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庙会丨传统春节品牌“地坛庙会”的历史回眸与蜕变新生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庙会是不是取消了呢 沉浸式庙会丨传统春节品牌“地坛庙会”的历史回眸与蜕变新生

沉浸式庙会丨传统春节品牌“地坛庙会”的历史回眸与蜕变新生

2024-07-10 14: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编者按

庙会是非常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地坛庙会始办于1985年,已成功举办了34届,一届胜似一届,以较高的艺术品位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其胜景被誉为现代的《清明上河图》和中国的狂欢节。春节逛地坛庙会是京城老百姓沿袭多年的习俗。作为京城恢复最早的庙会,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地道民俗、传统民间特色闻名于京城,每届庙会都要吸引游客百万余人次。

以“春望方泽·龙跃凤鸣”为主题的第三十六届地坛庙会于2024年2月11日(正月初二)开幕,在挖掘民俗文化内涵、彰显古都魅力的同时,引入新潮元素,提升庙会品质,通过四台演出、五组图片主题展,五处互动体验、两项公益活动,营造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为游客呈现出一场独具特色的文化盛会。

INTRODUCTION

一 · 庙会沿革与北京地坛庙会发展史

庙会古称“庙市”,起初是一种与宗教活动相伴生的因庙为市的市集形式。北京的庙会历史悠久,经过数百年的演变,成为最有北京地域特色的集市形式和娱乐形式。据统计,北京地区曾有庙会至少60处,庙会之期,“百货云集,百戏杂陈”。

(图片:百戏杂陈丨来源:地坛公园)

(一)庙会历史溯源

北京的庙会起始于辽代,有准确记载的北京最早的庙会是元代的白云观庙会,于每年的正月十九日开庙,“游人烧香,纵情宴玩”,称为“燕九节”。庙会普遍兴起于明代,不仅有每年开放一次的节日庙会,还有每月开放数次的定期庙会,位于内城的城隍庙庙市和灯市最为繁盛,并称“庙灯二市”。

清代庙会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开庙设市增多,以隆福寺和护国寺庙会最盛,并称“东西两庙”。据《帝京岁时纪胜》记载:“西庙曰护国寺,在皇城西北定府大街正西。东庙曰隆福寺,在东四牌楼西马市正北。自正月起,每逢七、八日开东庙。开庙之日,百货云集,凡珠玉、绫罗、衣服、饮食、古玩、字画、花鸟、虫鱼以及寻常日用之物,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

(图片:隆福寺庙会丨来源:《北京地方志·风物图志丛书—庙会》)

庙会沟通了宗教与世俗,介入了居民的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其宗教意义、娱乐意义、经济意义显著。民国初,北京庙会以隆福寺、护国寺、白塔寺、土地庙和花市集最盛,称为“五大庙会”,并形成各自的特色。民国中后期,庙会的商业贸易功能更加凸显,构成了老北京市场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庙会上的各类吃食、娱乐活动等,深受市民喜爱。在庙会吃小吃并不是为了充饥,而是追求一种情趣。“闺中少女坐在豆汁摊上喝上两碗豆汁汤,小孩子买上两串糖葫芦、几个油酥火烧,坐在庙里吃,亦颇写意。”

随着现代文明兴盛、宗教寺观减少、新式商店和公园等公共娱乐场所的出现,多数庙会日趋冷落,只有隆福寺和厂甸等少数庙会盛况仅存。抗日战争时期,不少庙会停办,传统庙会走向衰败。1949年后,定期庙会和节日庙会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定期庙会上的摊贩由政府组织,实行公私合营以后,被纳入国营商业主渠道之中。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许多庙会逐渐停办。

(图片:一九四九年前五大庙会情况表丨来源:《北京庙会史料》)

(二)庙会的恢复与地坛庙会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带来文化娱乐观念上的变化。北京市政府从保护文物古迹、恢复民俗、传承传统文化、发展假日经济的角度出发,逐步恢复举办庙会。

1985年,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举办,采用传统庙会加天桥娱乐场的模式,从2月12日到24日(腊月二十三至正月初五)开展了花会表演、戏曲曲艺表演、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等活动,接待游人65万次,成为当年春节群众文化活动的高潮。地坛庙会把自发的民俗形式变成有组织的节庆活动,成为当代庙会的起点。

(图片:地坛庙会开幕式丨来源:《北京庙会史料》)

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的举办,使这种已经绝迹的民俗活动,以春节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获得重生,它既保留了旧庙会为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又充实以健康丰富的现代生活内容,风味小吃、传统名特优老字号汇集;戏曲、花会、天桥绝活等各式各样的文化演出精彩纷呈,令人应接不暇;文艺、体育、科技和新闻媒体等各界名流汇集地坛。

进入新时代,北京的春节庙会被赋予了更多的文化内涵,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庙会与非遗文化、展览展示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相结合。同时,兼顾各群体多元需求,精品演出种类齐全,老少皆宜、雅俗共赏。互联网时代,庙会的形式也更加多元,通过联合网络视听平台推出“云上庙会”活动,便于市民参与。近年来伴随着冬奥会热度的不断增加,北京庙会注入冰雪元素,不断满足市民对春节文化旅游生活的美好期待。

(图片:人潮涌动丨来源:地坛公园)

二 · 互动性、沉浸式:

2024地坛庙会打造节日新体验

第三十六届地坛庙会以“春望方泽 龙跃凤鸣”为主题,于2024年2月11日(正月初二)开幕,为期6天,2月16日(初七)结束。

庙会现场设置仿清祭地表演,民间花会、吉祥歌舞、河北杂技4台演出,围绕光影中轴、故宫以东、坛庙文化等主题设置5处主题展览,“祈福纳祥”打金钱眼民俗互动活动、吉影纳福—山海神祇皮影文化艺术展、岁月欢歌—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影像回顾展、文创产品展览展示、“我的春天看我的”BRTV北京时间新春活动5处互动体验,文化活动和演出精彩纷呈。设置非遗手工、国资老字号、特色小吃、包装食品、精品手工艺品等展位以及互动游艺区等,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丰富的文化、消费盛宴。为了突出传统京味年节氛围,地坛公园以民俗传统文化为主线,以代表中国年节色彩的红、黄两色为基调,以大红灯笼为主要装饰物,融入民俗文化的图案及元素,对4个门区、3条主要路段、5处景观节点开展环境布置,突出体现地坛庙会的传统色系,营造地坛庙会雍容大气的年节气氛。

(图片:传统色系环境布置丨来源:地坛公园)

(一)庙会+非遗:老手艺,新传承

第三十六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以传承经典、体验民俗为主要特色,吸引众多非遗传承人齐聚于此,为非遗走向大众提供市场和平台,为培育和激发非遗技艺中蕴含的深厚品牌、经济和文化价值贡献力量。非遗项目入驻也一直为地坛庙会增添特色亮点,不少非遗传承人多年来与地坛庙会结下不解之缘。

(图片: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毛猴丨来源:地坛公园)

在地坛公园神马殿的非遗摊位前,一群游客正在驻足拍照。走近一看,原来是民间手艺人正在表演吹糖人,一只栩栩如生的虾,在他嘴和手的配合下,不到一分钟就制作完成,连虾须都根根分明。风车是逛庙会时的“显眼包”,逛几步就会看见人群中高高举起的风车,迎着风“嘎啦嘎啦”作响。“风车制作是有季节的,夏天鼓、秋天架、冬天轮,小鼓用泥手工捏出来,大小不同,声音不同。”庙会风车的传承人边介绍,边将带有老传承人印章的旗子插到风车上。老北京有一种说法,风车是财神爷的仪仗,能够祈福攘灾,红色的旗子更是添了些许年味。

(图片:庙会风车丨来源:地坛公园)

庙会上既有大众青睐的非遗手艺,还有从宫廷里走入民间的“贵族”。百里千刀一斤漆,雕漆有着“北京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一”的美誉。“一天刷2次漆,刷20次才得1毫米,也就说,这个漆盒单单刷漆就需要80天的时间。”说起雕漆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师从雕漆大师文乾刚的传承人如数家珍。

(图片:雕漆丨来源:地坛公园)

百姓喜爱,才是传承意义所在。让非遗走向大众,让大众走进非遗。本届地坛庙会上,泥人张、鸽哨、景泰蓝、毛猴、兔儿爷、皮影、北京蒙镶、剪纸、糖画、桃木神、内画、木板年画等非遗项目齐聚亮相,诸多传承人亲自坐镇,带领八方来客在地坛公园近距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图片:泥人张丨来源:地坛公园)

(二)庙会+演艺:四门奏乐迎八方宾客

1. 仿清祭地表演

早上9点,浑厚庄严的乐声响彻整个公园,斋宫的大门缓缓打开,已经准备就绪的仿清祭地仪仗队伍有序迈出。门外步道两侧,翘首的游客们早已迫不及待地举起手机,追随着仪仗阵容;靠近南门的方泽坛,里里外外挤满了兴奋的人群。仿清祭地表演自1990年夏至之日首次演出以来,逐步延续成为历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的“保留曲目”,吸引到北京、全国乃至海外的游客慕名而来。

(图片:仿清祭地表演丨来源:地坛公园)

2. 民间花会展演

东门门球场内,远远就能听到喧天的锣鼓声,喜庆灵巧的金狮一个跟斗,一只只跃身舞台下与游客摇头摆尾近距离互动,前排的观众乐得合不拢嘴。这是来自华北平原的“北狮子”在花会舞台上的演出,属于国家级非物质遗产项目,庙会期间,还有辽宁盖州高跷、陕西威风战鼓、陕西太重锣鼓、舞龙等传统国家、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民俗项目登上花会舞台。

(图片:民间花会丨来源:地坛公园)

3. 吉舞祥歌

北门的吉舞祥歌台上,一首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吸引台下的观众齐声放歌,小朋友们更是跟随节拍跳起自创的舞蹈。吉舞祥歌是与北京广播电视台“BRTV北京时间新春活动”合作联动的舞台,主打一个贴近群众,每场演出都加入了街道推荐的群众节目。

(图片:贴近群众丨来源:地坛公园)

4. 河北杂技

西门的杂技舞台,还没开演就吸引了很多观众驻足,被父亲扛在肩上的小朋友,一遍又一遍地问什么时候开始表演,爸爸边耐心地回答,边指着天空盘旋的鸽子安抚孩子。节目一开始,来自河北沧州的杂技演出艺术团带来了抖空竹、变脸等节目,在激烈的乐声中,引来人群阵阵惊呼。

(图片:杂技表演丨来源:地坛公园)

(三)庙会+VR:时空旅行过大年

出门旅行成为当下很多人过节的首选,那出不了远门怎么办?今年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在注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增加更多创意和科技元素。在公园北门的“我的春天看我的”BRTV北京时间新春活动互动区,只要一部“VR”眼镜,足不出京就可以穿越到6000年前的红山文化。

(图片:VR沉浸探索展丨来源:地坛公园)

戴上眼镜,在一条龙偶的带领下,你就可以开启龙年第一场远途旅行。旅途中不仅可以欣赏到远古时代的山水田园,还可以沉浸式体验乘远古先民的猪车、坐木筏、上云霄、走空中栈道等乐趣,亲眼目睹“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诞生,甚至骑在龙背上遨游辽阔的天地间,俯瞰人间烟花绚烂。

(图片:VR体验丨来源:地坛公园)

(四)庙会+展览:沉浸焕活文化记忆

今年的地坛庙会,展览展示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既富有传统文化韵味,又洋溢着生活气息,唤起人们的文化记忆。《故宫以东》、《光影中轴》摄影展带您沉浸式感知东城魅力,展现北京中轴线的伟大创造和都市繁华之美。方泽坛四周的《光影绘绿 绣美东城》、《地坛金秋银杏》和《坛庙文化》透过一张张图片展示东城绿化美化工作成果,近距离了解北京坛庙历史,感受时光的穿梭。

(图片:神兽献瑞丨来源:地坛公园)

神库东殿的《吉影纳福-山海神祇皮影文化艺术展》,讲述皮影戏起源、发展的故事,展现皮影戏独有的文化;神库西殿的《岁月欢歌-地坛春节文化庙会影像回顾展》以电影胶片的形式带观众回眸34年的“地坛庙会时光”,而正殿的“龙年游园”博物馆文创展中形态各异的博物馆文创产品,最大化传递文物背后的文明,将文化遗存与当代人的生活、审美、需求对接起来,满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

(图片:吉影纳福丨来源:地坛公园)

编者后记

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北京庙会的形式、内容、内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折射出不同的社会风貌,沉淀为一代又一代的城市记忆。庙会作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探索与时代同步的新模式。如今在地坛公园,你可以在老字号“集散地”打包人生百味,也可以戴上VR身临传统与现代的碰撞。2024年的地坛庙会传统年味浓郁,文化气息浓厚,互动体验丰富,让游客在逛庙会时,既能感受年节的喜庆氛围,又能享受文化的历史熏陶。行进式的体验,互动的展示展售,将游园的体验感、娱乐性和消费性有机结合,让老百姓欢天喜地过大年。中国传媒大学卜希霆认为,庙会是春节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也是中国各地历史、民俗、传统的缩影。据统计,北京市春节期间各大庙会游园会共接待游客516.4万人次,业已成为春节假期的“顶流”。传统在时代中演进,新型文化庙会亦在漫长的岁月变化中再度创生,从传统庙会到新型文化庙会的蝶变,反映了传统节庆活动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站在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的交汇点上,传统春节品牌庙会与时俱进,从古老的市集形式,演变成为集文化、娱乐、教育、科技于一体的现代文化盛事,完成了传统文化样态的蜕变新生。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