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州网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巡察监督机制滞后 中国广州网

中国广州网

2024-07-13 18:1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内容摘要】党的各级纪检机关作为党内专责监督机构,推动巡视巡察整改到位已成为了各级纪检机构新时期工作的重点。文章针对当前纪检机构开展整改监督面临的监督缺位、监督力量薄弱、效果不好等困难,从摆正监督定位主动监督、完善监督机制顶层设计、坚持监督全过程问题导向、建立健全多层级沟通协调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完善建议,凝聚多方整改合力,推动巡察整改工作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治理效果。

【关键词】巡察整改;政治监督;纪检监察

党的十八大以来,巡视巡察工作作为党内监督的一项制度性、战略性安排,已经成为各级国家机关、国有企业的日常工作。巡视巡察本质上是政治巡察,是对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履行政治责任情况的全面监督检查,抓好巡视巡察整改本质上就是要实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的政治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巡视发现问题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发现问题不解决,比不巡视的效果还坏。”按照巡视工作“发现问题、形成震慑,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十六字”方针,检验巡视巡察效果的关键还在于整改的后半篇文章“怎么写”。当前,如何推动巡视巡察整改到位已成为了各级纪检机构新时期工作的重点。本文以国内某一线城市为例,结合作者参与巡视巡察整改监督工作的经历,就目前巡察整改监督工作面临的一些困难,对纪检机构加强巡察整改监督提供一些建议。

一、充分认识整改监督的重要意义

(一)整改监督是履行政治监督职责的重要抓手。纪检机关作为党内专责监督机构,政治属性是第一属性。开展整改监督根本在于透过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措施落地看政治,具体看各级党组织履行管党治党责任情况、看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践行“两个维护”的情况,始终确保巡察整改的方向、要求与党中央、上级党委的统一部署要求相一致。

(二)整改监督是保障整改落实到位的重要手段。监督是治理的内在要素、组成部分,是制度体系和治理体系有效运作的重要支撑,在管党治党中居于基础性、保障性地位。纪检监督作为“监督之上的监督”,开展巡察整改监督最直接的作用在于压实整改主体责任,通过审核巡察指出问题整改是否到全面、整改措施是否到位、整改效果是否得到群众认可,推动巡察整改工作实现“当下改”与“长久立”相结合的治理效果。

(三)整改监督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要。巡察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发展”,巡察指出的问题能否真改、改到位,需要党组织、纪检机构“两个责任”做好“同题共答”。开展巡察整改监督既是纪检机构履行监督第一职责、基本职责的需要,也是纪检机构为党委主体作用的发挥提供有效载体、当好参谋助手,履行好协助职责的应有之义。纪检机构通过落实整改监督,将监督的过程转化为推动整改的过程,将监督治理的效能转化为破解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动能,通过充分发挥好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的作用,切实服务好高质量发展大局。

二、开展整改监督面临的困难

(一)认识定位不准,存在监督缺位。近年来,随着纪检监察体制改革的深化,“转职能、转方式、转作风”普遍得到有效贯彻落实,纪检机构职能聚焦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但一些基层纪检机构由于对政治监督、推动政治生态建设的认识不全面、不深刻,在巡察监督工作上的存在“缺位”,如:有的受办案惯性思维的影响,纪检工作的重心还停留在核查了多少问题线索、立了多少案、处理了多少人等审查调查工作上,“以案件论英雄”。在监督方面研究的比较少,日常监督的方式方法比较单一,仅停留在具体、显性问题上,对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隐性问题的监督缺乏手段;有的协助意识不强,对于推动巡察整改局限在巡察移交具体问题线索处置上,巡察整改监督没有纳入日常监督、政治监督的范围,缺乏对政治监督工作的总体规划部署。

(二)专业人才欠缺,监督力量薄弱。一些基层纪检机构人员缺编、兼职、流动性大现象较为普遍,纪检队伍力量不强、专业性不足,对于如何做细做实政治监督办法不多、效果不好。例如,有的将纪检日常监督与主体责任监督混淆,监督工作大包大揽,监督越位、错位问题频发;有的将日常监督与政治监督割裂开来,日常开展专项监督的类型很多,但都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没有站在政治监督的角度、政治生态的高度分析研判问题性质,纪检机构对巡察整改的推动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三)机制衔接不畅,监督效果不好。推动整改落实,既需要党委压实主体责任,也需要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同时这也是各级巡察机构(以下简称巡察办)的工作重点。巡察办虽为常设机构,但具体到每一次的巡察任务,除了少数领导干部外,大部分工作人员采用抽调方式组成。由于巡察人员的“临时性”特质,整改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疑难复杂问题、新情况或者对于一些需要长期跟进解决的问题,容易出现被巡察单位无法与上级巡察机构及时沟通的情况,出现整改偏差。另外,被巡察单位内部党委与纪委之间也存在贯通不畅的问题。例如,有的党组织与纪检机构共享整改信息不畅,党组织单方面推进整改;有的纪检机构只负责具体问题线索的处置,不了解整体整改推进情况;有的通过开发和使用电子信息系统,采用线上传输、线上审核的方式开展整改跟进,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信息共享、流程可视化,但因为各环节要求不够细化、审核标准不一或者执行不到位,信息不对称的情况未能彻底解决,衔接机制没有完全理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整改成效。

三、强化整改监督的建议

(一)摆正监督定位,主动开展监督。定位准,才能责任清;责任清,才能履好职。纪检机构首先要摆正政治监督定位,在推动巡察整改方面主动作为,将巡察整改监督纳入本级纪检机构政治监督、日常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掌握巡察指出具体问题的整改进度及整改成效,做到“既见树木(巡察移交问题线索的处置),也见森林(全部问题的整改情况)”,善于从被巡察单位政治生态的全局去评估整改工作,推动政治生态建设长效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

(二)注重顶层设计,规范监督要求。纪检机构要充分发挥监督保障执行的作用,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巡察整改监督的制度建设。制定监督实施办法,规范监督开展的程序、方式和要求,为工作有序开展提供基本遵循、制度依据。二是要注重做好统筹兼顾。最大限度掌握整改实情,既要结合整改工作进度适时制定监督计划,也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形成具体的监督工作方案,监督过程中兼顾好不同工作方式的运用,实现“适时监督”“精准监督”。如,在方式上注重做到多措并举,综合采用谈话、查看资料、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全方位、近距离了解整改落实情况。在具体方式上也要尽量做到精细化,如谈话对象要注重广泛性,既谈高级领导干部、中层干部,也要谈基层干部、一线职工;针对不同谈话对象要拟定不同的谈话提纲,做到“谈之有物”;查看资料不能只停留在“纸面”,有疑问的要及时找相关人员了解,必要时以情况说明、补充资料等方式补正;对于同一个单位多家下属机构接受巡察的,要注意做好实地走访,尽量多到生产一线、工作现场等现场去核实掌握整改“第一手”情况,综合研判整改成效。

(三)坚持问题导向,保障监督实效。发现问题是巡察工作的生命线,整改监督的过程也要善于查找问题。巡察整改监督要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将问题意识贯穿监督的全过程。在监督工作正式开展前,要充分掌握被巡察单位的基本情况,包括具体问题整改进度情况、问题线索处置情况、生产经营情况、政治生态建设情况等,并形成重点关注问题清单、谈话提纲等,做到有的放矢;在监督过程中,对于整改不到位的具体情况要及时指出,对于推进整改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要善于收集;监督结束后,要及时汇总、分析存在问题,对整改不到位的疑难问题、共性问题、历史问题要深挖成因,善于从存在问题中发现责任问题、纪法问题、政治问题,协调各方推动解决,切实将监督的过程转化为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将推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转化为政治站位再提升的过程。

(四)建立健全机制,形成整改合力。落实巡察整改工作涉及到上级巡察机构、上级党委、纪委及被巡察单位的党委、纪委,涉及的层级多、部门多,理顺各层级、多部门之间的关系,建立全面高效的沟通反馈、信息共享机制尤为重要。在同级党委与纪委层面,既要做好存在问题、整改措施、整改进度、整改成效的全过程信息共享,也要注重建立党委纪委联合审核把关的整改销号制度,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形成合力推进整改工作落地,推动本单位政治生态得到长效治理。在上级巡察机构与上级党委、纪委层面,一方面要做好信息共享,避免针对同一单位、同一轮巡察指出问题反复多次监督、同一批次材料反复报送,增加被巡察单位负担;另一方面也要注重监督结果的及时沟通,推动共性问题、疑难问题整改到位,防止旧问题、共性问题在新一轮巡察工作中再次出现。在上级纪委与被巡察单位之间,对于监督中发现的重大风险问题、廉洁问题,上级纪委可以通过下发《纪律检查建议书》《监察建议书》、约谈、专项监督等方式,督促被巡察单位及时解决。对于纸面整改、虚假整改等行为,上级纪委视情开展严肃问责,综合运用纪检机构“监督+执纪+问责”的组合拳,确保巡察整改工作落实到位。

【参考文献】

[1]持续深化整改监督工作,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党风廉政建设》(2021第1期),中国方正出版社。

[2]推进纪检监察监督与监督贯通融合,安徽省纪委监委第六纪检检查室,《党风廉政建设》(2021第1期),中国方正出版社。

[3]贯通日常监督强化整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2021第1期),中国方正出版社。

[4]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宝贵经验与启示,王宇凡,《中国纪检监察》(2021第19期),中国纪检监察杂志社。

作者:广州市公共交通集团有限公司 池琳莉

(编辑: 龙煜广州网)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