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崇祯自缢树为什么被伐除 唐博

唐博

2024-07-16 22:5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崇祯为什么要拿驿站开刀?

明朝的驿站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明朝灭亡与驿站裁员又有怎样的联系呢?

一、节约开支的尝试

驿站,是古代的中转接待场所。传递官方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员,以及往来路过的官员,凭有效函件可享受食宿、换马的服务。功能类似今天的邮局、招待所、兵站。在历史上,驿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拓展国家疆域,实现政令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

明朝后期,驿站管理非常糟糕。有些驿站非常奢华,成了拉关系、求升官的场所;更多驿站年久失修,管理混乱。正如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一份诏书所说,"近年以来,驿递疲惫太甚,良由差役浩繁,加以包揽之徒,倚公侵费"。决策层意识到,驿站非改不可。

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清官海瑞发现,驿站的最大难题是耗费太巨,地方官府苦不堪言。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竟然是明朝的财政支出科目里没有"差旅费"一项。

驿站名义上隶属于兵部。过境官员凭兵部开具的文书,就可享受驿站提供的相应待遇。不过,兵部只开单子不拨款,驿站的招待费都是所在州县衙门自行承担。

明初,官僚机构较小,朱元璋管得很严,据说一品官出门,随行不超过10人,行李不超过200斤。因此,这方面的开支不算多。到嘉靖年间,官僚机构膨胀,繁文缛节增多,官员出差频繁,接待开支骤增。有些官员出行,排场很大,车马随从成群结队,驿站苦不堪言。一旦州县衙门接济不上,驿站就会难以维系,甚至逐渐荒废。

摆清问题后,海瑞提出了三 个解决方案:

上策是"一切裁其不合法例者","复国初五马三驴之法"。明初,每个驿站只配五匹马、三头驴。路过的官员和信使,长途的骑马,短途的骑驴,够用即可。海瑞借恢复祖宗之法,简化问题,减轻州县负担。

中策是制订对过境官员的接待标准。凭证入住驿站,一切按规矩来,否则恕不接待。

下策是接待过境官员不搞迎送仪式,管好必要的吃住即可。

上策是"一切裁其不合法例者","复国初五马三驴之法"。明初,每个驿站只配五匹马、三头驴。路过的官员和信使,长途的骑马,短途的骑驴,够用即可。海瑞借恢复祖宗之法,简化问题,减轻州县负担。

中策是制订对过境官员的接待标准。凭证入住驿站,一切按规矩来,否则恕不接待。

下策是接待过境官员不搞迎送仪式,管好必要的吃住即可。

海瑞的建议,核心精神就是节约开支。然而,这三个方案都冲击了官僚集团"公物私用"的便利,而被长期束之高阁。

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在海瑞建议的基础上,对驿站体系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改革。他首先从限制特权入手,下令禁止非公滥用,禁止加派人手,禁止多吃多占,禁止摊派私费等。驿站的额外负担大幅减轻,送信效率显著提高,经费开支压缩了1/3,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了"清驿递以恤民劳","小民欢呼歌诵"。

遗憾的是,张居正改革只推行了十年,便在他去世后被废止。保守派借口"裁削过当"、"累民贫民",呼吁"宽驿站之禁"。禁令解除了,开支浩大的问题依旧困扰着各地的驿站。

二、"纳妾"引发的闹剧

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专权,官场黑暗,朝政日非。监察御史毛羽健为人正直,弹劾奸臣,得罪了魏忠贤,不仅丢官,还被除籍(开除公职)。他非常泄气,就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几年后,天启驾崩,崇祯继位。魏忠贤倒台,原先被魏忠贤打击陷害的官员纷纷重出江湖,毛羽健也不例外。他复任监察御史,得意洋洋地从老家回到京城。或许是自我感觉太好,他趁糟糠之妻不在身边之机,纳了一个年轻女子。出双入对,如胶似漆。

突然有一天,糟糠之妻找上门来,对小妾拳打脚踢。毛羽健自知理亏,跪了一天一夜,祈求老婆大人高抬贵手。挨过这一关,毛羽健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总也想不明白:老婆怎会知道我在京城纳小妾,又靠什么从湖北老家迅速赶到千里之外的京城呢?显然,唯有驿站能帮她。红颜美事被毁,都怪驿站!毛羽健恨得咬牙切齿,决心奏请裁撤驿站。

毛羽健把驿站狠批了一通:"兵部勘合有发出,无缴入。士绅递相假,一纸洗补数四。差役之威如虎,小民之命如丝。"话说得在理,但崇祯还是不敢说裁就裁。毛羽健的奏疏算是白写了。

正巧,毛羽健有亲戚叫刘懋,在刑部当官,觉得毛羽健的建议有道理,便也奏请朝廷裁撤驿站,说裁掉的驿站可以省出100万两银子,足以弥补军费亏空,保障对后金战争所需。

这话说到了崇祯的心坎上。关外后金崛起,被崇祯视为心腹之患。然而万历以来,由于朝廷连年征战,花销巨大,财政吃紧,加上气候异常,灾害频发,粮食减产,时有饥荒,加剧了财政经济状况的恶化。任何一个可以省钱的主意,都会被视为救命稻草。

对于崇祯来说,解决财政困难,最简便易行的办法就是在自家一亩三分地做打算,裁掉吃皇粮的冗员和机构。既然裁撤驿站不仅能缓解钱荒,还能根治自身积弊,还等什么?那就裁吧!决策层对驿站改革的着力点,就从银子转向了人员。

崇祯的驿站裁员,究竟是怎么做的呢?

三、裁撤驿站逼反李自成

崇祯上台的头一年,就找出万历钦定的《给驿条例》,按照"俱裁十分之六"的标准进行修订。于是,原先51条的条例被压缩到12条,官员在驿站享受的特权和待遇大幅缩水。

崇祯颁布的新条例规定,只有三品以上京官才有资格使用驿站,四品以下跟驿站绝缘。虽充满了"官本位"色彩,但毕竟三品以上京官人数较少,如能实施,驿站的负担将大为减轻。即便如此,崇祯还觉得"裁酌尚滥",要求继续删改。主管大臣只好哭丧着脸说,已经删到超出"俱裁十分之六"的标准了,再删下去,还不如把条例废了。崇祯这才作罢,将新条例签字认可,颁行全国。这件事体现出,崇祯裁撤驿站,确实下了很大决心。

有时候,矫枉过正不见得是好事,用力过猛会适得其反。有官员就认为,大明早已"溃烂而莫可救",改革如果操之过急,可能"欲安而得危,图治而得乱",甚至将明朝推入绝境。还有官员认为,"驿道之设,贫民不得自食者赖之,裁之太过,将铤而走险"。可崇祯根本听不进这些善意的提醒。他的如意算盘是:"苏驿递,足国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过度"裁驿"省下来的银子,全都变成了军费。老百姓没有感受到改革红利,负担依旧。反倒是许多驿夫、驿卒甚至驿官供职数十年的驿站被撤,让他们丢了饭碗,只剩三条出路:要么坐地等死,要么逃亡异地,要么揭竿造反。

陕西米脂人李自成就是个驿卒。他当过兵,退伍后托关系进入银川驿站,做起了这份薪水不高,但旱涝保收的工作。有时承接迎来送往,还能吃点回扣,默默无闻,过得不差。

正是毛羽健和刘懋的奏请,改变了李自成的命运。崇祯元年(1628年),朝廷宣布裁撤驿站。同年,李自成工作失误,丢了公文,上级以此为借口,把他裁了。

铁饭碗没了,李自成只好回老家谋生。更麻烦的是,他还欠了一屁股债。被债主艾诏告到了米脂县衙。知县直接把他"械而游于市"。李自成命大,被亲戚保释,捡了一条命。

李自成出狱后,认为自己身上的一切倒霉事都是艾诏惹的,就把他杀了。不久,李自成发现老婆跟人通奸,又把老婆杀了。两桩命案,震惊全县,倘若落网,定死无疑。李自成只好离开米脂。

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李自成到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投军,很快提拔为把总。军队行至榆中(今兰州榆中县),由于欠发饷银,他就发动兵变,杀死参将和知县,揭竿造反。一年后,李自成投靠了农民军里实力最强的"闯王"高迎祥。又过了六年,高迎祥阵亡,李自成被推为新的"闯王",率军席卷中原。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埋葬了明王朝。

至于毛羽健,并没有因奏请裁撤驿站而得宠升官。不久,名将袁崇焕被诬陷处死,毛羽健替他求情,被视同党羽,再次丢官,郁郁而终。

有人说,如果不纳妾,或者没被捉奸,毛羽健或许没必要提议裁撤驿站,也就不会抢走李自成的饭碗,逼他造反。有人说,即便李自成不反,也会有别的失业驿卒造反。正如左都御史唐世济所说,"流寇有四,一乱民,一驿卒,一饥黎,一难民"。

当李自成步入承天门,享受胜利的欢呼之时,他一定想不到,逼他造反的,竟是一位七品监察御史纳妾惹的祸。历史在偶然与必然中告诉后人:"官逼民反",有时并非官府刻意攫取百姓利益,而是看似正义的改革,因政策失误而办砸,损害了百姓利益。官府很无辜,但受伤的总是老百姓。

改革不是疾风骤雨,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改革需要自我修正的勇气,更需要循序渐进的耐心。改革不光是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更是解放生产力,创造新财富的过程。与其在分配份额上斤斤计较,不如把蛋糕做大,在发展中克服阻力,在发展中推进改革,实现共赢。这或许是明末驿站改革留给今人的最深刻启迪。

转自《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16期(2014.8)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

版权属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