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策略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幼儿回答错误老师该如何回应他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策略

幼儿园数学活动中教师的有效提问策略

2024-06-04 00:4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比如,大班的数学活动“小鸟飞来了”,这是一个加减法的活动,图片上有飞来或者飞去的小鸟,还有停留在电线杆上的小鸟。

问题1:如果教师想让幼儿准确地说出飞来了或者飞走了几只小鸟,教师若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又来了几只小鸟?”幼儿肯定一下子就说出来了几只,不需要去思考是飞来还是飞走。这就失去了观察图片的机会。

教师应该这样问:“小朋友们,还有一些小鸟不在电线杆上,正在飞呢。你们仔细观察,这些小鸟是飞过来了,还是飞走了呢?”当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时候,可以继续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给幼儿阐述自己的发现,让他们在观察中学会思考。

问题2:当教师问小朋友“你们会看着这一幅图来提一个问题吗?”有个小朋友的回答让我印象很深刻,幼儿直接说:“图上一共有几只小鸟?”显然才上大班的幼儿对于看图提问题还很陌生。后来我说:“那你们会把刚刚我们看到的事情说出来吗?电线杆上有几只小鸟?又来了几只?一共呢?(教师边指图片边提示)”

这个时候给了幼儿一个示范和提示,幼儿立马就明白了。所以,要通过合理的提问来启发幼儿思考。

对于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教师可以提不同的问题。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较难的问题,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需要巩固教学效果的问题,这样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可以设计一些在他们能力范围内的问题,以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又如数学活动“小鸟飞来了”,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图上有什么?”对于能力中等的幼儿可以问:“电线杆上有几只小鸟?”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可以问:“图上说了一件什么事情呢?”

所以,教师准确把握幼儿特点来选择合理的提问方式,从而使每个幼儿都乐于主动地回答问题,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

(二)着眼提问的引导性,经历真实的学习过程

我们在提问时候,虽然是按照幼儿的兴趣和年龄特点来设计问题的,但是也要正确地进行引导,避免幼儿答非所问。所以,这对于教师来说就要求提问有引导性。

比如,当教师出示各种大小不同的饼干图片时,一开始可以问:“黑板上有什么呀?”幼儿肯定是回答:“饼干。”教师接着可以问:“这些饼干一样吗?”小朋友说:“不一样!有红色,有黄色……”

如果幼儿们只发现了颜色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说:“是的,颜色不一样,还有哪儿不一样呢?”接着引导启发幼儿去回答问题。如果教师不去一步步地引导,幼儿的回答会比较零散。

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我们还可以创设一些好玩的游戏情境来进行引导。比如,数学活动“分点心”,我们可以说:“今天来了两个小动物,他们带来了好多点心。”

幼儿们一听到小动物和点心,立马就有了兴趣。教师接着引导:“这么多点心,该怎么分呢?”这样的提问调动了幼儿们的兴趣。对于大一点的幼儿,还可以用布置任务的方式来进行引导。比如,数学活动“给小动物送花”。教师开头创设的情境可以是:“今天,小动物的花店开业啦,想请你们去帮忙,你们愿意吗?”

幼儿们都有想要做事的欲望,听到请他们帮忙,自然会特别感兴趣。教师接着提问:“这么多花,我们可以怎么送呢?”引导性的提问可以引起幼儿的思考、探究。在活动中,教师还可以考虑幼儿原有的经验水平,来展开一系列有序的引导提问。

(三)关注提问的层次性,凝炼教学的经验探索

数学活动是为了激发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教师设计的问题应该由浅入深、逐层递进,从而推动幼儿一步步向前。教师可以通过层次性的提问,引导幼儿大胆地探索尝试,这样不仅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求,又使幼儿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得到一定的发展进步。

比如,数学活动“图形分家家”游戏,这个活动是让幼儿们学会按照图形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进行多次分类的方法。那么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形的不同时,可以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这时候幼儿只要把自己看到的告诉教师。

接下来我们可以问具体一些:“他们都一样吗?哪里不一样呢?”当幼儿把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后,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出要求:“你会按照不同的特征来分类吗?”这样一步一地提问,从浅入深,推动幼儿一步一步向前,不仅鼓励了幼儿思考,更提高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述能力。

一般层次性的提问中,一开始都是开放性的提问,没有固定的答案,它不受情节的限制,既可以为幼儿提供创造性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又有了一定的难度。比如,教师今天出示一幅图片,可以问幼儿:“你看到图上有什么呢?”幼儿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观察来回答教师的问题。这就需要他们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进行观察。有层次的提问可以让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发散幼儿的思维。

(四)不断推进有效追问,达成提问的最终目的

要想让一节数学活动生动有趣, 那么教师的提问一定需要灵活多变,不能背书式的把事先想好的问题直接问出来,应该根据幼儿的情况,根据幼儿提出的问题来设计提问,也就是教学活动中经常所说的追问。

1.集体环节的追问

集体环节是数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帮助幼儿明确活动规则,为幼儿的操作活动做好准备和奠定良好的基础。如“娃娃玩球”活动中,当示范的幼儿在底板上把娃娃从小红旗处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好队后,教师出示了大小不同的皮球卡,并问道:“娃娃们今天除了排队,他们还想玩踢球的游戏呢,你们看这些皮球一样大吗?”“我们怎么给他们发皮球呢?”

有的幼儿说:“一人发一个。”教师立即追问:“小娃娃发什么样的球呢?大娃娃发什么样的球呢?”从而引导幼儿说出“小娃娃发小的球,大娃娃发大的球”的规则。

活动的关键是怎样去比大小。为了帮助幼儿理解这一问题,在导入活动中,当一个幼儿找到并说出最小的娃娃时,教师可以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如果幼儿说:“我是看出来的呀!”也许幼儿是明白的,但是他们不会用语言进行表述。于是,这个时候教师可以拿起第二个小娃娃问道:“这个娃娃也挺小的呀,它为什么不是最小的呢?”

幼儿这个时候说:“这个娃娃大一些。”教师接着问:“你怎么知道这个娃娃大一些呢?”

然后故意说:“我觉得她也很小呀。”一步步地追问可以激发幼儿想出各种各样的方法,有的幼儿会说:“老师,你可以放在一起。”“老师,你比一比。”

最后在教师一次次的追问激发下,幼儿最终想出了好办法:“放在一起比一比!”从这节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得到的比大小的方法不是教师直接告诉的,而是在教师追问下自主探讨出来的。幼儿自己获得的比大小经验还可以在以后的“比长短”中也用到呢!

2.操作环节的追问

操作环节也是整个数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检验幼儿掌握所学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提供各种丰富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与材料的互动中掌握一定的数学经验。那么,幼儿在操作材料时,教师应该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是不是只要在一旁看就行了呢?

笔者认为,幼儿在操作材料时,教师要观察幼儿操作的方法和过程,在观察的基础上及时追问,来了解幼儿的想法和思路,从而真正了解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水平。当然,这里也要把握一个度,切忌在幼儿思考的过程中打断幼儿的思路。

比如中班数学活动“送礼物”,有些小朋友很快就给小动物送上了相应的礼物,当一个幼儿匆匆准备收材料了,教师问他:“为什么你要给小动物送两种颜色的花呢?”幼儿说:“小动物的要求是这样的呀。”

教师又接着追问:“那为什么红色的花是两朵不是三朵呢?”他们又会说:“小动物的卡片上还有数量的要求。”如果幼儿不知道怎么回答,教师可以故意犯个错,问:“我这样送给小动物可以吗?”他就会告诉教师不可以,因为自己是看着任务标记去完成的操作。所以,通过教师一步一步的提问,使得幼儿的思维更加清晰。

3.评价环节的追问

数学活动中的评价环节是教师组织幼儿回顾学习过程、交流操作结果、梳理和提升学习经验、对问题形成共识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教师不仅能够了解幼儿对相关数学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还可以了解到幼儿在操作中的问题和困惑。教师及时提出问题进行集体讨论,以帮助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尤其是在交流中,教师的追问可以让幼儿发现自己之前操作中的问题,并进行小结提升。比如小班数学活动“水果店”,教师在评价环节可以找一些有问题的操作,问问幼儿“对吗?”“为什么是不对的呢?”“你是怎么想的呢?”这样一系列追问,以帮助幼儿梳理这节活动中的核心经验。

也可以找一些正确的操作,用同样的方法去追问幼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并不是幼儿会做就一定清楚,也不一定会做就会准确地表达。教师可以通过追问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加明确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幼儿的数学经验,帮助幼儿梳理思维,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从以上可以看出,在幼儿园的数学活动中,巧妙的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究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都贯穿着教师大大小小的提问。合理科学的提问更是能激励幼儿主动探究,真正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和能力发展。

提问看似简单,但实施起来却往往有相当大的难度。作为那些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幼儿的“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我们一定会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突破飞跃,为幼儿数学活动不遗余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希望提问的有效策略的研究能够为幼儿数学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意义。

关注“奕阳教育”了解更多学前教育资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