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专题】妙峰山庙会随笔之二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庙会是谁组织的会议 【民俗专题】妙峰山庙会随笔之二

【民俗专题】妙峰山庙会随笔之二

2024-07-01 19: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拍摄者:周茜茜

香会组织琐记1——席辉

1925年4月30日至5月2日,顾颉刚、容庚、容肇祖、孙伏园、庄严五位先生考察妙峰山庙会民俗活动,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第一次组织化、科学化的田野调查。2021年5月15日我们北师大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一行10余人在萧放教授、贺少雅老师的带领下,追随先贤足迹,前往京西北妙峰山金顶进行为期两天的庙会调研活动。

妙峰山之行是我们民俗学学子的朝圣之旅。初入妙峰山,我们即被丰富多彩的庙会活动所吸引。尽管天公不作美,雨水淅淅沥沥下个不停,山上气温也不高,但各地香会上山热情高涨,各类文会、武会,新会、老会齐聚一堂,开路、中幡、五虎棍、高跷、秧歌轮番上场好不热闹。妙峰金顶既有庄严肃穆的祭拜,又有轻松活泼的表演杂艺,庙祭、敬神、娱神、自娱在同一空间中进行,整个庙会一面是虔诚的祭典,一面是中式的狂欢。

我将主要精力集中在香会组织的调研上,有一鳞片爪感悟和体会,现分享如下:

首先,前往妙峰山过会的大部分香会并非纯粹的依托妙峰山信仰的朝圣组织,他们不只在妙峰山朝顶进香、酬神献艺,亦会参加京津冀地区大部分的庙会活动,有一些会比如高跷会等,还经常参加没有任何宗教信仰意味的世俗庆典、仪式。但由于妙峰山庙会的影响力,参加妙峰山庙会对于香会来说,除信仰外更多的是一种象征和标识。就新会而言,加入妙峰山庙会是一个神圣身份的认证,是一种文化资本的象征,证明了其“江湖地位”,就老会而言,每年参加妙峰山,是一种历史责任感与现实存在感的杂糅,是一种百年连绵延续的荣耀。

拍摄者:席辉

其次,香会组织关系相对松散,香会内部并不靠信仰的内聚力进行聚合,更多的是靠会首或者骨干的张罗和组织,香会成员也不以信仰作为入会条件。在访谈中发现,部分香会成员对妙峰山信仰基本不了解,对妙峰山金顶供奉的是谁也不清楚。在首日访谈中,我遇到一位五虎杠箱老会的成员,是一位来自西藏昌都的小伙子,他是在北京打工,后经朋友介绍,随会参加妙峰山庙会,其对香会和庙会都不甚了解,随队参会主要源于朋友的组织、介绍。另外还有一些香会邀请武校学员进山表演,整个形式更像是香会为出彩的完成妙峰山走会而进行的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模式。

第三,香会组织内的成员无论是否了解妙峰山信仰典故,是否虔诚信众,一旦进入碧霞元君娘娘庙后,马上变的庄严肃穆起来,他们或者虔诚的上香祈福,或者在月台下竭力酬神献艺。碧霞元君娘娘庙门仿佛神圣空间与世俗空间的分隔,一旦进入庙内这一神圣空间后,人们变得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出庙门回到世俗空间之后,即又恢复常态。碧霞元君娘娘庙作为妙峰山中的神圣空间,在该时空维度下形塑出香会成员的信仰。

拍摄者:萧放

香会组织琐记2——滕洁洁

初六天气转晴,大巴车将我们送到了妙峰山脚的涧沟村,由萧老师带我们走香道上山。上山途中,倒没遇见什么香客,只遇到了一位老爷爷,背着一大袋馒头,行色匆匆地往山下走去。虽然没有上前访谈,但老爷爷佝偻着下山的背影,倒着实满足了我对于香客沿着香道“进香”、“回香”的想象。

从后门进入后,各小组便各自分散调研了。我这次调研的主题是香会组织,香会分文会和武会。文会是初一到十五都在山上,义务提供各种服务,比如上面所提的舍粥、舍馒头的都是属于文会;而武会一般是在庙会开放期间的一天上山进香,主要是表演节目。我大致观察了一下武会上香的流程:香会进入庙会后,先在文会坐棚前,和各文会碰面,叫坐棚打知,双方由会首带头行礼,一般是行“三参”;然后武会到山顶给娘娘上香,在庙宇殿堂焚香炉前进行参驾、请香、上香等仪式,然后是献艺,也就是在殿前表演节目;之后,出殿去碑林祭碑,再次表演节目;最后到下面回到坐棚空地上再表演一次节目,至此,整个仪式大致结束。

我挑选了一个文会和一个武会进行了简单访谈。武会方面访谈了王秦庄同议高跷会,他们是属于天津高跷流派中的卫派高跷,这次表演的节目是《渔樵耕读》,分棒头鹦哥、樵夫座子、公子白蛇、渔翁青蛇、彪子刘二姐、傻妈妈傻儿子六对进行表演。在访谈中发现,这个香会是个有百年历史的老会,但是表演者年纪最大的十八岁,最小的只有十二岁,呈现出一种断代的情况,联系到他们这次在表演中有多处失误,高跷作为一种高技术性和高危险性的表演形式需要长期训练,这种表演者低龄化的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其反映了什么问题,这是我觉得值得继续挖掘和思考的。

拍摄者:李放

文会方面访谈了馒头圣会的一个志愿者,得知该会每天三、四千斤的馒头都是由一位台州老板提供的,并且在庙会的半个月时间里,老板也几乎都呆在山上,这个信息对我还是有一定冲击的,我突然感受到了为什么这位老板要在过去二十年的时间里年年来妙峰山舍馒头进香,其背后信仰的力量或许远超过了我之前的想象。无独有偶,在看表演的过程中,突然发生了一起冲突事件,一位香客和一位表演者打了起来,原因是这名香客冲入了该武会已经摆好的表演阵列,劝阻无果,后来该武会的一名负责人出来说明情况,大意是:我们都是放下琐事来给娘娘上香的,这是我们的情怀,这是老北京的文化,希望大家尊重我们。“情怀”二字,似重不重,似轻不轻,但很好地体现了这些香会一年又一年上山进香的心理,而这是我短短两天的调研所远远不能深入领会的。

拍摄者:滕洁洁

公众号总指导:萧放

内容顾问:朱霞 鞠熙

指导教师:贺少雅

【民俗专题】栏目责编:席辉

图文编辑:滕洁洁

我们是一个 亦庄亦谐

的公众号

北师大民俗学

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