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河,在蝶变中承古开新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平凉泾河治理最新消息今天 泾河,在蝶变中承古开新

泾河,在蝶变中承古开新

2024-06-30 21:29|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泾河,在蝶变中承古开新 时间:2023-11-01 11:22 浏览次数: 次 来源:平凉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柳娜/文 王亮亮/图 字体: [ 大 ] [ 中 ] [ 小 ] 分享:

泾河,在蝶变中承古开新

——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建设纪实

柳毅传书、魏征梦斩水龙……一个个美丽的传说镌刻在河流蜿蜒的身上,一粒沙、一块石头,都记载着过往时光的起落沉伏,浓缩着浩瀚久远的时光密码。泾河,是平凉的光环,也是平凉的生命。

乾隆五十五年,奉旨探查泾河清浊的平凉知府胡纪谟,就以《泾水真源记》及所附《探泾源》诗上达天庭。其诗有云:“无数泉飞大小珠,老龙潭底储冰壶。汪洋千里无尘滓,不到高陵不受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发端于六盘山东麓宁夏泾源县的泾河,浩浩荡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千百年来,一路慷慨施舍,一路广布恩泽,培育了陇东文明、养育了平凉儿女,千回百转地流淌到今天。岁月抹不去历史的创痕,河流洗不尽积年的风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丽的泾河逐渐变得黯然失色:上游来水减少,泾河河道干涸,逐渐断流,裸露的河床沙化严重,风一刮,沙尘弥漫;非法采砂的人,将河道挖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严重削减了城市防洪泄洪能力 ……从此,描写泾河的诗文,已很难再见到“清流”“碧波”之类的描述。穿越时光的隧道,泾河一路风尘仆仆、满心伤痕酸楚。泾河,是平凉人的心灵源头和情感活水,每个平凉人都盼着它能够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顺应时代要求,回应人民期盼。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启动。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是省列重大项目,是平凉市委、市政府重点规划项目。2020年10月20日,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分五个子项目批复初步设计并组织实施,其中,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西起平凉市博物馆西,东至纸坊沟,全长9.25km,支流颉河0.89km。建设内容主要分为岸上、岸下两部分。岸下部分主要包括河道疏浚、堤防加固、桥基防护、滩地绿化等工程;岸上部分主要包括节点广场、管理用房、海绵城市提升改造,乔灌木栽植、桥梁及栏杆亮化工程等。沿河打造一带八景,以河为轴,贯穿龙隐广场(龙隐泾湄)、泾河生态园(泾水流韵)、崇文园(水墨洒泾)、传书广场(泾波传情)、嘉禾园(陇耕仓廪)、虎山广场(流泾岁月)、泾水苑(百鸟鸣翠)、河兴园(万涓归淙)八个景点,坚持“有水则清、无水则绿”,把城市建设与自然景观、山水环境、人文生活融合起来,把泾河建设成为平凉人民的生态河、文化河和幸福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让平凉市民切实感受到好生态好生活,是我们的追求。”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是平凉市民高度关注的民生工程,市委、市政府始终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的重要理念,把加快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一期工程作为改善平凉生态环境的大事要事来抓,以强烈的勇气担当推进项目建设。“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条件下,全力推动项目建设‘往前赶’,早日给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市上主要领导深入建设现场,精心谋划部署,持续高位推动,并多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一系列难题,为项目有序开展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天时、地利、人和!”市住建局充分发挥牵头职能,完成了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规划编制及批复工作,衔接申报政府专项债券、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央预算内资金、海绵城市补助资金等各类资金支持,启动实施了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同时组派专班常驻施工现场,蹲点包抓项目建设,全力协调解决影响工程建设的难点、堵点问题,保障了项目顺利建设。建设单位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施工单位省建设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市住建局、市水务局的指导下,加强标准化建设,严控工程质量,把安全生产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坚决防范遏制各类事故发生。同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注意工程细节,充分展现良好的景观效果和风貌,共建城市最美风景线。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三年时间,1000多个日日夜夜,全体建设者风雨无阻、加班加点,指针拨转,回到那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7月15日,泾河生态文化园陇上行亲水平台最大钢结构构件2#三角区钢构件,经过9个小时的有序吊装作业后,钢结构构件支座稳稳落在混凝土桩盖梁预埋件上部,标志着泾河生态文化园陇上行亲水平台钢结构吊装任务顺利完成!泾河生态文化园是项目主要节点之一,而文化园内的陇上行亲水平台是工程中最大的难点,它的基础由13根直径为1.2米—1.4米的混凝土桩组成,最深的桩深入地下12米、地上10米,桥面由9跨组合式钢梁焊接拼接而成,最大跨度24.43米,其中组合式钢梁重量从14吨到65吨不等,钢结构总重达247吨。这样复杂的钢构如何焊接,如何安装完好,保证它的安全性,考验着每个工程人员。为保证吊装任务的顺利完成,项目全体人员克服了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多次组织召开专项会议,针对预埋件焊接、钢结构组合式焊接工作进行了详细部署,根据现场实际编制了专项施工吊装方案,并对钢梁卸车、施工材料到货核对、主梁与次梁、钢梁支座与预埋件焊接等环节易出现的问题制定了针对性解决方案。自钢梁材料进场后,项目部高效协调人员和物资,积极组织场地平整压实、吊车位置的确定、预埋件坐标核对及钢结构构件定位施工,确保施工工序无缝衔接,为钢构件顺利吊装做好铺垫。随着最后一道工序,陇上行亲水平台正式完工。当陇上行亲水平台呈现在市民的视野,引来众人欢呼。“以前的泾河河道亲水性、生态型差,现在的泾河让人与水的关系更为亲密。”市民李永乐说。工程的成败在于规划,在于细节。在规划设计上,对堤防加高、加固,海绵设施、河道内生态修复等重要节点的建设,组织专家、部门反复论证比较,制定精细的实施方案,力求安全、舒适、美观。在施工过程中,对于透水混凝土非机动车道、绿化亮化等设施建设,严把建筑材料、样式、工艺关口,力求工程更精致、精美。

混凝土强度、平整度、密实度必须达到要求;井盖须与路面齐平;绿化采用灌木、乔木、草皮相结合,做到春赏花、秋观叶;对河床内裸露的黄土,撒草籽进行复绿;增设座椅、书吧、唱吧,方便市民休息休闲……

一头连着城市品质,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从谋划到建设,从建设到即将完工,艰苦奋斗、迎难而上、追赶跨越、精准精细,写在每一个建设者脸上。“以系统观念、前瞻思维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规划设计黄河流域平凉市泾河干流综合治理项目防洪及水生态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立标打样绿色生态走廊。”市城乡发展建设投资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说。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渊。建设植草沟9.4公里,砾石盲沟2.9公里,雨水花园0.49公顷,下沉式绿地10.7公顷,透水铺装9.25公顷,生态岸线17.6公里,堤防加高3.67公里,堤防基础加固11.93公里,河道内生态修复及滩区治理约36.8公顷……岸下夯基,岸上绿化美化,一串串数字背后,一幅海绵生态画卷徐徐展开。“施工单位设立了一个倒排工期计划,我们也是每天进行检查落实,像这里透水混凝土铺装,另一边种花草,修筑植草沟,都是同时交错进行的,也是为了保证项目能顺利建成。”工程监理单位建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项目建设中风雨兼程、日夜奋战的广大建设者们,在项目建设中顽强拼搏、争先创优的广大干部们,这些平凡的微光汇成火炬,带来温暖。河流无需言语,却给你答案!金秋十月,一条海绵化的、绿色的、生态的、文化的、有生命力的河道呈现在市民眼前。它既是一条“水脉相通、绿带穿城”的人文生态美景和海绵廊道,让河道行洪能力等级达到50年一遇的标准;也是一件艺术精品,河岸两边的八大景观惊艳了世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古典园林艺术精华、现代景观理念精粹在这里得到了完美融合。

泾河生态园为泾河精彩开篇,园区注重精神的探索及传统文化的保留,一部巨大的《九百里泾河东入渭》的泾河流域图,以书卷景观的形式在大地上铺开,在这里,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人们日常生活的片段重叠,可进行休憩、交谈、滑板、散步等各类动静相宜的活动,陇上行亲水平台上,可以第一全景视野欣赏泾河水岸的拂晓与落日。

崇文园是浪漫泾河的诗意延展,设计风格庄重质朴、明朗大气,林中掩映的小书屋是景观,也是心灵的休憩地,书屋里有《道德经》《传习录》的部分篇章,引领游人追思古哲先贤经典学说,传统文化元素遍布全园,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平凉诗句的“书简”,与园内景观协调统一,共同组成美观雅致的游园环境,并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中给人们丰厚的精神滋养。

“柳毅传书”是泾河文化浓墨重彩的一笔。传书广场运用情景化的方式记录了柳毅传书的故事,广场还以植物造景为手段,采用复合层次的绿化,以清新、高雅、优美为目的,强调视觉效果。龙隐广场用巧妙的设计手法,将“龙隐泾湄”的生动的记忆用石刻保留下来,原生态的设计演绎崭新的体验。 虎山广场将黄帝问道、秦始皇登临崆峒、苻坚置郡等古老的地域文化传说与历史事件串联,呈现着平凉千年的文化底蕴和发展历程。嘉禾园借助五谷亭、彩陶墙、二十四节气展板塑造了该区域的文化风格,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50个碑刻将平凉的历史故事讲说,串联起嘉禾园和泾水苑两大园区,串联起平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泾水苑让人有一种漫步林间的光影体验,张扬灵动的线条将绿植与步道分割,有着江南古典园林的秀色与婉约。河兴园草木茂盛,清幽舒适,园内安置了娱乐设施,是孩子们尽兴玩耍的空间,是记载市民生活方式的舞台。

“盼了多少年,这条河终于变成了梦想中的模样……”家住世纪花园的史育芬是工程建设的见证者,提起这条河,就打开了话匣子。市民王天明就住在附近,他说,每天来这里晨跑已经成为了习惯,“小时候就特别爱在泾河里玩,现在泾河的景色更美了,文化气息更浓了,来的人也越来越多,真的成了平凉的网红打卡地。”

“现在的泾河,景色真美、真大气!”这两天,市民李兰兰每天都会到泾河畔遛弯,和许多世代生活在这里的“老平凉”一样,几年前他天天盼着被视为“城市之殇”的泾河能够再现波涛拍岸、游鱼如梭、水鸟起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昔日风光,如今,他看到了久违的鸟儿再次飞回,感到发自内心的喜悦。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泾河显得格外迷人,不少市民来到泾河边一边散步,一边感受着凉爽的秋风。毗水而居,也是一种幸福。通过泾河综合治理,平凉城市品质得到极大提升,沿河两岸商业经济日趋繁荣,酒店餐饮升级改造,生意异常红火。土地附加值得到显著提高,市民幸福指数得到极大提升,产业带动效应凸显。

生态蓝图已经擘画,古老大河翻开新页。市委、市政府谋划的是未来,受益的是百姓。一条河激活一座城。泾河的蝶变,在此写下生动绚烂的一章。新发展蓝图正蓬勃盎然。泾河正发挥着防洪、灌溉、旅游、调节城市空气的巨大效益。两岸青山相对出、一河清水向东流,只待时日,正在今朝。惟愿泾河浩荡,喜看万物繁荣。古老的泾河故事正在翻开新时代的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篇: 崆峒山景区的秋光里,藏着甜蜜“秋日三件套”

下一篇: 平凉市举办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训班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