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人的投射效应:你怎么评价他人,就怎么看待自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怎么收集灵魂石头 惊人的投射效应:你怎么评价他人,就怎么看待自己

惊人的投射效应:你怎么评价他人,就怎么看待自己

2023-06-29 18: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听过一个有趣的故事:

  一个小男孩和一个小女孩玩,小男孩收集石头,小女孩收集糖果。

  小男孩想用石头,交换小女孩的糖果,小女孩答应了。

  可在交换的时候,小男孩却偷偷藏起了最漂亮的石头,把剩下的石头给了小女孩。

  而小女孩则把自己的所有糖果,都给了小男孩。

  夜里,小女孩觉得自己有了好看的石头,所以睡得很香。

  而小男孩则翻来覆去,无法睡着。

  他在想:小女孩是不是也偷偷藏起了很多糖果呢?

  心理学家卡尔·荣格说的:

  “我们所看到的外在世界的每件事,都是我们内心的反映。”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就是那个小男孩,明明自己疑神疑鬼,还怀疑别人别有用心。

  殊不知,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就是自己的镜像。

  你若斤斤计较,自然觉得别人处处与你作对;

  你若胸怀宽广,也会觉得身边的人心思敞亮。

  说到底,你怎么评价他人,就怎么看待自己。

   01 

  你对他人的看法,藏着真正的自己

  听说过“投射效应”吗?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们经常不自觉地,把自身的个性、喜好、观念、情绪,投射到别人身上,以为对方也具有同样的特征。

  这样的思维惯性,往往会让人出现认知偏差,用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别人。

  美国心理学家罗斯,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询问了80名大学生,问他们是否愿意背着牌子,在校园里走动。

  结果,有48名学生表示愿意,并且认为其他的学生,也会觉得背牌子走是件很有趣的事情;

  而剩下的学生,则表示不愿意,他们认为,大多数人也会像自己一样,觉得背牌子走路很丢人。

  很明显,参加实验的学生们,都把自己的想法,当成了所有人的选择。

  类似的投射效应,在生活中屡见不鲜。

  有些人喜欢说谎,所以怀疑别人总在骗自己;

  有些人嫉妒心强,所以觉得别人也看不惯自己过的好;

  有些人小心思多,所以觉得别人总在算计自己……

  我们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审视他人,殊不知我们的审视结果,也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曾在书中看到过一个故事。

  一位妻子在单位被同事为难,憋了一肚子气。

  刚好那天,丈夫很晚才到家,她瞬间火冒三丈,指责丈夫故意跟自己过不去。

  但实际上,丈夫晚归,可能是因为加班,可能是因为车子爆胎,也可能是因为朋友生病了需要照顾。

  妻子把工作上的愤懑情绪,转移到丈夫身上,不仅让丈夫百口莫辩,也让两人的关系生了嫌隙。

  作者克里斯多福‧孟说:

  “很多亲密关系的冲突,其实都是我们内心的冲突。”

  很多时候,让你感到困扰的,是你的情绪,你的假设,并非真正的事实。

  很多自以为是的判断,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很多认知上的偏颇,往往和内心的感受紧密相关。

  正如李银河说的:

  “在有色眼镜下,缺乏客观公正,以偏概全,先入为主,一切都失真了。”

  如果习惯于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在他人身上,终将一叶障目,陷入以自我为中心的牢笼。

   02 

  人最大的无知,就是以偏见度人

  《亲密关系》里有一句话:

  “基本上,我们对别人的意见,都是在观察他的行为,并用自己的想法诠释之后所形成的。”

  见过太多人,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其他人身上,一旦看不惯对方的行为,就大肆抨击,给对方贴标签。

  这暴露了自己的傲慢和无知,也很容易陷入“我执”的怪圈。

  《欢乐颂3》里的何悯鸿,和2个室友合租房子。

  刚开始,她觉得俩室友毛病多多,总爱发朋友圈吐槽她们。

  在何悯鸿看来,30多岁的朱姐,工作多年还租房子住,一定是人生的失败者;

  而另一个室友阿初,则因为伶牙俐齿、热衷打扮,被何悯鸿定性成“交际花”。

  何悯鸿不知道的是,朱姐早就在上海买了房子,之所以租房住,只是想离上班的地方近一些;

  而阿初每周收拾体面去跳舞,也是因为家里缺钱,要做兼职补贴家用。

  对面的邻居看不惯何悯鸿总爱指点他人,就毫不客气地说:

  你心中这杆秤,度量你自己的时候,度量个七成,度量别人的时候,你就度量十成,你觉得公平吗?你那杆秤是宇宙标准吗?

  一席话,把何悯鸿说得无地自容。

  是啊,很多先入为主的评价,不过是自以为是的偏见罢了。

  就像美国记者李普曼说:

  “多数情况下,我们不是先看到,然后定义,而是先定义,然后看到。”

  这世上本来就是各自下雪,各人有各人的晦涩和皎洁。

  总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评判对错,难免忽略别人的处境,造成误解和隔阂。

  为人处事应有的教养,就是管好自己的偏见。

  未知事情全貌,就不要妄加议论;

  不了解一个人,也不要恶意揣度。

  不要拿自己的标准,要求每一个人。

  否则,只会困在认知的茧房里,丧失明辨是非的能力。

   03 

  真正优秀的人,懂得避开“投射效应”陷阱

  心理学家麦基说:

  当一个人内心充满某种情绪或想法时,心里就会带上强烈的个人偏好暗示,继而就会去现实中搜寻相关信息,最终形成一种“真是如此”心理定势。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

  喜欢的人,越相处越能发现ta的优点;

  讨厌的人,越相处越觉得ta缺点多多。

  这是因为,当我们把内心的想法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只会寻找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自己想法是对的。

  客观来讲,投射效应是人的本能,很难完全克服。

  所以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减少它带来的消极影响。

  怎么做呢?

  给大家3个建议:

  1.学会保留判断

  一件事情刚发生时,先不要武断地给事情定性,或者给别人下定义。

  每个人的认知都是有局限的,做出的判断也该有所保留。

  一如武志红老师说的:

  “任何看似荒谬的事情背后,都有它真切的原因。

  如果你觉得它荒谬,那很可能是你不理解它。”

  你认为的有意之举,背后或许藏着他人难言的隐衷。

  在完整地了解全貌前,不要盲目地把自己的想法,投射到别人身上。

  否则,很容易误解他人,让自己后悔和难堪。

  2.承认个体的差异性

  康德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尽相同,自然会造就不一样的三观。

  你认为好的东西,在别人那未必适用;

  你认为不好的东西,别人可能甘之如饴。

  行走于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度量衡。

  懂得尊重差异性,不干涉别人的自由,是成年人应有的基本素养。

  3.学会正向投射

  我们常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就对你笑,你对着它哭,它就对你哭。

  同样的,如果能利用好投射效应,用正向的心态解决问题,你也会活得更加快乐舒展。

  平常遇到不开心的事,多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相信困难总会过去。

  少抱怨,不苛责,凡事多往好处想。

  长此以往,生活回馈你的,也会是阳光健康的心态。

   04

  古语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行走于世,了解他人,认清自己,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聪明的人,懂得规避投射效应的陷阱,不断迭代思维,向外修行。

  因为他们知道,盲目以己度人,就像坐井观天,只能故步自封。

  走出自己的局限,发展他人意识,才能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智者和愚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智者相信看不见的,而愚者只相信看得见的。”

  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做一个清醒智慧的人。

  提升认知,洞见世事,携一颗从容之心,走过山重水复路,笑对熙攘人世间。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