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宁历史名人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广德菩萨 遂宁历史名人

遂宁历史名人

2024-06-27 08:1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位于广德寺内的克幽禅师的灵塔

“克幽禅师”简介

(727—787)

(727—787)

俗姓李,“克幽”是唐代宗给他的赐号。据《遂宁市志》记载,克幽禅师生于唐开元十五年,祖籍陇右(今甘肃临洮),因故入蜀,居住遂州长江县(今蓬溪县长江坝)。曾拜谒无相大师金和尚,请求皈依佛门。时年25岁,无相为了让他虔心深造,派他到彭县鹿山结庐居住,使其清心寡欲,凝神静悟。他潜心礼佛,养性修真,十年面壁,禅定大进,终成一代高僧。

俗姓李,“克幽”是唐代宗给他的赐号。据《遂宁市志》记载,克幽禅师生于唐开元十五年,祖籍陇右(今甘肃临洮),因故入蜀,居住遂州长江县(今蓬溪县长江坝)。曾拜谒无相大师金和尚,请求皈依佛门。时年25岁,无相为了让他虔心深造,派他到彭县鹿山结庐居住,使其清心寡欲,凝神静悟。他潜心礼佛,养性修真,十年面壁,禅定大进,终成一代高僧。

“克幽禅师”的由来

相传为皇帝之孙 因避难来到蜀中

克幽禅师传说为唐王朝第四代天子唐中宗(李哲)的孙子。李哲的长子名守礼,封雍王;次子名守义,封郁王,封地便是陇西。守礼膝下无子嗣,仅守义得一子,取名文通。

郁王后因劝谏玄宗不要父纳子妻而被处死,文通在心腹家将李晟的保护下,从陇西逃往蜀中避难。李文通先欲投奔剑南节度史,但剑南节度史刁滑势利,尤恐祸及己身,于是用花言巧语诱骗文通,并让李晟带文通速到川中遂州(即今之遂宁)剌史李巨处避难。李巨便安排文通、李晟在城郊之长江坝隐居。

流浪街头走投无路 被无相禅师收为门徒

唐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玄宗正式册封杨玉环为贵妃,其兄杨国忠也得到高升。天宝十年,南诏叛乱,杨国忠奉旨到蜀中督军,剑南节度史为取宠杨国忠,将文通信息密告杨氏。杨国忠早对郁王阻谏恨之入骨,现正好斩草除根。急令剑南节度史派人赴遂州将文通处死。李巨闻讯万分震惊,亲赴长江坝叫文通主仆火速逃走。当文通刚走不远,遂州兵马总管段子璋追兵赶到,搜捕文通落空,于是移罪李巨与李晟二人,乱刀将其杀害。文通在草丛中亲眼看到亲人被杀的惨景,立志报仇。他昼伏夜行,避开奸党搜捕,历尽艰辛,终到益州成都。

益州长史收留了文通。文通要求长史送他回京辩冤,遭长史拒绝,文通愤然出走,流浪于成都街头。可他身无分文,形同乞丐,不幸病倒,后得净居寺无相禅师救助。文通走投无路,决心出家修行。无相禅师为禅宗八代高僧,世称东海大师,察其意诚,求佛意志坚定,言语相投,乐意收为门徒,取名“无住”,随即为他剃度,受了“具足戒”,并口授释家修行心要促其禅悟。

不久,消息又被剑南节度史知晓,勒令成都县令杨翌要无相禅师交出文通。否则,要无相与文通同罪。无相禅师秘嘱文通速奔南阳白崖山党子谷慧忠禅师处避难,自己在禅堂坐化圆寂。至德二年,肃宗李亨感念郁王无辜遭难,诏令全国搜寻文通下落,并召文通回京,然而文通已遁入空门。

佛学精深备受尊崇 皇帝赐“克幽禅师”法号

相传,唐肃宗晚年听闻无住道行高深,遣中使孙朝进将他迎到京城,入内宫受供。唐广德二年(764)在禁宫讲《仁王般若经》。永泰元年(765),辞京回白鹿山,皇上同王公大臣把他送到京城光顺门。大历二年(767),东川节度使杜济礼请其住持遂州的石佛寺(即后来的广德寺),为四众弟子讲经说法。

公元763年,唐代宗李豫即位。大历七年(772),据传石佛寺寺内忽然呈现吉祥光华,无住身坐圆光中,人们非常惊异。由于遂州刺史鲜于曼、代宗皇叔李朴,对他特别虔诚信奉,经常参拜其座下,礼问佛学秘要。大历九年(774),他又奉诏入京,与道士史华论义,华理屈,他更受尊崇,回川时奖赐极隆。由是学徒云集,争来寺内恭听法音和接受戒律。

大历十三年(778)六月,代宗敕赐寺名为“禅林寺”,赐紫衣,赐“克幽禅师”法号,拜为护国三藏法师,命颜真卿书该寺匾额。公元782年(建中三年),唐德宗御敕“禅林寺”为“善济寺”。贞元三年(787)九月十一日,克幽升坐殿堂,无疾圆寂,享年60岁。遂州刺史韦成武令其门徒在寺南建舍利塔安葬。

“克幽禅师”与观音文化

“男观音”称谓由来已久 克幽的传说从北宋流传至今

在遂宁有着这样一首民谣:广德寺菩萨灵,克幽禅师男观音。人们认为,克幽禅师是观音的化身,与遂宁的观音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也有人将克幽禅师称作“男观音”。

其实,这种说法从北宋时便广为流传。北宋谢瑾在其所写的《遂州广利禅寺善济塔记》中对这段传说有着这样的记载:克幽肉身塔“遭会昌毁灭,塔圮成池,白莲化生……山谷之间,光相环绕……观音圣像仿佛其中,相国琅琊公掘寻灵迹,得钩锁骨如紫金,此皆观音大士化身,复为建塔,立殿其侧。川县僚属,僧道士女,无贵贱老幼,倾心崇敬。”

广德寺塘底异骨现“观音大士” 遂宁“观音故里”由此得名

为什么民间传说会认为克幽禅师是观音的化身,而这样的传说又为什么会得到皇家的认定呢?

相传会昌五年(公元845年),唐武宗灭佛毁寺时,遂宁广德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在灭寺当日,广德寺克幽禅师灵塔自陷为荷池。58年后,即唐昭宗天夏三年(公元903年),遂州刺史王简升堂审案,常见堂后有一个老和尚,审案正确时老和尚点头,审案错误时老和尚摇头,日久引起了王简的注意。

一天,王简审案结束,安排衙丁尾随老和尚。当追至广德寺荷花池边时,老和尚不见了,衙丁禀报,王简甚疑,下令排水挖塘找寻,终于在塘底发现一串连锁异骨,上现“观音大士”四字,传说此乃观音菩萨的化身。王简将此上报朝廷,不久之后唐昭宗敕赐“再兴禅林寺”,复修寺庙及克幽禅师灵塔,并在灵塔前新增一殿堂,以克幽禅师像塑观世音菩萨圣像,世人称为“圣观音”。

就此,朝廷正式确认遂宁为观音故里,敕封广德寺为观音道场。克幽禅师更被认定为观音化身,其寺庙广德寺也被后世历代朝廷及民间奉为观音道场。信众把克幽禅师尊崇为“活观音”“观音化身”。

一生历经艰辛寻求真理 克幽与观音的传说经久不衰

广德寺自唐代宗永泰元年直到明代,极盛时曾主领川黔滇三百余山,被尊为“西来第一禅林”,成为闻名遐迩的川中名胜及佛教圣地,每年香会和观音生日,香客游人如云,年久不衰。寺中所立“圣旨牌坊”上的“敕赐禅林”金字为唐朝书圣颜真卿所书;寺有五宝:缅甸玉佛、明代圣旨坊、济善塔、九龙碑和两颗皇帝御赐玉印。存放克幽灵骨的善济塔上刻有诗句:池涌瑞莲观自在,塔藏金骨显克幽。这座复建于宋朝的古塔与其塔前的活菩萨殿一起证明着克幽禅师为皇家与民间认定的观音化身。

在唐朝历史上曾有数次的佛道之争,皇家为了再兴佛教,为了拉近皇家与佛教信徒的距离,认定这样一位拥有皇家血统的禅师为观音化身是很有可能的。但除了皇家的认定,克幽禅师一生历尽艰辛寻求真理,以普度众生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也正符合了民间信仰中观音的形象。至今,遂宁都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克幽禅师济世救人的传说,因此克幽禅师是观音的化身能历经千年而不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