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的黄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德国英国海战 诸神的黄昏

诸神的黄昏

2024-07-09 10:2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亨宁·冯·霍尔岑道夫(1853-1919),德国海军总参谋长,他因为在1916年12月提交展开无限制潜艇战的备忘录而出名,1918年5月晋升海军元帅。

与海军高层的意见相对,德国政府中大多数高层官员都非常担忧对商船的无限制攻击会导致中立国,尤其是美国的激烈反应,因此对无限制潜艇战持反对态度。作为德皇海军内阁的首脑,格奥尔格·冯·米勒海军上将也对不加约束的潜艇攻势心怀疑虑,但他的反对声在海军内部非常微弱。实际上,德皇本人也不赞同实施无限制潜艇战,但在军方压力下他同意展开一场升级的水下战役,潜艇可以实施不加警告的攻击,但仅限于武装船只。

另一方面,公海舰队既然宣称自己在日德兰海战中取得了胜利,那么它就不能长时间地龟缩在港内,舍尔感受到相当大的压力,要求他的舰队继续在北海展开作战。作为回应,德国海军的齐柏林飞艇开始更为积极地投入对英国本土的空袭行动,而在此之前它们主要从事侦察任务。此外,德国海军也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潜艇与水面舰队的协同作战,而在日德兰海战中德军潜艇的作用近乎为零。

劳而无获

舍尔上将很快制定了新的出击计划,不过战术还是老一套,以部分兵力炮击英格兰东海岸的桑德兰,引诱英军舰队出击,然后以主力实施截击,不过在舰队编成上汲取日德兰海战的教训做了一些改变。舍尔将第2战列舰分见底的前无畏舰留在港内,从而提高了舰队整体的航速和机动能力。由弗兰茨·希佩尔中将指挥的第1侦察舰队在日德兰海战中受损最重,“吕佐夫”号战列巡洋舰被击沉,“德弗林格尔”和“塞德利茨”号遭重创,尚在修理,因此舍尔从主力舰队抽调“大选帝侯”、“边境总督”和“巴伐利亚”号战列舰作为补充兵力编入侦察舰队,其中“巴伐利亚”号是德国海军最新服役的装备380毫米舰炮的超级无畏舰。舍尔此举仿效了英国海军在日德兰海战中的编组方法——当时贝蒂的战列巡洋舰编队与4艘最新型的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共同担任舰队前卫。同时,希佩尔的侦察舰队与主力舰队的距离也缩短了。

在日德兰海战中遭到重创的“塞德利茨”号战列巡洋舰,该舰在海战中被击中25发大口径炮弹和1枚鱼雷,进水达5000吨,但最后幸存下来。

德国公海舰队于8月18日夜间秘密启航,然而英国密码破译部门掌握了德国海军的动向,在舍尔率队离开威廉港之前就向大舰队发出了警报。次日凌晨,英军潜艇E-23号伏击了德军舰队,“威斯特法伦”号战列舰中雷受创。次日昼间,一艘齐柏林飞艇发现一支英军轻型舰艇编队,一艘德军潜艇也报告说发现英军战列舰,德国海军的无线电监听部门通过英国方面骤然增加的通讯信号判断大舰队已经出港迎战。很快,飞艇发回了更多的敌情报告,但错误地将英军轻型舰艇编队当作大舰队主力,使得舍尔率领舰队调转航向试图加以截击,最后双方舰队并未发生交火,各自鸣金收兵。在此次行动中,德军潜艇击沉了2艘英军轻巡洋舰,而英国人唯一的战果就是击伤了“威斯特法伦”号。舍尔计划在9月间实施一次类似的出击,但因为天气原因而取消。

进入10月,由于大部分潜艇都被调去参加破交作战,因此德军水面舰队的行动更加谨慎。舍尔被告知舰队的行动范围仅限于北海中线以东的海域,这样可以更好地得到己方基地的支援。10月10日,公海舰队再度出击,无功而返,而10月19日的另一次出击中,除了一艘巡洋舰遭到英军潜艇的雷击外依然一无所获。实际上,英国人也改变了策略,即便是得到公海舰队出港的消息,大舰队也不会贸然出动。在日德兰海战后的数月间,公海舰队始终受到英国潜艇的困扰,每次出海都要警惕来自水下的伏击。11月3日,舍尔派出一队战舰前往日德兰沿海救援2艘搁浅的德军潜艇,结果遭到英军潜艇J-1号的攻击,战列舰“大选帝侯”和“王储”号被击伤。一系列潜艇袭击事件使得公海舰队内部潜艇部队与水面舰艇部队的关系更形紧张,现在这一问题已经不限于于潜艇是否应该支援水面舰艇作战的战术层面,而是上升到潜艇和水面战舰孰能赢得战争胜利的战略问题。

北海战场

1916年9月,出于对德军实施大规模破交战的警觉,英国海军开始布设一道横跨多佛尔海峡的大型雷障,这是一个由水面和水下多重水雷带组成的水中障碍,意在阻止德军潜艇通过英吉利海峡进入大西洋,英军多佛尔巡逻舰队负责雷区的保护和警戒。10月底,德国海军策划对海峡地区的英军巡逻舰艇展开攻击,以掩护德军潜艇突破封锁。10月26日到27日夜间,以比利时泽布勒赫为前进基地的第3、9驱逐舰支队实施了首次袭击作战,击沉了一艘英军驱逐舰并击伤其他多艘英舰,并扫除了6枚水雷。此后,此类夜袭作战成为德军驱逐舰部队的例行任务,但同时也消耗了公海舰队的实力。早在日德兰海战之前,德国海军就感到轻型舰艇的缺乏,随着更多的驱逐舰被调去支援潜艇作战,使得战列舰在出海时难以得到足够的警戒护航兵力,间接削弱了公海舰队的远洋作战能力。

致命决断

在日德兰海战之后的半年中,德国海军及政府内部关于无限制潜艇的争论也到达了顶峰,外交官和政府首脑依然对不加约束的潜艇持反对态度,而在海军中总参谋长霍尔岑道夫是最后一位仍在犹豫的海军将领,舍尔和他的参谋长卢特哈尔·冯·特罗塔海军上校努力说服霍尔岑道夫,希望他不要在最后时刻阻止作战的展开。同时,舍尔还意识到在这个问题上必须得到陆军方面的支持。舍尔派出特罗塔拜访了陆军的头面人物保罗·冯·兴登堡元帅和埃里希·鲁登道夫上将,此时陆军在索姆河战役中损耗巨大,也急于寻求打破战争僵局的手段。舍尔通过特罗塔向鲁登道夫转达了海军的观点,无限制潜艇战是赢得最后胜利的必要手段,应该尽可能快地实施这一作战。11月22日,舍尔前往陆军总司令部,向皇帝本人、兴登堡和鲁登道夫阐述了他的观点,并表示必须在1917年2月1日开始实施无限制潜艇战,而在几天前,鲁登道夫亲自向霍尔岑道夫表示陆军对于无限制潜艇战的赞同。

实际上,霍尔岑道夫并不难于被说服,他很快就放弃了迟疑的态度,在12月22日向兴登堡递交了一份至关重要的备忘录,在这份文件中海军总参谋部对英国的造船能力和航运能力进行了评估,并认为如果集中全力对英国的海运线实施打击,有望在1917年秋季取得决定性的效果,而无限制潜艇是达成这一目的的最佳手段。虽然霍尔岑道夫在备忘录中不能保证英国会在几个月内屈膝投降,但他坚称不实施无限制潜艇战的后果将难以想象。随着军方高层达成一致,套在潜艇部队头上的项圈即将被解除。

提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1856-1921),1909年至1917年间担任帝国宰相,他反对展开无限制潜艇战,但迫于军方压力在1917年初放弃了反对意见。

最后的决定将在1917年1月9日一次高级会晤中做出。在会上霍尔岑道夫再次向政府领导人及军队统帅们强调了重开无限制潜艇战的必要性。面对军方的强硬立场,帝国宰相提奥巴尔德·冯·贝特曼-霍尔维格表示不再反对,最终由威廉二世拍板敲定,自1917年2月1日起重开无限制潜艇战,德军潜艇可以不加警告地击沉任何遭遇的协约国和中立国船只,无论它是否具有武装。然而,这一决断很快就导致了德国政治家们最担忧的后果——美国在1917年4月正式对德宣战!

第二战线

自战争爆发以来,德国海军就将主力集中在北海方向,而波罗的海一直是一个次要战场,德国海军在那里主要依靠少量巡逻舰艇和雷区维持局面。由普鲁士亲王海因里希海军元帅指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开战后得到一些过时的老式岸防战列舰和装甲巡洋舰的加强,以1914年的标准看这些战舰都已经不适于参加舰队交战。对于德国海军来说,波罗的海战场的开局十分糟糕。1914年8月,轻巡洋舰“马格德堡”号在芬兰湾搁浅,匆忙弃舰,俄国海军从这艘未被充分破坏的战舰上缴获了密码本,从而为协约国方面破译德国海军密电提供了便利。1914年11月,波罗的海分舰队再遭重创,装甲巡洋舰“腓特烈·卡尔”号在梅梅尔近海实施对岸炮击时触雷沉没。

1915年夏季,为了支援德国陆军在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攻势,德国海军将公海舰队的部分主力舰经由基尔运河调往波罗的海,其中包括第1战列舰分舰队的8艘无畏舰和第1侦察舰队的3艘战列巡洋舰,会同波罗的海分舰队的第4战列舰分舰队的前无畏舰一道组成一支实力强大的舰队,于8月间实施了突入里加湾的作战。然而,面对俄国海军布设的密集雷区和俄军舰艇的顽强抵抗,作战未能取得成功,相当数量的轻型舰艇被水雷击沉,“毛奇”号战列巡洋舰被英军E-1号潜艇的鱼雷击伤。从1914年10月开始,英国海军就分批向波罗的海派遣潜艇,支援俄国海军的作战,并且屡获战果。在协助俄军挫败了德国海军对里加湾的首次攻势后,英军潜艇E-8号在10月23日击沉了德军装甲巡洋舰“阿尔达贝特亲王”号,11月7日E-19号又击沉了防护巡洋舰“温蒂妮”号。

鉴于英军潜艇的活跃和俄军舰艇的偶尔出击,德国海军从1916年4月开始为来自挪威和瑞典的商船队护航,以确保来自中立国的战略物资能够顺利渡过波罗的海。然而,在同年秋季,一场更大的灾难降临到波罗的海舰队头上。11月10日,第10驱逐舰支队的11艘驱逐舰奉命袭击芬兰湾西部的俄军巡逻舰艇,但它们不慎陷入雷区,在一夜之间竟有7艘驱逐舰触雷沉没,这是一个让德国人备受羞辱的记录。为了扭转在波罗的海前线的被动局面,德国海军在1916年底计划将公海舰队主力东移,准备在波罗的海上实施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进攻战役。12月24日,霍尔岑道夫在提交那份关于无限制潜艇战的重要备忘录两天后,进一步提出了新的舰队行动方略,在北海方向将继续保持对佛兰德斯海岸的控制,为潜艇部队提供关键性的支援;在波罗的海方向采取积极攻势,掌握库尔兰沿岸地区的主动权,进而向拉脱维亚近海扩展势力,占领里加湾口的岛屿。从1916年春季开始,德军就出动水上飞机、飞艇和潜艇持续骚扰里加湾的俄国海军基地,同时策划登陆里加湾口各岛屿的计划,在同年9月间,德军舰队又开始实施新的攻势布雷行动,直到严冬降临,海湾封冻,波罗的海上的交锋才暂时停歇。

1917年2月,俄国发生革命,沙皇政权被推翻,由亚历山大·克伦斯基领导的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掌握了权力。1917年夏季,德国陆军利用俄国内部的政治动荡在东线发动攻势,从陆路逼近里加,通过新颖的突击队战术,德军突破了俄军的堑壕防御体系,于9月3日占领里加。现在对于德国海军而言,清除里加湾的俄国舰队,并将里加作为一处重要补给基地的条件已经成熟。实际上早在5月间德国海军就在策划相关行动,其核心目标是占领横亘在里加湾口的厄塞尔岛,该岛南端半岛上的俄军炮台控制着进入里加湾的关键通道——伊别尔海峡。不过发动攻势的前提是需要加强波罗的海分舰队的力量。在日德兰海战后,为了加强潜艇作战,扩充潜艇部队,原本作为的波罗的海舰队核心力量的第4战列舰分舰队的前无畏舰退役,富余人员调往潜艇部队。因此,急需从公海舰队抽调主力舰补充到波罗的海舰队中。

德国海军在波罗的海采取攻势还有提升士气的目的。自从日德兰海战以来,德国公海舰队已经有一年没有经历大规模作战行动,基层官兵终日忙于无休止的训练,同时还要忍受不断恶化的伙食供应和军官的刁难——由于协约国的封锁,德国国内食物匮乏,同时由于大批有经验的军官被调往潜艇部队,他们的岗位被缺乏经验的年轻军官所占据,上述因素综合作用,导致公海舰队的士气持续低落,在基尔港和威廉港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舰队的团结和凝聚力日益遭到破坏。就在德国陆军攻占里加的同时,包括舰队旗舰在内的多艘大型战舰上发生了士兵请愿或绝食罢工,有5名水兵因为带头闹事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实际上一年后兵变的种子已经埋下了。舰队高层认为此时派出舰队发起进攻有助于转移内部矛盾,提高士气,因此决定在1917年秋季实施夺取里加湾诸岛的行动,代号为“阿尔比翁”。

回光返照

“阿尔比翁”行动是德国海军在一战时期实施的最大规模的两栖登陆作战,也是在波罗的海战区进行的最大规模的舰队行动。由公海舰队调来的舰艇包括2个战列舰分舰队共计10艘无畏舰、“毛奇”号战列巡洋舰、5艘轻巡洋舰、47艘驱逐舰、6艘潜艇和其他辅助舰船,上述参战舰艇均在里加湾以南约100公里的利包港集结,由埃尔哈德·施密特海军中将统一指挥,以“毛奇”号为旗舰。令人担忧的是,包括最强大的“巴伐利亚”号在内的大多数主力舰都受到士气问题的困扰。波罗的海舰队为此次行动提供了3艘轻巡洋舰、9艘鱼雷艇、60艘扫雷舰和72艘其他轻型舰船,负责为登陆舰队提供护航、扫雷和反潜警戒等方面的支援。此外,德国海军还调集了6艘飞艇和100多架飞机提供空中支援。登陆行动将由一个得到加强的步兵师实施,拥有兵力24000人。

由于天气原因,“阿尔比翁”行动的日期被推迟了,这使得德国人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准备,完善计划。在9月29日进行的一次登陆演习暴露出很多问题,都需要在进攻发起之前得到解决。在另一方面,作为防御方的俄军处境并不乐观,守军分散部署在各岛上,不便于相互支援,而且在临时政府统辖下的俄军部队中普遍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削弱了军官的指挥权,俄军的士气也相对低落。

在北海的另一端,英国海军部从1917年春季以来一直对波罗的海的局势深表担忧。已经升任第一海务大臣的前大舰队司令约翰·杰利科海军上将要求他的继任者戴维·贝蒂海军上将派出舰队前往北海巡航,以吸引德国公海舰队的注意力,阻止其主力东调。海军部的参谋部门还研究了派遣一支分舰队突入波罗的海的可能性,以帮助俄国人减轻压力。尽管杰利科在1917年秋季催促参谋们尽快拿出支援俄国人的方案,但计划制定者们都反对派出舰队进入波罗的海作战,他们认为这样做势必削弱英国在北海方向的防御力量。总而言之,英国海军的行动未能干扰德国舰队在波罗的海的备战。

经过大规模的扫雷行动后,“阿尔比翁”行动在10月12日正式开始,德军部队在厄塞尔岛西北海岸成功登陆,战至10月20日,行动已经取得了完全成功,厄塞尔岛南部控制海峡的炮台均被德军攻陷,厄塞尔岛以东的穆恩岛也落入德军手中。10月16日,德军舰队主力穿过伊别尔海峡进入里加湾,开始扫荡海湾内的俄国舰队,在随后的交战中,德军舰队击毁了“光荣”号前无畏舰,但是大部分俄军舰艇沿北面的穆恩海峡成功撤退。在“阿尔比翁”行动中,德国海军损失轻微,仅有数艘驱逐舰和少数扫雷舰被击沉,“巴伐利亚”和“大选帝侯”号战列舰触雷受伤。“阿尔比翁”行动是德国海军在一战期间实施的最成功的战役行动,由于受到革命的影响,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在战争后期已经基本丧失了战斗力,从而让德国海军取得了波罗的海的统治权。

最后挣扎

最终,英国海军没有派出一艘水面战舰前往波罗的海助战,在整个1917年间英国海军一直专注于在赫尔戈兰湾及北海东部海域实施攻势布雷行动,保护往返于英国和挪威之间的运输船队,同时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反潜作战中。尽管英国海军内部对于实施攻势布雷的效果存在争论,但事实证明大量布设的水雷给德国海军制造了不少麻烦,据统计在1917年至1918年间,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外围的雷区中损失了28艘驱逐舰、70艘扫雷舰和至少4艘潜艇。作为应对措施,德国海军在赫尔戈兰湾进行了积极的探雷行动,尽可能清除英军布设的水雷,并在这一过程中损失了不少舰艇,实际上扫雷成为德国海军在战争最后阶段主要的水面作战行动。

在1917年秋季,舍尔还派出巡洋舰和驱逐舰对来往于英国和挪威之间的护航船队展开攻击。10月17日,正值里加战役的高潮阶段,2艘新近服役的轻巡洋舰“绿头蝇”和“牛虻”号在设德兰群岛以东约50海里处成功拦截了一支英军护航船队,将12艘货船中的9艘送下海底,顺手还击沉了2艘英军驱逐舰,凯旋而归。英国人很快展开反击,贝蒂计划派出以大型轻巡洋舰“光荣”和“勇敢”号为核心的快速编队袭击在赫尔戈兰湾进行定期扫雷任务的德军舰艇,引诱在威廉港驻泊的德军战列舰出航,再以埋伏在快速编队后方的战列舰和战列巡洋舰加以歼灭。英军舰队在11月17日实施进攻,双方舰队在雷区之间进行了一场异常危险的追逐战,当留守港内的“皇帝”和“皇后”号战列舰出海增援时,英军快速编队开始后撤,但谨慎的德国人并未深追,这次被称为第二次赫尔戈兰湾海战的战斗就此落幕。

1917年12月12日,德军战舰再次袭击了挪威护航船队,第2驱逐舰支队在战斗中成功击沉了6艘货船和包括“鹧鸪”号驱逐舰在内的5艘护航舰艇。1918年2月,第2驱逐舰支队突然南调,对多佛尔海峡的英军巡逻舰艇发起突然袭击,击沉了8艘轻型舰艇。两个月后,舍尔再次策划袭击挪威护航船队,并出动了公海舰队主力,由希佩尔率领战列巡洋舰部队在轻巡洋舰和驱逐舰伴随下作为前锋,舍尔率领主力舰队断后掩护,力图抓住英国舰队一部加以歼灭。德国舰队于4月23日夜间隐蔽出航,不巧的是航进途中“毛奇”号战列巡洋舰发生严重故障,失去行动能力,只能发报求援,暴露了舰队行踪,舍尔只好取消作战,舰队调头返航,途中“毛奇”号又遭到英军潜艇E-42号的雷击,所幸控制得当,没有沉没,坚持到返回港内。德国公海舰队在战争中的最后一次大规模出击就这样草草收场了。

1918年9月,霍尔岑道夫因为健康原因辞去海军总参谋长的职务,由舍尔接任,公海舰队的指挥权则移交希佩尔。10月间,德国陆军在西线战场上遭遇挫败,面对协约国的大规模反攻力不能支,德国政府也开始寻求结束战争的途径,但海军高层依然寄希望于最后一搏。希佩尔奉命拟定了一项作战计划,准备与英国大舰队进行决战,并得到舍尔的批准,海军方面完全不在乎政府为达成停战而进行的外交努力。10月27日,希佩尔下令舰队集结,准备作战,但是厌战已久的基层水兵已经风闻停战在即,部分战列巡洋舰和轻巡洋舰上的士兵拒绝执行命令,到10月29日,整个第3战列舰分舰队的水兵们也加入了对抗的行列。为了防止发生大规模兵变,希佩尔命令将第3战列舰分舰队调往基尔,结果反而激起舰队基层更大的不满,最终在基尔港揭竿而起。1918年11月11日,德国政府宣布停战。最后,公海舰队终于在11月20日驶离港口,但他们并不是去作战,而是向英国人投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