,新沂马陵山脚下的花厅村老百姓知道在雨后上山,能挖到宝:玉器。至于那些玉器叫啥名字?是啥时候的东西?又有什么历史价值?没人关心这些。不过老百姓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东西可以卖钱。这种上山挖宝的风气持续了好几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当时,有一位家在花厅村的新沂中学学生,把老家流行“挖宝”的消息告诉了老师徐君哲,并且大致描述了村民挖出玉器的形状和挖宝现场的情况。徐君哲老师知道后很重视,及时把这事反映到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遂于1952年、1953年两次进行普查和发掘,断定这里是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址。1987年、1989年又进行第三次、第四次普查发掘。四次共发掘面积达3200平方米,发现墓葬86座,出土陶器、石器、玉器、骨器2400多件套。遗址分布于沂、沭河之间,主要坐落在马陵山南部的高地之上,花厅村东北方向主要为新石器时代的人类居住遗址,花厅村西北方向为新石器时代的墓地,整个遗址范围广阔、布局分散,大约有50万平方米。遗址就浅浅地埋在地下,距离地表10多厘米到半米多深不等。不夸张地说,村民有时候犁地都能犁出东西来。

考古发掘揭示了一个惊人发现:花厅遗址是国内史前文化遗址中,唯一同时存在南北两种不同文化类型的遗址。发掘出来的土陶器基本与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的土陶器相似,证实了花厅古文化是大汶口文化的分支。而发掘出土的文物还包含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因素的典型器。特别是玉器,都与太湖地区良渚文化玉器相同,像玉琮、玉壁、玉镯为良渚文化常见器物。

南京博物院编著的《花厅——新石器时代墓地发掘报告》(文物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特别指出,“花厅遗址中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两类不同文化遗存共存的文化现象。这种南北文化的交叉现象,对于研究良渚文化与大汶口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良渚文化的年代,进而探讨中国文明的起源,均有着重要意义。”“花厅遗址中第一次发现了‘土鼓’一类的礼乐器,还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兽面纹玉琮等礼器,这对于研究中国礼乐文化的起源,也是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1995年,花厅遗址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被国务院核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陈毅元帅三仙洞内运筹帷幄

马陵山历来为军事要地,是兵家必争之地,相传战国时期齐魏之战,孙膑胜庞涓于此,黄巢起义的传说,韩世忠抗金的故事,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在马陵山五华顶向南不远处一悬崖峭壁下有一座山洞,洞深2.2米,宽2.5米,洞内最高处1.95米,整个洞穴呈窑门状。此洞古称司吾洞或司吾石室,相传洞内有蛇、蟹、蛤蟆三仙聚居故称“三仙洞”,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据此创作“三仙”故事,收入《聊斋志异》,成为传世名篇。

三仙洞

解放战争时期,陈毅元帅将指挥部设在“三仙洞”内,指挥了著名的宿北大战。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从宿迁分两路沿海郑、宿新公路,向我宿北解放区大举进攻,企图占领沭阳城和新安镇。我华东野战军于1946年12月13日至19日,在陈毅、粟裕、谭振林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指挥下,集中24个团的优势兵力,在北起沂河、南至海郑公路、东起来龙、西至马陵山麓,纵横五六十里的平原地展开了宿北阻击战。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击毙敌师长戴之奇,歼敌二万一千余人,开创了解放战争初期全歼国民党一个整编师的光辉范例,对全国的解放产生了深远影响。战后陈毅司令员满怀胜利豪情,挥毫赋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1982年,三仙洞—宿北大战前沿指挥所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缅怀陈毅元帅和在宿北大战中献身的革命先烈,1995年,新沂市人民政府倡导发动全市中小学生,捐资50多万元,建成“宿北大战纪念碑亭”。碑亭整体为仿汉代建筑,采用碑亭合一的建筑模式,亭中有碑,碑外有亭,显示出它的高大雄伟。

碑高19.46米,寓意宿北大战发生于1946年,碑身雕刻“宿北大战纪念碑” 7个大字,为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张震上将题写,碑的最上面设有凹面,向下连着一个圆面,形如日月,寓意在宿北大战中牺牲烈士的革命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共存;碑亭最上面设计为圆面,代表时钟的钟面,下面的碑石代表钟摆,整体为仿和平钟构造,起到警钟鸣之长意。碑的背面记载的是当年宿北大站的具体经过和意义。碑亭前,建有宿北大战浮雕墙和陈毅元帅石质雕像一尊,还先后建成了革命先辈名人录、战史长廊、武器展等,共同组成了马陵山红色文化教育园。

瑶池仙境

马陵山既是风景优美的人间仙境,也是苏北革命老区,传承着革命的红色基因,人们徜徉其间,既能欣赏优美的风景,又能缅怀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往开来、接续奋斗,新长征路上书写更新更美时代篇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