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回应“中学污染事件”七问:否认周边土壤和水受到污染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常州新闻重大新闻事件 常州回应“中学污染事件”七问:否认周边土壤和水受到污染

常州回应“中学污染事件”七问:否认周边土壤和水受到污染

2024-05-14 18: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近日,“常州毒地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今天(4月18日),江苏省常州市政府对报道中反映的地下水、土壤等六大环境问题作出回应。回应表明,报道中所指出的环境指标均符合标准,生态隐患可控,同时,也不存在大规模填埋危废的情况。

18日下午,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向澎湃新闻发来了近5000字的书面材料,就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日前报道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土地污染以及部分学生出现环境异常反应”事件做出回应。在说明中,常州官方多次援引相关“监测数据”、“检测数据”,以此来表明“常外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央视视频截图

常州官方向澎湃新闻发来的书面材料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于4月17日播出“不该建的学校”报道之后,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于当晚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联合调查工作组,本着对师生健康高度负责、对环境污染“零容忍”的态度,迅速展开相关工作。

事件背景:学校周边“毒地”土壤修复散发异味,引家长忧虑

据澎湃新闻此前报道,2015年12月下旬以来,常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常外”)附近的地块——位于常外北侧原常隆、华达、常宇化工地块(以下简称“原常隆地块”)进行土壤修复(原打算土地修复完毕后进行商业开发)。在土壤修复过程中,该地块散发出刺鼻的异味,这让部分教师和学生家长意见很大。

不少学生家长进而联想到,自2015年9月常外搬迁到新北区的现新校址后,多名学生出现皮肤过敏、咳嗽、流鼻血、呕吐、口腔溃疡等不良反应。家长们质疑,这可能与学校附近正在进行土壤修复施工的“毒地”有关——该地块的前身是2010年整体搬迁的常隆化工有限公司。

随后,常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家长向当地学校、多个政府部门以及媒体反映此事。澎湃新闻于2015年12月下旬进行了采访,2016年1月13日刊发了报道《常州修复“毒地”土壤或致学生过敏咳嗽,附近一中学停课》。

在学生家长通过各种渠道反映此事并经媒体报道后,常州市和新北区政府对原常隆地块的土地用途作出重大调整,表示该地块不再从事商业开发,而是改为绿化和公共配套设施用地,并将对土壤修复方案进行进一步专家论证。

4月17日,央视《新闻直播间》针对此事再次进行了“不该建的学校”专题报道,提及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此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各界关注。

回应1:到底有多少学生身体出现异常症状?

常州外国语学校新北校区以及学校旁边的土地。 东方IC 图

据央视4月17日报道,自从2015年9月份常州外国语学校搬到新北新校址后,很多学生因为环境污染,出现了各种不适症状。

报道称,“据了解,常州外国语学校先后有641名学生被送到医院进行检查。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

针对央视报道的常外“有493人出现皮炎、湿疹、支气管炎、血液指标异常、白细胞减少等异常症状,个别的还被查出了淋巴癌、白血病等恶性疾病”的说法,常州官方回应称,2016年1月11日至2月29日,全市8家医院共接诊常外学生就诊及体检597人,检查结果正常的464人,“部分检查指标异常133人”。

据常州市政府新闻办通报,常州外国语学校应到校的2451名学生中,除1人事假、4人病假、5人正在办理转学手续外,其余学生全部到校;210名教师中,除3人病假外,其他教师全部到校,“学校教学秩序正常”。

针对个别学生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的说法,常州市新北区政府相关人士对澎湃新闻称,他们目前没有发现有学生白血病病例,仅有一例淋巴癌,但该学生是在在学校搬迁至新校区之前、于2015年9月确诊的,“事前两个月出现的症状”。澎湃新闻记者尝试联系相关家长求证此事,截至发稿前尚未联系上。

回应2:常外周边土地到底是否受到污染?

央视的报道称,这么多学生同时出现不良反应,家长们把问题指向了学校旁边的一片工地。

据家长们反映说,这个地块上原来是三家化工厂(常隆化工有限公司,长宇化工和华达化工),后来,这几家化工企业也陆续搬离,当地政府准备在环境修复后将该地块用于商业开发。

由于很多学生出现了身体异常,家长们委托检测公司对常州外国语学校里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气进行了检测。央视的报道称,“结果多项特征污染物被检出”。

央视报道称,常外附近的原常隆化工厂地块,在对其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中,土壤、地下水里以氯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污染物为主,萘、茚并芘等多环芳烃以及金属汞、铅、镉等重金属污染物,普遍超标严重,其中污染最重的是氯苯,它在地下水和土壤中的浓度超标达94799倍和78899倍,四氯化碳浓度超标也有22699倍,其它的二氯苯、三氯甲烷、二甲苯总和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也有数千倍之多。

央视报道称,常州外国语学校附近的“毒土地”尚未修复完毕,2015年9月便有大量的学生入校,就读常州外国语学校。

常州外国语学校

常州官方回应称,今年2月15日,原常隆地块土壤修复调整工程通过验收,专家组作出结论:工程已达到预期环保治理效果,“空气质量监测完全达标”。

不过,不少学生家长对澎湃新闻表达了他们对常隆地块的可能存在潜在且持续的环境污染担忧不已。

央视的相关报道也提及,有专家认为,污染物质并没有消除,在地底下仍是一颗生态炸弹。

对此,常州官方回复称,为进一步控制该场地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环境风险,当地编制了《常隆(华达、常宇)公司原厂址地块环境监控方案设计工作大纲》,并于2016年2月通过专家评审。目前正按照大纲要求,制订五年实施方案,持续开展地块及周边敏感目标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监测工作,以及地下水控制性修复工程。

官方称,他们得到的结论,该地块的生态隐患是可控的。

回应3:校区内的空气、土壤和地下水是否受到了污染?

央视报道称,由于很多学生出现了身体异常,家长们委托检测公司对常州外国语学校里的地下水、土壤和空气进行了检测,”结果多项特征污染物被检出“。

对此,常州市政府新闻办表示,今年3月下旬,学校、家长分别委托专业检测机构,对常州外国语学校校区室内空气、土壤、地下水进行了检测。

不过,检测的结果却与央视的报道大相径庭——官方称,“检测结果显示,检测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及相关要求”。

常州官方还通报称,自2011年起,经过多次监测,结果表明,“常外校区的土壤和地下水没有受到常隆(华达、常宇)地块污染的影响”。此外,监测数据表明,“常外地块土壤和地下水未受到污染”。

回应4:附近化工地块是否存在偷埋危废问题?

针对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原常隆化工厂员工曾公开举报,在常隆化工厂搬迁前夕,曾将大量化工危险废弃品埋入地下。

对此,常州官方称,2015年11月6日—11月19日,在环保部华东督查中心的全程监督下,由有资质的专业队伍依据举报人现场指认地点进行钻孔28个,并对重点疑似区域逐一挖掘,挖掘面积345平方米,挖掘深度达到6米。

常州官方称,现场共挖掘出30公斤填埋物,包括残破铁桶两个(其中一只内有少量黑褐色粘稠物)、小包除草剂(包装袋注明为“高渗异丙隆”)三包,“未发现大量具有化学品特征物质的填埋痕迹”。

事件影响:环保部、教育部和江苏省政府介入调查

据了解,央视17日对常外污染事件报道后,引发各方高度关注。

据教育部新闻办公室官方微博@微言教育 4月18日消息,教育部对江苏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高度重视,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启动“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察机制”,由国家督学赴常州进行专项督导,并将及时发布有关督导情况,切实维护学生身心健康。

另据央视新闻报道,针对央视新闻频道报道的常州外国语学校周边环境污染问题,环保部、江苏省政府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并成立联合调查组,将尽快赶赴常州进行现场调查。调查结束后,调查组将及时向社会公布相关情况。

附:常州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关于央视报道反映“常外”相关情况的说明》(原文)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