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所了解的“巨鹿之战”,实在错得离谱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巨鹿之战地形图 大众所了解的“巨鹿之战”,实在错得离谱

大众所了解的“巨鹿之战”,实在错得离谱

2023-03-12 06: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angledodo”网友认为的巨鹿之战:

英布、蒲将军所部楚军骚扰、截断秦军甬道,项羽破釜沉舟,率领楚军和各诸侯军会师,首先包围了巨鹿城下的王离所部。

诸侯军都不敢发起进攻。于是项羽率领楚军,先向章邯所部秦军发起进攻,“九战九捷”,击溃章邯。观战的各诸侯军大受震撼,在随后的“巨鹿会议”上全都拜服、归属项羽指挥。

会上,项羽决定由他率领楚军继续追击章邯,命令各诸侯军合力进攻包围圈中的王离,最终消灭王离所部,俘虏王离。

这中间最大的区别是,从头到尾,项羽都没有进攻过王离,这个功劳从来都不是项羽的,但是能够达成这个战果,归根结底却要感谢项羽。而各诸侯军拜服、归属项羽指挥的时间,实际是在王离被消灭之前。

中间还有众多的战役细节都和大众认知截然不同。

我认为的巨鹿之战:

英布、蒲将军所部楚军骚扰、截断秦军甬道,项羽破釜沉舟,率领楚军和各诸侯军会师,首先计划包围并歼灭巨鹿城下的王离军团。

但是,各诸侯联军不敢执行此计划,无奈之下,项羽只好改变计划,单独进攻章邯城南军团,“九战九捷”,击溃章邯。观战的各诸侯军大受震撼,在随后的“巨鹿会议”上全都拜服、归属项羽指挥。

之后,项羽并未率领楚军前往追击章邯,而是主持了义军对于王离军团的围歼战,俘虏王离,取得巨鹿之战的彻底胜利。

和“angledodo”网友大致相同,最大的区别在于最后阶段歼灭王离军团时项羽的作用。

既然珠玉在前,本文的重点就不放在史实的还原上,而是要就此说说与之相关的思考。

在我整理、解读中国战争史的过程中,发现一个极为奇葩的现象:越是有名的战争,在大众层面的普及,居然就离历史真相越远。

比如长平之战,一说起这个,绝大多数人都是张口就来“三年对峙”,赵国缺粮了、支撑不下去了,只好换上赵括出击赌博。

但是实际上呢,长平之战前后只持续半年,丹水防线秦赵两军的对峙事实上极为短暂,应该都不超过一个月,廉颇七月上旬被免职,赵括最迟八月上旬出击,什么时候有过“三年对峙”?!既然没有过三年对峙,赵国“缺粮论”、“赌博论”又从何谈起?

比如华阳之战,秦军从咸阳“八日奔袭千里”赶到华阳,对于这个明显不合情理的情况,居然还有人去深入分析秦军的进军路线!

我曾经深入思考过个中的原因,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首先是:相关的史书比如《史记》、《资治通鉴》等记载错了么?

结论是,没有。史书对这些战争的记载起码在大致脉络上都很明确,主要事实也很清楚。

其次是:是现代的历史专家、学者们解读错了么?

结论是,存在这种现象,也是因此造成了大众普及上的“误解”现象。(尤其是在教科书上的结论。)

但是,这又不能完全怪他们,因为确实存在各种实际困难。起码不会有人故意去曲解。

真正的原因,我以为是,关于军事战争的研究,本身就不是历史研究人员或者军事研究人员所能独立承担的,它事实上需要两类人员携手来完成。

不必怀疑历史研究人员在历史学方面的专业功底,但是,正如李靖所评价的,“史官鲜克知兵”,就我个人的浅薄认知,确实存在着史学功底越深厚的人,对于军事战争的认识居然越显外行。这中间的原因着实耐人寻味。

把军事战争研究从历史学中细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门类,如果非要选择,理应是军事研究人员更为重要和关键,毕竟他们对此更专业,更熟悉军事战争的普遍规律,相比历史研究人员,他们更容易发现、解决史书中的相关疑点与难点,从而也就更容易还原出战争的真相。

接下来我将结合“巨鹿之战”研究中的典型疑难来阐述上述观点。

1、巨鹿之战最让人困扰的“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研究一场战役,最基础的是战场地图及双方的兵力分布情况,一般理解的巨鹿之战战场态势是这样的:

但它实际上根本站不住脚,如果项羽这么干,他必将落入王离和章邯的包围圈,如果后者南北对进,项羽就算“破釜沉舟”,也会死的很惨。

更关键的是,章邯此时的大本营,真的是图上那个“棘原”城么?

结合巨鹿之战后的“棘原之战”,章邯在棘原、项羽在漳南,双方曾经对峙长达数月,而巨鹿之战中章邯被项羽击溃,“章邯引兵解/却”,即章邯从棘原引兵撤退了,那么他怎么可能从巨鹿城南的棘原再撤到棘原呢?这不是原地踏步么?

所以,“章邯军钜鹿南棘原”这句话真正的表述应该是——

“章邯军钜鹿南、棘原”!

中间缺了一个顿号,有没有这个顿号,对于整个巨鹿之战章邯所部秦军部署的理解将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前者的意思,很容易被理解成“章邯全军驻扎在巨鹿城南边一个叫棘原的地方”。

而后者的意思是说,章邯全军实际上分开部署在两个地方,一部分在巨鹿南,一部分在棘原!

看看是不是差异巨大?

其实后者才是符合情理,也是能解释所有疑问的,巨鹿之战中,项羽击溃的,只是章邯部署在巨鹿城南的一部分军团,章邯引兵向后方的棘原城撤退,这才有了之后的“棘原之战”。

所谓棘原,并不是在巨鹿城南,而是在漳水以南,距离巨鹿战场有相当距离。

正如“angledodo”网友所说,意识到这个顿号的存在,才是破解巨鹿之战千古之谜的根本钥匙,没有这个“天才般的发现”,巨鹿之战的研究,从最基础的环节就将注定是一团浆糊。

比如很多历史学者,他们实际上就是陷入了这个“认知误区”,他们始终想不通,章邯明明在巨鹿之战中从棘原撤退了,怎么后来又和项羽在棘原对峙了数月?这明显不合情理嘛!

再加上“棘原”具体的地理位置一直很难确定,这其实相当讽刺,事实上,恰恰是上述的关键认知误区,让历史学家无从敲定棘原的实际位置,居然形成了死循环。

但是对于军事学者来说,他们很容易发现和怀疑这一点,因为他们研究战争,必须先搞清楚战场地图和双方的兵力部署情况,不如此就不可能进行后续的战局推演。

而结合前后阶段的史实,他们很容易推测出,所谓章邯军“钜鹿南棘原”必须一分为二。

对于历史学者来说,这属于“天才般的发现”,但是对于军事学者来说,这实际上属于基础要求,甚至无需灵感。

所以巨鹿之战战前的部署应该是这样的——

秦军方面:王离军团(20万)包围巨鹿城,章邯兵团(总共20万)分在两处,一处在巨鹿城南(应至少大于10万),一处在后方的大本营棘原。

章邯之所以这么做,主要是因为秦军“步步为营”的战略,首先保障后勤补给线的畅通。棘原是他之前平定东方义军过程中所重点经营的大本营,他必须分兵在此,一方面是保护后方大本营的安全、同时保障侧翼,另一方面是确保后勤线的安全。

巨鹿之战时,秦军的粮食运输,应该是从关中运到棘原,然后从棘原取水路、通过甬道,首先送达章邯在巨鹿城南的营地,然后再通过甬道运输给巨鹿城下的王离,即“筑甬道属河,饷王离”。

这条“运粮线路”相当重要,它也是破解后来战役进程的关键钥匙。

义军方面也主要分成三部分:项羽部楚军5万,巨鹿城中赵王歇、张耳部,巨鹿城北以陈馀为首的赵国、齐国、燕国的“诸侯联军”。总兵力情况不详,但肯定远少于秦军方面,甚至可能都不到20万。

(真正的巨鹿之战前后示意图,持续到最终迫降章邯)

2、“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诸侯们是怎么做到“作壁上观”的?

当时的诸侯联军不是驻扎在巨鹿城北么?隔着巨鹿城、王离大军,他们就算吃瓜看戏,又怎么可能亲眼目睹项羽的“楚战士无不一当十”,听到“呼声动天地”?

这个关键问题,可能历史学者甚至都“从未想过”,更无所谓探究。

但从战局推演角度出发,这个事情实际上相当简单:诸侯联军进行了战场转移,从巨鹿城北转到了巨鹿城东,甚至到了城南,夹在了王离军团和章邯城南军团之间!

当时秦军方面的战役意图极为明显:王离军团以“巨鹿”城为目标,一方面争取尽快攻下巨鹿,另一方面以巨鹿为诱饵,“围点打援”,消灭敢于前来救援的诸侯联军。章邯城南军团保障王离军团的后方和侧翼安全,同时给王离军团供给军粮。

随着时间的推移,坐拥兵力优势、后勤无忧的秦军,可谓胜券在握。

诸侯联军最初聚集到巨鹿城北,是个显而易见的选择,其他任何方向都将存在被穿插分割,甚至落入王离军团和章邯城南军团的包围圈中的风险。

义军方面的“破局”之策,其实有很多种可供探讨和选择。

但有一条应该从未有人“发现”并指出过,这就是“进攻棘原”,即秦军后方大本营。

当时秦军的兵力分布,棘原军团的兵力应该是相对最少的,这本该是秦军战役布局中最大的弱点。

如果进行战局推演,肯定首先就会想到这一条,而且棘原是秦军后方大本营,拿下它可谓“釜底抽薪”,用现在的话说叫“偷家”,势必造成前方秦军的全线动摇,战略意义巨大。

军事家如项羽,不可能看不到这一点,但他之所以没有这么做,只能说明难度太大,他判断下来认为,以楚军的战力,拿下棘原这个战略企图达不到。

这也从侧面说明,章邯肯定在棘原留下了相当数量规模的兵力,一方面就是为了防止被项羽偷家,另一方面也是保障沿途的后勤线。

既然棘原拿不下,那就只好将目标定在王离军团或者章邯城南军团。

这里面的难点是,两大军团相互距离不远,无论先打谁,都可能引发另一方的增援,甚至落入两大军团的“对进包围圈”,对于总兵力远逊的义军方面来说,要想实现局部战场的胜利,必须首先做到一点:进行战场分割,切断王离军团和章邯城南军团的联系,让他们无法实现相互救援!

这应该是项羽最终定下的战役决策,他前期之所以派出英布、蒲将军前往骚扰、破坏秦军的甬道,正是为这一决策做试验!

而秦军的粮食运输线(即甬道),事实上正是秦军的最大弱点,无论是章邯城南军团和某条河流之间的甬道,还是章邯城南军团和王离军团之间的甬道,一旦遭到破坏,都将严重影响秦军的后勤运输。

以楚军的五万总兵力,骚扰一下、偶尔截断甬道或许可以做到,但要真正实现战场分割,必须要所有义军都投入到巨鹿城南战场,也就是说,原来驻扎于巨鹿城北的诸侯联军,必须进行战场转移!

这才是巨鹿之战爆发前夜的实际态势,无论诸侯联军是否真心情愿,但在项羽的要求和陈馀的主持下,诸侯联军至少大部从城北向城东、城南进行了战场转移,起码在表面上形成了分割王离军团和章邯城南军团的战场态势。

这才是各诸侯军队能够“作壁上观”,亲眼目睹楚军和秦军拼死搏杀震撼场面的现实条件。

3、项羽究竟进攻的是王离还是章邯?

在项羽的战役计划中,他首先进攻的目标,其实是巨鹿城下的王离军团,这也是《史记》等书中所说的“于是至则围王离”。

当时的战场形势,义军方面一旦能够实现彻底分割王离和章邯,事实上就很容易形成对于王离军团的包围,再加上巨鹿城赵军的“里应外合”,首先围歼王离军团,自然是首选。

项羽的计划应该是,楚军和各诸侯联军通过迅速的战场穿插调动,实现对于王离军团的包围,施以突然猛烈打击,彻底击溃甚至包王离军团的饺子。

然而项羽千算万算,就是没算到,他竟然遇上了一群“怂”队友!他“破釜沉舟”都玩出来了,结果会师后,事先定好的战役计划,居然所有人都变卦了,没有一个人敢于按照计划实施并开战!

“救巨鹿者十馀壁,莫敢纵兵。”

站在客观角度,实在不难理解各国诸侯军队主将的这一抉择,事实上项羽的战役计划的确太过冒险,义军总兵力就算有20万以上,也远不如秦军(王离军团20万、章邯城南军团至少10万+,棘原后备军团也随时可能参战),就算义军可以实现对王离军团的包围,也未必吃得下王离,更难以抵挡章邯城南军团的救援。

甚至,既要围歼、又要打援、两面作战的义军,最终落入王离和章邯的反包围,都是极大概率事件,毕竟,项羽自投死地、“中心开花”的战役计划,正是秦军方面所欢迎甚至求之不得的。

也就是说,当项羽和陈馀等人会师时,所谓的“围王离”,事实上只能算是一种战场态势,就算诸侯联军转移到城南并建筑阵地,分割了王离和章邯,但真正包围王离的计划并没有展开实施。

现在项羽的处境,当然是异常尴尬,完全可以用“进退不得”来形容,楚军已经“破釜沉舟”,“持三日粮”可能都只剩两天了,根本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但是进攻王离军团吧,又并没有多少胜算。

“绝境即转机”,项羽知道自己有进无退,既然原定计划无法实现,以楚军五万的总兵力,打王离军团20万太过没底,那就只好拿章邯10万城南军团开刀了!毕竟这一部秦军兵力更少嘛。

这是巨鹿之战爆发前的一次根本意外,事实上项羽完全是被逼出来了,他唯有放手一搏!

于是,“与秦军遇,九战,大破之,章邯引兵却。”所谓“九战”,并不是只有九次战斗,而应该是多次战斗,处于绝境下的楚军爆发了令常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以一当十”,不仅打的章邯丢盔弃甲、狼狈败逃,就连各诸侯军队的主将和士兵,都看得心惊胆战、面无人色。

这里可以举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围歼黄维兵团的“大王庄”战斗为例,在长达一夜的惨烈激战、反复拉锯中,解放J终于干掉黄维18军最强悍的“老虎团”。战斗之惨烈骇人,吓得在一旁观战的国军85军23师直接选择投降!

难怪击溃章邯后,“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先前有多怂,现在自然就只能更怂!

而项羽的指挥用兵风格,正是“勇”的巅峰,力量与速度的巅峰,他是中国军事史上对于军队“勇气”运用的第一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巨鹿之战,作为项羽的成名之作与巅峰之作,镌刻的正是项羽这种千古独特的印记!

正是在项羽孤注一掷、取得击溃章邯城南军团的重大胜利之后,各诸侯联军才彻底振奋起来,敢于进攻王离军团。

只有进行战局推演,才能发现如下事实,《史记-项羽本纪》所谓的——

“於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钜鹿下者十馀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於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从行文看,好像王离军团的覆灭是在诸侯拜服项羽之前,其实事实顺序正好相反,是诸侯拜服了项羽之后,才有勇气和信心进攻王离军团,这才彻底打败王离。

证据在《史记-张耳陈馀列传》——

“皆壁馀旁,未敢击秦。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王离军乏食,项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诸侯军乃敢击围钜鹿秦军,遂虏王离。涉间自杀。卒存钜鹿者,楚力也。”

这里也得吐槽下史书,它们的记事风格和行文顺序,确实很容易让后世产生误解,稍微读书不仔细,便会不自觉间掉入坑里。

4、项羽和楚军有没有参与到围歼王离军团的战役中?章邯和王离的关系实际是怎么样?

与“angledodo”网友的观点不同,我认为是项羽主持了消灭王离军团的战役,楚军应该也参与到了对王离军团的围歼中。

因为我们并没有见到王离军团覆灭前,项羽和章邯再次交锋的任何记载。而从战局推演,之前的“九战”,已经将章邯打的彻底吓破了胆,在这个过程中,他甚至有可能已经调动“棘原”方面的秦军前来参战,然而终究都不是楚军的对手。

当前战局的整体态势,因为项羽的“横空出世”、楚军的“以一当十”,已经发生了根本逆转。在巨鹿之战前,巴不得进行主力决战的是秦军方面,在义军方面布成对于王离军团的包围态势时,主动进攻的也正是章邯城南军团,这才发生巨鹿之战。

但是现在,章邯不仅不敢再进行决战,甚至连救援王离军团都已经做不到,实际上他很明白,他必须要救援王离军团,不然王离军团注定要沦落到被围歼的下场。

从这一点来说,章邯最终选择撤军,就已经说明他不可能再来救援王离。正如前面所说,他完全可以在巨鹿之战期间就调动棘原方面的后备军团前来参战,所谓“时间就是生命”,他不该撤军后再率领秦军前来,徒然耗费对于王离军团来说最为宝贵的时间。

而现在的义军,事实上是期盼着章邯前来救援王离的,这同属“围点打援”,章邯对此不可能看不出,本来就打不过,也就更不可能“中计”。

也就是说,对于当时的项羽而言,在没有消灭王离军团之前,他不可能率领楚军脱离义军大部队,单独去追击章邯,一来他要追求这个“围点打援”,第二点最重要,他真的会放心离去、就不担心各位“怂”队友干不过王离么?

要是王离军团最终突围或者反杀了诸侯联军,项羽将会情何以堪?

这么显而易见的风险,项羽不可能想不到,更不可能犯这种低级错误。

(犯过“八点二十”错误的项羽,纯属恶搞。)

从时间来看,巨鹿之战是发生在前208年12月,王离军团是覆灭于前207年1月,这中间存在一个月左右的时间,一方面是要等王离军团兵粮耗尽,另一方面也确实有等着章邯来救援、将其消灭在救援路上的企图。

所以,应该还是项羽主持了消灭王离军团的战役,而不是陈馀或者其他人。

只是,这次首先使用的兵力,肯定是各国诸侯联军,至于楚军,或许是作为预备队,或许是布置在章邯可能来援的路途上,但鉴于章邯迟迟不来,它们被投入到围歼王离的战场上的可能性也很大。

毕竟,王离军团是秦帝国真正的正规军,是长期驻扎在长城防线的部队,其正规程度与战斗力,可能还要高于章邯的部队。诸侯联军的战斗力肯定不如楚军,如果碰上一些难啃的硬钉子,比如秦军中类似国军“老虎团”之类的存在,那么楚军参战也就极有可能。

至于陈馀在此战中的作用,我以为“angledodo”网友的观点也有些过于推崇。

陈馀确实可以算作各诸侯联军的统帅,也是他实际主持了联军的前期行动以及和项羽的对接,这一切都有史料支持。

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刻,也就是和项羽会师后,他实际放弃了和项羽之前讨论好的围歼王离的战役计划,也并没有真正支持项羽,比如和项羽一起并肩作战、进攻章邯。

设想项羽当时的心态,他对其他诸侯主将最多是失望,但对陈馀,恐怕就会有遭受背叛的气愤和痛恨吧!

项羽击溃章邯后,最“愧疚”的人,恐怕也首数陈馀吧?

从后来项羽的分封结果也能看出,完全有资格封王的陈馀,却只被封了个侯,这里面当然不排除有项羽故意报复的嫌疑。

所以,巨鹿之战陈馀肯定是有功的,只是最关键时刻的退缩,却让他的功劳大打折扣,不仅项羽不喜欢他,他的“冤种大哥”张耳也对他大有意见。

客观说,张耳确实是冤枉了陈馀,但项羽却彻底看清了陈馀。

接下来说说王离和章邯的关系。从职位来说,章邯是当时秦军的最高统帅,王离名义上归属章邯指挥,这个上下级关系是很明确的。

但是,王离恐怕对章邯并不真心服气。是否有私人恩怨就不知道了,但从王离的实际表现看,他有几个地方表现得较为怪异。

一是,在章邯遭受项羽的强力攻击时,王离一直没有实际动作,他此时应该还没有彻底落入包围圈,完全可以前往进攻楚军,不说“南北夹击”,起码可以让楚军腹背受敌。

大众因为不了解巨鹿之战的实际真相,很容易萌生“章邯不救援王离”的误解,其实真正吃瓜看戏、没有大局观的,恰恰是王离!

二是,在章邯被击溃、义军构建包围圈的关键阶段,王离同样也没有实际动作,按说他此时最明智的做法应该是率军撤退乃至逃跑,其次是向南进攻,打破包围圈,争取和章邯会师,但他就是选择了最差劲的原地不动。

究其原因,这应该是王离的“盲目自大”心态在作祟,正如黄维一般,或许他认为,就凭义军这些土包子,压根就不是他精锐长城军团的对手,更是从未想过有被义军彻底吃掉的可能性。

而巨鹿之战前后,王离才刚开始参与平定义军的战争,眼见着巨鹿城即将攻下、又轻松消灭了陈馀派来的五千援军,种种实际经历迷惑了他,更加确信义军不堪一击。

由此他不难推想,打这种军队并没啥了不起,你章邯前期的那些胜仗根本没啥技术含量,何况章邯还曾数次败给过项梁。

更不要说,王离可是名将家族出身,爷爷王翦、老爸王贲,那都是秦军军神级别的存在,一统六合的头号功臣。现在大秦有难,王离难免也有致敬先人,成为大秦“中兴名将”的夙愿!

而章邯呢,一个少府而已,搞工程、搞财务的,这种“鄙视”心理恐怕也是个不小的原因。

由此,王离实际上并不服气章邯这个上司,也因此做出了上述缺乏大局观的诸多举措。不知道被俘虏后的他,是否能被现实彻底打醒?

大秦帝国最终的覆灭,王离实际上要付相当大的责任,他麾下的长城军团事实上是秦帝国最后的支柱之一,但因为他的心态及无能指挥,最终被断送在巨鹿城下,以至于后世都总结出“将不过三代”的道理。

而章邯对于王离,事实上做到了“仁至义尽”,他后期之所以不救王离,也确实是实际上根本做不到,真去救援反而是送死之举。

更关键的一点,王离军团的覆灭,章邯是要负领导责任的,会被秦廷追究的,哪怕从这一点来说,他都不可能故意不救王离,虽然他也极有可能不爽王离个人。

这大概就是秦帝国的“气数”吧,主将们都做不到精诚团结。

以上。关于军事战争的研究,当然离不开历史研究的辅助,但最核心最关键的还是战局推演,只有首先在战局推演方面破解各种疑难,取得“内洽”,才能真正还原战争的实际真相。

对于“鲜克知兵”的史家尤其是现代历史专家学者,这大概也确实存在难度,毕竟术业有专攻,强求不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