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琐事太多怎么办,如何充分利用好上班八小时?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工作环境好的工作 工作中琐事太多怎么办,如何充分利用好上班八小时?

工作中琐事太多怎么办,如何充分利用好上班八小时?

2023-03-15 10: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这其实不是一个高效办公技巧的问题,而是一个时间管理的问题。

所以这里分享4个我个人有在用的,真正适合国内职场环境的高效时间管理方法。01 合理划分工作优先级列一个工作清单

不要嫌列工作清单太麻烦,有时候工作内容越多,列一个清单反而越能提高效率。

我自己在一直在用的是滴答清单,支持文件夹、标签、优先级分类,我最喜欢的是它的月视图功能,很有成就感。

也可以用电脑自带的OneNote,选一个自己用的顺手的就行。

划分任务优先级

办公室工作很忙,大事、小事、杂事缠身,但工作时间是有限的,这时候就需要判断任务优先级:

重要性【重要vs.不重要 】紧迫性【紧急vs.不紧急】

根据这两个维度把事情划分出4个象限,再将待办事项相应放入这4个象限中。其中紧急而重要的事情一定是最有优先级、需要马上处理的!

避免亲自承担所有任务

不要试图包揽每一项任务,仔细查看清单,找出一些可以外包的项目或者更适合用来合作完成的任务,并分配下去。挑拣出必须亲力亲为的任务独自完成,可以加速工作效率。

这里最适合的就是使用各种团队协作文档,比如我自己在用的知识库,沉淀资料、协作办公、内容透明都能做到。

除此之外,石墨、幕布、企业微信也可以,最主要的是协作,不是工具。

不要接受完全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任务

接受完全超出自己工作能力的任务会适得其反,甚至拉低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

所以要学会给自己的工作设立底线,避免让他人将他们反感的任务甩给自己。最后,要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任务,做到完成每项任务时都保持心情愉悦,提高效率。

02 任务时间管理

做好时间管理是提高办公效率的核心,要做到以下几点:

不要忽略时间

在工作中最常犯的错误就是忽略时间,因为太多时间被零散的事情占据,导致真正用于完成任务的时间变得越来越来少。

针对每一项工作或项目任务:详细标注开始和截止时间、交付物是什么、需要对接的有哪些部门和同事、有什么样的KPI等等……

这样方便定期回顾任务的状态,是待开始、进行中、延误还是取消。有利于自己针对不同情况采取下一步措施。

做任务/项目管理最好的工具就是甘特图,可以用Excel做,也可以用现成的模板,按照自己习惯来即可:

像我上面这个甘特图就是用的这个模板套出来的:(戳此)甘特图-工作任务

注意:

制定工作计划的目的就是为了执行而不是为了做“面子工程”,制定计划后一定要落实。了解每项任务所需时间

很多人在一周结束后都发现完成不了计划内容,因为人们缺少对每项任务所需时长的认知。在一开始就养成记录每项任务的起始时间和完成时间的习惯,可以让一个人在遇到类似任务时做出准确估时。

推荐一个我自己一直在用的时间管理小工具:

(戳此)工作日志:有任务待办、学习待办、任务清单、任务排期等功能,还能自动生成精力图谱,明确知道自己的时间是否花在了最核心的任务上。

不仅能够帮助自己及时调整时间分配,放在总结里也很拉风。

尽量避免多项任务同时执行

多项任务同时执行往往效率最低,所以要先计划,再逐步完成,是工作的基本配置。最好不要在工作时开着手机,把回复消息的任务留在另一个时间段做,保证可以专心完成一个项目。

03 明确任务标准接手任务,问清标准

接手任务,一定要问清交付标准。

不怕多问,怕的是你不懂装懂,自己在那瞎琢磨

接手一项工作必须先沟通清楚:“这件任务我要做到什么标准?”,建议当面确认或用文字沟通清楚,避免互相误解。

否则就会出现:领导期望达到a标准,你却以为是b标准。自己吭哧吭哧地把工作做到b标准,结果却得了个“工作不合格”的评价,典型的吃力不讨好。

举个例子,上司安排你去接待一个重要客户,你可以这么说:

好的领导。请问他们有几个人?怎么过来?我需要安排什么规格的接待标准?我先确定下,然后立即协调车辆和酒店。避免分心

最后,避免分心!避免分心!避免分心!将桌面上杂乱的物品清除干净,不要频繁查看自己的私人邮件和社交网络,及时扔掉垃圾并清理桌面,可以关掉背景音乐让自己保持专注。

以上,也欢迎大家评论区补充。

高效办公、时间管理书籍领取:PS:整理书籍PDF版用到了第三方工具,需要大家先登陆下~领取方式:

1、点击https://www.jiandaoyun.com/注册登录

2、注册完成后再返回该页面点击:https://t6ixa9nyl6.jiandaoyun.com/sharedoc/即可下载。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