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弩的一些误区和谣言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弓箭拉力多少 关于弩的一些误区和谣言

关于弩的一些误区和谣言

2024-06-29 09:4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弩的威力取决于拉力/磅数

先说结论:

弩的威力取决于箭矢携带的动能,而不是拉力。

弩射出箭的过程,都是弩弓储存的弹性势能转化为箭矢动能的过程,即弩从满弦恢复到平常状态的过程。在理想条件下,弩弓的弹力*弩弦对弩箭做工的距离(拉距)=弩箭的初始动能

p.s:现实中这个过程要复杂得多,想当然是不对的。

弓弩手用来杀伤目标的武器并不是弓弩本身,而是箭矢。一发100J的箭矢击中你,哪怕他来自于一把拉力十万吨的弩,他依然只有100J动能。 

许多弓圈的大佬比如“弓手冬郎”也对这一谣言做出过坚决驳斥。相对于弓来说,弩箭威力和拉力的关系要小得多。受人机功效的影响,弓的拉距通常相当于一个人手臂的长度,而弩的拉距是根据设计理念变化的。

有些弩的拉距是很短的

用磅数来衡量弓弩的威力大概是流传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谣言了。到现在很多人还会用千磅神论来误导一些不明真相的水友,让他们相信钢架+绞盘是弩的顶峰。按照这个逻辑,现代弩简直是坐着长征火箭向后狂奔。

虚假的顶峰可以被手脚拉开的真正顶峰(之一)2、弩的射程不如弓

结论:抛开种类谈射程都是刷流氓

弩的射程取决于箭矢的速度,而箭矢的速度取决于动能和箭重动能=0.5*m*V^2,大家初中物理肯定都比楼主好

那么问题来了,我国弩发明人的做法是:“弩生于弓,横弓着臂,施机设枢”。同样的弓同样的箭,竖着拉满和横着拉满,储存的能量为什么会有区别呢?

汉朝的弩,可以看到相当简单粗暴把弓绑弩臂上

同样,就普通人类的身体来说,双手的力量肯定是不然双手双脚的,开弩的能力必然是远强于开弓的能力。如果使用同样的箭,从同样的角度射出,弩的射程肯定会比弓远得多。唐朝著名军事家托塔天王李靖李药师也是这么说的:“布阵讫,鼓音发,其弩手去贼一百五十步即发箭,引手(弓手)去贼六十步即发箭”

李药师:你大概是比我懂吧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那可是我看的钢弩的测试射程就这么点啊,如果弩射程这么远难道欧洲那些持盾弩手是吃饱了撑嘛?

答:你说的对,钢架确实射程很近,三五十米就强弩之末了

其实不止钢架,我国抗倭名将戚继光也曾吐槽明朝官方的“神臂弓”射50步就萎了。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你看看这老几位,有哪个符合“横弓”这个指标的(; ̄ェ ̄)

历史上有钢架弓这一说吗?

弓臂储存的弹性势能并不会完全转换为弩箭的动能,有相当一部分能量会转换成弓臂的振动这就是为啥你空放可以把弓弹碎。至于比例是多少,这取决于弓的材质,至于你问我什么材质好....这么说吧,如果一块木头/钢片就能搞定,世界各地的古人是吃饱了撑着才去又是复合又是反曲的折腾么?

你确定要拉这玩意?

当然,提高能量利用率的方法不止换弩弓一种,还可以靠提高箭矢重量来减少能量浪费。这也是高磅弩走的路子,重箭破甲流,大力出奇迹。不过代价是进一步降低了箭速从而降低射程。

反正龙鸣伯伯不值钱,走上前射姥爷死了不亏射中血赚

3、弩不能曲射

结论:纯鬼扯

如果弩不能曲射,那中世纪那些持弩龙鸣伯伯,50米外只能给是不是只能给骑士姥爷修脚?

至于有和弓一样的弹道性能的长拉距弩则更不必说了。

如果李天王的弩手只能直射,箭矢在150步(唐一步约1.5m,也就是225m)外给敌人修脚。

假设箭矢高度为1.5m,g=9.8m/s。下落时间:1.5=t*9.8*0.5。t~0.3秒

那么箭矢速度平均速度约为750米/秒(105毫米M393 HEP初速732米/秒)

李靖:天庭科技,震撼人心4、弓弩不能破甲

结论:抛开具体情况谈破甲就是刷流氓

这个谣言有多傻呢?我来问几个类似的问题你就知道了

人能不能举起汽车?

猫能不能打过鸟?

狗能不能咬断树?

反坦克导弹能不能打穿坦克?

这个问题的完全体应该是这样

什么种类的,拉力多大的弓/弩在多远的距离上,用什么种类的箭,用多大的投射量能不能射穿什么类型的甲的什么部位?

是的,战场可不比实验场拿一块甲绑猪肉上射(比如古兵器大揭秘那种)。战场上的击穿是一个概率问题而不是是否问题,骑士姥爷的装甲不同部位厚度和入射角不同,破甲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装甲也是会疲劳的,你对着一个地方射1箭和100箭效果是不一样啊的。延伸到马上变量就更多了,马被射中可能把姥爷摔下来,可能绊倒别人。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弓弩的威力在这里是增加你击穿的概率,而不能给你打包票一定击穿或者无法击穿的。

著名的阿库尔金战役中,英国弓箭手成功的关键还是沼泽给了他们足够的输出时间,投射出了足够数量的箭矢抹平了概率问题。因此狂吹英国长弓的威力或者说全靠弓箭手近战都是不可取的龙鸣去和姥爷近战,活腻了吧老铁

5、秦汉弩强于后来者

结论:别jb扯淡了

如果说秦汉弩的装备比例强于后来者,那不能说错。不过这对于弩是否强来说是句废话。

按《太白阴经》的说法,唐朝一个顶配步兵军团,弓的装备比例是100%,连弩手都要带弓,请勿唐代是不是中国弓的巅峰?

冷战时期,苏联陆军的坦克装备比例那是空前绝后,请问T14对于T72来说是倒退吗?

这不摆明了鬼扯么?

然后某些人这时候会说了,啊那个钟少异教授说了:“在汉代之后,中国的手持弩技术就陷入了停滞,非但没有进步,反而逐渐退化”和“宋元明清时期的手持弩,大体就类似于我们今天在西南云贵地区的少数民族中还能够见到的那些狩猎用弩”,他肯定比你个肥宅懂吧。

那确实,这位教授肯定比我懂历史,但是我起码知道一件事,他没有摸过在役的古代弩。

如果这时候的弩都是菜鸡的话,那金兀术为啥会说:“吾昔南征,目见宋用军器,大妙者不过神臂弓,次者重斧,外无所畏”

《太白阴经》为啥说:“弩者,怒也。言其声势威响如怒,故以名其弓也。穿刚洞坚,自近及远”

《武经总要》则是:“弩者,中国之劲兵,四夷所畏服也”

我觉得西南少数民族同胞的狩猎弩,大概不至于叫“中国之劲兵”吧。另外,关于此时弩的性能:

“近于陕西省城见有城楼旧题神臂弩数百张,相传者百余年矣。乃知先朝亦尝制此。虽皆损坏,而制度犹存,但箭则无矣。臣谨从宜遵效造成。其制以阔厚坚劲大弓,其力一百五十斤上下、及一百二十斤上下、及九十斤上下,为三等,虑人力有强弱也。其长均为四尺五寸,矢取其利最远,而端可及三百步内外者。为矢,其长均七寸五分,其重则六钱上下,亦三等,俾与弩称。复效汉耿恭之法,箭簇开四尖,又辅以荷兰嵩县等处射虎箭药,俾入马中无不三洞。”———明《武备志》

就当宋朝文人喜欢吹牛,这位明朝人对这文物DIY的作品可以做到“俾入马中无不三洞”,请问西南少数民族同胞要这么大威力的弩是准备狩猎什么呢?北极熊?

另外,这位教授还说:“虽然军中一直也使用一些手持弩,但精妙的汉代青铜弩机却失传了”

那我想稍微问一下,《武备志》里这张图画的是个啥:

茅元仪:我画的还不够像?一般路过齐国青铜弩机

根据作者个人观点,装备性能描述的可信度排列为

战场指挥官>

有使用经验(摸到为准)的同时代文人>

根据实物(摸到为准)复原的人 > 

没有接触过实物的现代历史学者 > 

楼主这样的肥宅水友

p.s:历史研究者对古人和物理学应抱有最起码的尊重,如果没有建议改行。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