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聚焦】紫禁城里的明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明堂画家 【研究聚焦】紫禁城里的明堂?

【研究聚焦】紫禁城里的明堂?

2024-07-13 08:0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1 时间线索

时代的经济条件和在位时期的建筑生活需求,使得本不必做出过多营造决策的乾隆皇帝经历了为数众多的从设计到竣工的过程。虽然乾隆时期的苑囿营造更盛,但是相比而言,紫禁城之中的建设活动受到更多制度限制和空间限制,设计过程无疑需要倾注更多精力,乾隆皇帝的深层设计思想也得以集中体现。有研究统计,仅在紫禁城内,在乾隆元年(1736)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之间,“计有兴工竣工二十九项”[5]。

清雍正十三年(1735)秋后至乾隆元年(1736)十月①[6],乾隆皇帝登基后的第一件营造事务是整治慈宁宫和兴建寿康宫,营造目的在于及早侍奉母亲崇庆皇太后入住太后宫。当时记载“雍正十三年九月初七画样呈览”[7],反映出乾隆的“工作”大致只是审阅批准而已。研究表明,寿康宫“院落总体规模为15丈×27丈”,“正殿后檐柱轴线正中位于院落几何中心”,“先确定正殿通进深4丈,再确定正殿前檐柱轴线与东西配殿中轴线南北距离同样为4丈,后以1.5丈为标准,确定周围东西北三面庑房进深,并确定南面大门内木照壁距离网格南端的距离”[8](图1)。这一套匠作常用的设计手段无法冠以“乾隆”定语,可以归入“大匠”成规一类,更多地带有传统下游设计色彩。

图1 寿康宫平面布局分析图(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乾隆元年起,乾隆皇帝就开始改造自己青少年时代居住的乾清宫西二所,进而改造波及到整个乾清宫西五所一区。乾清宫西三所从建筑布局到功能安排都是一气呵成的,其核心是三所中位于中间的一所——今天的重华宫。乾清宫西头所(即漱芳斋)是重华宫的戏院,乾清宫西三所是重华宫的厨房。皇家活动的主要场所集中在重华宫和漱芳斋二院。历史文献往往只提在重华宫家宴、茶宴或接见某使,而实际上中心活动又往往是在更加宽敞的戏院空间里赐宴或赏戏。随后,乾清宫西五所最西的两所规划改造成了建福宫花园(图2)——1923年毁于火灾,近年复建完成。研究表明,建福宫花园“渐次”建成[9],自乾隆七年(1742)之后至乾隆二十三年(1758)期间,不断有添加改造之举,一些工程延续至乾隆二十九年(1764)。这些调整包括:乾隆十六年(1751)重点建筑铺墁花斑石;乾隆十七年(1752)添建碧琳馆;乾隆十九年(1754)玉壶冰改建歇山楼二座;乾隆二十三年新建慧曜楼;乾隆二十八年(1763)碧琳馆换墁磁砖地面[10]。整个过程自乾隆皇帝审查“烫胎样式”开端跨越了二十多年。这是他逐步体验建筑、调整设计的过程,是一步一步走到造园一线的过程,是逐渐成为“能主之人”的过程。

图2 建福宫花园复建前外景(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启动重华宫和建福宫花园工程之后,乾隆八年(1743)至乾隆三十六年(1771)修建宁寿宫一区之间,紫禁城中改建、鼎新项目基本没有停歇。其中毓庆宫、南三所、雨花阁、寿安宫、咸安宫、奉先殿、御花园、慈宁宫花园等处都是乾隆皇帝演练建筑设计的好场地。

乾隆三十六年之后,虽然紫禁城之内建设项目仍然延续,但是在乾隆皇帝六十之寿的时间点启动的宁寿宫改建项目,可以说是他创作实践的顶峰之作。宁寿宫建成之后,与慈宁宫的情况相似,乾隆皇帝降旨谓宁寿宫日后仍作太上皇居所,不可照雍和宫之例改成佛寺,宫殿形制亦不可改变②[11]。这是为乾隆皇帝在位六十年后归政养老而建的太上皇宫项目,一方面具有既定的功能,另一方面带有吉祥期冀的象征意义,“设果如所愿,东哉叩苍穹”[12]——全然依赖乾隆皇帝的宇宙观、建筑观和对制度的理解(图3),更准确地讲,全然依赖乾隆皇帝自己的构思。所谓“朝区的宁寿门、皇极殿、宁寿宫之形制仿照‘后两宫’……规格比‘后两宫’降低。寝区的前殿养性殿全仿清帝听政的养心殿,其后的乐寿堂是全宫最豪华的寝殿……这些情况说明宁寿宫一区是改变了明朝和清初的旧规,按乾隆帝的要求重新建造的,它的规划、布局反映了乾隆时的特点和水平”[13]。

图3 宁寿宫总平面图(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以上时间线索的梳理,足以引发下文洞察乾隆皇帝对宫殿建筑规制的思考。

1.2 规制线索

乾隆皇帝对宫殿建筑规制思考之缘起,定然早于他六十之寿,大致有两个线索可供追寻——宁寿宫和养性殿的室内空间格局来源。

第一个线索并非乾隆皇帝首创,甚至可以上溯到康熙皇帝对于满族居室的推崇。但是这个线索得到乾隆皇帝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推广,一直贯彻到皇子所居的宫室之中。

康熙皇帝曾有“训曰:朕从前曾往王大臣等花园游幸,观其盖造房屋率皆效法汉人,各样曲折隔断,谓之套房。彼时亦以为巧,曾于一两处效法为之,久居即不如意,厥后不为矣。尔等俱各自有花园,断不可作套房,但以宽广宏敞居之适意为宜。”[14]研究认为,这里所说的“宽广宏敞”即为满族传统的“口袋房、万字炕”的室内效果,而这种做法的代表作品可列举北京大内坤宁宫、盛京清宁宫(图4),乃至最早的满族大寨佛阿拉旧老城。[15,16]

图4 坤宁宫、清宁宫室内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虽然无法判断乾隆八年毓庆宫③[17]“后殿”的室内格局,但是几年后的南三所中,“各所中殿(即档案中的后殿),五间之中,明间后部设大灶,西二间设万字炕,东二间设二奥室。全然是满族祭祀、会客用的厅堂。与恭王府的后殿格局完全一致”。[18]85显然,满族式的“客厅”已经成为皇子宫中的“标配”(图5)。

图5 南三所后殿内檐装修图样(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第二个线索,是康熙皇帝喜爱的养心殿,雍正皇帝开始将它作为寝宫使用,亦非乾隆皇帝首创。但恰恰是乾隆皇帝,在宁寿宫的规划布置中,将养心殿的翻版养性殿堂而皇之地安设在中轴线上,确定了它的礼制地位。

养心殿,本明旧址,“皇上宵旰寝兴之所也。凡办理庶政、召对、引见,一如乾清宫”[19]。雍正皇帝守孝期满后,即定此为寝兴常临之殿,勤政于斯,始成定例,后世继之。该殿正殿的建筑形制比较特殊,面阔为分隔成九小间的三大间形式④[20],殿前带偏西并分隔成六小间的二大间抱厦,殿后有穿堂连接用作寝宫的后殿(图6)。殿内装修格局带有最典型意义,按三大间划分为明间、东暖阁和西暖阁 [21]:其中明间为礼节性空间,室内陈设主要有宝座、地平、屏风、桌张及靠后墙处贮有十三经、二十三史等书籍的书格,内檐装修则以宝座上方的藻井、明间两侧的朱漆板墙、墙上带有毗卢帽的双扇板门相互配合,与朝仪殿宇形制相同;东暖阁是理政及斋居场所,清中期时南北方向分前后室,前敞后抑,前室中有匾曰“明窗”,向西设宝座床,后室建有仙楼,有“寄所托”“随安室”“斋室”(斋居时的寝宫),楼上供佛;西暖阁为理政场所,在清中期时亦按南北向分前后两部分,前部内有“勤政亲贤殿”“三希堂”和走道,后部有仙楼、木塔,又隔为“无倦斋”和“长春书屋”,阁外还辟有小室曰“梅坞”。

图6 养心殿外景(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养性殿,位于宁寿宫后部中路之首。乾隆皇帝自称:“予构筑养性殿于宁寿宫,以为倦勤后寝兴之所。” [22]建筑平面形式依然是大三间小九间,殿前有抱厦,建筑立面形式也与养心殿基本一致。比较养心殿于紫禁城的位置而言,养性殿在宁寿全宫的空间位置已经在中轴线上。

1.3 寻找隐藏线索的思路

结合上文的论述,这里所反映出的乾隆的建筑创作成就不是首创规制,而是把规制提炼出来。而要探究种种设计自身的关键问题——功能与形式、意义与形式、概念来源等等,还需要诉诸更加细节、更加生活化的建筑活动,从中或可探究出有关乾隆皇帝参与建筑设计的隐藏的线索。下文关于建福宫花园和宁寿宫花园“同源片段”的讨论便与此思路有关。

① 清宫《内务府全宗·口奏绿头牌白本档》记载:“乾隆二年六月初十日,臣海望谨奏:为请旨事。臣遵旨:恭建寿康宫,择吉于雍正十三年十二月初四日兴修,至乾隆元年十月二十四日告成,皇上钦拟寿康宫嘉名。臣敬查:顺治十年,慈宁宫告成,俱经载入会典。今寿康宫告成,理合请旨,将新建宫殿嘉名、告成吉期,知会内阁,载入会典,以垂永久……”。

② 原文:“宁寿宫乃朕称太上皇后颐养意地,在禁垣之左。日后尤不应照雍和宫之改为佛宇。其后之净室、佛楼,今有之,亦不必废也。其宫殿,永当依今之制,不可更改。若我大清亿万斯年,我子孙仰膺天眷,亦能如朕之享图日久,寿届期颐,则宁寿宫仍作太上皇之居。此旨著缮录两份,一交上书房,一交内阁存记。”

③ 据《内务府奏销档》:“毓庆宫工程依奏准式样建造大殿五间、后殿五间、照殿五间、前东西配殿六间,琉璃门两座,转角露顶围房三十四间,宫门前值房十四间,后院净房一间……其殿宇房座俱照宫殿式样油饰彩画裱糊。”

④ 根据刘敦桢《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此分间方式在清代楼阁建筑中也有使用。

2 共存150年的两‍处园林‍中的高阁‍‍

2.1 建福宫花园之延春阁

除了单体建筑室内片段之外,尚未发现乾隆皇帝登基之后不久便着手建造的建福宫花园有范本,并且经过了他实地体验和修正。

建福宫花园最初的建筑有静怡轩、吉云楼、敬胜斋、延春阁、凝晖堂、积翠亭、玉壶冰等七座,且玉壶冰转角房还只有一层。不过从这些建筑的分布来看,花园轮廓业已确定。(图7)

图7 建福宫花园早期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乾隆七年建福宫花园建成后,一些改造陆续施行,其中二则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后来宁寿宫花园的格局,而其他诸如乾隆二十三年“新建慧曜楼”等项,也成为宁寿宫后东路的样板:

(1)乾隆十七年“建福宫内添建碧琳馆歇山楼一座,耳楼二座,欹游廊二座,石洞游廊一间,西面大墙做出水沟四个,敬胜斋西山开安门桶一座,三卷房北门开安门桶一座以及成砌虎皮石花墙三丈一尺四寸,随开旱白玉石八方门桶一座,添做石座三分,铺墁石子地面,成堆太湖山石……”,“延春阁北边游廊内拆盖三间,添安天花一间,改安装修拆墁花斑石料;院内拆换药栏三堂以及油饰彩画裱糊等项工程”;

(2)乾隆十九年“建福宫内玉壶冰改建歇山楼二座, 计六间,转角游廊楼一座,计七间;成砌月台一座,安砌旱白玉石栏板柱子二十二堂”。

丁观鹏在《太簇始和图》描绘的延春阁即为建福宫花园的主体,始终俯瞰着花园的变化(图8)。①[23]学者考证“从《陈设档》中可以看出,延春阁室内为三层,中间一层为仙楼。下层分成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每面又分为若干空间,皆设宝座或宝座床”[10]。更确切地讲,从符望阁逆推延春阁的三层分别是局部带有仙楼的底层、中间不作为主要活动空间使用的结构层和顶层。其中,底层室内空间划分繁复,顶层则开阔宏敞。

图8 太簇始和图(图片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陈设档》中的记述指代并不清晰,但有线索可循。倘若搬来符望阁的平面作为参照,《陈设档》记载的延春阁室内格局倒是可以对号入座(图9)。罗列信息如下:

(1)阁南面当心设有大地平,其上设宝座床,有东西室辅弼——参照《日下旧闻考》“延春阁内南面额曰惠如春……东室门上额曰清华,西室门上额曰朗润”[24] 228-229,道光十九年(1839)《陈设档》“延春阁南面地平上铺……宝座床上铺……”[25]190和光绪二年(1876)《陈设档》“洋漆地平足踏一分,雕漆紫檀木罗汉床足踏一分……御笔扁二面,清华朗润” [25]214等;

(2)阁东面和其南小间都设宝座,遥对北面左右开门中设两面钟表的隔断——参照《日下旧闻考》“延春阁……东面室内额曰洁素履。联曰:山水之间发清响,古今以上多同人”[24]228-229,光绪二年《陈设档》“东门面东宝座床上设……东门南间宝座床上设……东门北穿堂……随墙两面表一件,紫檀木杌凳四张,香色春绸袴帘两架”[25]192-195;

(3)阁西面也设有宝座床,亦有左右室——参照《日下旧闻考》“西面额曰静观自得……左室额曰芝田,右室额曰兰畹”[24]228-229, 道光十九年《陈设档》“西门面西正宝座床上铺……兰畹宝座床上铺……芝田宝座床上铺……”[25]214-215,光绪二年《陈设档》“西门面西正宝座床上设……兰畹宝座床上设……御笔兰畹扁一面……芝田宝座床上设……御笔芝田扁一面”[25]198-200;

(4)阁北面设大地平宝座,其上应为仙楼,因此《日下旧闻考》中北面额独缺,却有仙楼上匾额的记载——参照《日下旧闻考》“二层楼上额曰澄怀神自适”[24]228-229。陈设档的记述方式则是先从南到东,再北再西,一周之后登临仙楼。于是,参照道光十九年《陈设档》“北门面北宝座床上铺……地平上左右设……西间宝座床上铺……”[25]214-215,光绪二年《陈设档》“北面面北洋漆地平宝座上设……东次间面北楠木书格一对移在建福宫……西间面东宝座床上设……”[25]195-197,北面的空间设置有当心间的地平宝座,并将东西次间分隔开,分别安设书格和宝座;参照《日下旧闻考》上记载仙楼上对联有三,道光十九年《陈设档》“仙楼上西边案上设……”[25]215,光绪二年《陈设档》“仙楼面西紫檀木嵌大理石宝座足踏一分上设……”[25]200-201,仙楼上的空间设置可能如符望阁一般一分为三,三间各有楹联,间设宝座、笔砚桌、凳、条案等;

(5)阁顶层并无空间划分,设宝座、足踏、书案、香几、椅子,另储存宴桌四张——参照《日下旧闻考》载“最上楼额曰俯畅群生”[24]228-229,道光十九年《陈设档》中“顶楼宝座床上铺……”[25]215, 光绪二年《陈设档》“顶楼上紫檀木镶嵌如意罗汉床宝座足踏一分上设……紫檀木圆方香几二件上设……紫檀木边漆面龙书案一张缺漆上设……南漆椅子八张迸裂,紫檀木边漆面宴桌四张迸裂”[25]201-202等。

图9 延春阁室内格局示意图(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2.2 宁寿宫花园之符望阁

宁寿宫花园纵深四进院落中,效法建福宫花园的是其第四进,符望阁与延春阁、倦勤斋与敬胜斋、竹香馆与碧琳馆、云光楼与玉壶冰、碧螺亭与积翠亭均一一对应。

这些对应之间,仅碧螺亭与积翠亭,一为五角梅花亭,一为四方亭,差别最大。考诸《内务府奏销档》,有这样的记载:“乾隆三十七年(1772)十一月初六日, 福隆安等奏修建宁寿宫后路殿座工程估需工料钱粮数目事(内务府奏销档)……东路……再查遵奉谕旨中路游廊内镶嵌摹刻石,西路符望阁前山上补建亭座、改堆山石,……”[26]。这里“补建”二字尤其重要,说明当时在最初拟定的方案中,碧螺亭的位置上或未设计建筑,或未选择好建筑的样式。又过了几年,碧螺亭里添了梅花装饰:“乾隆四十年(1775)五月二十四日,福隆安等奏修建宁寿宫续添工程估需银两数目事(内务府奏销档)……古华轩、碧螺梅花亭内里添安楠柏木天花……”[27]。把碧螺亭称为“碧螺梅花亭”,里面安设的“楠柏木天花”全然是梅花的样式(图10)。究其晚成和变化的原因,或为避免与其南面整体模仿长春园含经堂西院的第三进院中方亭耸秀亭的形式相重复[28]。“补建”“改堆”无不取决于乾隆皇帝的决策,是他对建筑形式的直接要求。

图10 碧螺亭外景(图片来源:刘畅提供)

符望阁作为宁寿宫花园中体量最大的建筑,拥有三层建筑空间——局部带有仙楼的底层、中间不作为主要活动空间使用的结构层和顶层;其底层更具有四个面向,呈现中心发散式的布局。

对应符望阁现状面对四方的明间均设宝座的布局(图11,图12),《日下旧闻考》也有所记载,符望阁“阁下南门左额曰欣遇,右额曰得全。门内联曰:居中揽外襟怀畅,击毂摩肩职植殷。又联曰:俯临常似披图画,得契宛堪悦性灵。东门内联曰:云卧天窥无不可,风清月白致多佳。西门内联曰:画情八窗纳,春意百花舒。北门内联曰:绿树岩前疏复密,白云窗外卷还舒。阁上北室联曰:清风明月含无尽,近景遐观揽莫遗[24]250。”具体而言,可作如下概括:

(1)南面:高大的地平完全占据了明间,是四面宝座空间之中最为隆重者,东西次间各开门口,与延春阁之清华、朗润二室相呼应。

(2)东面:明间内部设宝座;根据装修上保留的痕迹,中间三间形成一个小型室内戏院,南设宝座,北墙上设上下场门,中有随墙钟表,与延春阁对应位置的室内布置别无二致。

(3)西面:明间内进宝座床之外,前进北次间也设有床帐,南次间,即左间布局与延春阁稍异,基本可以对应延春阁当心的“静观自得”,以及左右的“芝田”和“兰畹”。

(4)北面:连带仙楼形成二层空间;下部内进明间设通间地平,具有仅次于南面的地位;这一点与延春阁并无差异。

(5)顶层:也是一个开敞大空间,四面门窗,了无隔断。

图11符望阁底层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紫禁城》2012年第4期,第12页)

图12符望阁顶层空间示意图(图片来源:《紫禁城》2012年第4期,第17页)

虽然,现有陈设档的线索——故宫博物院馆藏现藏有《道光朝•符望阁库存陈设档案》(陈577)、《光绪朝•符望阁陈设清册》(陈551)及一份未明确记年的宣统陈设档——均未标明陈设空间位置,难以提取进一步的空间信息,但是仍然可以看出,符望阁的空间格局与延春阁能够形成完美对应,二者并无实质差异。

符望阁建成后,乾隆不得不承认皇帝“豫葺优游地,略惭恭俭门”[24]250。这是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他七十一岁时写《知过论》之前便表达出来的对大兴土木的一次反思。只不过这个“恭俭”方面的“欠缺”似乎有些过甚,符望阁内檐装修所用之材料工艺出自两淮,极尽精美之能事[18]280-297。只是今天已经无法考证延春阁的装修做法是否同样奢华了。对于后世的解读者,还有一点非常值得玩味——同型的园林、同型的楼阁在紫禁城有限的空间中并存了约略一个半世纪,直到建福宫在1923年毁于火患。

①参见《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乾隆十三年七月:“交宣纸十二张,御制十二个月诗十二首,传旨如意馆画家沈源、丁观鹏、余省、周鲲合画起稿呈览。”《太簇始和图》是《十二禁御图》之一,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 明堂的名堂?‍‍‍

延春阁、符望阁所共用的内檐装修格局的特点是“中心发散式”,而如此格局需要关照四面的空间或景观,在宫殿和园林建筑中并不常见;在乾隆皇帝建设规制、范本重复的紫禁城改造背景之下,还可以进一步追溯巧用古代礼制建筑的用心,推知乾隆皇帝深度的建筑设计参与。

3.1 重复的惯例

紫禁城中网格控制之下单元布置一类的重复是寻常的,比如同大于异的东西六宫的格局,再如从乾清宫东西五所到南三所一脉相承的定式,还有宁寿宫前区对于后两宫的效法。

然而,在紫禁城中重复一些特殊形制的建筑空间却并不寻常,甚至可以反映乾隆皇帝对于规制自身的思考——尽管诸多范本早早成于乾隆皇帝之前,但是有意识地确立范本的地位则是他的功劳。范本之中最突出的案例大致包括:

(1)朝寝大殿需要乾清宫一样的格局,遂有皇极殿;

(2)内宫正堂需要坤宁宫一般的格式[18]210-223,遂有宁寿宫;

(3)勤政之所则无论宫中还是园中都要尊崇养心殿的模式[18]224-249,宁寿宫养性殿、圆明园保合太和如之;

(4)内廷寝兴则需要圆明园九州清晏一类的空间布置[29],具有类似空间格局者有大内乐寿堂、长春园淳化轩、中海春耦斋等。

范本重复的适用范围超出了紫禁城,涵盖皇家御苑,进而也深入到一些小型功能空间的重复,如从圆明园坦坦荡荡半亩园戏台到建福宫花园敬胜斋德日新戏台,再到倦勤斋小戏台的模仿。

另一方面,乾隆皇帝的一些小型功能场所常常冠以同样的称谓,如“随安室”“得闲室”“抑斋”“明窗”等等,主人的命名因于使用方式,而空间布局或有不同。这样的做法不属于空间范本之列,仅从侧面反映主人在众多选择中寻求稳定的心理而已。

3.2独特的重复

在太上皇宫中重复延春阁的形制和陈设,兴造符望阁这种近乎明堂的高阁设计并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需要再次强调,延春阁和符望阁,在清代宫殿苑囿之中实在难以追溯其形制所本。与之神似者也仅有圆明园茹古涵今景区中的韶景轩。《日下旧闻考》中记载“茹古涵今……其后方殿为韶景轩,四面各五楹。……皇上御书韶景轩额恭悬轩内。其南檐额曰喜接南薰,东檐额曰景丽东皇,西檐额曰翠生西岭,北檐额曰清风北户”,乾隆也赞美此处“广厦全无薄暑凭,洒然心境玉壶冰”[24]1342-1343。《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韶景轩外景与本文二阁略有相似之处。

但是,韶景轩却主要是一座单层建筑,内部仅有一圈跑马廊(图13)。更加重要的是,韶景轩室内布置方式并无“中心发散式”格局特征,宝座方向设置也仅仅以南北向为主,随宜布置东西向宝座,东西两面明间之内未刻意安置礼仪空间。

图13 《圆明园四十景图》中的韶景轩(左)(图片来源: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样式房韶景轩图样(右)(图片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反观延春阁和符望阁,则非常明显,是着意于“中心发散式”格局的。因而紫禁城学者之间常称符望阁独特的集中式空间格局是遵照“明堂”制度而建[30]。

所谓“明堂”,在春秋战国之前,是天子召见诸侯颁布政令,并兼顾祭祀祖先的场所[31];后成为最为重要的礼制建筑之一,历代所成所议各有不同[32]。大致上说儒家理解的明堂须附会天地之意,须综合多层建筑功能;建筑形式是十字对称的,集中布置五室,分列于四方和中央;明堂的空间分布和数字含义可以表达四向、四庙、四堂、四学、五方、五帝、五神、五德、五材、五色、五音、五味、五臭、五虫、五脏、五谷、五肉,以及十二月、十二律、十二居等名目。明堂之所以得名为“明”,主要在于它四方通达,上下连通,明朗开敞,同时比喻明政教、明尊卑、明方位、明时序,带有伦理意义和时空内涵。

还可以引出一个对照案例,与明堂几乎“异名同实”的国子监辟雍。辟雍以环以璧水而得名,主体建筑平面正方形, 重檐攒尖顶,四面各显三间,通阔五丈三尺——每面明间广两丈一尺,次间广一丈六尺,四围均深一丈六尺,当心空间两丈一尺见方。如此符号化的礼制建筑在功能上也仅向南设宝座,并未过分强调与“五学”中其余四向诸学之对应。

体会从建福宫花园局部到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从延春阁到符望阁的近乎照搬的决策,尤其是异乎寻常的“明堂式”的空间格局,感受乾隆皇帝希望将它们永远保留在紫禁城中的用心,可以进而引申出现象背后乾隆皇帝的哪些深层想法呢?

3.3 重复的意义

明堂显然不应出现在园林中,明堂更不应当在紫禁城中出现两个。这或许正是乾隆皇帝在为二阁而作的御制诗中仅言祈福,观灯、观雪、观花、观尘世,绝口不提祭天祭帝,也绝口不提布政理政的原因。

然而二阁的空间格局实在太独特了,独特到非以明堂格局描述不恰当,非以明堂空间解读不妥帖的地步。

回到时间的线索。

设计建福宫延春阁的时间一定早于工程实施的乾隆七年。擘画构思中的乾隆皇帝刚过了三十岁,登基也刚过五年不久。皇子时的居所乾清宫西二所冥冥之中保佑他顺利成为无上的君主,“建成”“至福”的园林中蕴藏“明堂”大道,也便在情理之中。

设计宁寿宫符望阁的时间是在乾隆三十六年。祈祷长寿十全的乾隆皇帝刚过了六十岁,距离执政一甲子还有二十四年的路程。工程本身就是一种对上苍的表白。借助年轻岁月中“建福”“延春”的吉祥,谋划归政后践行太上皇应有的“明堂”大道,则是又一番祈愿者的情怀。

于是,明堂的概念是不是在乾隆皇帝的心中那么清晰肯定的问题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反而是他做出决策的场景,是今人如何揣度,如何站在乾隆皇帝立场上的解说。跳出相对主义的泥潭,我们至少可以做出一点肯定的推论——乾隆皇帝置身建筑创作的深度远远超出了方案审查者。从立意到选型,甚至到纹饰和材料,乾隆皇帝的影子无处不在。中国传统营造业给予主人强大的话语权,话语权背后的品味修养、主人下游的匠作辅弼客观上保证了我们建筑遗产的光泽。

中国今日的建筑业是何人的话语天下?说话的人在说话之前修行否,三思否?建造者技术如何,地位如何?自律否,自尊否?这是今天的人们所应当反思的。

参考文献:

[1] 计成. 园冶[M]. 北京: 城市建设出版社, 1957: 63.

[2] 方咸孚. 乾隆时期的建筑活动与成就[J]. 古建园林技术, 1984, (4):47-54.

[3] 爱新觉罗·弘历. 正月十四日作[Z]//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七). 御制诗四集卷五十五.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4] 内务府全宗·活计档[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5] 茹兢华, 等. 清乾隆时期的宫殿建筑风格[J].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5): 123-148.

[6] 内务府全宗·口奏绿头牌白本档[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7] 内务府全宗·奏销档: 胶片62[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8] 刘畅. 乾隆朝紫禁城改建院落规划方法刍议——以寿康宫、南三所、宁寿宫为例[C]//贾珺, 主编. 建筑史第25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93-107.

[9] 周苏琴. 建福宫及其花园始建年代考[C]//故宫博物院, 编. 禁城营缮记.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2: 111-121.

[10] 张淑娴. 建福宫花园建筑历史沿革考[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5,(5): 157-171.

[11] 清实录27·高宗纯皇帝实录19[M]. 北京:中华书局, 1986: 534.

[12] 爱新觉罗·弘历. 遂初堂有咏[Z]//爱新觉罗·弘历. 乾隆御制诗文全集(七). 御制诗四集卷三十三.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

[13] 傅熹年.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建筑群布局及建筑设计方法研究(上)[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7.

[14] 康熙皇帝.庭讯格言[M].卷六十一. 望三益斋刻, 雍正刊本.

[15] 赵雯雯,刘畅. 从努尔哈赤的老宅到坤宁宫[J]. 紫禁城, 2009, (1): 38-43.

[16] 刘畅. 佛阿拉旧老城汗王宫室刍议[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3): 41-48.

[17] 内务府全宗·奏销档: 胶片69[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18] 刘畅. 北京紫禁城[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19] 鄂尔泰, 张廷玉, 等. 国朝宫史[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7:卷一三, 249.

[20] 刘敦桢. 同治重修圆明园史料[J].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卷四, 第三、四期.

[21] 傅连仲. 清代养心殿室内装修及使用情况[J].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86,(4): 41-48.

[22] 章乃炜. 清宫述闻(初续合编本)[M]. 北京: 紫禁城出版社, 1990.

[23] 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1748[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4] 于敏中, 等. 日下旧闻考[M]. 北京: 北京古籍出版社, 1983.

[25] 故宫博物院, 编. 紫禁城建福宫花园资料汇编[C]. 北京: 故宫博物院(内部资料), 2000.

[26] 内务府全宗·奏销档: 1772[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7] 内务府全宗·奏销档: 1775[B]. 北京: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

[28] 刘畅. 宁寿宫花园碧螺亭:从毕达哥拉斯到中国的梅花[C]//贾珺, 主编. 建筑史第28辑.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 93-103.

[29] 刘畅. 清帝处理政务的殿宇及其内檐装修格局初探[J].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5): 45.

[30] 李越, 王时伟. “迷楼”——符望阁[J]. 紫禁城, 2012,(4): 10-23.

[31] 沈聿之. 西周明堂建筑起源考[J]. 自然科学史研究,1995(4): 381-390.

[32] 王贵祥. 明堂、宫殿及建筑历史研究方法论问题[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0,(1): 30-49.

本文选自《建筑遗产》2016年第2期

作 者|刘畅

刘畅,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编 辑|潘 玥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