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三大法宝”解读(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张家港在苏州的位置 苏州“三大法宝”解读(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苏州“三大法宝”解读(一):“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2023-02-14 04:5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

“拼”出来的“张家港精神”

张家港市地处苏州最北部,建县初期发展水平并不高,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经济实力在当时苏州地区所辖县中倒数。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勤劳勇敢的张家港人在历届市(县)委、市(县)政府带领下,拼抢机遇,担当实干,在实践中孕育形成了“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创造了一个个发展奇迹,实现了从“苏南边角料”到明星城市的精彩“蝶变”。

一、

治穷致富:孕育时代精神

张家港市的前身是1962年由常熟、江阴各划出部分边远公社建立而成的沙洲县。当时由于底子薄、经济基础薄弱,年生产总值不足1亿元,沙洲县一度被称为“苏南的苏北”。但沙洲人民“人穷志不穷”,他们吃苦耐劳、敢闯敢拼,胸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秉持“穷则思变”的信念,在历届县委、县政府的带领下艰苦创业,治穷致富。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发扬跑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吃尽千辛万苦的“四千四万”精神,走出一条“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探索发展之路,实现了由“农”到“工”的第一次飞跃。在此期间,沙洲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杨舍镇,在这种拼搏发展的氛围里,逐渐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杨舍镇,房屋破旧,环境脏乱,交通闭塞,镇办企业寥寥无几,工业产值在当时苏州6个县的城关镇中位于倒数第一。1978年,秦振华出任杨舍镇党委书记。为了迅速改变落后面貌,镇领导班子带领全镇干部群众顽强拼搏,艰苦创业,“两个文明”一起抓。短短几年,杨舍镇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企业从无到有,再到遍地开花,1985年成为江苏第一个工农业产值突破1亿元的县城镇。1991年,杨舍镇工业总产值超12亿元,一跃成为苏州的“排头兵”,后来又成为苏州“南学盛泽,北学杨舍”的明星乡镇,在全国乡镇百颗星中跃居第七位。在创业过程中,杨舍镇广大党员干部形成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顾全大局、乐于奉献,扶正祛邪、敢于碰硬,雷厉风行、脚踏实地,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加压力、永不满足”的“杨舍精神”,这就是“张家港精神”的雏形。

“张家港精神”的雏形,从治穷致富的历程中孕育产生,展现出在改革开放这个大时代不忘初心、砥砺奋进的价值追求,激发出强大的改革决心和创业激情,成为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力量源泉。

二、

抢抓机遇:创造发展奇迹

1992年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来说是关键性一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展定了调、指明了方向。而1992年对于张家港来说也是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这个滩涂上的小城开始崛起,其发展开始推进到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阶段。这一年,56岁的秦振华被苏州市委破格任命为张家港市委书记。他和张家港市委一班人深刻认识到,经济要腾飞,思想必先行,只有着力塑造和弘扬一种反映时代特点、体现区域特色、富有激励作用的精神,才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实现张家港的大发展、大跨越。因此,张家港市委在总结以往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把“杨舍精神”升华为“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16字“张家港精神”,为全市党员干部群众树立了一面在“苏南方阵”中争先进位的精精神旗帜,,并随即乘势喊出“工业超常熟,外贸超吴江,城建超昆山,各项工作争第一的“三超一争”目标。

这个目标的喊出,把张家港党委、政府和人民推上了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境地,通迫他们把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埋头苦干的动力,同时也给周边县市带去了你追我赶、拼抢发展的活力。这一年,张家港捕捉到国家要在江苏沿江建保税区的信息后,全力向上争取。4月确定建立保税区,5月拿出方案,45天完成1284户民房拆迁,20天建成一条8公里长的铁丝网隔离带,90天建成8000平方米的港务局大楼,160天建成长江流域最大的万吨级码头……张家港人用不分昼夜、志在必得的拼抢精神,拼抢到了全国第一个长江内河港口开发权和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

同样在这一年,张家港市委常委会班子在广东参观学习期间,受到珠江三角洲大办交通的启示,当即决定临时召开常委会,就张杨公路改扩建的整体方案,包括路基、路面及绿化带设置等各个方面,展开激烈讨论并形成决议,新方案比原有规划设计方案几乎增加一倍的标准。这是张家港市交通发展史上目前唯一的在外地形成决策部署的重大交通建设工程。当时,上海一家报社发文表示质疑:“张家港一年财政收入只有2亿元,修一条路要花2.5亿元,80米宽的道路,像飞机场跑道那么宽…”面对外界的质疑,张家港市委、市政府顶着舆论压力,突破保守观念,坚定“发展才是硬道理”的信念。资金不足,就全民动员集资;时间紧迫,就日夜轮班施工。仅用一年半时间,一条全长33公里的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全程质量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国家标准。

在这段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期,张家港人不顾各种流言蜚语,一门心思艰苦创业,提出了“没有经济就没有地位,没有外向度就没有知名度;以发展论英雄,凭贡献坐位置;市场经济不等人,不争不抢是庸人,错过时机是罪人;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等思路,在“三超一争”目标提出后,又先后提出了“对外大开发、全市大开发、经济大发展”的工作思路,制定了“三抢一高”奋斗目标、“三攻一促”发展策略,报请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江苏省张家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说,是“张家港精神”催生了令人惊叹的张家港速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张家港奇迹,“张家港精神”所蕴含的巨大能量在抢抓机遇、拼抢发展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张家港广大党员干部牢记共产党人的责任和使命,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也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

与时俱进:筑牢精神家园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时代的发展,张家港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贯彻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与时俱进、争先创优;始终坚持传承、弘扬“张家港精神”,并在不同时期赋予其不同的时代内涵,使其成为推动张家港事业进步的不竭动力,成为张家港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谋幸福的一把金钥匙。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各方面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拼搏、进位”上,提出“三超一争”目标、抢建全国第一家内河港型保税区、修通全国县级市第一条高等级公路、建起全国第一条城市步行街……实现了张家港的大变化、大跨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张家港的发展走到了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巩固、提升”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方位、多层次、系列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走出了一条“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成功之路。进入21世纪,经济社会进入转型阶段,“张家港精神”突出体现在“统筹、协调”上,构建规模经济、民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三足鼎立”的经济格局,进行历史上最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形成“一城四片区”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框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保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步入新时代,面临新挑战和新机遇,“张家港精神”则重点体现在“再出发、再突破、再引领”上,落脚点是“三效三品三性”。“三效”即效率、效果、效益,广大党员干部发扬“说了算、定了干、干必成”的优良传统,只争朝夕,拼抢机遇,办一件,成一件,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三品”即品质、品位、品牌,进一步自我加压,拔高标杆,塑造一批在全国叫得响的城市品牌,进一步扩大张家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三性”即系统性、探索性、引领性,把各项工作贯穿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之中,创造更多的“独有”与“唯一”,努力做好示范、当好标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与时俱进的“张家港精神”始终与时代同步前行,在浩浩荡荡、奔流不息的时代潮流中,汲取养分和能量,获得发展和升华,不断传承和光大,永葆生机和活力。她影响着张家港一代又一代领导干部和市民群众,成为根植于全体张家港人心中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种特质,为每一位张家港人筑牢了一个初心不变、奋斗不息的精神家园。

摘自《再燃激情--苏州“三大法宝”读本》

(来源:江海南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