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 从“顺”字看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形容书法的诗词有哪些 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 从“顺”字看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 从“顺”字看苏东坡的人生态度

2023-06-29 15:5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每一位在青史上留名的书法家,都是某一方面的集大成者,而通才型的书家也不胜枚举。但是如何能够从书法家的作品中窥探他的内心世界,却是一个永恒的难题。鉴于中国文化具有多重解释的空间和“字如其人”“一滴水中见太阳”的古训和俗谚,收藏周刊拟以“一个字读懂一位书法家”为思路,邀约名家,对书法经典进行深度剖析。

这一期,收藏周刊邀请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历代书法数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陈志平教授,用一个字深入解读苏轼(世称苏东坡)及其书法。

最能代表苏东坡的一个字:顺

收藏周刊:您对苏东坡书法有深刻的研究,如果用一字来形容苏东坡的书法,您想到的是哪个字?

陈志平:我用一个“顺”字来概括苏轼的书法,主要是基于他与黄庭坚对比的立场。因为在我看来,用“顺”和“逆”分别形容苏轼和黄庭坚,是有一定依据的。

先从苏轼的人生轨迹来看,他出生于四川,沿长江而下到汴京科考并任官,南奔北走,又被贬至海南,由西到东,由江到海,如水顺流而下;黄庭坚是江西修水人,他的人生轨迹与苏轼有异,特别是晚年贬谪到四川,过长江三峡,闯鬼门关,可谓逆流而上。

再看他们的个人性格,苏轼是性情中人,日常不太注重细节。前人打比方说,如果苏轼见客,不会刻意打扮,而是会倒屣相迎;而黄庭坚是一个很理性的人,同样是见客人,他会整理衣冠,才出门相见。如果把感性理解为顺着来的话,理性就是逆的。

苏轼评价黄庭坚:“三反”

收藏周刊:是否从苏轼评价黄庭坚中,也能看到他们的“对立”?

陈志平:苏轼曾评价黄庭坚有“三反”:第一,苏轼说鲁直“以平等观作欹侧字”。意即世间万物平等,无差别相,但黄庭坚却喜欢区别对待,分清轻重,写字也习惯向右上角倾斜,继而引出第二,“以真实相出游戏法”。真实本来是严肃、严谨的,而游戏法意指黄庭坚有时候喜欢搞诙谐、开玩笑调侃,追求反常合道;第三,“以磊落人书细碎事”。黄庭坚向来为人磊落,但说话做事写文章难免琐碎。在表达艺术观点时,苏轼一般会冲口而出,如“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而黄庭坚则喜欢进行解析,举出若干例证,反复辩说,生怕别人不知道,有点“老婆心切”。

收藏周刊:从艺术风格的角度看,他们有何异同?

陈志平:苏轼写的字,有右倾的特点,偃笔居多,写得平实流畅。他自言“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简单来说就是顺势而为。

黄庭坚则相反,越是不可为,偏要为。主张“登山须到顶,入海须到底”“白发通心白”。黄庭坚写字是“高执笔,令腕随己左右”,写字多用逆势,点画荡漾空际,特别是草书,具有藤缠带绕、三峡倒流般的气势。

以“顺”的心态去面对

收藏周刊:您用“顺”字来形容苏东坡,但历史中的苏东坡一路却非常“不顺”,苏东坡面对人生的逆境,您认为他有哪些品质值得传颂的?

陈志平:苏轼的一生,有顺也有不顺,作为天才,他在宦途确实不顺的时候居多。苏轼给我们最大的启发是,他面对不顺的时候,依然泰然处之,以“顺”的心态去面对,这种豁达的人生态度就很值得赞颂。“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些诗句都是在他面临逆境时写成的,体现出安时处顺的人生态度。

收藏周刊:苏东坡笔下的“顺”字,是否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生观?

陈志平:我们再把苏轼、黄庭坚两人笔下的“顺”字做一下对比。苏轼的“顺”,写得比较平正。先看左边的三竖,长短略有参差,但是结构平均,与普通人所写的“顺”字没有太大差别;而黄庭坚写的则比较奇特,左边三竖由短到长,营造出一种由低到高的走势。他的书法具有求奇、求险的倾向。再看右边的“页”部,苏轼的写法比较均衡,而黄庭坚则故意把中间缩小,头尾伸展。整个字形给人一种刻意脱俗感觉。苏轼随俗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是融进整个生活中的,如他贬谪到地方,也会戴斗笠,插秧苗,跟劳动人民可以打成一片,总体上不脱平易。

苏轼喜欢猪肉,贬谪黄州时,有“东坡肉”流传。就黄庭坚而言,他是“龙肉”的爱好者,多少有些好高骛远。苏轼认为家本农耕,所得的一切都是上天眷顾,所以形成了他淡然处世的心态,随遇而安,认为“高处不胜寒”;而黄庭坚则向往着天上的“玉楼”——“此草字他日天上玉楼中乃可再得耳”,又有词云:“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黄庭坚对自己的书法的要求很高,不只希望超过同时代人,还想与古人争衡,这样的心态铸就了他的“深刻”。

【人物介绍】

陈志平

现为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历代书法数据整理研究与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美术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书协理事兼学术委员,广东省书协主席团成员。

出版专著《黄庭坚书学研究》《北宋书家丛考》《唐宋书法史拾遗》《墨池编汇校》《中国古代书学文献研究——以〈墨池编〉为中心》等。

《黄州寒食诗帖》

一件作品汇聚两大文人的得意之作

收藏周刊:苏东坡存世的墨宝都是传世名帖,在您看来,哪一件书帖最能代表苏东坡?为什么?这件书帖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陈志平:毫无疑问是《黄州寒食诗帖》,这一件作品不但公认为“天下第三行书”,更重要的是这件作品还有一特别之处在于连着黄庭坚的跋,一件作品汇聚了两大文人的得意之作。这个跋的内容,黄庭坚分别从诗和书法两方面对苏轼进行了评价,首先是“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这个评价非常高,“犹恐”李白的诗也有不及苏轼之处。然后说书法,“兼颜鲁公、杨少师、李西台笔意”,这三位都是黄庭坚十分推崇的书法家,说明他对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成就的肯定。更重要的是,“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这里隐含了一个典故,就是王羲之重写《兰亭序》却不如当天写的好。《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黄庭坚把《黄州寒食诗帖》与之类比,这也可能是后世将此帖与《兰亭序》《祭侄稿》并列的原因之一。而最后一句更是一语成谶,“它日东坡或见此书,应笑我于无佛处称尊也”,黄庭坚把苏轼比喻成“佛”,他此刻似乎有点得意,认为苏轼不在,他就可以独占鳌头了。但黄庭坚万万没有想到,他在书写此跋时,苏轼已经离世,数月之后他才得知噩耗,可惜“它日东坡或见此书”的假设再也无法实现了。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