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家规家训精选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西王家村 山西家规家训精选

山西家规家训精选

2023-08-08 01:1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注重家教家风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良好家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影响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影响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荣辱。家风正则民风淳,民风淳则社稷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家风问题:“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2015年春节团拜会讲话)“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讲话)

山西家训文化起源甚早。两汉三国时期,就产生了家学、家教、家风等概念,家训家规业已成形,《三国志·魏书》全文收录了曹魏大臣、 太原郡人王昶的《诫子书》。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士大夫家训开始出现,北魏大将军、河东人裴良撰写了《宗制》十卷,树立了裴氏家范;唐朝宰相、蒲州人张嘉贞的家训留下了“不立田园”的见解。宋元时期,家训文化繁荣发展。北宋政治家、史学家,陕州夏县人司马光所著的齐家之书《家范》是后世推崇的家教范本;宋高宗时宰相、解州闻喜人赵鼎的《家训笔录》成为我国家训发展史上第一个专门就制用问题对家人进行训诫的明文家训。明清时期,山西家训文化达到鼎盛。田逢吉、毕振姬、于成龙等朝廷重臣,薛瑄、傅山、祁寯藻、陈廷敬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和文臣、帝师,以“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为目的留下了家训;代县冯氏、沁水柳氏、灵石静升王氏、灵石两渡何氏家族,都以祖训、格律、箴言、警句作为家规家训传家。明清以来500年间,镌刻在常家、乔家、王家、曹家、渠家、李家诸多晋商大院的门庭、厅堂、亭阁、廓柱、墙壁、碑石等上的楹联警句,构成了晋商家训文化景观。

裴氏家训12条

张嘉贞家训

王昶《诫子书》

司马光《温公家范》

司马光《训俭示康》

赵鼎《家训笔录》

于成龙《于氏家训》

陈氏家训

灵石何氏《何氏族训》

王家大院楹联

万荣李氏家训十六条

无论是士大夫,还是文人、商人,其家教都特别重视道德的养成和价值观的引导;无论读书做学问,还是做官、经商,在勤劳、俭朴、自立、自律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其主要内容包括:

1.律己之道。律己是山西家训的关键部分,它强调以德立身,教育子女厚道做人、从小学会独立承担责任是最基本的家风。如灵石王家家训里的“立德:仁义礼智信”,就是告诫子孙要把“德”融入日常生活中,使追求道德成为自觉行为;傅山告诫子侄作字先做人,就是要求他们做人做事先正心修德;沁水窦氏家法勉励后人要“立品行:存心宜正大光明,做事宜端方正直”,并树立了“推诚为应物之先,强学为立身之本”的家风;榆次常氏楹联“律己以温公家训,只在忠恕二字”,即是说要用温公的教诲来规范自身的行为,用忠恕的理念教育后代,才是做人的根本;闻喜裴氏家训强调“读书明德”,就是希望后人懂得读书乃修身立德之本,要担当重任,成就大业,离不开勤奋读书,修身靠读书对心灵进行洗礼、靠读书改造世界观,立德是读书、修身的造化,是人生三观的真实写照。由是观之,古人倡导立德修身的理念,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2.齐家之道。把追求“和谐”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祁县乔家的家风之一就是“和为贵”;田逢吉的家训指出,治家切记“百忍堂中有太和”;河东柳氏家训要求子孙治家须“和顺聚处”;赵鼎在《家训笔录》中强调“与人和则可以安身”;闻喜裴氏家训要求“协和宗里,敦睦邻里”,强调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应以和为贵,无论同族还是邻里,都要和睦、融洽相处。这正是秉承了我国“和合”文化的传统,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然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同,是衡量人们道德品质的重要尺度,为我们今天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丰富而厚重的思想资源。

3.处世之道。人在社会中,首先应该学会合作,与人为善,“善”是处世之道的核心。毕振姬的家训之一就是“向善”,助人为乐,做对他人有益的事;榆次常家庄园养和堂石半亭联“处事近厚纤毫必偿为信,存心诚实时刻不易乃忠”,意在提醒子孙为人处世要厚道,无论大小轻重一定兑现才叫诚信,居心应诚实,时时刻刻始终不渝才是忠义。社会竞争激烈,总有人为了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诽谤诋毁别人。对此,王昶训诫子孙“止谤莫如自修”,认为制止别人的诽谤,没有比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更有效的了。代县冯氏家训提倡“责己、矜己、克己、恢量”;灵石何氏族训要求子孙“端品行”须“少作谨厚子弟,长作端人正士”;祁寯藻教子孙“济人之急如追奔,扶人之困如壅根”。总之,要学会理解宽容别人,注重自身修养,学会与他人融洽相处,培养爱心,乐于助人。只有奉献爱心,才能受到他人爱心的滋润,人与人的关系才能和谐。这些家训所包含的理性光芒,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道德文明的底蕴。

4.经商之道。晋商的家训处处闪现着仁中取利、义内取财的思想光辉,其内容蕴含着晋商的经营理念和希望后代儿孙能够忠信诚实、勤俭持家的朴素思想。如祁县乔致庸的家风首先就是要讲诚信,“传家有道唯存厚,处世无奇但率真。”“经济会通守纪律,言词安定去雕镌。”告诫儿孙经商处事首要的是以“信”为重,以信誉得人;其次是“义”,不哄人,不骗人,不赚昧心钱;第三才是“利”,绝不能把“利”摆在首位。榆次常家告诫子孙“知春秋大义,为学子本色”;祁县渠家的号规“为商贾托天理常存心上,不瞒老不欺幼义取四方”,皆是强调宁舍利取义而不见利忘义;太谷曹家在经商活动中,强调以伦理道德为先,见利思义,先义后利,提醒后人“君子爱财,生财有道”,决不赚取不义之财。正是这些家训文化对家庭成员、子孙后代的不断熏陶,才使得晋商能够具备优秀的人品和良好的素质,成为冠绝天下的第一商帮。虽然他们创造的“海内最富”的商业奇迹已经成为历史,但是晋商家训文化里所蕴含的仁、和、诚、义的思想理念,永远都是时代与民族的宝贵财富。

5.为官之道。古代山西官员在家庭教育中积累了丰富的官德教育经验,这些经验在家训中主要体现为以下一些内容。一是以民为本的人文情怀。司马光的《与侄帖》云“倍须谦恭推让,扶弱与人,不可恃赖我声势,作不公不法,搅扰官方,侵陵小民,使为乡人所厌苦”;薛瑄的《从政录》称“为政通下情为急”;田氏家训曰“做官须有爱民心”。这些家训都是告诫后代为官要善待百姓,体现了以民为本的传统思想。二是淡泊名利的思想修养。陈廷敬在《诫子孙诗》中就指出“清贫耐得始求官”,表达了去奢华存淡泊、宁静致远的人生态度。王昶告诫子孙要淡泊名利,“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淡然自守”,并以自己的清白行为来示范子孙。三是清廉公正的仕途操守。山西家训把清廉公正作为当官的基本原则。赵鼎在《家训笔录》中说“凡在仕官,以廉勤为本”,他用这句警语要求子孙遵循为官清廉的政治操守。于成龙的家训以“尚节俭,廉仕吏”为核心要义,并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奉公的一生,深得百姓爱戴。四是谨慎交友的处事原则。古人对子孙交友也提出了原则和标准。薛瑄指出,“名节大事,不可妄交非类,以坏名节”,认为应该与那些品行高尚、敦厚忠信的益友交往,而不能与趋炎附势的小人往来。司马光在《家范》中认为:“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指出与品行不端的人交往就会沾染上坏习气。家训中的官德教育体现了古人的政治智慧,可为我们今天的各级党政干部加强道德修养提供借鉴。

傅山《训子侄》:

沁水窦氏《窦氏家规》《窦家家训》:

柳氏家训碑:

毕振姬《毕氏家风家训释义》:

代县冯家《冯氏遗训初编》:

祁寯藻教子孙:

太谷曹家《戒烟碑文》:

祁县渠家号规:

司马光《训俭示康》《与侄帖》:

薛瑄《从政录》:

田逢吉《田氏家训》《田氏家风》:

陈廷敬《诫子孙诗》:

四库全书版《温公家范》节选:

薛瑄《戒子书》:

山西家训是我国传统家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内涵、广阔的外延和鲜明的特色。这些穿越历史流传下来的家规家训,功能已经远远超出对本家族的教育范围,而进入到社会教育的领域中,并为社会提供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优秀的家庭教育范本。如闻喜裴氏家族,2000多年来,仅被正史立传的就超过600人,七品以上的官员,更是多达3000多人,仅宰相就有59人,其家族人物声名之盛,在中外历史上绝无仅有。裴氏家族能够历经2000多年而屹立不倒,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裴氏子孙能够恪守先祖的家规家训。我们可以看到,山西留存下来的家规家训,对其家族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由此也引起后世的普遍关注,并进而成为现代家庭道德教育的良好借鉴。古人训诫子孙后代,做人要刚正率直、严守规矩,当今党中央要求党员干部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家规家训当中蕴含的道德准则、行为规范的内容,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家风、民风、官风及社会风气的净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现实的意义。

闻喜裴氏治家格言:

陈秀教子诗词:

河东柳氏训道碑:

河东柳氏传家遗训碑:

王国光《阳城县修学记》:

傅山《诗训》:

傅山《字训》:

祁县乔家《乔家家规》:

祁县渠氏家训: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方志山西

原标题:《山西家规家训精选》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