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钱包”里的“零钱”,到底归谁?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看京东绑定的是哪个微信号 “微信钱包”里的“零钱”,到底归谁?

“微信钱包”里的“零钱”,到底归谁?

2024-07-05 19:3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原创 前海法院 深圳前海合作区人民法院

现如今

微信已经不仅仅是一个社交软件

更是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支付工具之一

当你的微信账号与支付绑定的银行卡

不是同一个人时

“微信钱包”里的钱

应该属于谁呢

请看下面的案例为你解答

本案原告王女士已经年近八旬,为了方便和家人朋友联系,王女士的女儿帮妈妈注册了一个微信号,又因为妈妈不懂操作,女儿为妈妈的微信绑定了女儿自己的银行卡。

2019年,女儿因借款合同纠纷成为了法院被执行人,因“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属于女儿,因此妈妈“微信钱包”里的6799.37元被列为了女儿的可供执行的财产。

对此,妈妈表示不服,向法院提起了执行异议之诉,认为自己已经年近八旬,不熟悉微信等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所以“微信钱包”才由女儿代为操作绑定了银行卡。

但是该微信号一直是自己使用,并且“微信钱包”里的钱,是逢年过节来自亲戚朋友的红包积攒,不是女儿的,所以“微信钱包”里的钱应该归自己所有,不是可供执行的财产。

法院经审理认为,涉案的微信号由妈妈实名认证的手机号码注册开通,而且该微信由妈妈日常使用。所以虽然“微信钱包”因绑定了女儿的银行卡而导致该“微信钱包”的名称,即财付通账户的名称是原告的女儿,但经查明,该“微信钱包”里的“零钱”均是妈妈收取的亲友微信“红包”收入,而非来自女儿的财产。

因此法院判决,不得执行原告王女士微信中女儿名下财付通账户内的资金。

司法实践中,对于“微信钱包”的资金归属存在争议。

有一种意见认为应认定银行卡的持有人对资金享有所有权。而在现实中,存在不少子女为父母的微信绑定自己银行卡的情形。

本案经全面审查证据,确认争议“微信钱包”内的资金并不属于绑定的银行卡持有人所有,支持了“妈妈”的执行异议。

本案涉及“微信钱包”绑定的银行卡主人与微信实际使用人不一致时,应如何判断微信钱包内资金的实际归属,对确定微信钱包资金所有权的同类案件具有指导意义。

本案存在争议的事实是:原告“微信钱包”里的“零钱”6799.37元,是属于原告的财产还是原告女儿的财产。

依据原、被告双方提供的证据、庭审质证情况和相关的证据认定规则,分析判定如下:

微信用户注册时,需要提供手机号码

依据我国工信部的相关规定,手机号码需要实名认证。注册微信时,用户仅需提供手机号码,无需提供身份信息,即没有直接进行实名认证。但因每一位手机用户依法应在电信部门进行实名认证,故相当于微信对注册用户的真实性进行了间接审查。

原告提交了微信注册手机号码的客户名称为原告的收款收据,可证明原告是该手机号码的注册用户。而原告的手机号码注册的微信号的聊天记录显示,一直是原告本人在和他人沟通聊天,而非原告的女儿在使用该微信号。

微信“零钱”绑定银行卡时,微信需要验证该银行卡的持卡人身份信息

即微信“零钱”绑定银行卡时需要实名认证,而认证的是银行卡信息与持卡人身份信息是否一致,但没有要求该银行卡的持卡人与注册微信的手机用户必须是同一人。即微信“零钱”所属的账户可以属于注册微信的手机用户,也可以不是。故微信“零钱”内资金的所有权人,不能仅从绑定银行卡的持卡人姓名进行确认,还需要结合其他因素综合判断。

原告提供的证据与其陈述内容可以互相印证

本案原告注册的微信号,绑定的是原告女儿的银行卡,产生了财付通账户,故该账户的用户名称是原告的女儿刘女士。

原告提交的证据显示,该财付通账户内的资金6799.37元除了给原告手机号码充话费300元外,其余均系微信“红包”所得。同时原告主张其已经年近八旬,日常基本不使用微信支付,该微信“零钱”一直为其本人作为收取红包所用。对此法院认为,现实生活中,子女帮助年迈父母绑定微信银行卡的情况比较普遍,因微信不要求银行卡用户必须与微信注册的手机用户一致,所以子女用自己或父母的银行卡进行绑定的现象都客观存在。

现原告提交的证据可以证明其微信“零钱”的收入全部来源于收取微信“红包”,只有三次给手机充值各支出了100元,与原告陈述的其作为年近八旬的老人日常基本不使用微信支付、只收取亲友红包的内容可以互相印证。

故综合案件的实际情况,认定争议“微信钱包”内资金属于原告个人所有,并非原告女儿的可供执行财产。但是,类似情况不代表子女将自己的银行卡绑定在父母微信中,“微信钱包”内的资金一定属于父母所有,还需要看“微信钱包”内的资金来源、资金使用等实际情况综合进行认定。

END.

撰稿 | 彭亮

原标题:《“微信钱包”里的“零钱”,到底归谁?》

阅读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