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丨唐代乐府诗体的概念、特征与演进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崔颢作诗风格是什么 新书丨唐代乐府诗体的概念、特征与演进

新书丨唐代乐府诗体的概念、特征与演进

2024-07-16 07:4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透过这则轶事,可以看出:盛唐时期的崔颢就是通过乐府诗的拟写,形成其独特的诗歌审美取向和创作风格。在唐代,有很多诗人像崔颢一样,浸淫于乐府诗的创作,并受益于乐府诗。比如,王勃在诗歌中努力学习六朝乐府诗的绮丽清婉,王世贞《艺苑卮言》卷四云:“子安稍近乐府。”王昌龄诗学自汉魏乐府,张文荪《唐贤清雅集》中说:“王龙标诗自汉魏乐府出,故骨气深厚,为风雅正宗。”高适有意学鲍照的乐府,胡适《白话文学史》中指出,“高 适的诗似最得力于鲍照”,其《邯郸少年行》《营州歌》《渔父歌》《送别》等作品通俗自由,“可以明白当日的诗人从乐府歌词里得来的声调与训练,往往应用到乐府以外的诗题上去”。李白从乐府诗中得益颇多,范梈《木天禁语》论及“乐府篇法”时说,乐府诗中“上格如《焦仲卿》《木兰词》《羽林郎》《霍家奴》《三妇词》《大垂手》《小垂手》等篇,皆为绝唱。李太白乐府,气语皆自此中来,不可不知也”。郝敬《艺圃伧谈》云:“李白七言古体,出自汉乐府。”沈德潜《说诗晬语》谓李白绝句“近乐府”。杜甫也学习乐府诗,强幼安《唐子西文录》云:“杜子美祖《木兰诗》。”张籍、孟郊学习汉魏乐府的古朴风格,曾季狸《艇斋诗话》曰:“孟郊、张籍,一等诗也。唐人诗有古乐府气象者,惟此二人。”乔亿《剑溪说诗》云:“孟郊诗笔力高古,从古歌谣、汉乐府中来,而苦涩其性也,胜元、白在此,不及韦、柳亦在此。”李贺更是深受乐府诗的影响之深,徐献忠《唐诗品》谓李长吉诗“盖出于古乐府”,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七亦录徐献忠语:“长吉天才奇旷,又深于南北朝乐府古词,得其怨郁博艳之趣,故能镂剔异藻,成此变声。”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序》认为李长吉诗“步趋于汉魏古乐府”。其他唐代的著名诗人如刘希夷、陈子昂、崔国辅、韦应物、白居易、元稹、刘禹锡、李商隐、温庭筠等,都深受乐府诗的影响。

倘若我们对唐人的乐府诗创作进行大致编年,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诗人往往在早年较多拟写乐府诗,如王维十六岁时写《洛阳女儿行》,十九岁时写《桃源行》,二十一岁时写《燕支行》。杜甫的《兵车行》《贫交行》《白丝行》《丽人行》等乐府诗作也作于天宝十一、十二载(752、753),属于早期创作。权德舆在《左谏议大夫韦君诗集序》云:“初,君(笔者按,指韦渠牟)年十一,尝赋《铜雀台》绝句。”可知韦渠牟写《铜雀台》时才十一岁。刘长卿所作《长门怨》《昭阳曲》《王昭君歌》等乐府诗,储仲君《刘长卿诗编年笺注》将其系于早期,并在《长门怨》诗后加按语:“宫怨、闺怨为开元、天宝中常见题材,此诗当为长卿早年作。”白居易的《昭君怨》,《文苑英华》卷二〇四在诗题下注:“时年十七。”韩愈的《芍药歌》《苦寒歌》,据方世举《韩昌黎诗集编年笺注》,也写于早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无非是年轻的诗人想通过拟写乐府诗锻炼写诗能力,提高写诗水平,即如吴淇所云:“凡拟诗者,古人之格调,已定不移,但有逐句换字之法。苟琢炼字句,一毫不到,便要出丑,故孙矿曰:‘多拟古诗道自进。’”比如,王维的《洛阳女儿行》一诗,题目出自梁武帝《河中之水歌》“洛阳女儿名莫愁”,首句“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衍自梁武帝《东飞伯劳歌》中的“谁家女儿对门居,开颜发艳照闾里”“女儿年几十五六,窈窕无双颜如玉”。诗中对洛阳女儿娇贵的描写,很大程度上借鉴了《陌上桑》古辞中对罗敷容貌夸饰铺张的手法,可见王维是在学习和模仿前人乐府诗的基础上写成此诗的。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讲到王维青年时期多写乐府诗时说:“这可见他少年时多作乐府歌辞;晚年他的技术更进,见解渐深,故他的成就不限于乐府歌曲。”

二、适应科举考试的需要

唐代文人之所以大量拟写乐府诗,还有一个深层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科举考试。

自唐高宗调露年间进士科考试加试杂文以后,诗赋逐渐成为考试重点,也成为文人士子日夜揣摩练习的对象。参加科考所写的省试诗,一般都是命题作文,要求考生就题发挥,扣题写作,但绝不可违逆题意。宋代葛立方《韵语阳秋》卷三云:“省题诗自成一家,非它诗比也。首韵拘于见题,则易于牵合,中联缚于法律,则易于骈对。王昌龄、钱起、孟浩然、李商隐辈皆有诗名,至于作省题诗,则疏矣。”清代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一《诗题》:“唐人以 诗取士,始有命题分韵之法。”蒋鹏翮《唐人五言排律诗论·例言》云:“应试、应制之篇则因题制诗者,起即点清题面。”这就需要文人士子在平时钻研作诗技巧,积累这种命题作诗的经验,因而《全唐诗序》说:“用声律取士;聚天下才智英杰之彦,悉从事于六义之学,以为进身之阶。则习之者,固已专且勤矣。”而乐府诗的拟写正好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乐府诗有预先确定的题目和传统题旨,文人拟写犹如命题作文一样,只能在袭用原先的题目与题旨的基础上进行发挥。而且,经过齐梁文人的唱和拟写,乐府诗还形成了一种“赋题”写法。冯班在《钝吟杂录·古今乐府论》中说:“乐府题目,有可以赋咏者,文士为之词,如《铙歌》诸篇是矣。”比如,《雉子斑》一题,《乐府解题》谓:“古词云:‘雉子高飞止,黄鹄飞之以千里,雄来飞,从雌视。’若梁简文帝‘妒场时向陇’,但咏雉而已。”《将进酒》一题,“古词曰:‘将进酒,乘大白。’大略以饮酒放歌为言。……若梁昭明太子云‘洛阳轻薄子’,但叙游乐饮酒而已”。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一文对此有过专门分析,指出“赋题法”乃是“采用专就古题曲名的题面之意来赋写的作法”。这使得乐府诗拟写更像是一道命题作文,何况还有前人作品可资参考和比照,尤其是从那些经典之作中受到启迪,既能获得一定的作诗技艺,又积累了命题写作的经验。倘若文人们平常熟悉并习惯了像乐府诗一样命题作诗的套路,进了科举考场写作省试诗定能应付自如。

从《文苑英华》中所录的十卷唐代省试诗来看,其题目大多则来自前人诗歌。《四库全书总目》中《须溪四景诗集》提要云:“考晋宋以前,无以古人诗句为题者。沈约始有《江蓠生幽渚》诗,以陆机《塘上行》句为题,是齐梁以后例也。沿及唐宋科举,始专以古句命题。其程试之作,唐莫详于《文苑英华》,宋莫详于《万宝诗山》,大抵以刻画为工,转相效仿。”唐代科举考试专以“古句”命题,其实这样的写作方式在乐府诗中十分普遍。从曹魏起,乐府诗拟写中经常会“摘句为题”,即从前人乐府诗中摘取首句(或其中一句)为题目进行敷衍,如曹植的《当来日大难》出自古辞《善哉行》首句,王融的《青青河畔草》出自古辞《饮马长城窟行》首句,梁简文帝的《双桐生空井》出自魏明帝《猛虎行》“双桐”篇首句,而具体写作时一般都采用“赋题”之法。因此,文人为了积累此种经验,自然会积极拟写乐府诗。

在唐代省试诗的题目中,有些考题如“日暮碧云合”“海水不扬波”“好鸟鸣高枝”等就与乐府题目十分类似。在现存的唐代应试诗中,我们发现有些考题就是乐府诗题目,如沈佺期的《出塞》,《沈佺期集》清抄本、《唐诗正音》卷六均题作《被试出塞》,说明这是一首应试诗。李贺的《十二月乐词》,是作者参加河南府试时所作的乐府诗。李肱的《省试霓裳羽衣曲》为唐文宗开成二年(837)的状元帖,可知当年正是以《霓裳羽衣曲》为考题。缘于此,唐代文人对乐府诗更是青睐有加。

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那就是唐代的文人士子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准备行卷时,往往会将乐府诗作为首选诗体。宋代陈鹄《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八:“后唐明宗、公卿大僚,皆唐室旧儒,其时进士贽见前辈,各以所业,止投一卷至两卷,但于诗赋歌篇古调之中,取其最精者投之。”其中的“歌篇”主要是指乐府诗。在现存有关唐人行卷的文献中,就有许多乐府诗被作为行卷,本章第四节论及乐府诗的交际功能时,已有详细论证,此处不再赘述。

/ 目 录/

滑动浏览

绪言

第一章 唐代乐府诗体的认定

第一节 唐前“乐府”成为“诗之一体”的过程

第二节 唐人的“乐府诗体”观念及后人的认识

第三节 唐代乐府诗体的体性界定

第四节 旧题乐府诗和新题乐府诗的称名及区分

第五节 唐代乐府诗体作品的存佚

第二章 唐代乐府诗体的创作方式——拟效

第一节 对乐府诗创作中“拟效”现象的认识

第二节 唐前乐府诗创作中的拟效

第三节 题目的衍生与仿制

第四节 题材的继承与嬗变

第五节 形式的模仿与套用

第六节 对乐府精神的借鉴和发扬

第七节 文人拟写乐府诗失误述略

第八节 乐府诗体拟效的个案分析

第三章 唐代乐府诗体的文体表征

第一节 独特的题目

第二节 重视继承且偏向大众化的题材

第三节 自由不拘的形式

第四节 文人化的叙事

第五节 通俗自然的风格

第六节 歌唱期待性与“歌辞造型”

第七节 歌辞性题目的亚诗体特征

第四章 唐代乐府诗体的功能

第一节 讽谕功能

第二节 正乐功能

第三节 言志功能

第四节 交际功能

第五节 培养功能

第五章 唐代乐府诗体的演进历程

第一节 初唐乐府诗创作中的承袭之风

第二节 初盛唐诗人对清商曲题目的拟写

第三节 盛唐时期旧题乐府诗创作的繁荣

第四节 旧题乐府诗的局限与初盛唐的新题乐府诗创作

第五节 大历乐府诗论

第六节 新题乐府诗创作的繁荣

第七节 艳体乐府诗的复兴

第八节 乐府诗体趋于多元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丛 书/

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近年出版)

《词体形态论》 李东宾 著

《雪莱在中国(1905—1966)》 张静 著

《清物十志:文人之物的意义世界》 李溪 著

《文学文本解读学》 孙绍振 孙彦君 著

《黼黻之美:宋代骈文的应用场域与书写方式》 周剑之 著

《中国抗日根据地社会保障研究》 谭忠艳 著

《六朝送别诗研究》 叶当前 著

《现代诗学的建构与质疑》 余蔷薇 著

《东地中海世界的转变与拜占廷帝国的奠基时代(4—6世纪)》 武鹏 著

《处变观通:郭嵩焘与近代文明竞争思路的开端》 李欣然 著

更多新书,请持续关注博雅好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