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史志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掖有几个县 张掖市史志办

张掖市史志办

2024-07-16 18: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张掖综合年鉴(2011—2012)》·历史沿革

 

五帝①时期(约前30世纪初—前21世纪初)

张掖及河西为戎族居地。

夏(前2205—前1784年)

张掖等地属雍州②之域。

殷商(前1783—前1135年)

西戎居地。

西周(前1134—前771年)

张掖等地为月氏族所居。

春秋(前770—前476年)

张掖等地仍为月氏族所居。

战国(前475—前221年)

《隋书·西域传》载:“月氏‘其王本姓温,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据史学专家考证,此期月氏在黑河东、西各建一城,东城为永固城,即今民乐县永固镇治之地;西城为昭武城,即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

秦代(前221—前207年)

《史记·匈奴列传》说:“秦代‘当是之时,东胡强而月氏盛’。”月氏族占据整个河西,张掖仍为月氏之地。

西汉(前206—8年)

匈奴赶走月氏后,统治河西55年。到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两次前来张掖等地,将匈奴赶出河西。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汉王朝在原匈奴浑邪王故地角乐得城(据说今甘州区黑水国北城遗址)设立河西第一郡——酒泉郡。元鼎六年(前111年),分酒泉郡在张掖县(今武威市凉州区境内)设立张掖郡。宣帝地节三年(前67年),分张掖郡在武威县(今民勤县东北)又设立了武威郡。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河西行政区域作了调整,酒泉郡治由今甘州区“黑水国”之址迁到今肃州区治之地;张掖郡治由今凉州区境内移到今甘州区“黑水国”之址;武威郡治由今民勤县东北徙至今凉州区治的姑臧城。此期的张掖郡辖属10县:角乐得(治今“黑水国”北城)、昭武(治今临泽县鸭暖乡昭武村)、删丹(治今山丹县城,另说在今大黄山钟山寺处)、氐池(治今民乐县洪水镇,一说李寨乡菊花地)、屋兰(治今甘州区碱滩乡古城子)、日勒(治今山丹县硖口东古城洼)、骊靬(治今永昌县南照面山者来寨)、番和(治今永昌县城西焦家庄乡水磨关南1公里处,俗称西古城)、显美(治今永昌县东45公里处的乱墩子滩古城遗址,一说城东四十里堡古城)、居延(治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内)③。

新(王莽)(9—25年)

张掖郡改名为设屏郡,仍辖10县。其中有9县易名:角乐得改为官式,昭武改为渠武,删丹改为贯虏,氐池改为否武,屋兰改为传武,日勒改为勒治,骊靬改为揭虏,番和改为罗虏,居延改为居成,显美仍旧其名。

东汉(25—220年)

光武帝建武三年(27年),张掖郡、县恢复旧名称。张掖郡辖角乐得、昭武、删丹、氐池、屋兰、日勒、骊靬、番和8县。

献帝兴平元年(194年)6月,分张掖郡日勒、删丹2县另置西郡(治日勒);骊靬、番和2县划归武威郡。次年居延置西海郡。

安帝时,张掖境内分设二属国,即张掖属国(领5城)、张掖居延属国(领1城)。

三国(220—265年)

此期今张掖境内设3郡:张掖郡、西郡、西海郡。张掖郡辖3县:角乐得、昭武、屋兰;西郡辖5县: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西海郡辖1县:居延。

撤销张掖属国和张掖居延属国建置。

西晋—前凉(265—376年)

觻乐得县改名永平县,昭武县改名临泽县。

张掖郡辖3县:永平、临泽、屋兰。

西郡仍辖原5县: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西海郡仍辖1县:居延。

前凉张骏十二年(335年)分置建康郡(治表氏,今高台骆驼城),辖2县:表氏、乐涫(今肃州区下河清)。

穆帝永和十年(354年),置汉阳县(今民乐永固城,一说马营墩)。为守牧地,置祁连郡,辖2县:汉阳、祁连。

东晋废帝太和四年(369年)置临松郡(治今民乐南古城),辖2县:安平、和平。

前秦(376—386年)

前秦时期,张掖境内共设6郡、14县:张掖郡辖3县:永平、临泽、屋兰。

西郡辖5县: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

西海郡辖1县:居延。

建康郡辖2县:表氏、乐涫。

祁连郡辖2县:汉阳、祁连。

临松郡辖1县:临松。

后凉(386—397年)

此期境内设8郡、16县。

张掖郡辖3县:永平、金泽、丘池。

西郡辖5县:日勒、删丹、仙堤、万岁、兰池。

西海郡辖1县:居延。

建康郡辖2县:建康(表氏改)、乐涫。

祁连郡辖2县:汉阳、祁连。

临松郡辖1县:临松。

临池郡辖1县:临泽。

西安郡辖1县:屋兰。

北凉前期(397—412年)

段业建都建康、沮渠蒙逊建都张掖期间,皆自兼凉州牧,辖属11个郡:

张掖郡(改永平为永安)、临池郡、西安郡、西郡(改日勒为永宁)、建康郡、临松郡、祁连郡、金山郡、西海郡、酒泉郡、凉宁郡。

北凉后期(412—439年)

沮渠蒙逊建都张掖期间,以张掖为凉州、武威为秦州。北凉永安十二年(412年)迁都姑臧后,张掖改置秦州,辖8郡:张掖、临池、西安、西郡、临松、祁连、金山、西海。

北魏前期(439—524年)

北魏灭北凉后,撤销秦州与沙州,将凉州治所向西移到张掖,故称西凉州;将张掖郡治向东移到番和(今永昌)。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为适应王朝统治地方的需要,将行政郡县改称为军镇,实行军事统治。遂改武威郡为武威镇,敦煌郡为敦煌镇,河州为枹罕镇,乐都郡为鄯善镇。时驻张掖的西凉州辖领武威、敦煌、枹罕、鄯善4镇。其他郡县改称“军”或“戍”,如改张掖郡为张掖军,隶属武威镇;酒泉郡为酒泉军,隶属敦煌镇;称“戍”的有同城戍(今额济纳旗)、赤城戍(今民乐永固)、苕藋戍(今肃南皇城)、乐涫戍(今肃州下河清)等。

北魏后期(524—535年)

正光五年(524年)八月,改镇为州,武威镇改为凉州,敦煌镇改为瓜州,枹罕镇改为河州,鄯善镇改为鄯州。张掖仍保留西凉州建制,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5郡。删丹改为山丹。凉州恢复后,称东凉州。

西魏前期(535—554年)

张掖仍为西凉州,仍辖张掖、西郡、临松、建康、酒泉5郡。

西魏后期至北周(554—581年)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西凉州改名为甘州。临松、西郡并入张掖郡。新置金山县。

北周时期甘州辖属3郡10县:张掖郡辖永平、山丹、兰池、万岁、仙堤、金山6县;酒泉郡辖福禄、安弥、乐涫3县;建康郡辖表氏1县。

隋代前期(581—605年)

并县撤郡,州直辖县。撤销张掖郡;金山、兰池、万岁、仙堤4县并入山丹县;安弥、表氏2县并入福禄县。开皇十七年(597年),永平县改为酒泉县。此期甘州直辖酒泉、山丹、福禄3县。

隋代后期(605—618年)

州县改名。甘州改为张掖郡,酒泉县改为张掖县,山丹县仍改为删丹县。张掖郡辖张掖、删丹、福禄3县。

为使“镇戍相接,烽堠相望,民虽散居,必为无虑”,在永固城设赤乌镇,居延设大同城镇,乐涫设酒泉镇,永昌设番和镇,以抵御吐谷浑,卫护地方安全。并在张掖西城驿设置巩亭,储备各镇军粮。

唐代前期(618—781年)

武德二年(619年),张掖郡改为甘州。天宝元年(742年)复改甘州为张掖郡,乾元元年(758年)复称甘州。甘州辖张掖、删丹2县。福禄县从甘州析出与瓜州析出的玉门县另置肃州。

唐代后期(781—907年)

建中二年(781年),甘州被吐蕃占领。吐蕃在河西设置两个军镇,东为武威军镇,西为敦煌军镇,甘州属武威军镇。甘州的行政长官称“节儿伦”。大中二年(848年),漠北回鹘部循黑河南下进入删丹驻牧。

五代(907—960年)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甘州回鹘盘踞甘州、肃州和合罗川(今额济纳旗)。

北宋前期(960—1028年)

甘州回鹘仍统治2州1川。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甘州回鹘政权被西夏李元昊取代。

北宋后期至南宋(1028—1226年)

西夏在甘州设置甘肃监军司、镇夷郡、宣化府。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执政后,西夏派镇夷郡王坐镇张掖,镇夷郡改为镇夷州,番和(酒泉)郡改为番和州。镇夷郡王直领镇夷州、番和州及西凉府。宣化府改置为甘州城司,镇夷州直辖甘州城司和删丹县。

蒙元时期(1226—1368年)

此期恢复“甘州”之称,此地是成吉思汗所创蒙古帝国唐古忒省(西夏省)在河西的一大都会。忽必烈至元元年(1264年)在甘州设置甘肃路总管府,至元八年(1271年)改为甘州路总管府,至元十八年设立甘肃行中书省,甘州为省会,辖甘州路、永昌路、肃州路、沙州路、亦集乃路、宁夏府路、兀刺海路7路和山丹州、西宁州2直隶州。

明代(1368—1644年)

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征西将军冯胜夺取河西,占领甘州,设置甘肃卫。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陕西行都指挥使司由庄浪(今永登)迁移甘州,辖属甘州左卫、右卫、中卫、前卫、后卫、永昌卫、凉州卫、庄浪卫、西宁卫、山丹卫、肃州卫、镇番卫12卫和镇夷、古浪、高台、碾伯4守御千户所。永乐年间,甘州设甘肃镇;正统年间,设甘肃巡抚都御使,辖属4道:分巡西宁道,治所甘州,领甘州5卫及山丹卫、高台千户所;分守西宁道,治所凉州,领凉州、永昌、镇番、庄浪4卫及古浪千户所;肃州兵备道,治所肃州,领肃州卫、关西7卫及镇夷千户所;西宁兵备道,治所西宁卫,领西宁卫、碾伯千户所及西番13族。

清代(1644—1911年)

顺治十七年(1660年)十一月,甘肃巡抚由甘州移驻凉州。康熙二年(1663年),甘州设置甘肃提督,领甘肃、宁夏、西宁、安西4镇总兵(后安西总兵改为肃州总兵,甘肃总兵改为凉州总兵)。分巡西宁道改为甘山道。

雍正三年(1725年),改卫所制为府县制。撤销陕西行都司,设立甘州府;甘州左、右卫改置张掖县,山丹卫改置山丹县,高台、镇夷二千户所合并设立为高台县。雍正七年,高台县改归肃州管辖。

乾隆八年(1743年),甘山道改为甘肃道,治所移至肃州;后又改为甘凉道,治所移至凉州。是年,张掖县丞分驻东乐,遂置张掖县东乐分县,领1驿、14堡。乾隆十五年(1750年),甘州府分置抚彝厅(今临泽),亦即甘州分府,辖2驿、24堡。至此,甘州府辖张掖县、东乐分县、山丹县、抚彝厅。

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二年(1913年)2月7日,裁撤清制府、厅、州、分州、分县(县丞),统一称为“县”。改“知县”为“县知事”,“道尹”改称“观察使”。废除甘州府的建制后,张掖、山丹、东乐、抚彝县隶属河西道(治今凉州区),高台、毛目县隶属边关道。是年12月17日,河西道改称甘凉道,边关道改称安肃道。

民国十六年7月18日,改道为区,甘凉道撤销,张掖、东乐、山丹、抚彝4县直属省辖;高台县由安肃行政区管辖。

民国十八年1月,抚彝县改称临泽县;12月,东乐县治移驻洪水城,改称民乐县。

民国二十五年5月,河西东部划为第六行政督察区,区治武威县,临泽、张掖、民乐、山丹4县隶属其区;西部划为第七行政督察区,区治酒泉县,高台县隶属其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1949年9月,张掖解放,设立陕甘宁边区张掖分区。1950年1月,设立张掖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属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5县;是年5月25日撤销张掖专区,临泽、高台2县划归酒泉专区,张掖、山丹、民乐3县划归武威专区。

1954年2月20日,设立肃南裕固族自治区(县级,次年改为县),隶属酒泉专区。

1955年10月,撤销武威、酒泉专区,合并设立张掖专区。辖属永登、古浪、景泰、民勤、武威、永昌、山丹、民乐、张掖、临泽、高台、酒泉、金塔、鼎新、安西、玉门、敦煌县和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肃北蒙古族自治区、阿克塞哈族自治县、额济纳自治旗,计22县(旗、区)。是年12月,玉门油矿矿区设立玉门市(县级)。

1956年1月,永登、景泰2县划归定西专区管辖。肃北蒙古族自治区改名为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阿克塞哈族自治县改为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3月26日,鼎新县并入金塔县;6月1日,额济纳自治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并改称额济纳旗。8月,设立张掖市筹备委员会(地级)。

1958年2月12日,撤销临泽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高台、张掖县(各10个乡);2月15日,玉门市升为地级市,由省直辖;9月5日,撤销玉门县,其行政区域并入玉门市;11月21日,撤销酒泉、金塔2县,合并设立酒泉市(地级);12月20日,撤销永登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兰州市,设立永登区;撤销古浪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天祝藏族自治县;撤销民乐县,其行政区域并入山丹县;撤销张掖县,设立张掖市(地级)。

1961年12月15日,国务院决定,恢复民乐、临泽、张掖、古浪、金塔5县和武威、酒泉2专区;撤销张掖市。

1962年1月1日,张掖、武威、酒泉3专区正式独立运行,张掖专区辖属6县:张掖、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1985年5月14日,张掖县改设为张掖市(县级)。

2002年7月1日,撤销张掖地区,设立张掖市(地级);撤销原县级张掖市,设立县级甘州区。新设张掖市辖1区5县:甘州区、山丹、民乐、临泽、高台县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

注:

①历史上的“五帝”说法有三:其一,《礼有令》说五帝是太昊、神农、黄帝、少昊、颛顼;其二,《大戴礼》《史记》曰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其三,《帝王世纪》谓五帝是少昊、颛顼、帝喾、尧、舜。

②雍州:古代九州之一,夏禹时设,在今山西、陕西至青海、甘肃一带。汉武帝时改为凉州。

③西汉张掖郡辖10县治地有待再作考证。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