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的重难点解析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程的重点和难点设置的主要依据是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的重难点解析

装配式建筑工程施工的重难点解析

2024-06-18 19:1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吊装作业的重难点包括:

1.吊装设备准备

吊装作业时塔吊要符合基本的臂长和起重的要求,以及严格执行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GB5144-94)。

例如某工程采用中联重科生产的65XB-10型塔吊,塔吊臂长30米,全部覆盖施工区域;30米处最大起重重量为6吨,PC构件最重为5.5吨,塔吊满足工程吊装需要,那么该塔吊就符合吊装基本要求。

2.吊装的一般流程

需要着重注意的是:

A.选取吊装工具时根据构件形式及重量选择合适的吊具,当墙板与钢丝绳的夹角小于45度时或墙板上有四个(一般是偶数个)或超过四个吊钉的应采用加钢梁吊装。

B.就位,安装过程中在距离安装位置50CM高时停止构件下降,检查墙板的正反面应该和图纸正反面一致,检查地上所标示的垫块厚度与位置是否与实际相符。

02工程体量大,构件类型多,施工管理难度大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特点是随着预制率、预制构件数量的不断增加,所要管理的预制构件量也会变得非常大。一般,一个十几万平方米的工程就会有一万多立方的预制构件出现,一万多立方的预制构件折算成构件的个数可能是上万件,上万件的预制构件可能又分成了几十类。种类多、数量大,这对整个工程的管理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对计划管理,包括工厂生产的计划、现场吊装的计划、以及两个计划的相互匹配和结合,提出了很大的管理难度。

与传统现浇建筑相比,装配式房屋对设计、建造对各专业的配合度要求更高,需要各专业尽早参与配合,积极协调。

03现场堆场占地面积大,交通组织难度大

传统的施工过程中,运输的最大设备就是进入施工现场的混凝土运输车,包括钢筋运输车辆。但在装配式建筑工程的施工中,现场的存放场地由之前的钢筋加工场、木工场、模板堆场,变成了占地面积非常大的预制构件堆场。当一些工程由于现场实际条件的限制,不得不在现场堆放大量预制构件时,这个问题就显得十分突出。比如,存放场地如何选择?卸车点如何设置?如何设置循环道路和限定道路的转弯半径和运输道路的坡度?都是整个现场组织协调的重中之重。

1.施工道路准备

开工之前,大多需要修建临时道路,现有的临时道路都是采用现场规划后,直接用混凝土浇筑。

装配式路面基层的设计使用年限可按现行国家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 水泥混凝土路面类型执行。

例如某装配式工程前期的道路铺设概况

某工程道路:施工道路根据永久道路布置,载重货车道路为200MM厚C20素砼路面,宽度4米,转弯半径为15米,在转弯处设置12米*8米回车场,满足平板托运车运输要求;其它次干道宽度为3米,100MM厚C20素砼。平板拖车停放场地做法同载重货车道路。道路两侧应做好排水措施。建立测量控制网点。按照总平面图要求布置测量点,设置永久的经纬坐标桩及水平桩、组成测量控制网。

例如某装配式工程前期的场外道路概况

场外道路:PC构件厂与施工现场的距离约为1.2千米,无夜间限制通行;PC构件运输车辆都为重型车辆,沿途经过路段无限高、限重限宽等其他障碍,满足施工要求(注意限重限高限宽限行等)。

04群塔作业施工,工程协调及安全管理难度大

群塔作业指的是装配式施工过程中多个大型起重机械相互配合的问题。因为要吊装,所以要用到大量的大型起重机械,大型起重机械的管理,就涉及到诸多工具的协调,比如说仍在采用的一些传统模板方案也会需要塔吊。由此带来的卸车问题以及材料倒运的问题,都会导致整个管理协调难度发生变化。在安全方面,装配式施工过程中塔吊经常会吊着一个轻则一吨、重则数吨的构件在空中运输。装配式建筑安全施工管理的一些要点,已经和传统的施工发生了很大的偏移,这也是现场管理的一个难点。安装前必须制定平面布置方案和立体协调方案是解决群塔作业难点的根本方法。

05预制构件的生产,安装,成品保护等环节的精细化管理

如果把生产放在构件厂去考虑的话,那么在现场就要重点考虑安装过程中以及存放过程中如何进行成品保护。预制混凝土构件的吊装与钢结构构件的吊装相比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

一是混凝土预制构件比钢结构构件更脆弱;

二是预制构件安装的精度并不比钢结构的安装精度要低。

所以,对预制混凝土构件的成品保护是体现在吊装过程和存放过程中的防磕碰、存放措施中的抗裂措施等方面,这些都是工程策划的重点。如果这些环节出了问题,那么会影响整个工程的实施。

06解决方法

解决现存装配式工程重难点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

一、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研发。加大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和关键技术、配套部品部件的研发力度,推行装配式建筑一体化集成设计,强化装配式建筑设计对部品部件生产、安装施工、装饰装修等环节的统筹,掌握装配式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并不断熟练掌握吊装、堆放、安放、支撑、防护等工序。同时,形成装配式建筑的全过程质量监控和监管体系,对材料、构件、关键节点部位拼装、检测、验收等环节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从而有效提升工程设计与施工质量水平。

二、加强装配式建筑智能化建设,需要继续加强研发、加强信息化建设。将BIM与装配式建筑结合,通过BIM软件全面检测管线之间与土建之间的碰撞问题,并提供给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调整,同时在构件生产、运输、安装、验收全过程采用芯片管理技术(RFID)或二维码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从而不断推进BIM技术在装配式建筑规划、勘察、设计、生产、施工、装修、运行维护全过程的集成应用,实现工程建设项目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和信息化管理。

三、做好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计划,要注重培养专业人才,包括设计、施工、生产、加工、制造等各方面。

本文来源于建筑信息汇聚平台,仅作分享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小编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