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读东北往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容杀马特的话语 深度解读东北往事

深度解读东北往事

2024-05-08 07:3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作者:孙二一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由读者和作者共同完成的,而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那些风靡全网的meme更是如此。在这些meme中作者性是一个极其淡薄的属性,我们在其中能看到的其实更多是今天网络文化的消费者们对世界的理解。

从上面这种角度出发,我们要如何理解东百往事系列作品?东百往事如今可以说是一个经久不衰的meme,时间并没有让虎哥刀哥他们的故事褪色,反而是为他们吸引来了更多的粉丝。一句今天几号,一首橘子海的夏目漱石,为虎哥们的狠活加上了浪漫主义色彩,可以说是使他们再度翻红。与银梦等等梗不同,虎哥们的东百往事显然是有着强烈的在地性的,极其浓郁的中国东北话是整个故事的背景。离开东北,离开沈阳,东百往事就失去了他的魅力。这点一位网友在评价丽丽加盟东百往事2时就说的很好:丽丽加盟东百往事就好像一个河北人说东北话,啥也不是。东百往事2这里我们先不提,大批网友认为这只是废物刀拙劣的狗尾续貂。我今天要谈的是,虎哥们的东百往事大火的背后,到底隐含了网友们怎样的理解与再创造?

首先,让我们大体回顾一下东百往事的故事:虎哥和杀马特团长起了矛盾,在网上互相叫嚣约架。杀马特团长应约来到沈阳,但他的两个徒弟却因为轻敌(或者是别的原因,这里只能由观众脑补,因为小亮他们并没有很合理的去编这个故事)被虎哥和小亮分别俘辱。雪上加霜的是,杀马特团长最后的小弟黑牛也投降到虎哥一派。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杀马特团长单刀赴会,和小亮、刀哥(刀哥实际上完全没打,只顾逃跑了,所以也叫废物刀)等人展开一场大战,生擒小亮和虎哥另一位徒弟。最终在一幢破旧的居民楼前,双方交换了人质并展开最终决战(即围着绕圈)。杀马特团长不敌虎哥,主动认输。然而这只是诈降,黑牛此时将自己的头套带到虎哥头上,虎哥被控制成为杀马特团长的小弟…

东百往事的故事看起来颇有周星驰无厘头电影的色彩。不过他们的剧本确实是没有周星驰的电影那样值得推敲。实际上,剧本最重要的主创小亮本人就表示他们就是瞎拍。另外一个主演黑牛也表示最后之所以结束是因为他们杀马特团长几人要赶回哈尔滨的火车,没空拍了。瞎拍,这就是东百往事的真相。但正因为他们是瞎拍的,让这些零碎的片段里充斥着他们的无意识创作和临场发挥,给了网友更多的解读空间。这就好像心理医生的沙盘推演,病人画得越乱,心理学家解读出的东西也就越多。对于东百往事而言,所有传播这个meme的网友其实都是解读虎哥他们“神经病”的心理医生。

虎哥、杀马特团长,他们究竟在这个故事里扮演了谁?最大的可能当然是本色出演。不过即使抛开演员的情况不谈,我们依然能从文本里发掘出他们的社会身份。首先,杀马特团长和虎哥之间的恩怨并不是通过法律解决的(实际上到头来大家也没明白他们为什么有恩怨,就像虎哥自己说的,我俩往日无怨)。他们选择解决争议的办法是约架,其中也夹杂着许多背叛和欺骗。这其实就是典型的混混。中国的混混群体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他们不同于意大利黑手党或是日本黑帮这样有组织的黑社会,实际上混混们是依靠亲缘关系缔结而成的松散团体,通常被视为社会的潜在威胁。他们不学无术,没有正当工作,讲究一个义气但是又充满了虚伪。他们当然是黑社会,但同时又是城市的最底层,没有任何力量反叛体制。在我看来,他们代表了城市的某种迷茫。

虽然同是混混,但杀马特团长的身份又与虎哥有些许不同。杀马特团长的头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道具。已有的大量研究说明,杀马特这一符号实际上是城市底层工人为了彰显主体,强调自我而发展出的一套文化符号。杀马特团长他们来到沈阳找虎哥(而非相反)实际上暗示着杀马特他们是城市间的流动者。因此我认为,虎哥以及刀哥一伙代表的是混混中的城市原住民,而杀马特团长一伙则代表的是相对而言仍然希望主张自我,不愿被社会规训的另一派农民工。在这种解读下,东百往事的开头,虎哥扬言要把杀马特的头套拽掉,但最后他自己也戴上了头套,这个情节似乎变得更加意味深长。

必须要再次强调的是,虎哥与杀马特之间的几场“决战”实际上是很无厘头的搞笑。著名动作场景《红山果》、《串串香》其实就是小亮被杀马特团长一个飞踢踢倒后装死,然后废物刀犹豫了几秒开始逃跑。里面承担大部分动作戏的小亮,唯一的真功夫就是后空翻(因为他在后空翻时会喊一声忽略,也有网友称他为旱地忽略,草走忽略也是东百往事系列中最著名的meme之一)。这看起来更像是马戏团小丑的伎俩。观众们观赏虎哥这些闹剧时的心态,应该也和观赏马戏团的小丑差不多。然而这种某种程度上算得上真实的群殴场景,又与后面虎哥和杀马特团长文戏中展现的夸张情感形成了鲜明对比。可以说,这种搞笑本身就意味着成功。虎哥与小亮作为核心创作者们是知道这一点的(我想这也是他们的创作中唯一有自觉的事情)。实际上就像虎哥“我是个傻逼”的自污式发言一样,他们的创作核心主题就是一种崇高的自污,将最上不得台面的东西表现的非常重要,以此来获得关注。这种奇特的自污拿捏的恰到好处,一种羞耻而不自知的情绪,配合上东北话,让虎哥成为了最特殊的存在。

但为什么是东北?似乎从赵本山以来,东北就一直是中国人的喜剧圣地。但赵的小品似乎表现的更多是东北农村风情,城市往往是消失的。而东北的大城市(沈阳大街,够大了嗷)实际上是以另一种完全不同于农村的风貌野蛮的成长出了自己的喜剧风格——黑色幽默。近些年来钢的琴、白日焰火等电影其实都可以看到这种黑色幽默的影子。这种幽默往往伴随着犯罪,萧条,失败的男性气质等元素一起出现。东百往事也不例外:前期刀哥的重量级登场与后面不战而逃、“我不到啊”形成了对比,摧毁了他之前建立的男性气质;偷袭团长小弟的烂尾楼奠定了城市萧条的基调;几个人聚众斗殴则是将犯罪主题摆在了最醒目的部分。但这一切都是徒劳,注定的失败是一种命运。这种失败不是说虎哥或杀马特团长的某一方注定失败,而是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一场闹剧罢了。他们的活动没有目的,没有纲领,甚至可以说没有手段。一切都是一种绝望情绪的发泄,这也是所有东北黑色幽默所注定的结局。

那么为什么大家总是说东百往事烂尾呢?一方面我认为这是因为大家意犹未尽,希望可以继续拍。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家不满足于虎哥和团长两人幸终的结局。虎哥和杀马特团长之间的矛盾,用阶级斗争的讲法,就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流氓无产者们之间的矛盾最终在某种宗教感十足的仪式下,完成了和解,这看起来太过匪夷所思。尤其是最终代表农场新移民的团长取得了胜利,更是映射出了某种荒诞。但这恰恰是主创团队在无意识中投射出的乌托邦情结。可吊诡的是,人们津津乐道的不是这种乌托邦,而是几人的冲突。或许在这样的表演中,我们都看到了自己。或许在这样的表演中,我们可以用他者的视角凝视自己的处境,从而减轻现实给自己带来的隔裂感。当乌托邦的情节出现时,我们反而开始思考这些剧情的合理性,我们反而开始思考一种建立在团结基础上的未来是否可行。此时,现实的诸多因素被重新带入,他者凝视的视角变成了第一人称,东百往事带来的快乐也就烟消云散了。于是闹剧终于收尾,我们终于回到了现实,并且意犹未尽。

总之,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唯有狠活是杀不死的。搞笑的是,当大量关于东百往事的二创出现时,虎哥身为最大受益人竟然去举报这些创作,这也使得东百往事出现了“举办”、“补档”这样的次生meme。不过后来虎哥还是选择了直播,而他的兄弟废物刀则更早拥抱了B站、二次元以及抽象文化。有时可以看到那个头像里穿着外卖服的虎哥,在深夜的直播间里和大家聊东百往事的创作过程。但他始终没有打开过摄像头,直播间也没有多少人气。大家并不关心他是如何创作的,说到底真正创作东百往事的是网友们,是中国互联网的消费者。就连东百往事这个名字也是网友们起的,不是虎哥他们自己的创作。他们站在镜头前最醒目的位置,却依然被这个社会遗忘。这样的处境恰如每一个手机前的观众,恰如你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