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却很高,与中国曾是宗藩关系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尼泊尔 它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却很高,与中国曾是宗藩关系

它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幸福指数却很高,与中国曾是宗藩关系

2024-07-14 09:5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尼泊尔作为喜马拉雅山南麓的一个小国家,它北邻我国,其余三面与印度接壤,是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内陆山国,世界十大高峰有八座就在中尼边境。尼泊尔历史文化深厚,拥有众多历史古迹和绝美的自然景观。

它于1791年向中国清朝称臣内附,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宗藩。当时清朝和尼泊尔的宗藩关系,是非常现实和理性的战略关系。到了19世纪,尼泊尔被英国侵占。

但在清朝的所有藩属国中,尼泊尔算得上是忠心耿耿。咸丰初年,清朝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当时的藩属国中,只有尼泊尔上奏清朝,请求派出军队进行助剿,但清被朝婉言拒绝。

到了同治、光绪年间,很多藩属国被迫脱离了与清朝的宗藩关系,尼泊尔当时也受到了英国侵略,却依旧暗中坚持向清朝送贡品,一直持续到公元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才停止进贡,并脱离了宗藩关系。

清朝灭亡后,很多藩属国仍然保留着君主制,如越南,到了1945年保大皇帝退位后才废除君主制。但尼泊尔则是到了2008年才宣布废除君主制,改为共和制。

虽然尼泊尔在历史上有一段时间是属于中国的,但在国内旅游市场还未像今天这般繁荣之前,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亚洲还有这么一个国家。

《尼泊尔——人民与文化》中,就有这么一段内容:作者在2000年秋天去尼泊尔访问时,在特里布文大学遇到一位尼泊尔教师,对方感到很惊奇,并说长期以来已没有看见中国学者前来进行访问。二人闲聊中,这位老师透露自己曾在一次国际会议上遇到一位年轻的中国学者,他热情地与之攀谈,但是对方却迷惘地说:“尼泊尔在哪?”这令他有些心灰意冷。

不过在随着中尼民间文化交流的增加和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尼泊尔已成为中国人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想必那位老师也感到很欣慰。

尼泊尔之旅,有三种风景不可错过:一是寺庙,二是自然,三是寺庙与自然之间的生活。

尼泊尔是一个寺庙之国,释迦摩尼佛祖就出生在这里。有人说,在尼泊尔“屋有多少,庙有多少;人有多少,神有多少。”这话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说明宗教在尼泊尔的盛行程度,反应出各种神衹在人民生活中所占的地位。

其首都,加德满都更是有“寺庙之城”著称。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宗教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创作的冲动有着深刻的影响。

曾有不少人问我,论幸福指数高,应该是像芬兰、瑞士、丹麦这样的发达国家。尼泊尔那么穷那么落后,为什么幸福指数高? 究竟什么是幸福?每个人的认知都不一样,但普遍认为幸福的基础是要有高收入。除了这一点,还离不开国家发展、社会福利等因素。

但反观尼泊尔,这些硬性条件都达不上。当年强大的沙阿王朝国王也没有带领尼泊尔国民走向富裕。尼泊尔人的幸福感似乎与物质无关,而是源于信仰和精神。

尼泊尔自1955年实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至今,已过去半个世纪之久,但尼泊尔仍旧是世界上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状况?值得研究和深思。

有人说,是宗教阻碍了他们的发展,也有人说是他们懒惰。曾去尼泊尔旅行两次,尼泊尔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是为生活奔波的人,因而说他们懒惰,我认为不妥。但宗教文化(以印度教种姓文化为主)确实给尼泊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里简要分析一下(从《尼泊尔——人民与文化》得出):

印度教种姓制度作为外来文化,它在尼泊尔形成的面貌与印度有很大的区别,虽然不像印度那般传统守旧,但由于统治阶层长期的提倡,以及尼泊尔特有的自然环境的影响,当地人相信,人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命运和生活的环境的;一切均有神圣的外界力量所决定。

虽然1963年,尼泊尔颁布了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但这种深刻的宿命论观念,对伦理、道德规范、事业心和创业精神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因而也必然会对发展的态度起到负面作用。

种姓制度的影响力依旧在尼泊尔普遍存在,尽管官方不再承认,但大多数人依旧是按种姓划分的。除此之外,尼泊尔人对统治阶层的依附思想和严重依赖外援。

由于尼泊尔特殊的地理位置,它比较容易取得大国的援助。久而久之,一些人便产生了一种严重的依赖心理,并且认为各国提供的援助都是理所当然的。

但不论是种姓制度文化和强烈的依附思想,都只能说明尼泊尔欠发达、或发展慢的一个因素,无法结出与“幸福指数”的直接关系。

尼泊尔人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幸福指数?说实话,我不知道尼泊尔的幸福指数的依据和出处来自哪里,但就这个问题,我曾和一个尼泊尔朋友交谈过。

这位朋友微笑并明确地告诉我:“大多数尼泊尔人是幸福的,虽然国民收入低,但因为信仰,我们精神充实,也容易满足。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尼泊尔人的幸福感更是高了。”

尼泊尔是否真的是世界上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之一,这已经不重要。但《僧侣与哲学家》中,有这么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如果心灵价值不再成为社会激励人心的事,那么物质进步就变成一种面具,遮蔽了生命没有方向感的事实。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