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临沂人不知道,沂河桥的故事……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山东临沂介绍家乡 99%临沂人不知道,沂河桥的故事……

99%临沂人不知道,沂河桥的故事……

2024-06-29 00:17|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民国五年《临沂县志》载

(民国六年成文出版社版)

另据清康熙十三年《沂州志》记载:“镇海门外沂河阔五里,宗岱门外祊河阔三里,逼近城市,人民朝夕往来,日无停晷,夏无舟楫,冬苦沍寒,其孰念之? !”

沂河木桥位于镇海门外

(图片系老东门镇海门)

康熙十年后,“东兖道钱光泰施船一支于枋河,夏有义渡矣;耆民卢文等每十月修搭木桥,冬不病涉矣。沂河亦有耆善募施义船,但修理未坚,冬有魏思秋等管搭木桥,庶可通济焉。”

据此,可见木桥虽始于明代,但当时极为简陋,冬搭夏拆,并不经常。夏季水深,多靠“义渡”。冬搭木桥,也不过仅可通人。而其资金来源,多靠“有善念者”“耆善募施”。这种募捐,数目有限,困难不小,所以明末清初多少年间木桥改善不大,只是维持现状罢了。

直到清乾隆年间,木桥才加至三百孔。而其规模,也不过是比独木桥略宽一些而已。光绪年间出现了“舆梁”,这时木桥才有桥面木桥,可以负荷一定的重量, 不至仅限于行人了。宣统三年,也就是清代末年,又添修木路,就比较完整了。

这一木桥,经过明清两代四、五百的创建维修,成为沂河最早的唯一桥梁,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台潍汽车路(台儿庄-潍县)的沂河大石桥(沂河老桥)竣工后,才完成其历史使命,而被拆除。

本桥位置椿树口,在原东关酒厂后街东端,南距沂河大石桥约250米处,已无遗迹可寻。

木桥

(遗迹无从可考,系网络照片)

沂河大石桥

东洋桥 沂河老桥

沂河大石桥,百姓习惯称为沂河老桥,亦称东洋桥。原址位于解放路东、沂河木桥以南约250米处。

民国时期的沂河大石桥

我市公路史上第一大建筑

该桥建于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桥面为钢筋混凝土料石混合结构,漫水路为料石铺砌,全长1457米。其中,漫水桥369米,分为东西两段,东段31孔,西段30孔,宽3.5米,净跨5.4米;漫水路1088米,分三段,东段长373.7米,中段长447.7米, 西段长266.6米,均宽5米。

该桥系台潍(台儿庄—潍县)汽车路公路桥。民国二十三年春,南京国民党中央修筑台潍汽车路(当时定为国防路)。由山东省建设厅设计,天津大兴公司承包建设。总计投资18万元(国库拨款15万元,地方募捐3万元,银币单位)。地方由县长范筑先督建。春季开始,冬季完工,施工时间约十个月。

这一大桥的修建,是我市公路交通史上空前的第一大建筑物。通过它北连胶济,南通陇海,西南可直达台儿庄与运河相通,在经济上、军事上和政治上都起到重要作用。

石桥改建 架设钢板 舟船无阻

石桥建成后,苦于桥板过低,附近码头林立,舟船无法通过,必须改建。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漫水桥西段水深处(自西向东第11孔)拆除原有桥面,利用钢板材料,做成手摇滑道式活板(类似今推拉门),舟船便可南北通行无阻。

抵抗日寇 该桥爆破

日军进攻临沂

该桥改建不久,抗日战争爆发,1938年春,日本侵略军进攻临沂,临沂守军为了抵抗日军,在撤退前将漫水桥进行了爆破,毁桥五孔,长30米( 东段漫水桥自东向西为28、29、30三孔;西段为48、49两孔)。

日伪时期,未能按原样修复,只用乱石填实,暂时维持交通。而钢桥几经水浸,无人保养,逐渐锈坏,不能移动,成为死板桥。

1945年9月

八路军山东军区部队跨过沂河老桥

解放临沂

摘自《沂蒙史志(2016.04)》

大炼钢铁 挪作他用

1958年大炼钢铁时,为了解决急需,交通局又把钢板挪作他用。以后,为了桥面平坦便利交通,又用钢材补平,而钢架的延伸部分和滑道便用混凝土灌实了。

坍塌消失 成为记忆

1994年沂河洪水,沂河老桥垮塌为驿外断桥,不久便被拆除,从此完全消失,成为记忆。

当年解放路沂河桥西头的零落景象

摘自《临沂日报(2018年07月23日)》

上世纪九十年代被洪水冲垮的沂河老桥

衰落中带有一丝凄凉

摘自《沂蒙史志(2016.04)》

沂河新桥 沂河大桥

金雀山路沂河大桥

上世纪的“高低桥”

摘自《临沂市城建志(资料稿)》

《山东省临沂市地名志》

“高低桥”之“低桥”

为缓解沂河老桥的交通压力,1963年6月,新沂河桥开建。到1964年8月建成,名为“沂河新桥”,系钢筋混泥土连续板结构的中水位漫水桥。桥长1402.2米,高4米,宽10米,共150孔,分30组(每组孔径8+3乘3+8米),漫水路297.8米。成为当时全省最长的公路桥。

上世纪70年代的金雀山路沂河大桥

季志光 摄

“高低桥”之“高桥”

大桥长2290米(主桥1553.94米,东段接线长414米,西段接线长332米),宽11.5米,高8米。共77孔,每孔跨径20米。1983年10月31日建成,12月11日交付使用。全桥为钢筋混凝土结构。防震能力按基本烈度9度设防,在当时的山东省,是防震标准最高的。

该桥全称是“77孔-20米钻孔灌注桩墩钢筋混凝土T型桥梁”。简称“沂河大桥”。

1983年12月

紧挨低桥建设的金雀山路沂河公路大桥通车

摘自《沂蒙史志(2016.06)》

由于这座大桥与沂河大桥并驾齐驱,所以被统称为沂河高低桥。《中共临沂历史大事记》中这样评价:“沂河大桥的建设对于支援国家重点项目兖石铁路和石臼港建设,发展临沂地区经济以及加强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此后在沂河上建设的桥梁

市民对此基本熟悉

除九曲沂河大桥外

其余不再赘述

仅一一列举

沂河特大桥

铁路桥

位于金雀山办事处辖境小埠东村东北角,横跨沂河之上。系兖(州)石(石臼所)铁路桥,总长1777.2米,宽7米,53孔。其中:钢梁结构者1孔,孔径为64米( 可以行船 ),其余52孔,孔径均为32米。

该桥于1982年4月开工,于1984年 5月竣工。是沂河桥梁史上第一座特大桥, 故名“沂河特大桥”。

兖石铁路沂河特大桥

摘自《兖石铁路》

铁道部第十一、十四工程局编辑

沂河南大桥

罗湖大桥 光耀大桥

该桥连接罗庄区与河东区,位于沂河路东端。

大桥1998年通车,桥面全长1560米,宽27米。原名“罗湖大桥”,2011年5月改名“光耀大桥”。

沂河南大桥(光耀大桥)

摘自《经开区宣传片》

沂河北大桥

北京路沂河大桥

沂河北大桥位于北城新区北京路东端。大桥总长551.4米,跨径为18孔30米,桥梁总宽16米,桥面宽度15米,总投资1758.21万元。于2008年5月1日开工建设,历时一年零四个月竣工。

北京路沂河大桥 熊猫航拍

九曲沂河大桥

九曲老桥

九曲沂河大桥连接兰山区与河东区,位于兰山区解放路东端。2001年3月6日启动,翌年8月16日辄竣。桥身81跨,长1960米,主桥1620米,宽18.5米,抗震设防烈度为

七级,可抵百年一遇之洪水。

九曲沂河大桥

摘自《临沂日报(2018年07月23日)》

2001年3月6日,记者们留下这历史印象

摘自《临沂日报(2018年07月23日)》

2001年,建设中的解放路沂河桥

摘自《临沂日报(2018年07月23日)》

为了解放路沂河桥建设,市民踊跃捐款

摘自《临沂日报(2018年07月23日)》

当年九曲社区居民关注沂河桥建设进度

摘自《临沂日报(2018年07月23日)》

临工大桥

首座斜拉桥

2014年底建成通车的临沂市首座真正意义上的斜拉桥——临工大桥。

大桥东接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新327国道,西接罗庄区罗程路,为市区中环南线重要节点工程,临工大桥为双塔双索面预应力混凝土斜拉桥,全长2980米,桥宽30米,双向四车道。

索塔高度为114米,共设56对112根斜拉索。桥体颜色为鲜艳的“中国红”,其技术繁杂、工艺先进,创造了多项临沂之最,甚至在山东省都名列前茅。

临工大桥

图虫网 一页书 摄

临工大桥

临沂摄影网 旱苗得雨V 摄

临工大桥(建设中)

临沂摄影网 旱苗得雨V 摄

陶然路沂河大桥

竖琴

横跨沂河的陶然路沂河大桥,2016年6月25日通车。该桥全长2288米,为五塔六跨连续矮塔斜拉桥,主塔10座,高26米,缆索造型优美,像一把把竖琴。

主桥宽38.6米,双向六车道。大桥与兖石铁路桥并行沂河,成为沂河上的亮丽景观。

陶然路沂河大桥

ZOL摄影网 陸军老兵 摄

南京路沂河大桥

最美大桥

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6年10月建成通车,是南京路向东延伸跨越沂河的重要过河通道。大桥双向6车道,宽44.1米;全长1023米,由主桥(飞雁式异形拱桥)、水中段引桥、岸上段引桥组成,东西两岸各设立交1座。主跨异型拱桥采用钢箱拱、叠合梁组合体系;钢箱梁两跨全长271米,钢箱梁重量为4800吨;钢拱边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梁高为2米,采用单箱7室整幅式断面。

南京路沂河大桥顺利通车,对推动东城新区与北城新区经济快速崛起有着重要意义。

南京路沂河大桥

摘自临沂市住建局微信公众号

西安路沂河大桥

值得期待

近日,临沂东城新区建设指挥部发布“东城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规划图,西安路沂河大桥出现在规划之中。值得期待。

临沂历史上最特殊的“桥”

人桥

最后

不得不提一下

我市历史上最特殊的桥梁

汶河“人桥”——火线桥

1947年5月,孟良崮战役打响之前,沂蒙根据地的男劳力到前方支前,后方妇女留守。时任沂南县艾山乡妇救会长的李桂芳,奉上级指示,带领各村妇救会干部就地待命。

为突然包围孟良崮,打个敌人措手不及,我军飞兵集结,但一条大河贻误了进军速度,上级命令在5小时内搭一座桥,派联络员王纪明跑步前来通知李桂芳。接到通知后,她立即召集邻村女干部们共同研究,因时间紧迫,搭真桥来不及了。经过合计,决定人扛门板搭浮桥。女干部们分头发动,组织32名妇女,带上8扇门板,搭火线桥。

5月12日晚,一支部队朝大河急进,后面的大部队也一路小跑继续开来,李桂芳见状大喊一声:架桥!并率先跳入河中,30多名妇女迅速行动,4人扛一扇门板,站在河中当桥墩。战士们见状大为感动,人人脚步放轻,想尽量减轻女同胞们肩上的负担。

32名杰出女性,个个泡在泥水中,双脚踏在河底的沙石上,引起双腿抽筋,疼痛酸麻,可谁也没喊叫一声。她们像32座坚固的桥墩,牢牢钉在那里……当最后一名战士从她们肩上通过后,她们都瘫倒在河岸边的沙滩上了……

编后语

八百里沂蒙山,巍然屹立

五千年沂河水,奔流不息

无论是大桥

还是“火线桥”

都是千万沂蒙儿女

在“沂蒙精神”指引下

无私奉献、艰苦奋斗

得来的艰辛成果

相信未来

临沂的桥梁越建越美

通向临沂人民幸福的彼岸

衷心祝愿

“大美新”临沂会越来越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