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新城王氏(2013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王氏家族家谱 话说新城王氏(2013

话说新城王氏(2013

2024-04-18 05:22|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前不久,陪父母去了趟桓台县新城镇,去看闻名已久的四世宫保牌坊。站在牌坊前抚古叹今一番后,回来历史控发作,在网络上穷扒新城王氏家族历史,并做如下笔记。

关于新城王氏家族概略性介绍,可参考新浪博主陶也先生《〈山东新城琅琊王氏世谱〉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中所述:

元末明初,琅琊公王贵自诸城徙居新城,成为新城王氏始祖。在科举制度臻于完善的明清时期,农耕起家的新城王氏崛起为一个历跨两朝、兴盛200余年的仕宦望族和文化世家。其间,出进士29位、举人44位……,112位出仕者,官至尚书、御史、侍郎、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三品以上的朝廷重臣9位,中级官员也多为寺卿、翰林、府道中等要职,故有琅琊世家“王半朝”之誉。在新城王氏名人中,王重光、王之垣、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王士禛(渔洋)等在历史上有着重要影响。

关于新城王氏各代情形,分而述之:

始祖:

始祖王贵,基本算是逃难农民。等新城王氏第五代、大明户部左侍郎(农业、财政部第一副部长)王之垣创修族谱,关于王之垣先生爷爷的爷爷王贵的事迹,大约是从爷爷那里听来的吧,年代一远,神话上场。王之垣先生在《修谱凡例》中这样写道:

龆时闻我祖颖川公云,祖居诸城县琅琊山初家庄,前隶籍青州,徙于新城自琅琊公始,故今谱王氏自公始。

翻成白话就是:“我小时候听爷爷说,爷爷的爷爷是从诸城县琅琊山初家庄迁来新城县的,所以我修家谱就从爷爷的爷爷算起。”比较神奇的是爷爷的奶奶、王贵的夫人的来历。根据王之垣《大槐记》的最初叙述,王家第八世、大清刑部尚书(司法部、公安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渔洋写成的《先祖事略》记述如下:

公居诸城,古琅玡地也。当元末白(一作花)马军乱,公徂击之。杀一贼,度不能抗,乃避居新城之曹村,为某大姓佣作。一日大风晦冥,有一女子从空而坠。良久既霁,公于尘坌中得之,云即诸城初氏女也,晨起取火,不觉至此。时公方鳏居,女子年十八九,主人以为天作之合,遂令偕伉俪焉。三世至颖川公,而读书仕宦,四世至太仆公,始大其家门。二百年来,科甲蝉联不绝,皆初夫人所出也。

大致意思是:王贵逃难到新城县,给人当长工。一天,刮大风刮来个女子,让穷小子王贵捡到了,并结为夫妻,这位初氏夫人,就是新城王氏家族的老祖母。

这个神话见之于族谱,发之于五世王之垣,王之垣肯定是听颖川公(三世王麟,王之垣的爷爷)说的,非常好玩,基本不靠谱。大约这个神话透露出的真实信息是:初夫人的来历不足为外人道。但这个神话在王之垣、王象乾那个时期就传之于朝野士子,且越传越奇,如万历二十九年至万历四十四年间在山东做官的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写道:

国初山东历城王氏方鳏居,一日,天大风,晦冥良久,既霁,于尘坌中得一好女子,年十八九,云外国人也。乘车遇风,欻然飘坠,遂为夫妇。今王氏百年科名,贵盛无比,皆天女之后也。

已经把初氏夫人捧到差不多七仙女那个层次了。这恐怕是当初王贵编瞎话哄孙儿王麟的时候所始料未及的吧。

二世:

王贵生五子,其中第五子叫王伍。可以想象,山野村夫,也没什么文化,第五个孩子就小五小五的叫,长大了政府登记户口就写成王伍了。王家二世王伍很能干,成了财主了,且乐善好施,颇有善名,在子女教育上也舍得花钱。

三世:

在王伍的一堆孩子里老大王麟最出息:十四岁保送国子监。这个比较厉害,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学生的来源,一个是贵族子弟,一个是各地(府、州、县)官学的优等生保送过来的。国子监毕业的学生可以跳过举人直接考进士。考不上进士也基本上国家包分配的。不过王麟科举不行,差不多是走包分配的路子吧,得到的职位是颍川王府教授,也就是教颍川王的子弟们读书的教师,不过这个王府教授是在正式公务员编制内的,从九品,相当于现在副科级。王麟先生的伟大之处在于:王氏家族文脉自王麟始肇。

四世:

王麟有八子,其中,王重光光大了王家文脉。王重光先生是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累次升迁后,因事惹到了严嵩一党,把他平级调动远远打发到贵州布政使司左参议(从四品)任上。嘉靖三十六年,皇宫大火,为征集修复皇宫用的大量木材,王重光深入少数民族反叛地区,恩威并施,使其内附,谓之“平蛮”之功。督兵伐木,圆满完成使命,谓之“督木”之功。嘉靖三十七年,王重光积劳染病而死。嘉靖四十一年(1562),三大殿竣工,朝廷“追叙前烈”,追赠为太仆寺少卿(正四品)。并在贵州永宁为王重光立祠以祀,命名为“忠勤祠”。 王重光死后30年,其次子户部左侍郎王之垣,长孙兵部尚书王象乾为首的子侄们,认为“岁时常酹,贵州祠远,不能近祀”,“家乡无祠,雅不称成功之盛德”。于是奏得万历皇上的恩准,于万历十六年(1588年),在家乡新城又立忠勤祠。解放后,新城忠勤祠征用为粮库,得以躲过文革浩劫存留至今,现已辟为旅游景点。

在光字辈中,出仕者还有:王耿光(王麟长子,马湖府经历)、王近光(王麟第七子,太医院吏目,七品衔)。

五世:

之字辈人才开始涌现,进士至少有三个、举人若干,官职上知府(市委书记)知县(县委书记)一群。其中最有成就的是王之垣。王之垣,王重光次子。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累官至户部左侍郎(第一副部长)。王之垣先生官声良好,但他在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件事是:杀思想异端何心隐。

何心隐,是王阳明心学的一个分支—-王艮的泰州学派的大佬。泰州学派的心学虽然也标榜尊孔,但却被正统儒学视为异端,加之攻击首辅张居正,所以何心隐先生成了被朝廷通缉的思想犯。虽然是异端,但还是在孔学这杆大旗之下的,即使被朝廷捕到,这种思想犯差不多也罪不至死。但何心隐倒霉,被时任湖广巡抚王之垣逮到了。结果是,何心隐被王巡抚杖毙于狱中。在明代,儒学大行于世,对思想异端进行肉体消灭这种事,儒家内部也是不齿的。但王之垣身在局中,径行此事,时人多谓王之垣杀何以媚张居正,算是王之垣留下的一大污点。王之垣在自传《历仕录》中狂扁何心隐异端邪说的同时,在具体事实细节上,说何心隐“在监患病身故”。这位老先生还这样写道:

湖广有大奸何心隐 …以滚徒讲学为名,扰害地方,中间不法情甚多.各省历年访幸不获,俱有卷案.万历七年,新店把总朱心学于祁门县捉获.予发按察司侯廉使查卷,提千连人问理.本犯在监犯病甚,故该司将各省恶迹刊总册,仍出示以安余党,傅改图自新.事后数年言官尚有称冤具疏者,盖以假学之名遂为所惑,不知其有各省访拿卷宗也.予具疏请行勘,奉圣旨:这有名凶犯原应正法,不必行勘.迄今公论始明云。

所谓“奉圣旨:这有名凶犯原应正法,不必行勘。迄今公论始明云”,哼哼,意思是不用审判,打死活该,把皇帝老儿也扯进来和自己一起背黑锅,特别是在物议汹汹之下,还能说出“迄今公论始明云”这种浑话,强奸公论,令人作呕不已。我觉得,王之垣先生在这个事上,鸵鸟政策好一点。说得越多越让人恶心。比如中共元老张国焘写回忆录,写到叛逃为止,后面训练特务反扑延安这些事,只字不提,知道有些东西是没法描的。恶心人的不止王之垣先生,在这件事上,王家八世的翘楚—大清刑部尚书王渔洋先生也在事件过去百年之后积极为曾祖父洗地,他在《历仕录跋》,《又跋历仕录》,《再跋历仕录》中三番为其曾祖父诛何心隐一案辨解,紧张兮兮,生怕大家不知道老王家屁股上这点污垢,真是越描越臭。儒家讲“亲亲相隐”,也就是说闭上你的嘴巴是符合孔圣人道德的,没有说可以“亲亲相洗地”吧,真是让人无语。

六世:

象字辈人才那叫一个多!八位进士,我的天啊。我来讲三个人。

王象乾,王之垣之长子、王重光之长孙,隆庆五年进士。文官出身,却在戍边事务中大展身手,万历年间,明朝面对来自东北方向女真和西北方向蒙古诸部的威胁,国力不足以两面作战,所以对蒙主要是安抚为主。王象乾对明廷的贡献,主要是替朝廷处理对蒙事务。累功至兵部尚书,总督蓟辽事务。年轻时就和蒙古兄弟比射箭赛喝酒什么的,蒙古各部觉得气味相投,很买这位王大人的帐。几十年间,基本上的套路是蒙古人到边境抢东西,其他人都治不住,但只要派王象乾去,报一下姓名,蒙古人要么就直接走人,要么坐下来叙旧啦新。万历四十七年,万历皇帝可能很感动王象乾替他挡着蒙古这一面吧,追封其三代,曾祖父王麟、祖父王重光、父亲王之垣都追赠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地方政府在新城县建四世宫保牌坊,以纪念此恩典。这座牌坊竟能历四百年留存至今,默默宣示着新城王氏的历史功勋。我心里有个疑惑:其何以能躲过文革浩劫?据新浪博客海边倾听先生《多彩淄博---四世宫保牌坊》叙述:

遇到了桓台县文化出版局副局长、文物管理局局长毕志胜同志……。据毕局长介绍文革期间红卫兵“打、砸、抢”推倒拆掉了许多功名、贞洁牌坊后,正准备拆这座精美的砖坊时被工作组一了解其历史文物意义的领导知道后禁止红卫兵拆掉,又因为是“封资修”的东西只好把牌坊刷上粉写上毛主席语录才使这座牌坊逃过一劫保留到现在。

明朝北部边境上的牛人,主要是在对女真用兵的过程中产生的。而王象乾主要是对蒙事务,且以抚为主,所以不为喜看战争剧的今人所熟知。《王象乾传》见之于《明史稿》,而自《明史稿》删改而成的正式《明史》竟不给这位追封三代的王尚书单独立传,看来删编明史的女真人对王尚书的事迹也意兴阑珊。今人当年明月先生的《明朝那些事儿》一书也无一字提及王象乾,甚是奇怪。

王象春,王之猷第五子,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榜眼。全国第二,老天爷,这让现在各省各市那些高考所谓状元情何以堪。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终因刚直而免官归田。经历一般吧?不一般。因为王象春先生亲手点燃了毁灭明朝的导火索。崇祯辛未(1631)年,明军孔有德部从登州(蓬莱)驰援东北,行军路过河北吴桥,兵士抢了王象春家仆的一只鸡,王象春自觉势大,瞧不上孔有德这个前矿工、现登州参将(师级干部),不依不饶,迫使孔有德将犯错兵士插箭游营,从而激起兵变,乱兵回蹿山东,陷新城,王氏家族与新城官民死三百余人。据新浪博主蒲泽先生《〈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考辩》记述:“王象乾家遭灭门之祸,一子二孙死于乱兵之手,二世而绝。”王象春虽幸免于难,但经不住族人责难,第二年就郁郁而终。孔有德之乱,糜烂山东一年多,彻底破坏了辽战的后勤基地,且其兵败后,跨海降清,给女真人带去了从葡萄牙军人那里学来的先进的火炮射击技术,从此女真人与明廷在火炮使用方面终于等量齐观,彻底改变了双方军事技术的对比。网上有篇文章叫“一只鸡点燃了葬送明朝的导火索”,这句话夸张之余,也有其道理。

王象晋(1561~1653),王之垣第三子,王渔洋之祖父,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官浙江右布政使(省级干部),二品。新浪博主蒲泽先生《〈醒世姻缘传〉成书年代考辩》记述:

王象晋有四个儿子,分别为王与龄、王与胤(出嗣其仲兄王象賁)、王与朋、王与敕。王与龄早年病死于父亲的浙江布政使任所;王与胤在甲申之变(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中举家自杀殉国。明崇祯十五年清兵陷新城,王与朋与二子被执,死于清兵之手。唯有幼子王与敕,躲过明末易鼎之劫,侥幸存活了下来。

七世:

与字辈正当明清鼎革之际,经过崇祯四年孔有德吴桥兵变(1631年辛未之难)、崇祯十五年(1642年)清兵大掠山东(壬午之难)、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进京(甲申之难),与字辈精英人物凋零殆尽。

壬午之难:崇祯十五年,清兵进行了入关前的最后一次深入内地军事行动。在贝勒阿巴泰带领下,分路从墙子岭入﹐会于蓟州﹐大掠山东等地,俘获人口三十六万余﹐牲畜五十五万头。次年四月北还。是为壬午之难。壬午之难中,王氏子弟协守新城,直至城破。桓台政务网网文《家族命运与朝代更替息息相关》叙述如下:

在这次灾难中,王氏家族共死了三十余人,大都是正在攻读的儒生秀才。有的父子俱亡,有的兄弟同死,王氏家族第七代精英几乎丧失殆尽,王氏家族的高宅大院也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家族的光华在乱世中黯淡下来。

《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官常典-忠烈部》记载王与朋(王象晋的第三个儿子)与其两个儿子殉难的情形:

按新城县志,与朋子士熊,举人,士雅,诸生,壬午城破,同被执。与朋气壮辞厉。父子皆死之。

甲申之难: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进京,崇祯自尽于煤山。京内及各地士大夫多有自尽殉国者,王与胤就是其中之一。

王与胤,王象晋次子。崇祯元年(1628)进士。官湖广道监察御史,正七品,以劾总兵官邓丑,忤阁臣意,谪归。

据清代李天根《爝火录》载:

贼遣伪官至新城,故御史王与胤与妻于氏、子诸生士和,登楼自经死。士和妻张氏,于十五年城破先自经死(与胤,字百斯,崇祯元年进士)。

与胤将浮海,行至利津,盗阻,命仆购水片;仆进伪者,服之不死。回舟归里,自撰圹志,暨妻子登楼同缢。葬之日,观者千人。伪县令贾三俊闻之亦来观,众争持土石击之;三俊弃县印遁去。从子士祯,刻其遗书。

说的是李自成任命的县令贾三俊到新城就任后,王与胤夫妇及儿子王士和皆自杀殉国。

王与敕(1609-1686),王象晋四子,王渔洋之父。顺治元年(1644),也就是大清入关头一年,清政府即征召各地优秀学生入京授职,即所谓拔贡生。35岁的王与敕被选为拔贡。这一年,老父亲王象晋83岁(做遗民);这一年,二哥王与胤与妻子、儿子自杀殉国(反李自成);这一年的前两年,三哥王与朋与两个儿子被清兵杀害(壬午之难,反清)。虽然王与敕不敢不接受新朝的选拔,但他还是以照顾老父的名义拒绝了朝廷的授职。他潜下心来,教育自己的四个儿子,有三个儿子成为了清朝的进士。

与字辈在明清之际,死节者甚多,所以科举情况远逊于六世象字辈。但还是出了一位明朝进士,就是自杀殉国的王与胤;两位清进士(都是在清入关十几年,天下安定之后)。

八世:

王渔洋(1634-1711)、王士祯、王士禛,说的都是同一个人,王与敕的第四个儿子。顺治五年(1648年),十四岁的王渔洋应童子试,未中;顺治七年(1650年),十六岁的王渔洋应童子试,连得县、府第一,顺治八年(1651年)参加乡试(全省统考),据王渔洋《香祖笔记》记述,已定第一,被第六名托关系顶掉了,最终定了个全省第六。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善诗,创“神韵说”,康熙喜其诗,渐被士人推崇为清初诗坛领袖。钱谦益称之为::“新城王氏门第,大振于烟硝火烬之余。”

这里有个时间点:顺治五年(1648年),十四岁的王渔洋开始应童子试。对一个十四岁的少年来说,他面对崭新的朝廷、崭新的时代。对爷爷王象晋和父亲王与敕来说,王与朋及儿子抗清而死6年,王与胤及妻儿殉崇祯而死4年。是的,天下大定,让新一代走向新的生活吧。在那四世宫保牌坊下,在那纪念历次城破的死难族人的忠烈坊下,王象晋、王与敕父子,会生发出怎样复杂的情感啊。但是,大时代已然改变,这些旧知识分子也知道,所以他们目送这个十四岁的少年去闯他自己的天下吧。

王渔洋故居,位于四世宫保牌坊西百余米。初为其曾祖父王之垣之长春园,建筑多毁于壬午之难。王渔洋晚年因与失宠太子往来,被康熙帝借故罢官回籍。于是将长春园修葺扩建成院,命名为西城别墅,并在这里度过了其人生最后的七、八年光景。清末,王氏家族败落,西城别墅园产被卖给盐商冯冠儒,冯家于1949年弃室而走。解放后,与忠勤祠情况类似,也被政府用为粮库,得以存留至今。近年,政府对王渔洋故居进行大规模修复,已经布展完毕,并将于今年(2013年)对外开放。

士字辈人物,从淄博市史志办郭能勇先生《王士禛家族与新城地方志》来看,共有五位进士。

九世及以后:

从郭能勇《王士禛家族与新城地方志》来看,有七位进士,但仕途成就渐趋惨淡。

今日新城王氏族裔情形,可参见新浪博主陶也先生《〈山东新城琅琊王氏世谱〉的文献价值和现实意义》中所述:

2009年2月,第八次续修增补的《山东新城琅琊王氏世谱》(两函九册,以下简称《新城王氏世谱》)问世。这次续修,尽可能登记了新增人丁(至此,新城琅琊王氏传裔入谱24世,2万余人)。

二十四世,两万多人,自有明以来,凡六百余年,王贵老先生、初老夫人,我对您们真是无限崇仰。结尾之际,我想起毛主席的词:“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站在历史面前,我们是渺小的,即使站在一个家族的历史面前,也是如此。收工。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