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民居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利龙头村好玩不好玩的 徽派民居

徽派民居

2024-05-27 17:3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徽派民居——平利文化的符号

平利县文化文物广电局

 

徽派民居作为明清建筑的典范,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符号。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的足迹几乎遍布了全国各地,正所谓“钻天洞庭遍地徽”。也正是徽商,远赴他乡来到陕西,经营着茶叶和盐业贸易。

在平利县,还留存着旧式徽派民居。那是兴隆镇的刘家花屋、广佛镇的周家花屋、长安镇的洪家祠堂、吴家祠堂,这些清代民居,共同的特点都是四合院,青砖青瓦,封火墙,屋檐饰勾头的水,它们是今天平利县极力打造的特色民居的模版。

今天无论是老县镇的凤桥村、长安镇的张店村、广佛镇的塘坊村,还是城关镇的龙头村,无论是大贵镇的百家湾村还是三阳镇的泗王庙村,无论是八仙镇的龙门村还是西河镇的魏家坝村,映入眼帘的均是“碧水蓝天马头墙,翠竹绿树映山庄”的古色古香、特色独具的结构简捷明快的“新徽派”建筑。这种建筑不仅外观好看,坡屋面的屋顶有利于防水处理,隔热效果也很好。青峰历历,山峦的弧线,显得那么柔和;小溪潭碧,山的倒影,是那样的静雅;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掩映在绿树环绕,花木葱笼的山凹里、杨柳依依的小河边,向阳坡里的茶园中,茶姑数人如花点缀,茶歌嘹亮,悦耳动听,风舞岸柳,绿杨迷眼,翠竹临风,鹭飞悠悠——类似这样的环境,在平利乡村,可以说是比比皆是的。新徽派建筑,让平利的乡村美不胜收。

徽派建筑在平利的遗存现象和平利的茶叶贸易有关。茶叶成为徽商在陕西境内经营的重要产业。平利盛产茶叶。早在唐代,平利的茶叶就是安康的贡品。《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金州的麸金、茶叶、漆……等,列为朝廷贡品。”明清时期,安康的茶叶贸易非常活跃。直到今天。茶叶、保健茶绞股蓝已经占据平利绿色经济的半壁江山。

当一簇簇依山傍水,犹如明珠一般散落在平利的村落映入眼帘,当一座座古风古韵、绿水萦绕的石桥踏在脚下,当最后的目光锁定在那白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徽州民居建筑群时,心一次次地被震撼,陌生、熟识、亲切……各种记忆的符号此时一股脑地涌上来,融汇在一起。如今,徽商在平利甚至在全国的故事对老一辈人来说,可谓是了然于心,它们像时间一样深入到骨髓里。这些故事和传说,依然成为今天平利人做买卖的励志故事和商贾名言。今天的平利、绞股蓝贸易已遍布全国。

自安康沿308省道驱车南下进入平利境内,从狗脊关至湖北边界关垭子,百里浅山川道镶嵌着一个又一个徽派特色民居新村。白砖房、青瓦顶,格子窗、码头墙、飞檐翘角……这种建筑模式的房屋矗立在路旁,一座座连成排,整齐划一,恰似江南小镇。这便是平利县在民居改造中推行的标准建筑模式: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陕南民居特色,自创的陕南徽派民居。如今,平利县的农村已经有不少农民将房屋建造或改造为这种模式,在一些示范村,这种模式已经普及。

城关镇龙头村便是这些示范村的典型代表。走进城关镇龙头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依山傍水、错落有致的徽派民居,一道道清澈见底的引水渠,一块块整齐划一的绞股蓝产业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好一派美丽的新农村景象。来到村里农家乐经营大户贺胜梅的农家小院,一幢两层徽派民居独具特色,青瓦白壁马头墙,古香古色格子窗,厨厕圈沼相配套,庭院鸟语花香,绿树成阴,盆景清新别致,月季独自开放。贺胜梅热情地说:“现在不少盖了徽派民居的村民打算发展‘农家乐’,‘乡村游’已成为龙头村充满生机的新兴产业。”

实际上,特色民居只是平利县委、县政府确立“生态立县”战略,提出“建设陕西最美丽的乡村”的目标。徽派民居改造成为这个战略的五大工程之一。借鉴徽派建筑风格,结合陕南民居特色,一种新徽派民居格局被平利锁定,这种建筑模式不仅成为靓化民居、特色民居的重要表现载体,而且成为弘扬平利徽州民居文化和徽商文化的重要依托。借着陕南的美誉和徽州民居的文化底蕴,平利的“徽派建筑”已经成了一张名片。

 

(原文作者:周根红,外来游客,南京大学讲师,原文做过修改)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