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老君庵:新乡市最后的庙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庙会舞蹈逛新城 【历史文化】老君庵:新乡市最后的庙会

【历史文化】老君庵:新乡市最后的庙会

2024-07-10 12:1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据县志记载,清朝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官府出资、信士捐助,老君庵规模得到扩大。民国军阀混战时期以及1938年日寇占领新乡时,毁坏了庙内的建筑,砍去了所有树木,据说日寇占领新乡时,老君庵损坏严重,天爷殿墙上满是枪空弹眼。

新中国成立时,老君庵被征用改建为第七完全小学,当时老君庵气势恢弘庞大,前院是天王殿,匾额高悬,金碧辉煌,后院正中是老君殿,典雅庄严,清幽飘渺。庙院围墙和山门也特别漂亮。大殿都是红墙琉璃瓦,庙内绘制的壁画有五龙捧圣、嫦娥奔月、八仙过海、牡丹仙子、齐天大圣等仙道传说故事。庙院内还有数百棵柏树和榕树,最粗的两个小孩还合抱不住,古柏和榕树让身处庙宇的人如在桃源仙境。当时庙宇内还悬挂一口巨钟,钟声撞响,声传数里。庙南100米处建有一座戏楼,上面刻有《龙凤呈祥》、《牡丹亭》等戏曲图案。2009年8月第七完全小学搬出老君庵。2015年10月18日太清殿大殿建成。

老君庵庙内供奉的是太上老君。相传太上老君就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老子。老子姓李名耳,河南鹿邑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来因道教兴盛,老子就从一个思想家、哲学家被神话成中国百姓熟悉的太上老君。

关于老君庵,还有一段传奇故事。据老人讲,太上老君游历时,发现新乡县有一处高地,是设坛讲道的好地方,便在这里住下,有一年发大水,村民都吃不饱肚子,谁知太上老君讲道的地方竟长出了白萝卜,村民都说这是太上老君给的一条生路,自此,高村的萝卜也出了名。后来,村民在此搭建了一座草屋,取名老君庵,以纪念给老百姓活路的太上老君。农历二月十五是太上老君的生辰,集会的日子就以这一天开始,当地民众都会到老君庵赶庙会,也是迄今为止新乡市保留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庙会。

庙会的发展,逐渐向集市贸易活动易位。民间艺人为了谋生,就到庙会中去卖艺。这样,庙会就大量地集中了民间的歌舞、杂技、杂耍、曲艺各种体育竞技表演。庙会是综合性的民俗事象,关系到宗教信仰、商业贸易,文艺娱乐等诸方面民俗。新乡的庙会到清末,其实质已成为地方性民众的节日。在庙会上大众一可以进行集市贸易,二可以尽情地进行娱乐游戏,三可以饱尝口福。建国以来,庙会已形成商品交换的集市贸易形式,敬神拜佛的习俗已基本消除,基本上成了集市贸易和群众娱乐的场所。

庙会时间的形成,多是依据宗教节日的宗教活动时间而定的。一般说,往往依据寺庙里供奉的神灵的生日或其他特定日子而定,也有根据集市贸易的需要而定的。百泉的药材大会,是药王四月初八生日而定的会期。由于规定了祭神日期,参加者甚众,观看者亦多,男女老幼都有,有时还带动周围许多村庄的人参加。一些买卖东西的人常赶到会所做生意,起初单是买卖香烛,纸品和食品,后来,发展到玩具,日用品,乃至生产资料,庙会逐新变成了物资交流会。

新乡的重要庙会有:百泉农历正月十二日的药王庙会、百泉农历四月初八日的药材大会、农历二月十五日的新乡老君庵庙会、原阳县陡门乡大村正月的奶奶庙会、卫辉城农历十月大会、长垣县城农历二月十九日大会、长垣芦岗马寨农历六月六日马神仙庙会等。

庙会中的娱乐活动,一种是民间艺人到庙会为谋生而表演的娱乐节目,比如曲艺表演,杂耍杂技,说书唱戏,这种表演多是搭棚子或摆地推。二种是庙会组织者专门事先邀请来的戏团班,在庙会上搭台子唱戏。三种是传统的为祈福敬神在寺庙中表演的歌舞。这种歌舞被称为庙会歌舞,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是庙会中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

庙会舞蹈

庙会舞蹈,俗称“念经儿”。演出时歌伴舞,舞随歌,歌里夹白,白中数板,自由活泼,其实是歌舞并重的娱乐形式,没有舞台的限制,不受服装道具的制约,随心所欲,轻松愉快。

庙会舞蹈的表演人数可多可少,表演者随时可表演可退出可换人。表演者化妆很简单,只要一条毛巾,扮男者,将毛巾放在头上,向后脑勺挽系;扮女者,将毛巾顶在头上即可。

庙会舞蹈主要有 担经挑和 霸王鞭两种形式。

担经挑儿是典型的庙会舞蹈,多由妇女表演。用竹子做成扁担,扁担要软颤。扁担两端各有一个花篮。花篮制作精美,色彩鲜艳,多为用拨花工艺制作的莲花,如“八仙人”、“娃娃卧莲”等。

花篮在扁担两端安放的位置有两种:一种是绑在扁担两头的上端;一种是吊在扁担两头的下端,花篮周围是彩带,每根彩带代表一位去朝拜神灵的香客。所以彩带越多越好,越能显示朝拜香客的兴盛。用竹子做的经挑上系着铃铛。

表演时,表演的人或在肩上挑经担儿,或用手在扁担中间端着经挑儿,边走边唱,经挑儿随着步伐上下颤悠,经挑上的铃铛叮当作响。表演都为二人或三人掏8字走地秧歌。肩上或手中的经挑儿,可自如地换肩换手,还可以高举或抛向空中。

经挑儿的来源,传说经挑儿里的花象征经卷,是向佛主祈求福寿时念的真经;也有说,是唐僧西天取回的经卷。还有一种说法,经挑儿是纪念孝子目莲僧恶狗村救母的事,经挑儿一头是经卷,另一头是变为恶狗的母亲。现在经挑儿的表演,已从庙会中走出来,在社火玩会中也有经挑儿的表演,人们泛称挑花篮。平时,在一些较大的寺庙中,善男信女较多,也常有香客们自发的经挑儿的表演活动。

霸王鞭过去多属男性舞蹈,为三人或四人或八、九人在园场内齐舞。霸王鞭用竹制或木制,长三尺三寸,粗细直径八分到一寸。中间是柄处,稍细;鞭的两端各开三个方孔,每孔各装二、三枚能活动的铜钱,鞭的两端,用红布装饰。

表演时,舞者右手执鞭,忽上忽下,时左时右,有规律有节奏地敲打自己的肩、背、腰和四肢,把鞭或向空中抛出,或向地面击打、左手臂随身自由摆动,铜钱不时发出有节奏的响声。

霸王鞭表演的动作有:打平肩、打云肩、连五脚、打四方、转鞭花、枯树盘根等。霸王鞭的表演和民间乞讨艺人的打花棍和社火玩会中的金钱鞭、打莲湘基本相同。

庙会歌谣

庙会歌谣,是一人唱众人和的领唱形式。众人和的部分称“接韵儿”,旋律每次相同,易学易唱,是一种非常通俗,容易普及的大众音乐。

庙会的歌,一种是祭祀歌曲,一种是小花经儿。祭祀歌曲是在神灵前顶礼膜拜时,跪着唱的敬神曲,速度缓慢,婉转优雅,唱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优美祥和,纯朴文静。此类歌的内容多是对神和佛的赞美。

小花经儿多由妇女演唱,现在男子参加演唱的也很多。小花经儿多和民谣混在一起,有的可以说就是民谣,除了接韵的“那个弥陀佛呀”,从词曲的整体看,没有一点庙堂的色彩和韵味。小花经节奏轻快,衬词华丽,婉转动听,旋律优美健康,生活气息浓郁,主题鲜明。

小花经儿内容很广泛,有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如:《姑嫂洗衣裳》、《姑嫂摘棉花》、《送麦仁儿》、《老来难》、《十条拐棍》、《十二月瞧娘》;有扬善惩恶的,如:《龙抓田玉年》、《白猿猴偷桃》、《观音老母渡善人》、《十八层地狱》、《目莲僧救母》;有以要耍笑逗趣为主的经儿,如:《怕老婆顶灯》、《捣灶爷》、《光棍哭妻》等。

到庙会上去唱经儿,或去寺庙唱经儿,已成为部分群众去叙说心声,倾吐情感,表达喜怒哀乐的活动,他们在自娱自乐中,唱着舞着,得以精神上的享受。近些年,经歌出现了不少从其他艺术种类移植过来的大段唱段,比如从河北大鼓书移植过来的《刘云打母》,从豫剧移植过来的《小姑贤》等。

随着城市节奏的快速发展,新乡很多古老的庙会已经慢慢消失了,而如今的庙会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即庙会在娱乐休闲的同时,趋于商业化,一个成熟的庙会在充满传统文化基调的基础上,更像是一个大集市——小商品批发交易大卖场。

庙会逐渐式微,主要是因为文化氛围的缺失。过去庙会是本土文化的一个载体,由庙会发展形成的庙会文化几乎囊括了宗教、商业、民俗等民众物质、精神生活的各个层面,而文化底蕴的挖掘程度往往决定着人们的接受程度,如果当地的历史文化、人物传说、歌谣谚语等民俗无法通过庙会这个载体传承到年轻人心中,那么很难延续。

望老君庵庙会越办越好!(文章来源《牧野风》)

关注官方信息

不信谣不传谣

信息来源:新乡文化研究公众号

本期编辑:杜 丘

本期校对:张 燕

本期审核:张拥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