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心理危机干预有哪三种模式 学术

学术

2024-07-17 03:5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危机干预的认知模式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危机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时间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该模式的基本原则是,通过改变思维方式,尤其是通过认识其认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部分,通过获得理性和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人们能够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认知模式最适合于危机稳定下来并回到接近危机前平衡状态的求助者。在埃利斯的理性-情绪疗法、贝克等人的认知系统疗法中,这一程序的基本步骤被发现。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因为人们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和成长,他们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影响总是在不断地变化,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

危机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非危机的)自主控制。

除了以上三种模式以外,还有一种折衷主义的危机干预理论。折衷的危机干预理论是指从所有危机干预的方法中,有意识、系统地选择和整合各种有效的概念和策略来帮助求助者。正因为如此,折衷主义很少有概念,而是各种方法的混合物。与理论概念相反,它是从任务指向操作的。应用折衷理论意味着不局限于任何一种教条式的理论方法,它要求将各种理论和方法很好地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当的方式以切合求助者的需要。

三、心理危机干预的方法

(一)危机干预六步法

心理危机干预可以遵循Gilliland和James提出的基本的六大步骤:

1.明确问题。从当事人的角度来确定和理解其所认识的心理危机问题,这一步特别需要干预者使用倾听技术;

2.确保安全。干预者要将当事人对自我和他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伤害和危险降到最小的可能性;

3.提供支持。强调与当事人的沟通与交流,并积极、无条件地接纳当事人,使其认识到干预者是完全可以信任的,也是能够给予其关心和帮助的人;

4.提出并验证变通的应对方法。干预者要让当事人认识到有许多变通的应对方式可供选择,只要充分利用内外部资源,采取各种积极应对方式,使用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并帮助其确定能现实处理其问题的更适合的选择;

5.制定计划。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干预者要充分考虑当事人的自控能力和自主性,并与当事人共同制定行动计划来矫正其情绪的失衡状态;

6.获得承诺。回顾和改善有关计划和行动方案,并获得当事人的直接而真诚的承诺,以便当事人会坚持按照预定计划和方案行事。

(二)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

Mitchell提出了关键事件应激报告法(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最初是为了维护应激事件干预者的身心健康,现已开始用来干预遭受各种创伤的个人,成为危机干预的一个基本方法。

其方针是防止或降低创伤性事件症状的激烈度和持久度,并迅速使个体恢复常态,可分为正式援助和非发生的24或48小时内进行般需2~3个小时。

具体步骤包括:

介绍期。相互自我介绍,干预者说明CISD规则,强调保密性,并获得当事人的信任;

事实期。要求当事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提供危机发生的一些具体事实;

感受期。鼓励当事人表露出自己有关事件最初的和最痛苦的想法和感受,从事实转到思想,将事件人格化,让情绪表露出来;

反应期。这是当事人情绪反应最强烈的阶段。当当事人谈到自己对事情的情感反应时,干预者要表现出更多的关心和理解,并鼓励他们就危机事件中最为痛苦的经历表达各自的情感;

症状期。要求回忆各自在危机事件中的痛苦症状,可从心理、生理、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来描述,并对事件产生更为深刻的认识;

教育期。要求当事人认识到,在严重压力之下,其相应的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应激反应是正常的,也是可被理解的,讨论积极的适应和应对方式,提醒可能的并存问题(如过度饮酒),并为他们提供一些如何促进更为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总结与完善。

总之,CISD提供了一个安全的环境让当事人用言语来描述痛苦,并有小组和同事的支持,而且在需要时能得到进一步的支持,对于减轻各类事故引起的心灵创伤、保持内环境稳定、促进个体身心恢复和健康有重要意义。

(三)危机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

危机灾难后心理卫生工作策略是一种团体危机干预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先制定应对危机的组织预案,并通过演习明确各成员的具体任务与权责,进而减轻他们预期的焦虑感,建立团队信任和自信心;

中期。尽可能使每位救助人员都有同伴,通过共同承担工作量、解决问题和相互交流,以减轻心理压力;工作时间不超过12小时,包含休息和活动时间,避免过多摄入咖啡和酒精;保证在间歇时间与家人交流一二次,配置专业心理咨询师共同执行任务,帮助救护人员适时减轻心理压力,一天值勤任务结束后,安排每个人接受一次消融疗法;

后期。给每位参与者放松一两周,尽快使他们在精神上从这次紧张性的任务中脱离出来,如个别人仍觉得乏力、消沉,负责人应安排其做适当的调整,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的发生。

四、高校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

建立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能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和干预大学生心理危机。这一系统包括以下一些措施。

首先,心理咨询中心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心理档案,筛选出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关注,主动跟踪、疏导。

其次,各班设立由学生担任的心理保健员,深入学生中间,及时了解身边同学的情况,把学生中出现的异常情况、突发事件,准确迅速地上报学校,同时还帮助同学解决疑惑,舒解压力,缓解紧张情绪。

第三,对学生工作干部、班主任、教师进行宣传培训,吏他们掌握心理危机的相关知识,能根据学生的言语和行为表现判断可能出现的心理危机,并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干预。

第四,建立各系部学生心理健康信息反馈表,将可能发生危机或已发生危机的学生情况及时反映,学校定期收集,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以预防危机的爆发或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第五,建立学生突发危机干预联动机制。对于学生突发心理危机,由心理咨询机构介入进行危机评估,确定危机等级,必要时召集心理专业人员进行集体会诊,商定干预方案,同时取得学生家长、朋友、同学、班主任等社会支持成员的帮助,实施干预方案,如有需要,可送往社会专业诊疗机构治疗。

五、心理危机干预的问题与展望

首先,目前仍然缺乏一个广为大家接受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危机评定标准。一个人情绪紊乱不一定就说明他处于心理危机状态,如果评定结果错误,会导致危机干预失败甚至造成终生的破坏性的消极影响。干预者必须通过不断的评估以评判和确定心理危机的严重程度,不断地确认当事人的心理危机状态,才能确定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和支持体系等干预措施。

因此,在实际的心理危机的评估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模式,评估当事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以及不同危机环境、不同危机阶段、不同应激情境和不同的应激反应,进而做到有的放矢,快速响应,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从研究范围来看,以往的研究基本上都是考察个体的心理危机。虽然只有在个体心理危机达到某个临界水平之上时,才有可能引发大规模的群发性事件,但是,心理危机一旦蔓延,群发性事件一旦发生就很难制止,除非在其爆发的能量得到足够的释放以后,心理危机干预措施才可能起作用,如SARS事件。因此,今后应该扩大到对群体心理危机及其干预方面的探索和研究。

再次,虽然危机干预的相关理论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在危机干预体系方面的工作却不尽人意,至今还没有发展成非常普及的社会现象,还处在宏观的、大、空、泛的状态。而对于危机应对的基础设施和制度安排更是缺乏和不完善,这样很难减少不合理和错误的危机应对行为。我们需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安排,进一步加强学术合作与交流。这样,如果再遇危机事件,就可以快速反应,并加强危机应对的行为规范培训、危机之中和之后的心理辅导等等。

最后,对于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的研究,基本上是延续西方的研究范式,缺乏本土化和创新的特色,特别是忽略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由于影响中国民众的文化背景与西方有着明显的差异,中国人的价值观与西方人也有显著不同。如人们在危机情景下的情绪唤醒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意义。

而情绪唤醒状态下的行为反应是高度自动化的,并主要受到思维习惯、行为习惯和社会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跨文化研究。但是,虽然中西在各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还是得加强跨学科和跨国合作,从而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上,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危机应对策略。

注本文选自《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 第09期 第27卷

感谢您抽出·来阅读此文

更多精彩分享敬请关注我们的公众号吧

总编辑:韦志中

责任编辑:兰美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