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摄影创作方法10篇(全文)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徐悲鸿水墨画马图片大全集 商业摄影创作方法10篇(全文)

商业摄影创作方法10篇(全文)

2024-06-01 1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商业摄影创作方法(精选10篇)

商业摄影创作方法 第1篇

一、摄影观察的概念

观察, 是有目的、有预谋、比较持久的, 以视觉为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 摄影人也把它称为看的艺术。

摄影观察, 是摄影人认识世界、获取图像的重要途径, 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方法。摄影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周密、精确、系统的观察基础之上的。居里夫人的女儿曾把观察誉为“学者的第一美德”, 巴甫洛夫一直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座右铭。不学会观察, 你就永远当不了摄影家。只有运用观察, 才能使摄影人对摄影对象获得鲜明、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 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 通过抽象概括达到理性认识, 最终创造出优秀的作品。

二、妨碍摄影观察的因素

当我们抓起相机, 踏着晨霜, 走进一片光灿灿、色艳艳的美妙世界里。不禁悠然神往, 顿觉心旷神怡。我们尽情地享受着这良辰美景, 不禁情思奔放。这情思使我们得以巧用相机, 这情思甚至在日出霜融之后, 仍久久不退。放开你的胸怀, 这是进行真正观察的先决条件。只有放开胸怀, 才能摒弃对拍摄题材的先入之见, 这种先入之见在摄影时往往会束缚你的手脚。如果瞻前顾后, 总是耽心拍摄的成败, 纠缠个人的好恶, 就无法发挥你的最高水平, 也不能充分体验摄影的乐趣。

观察是一项复杂的思维活动, 它不仅仅是观看, 它还受到如记忆、喜好、习惯、思维方式、联想等因素的影响与干扰。提高视觉思维能力, 培养精确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最终达到用所创作的作品来有效地表现主题或题材的目的。

1. 一堵无形的墙——杂念

杂念的干扰是对观察的最大的、也是最难克服的障碍。杂念来自于各个方面, 它像一堵无形的墙, 挡住你通向自由王国之路。弗雷德里克·弗兰克在《观察的意念控制》 (The Zen of Seeing) 一书中称之为“自我束缚”。要想使你的身躯摆脱紧张和束缚, 必须使自己心静神宁。这恰似风之于水, 风不止则波不静, 而放松正是平息心灵之风, 从而使身躯得以安定。

2. 复杂世界的烦扰——刺激源

观察的第二个障碍是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刺激源。视觉刺激和其他各种刺激纷至沓来, 数量极大, 因而我们在处理这些刺激的过程中, 不得不摒弃其绝大部分。我们无法对样样事物都过细地观察, 只能选择很少的刺激因素加以接收和整理。一旦我们的生活理出了头绪, 我们便会维持已建立起来的现实。我们很少再去发掘那些被忽视了的刺激因素所可能具有的价值;而只要老的刺激因素仍在起作用, 我们就不再去发掘新的。我们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框框, 它使我们只能看清框框以内的事物, 却妨碍我们观察框框以外的世界。

3. 标签式的概念——熟悉的事物

画家莫奈 (Monet) 说:“为了真正看清事物, 必须忘掉我们所看事物的名称”。在孩童时代, 我们主要是通过形象, 而不是通过词语来进行思维的。可是经过长时间的改造我们不再随意地把事物形象化, 而代之以词语标签。这种模式已变得根深蒂固, 因而很少发现每件事物都是有其丰富的侧面的。弗雷德里克·弗兰克讲得十分贴切:“根据这些标签, 我们能够认识事物, 却不再去观察事物了。我们认识瓶子上的标签, 却从不去品尝一下瓶中的酒味。”

当然, 照相机本身也可能成为妨碍观察的一个因素, 因为相机的观察不同于人眼的观察。我们观察景象或场面时既有感觉, 又有感受。可是, 相机没有任何感受, 它无法选择, 只能记录它视野内的一切。它的记忆能力倒是无与伦比的。对我们来说, 人与相机的主要区别就是人有抽象概括能力, 而相机则不然。

三、摄影观察的方法

摄影观察的捷径是方法的学习, 也就是说要掌握大量的观察方法。很多摄影著作以及文章里谈摄影的观察, 有的套用心理学的概念, 什么感知、认知、知觉一大堆酸涩难懂, 有的空谈理论与实际脱离的太远, 笔者集多年摄影教学、摄影创作经验, 从实战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摄影观察的方法:

1. 博览社会, 观察要广

摄影是个宽泛的概念, 它是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相伴相随的新语言。一幅 (一组) 摄影作品可以是记录一件事, 也可以是几件事, 可以拍一个人, 也可以是几个人, 可以拍一个地方, 也可以是几个地方。不熟悉社会, 不观察自然, 不了解生活的方方面面, 甚至不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 就无法知道哪些该拍, 哪些不该拍, 哪些是美的, 哪些是不美的, 哪些应该表现细节, 哪些应该抽象表达。摄影者, 首先应该是观者, 是一个优秀的观察员, 先用眼, 再动脑, 然后才去用镜头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只有了解了事物的本质, 发现了事物的特点, 所创作的作品才能真正打动读者的心。

2. 由表及里, 观察要深

观察是一件劳心费神的事, 不仅需要观察事物的表象, 还要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走马观花是一种观察, 蜻蜓点水也是一种观察, 但这样的观察浮光掠影, 难以看到实物的本质, 也仅仅是饱饱眼福、凑凑热闹而已。摄影者观察生活, 不能图形式、图省力, 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 对任何一件事物, 都要多问几个“为什么”, 多几个角度观察“是什么”多想想此事物与彼事物之间的联系, 由表及里, 由此及彼, 进行一些带本质的深层的思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 所创作的作品才会准确而生动。

3. 入木三分, 观察要细

徐悲鸿以画马著称, 徐悲鸿笔下的马简洁而气韵生动, “以简胜繁、以少胜多”, 这就是徐悲鸿对马的观察而最终形成的风格, 也是他对这一题材的艺术表现和对龙马精神的追求。万马奔腾, 千姿百态, 徐悲鸿之所以能用少许笔墨将其渲染神化, 关键一点, 就是他对各种马观察入微, 马于他早已烂熟于心。画马不知马, 画马不画骨, 画马不入木三分, 马无论如何也是立不起来, 没有精、气、神的。摄影亦如此, 只有通过细微的观察, 熟知被摄对象, 才能真正做到艺术的升华。

4. 研究比较, 观察要真

同样是观察, 心态不同, 结果也会不同。带着有色眼镜观察, 事物就会看不清楚。带着主观意志观察, 事物就会变样。而带着问题观察, 对客观事物进行比较、分析, 就会容易看到事物的真面目, 发现事物的价值。凡事都有真假, 观察也有真观察、假观察之分。真观察者, 舍得下真功夫, 结果必然得真知。假观察者, 装模作样也, 最后自然将一无所获。无论是自然的真实再现, 还是艺术的真实表现, 都建立在真情实感的基础之上, “真”就要先从观察做起。

5. 入景入情, 观察要痴

陌生不可怕, 距离也不要紧, 作为观察者, 重要的是要让自己发乎其情, 让自己不由自主地与山水景物融为一体, 要达到这个境界, 必须反复观察, 在观察中不断升华自己的感情。有了真情实感, 我们的作品才会有生命力, 才能打动读者的心。摄影的艺术就是观察的艺术。高明的观察力并不能保证创作出上乘之作, 然而没有这种观察能力, 要获得优秀的摄影表现力是不可能的。■

参考文献

[1]王亚臣.摄影创作中视觉设计的二要素——形态和色彩.黑龙江科技信息[J].2011, 6.

[2]陆峰.摄影与绘画.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J].2008, 12.

[3]傅秀政, 陈磊.论影视广告摄影技巧的应用.新闻界[J].2010, 5.

[4]方成.一点摄影感悟.中国摄影家[J].2010, 9.

《中国摄影》创作团 第2篇

主 办:《中国摄影》杂志

指导教师: 著名摄影师姜平

领 队:《中国摄影》杂志编辑李欣

创作时间: 2012年2月17日—3月1日

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是一个极富神秘色彩的国度。印度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并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创造了灿烂的印度河文明。在印度创作的每一天都将是令人激动的,当泰姬陵真的矗立在我们面前的时候,也许你才会真的意识自己已经置身于印度。當你徜徉在焦特布尔幽深的蓝色小巷时,当你手捧一杯加奶的热红茶坐在恒河边发呆时,你的大脑中只会有一种意识—这就是传说中的印度。

本次行程是本刊在去年印度风情摄影之旅的基础上,根据摄影创作的特点精心设计而成,可以让团员们在饱览印度风情的基础上,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摄影作品,详情请见本刊官网www.cphoto.com.cn。

创作团费: 人民币25500元/人

酒 店: 德里5星酒店,其余地区4星酒店。

报名截止日期:2012年2月3日。

参团说明:

1.本团限报18人(以收到参团费为准),报名时请将全部团费通过银行汇至《中国摄影》杂志银行账户,并请注明款项用途。

2.本刊账户信息

开户行:招商银行北京分行长安街支行

户名:《中国摄影》杂志社

账号:860583752110001

3.报名时请将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联系地址及电话一并告知。

4.报名热线—《中国摄影》杂志联系人

石碧璇:010-65280529

李欣:010-65253359 13910732156

QQ:199240902

MSN:[email protected]

讲述《当代艺术语言下的摄影》,赢得师生们的广泛兴趣。2012年3月至6月讲座还将在鲁迅美院、中央美院等高校继续举办。

“万象—摄影100之100”大型群展暨学术论坛在杭州举办

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浙江美术馆共同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承办的“2011第二届中国美术学院‘万象—摄影100之100’大型展览暨学术论坛”于2011年12月11日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中心校区举行开幕仪式。第一届“万象—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摄影教学论坛”已于2009年成功举办。第二届的活动分为五个单元,“原作100—美国收藏家靳宏伟藏20世纪西方摄影大师作品”、“万象—中国美院摄影学术邀请展”、“万象—中国美术学院历届学生优秀摄影作品展”、“摄影100之100系列学术研讨”和“摄影工作坊”。三个大型展览为此次学术活动的核心,展现的是摄影的传统意识与当代观念的对话,当代摄影艺术家的摄影创作在摄影史中的根源,摄影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和实践,以及中国摄影教育观念的变化和中国当代优秀学生作品的创作思路;围绕展览的学术论坛和工作坊使此次活动呈现展、研、学三头并行的活跃面貌。

一天100万幅照片什么样

数码相机和网络毫无疑问已经改变了照片生产的方式和传播的方式。图片分享网站Flickr目前已经拥有了60亿张照片,艺术家埃里克·克斯尔斯(ErikKessels)在征得Flickr的同意后,制作了一件名为《泛滥的摄影》(PhotographyinAbundance)的作品,他把一天24小时内上传到Flickr上的100多万幅照片打印出来,堆放到荷兰的泡沫画廊(Foamgallery)的一个展厅里。画面上的这一大堆照片,对有的人来说是100万幅网络照片的实物,而对有的人来说这就是一堆垃圾,艺术家希望诉说的是巨量网络照片的含义。Flickr相比起社交网站巨头Facebook来说还只是小兄弟,据统计,两个月内上传到Facebook的照片就近60亿幅。已经淹没在照片里的我们,如何来重新解读摄影对我们的意义还是个问题。

CNN解雇摄影记者

2011年11月11日,美国第二大新闻频道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宣布将陆续解雇50名雇员,其中包括摄影师、编辑和其他一些岗位的职员。CNN副总裁杰克·沃曼克(JackWomack)发布的解释信中称,此举是经过三年的时间对市场进行分析的结果,是为了确保能及时地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获得新闻资源,以满足其节目的需要,因为CNN注意到公民记者已经在突发新闻报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尤其提到了摄影领域的变化,“小型相机如今已经拥有了播出级的素质,越来越多这样的技术在更多人手中得到使用”,因此一些专职摄影记者需要离开。

沃曼克的这番话被媒体解读为,CNN认为在小型相机和手机拍摄的画面已经足够好的情况下,养着一批职业摄影记者已经没有必要。虽然CNN要解雇的摄影记者并非是平面媒体摄影记者,但是在这一消息下面,网友都在讨论,是否还需要广义上的职业摄影记者。有人预言,如果CNN把其内容制作全部变成众包模式(crowdsources,通过互联网,利用志愿者的低费用甚至无费用的创意和劳动完成项目的劳动组织形式),那么如何保证新闻的可信度,新闻报道的道德维度如何保持,完美的拍摄角度如何获得等等,都将成为问题。其实,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闻摄影格局已经悄然改变的事实,这些问题正好是职业新闻摄影记者更应该反身自问的。

薛华克诉画家燕娅娅侵权败诉

2011年4月,摄影师薛华克起诉画家燕娅娅抄袭自己的8幅作品,改成油画作品展出和拍卖,诉求燕娅娅立即停止侵权公开道歉,赔偿经济损失12万元。朝阳法院将此案分成8个案件审理。2011年11月22日,就首幅作品《老人》一审判决认为两作者就同一题材创作,作品均系独立完成且有独创性,各自享有著作权。判决驳回薛华克的起诉。

在现有材料中,画作与照片在画面上具有的高度相似是无可否认的,网上公布的法院判决认为,现有证据无法证明燕创作涉案油画时曾经接触过薛的相关摄影作品;根据著作权法,允许不同作者对同一思想、题材进行各自独立的独立创作,只是创作过程中不得使用他人作品具有独创性的表达方式,而两者的作品是以相同人物为特定对象的写实作品,“二者存在的相同之处主要属于人物本身固有的形象、姿势和神态”。法院判决的潜台词是,在薛华克无法证明燕娅娅接触其作品时,摄影作品本身的独创性似乎并不能为法官认定,按照判词上的逻辑,以写实的手法拍摄的作品,似乎并没有什么内容不是拍摄对象本身的。面对近年来在国内外都屡屡出现的类似纠纷,摄影师和法律界人士都需要认真考虑一下,就是什么才是属于摄影师独创性的东西。

据报道薛华克已上诉,其上诉材料中除了对判决的质疑,同时也对法院将8幅作品分开判决表示了不满。

市场

2011年华辰影像秋拍727.6万元落槌

2011年11月13日,2011华辰拍卖影像专场秋季拍卖会在北京伯豪瑞廷酒店举行,此次拍卖会上拍313件拍品,成交率为58.33%,成交额727.6万元。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坚持影像专场拍卖会,华辰影像专场的拍卖总额近几年都在180万至300万元之间,此次拍卖的总额创下了新高,这与拍卖会上几件拍品的高价有直接关系。其中民国著名歌后周璇的一套1957张原版老照片以190万元的落槌,加上15%的佣金,成交价达218.5万元,创下中国影像拍卖的纪录。这套照片包括了周旋一生主要的肖像原版老照片,及她保存的亲友惠赠照,还有疑为孤本的两本电影公司为她制作的电影剧照纪念册。华辰公司表示,“这些照片涵盖了周璇上世纪30年代起从事歌唱、演艺事业的全过程,是目前她最全面、最完整的影像记录。”另一套由卫福顺等人拍摄的解放战争时期照片(共463张)以48.3万元的价格成交。以往的有关中国“红色摄影”的记录基本上来自以沙飞和石少华为代表的活跃在晋察冀地区摄影力量。此次拍卖的这批4×6厘米和6×6厘米的黑白小照片的内容涵盖了晋冀鲁豫野战军(1946年6月改为中原野战军,1949年2月又改编为第二野战军)第四纵队(二野时称第四兵团)从1947年底至1949年期间主要战役,以及战前动员、战后的生产和工商市面的恢复等内容。让很多研究者感到惊讶的是,这批照片基本上以现场抓拍的手法,再现了当年的战争场面,画面洒脱自然,一洗在以前的“红色摄影”中以因摆拍导致的浓厚宣传色彩。经评论家鲍昆的考证,这批照片的作者为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中的摄影战士卫福顺、刘克志、刘寿华、高贵良等人。这批照片的发现为中国的“红色摄影”史增添了相当精彩的一笔。

周璇的肖像集和卫福顺等人拍摄的解放戰争时期照片集看似高价,但是前者价格平均每幅不到1200元,后者平均每幅1000元。相比周旋照片集对研究中国近代电影的价值,卫福顺等人拍摄的解放战争照片对研究中国摄影史的价值,这个价格实在不算昂贵。

此次华辰影像秋拍以历史照片、相册和1990年代前的纪实摄影为主要内容,从成交比例看,前几次拍卖中颇受追捧的领袖肖像此次成交比例不高。影像与历史的关系仍然是藏家收藏关注的重点,但是藏家的目光更加锁定影像与历史深层的关联,而不是集中在影像中的历史符号。整场拍卖成交价前几位的拍品都是早期摄影贴册或成组照片,其中威廉·桑德斯、华生上校等的《上海景观相册》(44张)成交价为34.5万元,一组“中共早期历史照片”(13张)成交价24.15万元,1930年代拍摄的一组“北京建筑摄影”(30张)成交价17.25万元,由佚名法籍记者于1937年拍摄的淞沪会战贴册(164张)成交价为14.1万元,由日本摄影师小川一真拍摄的中日甲午战《日清战争相册》(27张)成交价为14.1万元。

安德烈·古斯基作品价格创纪录

2011年11月8日纽约佳士得的摄影拍卖会上,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Gursky)的一幅名为《莱茵二号,1999》(RheinII1999)的作品拍出了433.85万美元的价格。2007年古斯基的《99美分》(2001)曾以335万美元价格创下当时的纪录,2010年5月这个纪录被辛迪·舍曼的作品《无题,99号》以380万美元的价格打破,时隔半年这个古斯基又将纪录反超。这幅照片估价250万至350万美元,仅制作了6张,这是第二幅,还有4幅版藏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伦敦的泰特美术馆这样重要博物馆内,另一幅为私人收藏。

《莱茵二号,1999》尺幅达2.07×3.57米,用大画幅胶片拍摄,通过扫描后多底合成,画面中的河对岸原有的一座工厂被摄影师用数字技术处理掉了。

据英国《卫报》的报道,古斯基称这幅照片是他自己的最喜欢的照片之一,“对我来说它是一幅关于人生的意义和事物为何如此的隐喻图画。”近年来古斯基以其画面繁复、充满令人惊异的细节的照片屡屡拍出高价,这幅画面具有极简主义色彩的照片售出高价让不少人有些觉得不可思议。有人甚至开玩笑说,可能收藏家只不过是喜欢绿灰相间的条纹才购买了这幅照片。

2011年11月11日,巴黎佳士得的照片拍卖会上,卡蒂埃-布勒松摄于1932年、制作于1946年的《圣拉扎尔火车站广场跃过水坑的人》卖出了43.3万欧元,创造卡蒂埃-布勒松作品拍价的最高纪录。

微视界

以色列领馆微博发上海老照片寻人

2011年10月24日开始,以色列驻沪总领事馆开始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以色列在中国”上陆续发布了近200张老上海的人物肖像照,希望寻找到照片上的人物。这些有着当年好莱坞明星照般的用光构图,也有着30年代中国中产阶级优雅精致的人像迅速引起公众和媒体的关注。这些照片出自犹太摄影师沈石蒂(SamSanzetti)之手,他在1922年两手空空抵达上海,1927开始在上海开设照相馆;1957年离开上海时,行李中有2万余幅他在上海拍摄的照片。这些照片中有他最美时光的记忆,也是上海一个时代的表情。11月中旬,照片中的人物已有6位的身份得到确认。目前寻人活动还在继续。

@黄约兴:……这些照片上的人物,很难用“美”、“优雅”、“高贵”这些简单枯燥的词来形容。我只能勉强形容为“在照片中看到年代和人类的光辉”。

@悠野微博:初见这些老照片,我立即惊异于超越时间的美丽、雍容和绝对妙的技艺!每一张都是艺术品!那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时代?为什么每个人都透着一种安详的魅力?现在6人现身,除了感叹时光流逝,还有那种挥之不去的海派意味。

一张雾霾照片引发的“围观”

2011年12月5日,北京城被雾霾天困扰,环境问题再一次成为微博上关注的焦点。网友@赵小鸥将网络上一幅PS后的照片放在自己的微博上,照片本身并无太多信息,灰蒙蒙一片,只在角落有一点点仿佛楼阁样的阴影,但这位网友用欲擒故纵的口吻说:“今日雾中北京拍的故宫,请多指教……”瞬间引发了一场微博网友和摄影圈狂欢似的“围观”,在短短几天内被转发57000余条,评论近13000条。这条微博众多评论的背后是公众对改善当下严峻环境问题的期待;当然,捎带手的是,对国内摄影批评和图片解读干涩、空洞等现状的反讽。

@布鲁托在水族馆: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张泉灵:天上人间//@宋英杰:大雾到此一游//@潘妮薇薇:好图

@中国摄影:为了看到你,我把屏幕擦了又擦……//@CFP视觉中国:照片中有我。

@宋鸿兵:雾都伦敦情何以堪啊!?

@小蝙蝠Tyche:此照片体现了故宫的壮丽之美、震撼之美、举世无双之美!为不可多得的一件作品!建议颁发2011年度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艺术类金奖。

@忙于工作的小雨:焦内如刀割一般锐利,焦外如奶油一般化开,构图精辟,心思巧妙,作者拍摄的照片,宏伟中带着一丝悲凉,悲凉中带着对世俗的愤慨。从边缘来看应该是东蔡。

@冬去春来百花开:顿时让我想到了皇帝新装

@木子秋风2010:你确定你没有用A4纸欺骗观众???!!~~

展覽

托马斯·鲁夫的科学影像

时间:2011.9.25—2012.1.8 地点:德国/明斯特/艺术与文化博物馆

从1989年开始,把德国摄影家托马斯·鲁夫(ThomasRuff)全部精力转移到利用现存的材料来创作,以探究新兴图像媒体和技术下摄影的可能性。该展展出了1989年至今托马斯·鲁夫以现存的科技图像为材料创作的4组作品。《群星》系列(Stars,1989-1992)的画面看起来像是黑色背景上被溅上密密麻麻的白色斑点,这些260×188厘米的大画幅照片源于鲁夫少年时代对天文学的爱好。鲁夫从欧洲南方天文台的档案处找到天文学家拍摄的夜空星群照片,通过从这些负片中选择细节复制并放大制作而出。《Zycle》系列(2007开始)中,鲁夫用3-D程序将数学的旋轮线(摆线)转化为迷人的结构,探寻的是数学与美学的交集。从2008年/2009年开始的《Cassini》系列和最新的《Ma.r.s》系列,以美国航天局(NASA)拍摄到的图像为素材,在电脑上经过数字技术的处理改变了这些图片的色调,强调的是具体形式和抽象结构的张力。

月亮门—白尚仁影像艺术展

时间:2011.12.10-2012.1.30 地点:北京/See+画廊

白尚仁是一位曾经在中国工作多年的法国文化官员,这组作品以2008年奥运会前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南四环外十八里店的一条道路旁的小商户作为拍摄对象,这条路以美化和保护为由,两旁用灰墙把沿街的商铺遮蔽,只留下一串月亮门作为进出的通道。白尚仁用摆拍的方式,调动实景里的真实人物,在夜晚的现场中重新布置了灯光,以这条街上的月亮门为背景,拍摄了沿街的小商、小贩、小制造业者,戏剧化地展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侧面。白尚仁自述说:“我想表现一个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现代北京,一个藏在那些长达几公里的关于奥运和关于城市本身的广告牌后的北京。在那些庞大的广告牌上,用多种语言不厌其烦地写着中国奥运的标语: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漫—陈漫视觉艺术展

时间:2011.11.24-2012.2.7 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

浅谈商业广告语的常用创作方法 第3篇

商业广告语的创作必须建立在对目标受众的充分了解和把握上, 用消费者能接受、易接受、乐接受的方式传递信息, 常用的创作方法有悬念法、幽默法、超常搭配法、巧用汉字法等。

一、制造悬念创作法

好奇是人的天性, 利用人们内心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制造悬念, 引起消费者的初步关注, 并诱导目标人群主动认知产品和品牌, 从而记住相关信息, 产生购买行为, 这就是悬念法。如, “笔的婚姻大事”, 这是一则波氏笔广告语, 它将产品拟人化, 诱发人们的好奇心, 笔会有什么婚姻大事呢?这支笔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大家在猜不到答案的同时, 一定会主动看下面的文字和图片寻求答案。看了才知道该产品是集钢笔和圆珠笔于一体, 这样的组合和人类的婚姻还真有几分相似, 此时悬念顿开, 大家嫣然一笑, 这支笔的功能特点和产品名称已牢牢记在心间。这也说明, 平白直叙的方式在广告语的创作中往往不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 这就要求创作人员运用一些技巧, 把产品欲将传递的信息运用错序、反常搭配、否定、疑问的方式制造悬念, 这样的广告很容易从众多的信息中跳出跃入消费者的眼里。看了悬念式的广告, 消费者就会产生疑惑, 为了解开疑惑, 他就会主动地了解信息、分析信息、消化信息以寻求答案。在这一探寻过程中, 消费者就接收了产品的广告信息。

二、利用幽默创作法

在工作节奏快, 生活压力大, 生存环境下降的今天, 我们更渴望轻松、愉快、平和的生活, 相声和喜剧片始终是大家喜爱的娱乐节目, 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人们喜欢幽默的表达方式。幽默是“一种在喜剧感被制约于崇高感的情况下产生的混合感情” (里普斯《喜剧性与幽默》) 。从这个定义中, 我们可以看到幽默是引人发笑的, 给人快乐, 给人以正面感的表现方式。妙趣横生、轻松欢快的语言能在给人们带来正面感受和享受的同时营造融洽、自然的信息传递氛围, 让消费者在一乐之后回味产品带来的愉悦感受和深刻意蕴, 从而产生购买欲望。“本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维修人员闲得无聊。”———瑞士钟表广告。用如此幽默有趣的语言表述出来, 不仅不会让消费者反感, 还容易让大家接受、认同该产品的优良品质。这就充分说明, 从人们的记忆选择上来讲, 大家更愿意记住那些让他们愉快、轻松的人或事, 这就是幽默法的优势。

三、超常搭配创作法

每种语言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 形成并遵循一定的语法规则。好处是方便表达、容易理解、易以传播, 不足之处是语言常规、平淡、中规中矩、缺乏特色。文学语言需要陌生化, 阅读的阻拒性带给大家无穷的享受和乐趣。文学巨匠鲁迅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大师, 他在《阿Q正传》中造的生词“速朽、浅学、浅闺”等都是在独特的创作背景下创造的, 放在文中, 用得非常准确, 能让读者深刻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行文用意, 又带有明显的个人语言烙印, 成为经典。在商业广告语的创作中同样需要这种超常搭配法, 颠覆常规的语法规则, 进行重新组合, 将看起来不搭调的语言组合在一起, 反而起到新奇、变幻的效果, 引发受众的联想。如, 某饮料广告语:“每天都喝一只苹果。”苹果是用来吃的, 此时用“喝”这个字眼, 就是反常规, 将产品特点 (果汁饮料) 和原材料结合在一起, 强调产品的新鲜、营养、自然和纯净、绝佳的口感。简单地更换一个动词, 就使广告的创意增强很多, 传递的信息更有意义, 更容易引起消费者的注意。消费者每天要面对很多的信息, 如果所有的信息都是千篇一律、如出一辙、老生常谈, 广告效果会大打折扣。就像现在很多厂家的广告缺乏创意, 一味的陈词老调, 多次重复, 颠过来倒过去都是那几句, 弄得大家胃口大倒。

四、巧用汉字创作法

运用中国文字的特点, 汉字中的谐音、谐义和从古至今流传甚广、颇有影响力的谚语、成语创作广告语, 将产品的特点巧妙地融于其中, 熟悉的面孔表达新鲜的内容, 易让大家快速记住品牌名称和产品特点。如海尔洗衣机广告语:“一台会‘变’别衣物的洗衣机”。“辨别”是中文中的常规用法, 海尔在这句广告语中将“辨”换成“变”, 旨在说明该款洗衣机能将脏衣服清洗得更为干净, 旧衣换新颜, 由脏“变”净, 由旧“变”新。换了一个字就把产品的功能说得如此精妙, 就是巧用汉字的谐音。这就证明, 语言的力量可以改变人的想法, 可以创造一个新的世界。只要广告商家能够对产品性能深刻理解, 对传统文化深邃理解, 对语言和文字娴熟运用, 就一定能够为自己的产品创造出绝妙的商业广告。

摘要:商业广告语是广告的灵魂和主体, 商业广告语常用的创作方法有悬念法、幽默法、超常搭配法、巧用汉字法等。

关键词:广告,商业广告语,创作方法

参考文献

[1]张秀贤, 冯章著.广告语创作及鉴赏 (第四版) [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迟双明.广告文案创作50法和精彩实例[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3]张英岚.广告语言修辞原理与鉴赏[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商业摄影创作方法 第4篇

关键词:类型学;景观摄影;风光摄影;无表情外观;真实性;纪实摄影;观念艺术

在摄影术诞生不久,景观摄影的称谓是叫风景摄影,它延续并发展了绘画的特性和画意的视觉效果,来表达对美丽的自然环境的赞叹,以及对异国情调风光的怀念。同时随着19世紀人们对旅行的兴起,刺激了西方风景摄影的发展。但随着城市社会空间的转变,出现了像法国欧仁·阿杰(Eugene Atget)这样出色的城市“风景摄影家”,1898年开始,阿杰就有计划地拍摄因工业革命逝去的巴黎,包括纪念碑、老教堂、小巷里的旧建筑、街角、橱窗等城市景象。随后又诞生了像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创立的区域曝光法对影调、细节追求的浪漫主义风光摄影师。工业革命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所产生的环境导致出现了后来的“社会风景”、“批判的风景”、“新客观主义风景”、“类型学”风景和当代景观。如今,景观摄影已是当代社会环境转变衍生出来的一种新型摄影类型。

作为类型学摄影在现当代摄影范畴的一种延续,景观摄影继承了类型学摄影最重要且最本质的特征,具体表现在它对题材的选择、无表情外观、场景的宏观性上。在德国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教学的贝歇夫妇是类型学景观摄影的代表,他们强调选择一个内涵丰富的主题一直拍下去,而且这个主题是跟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环境紧紧联系在一起,然后再统一光线、角度、样式,并用大画幅相机对拍摄对象进行无表情拍摄。

表面上看,两者好像区别不大,都是拍外景,把光圈调到最小,出来的效果相差不大,其实景观摄影拍摄类型样式的统一性与开始说的风光摄影的单调性有本质上的区别,首先风光摄影的单调性是因为拍摄者是站在大众的审美角度,一味地追求画面的美感,丧失自己的创作立场,而景观摄影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不是为了画面的形式美感,而是因题材表现需要而选择类型样式的统一性;再一个就是风光摄影的单调性是因为拍摄者只是在强调一种技术上的展现,而景观摄影则是在强调观念的表达。

从客观的真实性角度来看,景观摄影是对风光摄影去表面化。所谓真实性,与我们受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哲学概念不太一样,也不是我们语文课本里讲的客观存在的解释那样理解。这里要分析的真实性,是在客观存在的条件下,如实地反映事物本来的真实情况,它不是简单地对事物表面的呈现,而是通过表面来揭示事物的本质。

真实性是相对的,我们所看到的现实社会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这个角度来看它是客观真实的;但从另一方面,我们所处的环境变得越来越人工化和不自然化,人们生存在客观但不真实的世界中,大家并不会感觉到不自在,而是对虚幻的客观现实景观充满了幻想。例如,马格南摄影师帕特里克·扎克曼(Patrick Zachmann)2010年在连州国际摄影节上展出的作品《城市的伪装》,则表达了他对当今景观社会的不真实性的看法。他将镜头对准了中国发展庞大的楼盘广告,房地产商通过满大街超大画幅楼盘广告的竖立,来唤起大众消费者对虚幻空间的向往。

从景观摄影的创作方式来看,它与当代艺术更接近,摄影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带有一种明确的立场和态度,而且他结合了当代艺术里的行为、装置、数字技术等媒介进行创作,而不是像传统的风光摄影师那样只看构图、光影和色调,它在类型学摄影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呈现出来的画面不像经验中的类型学景观摄影那样纯粹,但它还是抓住了景观摄影的本质,保持样式的统一,只是在形式上有所发展,加入了更多的当代创作手法。例如,德国摄影艺术家安德烈·古斯基进行的创作,他继承了贝歇夫妇的类型学摄影,但在这个基础上做了很大的改变,他通过数字技术的结合来表达自己对当代景观社会的观点。例如,在作品《巴黎,蒙帕纳斯》里,由于无法用一张照片将蒙帕纳斯公寓完整地拍摄下来,他用数字技术将两张照片拼接在一起。而另一张非常出名的照片《莱茵河》是数字技术的大胆运用,为了表达出他心中最具当代的景观,他将莱茵河对岸原有的工厂,以及不搭调的东西通通处理掉,留下一幅陌生的图像,通过那张照片,会感受到莱茵河不真实的平静,以及和现实相矛盾的状态。

从景观摄影的展出方式和尺寸来看,景观摄影不像风景摄影那样通过官方摄影比赛获得社会的认可,它更多的是在美术馆、画廊等艺术机构进行展出,或者与绘画、装置、录像等艺术媒介综合起来进行展览,最后通过艺术机构收藏并流入拍卖市场进行拍卖,这种操作方式更像是当代艺术的表现。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他们在进行景观摄影的创作时,更多的是一种先入为主的创作方式,从观念的角度出发,由记录见证客观现实转移到传达创作者对于特定问题领域的个人观念。但是景观摄影又不像当今泛滥的观念摄影那样,依靠做作的表演和摆拍来充斥,脱离真实存在的社会现实而沉浸在个人缺乏现实意义的狭隘视野和有限的想象力之中。景观摄影不仅吸取了纪实摄影中对客观对象的记录,更加重要的是它结合了当代艺术对观念意识的融合。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扩展,世界各国争相对地球的生态环境进行不断的掠夺和破坏,留下了人类的种种痕迹,反而为艺术家提供了各种创作的条件,通过对景观摄影的创作特点研究为摄影创作者提供借鉴之处,让更多的人认识到真实的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中国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不断推进,许多农村慢慢被城市所吞噬,也许再过几十年,很难再看到过去农村的景象,取而代之的可能是各种“宏伟壮观”的人造景观,这为摄影师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

浅谈摄影创作 第5篇

在摄影创作过程中, 我们应该想到用什么形式来表现主旋律, 和怎样来表现主旋律。想要拍好作品, 仅靠设备的支持和技术的完美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品必须有“灵魂”, 有鲜明的“主题”。而这个“灵魂”就来自摄影师的思维、意图和平时的文化积淀。也就是说, 作品必须有情感上的冲击力。而要表达这种情感上的冲击力, 通常是通过取景、构图、用光来突出主题。光线是构图的先决条件, 形状、线条、质感等实际上都是通过光线的明暗来表现的。所以对一幅作品来说, 光线决定着它的气质。侧光、侧逆光和逆光等光线在摄影中被广泛运用。在这一类光线下, 被摄体的轮廓、线条和扣人心弦的细微之处都显露无遗。一幅完美的作品, 除了要有表现主题的主体之外, 还应有其它的陪体和环境作为衬托。拍摄时, 首先要考虑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和大小比例, 然后再安排陪体、环境、留白等。构图确定了, 还要注意光线、色彩对构图的影响。

搞好摄影创作, 就要勤奋好学、吃苦耐劳。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不断增加社会阅历、加强艺术修养、提高个人整体素质。还要开动脑筋, 达到用光神奇、构图巧妙、主题突出、题材重大, 有冲击力、有震撼力, 和谐而富有活力。摄影作品的震撼力和摄影艺术的表现美在哪里?就蕴藏在我们平凡的生活里。要创作出具有一定思想内涵和完美形式的摄影作品, 就必须长期全身心深入到火热的生活中去, 不断发现美、提炼美, 而且要精心创造美。

美在海角天涯, 但也许就在你的身边。周游列国, 饱览祖国大好河山固然对所有摄影艺术家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 但是对一个业余摄影艺术爱好者来说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时间、精力、器材等等, 困难重重, 使许多影友的希望和向往成了泡影。在这方面我曾有过难忘的记忆, 有酸甜苦辣, 当然也有自我陶醉的一瞬。但是几年来的实践使我进一步加深了业余摄影爱好者要坚持走自己“路”的认识。起初, 我是在邯郸地区跑, 每周都出去, 好像只有外出才能拍摄出一些摄影作品来。随着发烧的升温, 我的欲望也不断提高, 创作领域发展到周边地区。山西、浙江、河南哪里有影赛就往哪里跑, 在时间不足, 特别是思想准备不足的情况下, 就去赶浪头, 匆忙外出, 每到一个地方, 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样, 见什么拍什么, 相机就像机关枪, “咔嚓咔嚓”

演中每一个小小的失误或是微小的误差都会影响到芭蕾舞的美的呈现。尤其是在古典芭蕾舞中, 这一点更加格外的重要, 即便是难度系数再大的动作也要把它完美无误地、精确地表现出来, 否则芭蕾舞就会丧失他原本的光彩与魅力。

7.“稳”是指芭蕾舞动作要做到稳健扎实。比如在做托举或是旋转跳跃动作时, 演员要配合默契, 并且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 以便在落实能做到落地稳健而不是东摇西晃的摇摆。在芭蕾舞表演中, 落地稳健可以说是能给演员加分的一个点, 准确无误而又稳健的落地, 再加上音乐的配合, 这时往往是整个剧中的高潮。

8.“美”是指芭蕾舞所呈现出的各种艺术美, 芭蕾舞和其它舞蹈一样都是一门具有观赏性的艺术形式。鉴于上述几点芭蕾舞的特征, 从而得出芭蕾舞的艺术美感高于其它的舞种。芭蕾舞不不停拍, 存储卡拍完一张又一张, 路费、生活费花去很多, 结果也没有拍出几幅有冲击力和震撼力的作品。这引起了我的震惊和反思, 每次外出行动路线不熟悉, 要拍什么、怎么拍?心里都没底, 走到哪算哪儿, 看见什么就拍什么。拍出的照片只是单纯追求形式, 而忽略了思想内涵。常言说:“熟、懂、知爱是艺术的成功真谛。”不熟、不懂、不知、不爱什么也谈不上。这些都是外出采风思想准备不足和匆忙发烧带来的战略性失误。

通过这几次的教训, 我认真回顾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 学习了一些影友的创作经验, 受到很大启发。一是有条件、有机会、有思想、有准备外出固然好, 天南海北、大漠荒原、边塞风情、古朴风俗、宗教礼仪、人文景观, 即开拓了视野, 又丰富了人生, 能产生创作激情, 能引发美感, 又能得到很多机遇。但这并不是业余摄影者非要强行追求的道路。二是业余作者要根据自己的实力, 因人而宜、因地制宜。在自己较近的地方开辟自己的新领地, 如果总寄希望于异地他乡, 向往别人的成功之作, 慢慢地必将会使自己对身边事物的敏锐感知和观察力、创造力磨灭掉。

“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 你本身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这句话是马克思关于艺术欣赏的看法。搞艺术摄影如果缺乏艺术修养和审美知识, 就很难创作出美的艺术作品。为什么在同一环境同一条件下, 不同的摄影者创作的作品表现力各不相同呢?这就是每个人的艺术修养程度不同得出的结果。摄影艺术创作是摄影者表现能动性的反映, 同时遇到一个场面, 有的能从感性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并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或瞬间, 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在内容上, 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如果见物就拍, 人拍我也跟着拍, 缺乏内心感受, 不但一般化, 长久下去就会产生跟风和依赖, 并对自己身边的美的事物熟视无睹、视而不见。

通过不断的实践认识、经验和教训, 虽然热度降低了, 但思想认识提高了很多。自己的摄影定位、创作路线基本立于本地。摄影人有种习惯, 不是太爱拍摄身边熟悉的人或事物, 而是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反而有拍摄的冲动和欲望, 其实人和环境是不分远近生疏的, 在你眼里熟悉的人或事物, 在别人眼里就是陌生的, 拍摄者要带着观者的心态去理解去拍摄。当选准一个主题, 经过反复思考, 等待时机拍摄下来, 可以说既是偶然得之, 也是长期积累所得。从作品的主题、用光、构图、色彩等深化作品的思想内容, 因为它渗透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对社会生活的感受和见解。通过有情有景、情景交融的富有生命的艺术形象, 引起人们的美感和深思, 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 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

仅要求具有舞蹈动作美而且还要有音乐美, 单纯的无声的芭蕾舞是不能把这种美表现出来的, 只有和美的音乐结合在一起, 在视觉上和听觉上同时给与们人刺激才能让观赏者充分体会到芭蕾舞所具备的独特的美。

三、总结

摄影创作相信我自己 第6篇

关键词:自信,个性,创作,交流

一个有成就的摄影家, 首先对自已要有信心, 有这种自信心的人才能使自已在创作上取得成功的希望。很多初学摄影的人, 缺乏应有的自信心。艺术创作是个人行为, 是个体劳动的成果。大家都知道任何一门艺术创作过程中, 无不是自已的个性体现。作家写作, 音乐家作曲, 舞蹈家编舞, 画家、书法家挥毫……摄影创作也不例外, 是个性的表现。个性是不是艺术本质的一个方面?我认为回答应当是肯定的。原因是个性存在于艺术创作中, “没有个性, 就没有艺术”。问题就在于作者怎样去理解和表现它。我们应该很好地去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来进行摄影创作活动。所谓的创作, 就是通过劳动生产出自己的产品来, 不要忘记, 创作不过是一种手段, 一种形式, 是每个摄影家对事物、人物、景观等, 直观感觉后产生的一种冲动, 是大脑中长期沉淀的艺术修养以现场感染后而发挥出来。作品的产生, 绝对是个人艺术涵养与洞察力的结晶。准确运用摄影艺术语言来表达出自己对事物的认识理解和感受, 这种认识和感受是任何人也代替不了你的。比如, 费建华拍摄的《黄果树瀑布》这一作品, 以表现万丈瀑布、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为体裁, 对自然风光的描绘和抒发自己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 形成了一种艺术境界, 能使观赏者通过作品产生想象和联想, 有身临其境之感。作品不重客观实体的再现, 而重主观情感的感受和意象的捕获, 符合先秦美学“合情饰貌”的一个重要标准, 也结合陶渊明的“情性”美学观和老庄所追求的“虚静”思想和谐地揉在一起, 形成了它的‘中和之美’, 抒发了作者精神世界的自我表现。相信自己, 忽视了自已独特性的表现, 难免流于公式化。作品通过各种形式以及诸多元素的组合, 和作者的自我表现息息相关, 构图、影调、用光等拍摄手法的运用, 都不只是为了表现内容的物质驱壳, 它的本身也渗透着、显现着作者的特殊心理和个性地运用, 我们不可能脱离现实, 把握现实的自我方式以及各自特殊的心理表现去寻求根据。

总而言之, 你要走你自己的路, 用通俗的话可以这样认为“相信你自己, 如果你会爬山, 你从山路走;你要会游泳, 你可以从水路走;你要是长了双翼, 你就从空中走。”但是, 千万别一窝蜂地拥到一条路上, 哪怕是一条大路, 人多了也会显得狭窄, 即使一条坦路, 人多了也会不平。这段话准确地说出了这一点, 摄影创作就应该有所创新, 不要看到别人拍山, 你也拍山, 别人拍水, 你也拍水。当然, 这并不是说, 别人拍过的你就不可以拍了, 我是说, 你要拍出你自己的感觉, 说出你自己想说的话。当我们一起去采风时, 到了现场, 一定要分散, 独立思考, 独立完成, 否着就会成为“集体”创作。我还是认为, 个性的艺术思维活动的不同, 作品所反映的都不会相同。对同一物体、环境、光线等一样的条件下所创作出来的作品, 会形态迥异, 表现出的主体、题材各不相同。这就说明不单纯靠拍摄技巧、角度的变化而产生的不同效果, 根据摄影家自我特质的各异, 对现实的反映, 也包括着表现、表现是人的本质特质所固有的。贡布里希说:“没有艺术, 只有艺术家”, 作品创新是关键, 说到创新, 很多初学者片面地认为创新就是创造出一些在形式上花花绿绿的东西, 在这些作品中看不到思想和情感。这样就有些偏离或违背艺术创作的宗旨了。因为一件艺术品是作者同观赏者交流思想和感情的大门, 你把这个门装饰得再好, 它也不能同观赏者交流思想, 当然有一个好的形式对一幅优秀的作品是必不可少的。当你按照你自已的思想去从事摄影工作的时候, 实际上你就是在创作, 在创新, 你就大可不必去注意你的作品是否与别人的作品类同, 因为你的作品有你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作品的形式上, 也不要去赶时髦, 如果你总想赶时髦, 那么你还是不会有自己的成就, 因为你总是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转圈圈。并没有自已真正的东西, 毫无目的地去摸仿别人的作品是一种懒惰的行为, 艺术创作就应该用你自已的头脑和手脚去劳动, 正确的借鉴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长处是必不可少的, 但更应该去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哪怕是一条弯曲的小路, 它也会使你踏进艺术宫殿的大门。为了丰富自已, 我们应当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各种艺术作品, 来培养自己扩大艺术通感能力, 在欣赏审美过程中通过感受、理解、联想、想象等积极的心理活动提升欣赏水平。

充分地相信你自已, 本着这种精神去从事摄影工作, 特别是摄影艺术创作, 这也是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你没有这一因素, 你就无法大胆地去工作, 这就像一个建筑师, 如果他对自已盖的大楼都没有成功的信心, 那么这所大楼是不牢固的。所以我们在创作时一定要有这样的信心, 并对这一信心要有责任感, 也就是说作品首先感动了你自巳, 只有感动了你的作品, 才有可能去感动别人, 只有你自己理解了, 才有可能让别人去理解。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是你自己的作品, 创作本身的目的也在于此。

参考文献

[1]罗宾.乔治.科林伍徳.艺术原理.

[2]闻丹青.退步集.

议摄影创作的构图运用 第7篇

一、构图的概念

构图就是在摄影过程中利用配制、结合以及组成整理出一个富有艺术性的画面。同时它还能安排画面, 并保证摄影画面的每个组成部分相互协调, 从而使画面更加完整2。构图在传统的中国绘画作品中也被称之为章法与布局。简单来说, 构图就是在画面中对人、景、物进行最好的安排, 既是结合影像的一种方法, 也是对影像全部手段的揭示。同时作为这一种在造型艺术上的专业术语, 构图也被成为画面的总和。

二、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常用方法

摄影构图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现场拍摄到最终裁剪的全过程;狭义则是画面景物的布局、机构等, 其利用选择镜头视野, 使拍摄主体、配体与环境形成一个整体, 从而呈现出一个完美画面, 对主题进行揭示。常用的构图方法有以下几种:

(一) 九宫格构图

九宫格构图也称井字构图, 属于黄金分隔式中的一种, 主要是将画面平均分为九块, 以中心块上四个角的点对主体位置进行安排3。而这几个点都达到了“黄金分隔定律”的标准, 但平衡、对比等因素也不能忽略。这种构图形式不仅能将动感与变化呈现出来, 也让画面更具活力。且四个点的视觉感应也有所不同, 上方两点的动感强于下方, 左方强于右方, 同时需注意对视觉平衡问题尤为关注。

(二) S字形构图

S形构图不仅有着很强的动感效果, 且呈现出的画面也非常平稳, 因而各种画面均适用这一构图方式。在拍摄山川、河流以及地域等自然起伏变化这类远景时, 其往往能呈现出最佳的拍摄效果, 但诸如动物、物体的曲线排列变化和各种自然、人工所形成的形态也可采用这一方式体现。通常情况下, S形构图都是由画面左上角延伸至右上角。

(三) A字形构图

所谓A字形构图是指在画面中, 利用A字形的形式对画面结构进行安排。这一构图形式稳定感非常强, 也能带给人向上的冲击力与强劲的视觉引导力, 可将高大自然物体和自身形态表现出来。若将表现对象放置于A字顶端汇合处, 便能形成强制式视觉引导, 让人不得不注意这个点。在A字形构图中, 随着变化的倾斜角度, 画面所呈现的动感效果也就不同, 且这一方式可鲜明的指出主体, 但是掌握起来难度很大, 需要积累丰富的经验。

(四) 三角形构图法

这一方法是摄影工作者结合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对位置进行确定, 而这三点则可形成牢固的三角形构图, 从而让摄影师所拍摄的画面更形象与立体。诸如正三角构图、斜三角构图等均属于这一方法, 其中斜三角构图是最为常用的, 其平衡性较强。

三、摄影构图在摄影中的运用

(一) 摄影构图主体的运用

摄影构图简单来说, 就是利用相机镜头的成像特性与摄影造型的手段呈现出一定的画面, 从而将一定内容揭示出来。画面中地位非常突出的物体往往是摄影中的单一主体, 也是最先引起拍摄者注意, 也最想让观赏者注意的物体。单一主体并不指某一件具体的东西, 其或许是一个群落, 也或者是一个村庄, 它是在某种形式、环境下在其它景物衬托下呈现在观赏者面前的一类主体4。

(二) 摄影构图中的虚实结合的运用

在拍摄过程中, 首先要清晰拍摄主体, 虚糊环境, 呈现出更加简洁集中的画面, 突出主体, 要知道人的视觉往往更容易被这样清晰的影像所吸引。其次利用虚实结合的方法从视觉上赋予静止照片动态感。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是要清晰呈现动体部位、虚糊动感强烈的部位;二是动体本身清晰、背景或前景强烈虚糊;三是动体本身虚糊, 突显清晰的环境。再借助人的视觉错觉, 将只具有两度平面的照片以及三度空间的形式呈现出来。

(三) 摄影构图中画幅的运用

我们必须要知道, 丰富多变的摄影构图不仅需要具体的拍摄现场, 更离不开摄影师对不同拍摄时机的理解和把握, 除此之外, 也和摄影师在不同心境下对拍摄对象的理解有关系。

摄影师在对拍摄物体进行选择时, 若对象为人物、树木、柱子、高楼等景物, 因为这些景物的外轮廓大多都以线条组合的方式表现, 且外形线条也各有不同, 如果空间不够充足话, 竖幅构图无疑为最好的选择。竖幅构图不仅可将景物以更加雄伟高大的形式呈现出来, 也能使被摄体的全貌得以充分反映。但摄影师在处理画面上, 要对垂直线条的疏密变化重点把握, 不能让垂直线条平均分割画面, 避免出现呆板的画面。因为景物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客观性, 因此我们选择的表现手法应结合具体的摄影对象而定, 不要只局限于一种。

若摄影师所拍摄的景物外形主线条为横线, 比如大面积的花卉、开阔的草原等。那么横幅构图就最为合适, 因为以横幅画面对这些景物进行拍摄, 其呈现出的画面往往在气势上更加宽广、开阔, 也更加突出了主体, 装饰效果更为理想。

摄影师不论选用何种画幅构图, 都要对景物所变现的主线条进行细致观察, 且不能将主要的横线条与竖线条在整个画面中穿过, 分开、破坏整个画面, 让画面变得支离破碎。

总而言之, 摄影创作是建立在摄影构图的基础上的, 摄影构图在整个摄影创作过程的作用非常重要, 一幅摄影作品质量的好坏都受到摄影构图的直接影响, 因此我们要充分掌握构图的常用方法及运用技巧, 这样才能将摄影作品的视觉魅力表现出来, 让摄影工作者创造出更多优秀的摄影作品。

注释

11.李锐.摄影构图要素与技巧探析[J].科技风, 2012, 12:55.

22 .白杨.浅谈数码摄影的创作基础——构图[J].科技创业家, 2012, 16:168.

33 .钭琼毅.浅谈摄影构图在摄影创作中的重要作用[J].大众文艺, 2011, 22:114.

生活是摄影创作的源泉 第8篇

“不入虎穴, 焉得虎子”, 这是古人注重实践的一句老话。也是现在摄影创作的必由之路, 摄影作为一种面对面的“决择活动”, 不深入生活, 不了解生活的真谛, 不善于发现典型形象, 一辈子也拍不出好作品来。相机再好, 它不会自已开快门, 一切美好的镜头绝不会自已跑到相机里来。就如木匠师付, 不推铇子不掉木屑。这些基本常识谁都懂, 但是在实际创作中每个人对“深入生活”这个概念。从感性到理性, 却有千差万别。

有人认为:深入生活, 无非是背着相机往乡下跑, 爬山涉水, 起早摸黑, 看日出、观日落, 哪里有大型集会活动, 往那里钻。拍什么?心中无数。精彩在前, 眼大无珠, 好的瞬间从身边溜过还不知。跟逐别人的后面跑, 待看见别人的作品发表或获奖时才惊呀。自言自语说:“他和我一起去的”……, 后悔当初没把它拍下来, 而捶胸顿足。其实, 他身入心不入, 不会观察, 不善于发现值得注意的东西, 摄入到自已的心灵中来。

又有人认为:“深入生活”就是寻找自已胃口的画面, 物色漂亮的对象。除此之外, 就不感兴趣。这种人实际上刘半农先生早在五十多年前就指出, 似乎要拍好照片:“就得有美人儿, 就得有好风光。”1这种对艺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倾向, 不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艺术应该表现当代人的精神状况, “把人类的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的东西。即最隐蔽的秘密揭露出来”。2

摄影是一门大众化得艺术, 是一种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因此, 只有当作者的认识合符大众又高于大众兴趣的时候, 他的作品才能产生与众共鸣的效应。从而使人们通过作品欣赏, 达到悦目怡情乃至悦志的作用。忽视了这一点, 就会走向“自我表现”“孤芳自赏”, 脱离大众的极端。

还有一种人认为:“深入生活”就是搜罗形象, 拼凑画面, 把“创作”变成“创造”, 变纪实、为虚构, 变眼中的形象为脑中的记忆形象, 再将记忆形象演化摆布成理想形象, 于是后期制作, 移花接木, 张冠李戴, 形象借用, 拼凑搭配, 什么都用上了。这种靠电脑技术合成的创造, 结果使照片变成了“照骗”, 破坏了摄影艺术的纪实特征, 使摄影变成了一种运用现代化工具制作出来的“光画”。

再有一种认为:自已长期生活在基层, 对周围的一切已经习以为常, 总觉得“人人眼中都有”, 再拍也没有多大意思。于是产生了一种“久睹不鲜”的惰性。“一个优秀的摄影家特点是, 他能在别人不注意的地方发现美”。3用我们习惯的说法, 要善于选择常人司空见惯, 而不可多得的瞬间形象。因此, 发现和选择是摄影创造的基本功, 这一基本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是靠实践培养锻炼出来的。它应该包括敏捷的观察, 精确的判断, 果断的抓拍, 合理的布局。而这些本领的得来完全靠作者长期的勤奋, 大胆的求索得来的。摄影艺术对生活的反映是再现, 同时又是表现。从摄影艺术美的角度来说, 是创作。是通过想象, 进行的艺术创作。因为摄影作品是一种造型艺术, 属于艺术美的范畴。虽然艺术创作是生活的能动反映, 但比生活更集中, 更有典型性,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比艺术美更丰富、更生动。

如“乡村咔嚓班”成员吴水霖的作品《丰收的喜悦》, 画面中, 一位老人红光满面含笑深情, 在灿烂的阳光下, 手捧金灿灿的稻谷, 伫立在稻田的海洋中。人物为近景, 远景可见的是欣欣向荣的美丽新农村建设。作者就是通过自己的积累和想象, 大胆构思、新的突破, 把老人、金黄的稻田和丰收的喜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达到了艺术的升华。然而, 这一系列创造性的想象思维, 体现了作者长期生活在农村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 既记忆中的表象而合成。一方土地养一方人, 这种感性材料掌握越丰富, 想象力就越自由。在创作中才能触类旁通, 创作出概括性强的作品, 能够达到真实、自然、含蓄的艺术形象画面, 给观赏者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意境。

其实在我们的周围, 丰富的生活情景尽管很多, 但这并不完全都是摄影美的创作点。摄影艺术既是创作, 也是摄影者自身情感流露, 意念和个性的体现。为什么有的作品外表华丽却不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 它没有深刻的感染力, 而有的作品朴实无华却回味无穷, 观而不忘?关键就在于内涵, 在于思想, 在于从生活中发现了新的情感。“乡村咔嚓班”成员沈根发拍摄的《水乡姓》之作品, 画面背景古老的石孔栱桥下四个少年赤身裸体在河埠头边游泳。作者抓住了少年的无忌的心态, 和追忆本人孩时的快乐而天真的心情。二是表现江南水乡, 水枕人家丰富的生活情趣。作品展示了作者对童年的理解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 从无穷大的宇宙万物中, 去体味生活的真谛, 挖掘了新的生活体裁, 新的思想观念, 新的审美趣味。张建林创作的《苗族赛龙舟》作品, 4反映了农历五月二十五, 清水江畔苗族举办具有两千多年历史传统赛龙舟比赛。这就需要作者了解苗族生活、熟悉赛龙舟比赛的变化, 从各个角度多方位的观察, 加上摄影家本身所具有的摄影技艺, 创作出有影响力的作品。

“深入生活”还必须关心生活。研究生活, 才能真正做到反映生活、歌颂生活。有经验的作者在深入生活之前, 善于搜集、利用前人留下的资料, 善于确定超过别人的构思。这也是创作容易成功的窍诀之一。但是, 在创作现实中, 身入心不入, 捕风捉影的现象大有人在。摄影作品来自生活又必须经生活的检验, 形象的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素。因此作者必须考虑到形式美与内涵美的完美结合, 二者不可偏废。

生活是前提, 观察是手段, 艺术作品是效果。优秀的摄影作品, 总是在凝聚着摄影家对生活的感受、认识生活、熟悉生活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

参考文献

[1].百年老照片.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

[2].美·艺术·时代丛刊第二辑.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年.

[3].摄影构图学.长城出版社.1983年.

浅谈民俗摄影创作 第9篇

[关键词]:民俗文化 民俗摄影 民风民俗 文化内涵

民俗摄影是以民俗事象为主要拍摄对象,通过视觉艺术特有手段,形象记录民俗,并展示民俗独特的文化内涵及风采的记录性摄影。

要想拍摄出具有文化价值的民俗摄影作品,首先要深入了解研究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其二是要掌握民俗摄影创作的基本特点;最后应在作品中突显出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

一、民俗摄影的文化内涵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社会已步入信息化时代,单一学科的发展将阻碍人类的进步,而民俗摄影这种即写实又详细的记录方式,以其自身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广泛的欢迎,民俗摄影因不受民族地域、国度、文化背景的限制,被中外摄影界称誉为不用翻译的“通用世界语”。民族摄影作为一门新近兴起的艺术门类,正以它强大的内在潜力吸引着广大摄影工作者,人们在研究它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类对自身的发展历程的认识,这对我们更加理性地认识我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及灿烂文化,领略56个民族及世界其它各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民俗摄影的文化意识。

民俗摄影只有具备文化意识才有了其独特的艺术品格,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摄影本身,而不是从固有的艺术教条出发。应从大文化的范畴中去寻求新的艺术因素和艺术感觉。二是努力在作品中注入大量的文化信息,让观赏者在大文化范畴中得以全新的感受。而民俗摄影中的情节、服饰、活动不再只是摄影艺术,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文化符号,而不是那种表面的形式。民俗的要求只能从这些“真”的呈现中,从文化信息的角度去体验,去感知,不要强制用概念化的艺术欣赏程序来理解和认识民俗摄影。民俗摄影所以能留住我们的目光引发我们的联想,最重要的因素显然不在于摄影的技艺,而在于强化的摄影对象的文化意味。民俗民情的纪实方式没有流行歌曲那种愉悦,而类似于严肃文学,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因它记录的是历史。而我们的摄影工作者是从人类文化学的角度,把摄影看作是对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文化关照方式。只有将摄影与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联系起来的时候,摄影才会产生巨大的震撼力。

2、民俗摄影的本质

随着工业文明的到来,传统风俗将会一天天消失,社会进步的同时,将不得已舍弃某些不该舍弃的东西,现实中就有部分人来抵制这种舍弃,是合乎人类本身和人类社会利益的,它表现社会理性和人类良知的犹存,在社会发展的同时总有一批文人置身潮流之外,站在超现实的立场上观察社会,研究人类,反应人类文化,重建人类精神的家园。摄影作为文化的行为方式来关照人类的发展是有着其重要的职责。以民俗民情为题材的纪实摄影工作者,如何去把握民俗摄影的实质,在真实的基础上显示独特的拍摄风格和文化点,以文化的思考来把握作品的厚度,加强作品的冲击力。当然在民俗民情中有着很多落后的原始的乃至愚昧的东西,但它又蕴含着一些质朴、良知、温馨、宁静和平和。而这些正是人类精神追求中不可缺少的。在我们渴望现代文化的同时,也应记住人类不能彻底用现代来毁掉自己,所以用摄影来做这方面的记录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摄影给我们留下的是今天拥有明天不会再来的东西。

二、民俗摄影的创作特征

1、要了解民俗内涵。

民俗摄影的焦点是民俗,因此、要求民俗摄影工作者在开展民俗摄影之前,首先要读一些民俗学著作或一些相关民俗的专著,通过学习、了解民俗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以及民俗的发展态势。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准确地把握与判断拍摄对象,拍出具有真正的民俗风味与内涵的作品。

摄影是一种实践很强的文化方式,因而,有相当多的摄影人只重实践而忽视了理论学习,这对于民俗摄影工作者是不可取的,近年有不少民俗摄影者,因为文化准备严重不足,缺乏民俗理论的指导,导致了对拍摄对象把握与判断的失据,进而对民俗事象的表达失言。往往把裹着小脚等某种不文明的封建残留,也当作民俗精华来宣扬;或者只把焦点锁定在农 村和除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而独缺城市或漢民族丰富的民俗内容。这样拍出的作品只能是片面的或歪曲地反应民俗、给人以误导,使人产生民俗只是过去的,而不是当代的;只是陈旧的,而不是发展的;只是农村的,而不是城市的误解,甚至精华与糟粕不分。

2、要把握民俗特色

民俗的显著特点是它的地域和群体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的大融合,各民族的民风习俗不断产生了碰撞、交流、逐步走向了融合。原来各民族、各个地域民众在各自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生存、发展、而产生的不同特点的民俗文化,现在有些已较难区分出其各自的特征。因此,在拍摄之前,对民俗的许多事象和器物进行调查研究,取得相关的第一手资料,并对有关事象和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区辨和掌握拍摄对象的特色,是民俗摄影必要的准备。

做好民俗的调查研究,首先要有针对性地读一些古代典籍、史书、史料等,初步了解民俗事象的概貌及发展演变的历史;第二要细致的开展实地调查,为提交资料的可信度,还要在被调查者的直接交流的基础上,进而深入生活,从生活方式到民族意识,文化心理去感受民俗、了解民俗。第三要将所作的调查、记录和搜集的材料进行整理、归纳、比较、研究,进行历史的分析和结构与功能的分析,梳理出所要拍摄的民俗的特征、特色、在有可能的情况下,还要尽量摸清民俗活动所要经历的几个主要场景,从而使拍摄更富有针对性,更能有效的把握民族文化的精髓;第四要针对民俗事象的主要特征、理清拍摄思路,对整个拍摄过程预先进行构思,从而避免错过有效时机,能更准确的把握瞬间,更深刻地提炼主题,使拍摄的画面获得更高的价值。

3、要真实的再现民俗

真实是民俗摄影的生命、真实的反应民俗事象是民俗摄影的基本要求,只有真实、才能原汁原味地展示民俗风貌,揭示民俗内涵;弘扬民俗的美,讲究真实就是要求摄影者要以科学的、严谨的态度,用影像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去记录、整理、研究民俗的内容,结构等等。所拍摄的照片是类似司法上用的“证据”,一样真实可信。艺术性是摄影作品的灵魂,但民俗摄影又不同于摄影的艺术创作,艺术创作可以用纯艺术的技巧来抒发作者的自我感觉,自我意识,而民俗摄影照片中“自我”应是零度表达,当前有些民俗摄影过于强调“艺术性”甚至用编排、导演虚假民俗的手段拍摄“民俗”,这样做,往往会因此导致民俗摄影变味变相。变成有民俗招牌而无传统民俗文化内涵的“文化表现”活动。

三、民俗摄影作品的文化价值

世界因为有了人类才富有生机,人类因为有了各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才变得融合美好。民俗摄影作品,就是以独特的纪录形式、以各民族、各个时期的不同民俗民风为切入点,以民族间相互友爱的团结精神为切入点,以各民族为人类的文化贡献,促进社会进步的事象为切入点,反映人民在各种社会生存活动中,生生不息的顽强生存力和丰富创造力。民俗摄影源于对自然对人类对生活的热爱,并不是简单地对过去落后生活的回味,而是作者强烈的责任心,在艰苦的创作过程中用友善的心与民俗去交流对话,才使民俗摄影真正成为民族与民族之间、各民族与整个人类之间的沟通、交往、友爱的桥梁。

在民俗摄影中,民俗专题摄影具有突出文化的价值。那么,什么是民俗专题摄影呢?所谓民俗专题摄影,其实就是民俗摄影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有这样一段话可作以准确的说明:“民俗专题摄影是指围绕一个具体鲜明的主题,用一组照片配合一定的文字完整展开的民俗摄影报道。它要求严格遵循真实性的原则,较清晰的时间坐标或坐标线;严格扼要的内容及内在的逻辑结构、形象情节连缀、互映互补、典型生动的视觉张力结构;与图片相辅相承的简要文字叙述。”其实作为民俗专题摄影早在英国探险家斯坦茵来中国后就出现了,当他掠夺完西部瑰丽的文化宝藏后深入我国内地,拍摄整理了大量民间盛行的手工艺作坊的资料带回欧洲,给欧洲的发展带去了许多东方的信息。摄影师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载体,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民俗摄影的文化价值突显出来。2009年我在辽西农村拍摄了一组民俗题材的摄影作品《辽西背阁》(大秧歌的一种)曾获辽宁省摄影展览优秀作品奖。

这组照片就是民俗文化现象最好的体现。通过文图并茂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了“辽西背阁”的全貌。在拍摄过程中,我采用特写,仰视以及远景,中景相结合的手法,从近至远多视角反映辽西背阁,从化妆,上芯子,准备道具到演出全過程。特别是在抓取女主角,小仙女在化妆后钻窗户这一典型瞬间,很好的把孩子天真欢快的特点表露无疑。同时清晰的把小女孩身着地域特色的服饰展示出来。秧歌流行于我国广大农村的一种民间舞蹈、每逢喜庆之日,锣鼓喧天,载歌载舞,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背阁”又是秧歌这一民间舞蹈形式之一,每个伴像里面都具有很多古老的传说和文化符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我国具有悠久的传统和广泛的群众性,因此流传之今。

民俗专题摄影逐渐的成熟,为继承传播民俗文化找到了最佳方式,民俗摄影传承保护了民俗,促进了民俗文化的发展,民俗文化增加了民俗摄影创作的题材,它的发展壮大,必将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影像文化中的摄影与创作 第10篇

一、使命与众望

摄影从来是一种文化形态, 但是今天它已经从一个翩翩少年成长为一个“文化健将”, 它具有的文化的“化人”和“人化”作用, 过往年代的摄影远非可比。所谓“化人”, 在于好的摄影作品能够使摄影人和读者开阔视野和胸怀, 在观赏中接受人文精神的滋养, 提升精神境界。即时传播的一张又一张图片, 或是描述, 或是诠释, 或是礼赞, 或是观望, 或是批评, 它是作者在参与对人的观念塑造, 在潜移默化地“化人”。所谓“人化”, 就是引导人们去改变客观世界, 变客观世界为人化的世界。美国摄影家迈克尔·施瓦兹说:“我想展示那些必须纠正的事情, 我想表现那些值得赞美的事情”。在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摄影实践所创作的作品, 必然同时具有“化人”和“人化”的作用。

在影像文化时代, 电脑、网络、传媒、通讯的发展, 摄影作品的传播在点鼠标的瞬间, 传播速度之快, 作用和影响范围之广, 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它传播信息、传播文化、思想和理念等多方面的功能, 使它已经成为影像这种新型文化社会生产力和新型文化社会生产方式的重要构成部分, 成为推动文化、经济、政治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

摄影的形象语言是人类无国界的共同无声语言, 使用和阅读这种语言的人数, 超过联合国大会上可以使用的最常用的英语、中文等七种语言, 以及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文字的人数。摄影作品在世界流传, 它就是使者、桥梁, 它可以变万里之遥为咫尺之近,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做形象的对话, 心灵的沟通, 文化的交流, 增进各国官方和人民的相互了解, 建立和谐友好的民间往来。

用摄影作品“化人”和“人化”, 是我们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今, 在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的多数国家和地区, 摄影融进了社会和家庭的文化生活。人们渴望摄影家用更多的优秀作品做出示范, 引领风骚, 拉动他们摄影水平的提高。这是大众的期盼和重托。

二、养成文化人格

纵观几代优秀摄影家的创作生涯, 他们的经历各异, 经验不同, 其中文化人格的养成当引为共识, 主要是:

(一) 博学。

摄影需要智慧、思想和反应, 支撑相机的不是三角架, 而是作者的思想与学识。摄影人需要学习先进的思想理念, 经常从哲学、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美学中摄取精神营养, 从经典绘画和优秀摄影作品中借鉴成功之因, 从自己的作品中找构思和拍摄的从众之处, 丰富学识, 提高文化素养, 升华精神境界。摄影拼的不是设备, 而是作者的人文精神、文化人格和形象思维能力。高级设备能出优秀作品, 不高级的设备也能出优秀作品, 相机不是决定因素, 决定的因素是人, 这在摄影史上和当代的实践中屡见不鲜。

(二) 增智。

多读书增智, 深入生活也增智。生活是社会大学, 是百科全书, 是文艺创作的源泉, 是摄影家创作素材的汪洋大海。当代学者顾炎武有句名言:“读万卷书走万里路。”这也是摄影人的成功之路。优秀的摄影作品, 从本质上说, 是读书读出来的, 走路走出来的。被誉为“20世纪的眼睛”、伟大的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 从事摄影50年, 他的大批优秀作品就产生于他的脚下。他14岁拿起相机, 先后走遍了欧洲多数国家和亚洲、美洲、非洲的二十几个国家, 每到一个国家, 他有时用一两年、两三年的时间深入到当地社会大众中去观察、思考。我国摄影家徐永辉跟踪40年, 拍摄了一户农民40年全家福的系列作品。德国摄影家奥古斯都·桑德说得好, “摄影是看, 观察, 思考。”

(三) 修德。

培养和发扬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 全身心地投入到摄影追求上来。职业道德使人心灵美好, 职业精神使人追求崇高。古今中外, 在各个领域获得成功的人, 无不具有美好的心灵和昂扬向上的职业精神。什么是职业精神?我体会, 职业精神是在良好的职业伦理的基础上形成的职业理想和追求, 是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和职业尊严, 实践中表现为对职业的痴迷, 不畏艰难困苦, 勇于攀登, 义无反顾, 不登上职业的高峰永不停步。日本摄影家白川义员拍摄喜马拉雅山, 在高寒和冰雪中跋涉, 体重下降了25公斤, 归国时面目全非, 海关不准入境, 认为护照不是他的。回国后住院昏迷一个多月。摄影家陈复礼76岁去三峡, 走四川, 穿越阿勒泰, 在90岁高龄, 不畏高原空气稀薄, 坚决去西藏拍摄、创作, 人们说这是奇迹。美国记者斯诺和索尔兹伯里, 在二战时和苏联士兵一起蹲在硝烟弥漫的战壕里, 冒着生命危险拍摄战斗场景, 用新闻纪实摄影表达他们反对侵略战争的坚定立场。近一百多年来, 追求真实再现的纪实摄影记者和摄影人, 留下了一页页凝固历史的瞬间, 有的洒尽鲜血, 魂埋他乡。

(四) 积能。

学习和掌握摄影技术领域的高科技, 重点是相机、手机、电脑、网络的数码技术和操作技术。摄影家的创意、构思、创新是通过手中的相机实现的, 不是这方面的行家里手已面临边缘化的危险。10年后摄影工具与器材会进入一个更为崭新的科技时代。那时, 具备条件的摄影家将会有自己的科技助手或自己的精干摄影团队, 如摄影工作室等。

三、作品生命力的要素

受社会思潮的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 摄影走进社会后不断产生新的流派, 诸如绘画主义、印象主义、自然主义、纯粹主义、写实主义、堪的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等。这些流派的差别很多, 笔者认为若概括他们的特征, 主要是写真与超写真、具像与抽像、现实与虚幻、常态与荒诞之差, 在这四种相反的语境中, 各流派有的重前者, 有的重后者;有的是质的不同, 有的是程度的差别。流派是东流之水, 前浪未灭后浪生, 相互交融, 大浪淘沙, 适者生存。有史以来, 优秀的摄影作品尽管题材、主题与表现各不相同, 不过他们却有共同的品格特征, 即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和作者个人风格。

摄影家, 是时代的摄影家;作品, 是时代的作品, 凡是传世作品都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或时代的痕迹, 否则难以流传, 即便是纯“艺术摄影”, 它所体现的那个时代的风习、那个时代的审美观与审美情趣, 也成为有别于其他时代作品的标志性特点。摄影作品要有时代特色, 摄影家就要有思想。摄影家是思想者, 而且应当是站在时代高地上的思想者。20世纪伟大的肖像摄影家尤素福·卡什的成功, 首先是在思想, 而后是构思, 最后是技术。他留下的大量人物肖像, 既有鲜明的个性, 又有强烈的时代感。卡什为了拍好英国首相丘吉尔的肖像, 他先去看他讲演, 听他慷慨激昂的演说。丘吉尔狮子般的壮威形象和战斗的激情, 令卡什动容动心, 卡什认为这是英国形象的代表, 是世界反法西斯的政治力量的形象代表。但是, 在室内拍摄时, 丘吉尔却像是一个吸雪茄的普通老人, 这怎么行呢?卡什有思想, 有办法, 他突然抢下丘吉尔口中的雪茄, 丘吉尔震惊异常, 像狮子一般暴怒, 这时卡什按下了快门, 拍下了这幅传世经典之作。

我们认真阅读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的绘画, 观摩罗丹的雕塑, 朗读普希金、海涅、惠特曼的诗, 看雨果的小说《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 读托尔斯泰、狄更斯等欧美伟大作家作品, 读我国《红楼梦》等四大名著, 都会强烈地感受到这些作品的时代性和时代精神, 那是作品跳动的脉搏。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文化历史的集中体现。同样是纪实作品、肖像作品, 或是风光作品等, 东西方的文化内涵与表现, 都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印记, 使作品的形像与艺术语言有了民族文化色彩。对于艺术作品来说, 越是民族的, 越是世界的,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首先看中的是民族文化特色。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摄影, 由于摄影的直观性, 创作出的作品, 自然会表现出当地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但这不是摄影人自身内在的民族文化特色。我们所说的民族特色, 是作者创作中所表达的作者自身的民族文化特征, 是在作品中流露的作者所属民族的文化特征。面对同一拍摄对象, 不同国家的摄影家的取舍与表现和技术的运用是具有民族差异性的。追溯到19世纪下半叶和20世纪上半叶画意摄影时期, 这种差异更为典型。西方的画意派亦即他们自称的沙龙派画意摄影, 追求的是拉斐尔以降的经典油画的画意。我国的郎静山、陈复礼、简庆福、连登良、黄贵权等画意摄影追求的是水墨画的画意, 同为画意摄影, 民族特色不同。郎静山、陈复礼等人把中华民族绘画的写意, 纯熟地运用到了摄影创作中, 以美的魅力摄人心魄, 尽享艺术之美。这是他们自上世纪30年代以来在世界摄影界沙龙摄影中, 先后获得多项大奖和美誉的原因所在。

写意是他们创作的共同特色, 但每个人又有自己的创作特征, 即个人风格。个人风格, 即艺术表现的个性, 它是成熟的艺术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的, 是艺术家个人的思想、创作观、形象思维、美学情趣和表现手法融为一体的具体表现。摄影家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 他的作品必然远离平庸, 拒绝雷同, 成为上品或精品, 如法国摄影家尤金·阿杰拍摄的巴黎街头人物, 那是巴黎三十年的历史, 作者三十年的个人风格史;德国摄影家奥古斯特·桑德拍摄的德国人, 他用自己的风格, 表现了德国人的性格;美国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被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众的摄影家”, 他的风光摄影不同凡响, 是他的摄影理想与独特风格使然;美国摄影家乔克·斯腾格斯拍摄一个女孩27年的自然成长史, 多为裸体, 他那朴实、简练、含蓄、淡雅的风格, 在当今世界没有第二人可比;日本摄影家白川义员走过130多个国家拍摄崇山峻岭, 我们观赏他的作品, 会深深被他自然流畅的风格所吸引, 仿佛听到大山的内心独白, 听到大山的呼唤。黄贵权先生曾在黑龙江省举办过《象幻情真》影展。影展开幕后, 参观的各界观众无不表示惊叹, 黄贵权先生用多次曝光等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法, 活化了花草树木, 使它们有了灵性, 那摇曳的花草, 千姿百态, 飘逸轻灵, 美不胜收。我认为他个人创作风格是大气而又纤巧, 写意而又抒情, 具象与抽象互生, 美与遐思共存。黄贵权先生这样的创作风格, 便是他鲜明的艺术个性。

宋代诗人有首诗写道:“云里烟村雨里滩, 看之容易作之难”。摄影家的个人创作风格形成也是“看之容易作之难”, 而风格一旦形成, 作品便有了流传的生命力, 这样的摄影家自然也就登上了又一座艺术创作的山峰。

四、摄影创作的三点思考

摄影创作,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大家,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经典, 这是那个时代使然。我们不可进行时代错置的对比, 不可进行思维错位的衡量, 能跨越的只能是自己。对先辈和同行怀有敬畏之心、学习之意, 是跨越自我的起点。

当下, 有三个领域急需摄影家实现理念和实践上的自我跨越。一是山水摄影。许多同行著文认为, 山水摄影陷入了危机, 记录式拍照, 千片一律, 万片雷同, 有的甚至提出远离山水摄影, 我看这只是抒愤之言。其实, 山水摄影是远离不了的, 中国的水墨山水画, 从古画到今, 还在画, 山水摄影也要摄下去。这是因为, 山水能够唤起人们的美感和情趣, 触发热爱大自然和享受大自然的情愫。山水摄影的趋同化、同质化, 其表现是形式单一, 构图、用光等相似, 多数作品在重复别人, 也在重复自己。突破山水摄影的现有状态, 是摄影家的共同创作指向。近几年陆续有摄影家将山水摄影与人类生存状态和人文精神结合起来, 改变山水摄影的记录式拍照, 注入了新的理念, 这是令人鼓舞的尝试、积极的探索。这些摄影家的成功经验提示我们, 改变山水记录式拍照的现状, 必从创意的突破开始, 这是登山临水唯一可行的路径。

二是意念摄影。对于为表达个人的意念, 采用拼放、迭印等PS加3D技法创作出的作品, 许多人称之为“艺术摄影”或“创意摄影”。笔者认为, 这种称谓不准确、不科学。因为摄影是艺术, 一切成功的摄影作品都是作者的创意, 都具有艺术性, 并非单是这类摄影所独有。阿诺德·纽曼说得好:“绘画是创造性造型, 摄影是创造性选择。”所谓“艺术摄影”或“创意摄影”, 它的影像和内涵是在表达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意念, 而现实生活中又不存在表达这种意念的整体拍摄对象, 作者只能用拼放、迭印等PS加3D技法去制作。这类作品, 虚构的影像情景及其内涵核心是意念的表达和表现, 这是这类作品给人视觉的第一印象, 如此利用虚构情景表达和表现作者的意念, 是它所独有的创作方式, 因而笔者认为, 对于仿中国水墨画或仿西方绘画的“艺术摄影”, 莫不如仍称其为“画意摄影”;对于“创意摄影”, 也有“观念摄影”之称, 窃以为, 称“观念摄影”也不准确。因为“观念”一词有一义是:事物在人脑里留下的形象 (有时指表象) 。用此意对照, “观念摄影”就更是名实相悖了。在近30多年的改革开放语境中, “观念”一词就有了近于“观点”的内涵, 鉴于此, 我以为只作“想法”解的“意念”一词比“观念”的词义宽泛得多, 用在这类摄影上更符合实际。意念摄影被西方一些艺术家所推崇, 被画廊和市场所青睐。我国的广大读者, 对意念摄影有陌生感和观赏上的隔离感。我们不能因此而歧视它, 它可以作为一个流派而存在, 虽然这个流派的人数较少。同时, 也不要因为这类作品有画廊和市场的青睐而趋之若鹜。各人有各人的价值观, 各人有各人的艺术追求, 摄影创作跟风跑, 往往得不偿失。检验摄影作品生命力的是广大读者和时间。

三是纪实摄影。纪实摄影一直在世界各国、各地区居于摄影的主流地位, 其中尤以新闻纪实摄影为重。这是因为, 纪实是摄影的核心功能。摄影起始于纪实, 发展于纪实, 摄影的各种流派也衍生于纪实。以布列松为代表的纪实摄影家们和他们的作品, 至今还受到摄影家和读者的尊崇, 研究他们的表现艺术, 品味作品的文化内涵, 说明了他们作品的思想抒发方式和艺术魅力具有旺盛的生命。外国一位摄影家曾说:“纪实摄影死了。”我看, 这位先生是极而言之。纪实摄影还在发展, 它不但没有死去而且还在快乐地活着。陈复礼先生在上世纪50年代由写意摄影转向纪实摄影, 80年代后期创作了《多多益善》、《故枝之恋》等优秀作品。他说:“画意只是手段, 写实才是目的”;“艺术要有益于人民而不是自我陶醉”。我国当下有一批年轻摄影家, 陆续拿出的专题纪实作品, 颇受好评。其实, 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摄影, 都离不开纪实这个摄影的基本元素。试想, 即便是意念摄影离开了纪实的素材, 其不就变成了空镜头?我们曾一度以纪实摄影为尊, 贬斥其他流派, 这是不恰当的。而今, 跟风否定纪实摄影也违背了摄影自身的规律。笔者认为, 肖像摄影、人体摄影、体育摄影、戏剧摄影、风光摄影等, 本质上都属于纪实摄影, 试想, 没有了纪实摄影, 摄影还能剩下多少广大读者认可的东西?而新闻纪实摄影则是报纸、期刊、网络、图书等多种媒体须臾不可离开的, 是新闻纪实摄影使这些媒体图文并茂, 生机勃勃, 增强了可视性、现场性、真实性和可观赏性。

近来, 有位摄影界同行和原来的翻译者就纪实摄影这个概念, 说明了它的英文本意, 不是流派和风格的概念, 而是指摄影所张扬的理念和精神, 批判精神是其主要内涵。但由于纪实摄影这个概念在上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后, 已被理解为是流派和风格的概念, 沿用成习, 这是一部分外来语的本土化, 符合语言发展规律, 故尔本文仍把纪实摄影作为流派概念来用。

五、憧憬未来

综观世界和中国摄影艺术的发展, 是百舸争流, 千帆竞举。大家在探索、开拓中, 追光蹑影, 必然跨越自己, 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丰富多彩的摄影世界将因此而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来自 99学术网(www.99xueshu.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商业摄影创作方法】相关文章:

摄影创作基地策划案10-23

瞬间思维摄影艺术创作论文04-18

摄影艺术创作内容形式关系论文04-11

商业摄影论文题目04-08

商业摄影拍摄脚本08-01

商业摄影拍摄方案08-01

瞬间思维摄影艺术创作论文参考文献10-18

摄影艺术对当代工笔画创作的影响01-23

浅析商业摄影中数字影像技术的应用09-12

现代经济中的商业广告摄影论文02-1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