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保持领先,瑞典为何能长期富足?离不开这三个原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得梅因市经济发达吗 经常保持领先,瑞典为何能长期富足?离不开这三个原因

经常保持领先,瑞典为何能长期富足?离不开这三个原因

2024-06-29 21: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我们来讲瑞典,因为瑞典是北欧五国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国家,他们的领土面积和人口数量是北欧五国中最多的,能起到典范作用。据了解,瑞典的领土面积达到了44.99万平方公里,人口总数为1011万,而北欧五国总人口约为2500万,瑞典一国就占据了近4成。俗话说得好,底大一级压死人!瑞典的底子这么雄厚,他们的发展自然就更好。在2018年的时候,瑞典的GDP就达到了5510亿美元,人均GDP为54112美元。而排名第二的北欧国家挪威,其GDP也才4347亿美元,比瑞士少了一千多亿美元。

瑞典为什么能成为北欧最强国?这主要就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是,瑞典是永久中立国,他们没有参与一战和二战,这让他们躲过了一劫,没有遭到损耗和破坏。大家都知道,没有参与两次世界大战的国家,一般都发展得很好,比如说瑞士。所以瑞典的永久中立国身份,给他们带来了重大帮助。第二个原因是,瑞典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瑞典是欧洲最大的铁矿砂出口国,该国已探明的铁矿储量为36.5亿吨。同时,该国还拥有丰富的铀矿资源,其储量在25至30万吨之间,瑞典能发展核工业,这些铀矿起到了重大作用。

第三个原因是,瑞典重视科技发展,是一个工业强国。他们在传统的汽车飞机制造领域,以及移动通信领域,都有着很大的成就。在汽车制造领域,瑞典有沃尔沃、柯尼塞格和斯堪尼亚公司。而在飞机制造领域,瑞典有萨博集团,该集团生产的“鹰狮”NG战机,还与台风战机和阵风战机并称为“欧洲三雄”。在移动通信领域,瑞典还拥有世界最大的移动系统供应商——爱立信,是移动通信标准化的全球领导。

一个人口只有1000多万的小国,居然拥有这么多的知名企业,能制造这么多的优秀产品,这确实令人非常钦佩。对世界他国而言,瑞典的发展模式有很多借鉴的地方,值得大家去交流与学习。根据资料显示,瑞典经济腾飞的时间,是在20世纪中叶,在那个时候瑞典就通过一系列改革,成为了一个工业发达国家。

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瑞典又对新兴产业进行了战略调整,加大了对科研的投资力度,开始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这让瑞典再次赢在了起跑线上。众所周知,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时候,我国才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正从一个传统农业化国家转向工业化国家,结果在那个时候,瑞典就开始了深化改革,开始探索高新技术,这比我们快了几十年的时间。

所以说瑞典能成为一个高度发达国家,成为一个高社会福利国家,确实是有原因的,他们的每一步几乎都走在了最正确的道路上。如今,为了保持国家的繁荣昌盛,瑞典就开始花重金发展教育产业,走人才兴国路线!有句电影台词说得好,“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只有抢到了人才,才能抢到未来。瑞典的经济情况非常好,这使得该国可以花更多的资金,去培养人才。

瑞典拥有许多知名大学,比如说:斯德哥尔摩大学和隆德大学等等,这些大学就培养出了很多人才,诞生了多位诺贝奖得主。其中,斯德哥尔摩大学就出现了7位诺贝尔奖获得主。而我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迄今为止没有出现一位诺贝尔奖获得主……。诺贝尔奖是评判一所学校的重要指标,如果一所学校出现了多位诺贝奖得主,那么这所学校的实力,自然是不言而喻。

现在瑞典的这些重点高校,就成为了该国科技领域的发动机,开始源源不断为其输送活力。据了解,瑞典的科研力量主要就集中在国家资助的高校、研究所、科技院和企业资助的下属研发部门里面,这些机构单位每年都会开展5000多个科研项目!可以研究出大批有用的技术。据不完全统计,瑞典的重要发明就包括了滚珠轴承、高压直流输电技术、蓝牙、星导航系统GP&C等等。回顾瑞典崛起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该国重视人才,也培养出了大量人才,才让该国能成为发达国家。

简单总结一下,瑞典能成为发达国家,主要就是他们深知“少管闲事,多做正事”的道路,当其他国家忙着介入国际事务的时候,瑞典在闷头发展,当其他国家发动战争时,他们还是在闷头发展。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瑞典便成为了一个高度发达国家,成为了一个高社会福利国家。据悉,瑞典的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完善,号称是“从摇篮到坟墓”的保障,从出生时的带薪长期产假,再到到医疗保障病假补助和义务教育……,几乎每个阶段都能得到保障。这不正是我们羡慕的国家吗?所以我们要想自己的子孙后代也生活在这样的国度,我们就要重视教育,重视科学,只有他们才能更好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带动产业升级发展,赚全世界的钱,供养我们的子孙后代。

关注我不迷路,为你精讲更多战争和历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