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的意义与传承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家界古诗经典 诗词的意义与传承

诗词的意义与传承

2024-05-24 11:3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考题」2017年初,中国诗词大会火遍全国;2017岁末,诗人余光中去世,人们纷纷借助他的诗词“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秀口一出就是半个盛唐”来表达对他的怀念。

近年来,《诗刊》杂志的阅读量和发行量都在持续增长。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11万,注册诗社达2000家,平均每天收到的投稿2000件。最近一个月,见诸媒体的诗歌节就有20多个,其中以地域命名的有“上海市民诗歌节”“张家界国际旅游诗歌节”“香港国际诗歌节”等等。以人名命名的有“屈原诗歌节”“李白诗歌节”“徐志摩诗歌节”等。一次,中国青年报的记者在街头采访一位90后,问他的职业,他回答:“我是一个诗人。”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合理。

诗词的意义与传承

近年来,有关诗歌的综艺、杂志、节日等备受人们热捧。“诗歌”作为一个门槛相对较高的类型为何能在全国掀起浪潮?是共同的文化经历以及诗歌本身的魅力得以让受众如此广泛?还是只是商家媒体介入的跟风热?那么热度又能维持多久?让诗歌传承下去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民族拥有灿若星汉的经典诗篇,在我们的国度里无论童叟都能念诵几句古典诗词。50、60后到00后,都有着咿呀学诗的共同经历和共同文化记忆。正是这共同的文化记忆构成了文化传承的大众基础,所以有关诗词的综艺、杂志、节日等能够靠着熟悉的陌生题,大面积地唤起大众的参与感。

诗歌于我们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电影《死亡诗社》告诉我们,诗歌、美丽、浪漫、爱情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读诗虽不能让我们出口成章,却可以让我们体会到另一种人生,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惊涛骇浪时给予我们平静的力量。多年后,读诵的内容或许已经忘记,可在阅读时内心受到的触动、激发的思考和从中吸取的养分,将会受益终身。

《中国诗词大会》满城争说、中国诗歌网的注册会员达十一万人、媒体的诗歌界就有二十多个...曾经高冷的古诗词,被顶礼膜拜的网友抬高到不胜寒的高处。商家的介入,传媒的放大效应,不禁让人疑问:网民狂欢后再次面对“眼前的苟且”,这些诗词还有多少温度?

群众可能会了解记诵更多的诗词,但能否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情感?理解诗词深厚的文化意蕴?诗词不是一种文化口红,想涂就涂,诗词应该是一种修为和基因。只有体会到“落花人独立”的诗意,体会到“安得广夏千万间”的胸襟,才能让这些承载民族记忆历史的诗词内化为自己的文化性格,也即林语堂所说的,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我们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事实,武亦姝们备受追捧,除了诗词本身的魅力外,我们“无知”导致的敬畏心理,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大众不能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体会,一是诗词本身门槛较高,二是在这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我们心底的文化垃圾太多,使得我们浮躁起来。所以作为读诗者,“受众”,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心底的文化垃圾:急功近利、鼠目寸光、耽于物质享受等等,去糟粕后方能更好地吸取精华。其实对于商业的媚俗化的展开,也不用太担心。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大众对文化需求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像“诗词”这类准入门槛较高的文化产品开始发展,也符合经济发展顺序,即愿意且有能力消费和投资的人多了。

而“诗词本身门槛较高的问题”其实也是文化传承的问题。美日两国的文化实力产品之所以那么有魅力,是因为他们都是新的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