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名言警句有哪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2024-07-10 05:2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谭柳燕初中语文

教材分析:

本文节选自丁肇中的一份报告,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

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深刻认识,从传统教育入手,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分析实验精神对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提出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敢于怀疑求真、靠实践发现事实的真相。

本文思路灵活有序,深入浅出,语言通俗易懂,平实严谨,灵活运用各种论证手法,娓娓道来,亲切有味,现身说法,少说教气,给人以很多的启发。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格物致知、彷徨、袖手旁观、修身、齐家、诚意、正心”等词语。

2.了解演讲者的观点,领悟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3.用“圈点批注”的方法自读课文,抓住过渡段、关键句、关键词等,了解作者,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4.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5.课文知识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在具体的现象分析中体会作者观点。

6.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积累词语;

2、梳理文章思路,体会议论文严密的内在逻辑;

3、学习本文从正反两方面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树立格物致知的精神,养成真正乐于动手的优秀品质。

教学方法

本课主要采用小组探究、讨论和情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讨论的热情,在激烈的讨论中梳理自己的想法,明确自己的观点。

1.学生通过广泛的讨论理解作者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

2.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布置预习:

给下列词语注上拼音。

丁肇中???埋没???彷徨

大声朗读课文一遍,查工具书,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抽象?袖手旁观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导入

《礼记·大学》上说:“古之欲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修身,修身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天下平。”

著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也说“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他所讲的“格物致知”的意义是什么?在现代世界环境激变的今天,“格物致知”对我们有什么意义?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格物致知”?共同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或许,我们能从中找到答案。

二、交流预习

肇(zhào)???埋没(mò)??彷徨(páng)

格物:推究事物的道理。?

致知:求知,获得知识。?

诚意:使自己的心意、思想诚恳。?

正心:端正心思,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修身: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齐家:使自己的家庭或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

治国:治理国家。

平天下:平定天下。?

抽象:不能具体经验到的,笼统的;空洞的。?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三、再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

1、抓住关键词、关键句及关键性语段,概括每一段话的意思。(小组合作讨论,用时15分钟;其他同学讨论时,请一位同学写在黑板上)

下面是全文13个自然段的段意概括。(括号内是关键词)

(1)(因此)提出论题,中国学生应当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2)(就是说就是就是)格物致知的出处和含义,它与现代实验精神一致。

(3)(但是因为因为)传统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以至于它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4)有一天(时间),明代大哲学家王阳明(人物)在院子里(地点)格竹子(事件),

硬想了七天而失败(结果),是因为他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结论)。

(5)(因为儒家根源)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可以理解,不适用于现在。

(6)(所以)我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7)(告诉我们??只能不能)?重申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

(8)(不是而是比如)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探测。

(9)(不是它需要)实验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0)(由此??因为)用“基本知识的突破不常有,历史上的学术的进展只靠少数人关键性的发现”的现象印证观点。

(11)(因为)?用“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的特点,证明王阳明的思想的存在。

(12)(在这方面??有……的经验为证)我(人物)到美国大学念书的时候(时间)在美国大学(地点)发现埋头读书对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事件)。

(13)(不但……而且???就是说??无论……还是……都这意义?希望??应该)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揭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2、再回到题目上来,“应有格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