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艺术特色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思乡曲式结构图示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艺术特色

浅析黄自艺术歌曲《思乡》的艺术特色

2024-06-21 04:5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摘要: 中国的艺术歌曲产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并迅速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曲家,黄自先生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他有着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又怀有满腔的爱国主义情怀,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是中国艺术歌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选取独唱歌集《春思曲》中的《思乡》进行研究,在分析歌曲艺术特色的同时,进一步对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进行具体的研究,希望能够更好地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用心良苦。

关键词:黄自;艺术歌曲;歌曲特点

一、黄自的生平及其艺术歌曲创作

黄自(1904-1938)字今吾,出生于江苏川沙一门望族,父母都是有文化底蕴的开明人士。黄自自幼受新式文明和传统礼教的双重影响,不仅喜爱唱歌,还喜欢文学,尤其钟爱唐诗宋词等古文诗词。他192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得音乐学士学位,是我国第一位在国外专攻理论作曲获得这一学位的留学生。回国后,他在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任教,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家,如江定仙、陈天鹤、贺绿汀、刘雪庵等。黄自先生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对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了多方面的贡献,创作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和音乐教育教材,进行了音乐教育和理论研究的活动。他共有106部作品,其中音乐创作作品94首,包含了交响乐、清唱剧、室内乐、合唱曲、独唱曲、钢琴复调音乐、教材歌曲等多种体裁。在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常常采用古文诗词的题材,尤其是抒情的诗词。正是因为他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才能对这些诗词歌赋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同时也诠释其中内容。而诗人韦瀚章的诗也深得黄自先生的喜欢,因其清新雅致、韵味深远,《思乡》、《春思曲》、《燕语》等作品的歌词皆是他的创作。这些诗词虽简练却不失内涵,朗朗上口又引人深思,在人心中留下震荡。

二、《思乡》的创作背景与情感表达

思乡由韦瀚章于1932年4月24日作词,而后黄自作曲,是一首现代诗风格的长短诗。那时正是暮春时节,韦翰章久居上海,过着清苦单调的教书生活,在孤独的心境下,思念远方的故乡亲人,有感而作。黄自先生用柔和婉转的曲调,不仅美化了诗词的文句,而且也描绘了故乡暮春时节的情景——啼鹃飞鸟,流水落花,表现了游子不可归去的哀愁。

歌曲上半部分为写景写物,开篇用了三个下行的模进和(弱强弱)的节奏音型描写杨柳飘扬在微风中的景象,仿佛是离乡游子生出的淡淡乡愁。杨柳的意思不仅代表象征春天的植物,更代表着离别的含义,鹃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出现也好像劝自己早口还乡。下半部分描写的则是乡愁,此时情绪突然激动起来,节奏相对紧张,力度逐渐递增,这种力量的递增一直推进到“问落花”,达到了全曲的高潮,在用自由的速度给予了歌曲生命力,表达了游子对故乡的思念,最后落在流水之中缓缓归去。

三、《思乡》的艺术特色与演唱分析

在曲式结构上,《思乡》为降 E 大调,单二部曲式,带引子、间奏及尾声。音乐舒缓,结构相对简单。这首艺术歌 曲从静和动两个角度表现故乡的美好和对故乡的思念。主人公将感情寄托于柳树和杜鹃上,对故乡景色的描绘充满了依恋的感情色彩,音乐赋予落花等事物以生命,都在生动地进行情感表白,每一种事物都流露出主人公的思乡情 绪。黄自先生尤其注重主和弦与下属和弦之间的衔接,用西方的复调表现技巧创作出 具有中国风格的独特旋律。

此曲为降E大调行板,对全曲运用了较为自由的结构,同时在织体上也有所更改。全曲的开始是四小节的引子,为钢琴伴奏,随后在不完全小节的弱拍上唱出“柳丝细绿……”,而这个开头并不像一般的歌曲开头以主和弦的音开始,而是比F高二度的A,这就预示了运用不稳定的和声结构中来表达忧郁的情绪。谱子中的“变化音”频繁出现,同时和声向g小调和B大调离调,同音重复的旋律以激进的音节向上推进。A段的7一9小节右手的伴奏音调在B段的高潮中会以放的形式再现,曲调进行到第9小节时,故乡的人物、情景渐渐呈现。第10小节上的“一声声”,需要用略带轻柔却不失弹性的声音去演唱,并可以与第11小节的“道”字连接起来,而“道”字亦不能唱的过于强或者长,只有这样才能显示它未完、未尽的意味。接下去“不如归去”的“如”字,要增加力度并稍长一些,更能突出情绪的激动,后面的“归去”,则要以婉转轻柔圆润包容的声音去表现。第13, 14小节强音与弱拍上三度下行短音的运用,描绘出了杜鹃的啼鸣。墙外的鹃啼一声声,惹起了乡愁,音乐突然激动起来,出现不稳定和声,节奏加紧,力度增加,音区向两端伸展。第19小节“问落花……”达到高潮调性再现,分解的主和弦给予“琶音”的效果,使人们感受到落花流水的景象。直到“花”字唱出后,转换为中弱的音量,其后以微弱的声音唱“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一句,用自由的速度唱出,表达出游子把归乡的希望,最后在钢琴出现水波纹的伴奏音型中结束,表达了愿望不可能实现,随波而去的心情。

因此在演唱《思乡》时也需要参考该曲的曲式结构,在演唱A段时用平静的随着钢琴伴奏开始歌唱,将游子情思娓娓道来。当唱到“更那堪墙 外鹃啼”一句时,要陡增气息来表达情绪的激动,需要对气息有一定的控制力。

而到达第二部分B段时演唱者要把握好呼吸节奏,唱“别绪”之后吸饱一口气,用充足气息找准共鸣的位置来唱出“问”字。“随渺渺微波是否向南流”一句,呼吸不能唤气,“流”要延长就必须要在前面几个字的安排上把握气息。

除此之外,全曲还出现了较多难把控的变化音和变化音程,演唱者除了本身具备良好的听觉能力,还要有准确的音准。因为准确的音准感是演唱变化音的基础,而听觉是合伴奏的决定条件,因为艺术歌曲大多数的伴奏没有明显的曲调旋律,仅仅是承托情绪。由于曲调中的每一句均在小节内第三拍的后半拍起始,而接下来的第一拍则是节奏重拍,所以要轻柔的开始,在演唱上行时再作渐强处理,下行则可以作渐弱处理,使全曲的音乐更有表现力。

结语

艺术歌曲《思乡》充分体现了黄自先生中西交融的音乐创作技巧,所创作的音乐作品既具有西方浪漫主义风格,又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掌握好歌曲的创作背景,思想主题和情感内容,才能准确地表达歌曲的特点和情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