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瓦尔河谷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尤瓦尔·赫拉利的老婆照片 卢瓦尔河谷

卢瓦尔河谷

2023-04-02 07:35|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对于卢瓦尔河谷向往已久,春天刚刚去了巴黎,还有附近的几个小镇,看着签证还没有过期,那就不要浪费了。整个行程看着排得很满,但走起来并没有很赶,觉得还不错。摄影器材:Canon 5D Mark III(主机)+两个变焦镜头(EF 18-105mm、70-200mm),Canon SX60 HS(超长焦),Sony α5100(精细物件/夜景),iPhone 7plus。第一天为了弥补上次没看成圣但尼教堂的遗憾(想着看完教堂就去机场,结果当天是周日,有弥撒,教堂12点才开放参观,赶不及了),下飞机就直奔圣但尼教堂。天有点阴,很怕会下雨,从机场很顺利就来到圣但尼,看一下表,还没到开放时间,先去附近的家乐福买水、干粮和水果,放在车上。掐好时间,绕到最近可以停车的地方下车,让耿导把车开走,因为这个区治安不好,心有戚戚,警觉万分。小广场的一侧就是圣但尼市政厅,自然没有办法与巴黎市政厅媲美,但也很不错。*圣但尼大教堂*Basilique Cathedrale de Saint-Denis官网:http://saint-denis.monuments-nationaux.fr赶早来,路上没有什么人,下车拉着母上几乎是小跑着进教堂,买票参观。圣但尼大教堂非常值得参观,门口有中文的免费简介可以领取,但更值得购买英文小导览册子(7欧),里面非常详细的标注了每一个墓的位置、主人。有讲解器可以租借(没有中文),下午的时候还会有讲解员带领着参观,这些讲解员都是热爱历史艺术的志愿者,会法语的朋友前千万不要错过。以下关于圣但尼大教堂的介绍主要参考教堂的中文简介、英文导览册、《欧洲大教堂》、维基百科、百度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有兴趣也可以先上网搜一下“法国君主列表”,这样会更清晰地了解法国历史,也不会被各种“路易”、“亨利”搞懵。在法国大教堂称Cathédrale,普通教堂称Église, 小礼拜堂称Chapelle,圣殿称为Basilique~圣但尼大教堂大事记公元250年左右 建立圣但尼墓。公元628年-637年 国王达戈贝尔特一世在墓地上修建巴西利卡式修道院。12世纪 修道院院长阿伯特·苏热请求国王路易六世将其改造为华丽的哥特式教堂。13世纪-17世纪 圣但尼大教堂一直受到法国王室支持,属于全盛时期。1793年8月 “大革命”时期暴民冲入圣但尼大教堂掠夺破坏。1793年10月12日 圣但尼大教堂再次被大肆破坏。1805年 帝国皇帝拿破仑主持修复圣但尼大教堂。1816年 复辟王朝国王路易十八颁旨重修王族墓室。506年~9世纪末,巴黎成为法兰克王国的首都。巴黎第一任基督教主教圣但尼,也是巴黎的主要圣人/守护者,在公元250年前后殉道,人们将圣丹尼的遗体安葬在此,当时圣但尼的墓是高卢-罗马式的。圣但尼大教堂被认为是法国,乃至世上的第一座真正哥特式教堂。祭坛旁圣但尼抱着头颅的木雕像,光线不好,有点失焦了。传说圣但尼在250年受教皇克莱蒙特派遣到高卢传教,成为巴黎的第一任主教,致力于规劝当地民众信仰基督教。后圣但尼被视为异端受尽折磨,258年10月9日在蒙马特高地被砍头,然后他抱着自己被砍下的头一直从蒙马特高地走到这里才倒下,被信徒安葬于此。公元628年-637年间,国王达戈贝尔特一世(Dagobert I,629-639,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任国王,完成了法兰克王国的统一大业)下令在圣但尼墓基础上建造修道院,改为长方形的巴西利卡式,从落魄的墓地变成王室修道院。中世纪的圣但尼修道院是非常重要的本笃会修道院,如同圣地一般的存在,拥有许多特权,包括不受巴黎大主教的节制、有权开办一个市场等,正因为这些特权,这所修道院带动了整个圣但尼地区的发展,从边缘贫困地区渐渐成为热闹繁华的商业城市。公元754年,卡洛林王朝贝攀三世(Pepin III,Pepin le Bref)此加冕。公元987年,休·卡佩(Hugh Capet)被大领主们推选为法国国王,以巴黎为都城,开启了卡佩王朝的统治。卡佩王室继承了圣丹尼修道院,休·卡佩担任当时圣但尼圣丹尼修道院的俗家修道院长,利用宗教力量来加强与巩固自己的王朝。随后的六百多年里,圣但尼修道院被多次修缮扩建。12世纪,阿伯特·苏热(Abbot Suger)修道院长建议路易六世(Louis VI,卡佩王朝的第5任国王)将修道院改造成为一座富有皇家气派的哥特式教堂,于是圣但尼大教堂就成为了法国的第一座哥特式单塔建筑,也是同时期哥特式教堂的典范。教堂正殿,简单朴实,右侧回廊则是法国王室墓地。上次进来过,熟门熟路地绕去墓地参观。从达戈贝尔一世(Dagobert I,629-639年在位)到路易十八(Louis XVIII,1814-1824年在位),一共有68位国王,他们来自于三大家族:墨洛温家族、加洛林家族和卡佩家族。圣但尼大教堂里墨洛温家族和加洛林家族安息于北边,卡佩家族安息于南边陵墓,而(从卡佩家族延续下来的)波旁则在东边。唱诗班席位和回廊可以看到罗马式向哥特式过渡的痕迹。木雕唱诗班席位每一格都有精致的雕刻,值得凑过去欣赏,整个唱诗班席位像屏风一样隔开了主殿和回廊。大理石立柱旁的这个“柱子”其实是某位国王的圣体龛。底座上的铭文(看不懂)和精致的装饰:三个骷髅和上面三位天使形成强烈对比,顶着王室标志鸢尾花,下方还有一对背对背的斯芬克斯。从14世纪起,法国国王的心脏被取出安葬别处,遗体则葬在圣但尼大教堂中。依据法国传统,在国王死后把心脏挖出来放在一个大理石容器中保存,然后再把这个大理石容器高高的放置在一个雕刻完美的大理石柱顶端,之后整个送给国王生前指定的教堂当作圣物,代表国王的躯体留在上帝身边但心与人民同在。回廊的展示柜里陈列着繁复华丽的祭披和配套的手套,天鹅绒上鲜艳的刺绣依旧夺目。皇冠、权杖、头盔和统帅披风,无一不彰显着帝王的尊贵与雍容。多云的天气连彩玻璃都显得有些黯淡。按照指引继续往前走,从室内走到室外,由另一侧进入皇家墓地。刚好在路上拍到教堂的外侧部分,那漆黑一片像是被烧过的痕迹。从这个门进入参观皇家墓地。一进门,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空间,昏暗中带着些许压抑。法国大部分国王与王后都安葬于此(实际上42位国王,32位王后,63位王子与公主),有70多座纪念碑和石棺,是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最大的墓葬雕塑群。王室墓冢有几种型式:12世纪的墓穴合葬,遗体放在厚重的石棺里,石棺上简单地刻上名字与王室身份,然后抬到圣坛正下方的地下墓穴(crypte),头朝东脚朝西成排安放。地底下的合葬墓,狭小黑暗的空间摆满了石棺,有点乱葬岗的感觉,和顶上光鲜亮丽形成强烈反差。13世纪的型式是地板葬,就是把教堂里某一块地板挖开一个1米X2米大小的地方,将遗体下葬覆土夯实后,再以另一块石板覆盖其上,同时刻上往生者平躺双手合十安息的凹型雕像。因为是浅雕,岁月流逝,逐渐变得模糊不清。年代久远的墓,浅雕图案已经斑驳模糊,不知道墓主人是谁。15世纪后则是雕像显像的石棺雕刻葬,大理石石棺上有往生者的仰卧式石雕,把往生者的特色与重要性表现出来,穿着与打扮也都符合其身份地位。这片区域一共陈列着14座石棺,雕像双手合十置于胸前作出祈祷状。越接近现代,雕功就越精细,曲线就越多,简单的皇冠上开始出现镂空或珠宝的样子,连表情也渐渐丰富起来。中间的是查理五世(Charles V,1337年1月21日-1381年9月16日),卢瓦卢王朝的第3位国王,逆转了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的战局,使得法国复兴,被称为“贤王”,也是圣但尼大教堂的“明星”之一。查理五世与王后的卧像是石棺雕刻葬史上的第一座写实肖像,此后的皇族们也要求工匠将自己的样子雕刻在石棺上。这些石雕脚下很多雕刻着狮子或是猎犬,刚开始我以为是区分身份等级,国王、王子使用狮子,王后公主使用猎犬,后来查了一下,石棺主人脚下踩着狮子在中世纪意味着“复活”,踩猎犬是什么含义我没查到,或许“狮子”和“猎犬”就是用来表示性别?再往前走,看到楼梯上去就是圣路易礼拜堂,陈列着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雕像。克洛维一世(Clovis I,466年-511年11月27日)墓,这位法兰克第一任国王的墓就在圣坛附近。486年,他克洛维击败了罗马帝国在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西格里乌斯,独占整个北高卢(法兰克王国从此诞生)。克洛维一世的墓旁的地砖非常漂亮,正中间描绘的是黄道十二宫,周围饰以繁复的花卉和生命树图案,一直通往圣坛。按照月份一直通往圣坛,象征着岁月流逝。阳光穿过彩玻璃,洒下一片旖旎,圣坛沐浴在斑斓圣洁的光芒中。弗朗索瓦一世与王后克洛德(这位是原配,不是继任的埃莉诺)质朴典雅的大理石墓。整个墓像一座礼拜堂,大理石底座将两座石棺向上托了约半米的高度,大理石底座上刻满了国王王后生前的事迹,主题大多是国王获胜的战役。墓中心安放着国王夫妻两的石棺,石棺通常为半圆筒型,和以前的石棺雕刻葬长方筒型相较之下多了一份精致的轻盈感。作为西方传统技艺的大理石人体雕刻艺术,到文艺复兴时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这个时期的墓葬雕像也非常生动,如同能触摸到细腻的皮肤与真正的肌体。不同于顶上的雕像那般光鲜亮丽,石棺上的夫妻俩显得有些狼狈,双双光着脚,克罗德王后特别长的拇趾非常写实,几乎就是和真人一比一雕刻似的,连足底的纹路都清晰可见。顶部是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1494年9月12日-1547年3月31日,被称为“文艺复兴国王”、“骑士国王”、“大鼻子国王”)与原配王后克罗德(Claude de Valois,1499年10月13日-1524年7月20日,法国国王路易十二与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的长女)与三个孩子的跪祷像。墓的后方有一个精美的大理石瓮,正面的中心有独特的火蝾螈纹章,里面供奉着弗朗索瓦一世的心脏。可惜我去的时候因修葺围起来无法绕到后方而看不到全貌。位于二楼的圣路易礼拜堂,这里是悲情断头夫妻路易十六(Louis XVI,1754年8月23日-1793年1月21日)与王后玛丽·安托瓦奈特(Marie Antoinette,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华丽精美的大理石跪祷像,由Edme Gaulle和Pierre Petitot制作。路易十六是法兰西波旁王朝复辟前的最后一位国王,既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处决的国王,也是欧洲历史中第二个被处死的国王。这位沉迷制锁无心朝政的国王最终倒在自己精心改良的断头台上,既悲哀又讽刺。玛丽原是奥地利宫廷中快乐无忧的美丽小公主,政治联姻远嫁法国,在癫狂的时代里成为穷奢极欲、千夫所指的魔女,最终身首异处。复辟王朝路易十八(路易十六的弟弟)命人将他们重新厚葬于圣但尼大教堂地下墓室中(原本埋葬在巴黎的马德莱娜教堂中),并制作二人身着华服的大理石跪祷像。从蕾丝衣领、绸缎领结、天鹅绒披风到珠宝都精致得让人惊叹。发鬓、头纱、蕾丝、珠宝、衣裙褶皱所有细节都完美地呈现出来。玛丽披风拖尾上还有王室鸢尾花,即便边角的流苏也一丝不苟。这对英年伤逝的夫妇以最完美的姿态在圣但尼大教堂中迎接络绎不绝的参观者。Allegory of the Divine Word这幅祭坛画出自西蒙·武埃(Simon Vouet),他是17世纪上半叶法国著名画家之一,早期风格受卡拉瓦乔影响,后期他推动发展了“折中风格”,介于巴洛克与古典主义之间。回国后西蒙成为了路易十三的首席宫廷画师,他有两件重要作品收藏在卢浮宫(具体请看卢浮宫游记)。某个小礼拜堂里的大理石雕圣坛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却忽略了左侧的旗子(展出的这面当然是复制品啦,不过也是古董,是1913年时复制的),回头查资料才知道这面是方形王旗,上面写着“Montjoie Saint Denis!”(以圣但尼之名/圣但尼保佑!),从12世纪以来,每次战事起,法国国王都要来到圣丹尼大教堂祈祷神佑并请走方形王旗,以期许获胜。这面圣旗在中世纪是极为重要的圣物,凝聚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感情。(后来看美剧《维京传奇》,第三季第8集,法兰克公主哥斯拉亲自来请这方形王旗,并拿到巴黎城墙上鼓舞士气,最终击退了来势汹汹的北欧海盗,可见王旗的号召力、感染力之强,如同外挂一样的存在。不知道后来贞德手里的圣旗是不是它呢?)主祭坛上精美的哥特式华盖,其内供奉着圣物,光线从大片彩玻璃中倾斜而下,营造出一种圣洁梦幻之感,仿佛下一秒就能飞升至天堂。哥特式华盖像宛如教堂模型一般,飞扶壁、火焰柱、滴水兽、玫瑰窗、尖顶、尖拱、肋筋样样齐全。精巧玲珑的尖塔营造出一种轻盈流畅之感,顶部是仍然是法国王室专用的鸢尾花标志。亨利二世(Henri II,1519年3月31日-1559年7月10日)和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1519年4月13日-1589年1月5日)珠光宝气的大理石雕卧祷像,由当时顶级雕塑家日耳曼·皮隆(Germain Pilon)制作。亨利二世是卢瓦卢王朝的第10位国王,他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第二个儿子,政绩上似乎没有什么特别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他深爱比自己大20岁的情妇黛安(Diane de Poitiers),40岁时意外死于女儿的结婚庆典上(与卫队长蒙哥马利表演时误伤致死)。衣服上的暗纹清晰可见,冰冷坚硬的大理石竟然能表现出柔软细腻的天鹅绒质感,制作者技艺之高超让人叹服。凯瑟琳是洛伦佐二世·德·美第奇(洛伦佐·迪·皮耶罗·德·美第奇,Lorenzo di Piero de' Medici,1492年9月12日-1519年4月5日)和马德莱娜·德·拉图尔·德·奥弗涅(Madeleine de la Tour d'Auvergne,她是法国公主)的女儿,家世显赫,能力出众,可惜婚姻名存实亡,嫁给亨利二世11年后才有了第一个孩子,但他们一共生了10个孩子,7个活到成年,3个成为法国国王。虽然亨利二世的心不在她身上,但凯瑟琳依然使用代表丈夫的“H”和自己的双“C”纹章,或许,骄傲的她只是想用这个纹章来宣告自己的所有权(到死,也是我的)。亨利二世与凯瑟琳的墓就在楼下,也是像一座小型礼拜堂一样,选用的材质却很独特——黑白大理石与黑色青铜,两种材质互相映衬,由意大利雕塑家Primaticcio设计。陵墓四周的四个黑色青铜雕刻,象征着法国国王必备的4个条件(4 Vertus Cardinales):勇(La Force)、义(La Tempérence)、智(La Justice)、节(La Prudence)。这位高举右臂的是代表节制的女神。陵墓顶部是这对恩怨夫妻的青铜跪祷像。中央的石棺雕像依然是裸体像,但没有太过瘦骨嶙峋。教堂里比较暗,黑色的青铜雕塑很难拍,突然一束光带了无限惊喜,穿越彩玻璃,洒下虹色光斑,照亮了陵墓的一角。这束光及时救场同时还增加了一份梦幻感。大理石染上虹色,如梦似幻,美得不真实。阳光使彩玻璃散发出犹如珠宝般璀璨夺目的光彩,熠熠动人,随着光线强弱、角度的变化,彩玻璃给教堂带来万花筒般迷人的光学效果,整个空间变得温暖灵动起来。上帝说要有光,所以有了光,只有身临其境才能体会得到这种妙不可言的感觉。不远处还有一座小一点的大理石跪祷像,貌似还是凯瑟琳。路易十二(Louis XII,1462年6月27日-1515年1月1日)与王后安妮·德·布列塔尼(Anne de Bretagne,1477年-1514年)辉煌宏伟的陵墓。由乔凡尼·古斯提在1516年至1531年所建造。顶层是国王夫妇典雅肃穆的跪祷像。中层陵墓内躺着的两人却瘦骨嶙峋、面容甚至有些狰狞的裸体雕像。四周的柱子采用意大利式的古典柱式体系,四角分别坐着一位女神,在拱形的门洞下则分别坐着10位学者。这些人物雕塑依据古希腊的人体标准来制作,带有浓厚的古典主义的风格,神情各异,姿态优美。面容姣好,膝上搭着狮皮,脚穿罗马鞋,这位女神是力与美的结合。(女版的海格力斯~)继续往前走,步入波旁王朝墓地,这里只剩下修复后的衣冠冢。大革命带来的劫难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了。作为在当时巴黎最优美最典雅的教堂之一的圣但尼大教堂,因为其在专制王权中的最高象征地位,在1793年(大革命第4年)成了法国大革命里激进民众发泄愤怒和仇恨的目标。1793年1月,路易十六被送上了断头台。1793年8月,暴民冲进圣但尼大教堂,捣毁了所有的墓葬、雕塑和教堂装饰,教堂屋顶上的铅板瓦、门窗上的铅棂条都被拆走,用来制造弹药,彩玻璃几乎破坏殆尽。然而圣但尼大教堂的劫难并没有因此而结束。1793年10月12日,又闯进来一批更彻底的破坏者,他们这次连教堂地下的墓穴也不放过,破坏棺材,将尸体拖出来扔掉。1805年拿破仑主持修复了圣但尼大教堂,这是圣但尼大教堂历史上第一次修复。1816年,复辟王朝的国王路易十八颁旨重修王族墓室。教堂里的这幅彩玻璃描绘的正是路易十八(Louis-Stanislas-Xavier,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亲自巡视圣但尼大教堂修复工程进度的场景。彩玻璃的底部用法语写着这件事发生在1837年7月24日,右下角有工匠Jean-Baptiste Debret的签名。1817年1月,瓦洛阿墓地的王族遗骸再次被挖掘出来,装进两具巨大的棺木,重新送回圣丹尼大教堂的地下墓室中。这些一度被胡乱埋进乱葬坑的王朝先君的骸骨,至今穷尽考古学家之力也无法分辨清楚。1833年,在对大教堂的大规模修复中维修西立面的时候,由于建筑师的技术不佳,竟然把原来只是有些开裂的北塔弄得完全倒塌了,只好拆除。该建筑师随即被解雇,换上19世纪公认最厉害的古迹修复大师维奥列特-勒-杜克(Violet-le-Duc)主持修复工程。勒-杜克又花了大概20年时间,才使得教堂重新焕发光彩,不过还是完全无法修复倒塌的北塔。在此后,大教堂还经历了多次大大小小的修复工程,直到20世纪才完工,但其中有些部份已完全消失无踪,无法弥补了。亨利四世(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衣冠冢,这位波旁王朝的第一任国王将法国从废墟中重建,受到民众的爱戴尊敬,被称为“Bon roi Henri”(好国王亨利)。可惜亨利四世1610在巴黎遇刺身亡,大革命时期其遗体还遭到暴徒恶意损毁。路易十四(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的衣冠冢。这位被称为“le Roi du Soleil”(太阳王)的大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了,我就不多啰嗦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电视剧《凡尔赛》。)旁边是路易十四的弟弟奥尔良公爵腓力一世(Philippe I,1640年9月21日- 1701年6月9日)衣冠冢。路易十七(Louis XVII, Louis-Charles)是路易十六和玛丽皇后的二儿子。1793年夏,年仅10岁的他被隔离关押,被迫作为一个鞋匠的助手做苦工,并被迫咒骂他的父母。今天一般认为他死于肺结核,也有传说他死于极不人道的虐杀。水晶圣杯里干瘪皱缩的正是路易十七的心脏,小小年纪承受了不该承受的苦难。解剖医生按皇家习俗,将路易十七的心脏秘密取出,他的一个助手偷偷把心脏放在手绢中带出并存放在酒精中收藏起来,随后路易十七的尸体被葬入万人坑中,无法再寻找到。临死前这个助手向他的妻子坦白了这件事,并让妻子把这颗心还给解剖医生,但他的妻子却把这颗心交给了巴黎大主教。1830年七月革命期间它就由大主教保护起来了。后来它又流亡西班牙,1975年它被放入圣但尼大教堂的王家墓室中,路易十七终于与家人团聚了。2000年,经过三次不相关的基因比对(与路易十七母亲留下的头发比较)后证实这颗心的确是路易十七的。2004年6月8日它终于被正式葬入大教堂。某位王后的纪念碑。地下墓室我就没有下去仔细参观了,时间不够。地下墓室看上去非常黑暗,横七竖八地放着石棺,看上去有点惨。这个模型是复原当时圣但尼镇的样子。圣但尼大教堂见证并记录着法国王室的跌宕起伏的历程。这时已经快到中午了,阳光灿烂,彩玻璃拍出来特别漂亮。圣但尼本是彩玻璃的发源地,遗憾的是大革命时期大教堂的彩玻璃被暴民全数摧毁,现在看到的彩玻璃是大革命后路易十八命人重新制作的。彩玻璃是哥特教堂中最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它不仅用来采光,更是将艺术、科学、信仰、历史完美地结合起来。当时大部分民众是不识字的,靠来图案来宣传事迹无疑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按照指示找到出口,离开圣但尼大教堂。三扇大门的三角楣上雕刻着“耶稣复活”、“圣但尼殉道”、“聪慧与愚钝”。其实圣但尼大教堂原本是双塔结构,只是北侧的钟楼在19世纪进行加固工程是坍塌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只留下现在看到的钟楼孤零零一个了。太阳完全露脸了,蓝天白云,可惜有点背光,下午应该是看教堂最好的时机。事先联系好耿导把车开来,在教堂里等着,车到了就立即上车,不敢在外面停留,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也是要弥补上次没看够的沙特尔大教堂(上次下大雨,教堂外部几乎没怎么拍,当时光线很差,加上教堂里正值修缮,围起来一部分,石雕拍出来效果不好,但彩玻璃是拍够了,这次目标明确就是去补漏的)。补充一些小资料~以下资料来自百度,如有错误请纠正,不感兴趣可以直接跳过。教堂风格演变:11世纪前后,修道院大多数有军事防御作用,与城堡融为一体,以厚重的罗马式风格为主。12世纪开始,修道院逐渐变成教堂,成为荣耀的象征,从罗马式过渡到哥特式,而哥特式则开始流行,教堂的外观越来越高挑、美丽。17世纪后,教堂多以巴洛克为主,内部装饰越来华丽。天主教教堂分为四个等级:小堂/礼拜堂(Chapel):有驻堂神父/主理牧师一位。圣堂/礼拜堂(Church):通常为传道区/牧区所在,有主任司铎/主任牧师,教友/会友多的教堂甚至有执事/助理圣品。座堂(Cathedral):教区主教驻在地。大殿(Basilica):又称圣殿,通常为总主教/大主教所在、或为有特殊宗教事迹发生的地点,只有天主教才有这个等级。拥有10座以上宗座圣殿的国家:意大利 (531)、法国 (167)、波兰(104)、西班牙 (101)、德国 (69)、美国 (62)、巴西 (50)、阿根廷 (43)、奥地利 (29)、墨西哥 (27)、比利时 (26)、哥伦比亚 (25)、加拿大 (21), 荷兰 (20)、印度(15)、捷克(14)、委内瑞拉(14)、匈牙利(13), 秘鲁 (12), 菲律宾 (12), 厄瓜多尔 (11)、瑞士 (11)。天主教与基督教的区别:(这里的基督教指的是新教,传统意义上的基督教其实包括了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1、天主教有神父、修女(不能结婚),基督教只有牧师(可以结婚生子)。2、天主教起源更早,规矩更多,基督教是后来宗教改革从天主教分出去的,就是“新教”,《圣经》的内容也比前者少了一部分。3、天主教信奉耶稣,但也信奉圣母,教堂里经常能看到圣母与耶稣一起出现,甚至有圣家庭。基督教则只信奉耶稣,鲜少供奉圣母。4、天主教称耶稣为天主、天父,基督教称耶稣为神。5、天主教中只有神父可以讲解《圣经》,教堂里有讲坛。基督教中人人都可以讲解《圣经》。6、天主教认为只有神父可以讲解圣经,其他人私自的理解都是不可行的;而基督教则认为人人都有讲解圣经的权利。7、天主教称上主为天主,基督教称上主为神。8、天主教教堂正中央几乎都是耶稣受难像,四周会有圣母、圣徒簇拥。基督教教堂中基本上只有十字架,没有圣母、圣徒像。9、天主教徒经常划十字,基督教徒很少划十字。10、欧洲主要信奉天主教,欧美及部分北欧国家信奉基督教。关于《圣经》:《旧约》,从犹太教传承下来,天主教承认希伯来文及希腊文(7篇补篇),一共46卷,新教只承认希伯来文的原版,因此只有39卷。《新约》,一共27卷,讲述耶稣生平并记录其言行的称为《福音书》,讲述教会早期情况的称为《使徒行传》,传为使徒所写的则是《书信》与《启示录》。天主教主要宗派:1、隐修院修会,主要包括本笃会、苦修会、克吕尼修会、西多会、加尔都西会等。2、托钵修会,开始时仅包括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15世纪后有所增加。3、耶稣会基督教/新教主要宗派:1、路德宗2、加尔文宗3、安立甘宗4、公理宗5、浸礼宗6、卫斯理宗7、灵恩派8、福音派十二门徒:https://baike.baidu.com/item/耶稣十二门徒/3168415?fromtitle=十二门徒&fromid=3168323&fr=aladdin天主教教阶制度:1、神父阶(priest order):神父、主教、助理主教、教区主教、教区大主教、总主教、枢机主教,称为“圣品七阶”。2、执事阶(Deacon order):初等执事、总执事、助理执事、教区总助理执事、理事执事、总理执事七品,称为“助祭七阶”。*沙特尔圣母大教堂*La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Chartres官方网站:http://www.cathedrale-chartres.org以下关于沙特尔大教堂的介绍主要来自教堂门口免费的中文简介、付费导览册、维基百科、百度百科、《欧洲大教堂》、《艺术密语书系:教堂建筑的秘密语言》、国家地理 古代伟大工程巡礼 沙特尔大教堂视频、筑梦天下——法国沙特尔大教堂(上、下)视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沙特尔大教堂大事记:1145年 教堂始建。1194年 遭遇大火。1260年 教堂重建,由路易九世(Louis IX,1214年4月25日-1270年8月25日)亲临落成仪式。1507年 雷电击毁了北尖塔,重新修复。1594年 亨利四世(Henri IV,1553年12月13日-1610年5月14日)加冕。1836年 大火烧毁了铅制的屋架。1840年 生铁制的屋架建成,屋顶由铜制成。这座美丽的大教堂位于沙特尔小镇山顶上,与兰斯大教堂、亚眠大教堂和博韦大教堂并列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以石雕和彩玻璃闻名于世,1979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9世纪时,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收到国王赠予的“圣母束衣”(据说是当时童贞玛利亚诞下耶稣时所穿的),正是这件极其重要的圣物,教堂获得“圣母大教堂”的称号,也从此成为基督教徒们朝圣的重要之地,各方来朝拜的人越来越多,自然也就带动了整个沙特尔城镇的商业、科技发展,变得更加富饶兴盛。1194年沙特尔大教堂遭受雷击并引起一场几乎是毁灭性的火灾,然而正当人们以为一切都化为乌有的时候,这件无比珍贵的圣物,仿佛受到庇佑般奇迹幸存,信徒们更加认为这是神迹,对教堂更加崇敬珍爱,日后大教堂的修复重建工程也堪称人类的奇迹。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主教与当权女伯爵的勾心斗角、争权夺利,沙特尔大教堂是教权大获全胜的果实。后来的沙特尔伯爵花费重金得到了圣母玛利亚母亲的头骨,并把这件重要的圣物捐给了沙特尔大教堂。重建后的大教堂改为哥特式十字布局,坐西朝东,中殿长为130.2米,正面宽16.4米(是法国教堂中最宽的教堂中殿),四分拱顶高达32.5米,据说这些数字是经过精心计算设计的,它们符合黄金分割(1.618),殿内的柱子间距、南北耳堂长度、唱诗班席长度全部都是按照这个完美的比例来打造的。教堂两侧分别有一座互不对称的尖塔式钟楼,远远就能看到,非常醒目。(往后会发现其实不少教堂的尖塔是不对称的,因为不是同时修建的。)沙特尔大教堂部分始建于公元1145年,原本属于罗马式教堂,1194年木质教堂毁于火灾,人们努力重建,大教堂的风格转向了石质哥特式,却保留了旧有的罗马式钟楼,它与改建后的哥特式塔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却又意外地和谐。北侧钟楼,原为罗马式,没有尖塔,到16世纪才增建了尖塔,高111米。南侧钟楼,建于1145-1170年,为早期哥特式的八角尖塔,高106米。10至12世纪的罗马式教堂的拱顶太厚重,不仅浪费石材,窗子也开得很小,内部昏暗,外观封闭,给人一种沉重压抑之感。而哥特式的结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使用骨架券作拱顶,十字拱形成一种推架式,这样既省石材,也减轻侧推力,让教堂可以建的更高。二、用独立的飞扶壁在两侧凌空越过侧廊的上方,飞扶壁落脚在侧廊外侧的墙垛上,这样扩大了中厅的侧高窗的面积。三、狭长的窗户镶嵌彩玻璃,使室内采光改善并有五彩缤纷的美感。当时因为经费紧张、石材难得、政局混乱等诸多因素,大教堂工程随时会被叫停,多年付诸的心血和努力将毁于一旦,设计师受到极大的压力,几乎是在绝境中萌生出如同赌博般的大胆设计——飞扶壁。到底是天堂还是地狱,没人知道,一不小心大教堂将轰然倾倒,且很难再有翻身的机会。无名的设计师决定豁出去赌一次,往后数百年的时光证明,他赢了,赢得不可思议,赢得彻头彻尾。飞扶壁这一革命性的建筑创新成为了哥特式教堂建筑极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标志之一。它是一种巨大的石柱,连接到墙壁的飞拱,如同石造的翅膀,和建筑物的连接点正是拱顶和墙壁的衔接处,任何向外扩撒的力会通过石柱转移到地面。从教堂侧面看一道道飞扶壁轻盈地凌空跨越侧廊,这个新颖巧妙的设计让教堂可以更高、更亮、更美。这数十座包围着教堂四周、看上去纤细灵巧的飞扶壁其实才是沙塔尔大教堂最坚实最重要的“地基”,乃至整个建筑的灵魂核心。教堂的侧面也因为飞扶壁的存在而错落有致、优雅庄严。飞扶壁落脚的侧廊墙垛上留下龛洞,里面装饰着圣徒雕像。侧廊墙垛设计为两层阶梯式递进,不仅起到了加固作用,还使得教堂外墙整体层次感更加丰富。圣殿后方有着双层飞扶壁和肋拱,看上去更加灵动优美,既节省材料,也留出更多空间来安装彩玻璃,让教堂内部更加高挑光亮。水绿色屋顶上有一尊天使像,面朝教堂正面,静静注视着沙特尔镇,迎接各方来朝拜参观的人们。飞扶壁已经完成,那么剩下的难题就是如何封顶了,这是历史上最高的教堂,离地36米高,如何能把沉重的建筑材料搬上去?新的挑战又来了,当时的科技水平是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建筑师又陷入了困境,然而穷则思变,无限的潜能在极端的困境中被激发出来,奇迹往往诞生在绝境之中。从战争武器中获得灵感——投石车。设计师大胆地重新改装投石车的滑轮系统,从“投石”改为“搬石”,就这样把致命的战争利器改成了朴实的原始起重机,中世纪让人恐惧的死亡杀戮机器摇身一变,成为了上帝的忠实仆役。当然这些起重机都是在当时由匠人们现场量身定做的,为了吊起不同高度、不同重量的材料而各不相同。然而毕竟是大型的战争武器,即使经过改装,也绝非人畜无害,当时必须靠人力才能推动的原始起重机,需要有人像仓鼠一样在踏车里跑动,这样滑轮才能吊起重物,然而一个不小心行差踏错就会酿成大祸,向前推进那是起重,向后滑动那就还是投石机了,只是被扔出去的将是踏车的人,所以当时的工地也如同战场一般危险,明天和意外不知道谁先来到。(具体如何运作可以看视频“国家地理 古代伟大工程巡礼 沙特尔大教堂”)既然大教堂主体结构已经建好,那么就要开始装饰了。当时的主教雷诺希望沙特尔大教堂拥有最绚丽精美的彩玻璃。阳光穿透彩玻璃带来的那份神圣迷离之感无疑是最能直接撼动人心的,沙特尔大教堂拥有超过2000多平方米、172扇彩玻璃窗,瑰丽奇巧,以蓝色和紫色为主调,被公认为12世纪-13世纪玻璃艺术最完美的典型。教堂最大的彩玻璃是西侧立面上的玫瑰窗,用以赞美圣母玛利亚。而玫瑰是古老的圣母象征,从此哥特式建筑中的这种犹如万花筒般绚丽精美的圆形彩玻璃窗被称为“玫瑰窗”。这扇献给圣母的玫瑰窗以红蓝色为主。沙特尔大教堂是世上独一无二的存在,主教雷诺要求玻璃匠人为教堂打造专属的色彩,一种赞美圣母的颜色。蓝色是天空的颜色,又代表了忠诚、信念、真实、贞洁,无疑是最适合玛利亚的颜色,于是著名的“沙特尔蓝”诞生了,秘方已被匠人带到了坟墓里,所以这种独特的纯净之蓝色仍是举世无双的存在。在阳光的照耀下才会显现出那清澈透亮的蓝,那独特得让人惊艳的色泽当时轰动全国。红色在教义中象征上帝之爱,与圣徒的流血牺牲,耶稣和圣徒大多身着红衣,隐喻献身。玻璃工匠首先制作出各色彩玻璃,把灰和洗过的砂石混合,接着高温融化,在融化的玻璃中加入氧化铁从而创造造出各种色彩,然后根据设计好的图案裁剪打磨彩玻璃,再像拼图一样一块一块地砌好,由铅条固定好,焊接密封。对沙特尔大教堂倾注了毕生精力与心血的雷诺主教年岁渐长,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在教堂建造的第25年与世长辞,遗憾地没能亲眼看到这所梦幻圣殿落成,无法亲身体验到阳光透过华美彩玻璃洒下一片旖旎,如同置身天堂的那种奇妙感觉。少了忠实强大的庇护者,沙特尔教堂受到暴民的攻击,建造工程变得缓慢拖沓,经历5位主教、9位设计师,花了40年才终于完工。1260年10月24日,沙特尔圣母大教堂在众人的鲜花与掌声中由“贤王”路易九世揭幕,从首次祝融肆虐后的66年,这座经历风雨的华美圣堂终于傲然伫立于沙特尔的山顶,以最完美的姿态接受世人参观朝拜。一战前夕,为了躲避战火,人们将沙特尔大教堂的彩色玻璃一一拿下,直到二战结束后,20世纪70年代,才将玻璃一一按原样装回去,神奇的是,在精细漫长的复原过程中,最后竟然多了一片玻璃无法归位,这座充满了神奇色彩的大教堂,又多了一个未解之谜。(这次没有拍彩玻璃,太阳太亮,效果不太好,但什么时候去都会觉得无比震撼。)现存沙特尔大教堂主体重建于1194年,1264年竣工,保留着原来西面门廊和三扇大门。这三扇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非常精美,两侧原有24尊圆柱雕像,现存19尊,这些雕像制作于1145-1155年间。中央的大门称为“王之门”,门楣上是基督像(万王之王),拱门四周有7个象征自由艺术的雕像,分别为语法、逻辑、修辞、几何、天文和音乐,这都是由古代传承下来的学科,每一学科都以女性形象来表现,每个形象代表一个著名历史人物,比如基凯罗、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等,这些雕塑象征中世纪对知识的寻求和探索,也是第一次人们把艺术的象征表现在教堂正面。它们的上层,把3个通道联合在一起的大型雕饰讲述圣母圣子早年故事,然而,这里没有耶稣受难的场面,因为在12世纪受苦和恐怖的描述之限于惩罚罪犯的场面。拱门以下方的雕塑装饰描述已逝岁月和未来的景象,从耶稣升天到最后审判他再次降临之时。右侧是“圣母门”,门楣上是圣母像,圣母怀抱圣子坐在拱门最高处,下方的雕像描述耶稣降生的故事场景,天使向童贞玛丽亚报喜、牧民携带羊群来贺耶稣诞生,这样的图像是第一次出现在教堂正面。左侧门装饰题材则讲述基督生平的故事。这三扇大门分别与三座圣殿相通,象征着耶稣生前、受难和复活,其上的彩玻璃与之对应,从右到左,表现为黑暗转向光明,讲述生前、受难和复活的故事。作为人像柱雕,起始于古希腊艺术的盛期,在中世纪教堂的建筑上,这种雕刻常在哥特式建筑物上出现。沙特尔大教堂的南墙上这四个圣徒形象风格上接近罗马晚期的肖像雕刻传统,但具有中世纪的审美特性,雕像全部以圆雕形式表现,这四个属于不同历史时期的使徒形象,神态都很生动、富有个性,形体比例也协调,远胜于早期罗马式的肖像雕刻,是建筑雕刻中的无可取代的艺术珍品。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由基督教统治的中世纪,从艺术史的角度认为中世纪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终止,这漫长的一千年多年里整个欧洲出于封建宗教的控制之下,文化是被禁锢的,那些从古希腊、古罗马流传下来的灿烂文明几乎完全衰竭,以至于后来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要“文艺复兴”,推翻千年的黑暗。中世纪的教会成为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权威和组织者,艺术也完全为宗教服务。非写实的、教条的、充满宗教色彩的艺术风格主宰了整个中世纪。建筑是中世纪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大量的教堂在中世纪拔地而起,在宗教狂热的时代里,雕塑几乎作为建筑的一部分出现,内容绝大部分为宗教故事和《圣经》场景。教堂一侧古老的天文钟。进入教堂大门会看到地面上有一个圆形像花一样的巨大迷宫(总是被椅子挡住,两次都拍不好),每位朝圣者必须跪着按照迷宫走,据说走完一圈要1个小时甚至更久。通过苦路曲径才能进入教堂,象征着获得救赎必先经受磨难挫折,抵达迷宫的中心,进入圣母的殿堂,能与上帝沟通,抬头便能欣赏教堂的奇观——玫瑰窗。圆形的玫瑰窗代表太阳,是耶稣的象征。阳光穿透彩玻璃带来圣母的慈爱照拂,信徒在这里接受善与真的洗礼。从古埃及到希腊,再到罗马都没有把玻璃和光联系起来,中世纪以后,基督教神学思想与新柏拉图主义的结合,促进了光的美学思想大发展,光成为上帝绝对之美的化身。天主教将光线视为上帝所赐,追寻光线的轨迹实际上就是寻找上帝的痕迹。《圣经》说“光照亮一切世上之人”,光成为中世纪美学核心观念之一。主祭坛是圣母升天像,玛利亚双手高举,衣裙飞扬,周围有三位天使环绕守护,指引帮助她飞升。巧妙的利用尖顶和彩玻璃,让整个祭坛自带聚光灯效果,凸显圣母像的神圣庄严。尖形拱顶之下教堂分为三层:下层带有许多拱门和柱子,高度和顶层/天窗层一致;中层由三拱式拱廊楼座组成,墙面没有彩玻璃和雕塑装饰。“石砌圣经”沙特尔大教堂拥有1万多件精美的石雕作品,是当之无愧的“石砌圣经”!除了外墙纷繁精美的雕塑外,教堂内部的大理石唱诗班席位更是美轮美奂,堪称鬼斧神工。完全将《圣经》故事中的各个场景以雕塑形式展现在世人眼前,人物、动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地表达出场景主题,无视语言、文化障碍,谁都能看懂。当时的民众受教育程度很低,大部分不识字,通过图画、雕塑来讲述圣经故事宣传是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上层是繁复华丽的哥特式火焰住装饰,中间则是圣经场景,下层大理石雕成彩玻璃和拱门的样子。与外墙相对应的天文钟。每个故事还会以一个圣徒像来区分开。彩玻璃与石雕唱诗班席是沙特尔大教堂最值得细细欣赏的地方。哀悼基督。耶稣复活。三王来朝。基督受难。我特意拍了一个小视频,可惜不知道怎么放上来。历经多次宗教战争、法国大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而不受战火侵扰,一直超然于乱世之外,被称为“理性之寺”,罗丹甚至称它为“法兰西的卫城”。(相较于彩玻璃的发源地、法国第一座哥特式圣但尼大教堂就没那么幸运了,它的彩玻璃在大革命时期被摧毁殆尽,也许是建造沙特尔大教堂人们的虔诚和执着感动圣母,对此格外庇佑呢~)沙特尔圣母大教堂无愧是哥特式教堂建筑的楷模,在建筑史上具有划时代里程碑式意义,从飞扶壁到玫瑰窗,赢得了百年乃至永恒的荣耀!今天来沙特尔大教堂天气特别好,天空湛蓝如洗,万里无云,临走时突然觉得沙特蓝,不就是天空的颜色么?门外突然来了一辆马车,很有中世纪风情。回头再看一眼沙特尔大教堂。路边不知名的小花。看完两家大教堂,捡漏完毕,肚子饿了,想去上次崔导介绍那家面包店买泡芙吃,可惜不记得店名,顺着记忆中的方向去找,结果人家周末休息不开,泡芙没了……回车上吃了点干粮补充体力,继续在沙特镇逛逛。路过另一家教堂,不记得名字了,当时在开农贸展销会。里面好像没有什么,不太记得了。貌似是沙特尔市政厅。小镇不大,建筑很有中世纪的风格。富有中世纪风格的房子(木筋屋),这就是鲑鱼屋。上次来下大雨,这次路过也没进去。位于鱼贩路(Poissonnerie),这座老式的半木质房屋上有天使加百利、玛丽和天使米迦勒杀死恶龙的雕像,鲑鱼雕像则是屋子得名的由来。终于找到了贝莎女王的楼梯,其实就是一座外墙为中世纪风格的小楼梯。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早期,是那个时代半木质房屋留下来的代表之一。建筑的结构非常独特,一座塔形的螺旋楼梯和房屋的主体连接在一起。18世纪,当地人为了纪念中世纪勃艮第的贝莎女王,将这座建筑命名为“贝莎女王楼梯”并沿用至今。水草丰茂、清幽宁静的沙特尔小镇。离开沙特尔小镇,在车上母上倒头就睡,我和耿导一路聊天,很快就到了今天最后一个想看的苏利城堡,它是卢瓦尔河谷城堡游的第一站,本来计划就是能看就赚,看不到外观也满足的。结果真的就是慢了一点,到了那里人家已经开始清场准备关门了,刚好有一对看上去是印度的夫妻在拍结婚照(还是直接包了城堡办婚礼?),来观礼的宾客不少,还有一些零星的游客。母上开始抱怨我动作慢,不应该在沙特尔镇磨蹭那么久,这里应该多预留时,叨了好久……(没日没夜、废寝忘餐做攻略的孩子心里苦啊)反正都进不去了,好好看看外景,日落夕照特别漂亮。*卢瓦尔河畔苏利城堡*Château de Sully-sur-Loire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Sully-sur-Loire官网 http://www.sully-sur-loire.fr/tourisme/chateau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14世纪末建于卢瓦河畔的这一城堡如今是卢瓦河谷东面的门户,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胜地。1928年,这座中世纪的堡垒就被列为文化古迹。城堡保留着独有的特色:它的壕沟里仍然灌满了水,巨大的塔楼和雄伟的城楼都有着圆锥形的屋顶。我们今天看到的雄伟塔楼是当时卢瓦河畔的苏利的主人:吉德拉太姆依组织修建的,他邀请了当时卢浮宫和樊尚宫的王家建筑大师雷·蒙·德汤普拉参与建设。参观亮点:· 苏利公爵的套房,参观卢瓦河畔苏利城堡,从这里开始参观。· 墓室(苏利公爵和妻子的遗骸)。· 两间保持原貌的中世纪大厅(十四世纪) : 苏利公爵的雕像,大厅保持了原有的装饰(壁炉,窗洞,房梁),还有13幅家庭成员的肖像画。· 荣誉楼梯,由苏利定制的楼梯制作精美细腻,无处不在显示他一生的荣耀,苏利公爵正是要在这城堡展示他光荣的一生。· 国王的寝宫,室内装饰是路易十四时代的风格,两张17世纪的大型壁毯为寝宫平添了豪华与尊严. 从安吉龙塔的楼梯可以登上屋架和卫兵巡查道。城堡不同寻常的屋架让它声名远扬,因它的庞大,因它特别的弧形,也因它保存完整的外观(14世纪)。新修建的参观场所,经过重新修整,游客们又可以参观新的厅室:· 管家办公室,19世纪装饰风格。· 18世纪的套间,套间里有普绪喀壁毯,室内用的是19世纪的木雕装饰,那个时代的壁炉和家具。· 大门的四方塔楼上,它通往大沙龙,大沙龙的装饰风格是19世纪的风格,屋顶上画着苏利公爵的一生的荣耀,厅里的家具和画作都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 夫人的卧室与小沙龙,这是一间查理十世风格的卧室,内部装饰处处透着女性的细腻优美。· 前院和城壕都凸显宏伟壮观的气势,在大河与城市之间苏利城堡傲然耸立的英姿让人久久难以忘怀。苏利城堡位于几条道路的路口:三条陆路,一条水路,这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使它成为索洛涅和贝里的商业中心,因此建起了城堡,但人们并不知道最早应追溯到哪个年代。一直到公元1000年,历史记载了苏利庄园主的房子,才让人确信这里确实存在着苏利城堡。14世纪末,泰莫伊家族成了苏利新的庄园主,他向建筑师雷蒙•杜•坦普尔定制了一座塔楼,为了防御卢瓦河上河道。这座塔楼就是今天城堡的基础结构。1602年,马克斯米连•德•贝特纳,罗斯尼侯爵,亨利四世的大臣,买下了苏利庄园,他是城堡历史上最显赫的主人。马克斯米连•德•贝特纳于1559年出生在塞纳河畔的罗斯尼城堡(伊夫林省),他信奉新教,逃过了1572年的圣巴托罗缪日大屠杀之夜,年轻的他追随未来的亨利四世,四处征战,终于重新征服了法兰西王国。从1598年开始,经过30年宗教战争浩劫的法兰西开始了新的发展,作为宫廷主要大臣,国王忠实的朋友,他身兼数职,责任重大 (他特别担当了财务总监的要职)。他整肃了财务,发展农业、商业,加强了防务,修建了交通网络。同时,他也为自己购置了丰厚的地产,1602年他买下卢瓦河畔苏利城堡,巨大的修建工程由此动工了。1606年是马克斯米连•德•贝特纳人生最鼎盛的一年,他成为了公爵,法兰西的重臣,他从此以自己领地命名,在史书上称“苏利公爵”。亨利四世于1610年去世,1611年,他逐渐辞去了各种职务,潜心管理他巨大的财富,并撰写回忆录,《王室经济》一书于1638年在苏利印刷。马克斯米连•德•贝特纳于1641年在他的威乐奔城堡(Château de Villebon,在厄尔-图尔省)去世,享年82岁。 在近四个世纪的时间里,城堡一直由苏利公爵家族的后人所有。1928年被列入历史古迹,卢瓦河畔苏利城堡在1962年由卢瓦雷省议会购买。没进去看还是觉得很可惜的,如果有机会还会回来捡漏,想要城堡2欧元的纪念币。所谓旅行如果没有留下一点遗憾,又怎么会回来呢?天色渐晚,离开苏利城堡,继续开车前往今晚酒店。到了酒店开始下雨,不算大也不小,因为是家庭式的小旅馆(民宿),停车不是特别方便,刚好还有一对住客开着吉普车来,房东大叔亲自上阵指挥停车,还帮忙拿行李。酒店房间还不错,干净、温馨。本来打算去酒店附近一家据说还不错的特色餐厅吃饭,外头下雨也就没去了,吃了路上买的pizza,梳洗完,充电整照片,然后睡觉。家乐福超市里买的新鲜无花果,超级大一个,我远远看过去以为是紫色的洋葱,凑过去发现是无花果,买了4个,很甜很好吃,有点后悔买少了,只是它软软的不好带。(Les Fagots餐厅,随处可见的古董罐子和小玩意,看起来既像一家古董店也像一家乡村厨房,招牌菜是老奶奶的传统拿手菜:安康鱼肉串、内脏香肠以及驴扒。这次没去成,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试。)第二天今天主要在奥尔良看教堂。可惜天公不作美,一早就开始下雨,好担心教堂的外景又拍不成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把里面看了再说。*奥尔良*Orléanais位于巴黎以南100公里,是一座繁华的大都市同时也是一座有故事的老城。早在古罗马时期之前,当时的奥尔良称为“Cenabum”,是凯尔特部落中的重要城镇,后被凯撒(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公元前100年7月12日-公元前44年3月15日)摧毁,由罗马贵族奥勒良(鲁奇乌斯·多米提乌斯·奥勒里安努斯,Lucius Domitius Aurelianus,214年9月9日-275年9月)重建,改名为“Civitas Aurelianorum”,即“奥勒良之城”,后来就变成了“奥尔良”。1429年,奥尔良历史上最有名的女性——圣女贞德,她重整查理七世的军队,打败了围攻的英军,成为百年战争的一大转折点。墨洛温王朝时期,奥尔良曾一度是法兰西的首都。二战期间奥尔良遭到严重破坏,重建后仍保存18世纪风格。整个城市都与圣女贞德息息相关,到处都是她的身影,从广场雕塑、地砖、街道、商铺都能找到,可以说是抬头不见低头见。*马特埃落广场/殉难广场*Place du Marttroi奥尔良的三条主街rue Bannier、rue de la République和rue Royale交汇于此,中心是巨大的圣女贞德骑马铜像,由Denis Foyatier完成于1885年。大理石底座上还有两幅青铜浮雕,一幅描绘着当时只有17岁的少女贞德英勇抗敌的场景,另一幅描绘贞德辅助查理七世,使其在兰斯大教堂加冕的场景。圣女贞德青铜骑马像伫立在广场的正中央,面朝奥尔良主教座堂,身披中世纪锁子甲,英姿飒爽,只是她的利剑并没有高举过头,而是剑尖朝下,表示对教堂的尊敬。从淅淅沥沥的小雨渐渐变成毛毛细雨,广场上空荡荡的,只有零星去上班的人匆匆而过。广场一角有座小型旋转木马,晚上会亮灯,后面18世纪风格的建筑搭配起来一点也不违和。旋转木马前面还有一座小喷泉,水柱时高时低,夏季应该是非常受欢迎的。喷泉底下还有灯,水雾缭绕,灯光氤氲,别有一番韵味。路过的一对母女忍不住停下来看了一会儿才继续走。从小喷泉这边看贞德像。广场另一角有个巨大的“O”,很多人在这里拍照留念。单反拍不出我想要的效果,手机做到了。广场地上的一小块金属牌,上面是手握升旗的贞德策马奔腾标志,旁边是设计师Yann Hervis的签名。这个图案印在小金属圆球上,排列成直线,两条平行线之间就是行人过马路的区域。金属小球几乎遍布整个奥尔良街道上,只要一低头,不远处就能找到一个。殉难广场的另一侧,这家中世纪风格的木筋屋就是贞德故居,对这位圣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进去参观,貌似是需要购票的。其实在这座始建于15世纪的老房子里贞德只是住过11天(1429年)而已,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故居”。这座宅邸原属于奥尔良公爵的财务官Jacques Boucher,二战时被损坏,现在看到的样子是1960年复原的。宽阔的贞德大街,一路两旁的建筑仍保持着18世纪的风格,商铺林立,是奥尔良最繁华的商业大街,位于奥尔良主教座堂西侧。从贞德大街看奥尔良主教座堂,街道两侧旗帜飞扬,地上是弯曲的电车轨道,整个画面看上去既古典又摩登。*圣克洛伊大教堂/圣十字大教堂/ 奥尔良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e-Croix d'Orléans以下文字主要参考《孤独星球 法国》、维基百科、《哥特艺术》,没找到太多资料,大部分靠自己理解,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这座拥有双塔的哥特式教堂位于圣十字广场上。1601年4月18日亨利四世为奥尔良主教座堂重建破土奠基(原教堂于1567年被胡格诺派严重毁坏)。亨利四世原本也是胡格诺派教堂,为了继承王位,改信天主教,奥尔良主教座堂的重建正是法国宗教战争结束的标志。经过后来历任国王的不断努力终于在路易十三(1610-1643)时期完工。从侧门进去,顺手拍了一张教堂的平面图。教堂内正在举办活动,不方便拍照,安静地先绕去后方耳堂参观。大理石雕讲述着圣经故事,中央似乎是某人的墓。木质祷告室非常漂亮,顶上装饰着哥特式风格的纤细尖塔,左右各有一位天使守护,正中央是耶稣像。耶稣身穿红白色长袍,左手抚着胸前的星芒,暗喻圣心与民同在,耶稣会保佑所有的信徒。另一侧遥相对应的木质祷告室,正中心则是怀抱圣婴的玛利亚像。路易十三重建了教堂的唱诗班席位,并对中殿进行了修复。木制唱诗班席位华美庄严,顶部是两位天使簇拥着奥尔良纹章,每个席位上都有精美的天使雕刻装饰。精美的天使图案全部是突出来的,这对工匠技术要求很高。路易十四为教堂增建了耳堂。这个礼拜堂内供奉着怀抱圣子的圣母像,纤细的立柱用彩漆漆成不同颜色,很大程度上复原了中世纪教堂的样子,整个空间充满温馨恬静的气息。供奉着圣母的小礼拜堂,同样用彩漆绘满花纹来装饰。供奉着圣米加勒屠龙的彩绘木雕,还有一座木雕雄鹰讲台。两子镀金青铜狮子簇拥着白色大理石贞德雕像,少女神色肃穆,穿着铠甲,腰间佩剑,双手握着圣旗,将它扛在肩上。底座前方有一支镀金百合花装饰,以赞美圣女勇敢圣洁。这位出身农家的17岁少女,用自己纤细柔弱的肩头扛起了抗击英军的重担,为法国百年战争获胜争得筹码,从此贞德成为法国人民心目中无可替代的胜利女神,总是以手握圣旗的形象出现。年初在巴黎女王酒店门口就有贞德举旗策马镀金象,刚上任的总统马克龙还在这个雕像前献花,祈求庇佑,平安顺遂。贞德像旁的大理石跪祷像是Stanislas-Arthur-Xavier Touchet,1894-1926年担任大主教,1922年成为红衣主教。手上的皱纹、鼓起的静脉、袖口的蕾丝处处细节都完美地刻画出来。这身长袍线条流畅优美,将衣料的柔软细腻刻画得淋漓尽致,大理石精心打磨后还能模仿出天鹅绒那独特的丝滑感,在烛光中显得格外真实。Félix Antoine Philibert Dupanloup (1802–1878),是奥尔良当地非常有名望的教育家、慈善家,是法兰西学院院士,也是奥尔良王子的老师,1849年成为奥尔良大主教,据说他曾为圣女贞德封圣。教堂一侧的入口,哥特式尖拱门两侧分列着圣徒,正中央还是抱着圣婴的玛丽亚像,顶上则是赞美圣母的蓝色彩玻璃。教堂内有一座巨大的管风琴。管风琴顶部装饰着6位手持乐器的天使木雕像,很想听一下管风琴的演奏。特意在教堂里等了一阵,可惜最终没有人演奏(明明在举办比较重要的活动,让我白白期待了)。连蜡烛都印着圣女贞德,其他教堂一般只会因着耶稣和圣母。教堂里的巨幅彩玻璃描绘了圣女贞德的生平,她在1920年被封为圣徒。以下文字描述是我自己看图写的,每幅彩玻璃下方都有法语文字解释,可是我看不懂,如果有什么错误请指出。这幅彩玻璃讲述农家少女贞德遇见前来传达神谕的天使。红裙隐喻贞德最终会牺牲,蓝衣则是代表圣洁虔诚,亲吻贞德的貌似是圣母玛丽亚。身穿金色铠甲(后来贞德身披铠甲踏上战场时的样子与天使非常相似),披着红丝绒披风,身后一双彩翼,这位天使非常华美,他注视着贞德,右手食指指向天空,表示自己是来传达神谕的,被选中的少女即将拿起武器,带领国民英勇抗击入侵者。这幅画讲述贞德奉神谕帮助国民击败英军。土掉渣的农家少女在接到神谕后,立刻换上天使同款铠甲(金色丝绸上似乎像印着龙纹,嗯,龙纹女孩自带开挂属性),骑着五花马,奋勇杀敌。贞德领兵进入奥尔良城,准备与英国侵略者殊死搏斗。这幅彩玻璃描绘的是贞德带领国民拿下Tourelle塔,解放奥尔良城的场景。之前的那位金色铠甲天使再度出现,站在身披铠甲手握圣旗的贞德身后,这次他手持宝剑,彩色羽翼张开,似乎是在庆祝法兰西的胜利。这幅我猜是查理七世得到贞德帮助而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为王的场景。中央的查理七世身披统帅披风,还是蓝底绣着金鸢尾标志,头戴皇冠,双手合十,神色庄严,接受封礼,贞德手握圣旗站在一边观礼。这幅彩玻璃似乎是贞德为法兰西打赢了英国,衣锦还乡,在教堂中受封为圣徒的场景。此时的贞德穿上了和天使同款的金色礼服,双膝跪地,张开双臂,迎接受封。(贞德不是牺牲后才被封圣的吗?)刚开始不太明白这幅彩玻璃到底讲什么,这对绿男红女实在是太抢镜了,一眼就看到他们。后来查资料才知道是描绘贞德向查理七世毛遂自荐的场面。身穿骚气绿色植绒印花天鹅绒长衫,脖子挂着双层大金链,还顶着中世纪的招牌西瓜头,男子嘴角微扬,专注地看着。身边一袭红色长裙,腰间束紫色缎带,头上的带着珍珠编织帽子的贵妇,身形婀娜,只露侧脸,右手摆出祝福手势。这幅彩玻璃描绘的是贞德在鲁昂被判处为异端,施以火刑的场景。年仅19岁的少女脸上没有丝毫恐惧,目光深邃地凝视着上方,似乎看见了神在向她招手,她身穿粉红色长裙,象征着殉道牺牲,双手被反绑在身后,脚下是熊熊燃烧的火焰,身后有4位美丽的天使簇拥着。左下角的人好像是在点火。右下角的士兵一手握着长枪,一手拿着火把,垂着头,似乎不愿意上去点火。对了,他身穿红色衣服,有可能也是圣徒,或是贞德的战友。右上角的两个士兵窃窃私语,一个似乎认为贞德罪有应得,另一个似乎表示赞同。教堂里还有其他彩玻璃,同样非常精美,只是讲述的主题不是贞德。这幅彩玻璃我很喜欢,颜色丰富,搭配和谐,人物的面容描绘得非常精细。这幅应该是讲述圣家庭(圣父、圣子、圣母),人物的面容柔和细腻,衣服的质感和渐变色也做得非常好,头上的光环也不一样。教堂很喜欢“3”这个数字,或许就是代表三位一体(圣母、圣子、圣灵)。南侧耳堂上万花筒般的玫瑰窗,这个效果看上去更像太阳。人物面容越来越精致写实,衣服质感和色泽也越来越接近现代。色彩搭配和谐,看上去很舒服。圣殿后方巨大的彩玻璃,两侧还有留白。路易十五及路易十六则分别重建了教堂的西厢,包括巨大的拱门和蛋糕状的塔楼。正中央的大门上雕着和唱诗班席位上一模一样的皇家纹章。尖拱上的大理石雕成蕾丝缎带的样子,纤细交错,中央是玫瑰花束。还是飘着毛毛雨,教堂广场上没什么人,拍出来的效果也还行,不会太暗。两座对称的钟楼没有哥特式的尖顶,而是像皇冠一样的镂空圆顶,从远处看有点像蛋糕,也像一对调味瓶。纤细的立柱营造出轻盈优雅的美感。火焰柱和玫瑰窗还是不可或缺的。从后面看教堂,数十座犹如箭矢般的尖塔与火焰柱指向天空,还有玲珑优美的飞扶壁贯穿其中。艾蒂安•马赫提朗日设计的十字翼部双侧耳堂非常精美,这是南侧耳堂的大门,其上是美丽的玫瑰窗。三叶形的彩玻璃窗,外面还有两层雕饰。哥特式教堂的侧面有着众多火焰柱和滴水兽。阴天下的教堂显得有些沉郁。从对面的街道看奥尔良主教座堂,还是没能把它全部拍下来。有一部分正在维修,被包裹起来了。*奥尔良美术馆*Musee des Beaux-Arts本打算去参观奥尔良美术馆,可惜是周日,下午2点才开门,没时间等了。美术馆一共五层,藏有大量艺术品。镇店宝是一套18世纪的水粉肖像画,以及Claude Deruet描绘的《四种元素》(Les Quatre Éléments),创作于17世纪中期。*格罗斯大楼*Hôtel Groslot建于16世纪中期,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当时属于地方贵族雅克•格罗斯洛(Jacques Groslot)的私人官邸。法国大革命时期成为奥尔良市政厅。其新中世纪风格的室内装饰非常精美,尤其是奢华的卧室,年仅17岁的弗朗索瓦二世就在此逝世。如今这里成为当地的结婚登记处。想去看看格罗斯大楼,绕了一圈没找到,时间已经到中午了,雨又变大了,只好悻悻上车吃饭去。*Le Brin de Zinc*在耿导的带领下,找到一家很不错的餐厅,在当地也是颇有人气的,我们刚坐下不久,外面就开始排队了。店面不算大,分为两层,我们坐楼上,玻璃展示柜里还有很多“古董”,老黑胶唱片机、变形金刚、摩托头盔等收藏品。这是一楼,墙上布置着可爱的“老东西”。二楼相对安静一些,展示的小玩意更多。店里招牌菜是油封鸭(confit de canard),我点了一份。(天海祐希主演的日剧《Chef~三星级营养午餐~》可把我馋坏了,终于吃到心心念念的油封鸭了~)一个热乎乎的小铁锅端上来,很香很诱人,鸭腿外酥里嫩,第一口非常惊艳,吃多了会有点腻,需要搭配垫底的蔬菜。刚开始不知道它是招牌菜,后来发现几乎每桌必点。事实证明我是一个资深吃货(所以是饕餮啊),虽然语言不通,也没有图片,但凭着直觉总是能找到好吃的。母上点了牛扒,味道偏淡一些,加点酱好很多。耿导点了牛肉汉堡,看上去很不错,超级大一份。吃饱喝足,开车前往下一站布洛瓦。路上路过一座小花园,随手拍了两张。红绿渐变的树。法国的树修剪得特别整齐,和建筑搭配起来很好看。奥尔良火车站,我下去看看,母上和耿导在车上等我。奥尔良火车站(Gare d'Orléans)位于市中心偏北,距离殉难广场大约400米,该站主要是一些前往巴黎和中央大区内各个城市的始发列车。我看的是奥尔良火车站,没去北站。奥尔良北站(Gare des Aubrais Orléans)在城区北面,距离奥尔良站大约3公里,主要停靠由巴黎Austerlitz南下的列车,可前往图尔、利摩日、图卢兹等地。特意绕过去想拍乔治五世桥(Pont George V),去了发现角度不好,就没拍,看看就走。桥横跨在卢瓦尔河上,长325米,建于1751-1760年间,桥体由许多拱门组成,设计师时让•于波(Jean Hupeau)。从奥尔良前往布洛瓦大约55公里,母上依旧是上车睡觉,我好像也眯了一小会儿,反正很快就到了。路上看到一个巨大的中世纪石砌城门。*布洛瓦*Blois经典的城堡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在过去的700年间,这座象征着封建皇权所在地被反复修建,雄伟的宫殿、螺旋的楼梯和美丽的花园是法国建筑史上最耀眼的明星。“二战”期间这里遭受炮火摧残,大部分城镇都是战后重建。*主教花园 /王室草药花园*Jardins de l'ÉvêchéBlois/Jardin des Simples et des Fleurs Royales这座花园里种了许多植物,大部分是草药,也有一些观赏花卉,中世纪的教堂花园几乎都喜欢种一些草药,可以自给自用。这种不知名的植物,表面毛茸茸的,被雨水淋湿了像是结了霜,非常可爱。花园在布洛瓦圣路易教堂附近,可以将布卢瓦和卢瓦尔河景色尽收眼底。可惜天气不好,灰蒙蒙的还起雾,几乎看不清楚,下面3张照片都是经过后期加工的(一般不得已不会去p图)。从这个角度看布洛瓦老城区的确非常漂亮。充满中世纪风格的建筑。能望到圣尼古拉斯教堂的哥特式尖顶。放一张原图,对比一下,有时候真的是不得不p一下。天气太差,拍出了世界末日的感觉。草药花园、布洛瓦市政厅还有圣路易教堂。从花园一路往前走,有一个巨大的平台,边缘装饰着百合花形的大花瓶,雾茫茫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圣女贞德挥剑骑马像。(原图)这次她的宝剑终于高高举起,似乎在发出冲锋的号令,明明就在眼前,可惜拍出来像个剪影。(原图)实在是受不了,手机加了滤镜,立刻清晰起来。贞德身穿中世纪风格的锁子甲,右手高举宝剑,直指天际,左手握缰,抬头仰望天空,似乎是在向神祈祷胜利。胯下的马肌肉线条优美流畅,配合地主人的号令发出嘶鸣,前蹄屈起,动感十足。加了滤镜,本来只是希望能够看清楚,意外获得一种穿越般的效果。*布洛瓦市政厅*Mairie de Blois位于圣路易教堂东侧,从花园一直走就能到达。以前应该是某位达官贵人的私人宅邸,后来改成了市政厅。*丹尼斯·帕潘故居*Hôtel de Villebresme /Maison de Denis Papin市政厅附近发现一个小惊喜~一家外墙十分有中世纪风格的小木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走过去看看,发现它还自带一个凌空的小过道(连廊)。连廊刚好跨过底下的石阶。可爱的小木屋旁有法语介绍。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法国物理学家。1647年8月22日生于卢尔-歇尔省布卢瓦附近的库德艾尔。帕潘年青时学医,并于1669在昂热获得医学学位。但医学并非他成名的领域,成就于物理学领域,就是他发明了高压锅。1712年初卒于英国伦敦。好像是市政厅旁边的一座房子上面有一个日晷。顺着市政厅继续放前走,看到有个三角顶小石门,从这里进去就能到达圣路易教堂。*布洛瓦圣路易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 Louis1697年被升级为主教座堂,路易十四捐赠了管风琴和阁楼,因此教堂被称为“圣路易主教座堂”。从市政厅隔着看圣路易座堂。雨势变大,赶紧进去教堂,这是后门,要绕去前面塔楼那边才能进去。单塔式钟楼,原本应该是罗马式的,1680-1700年重建为哥特式建筑。教堂内部不算十分庞大,也没有太精美的雕塑装饰,入口上方有一座管风琴。供奉着布洛瓦主教的小礼拜堂。圣安娜小礼拜堂。某人的圣体龛。圣路易主教座堂最大的亮点是彩玻璃。大多数彩玻璃是由艺术家Jan Dibberts在2000年安上去。主祭坛上的彩玻璃讲述耶稣生平,从诞生、受难、复活。耶稣受难,抹大拉的玛丽亚用自己的眼泪为耶稣洗脚。耶稣诞生,三王来朝,这里画的却是三位天使。圣路易受封。圣母被众多小天使包围,小天使们只有头和翅膀。左边是圣玛丽亚,右边是圣安娜。两位圣女面容姣好慈爱,衣裙华美典雅,圣安娜身边还有小圣女陪伴。左边手握天堂之钥的是圣彼得,右边手握百合花的是圣约翰。一般都是圣彼得和圣保罗一起出现,这里却是圣约翰,不知道是什么典故呢?这两位似乎是曾经在这里担任主教后被封为圣人。彩玻璃繁复华丽,人物精致生动。下了一天的雨,对行程有些影响,原本计划要参观的奥尔良美术馆、格罗斯大楼没看成,但也收获了一些小惊喜。这时候雨终于停了,拖着行李和房东联系,准备去民宿安顿下来,再去附近逛逛。房东告诉我们怎么走,因为民宿在老城区中心步行街里,车是开不进去的,要房东帮忙带路才找得到。小区环境很不错,看到这长长的楼梯心里很恐惧,1个28寸箱子,1个29寸箱子,1个20寸小箱子,我身上的单反+小钢炮+微单+变焦长镜头+电脑+ipad+手机(20多斤),幸好,我们只是路过这座漂亮的楼梯,不用爬上去。路过一家可爱的小杂货店。在指定位置停好车,来到约定地点,发现不是房东本人,而是房东的朋友,一个非常帅的高中男孩,他还很绅士地帮忙拿行李,带我们顺利进入民宿(民宿在一家香水店边上,需要爬2层半的长窄楼梯,虽然有耿导和男孩帮忙,母上是一点指望不上的,我还是很费力才把东西全部搬上去),还介绍了一下房间设施如何使用。民宿是复式的,一楼是客厅和开放式厨房,后面有一个房间、独立洗手间和浴室还有洗衣房(洗衣机、烘干机都有),二楼是主卧、衣帽间和独立卫浴间。在这里住3个晚上,感觉还是很不错的,除了要搬行李上楼梯以外。因为有厨房,立刻查附近的超市,去买了不少东西回来,晚餐是炒蘑菇、煎普罗旺斯风味猪扒、烫生菜、白米饭,母上的中国胃早就大喊受不了,终于能吃上一顿“丰盛”的晚餐。每天晚上的必备动作就是把照片导入电脑和移动硬盘、各种充电、核对明天景点开放时间。第三天昨天天气不好,今天早上起来发现阳光明媚,真是太好了,今天的重点是卢瓦尔河谷中最美的香波堡呢!期待了很久,终于可以实现了!早餐是超市里买的面包、小蛋糕、石榴汁、煎蛋、火腿片。原计划中的卢瓦尔河谷皇家城堡之行是从苏利城堡开始的,可惜错过了。那就从最雄伟壮丽、最闻名遐迩的香波堡开始吧!*卢瓦尔河流域*Le Val de Loire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0年将卢瓦尔河流域纳入世界遗产,位于两山丘之间,以卢瓦尔河畔苏利(Sully-sur-Loire)至卢瓦尔河畔沙洛内(Chalonnes-sur-Loire)为界,总长度280 公里,占地800 平方公里。该地区涉及:2 个大区:中央大区(Centre)和卢瓦尔河大区(Pays de la Loire)4 个省:卢瓦雷省(Loiret)、卢瓦尔—谢尔省(Loir-et-Cher)、安德尔—卢瓦尔省(Indre-et-Loire)和曼恩—卢瓦尔省(Maine-et-Loire)6 个大区会区:奥尔良(Orléans)、布洛瓦(Blois)、图尔(Tours)、希农(Chinon)、索米尔(Saumur)和昂热(Angers)11 个村庄1 个地区自然公园:卢瓦尔—安茹—图赖讷地区自然公园(PNR Loire-Anjou-Touraine)164 个市镇,每个市镇以风信旗上的标识来说明其所属地并指明与卢瓦尔的关系。卢瓦尔河流域住着上百万人。特意赶早去,想在香波堡买好城堡套票,那么接下来的参观就更方便了。香波堡外围入口的地方是纪念品商店和售票处,只有那里可以购买城堡套票,而我刚开始不知道,以为快到入口的地方也可以买套票(结果那里只能买单独参观香波堡的门票)。为了节省时间,我和母上先单独买了香波堡的门票并租了中文讲解器,进去参观,等出来的时候再去买套票。*香波城堡*Château de Chambord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Chambord官网 http://chambord.org/en/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也可以微信关注香波堡官方公众号查看相关资讯。香波堡大事记:1519年 弗朗索瓦一世始建狩猎行宫。1547年 弗朗索瓦一世去世,当时仅完成了主塔(1539年完工)和东翼楼(1544年完工),亨利二世继承父业,继续建造城堡。1559年 亨利二世去世,香波堡工程停滞不前。1639年 路易十三把香波领地赐予自己的弟弟奥尔良公爵加斯腾,城堡修复扩建。1643年 路易十四继位,指派于勒·阿杜安-芒萨尔继续完成香波堡建造。1684年 香波堡正式落成。18世纪 路易十五时期,香波堡内部装修,斯坦尼斯拉斯·莱什琴斯基(被流放的波兰国王、路易十五的岳父)和赫尔曼·莫里斯·萨克斯(路易十五信任的元帅)曾在这里居住。1792年 法国大革命时期,城堡内部被洗劫一空,只留下了建筑躯壳。后一个多世纪里,香波城堡作为私人城堡先后易主。1930年 香波城堡归法国政府所有。1981年 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的名单。香波尔堡是卢瓦尔河流域城堡群中最大的城堡,重金投入,耗费数百年的才完成。作为狩猎行宫,香波堡拥有众多超大记录:长156米,高56米,77座楼梯,282座烟囱和426个房间,是当之无愧的“城堡之王”。弗朗索瓦一世生得高大魁梧(身高1.96米,后来人们通过测量他的盔甲肯定了这个数字),五官棱角分明(后人昵称他为“大鼻子国王”),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国王首次出征意大利,便收复了父亲路易十二没有攻克的地盘(米兰省),为了彰显在马里涅(Marignan)获胜,1519 年他在索洛涅(Sologne )的湿地中央修建起了一座宫殿,宫殿周围是一片富饶的森林。香波堡并非为长久居住而设计,它更像是一所用来度假的别墅(狩猎宫)。弗朗索瓦一世只在这里住过几周,每次离开后,城堡便少了些许生气,只有家具和周边的居民(弗朗索瓦一世在位32年,却只在香波堡一共逗留了72天)。这是一个真正的建筑艺术品,国王非常喜欢将它作为其留名史册的权力的象征向其他贵族和大使们炫耀。尽管城堡并未在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期间完工,但它是少有的能将其原始设计保留至今的建筑之一。这是城堡外围的小教堂,供驻守在这里的人们使用。带着讲解器,和母上进入香波堡。进入宫殿内部,可以先去音像厅,坐着先欣赏关于香波堡的视频简介,然后再开始参观。因为有语音讲解器,就直接开始参观,没有去音像厅看简介了。城堡厅堂中央,四个巨大的角塔构成的立方体矗立在主宅中央。因此根据中世纪城堡将其命名为“主塔”,是军事实力的象征。厅堂内部,四大礼堂呈回形十字分布,其中部就是著名的双螺旋楼梯。作为王宫,中部的这种布局方式在法国是前所未有的,其十字形状通常是宗教建筑的布局风格。另外,建筑中应用的十字构造是法国国王加冕的标志。主塔内这种十字布局因此决定了每一层分布有完全一样的四个居住区。四个主要展厅之间的过道里挂着精美的挂毯装饰。只有两个相对的侧翼不同:皇家侧翼偏向东边,教堂侧翼偏向西边。可以从庭院通过镂空转角楼梯或每一层的楼厅进入这两处。因此,跟随中部大楼梯的上升参观主塔的三个楼层,穿过连接主塔和侧翼的楼厅参观两个侧翼,从而保证参观的有序进行。将庭院围起来的建筑形成了一面矮墙,其顶层和作用在各个世纪都不一样:最初,覆盖在厨房和尚未完工的饭厅上的是屋顶平台,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就变成了复折式的屋顶,用以遮盖厨房和马厩上的房间。首层:(按顺序参观介绍)1、音像室2、双螺旋楼梯3、狩猎室4、卓越厅5、波旁厅6、十八世纪厨房7、马车间双螺旋楼梯双螺旋楼梯无疑是香波堡中最引人瞩目的建筑了。尽管在城堡外部无法直接观看到,矗立在方形主塔中央,就像宝匣中的明珠,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呈现在这里。如同DNA一样的双螺旋楼梯围绕着一个共同的镂空轴心交错上升,一边的栏杆盖过另一边的栏杆,将城堡内的主要楼层连接起来,使得从不同入口进入的人可以看见对方,却不会相遇,只能插肩而过,这别出心裁的设计据说是由弗朗索瓦一世的忘年之交——达·芬奇设计的。走在楼梯中,抬头就能看到那美丽的螺旋式阶梯,简洁利落的几何之美。如同两道平行线一同螺旋上升,可以四目相对,却无法有肢体接触。据说这个“贴心”的设计是为了让同住在香波堡的皇后和国王的情人即使见面也不会发生尴尬。(嗯,渣男!)狩猎室浅绿底金线花纹的天鹅绒墙面让整个空间看上去高雅而不失活泼。墙壁上装饰着金属鹿头,鹿角则是标本,悬挂着的油画也是描绘狩猎场景。地上的透明展示柜里是各种野兔、野鸡、狐狸、松鸡等战利品标本。青铜雕塑装饰也是狩猎题材。卓越厅这个宽敞的大厅墙面以红底金纹天鹅绒装饰,与之相配套的红色天鹅绒软椅摆放整齐,墙上挂着巨大的人物肖像画,整个空间给人一种庄严华贵之感。房间里有一座白色陶瓷暖炉,表面装饰着极为繁复精致的花纹。近看更美,像在看彩瓷版的连环画一样。波旁厅整个展厅整体采用明黄色为主调,墙上悬挂着波旁王朝的国王,石膏雕像也是各位著名的波旁王朝皇帝半胸像。厨房和马车间我没去,直接上了二楼。二楼:1、弗朗索瓦一世卧室2、礼拜堂3、王后卧室4、礼仪接待套间5、管家警卫卧室6、祈祷堂7、客房套间8、亨利·阿图瓦伯爵博物馆在主塔的二楼,按照路易十四的要求为其在城堡中央修建新公寓,结果将十字形大厅的北苑分隔开,改建新增了一个带有三个大厅的套房。穿过守卫们的旧房间后,朝臣们就可以进入第一个和第二个会客厅了,然后进入政务室,按照礼仪规定,在这里照顾国王起居。在毗邻的北塔,据说弗朗索瓦一世在修建皇家侧翼之前将其第一个住宅建在这里,后来王后居住于此,其装饰还是十七世纪的风格。在十字大厅南苑,修建了一个临时剧院。在此,莫里哀第一次为国王出演了他的两部名作:《浦尔叟雅克先生》和《贵人迷》。弗朗索瓦一世卧室整个房间以暗红色为主色,墙上挂着文艺复兴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画像。这幅画是仿制品,真品收藏在卢浮宫,作者是意大利知名画家提香·韦切利奥(Titian Vecellio/Tiziano Vecellio,约 1488/1490年-1576年8月27日)。前任的两位国王以“武功”扩张领土,弗朗索瓦一世则偏好“文治”,对意大利艺术无比热爱的国王开启了法国文艺复兴运动。国王的床不算很大,需要登上两层红色大理石阶梯才能到达,暗红色天鹅绒帐幔上绣着华贵繁复的金线,富丽堂皇,床脚放着一只精美的木箱。床的一边配了一张精雕细琢的木沙发,上面有配套的丝绒软垫和靠枕。木沙发旁配了4把木交椅。墙上的这幅画描绘着国王当时兴建香波堡时的场景。房间一侧还有一张小一点,朴素一点的床,是给贴身侍卫的床。房间外的墙上挂着一幅画,描绘弗朗索瓦一世抱着离世的达·芬奇。画作明显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现实情况却很不一样,达·芬奇离世的时候弗朗索瓦一世在战场上,两个人没有见上最后一面。礼拜堂弗朗索瓦一世房间与礼拜堂相连。以主塔为轴和皇家侧翼呈对称分布的西侧翼下面,是嵌在角塔里的小教堂,从外面是看不见的。这是城堡中最大的厅堂,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上延展开来。弗朗索瓦一世在位时开始修建,亨利二世统治时期继续推进,直到十七世纪末才得以完工。墙壁、穹顶和木门上都有“F”和火蝾螈纹章雕饰。这里还有一座弗朗索瓦一世青铜半身雕像。阳光穿透玻璃带来一丝暖意,站在这个长廊里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穿过明亮的长廊可以来到王后的卧室。透过玻璃窗可以欣赏香波堡侧面的景致,从这里能看到一座小单螺旋楼梯,通往顶层。王后卧室以雾蓝色为主调,显得沉静素雅。王后的床也不大,外层罩着雾蓝白绣线装饰的天鹅绒帐幔,床边有一幅巨大的彩色羊毛挂毯,还有一张鹅黄色的贵妃软榻。配套的木柜、匣子也都是精雕细琢的精品。我特别喜欢这个贵妃软榻,看上去特别舒服,躺在上面看书一定十分不错。墙上挂着王后的画像,不远处还有一套简单的浅蓝色梳妆台和椅子。礼仪接待套间这个以白金、红绿为主色的房间,是国王的会客厅。凹室以白色围栏隔开,墙上挂着两幅巨大的羊毛挂毯,红色帐幔下是国王的宝座,隔壁还有一张织锦椅子给贴身侍卫坐。绿色暗纹天鹅绒椅子是给客人们坐的。地上华丽艳丽的地毯中央是皇家纹章,四周则饰以鲜花和缎带。套间的另一边有一座红色大理石火炉,上面摆着一对富有东方风情的花瓶,中间则是一个精巧华美的钟。白金色的墙面显得优雅高贵,墙上还有一幅浮雕装饰,描绘几只演奏乐器的猴子(尚蒂伊城堡里有一间房子全是拟人猴子,或许是借鉴了这里吧)。管家警卫卧室和祈祷堂在维护,没看成。客房套间18世纪时期,城堡由路易十五的亲戚和城堡总督们居住。人们在这里发现该时期进行的重要改建,为城堡增添了人气和舒适度。天花板是下沉式的,墙上挂有织物或覆有细木护壁板,地面铺设木地板。另外,用木隔板将弗朗索瓦一世宫殿内的旧客厅分成了好几间(会客厅、卧室、工作室或卫生间等)。城堡还接收了大量的家具,几经陈设,比过去更适合居住。墙面上绘满了粉色夹竹桃,整个房间显得温馨浪漫。柔软舒适的床安置在凹室中,除了帐幔还能再拉上一层帘子,私密性很好。转入另一间客房,墙上绘满了玫瑰花,配上的简洁优美的木制家具让整个空间显得雅致而舒适。墙上是皇后和贵夫人的画像。另一间客房墙面大部分留白,边角绘以藤蔓与鲜花,显得清新素雅。和墙面绘饰相配套的沙发床,上方还有一尊耶稣受难小像,方便使用者祈祷。法式厚垫和配套的软枕,窝在上面看书撸猫能呆上一天。这个房间还有很多看着非常舒服的椅子,特别适合女眷在这里休息。门口有一张小床是留给侍女用的。亨利·阿图瓦伯爵博物馆一进门就看到巨幅皇家纹章羊毛挂毯和木王座。巨大的皇家纹章占据挂毯正中心,周围则布满皇冠、皇室鸢尾、亨利二世的“H”和海棠形花卉图案。木王座看上去气派非凡,还配了一个暗红色天鹅绒刺绣软垫。王座旁边还有一张小小的浅绿色锦缎软椅,似乎是给年幼的王室成员准备的,非常贴心。地毯则是弗朗索瓦一世的“F”和亨利二世的“H”标志,中间以更华美的皇室鸢尾隔开。博物馆里展出另一张华贵的红天鹅绒镀金王座。十字勋章。月牙白缎鞋。这一对精美的景泰蓝红花瓶描绘着香波堡不通角度的景色。连壁炉的铜质挡板都如此精美,上面有路易十四的太阳标志,也就只有他会如此奢华了。这个房间其实就是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的油画、雕塑、瓷器、钟表、珠宝、家具都是在香波堡生活过的王室成员留下的。继续往前走来到三楼。三楼:1、拱顶厅2、展览厅3、狩猎战利品陈列室4、狩猎室拱顶厅与展览厅拱顶上密布精美的火蝾螈和“F”纹章。这里临时展出现代风格的绘画作品。一角熏黑的壁炉证明这里曾今有人生活过,不是一座用来展示炫耀的“空城”。战利品陈列室与狩猎室这个明亮的走廊墙上挂满了狩猎战利品头骨标本。香波堡本身就是一座狩猎行宫,并不是国王的日常住宅。满墙的头骨标本,看着还是有点心痛,更希望这些动物能在自然环境里自由自在地活着。透过玻璃能看到城堡的护城河以及花园。继续往前走,到达香波堡的顶层,也是城堡精髓所在。四楼:1、天台2、灯笼塔楼天台宽阔的露台能将香波堡花园和附近的领地尽收眼底,也能近距离欣赏那些美轮美奂的塔顶。修剪得整整齐齐的花圃以及远处茂密的森林。巨大的草坪上精心造出皇室鸢尾,花瓣柔美舒展,别具一番雅致浪漫情调。远处的运河与森林。灯笼塔楼顺着优美的螺旋石阶慢慢往上走。螺旋楼梯中部留下的采光窗,让整个楼梯变得明亮富有动感。越来越接近顶层,景致也越来越美,分分钟在转角处发现惊喜。犹如步入教堂的圣殿一般,感受到光影带来的强烈冲击感。随着螺旋结构的上升,光仿佛拥有生命般,如同泉水般流动,移步易景,惊叹于这精妙绝伦的设计。换个角度,又是另一种感受,从明亮澄澈到黯淡沉郁,这座谜一般的建筑让人着迷。大理石上的火蝾螈和“F”,这就是弗朗索瓦一世倾注全部心血的主塔。螺旋阶梯的尽头是布满纹章装饰的圆顶,整体看上去像是一株枝繁叶茂的生命之树。白色大理石上用黑色菱形和圆形大理石来增加视觉延伸的效果,整个空间显得更加高大、宽阔。大理石与玻璃互相映衬,整个空间充满一种圣洁宁静之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从塔楼走出来,站在露台上回头看它,更是美得摄人心魂。灯笼塔楼的顶部装饰将法国中世纪哥特风格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天才般地融合起来,创造出一种前所未有、绝妙无双的美,流畅利落,质朴典雅。香波堡不愧是文艺复兴时期留存至今最为特立独行的建筑。主塔两侧的四座角楼与中世纪的军事要塞很相似。这些强大的穹顶可以承载高处铺有石板的屋顶平台,甚至还可以承载灵巧的雨水排泄系统。从中心塔楼、双螺旋楼梯、明亮立面、藻井穹顶、灯笼塔楼到玻璃窗与通道,建筑的每个细节都精益求精,勇于突破传统,新颖独特的风格让整座香波堡成为那个时代最时髦最气派的皇家建筑之一。“骑士国王”弗朗索瓦一世虽然出生于法国王室,却对意大利文化十分感兴趣,不被“黑暗中世纪”的传统保守思想所限制,大胆地接受并努力推动文艺复兴思潮,一生醉心于文化与艺术当中。在1516年回到法国之后,佛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来到法国,聘请他为“国王的首席画家、建筑师与工程师”。虽然香波堡建筑师的身份依然还是个未解之谜,但这座无与伦比的恢弘建筑的的确确受到达•芬奇的巨大影响,如果将达•芬奇速写本中的草图与香波堡的相关部分做对比,可以看出主塔的中心位置、双螺旋楼梯的存在、双格通风厕所,以及土方台防水系统等都有明显的雷同之处。灯笼塔楼顶部依然是皇室鸢尾,整座塔楼高56米。除了精美绝伦的双螺旋楼梯,城堡的一侧还有一座单螺旋楼梯。这座单螺旋楼梯同样精美灵巧。参观完城堡内部,游客也开始越来越多,趁着汹涌的人潮到来前赶紧撤离。城堡外围还是没多少人,拉着母上赶紧拍。香波堡在这两位忘年之交的共同努力下成为建筑史上无可取代的一座丰碑,即使历尽沧桑仍犹自绽放出无比耀眼的光芒,吸引着众人的目光,赢得由衷的赞美。城堡一侧的小铁门,从这里可以前往花园参观。香波堡花园这片空旷辽阔的土地上有着各种各样的猎物,正满足了弗朗索瓦一世那颗热爱狩猎的心。辽阔的花园可以租借这样的小电瓶车去参观,如果靠步行的话需要有一定的思想准备。电瓶车租赁处就在花园入口附近,需要提供有效的驾驶证件(英文版)。还有这款电瓶车。貌似也有自行车和船提供租赁,具体可以询问工作人员。有过上一次在凡尔赛宫拼车的经验,这次就没打算去参观花园,省点时间和体力去另一座城堡。香波堡多了护城河显得更加优美。然而,不同于将狩猎看作头等大事的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则着重开展了污水治理方面的工程,并决意打造一个更加宏伟的景观,以配合香波堡堂皇的外表。于是,在他的命令下,北花园与东花园相继落成。通过保存至今的那些最古老的城堡平面图,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两座园林的身影。到了1734年,即路易十五时期,两座园林得到了重新规划,并新增了点缀其间的林荫道与小树林景观。直到上世纪30年代,北花园与东花园依然得到悉心维护,整体风貌也都基本保持了十八世纪的原样。只是自1970年起,它们才逐渐荒芜成如今草木稀疏的状态。森林公园围墙内的香波尔庄园,占地5,440 公顷,相当于巴黎市区的占地面积,它是欧洲最大的封闭式森林公园。“香波”这个名字源于克尔特语:CAMBO – RITOS,意思就是“弯处的浅滩”,即科松河上的航点。参观完香波堡,折回去纪念品商店那里,购买城堡套票(香波堡、卢瓦尔皇家城堡、雪瓦尼城堡、肖蒙城堡以及舍农索城堡,一共5座城堡,2个成年人,我记得好像是75欧,本来打算买全套94欧,还包括昂布瓦兹城堡、克吕索城堡等,那家店缺货,买不到)。可以参考这个网址,做好计划再购买城堡套票:http://www.bloischambord.co.uk/organize/heritage/chateaux-pass让母上坐在一边等,我和耿导去把多出来的香波堡门票转手卖了(买票的人龙已经快排到店铺门外了,我一眼看到一对法国情侣,让耿导和他们沟通,20欧两张票,便宜了9欧,还不用排队,立刻成交)。临近中午,先去超市买点菜,然后在民宿附近一家餐厅吃午餐。餐厅名字是“L’Hôte Antique”,环境不错,出品味道一般。我点了烤三文鱼配意大利面。母上点的油封鸭,这个就没得和奥尔良那家比了,味道略淡,显得有点油腻。耿导挑战一下法式内脏香肠,据说味道还可以。我的甜点是拿破仑,还可以,觉得还是巴黎和平咖啡馆里的拿破仑更惊艳。母上点的法式炖蛋,她很喜欢。我觉得太甜。耿导选了简单朴实的香草雪糕。吃饱喝足回民宿,民宿厨房外面有一幅老照片,拍的是楼下街角的一座古老的石门,今天特意绕过去看一下。这是民宿的老照片,貌似石门是路易十二时代的。这是我拍的,上网查了一下,没找到什么资料。母上回民宿睡觉,下午不愿出门,我和耿导休息一下就出门去看布洛瓦皇家城堡。*布洛瓦皇家城堡*Château Royal de Blois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Blois官网 http://www.chateaudeblois.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布洛瓦皇家城堡大事记:10世纪至13世纪 几个世纪以来,城堡一直是历任布洛瓦伯爵的居住地。(感兴趣可以上百度搜一下“布卢瓦伯爵”,家族比较庞大,人比较多。)1214年 蒂博六世在城堡内建造了著名的“万国大厅”。1391年 奥尔良公爵路易一世买下了布洛瓦城堡。1407年 路易一世在巴黎遇刺身亡,其子查理一世继承布卢瓦城堡。当时正处于英法百年战争时期,查理一世身陷囹圄,在伦敦监狱里呆了25年。查理一世出狱归国后就一直居住在这座城堡中,远离朝政,安享晚年。查理一世去世后,由其子路易二世继承了城堡。1476年 路易十一为了防止奥尔良公爵路易二世叛变,将自己的残疾公主Jeanne de France嫁给他,幸好这场迎娶亲残疾侄女的政治联姻没有成功,路易十二娶了查理八世的遗孀布列塔尼的安妮(Anne de Bretagne)。1498年 路易十一之子查理八世在昂布瓦兹城堡意外死亡,路易二世还是继承了王位,后改称路易十二。路易十二登基后,立即开始改造布洛瓦城堡,如今入口处的城堡侧翼就是他的杰作,自此布洛瓦城堡正式成为法国皇家城堡。1515年 路易十二去世。弗朗索瓦一世继承王位(路易十二没有儿子,弗朗索瓦一世是他的表弟兼女婿),入主布洛瓦皇家城堡。他花了5年时间增建了富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弗朗索瓦一世侧翼。1587年-1589年 法国宗教战争(三位亨利之间的斗争)。国王亨利三世在布洛瓦城堡设计谋杀了吉斯公爵亨利一世(位高权重,危及皇权,必除之而后快)。亨利三世在巴黎郊区被多明我会教徒刺杀。亨利四世(亨利·德·波旁)成为最后的赢家,继承王位入主布洛瓦皇家城堡。(三位亨利尔虞我诈,都没有好下场。)1610年 亨利四世也没能逃过被刺杀的命运,在国王死后,王后玛丽·德·美第奇为儿子路易十三摄政。可惜玛丽在与路易十三、红衣主教黎塞留之间的政治斗争中落败,被流放到布洛瓦皇家城堡,凄凉地在这里度过晚年。1626年 路易十三把布洛瓦赐予奥尔良公爵加斯东。加斯东本打算完全翻新城堡,然而因为各种原因,只是修建了古典主义风格的加斯东侧翼。(让加斯东有事干,没空密谋叛变了,路易十三太聪明了!)1660年 加斯东去世,城堡归还给法国王室,随后几个世纪里一直处于无主状态。1843年 布洛瓦市政府邀请建筑师菲利斯·杜邦修复这座皇家城堡。*注意:路易十二是瓦卢瓦王朝的皇帝,路易十三是波旁家族的皇帝,两个人虽然都是“路易”,有血缘关系,但不是亲父子,两位皇帝生活时间相差了近200年时间。(感兴趣可以百度查一下“法国君主列表”,那就不会被各种“亨利”、“路易”搞懵。)不同于香波堡那般遗世独立、不食人间烟火,布洛瓦皇家城堡是文艺复兴时期深受法国皇帝青睐的行宫,先后有7位国王、10位王后在这里生活过,这座美丽的城堡见证了法兰西皇室数个世纪以来的爱恨纠葛、恩怨情仇。几度易主,每一位统治者都在城堡里留下自己的独特印记,因而这座城堡建筑风格多样(3个各具风格的侧翼:亨利二世侧翼、弗朗索瓦一世侧翼、加斯东侧翼),糅合了各家所长,堪称是法国自第13至第17世纪建筑风格演变的缩影。虽然布洛瓦皇家城堡不是超级热门的景点,下午游客还是显得比较多的。城堡入口处是路易十二时期修建的城堡侧翼,建于1498-1501年。整个建筑充满浓厚的法式风格,深蓝色的屋顶,白色大理石外墙,以红砖装饰点缀,入口处拱门上是路易十二的骑马浮雕像。路易十二骑马像安置在拱门之上。路易十二头戴王冠,一身戎装,腰系宝剑,连马也穿着精美的铠甲,优雅地迈步,背景墙上方是蓝底金色鸢尾花,下方则是一片纯红色,两种颜色相撞就是为更加强调雕塑的存在感。顶部以繁复的哥特式大理石装饰,整体看上去就是圣龛里一尊精美的戎装骑马像。拱门右侧的小门是以前卫兵驻守的地方,顶上有路易十二的豪猪纹章。进入内庭,这座拥有华美单螺旋楼梯的建筑就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这就是佛朗索瓦一世侧翼。这位人高马大的“骑士国王”,花起钱来也是大手大脚的,既然把旷世奇才达芬奇从意大利请来,自然是不能让大师闲着的,有钱任性的国王一边修这里的布洛瓦皇家城堡,那边自己的狩猎行宫香波堡也不能闲着,还有自己深爱的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也要修,还有、还有,枫丹白露宫也必须好好整整,朕十分中意文艺复兴风格,所到之处必须留下专属的艺术品!受到达芬奇的影响,国王深深地爱上了螺旋楼梯,在这里也有一座精美的单螺旋楼梯。上面依然有专属的火蝾螈纹章和“F”标志,3座富有文艺复兴风格的雕像似乎是“惠美三女神”。按照指示牌参观,先来到路易十二侧翼,然后再到弗朗索瓦一世侧翼,再到加斯东侧翼,最后绕回路易十二侧翼,一圈下来不回头。受到文艺复兴影响而诞生的火焰哥特式风格建筑,红砖让整个路易十二侧翼显得生气勃勃,蓝天白云衬托着下更显的气派恢弘。方正的塔楼与优美的拱廊营造出刚柔并济的美感。拱廊的石柱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每一根柱子上的花纹都不一样。塔楼上方有路易十二的标志——豪猪皇冠纹章(也有说是刺猬,但感觉豪猪更威武雄壮一些,刺猬显得有点柔弱可爱,和一国之君不太相配)。万国大厅这座古老华美的大厅是13世纪由卢瓦尔伯爵蒂博六世下令建造的。高耸的双层穹顶装饰着法国皇室专属的蓝和金鸢尾(1843年建筑师菲利斯·杜邦模拟修复的),红灰色的砖块切成菱形,让整个大厅看上去庄严肃穆,中世纪布洛瓦的议员们就在此开会甚至是审判。据说1999年电影《圣女贞德》中的审判庭就在这里取景。宽阔的大厅没有什么家具摆设,6个彩色立柱将大厅分为两部分,正中央是一个复制的王座,让游客坐在上面体验一下当时审判长的感受。一侧是木雕楼梯,可通往中间的夹层。跟着指示走,进入塔楼中。这个路易十二的豪猪纹章彩玻璃非常精美。这幅彩玻璃中的动物应该是豪猪,而不是刺猬,豪猪的刺更长更尖,而且是黑白两色的,长在背部和尾部,需要攻击或防卫的时候,像炸毛似的把尖刺竖起来,某些种类的豪猪甚至能把刺射出去,前半身长着浓密毛,特别是肩部,几乎是没有尖刺的。路易十二解除了与残疾侄女的婚约,强行迎娶查理八世的遗孀安妮为后,很明显是出于政治上的考量,因为当时的安妮王后是布列塔尼的女公爵。(1492年,年仅15岁的安妮被迫嫁给了法兰西国王查理八世,他们没有儿女,6年后,查理八世死亡,安妮被迫改嫁路易十二,继续过着没有爱情只有政治的婚姻,她与路易十二没有儿子,有两位公主,长女克洛德后来也和母亲一样成为政治联姻的牺牲品,嫁给了弗朗索瓦一世。)白貂是安妮王后的纹章,皇冠下的三个黑色拖尾十字是布列塔尼的纹章。在座建筑里,豪猪和白貂几乎都是同时出现的,似乎是向世人宣告“二人同心、鹣鲽情深”。石雕展厅绕到弗朗索瓦一世侧翼这边,这原本是厨房,后来改为石雕展厅,展出的是原来城堡里的雕塑装饰。古老的豪猪石雕。某座塔楼上拆下来的三角装饰。一排形态各异的滴水兽。据说当时的人们特意用这些面目狰狞、丑陋怪异的滴水兽来吓退恶灵,以庇佑建筑不受侵扰。其实看上去挺可爱的,一点都不恐怖啊。这些威武的骑士雕像已经被风雨和岁月消磨得面目模糊。残破的原品与修复后的样子。弗朗索瓦一世的火蝾螈铜镀金像。走的有点晕,也不知道是不是走对了,反正终于来到了我想看的螺旋楼梯。从螺旋楼梯看外面的路易十二侧翼塔楼,意外地和谐。巧妙的设计让螺旋楼梯犹如生命之树,蜿蜒上升的螺旋犹如藤蔓,圆形火蝾螈装饰如同一个个饱满的果实点缀其上。楼梯的雕花栏杆也还是火蝾螈和花体“F”。来到第二层,这个展厅以暗红与皇家蓝为主调,展出一些家具和挂毯。五彩缤纷的彩瓷壁炉上面装饰着弗朗索瓦一世与布列塔尼的克洛德纹章。克洛德继承了母后安妮的纹章,继任王后是奥地利的埃莉诺,她的纹章是一只受箭伤的天鹅。皇家蓝金鸢尾王座非常醒目。进入下一个展厅——国王大厅,门口是“大鼻子国王”弗朗索瓦的石膏胸像。展出一些中世纪的铠甲和武器。华贵的火蝾螈标志。墙上的这幅画描绘的是弗朗索瓦一世与王后布列塔尼的克洛德在枫丹白露宫中接见客人。画中人物衣饰华美,背景中的弗朗索瓦长廊也是富丽堂皇,充满文艺复兴风情。亨利四世的罗马式半胸像。附近展出每个国王的罗马式半胸像以及他们统治时期的金币。从路易十二到弗朗索瓦一世,为了国家利益而迎娶布列塔尼女公爵(安妮到克洛德),房间的壁炉上装饰着法国王室的金鸢尾与布列塔尼的黑拖尾十字,象征着法国与布列塔尼的结盟。这幅挂毯很有意思,虽然不知道具体描绘的是什么题材,但人物的形象很特别,尤其是坐在华丽马车上的男主角,长发披散,有点像美杜莎似的。皇后长廊这里以暗红、暗绿结合描金装饰为主调,地面是蓝、白、黄、黑马赛克,角落里安置着壁炉和古琴。房间的墙面上挂满了画像,午后的阳光太过强烈,反光看不清楚。上面的人物都是在布洛瓦皇家城堡居住过的国王和权贵。皇后卧室壁炉上是亨利二世的“H”与凯瑟琳的双“C”标志。这个堂皇的房间属于凯瑟琳皇后,她钟爱的绿色是主色。古朴精美的木雕床搭配着高贵祖母绿天鹅绒,浑然天成,优雅瑰丽。1589年1月5日凯瑟琳就是在这张床上与世长辞。凯瑟琳出身高贵,眼光独到,她的家具也是无一不精,无一不美的。皇后的房间里有一枚画着亨利二世戎装侧面像的盘子。亨利二世的“H”、凯瑟琳的双“C”。这对夫妻到底是同床异梦、貌合神离呢?还是爱恨纠葛、相爱相杀?发现了一幅意大利画家Lavinia Fomtana1595年的作品,多毛症孩子的肖像。皇后礼拜堂卧室与专属小礼拜堂相连。据说凯瑟琳非常虔诚,每日都在此祈祷。圆顶上雕栏画栋,下方的彩玻璃也是精美绝伦。国王书房这个装饰着200多片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木雕板的房间是法国仅存的16世纪皇家书房,也是布洛瓦皇家城堡中唯一保存原貌的房间。金碧辉煌的装饰让人眼花缭乱,墙面里的暗橱更是难以被察觉,这些暗橱被打开,里面展示着精美的艺术品。与墙壁融为一体的壁炉,上方是亨利二世的“H”。顶上繁复华美的藻井,依然是“H”与双“C”。国王卧室国王卧室保留着亨利三世时期的模样,以皇家蓝和金为主调,极尽奢华。亨利三世的全身画像。金底描花墙面非常浮夸,而亨利三世特意让人设计的黄白蓝马赛克地砖起了很好的缓冲作用,则让整个空间看上不那么让人眼花缭乱。这个雕工异常精美的木柜上还镶嵌着象牙雕饰。富丽堂皇的四角大床上铺着红色天鹅绒床被,帐幔边上还有一圈精致的金色流苏。法国宫斗“三亨利之争”中的“吉斯公爵遇刺事件”正是在这里发生的。国王亨利三世(他是亨利二世与凯瑟琳的第三个儿子,也是最后一位成为国王的儿子)与母后凯瑟琳在布洛瓦城堡精心谋划设计,成功谋杀了当时权倾朝野的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奢华大床旁是半圆形的私人小礼拜堂,其上布满华美的彩绘装饰。小礼拜堂里供奉着三位亨利的肖像画:国王亨利三世、吉斯公爵亨利一世·德·洛林、亨利四世·德·波旁(纳瓦拉国王、波旁王朝的第一位皇帝)。讽刺的是三位亨利斗来斗去,最终都没有逃过被刺杀的宿命:亨利一世被亨利三世与凯瑟琳设计行刺而亡。亨利三世成功谋杀亨利一世的8个月后,自己却意外地在巴黎郊区被多明我会激进教徒刺杀,这报应来的也真是太快了。亨利四世从前两位亨利手中“捡到”了王位,原为胡格诺派信徒,为了继承王位,改信天主教,从此被视为“异端”,后因为发动与西班牙的战争,引起更大的不满,1610年5月13日在巴黎被狂热的天主教徒弗朗索瓦·拉瓦莱克刺杀身亡。继续往前走,下一个房间是国王的办公室。半圆形围栏隔开的办公桌。镶嵌着孔雀石的木雕柜子。墙上身着鲜艳礼服的亨利三世全身像。这位时髦的年轻国王看上去有点像小丑啊,那浮夸绚丽的衣服,那滑稽古怪的姿势,还有那似笑非笑的表情……按照指示走,从螺旋楼梯上去三楼。从楼梯里看一排整齐的滴水兽。博物馆下面是2幅描绘吉斯公爵亨利一世被刺杀的油画。这幅油画非常大,每个人物的表情描绘得非常细致真实。面对倒在地上惨死的政敌,亨利三世受到了无比“惊吓”且悲痛欲绝,需要有人搀扶。(最佳男主角非你莫属了,欠你一座奥斯卡小金人。)这幅画描绘了比较真实的谋杀场面,左边一群人与右边倒地的公爵形成鲜明对比。(嗯,现在人都杀了,接下来咋整呢?)这幅画描绘的是亨利二世的儿子、当时的安茹公爵逝世的场面。(到底是那个儿子我没查到,长子弗朗索瓦二世、次子查理九世、小儿子亨利三世,先后封王,却都英年早逝。)奢华霸气的火蝾螈壁炉。法国王室的金百合。路易十二时期城堡初建时的铅笔画。豪猪纹章设计草稿。继续往前走,这里展出许多精美的家具和艺术品。长桌上的彩瓷圣杯。精美的瓷器。优美的彩瓷海螺杯,底座上盘着蛇,把手是只张牙舞爪的龙。彩盘上描绘着身着黑色丧服的摄政太后凯瑟琳与群臣讨论政务的场面,就在这座城堡里的弗朗索瓦一世侧翼中,壁炉上的火蝾螈标志与布列塔尼白貂标志不会被错认。加斯东侧翼与博物馆路易十三将布洛瓦封地赐予自己的弟弟加斯东·奥尔良公爵。1635-1638年加斯东为城堡增建了这座恢宏典雅的专属侧翼。然而,野心勃勃的奥尔良公爵与路易十三不睦,甚至一度起兵造反,城堡增建工程只完成了外围的建筑,内部空空如也,根本没来得及布置。因此这里也就成了博物馆,展出精美的家具和艺术品。金豪猪左侧是路易十二的“L”衬以鸢尾,右侧则是布列塔尼安妮的“A”衬以拖尾十字。墙上是在布洛瓦皇家城堡居住过的皇室成员肖像。长廊里展示着雕塑和精美的挂毯。加斯东侧翼中大理石阶梯与藻井。精美的浮雕装饰已经做好,就差绘画了。气势恢弘的楼梯。从加斯东侧翼出来,有一座小教堂,这座圣-加莱教堂与路易十二侧翼相连,是同一时期建造的。这座教堂在1508年获得圣祝。圣-加莱教堂(St Calais)入口处是路易十二与安妮的标志。小教堂里的哥特式天顶。这块有点现代风格的彩玻璃由Max Ingrand安置于1957年,描绘了诸位在布洛瓦皇家城堡里居住过的王公贵族,以前的彩玻璃在大革命时期被破坏了。从教堂出来,来到布洛瓦皇家城堡的观景平台。一眼就能看到有三个尖顶的圣尼古拉斯教堂(Église Saint-Nicholas),葱茏树木映衬下显得格外宁静优美。午后暖阳更是让布洛瓦小城如童话般美丽可爱。像城堡一样屹立在平房中央的教堂。忍不住拍了全景照,这是原图,逆光下有种古老厚重的感觉。加了滤镜,仿佛误入童话世界。观景台一角的戍卫塔。卢瓦尔河静静地徜徉,河畔两岸风景如画。不远处的古老拱桥(Pont Jacques Gabriel ),横跨卢瓦尔河,是联通两岸的主干道。离开布洛瓦皇家城堡前站在广场里拍的全景照,从左到右分别是加斯东侧翼、弗朗索瓦侧翼以及路易十二侧翼。这云实在是太棒了,刚好遮住半边光,以中心的螺旋楼梯为界,一边如同黑白照,另一边则是彩照。(其实我在旅行的时候运气是真的特别好,总能抓拍到一些独特的时刻,可平时上班的时候可就非一般地倒霉,总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布洛瓦皇家城堡的灯光秀十分出名,可惜我去的时候没有,如果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魔术屋*Maison de la Magie这是进城堡前拍的,那时候龙还没出来。Jean Eugéne Robert Houdin(1805-1871),一位钟表匠、发明家也是魔术师,这原是他的故居,后来成为欧洲唯一一座永久上演魔术现场表演的公共博物馆。窗户里每半小时弹出的6个脑袋的巨龙,还会伴随诡异的音乐。回到路易十二侧翼,从出口离开。拱门里看城堡对面的魔术屋,刚好遇到龙头全部探出来时候。坐在魔术屋门前看了一会儿,和耿导商量,决定折回去香波堡拍夜景。过桥的时候刚好从云层里漏出一缕光,照在卢瓦尔河上,瞬间有种仿佛回到中世纪的错觉。光是如此奇妙的存在,如同圣主显灵般,让人感受到温暖与希望,难怪中世纪的人们会将光与神联系在一起。*再访香波堡*太阳一落山,气温就降得很快,我裹着羊绒大衣和长围巾,耿导却只穿着短袖T恤,带了件防风薄夹克,他还是毫不犹豫地同意折回去香波堡,而且熟门熟路地带我去城堡的后方,最佳拍照点。这是今天早上第一眼见到香波堡的位置,晚霞下的香波堡多了几分妩媚。天色还算亮,当时城堡后方正在修路,为了拍照,不管不顾了,一脚深一脚浅地踩着烂泥巴硬是走了过去。不远处的石拱桥。从另一个角度看石拱桥。小码头与香波堡。来到城堡的正后方,早已有位发烧友架好三脚架预定C位了。我掏出早上的门票来一张合影吧。(请忽略那泥泞的路)继续一脚深一脚浅地跨过泥泞,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晚霞映衬下的香波堡更加美丽动人,这一切都值了!水中模糊的倒影。再晚一点,光更暗一些,紫蓝色调似乎更衬香波堡。气温越来越低,刚开始架三脚架的哥们想拍亮灯时候的香波堡,还问我啥时候亮灯,我说我也不知道,估计要天黑了,晚上9点多吧,那位兄弟等到7点半左右就受不了走了。耿导表示没关系,他已经习惯了法国的气温。我裹紧大衣和围巾,咬牙坚持,其实也冻得够呛,本来就属于体温低又特别怕冷的南方人(冬天没见过雪的南方),一到冬天就手脚冰凉,全凭意志力在撑。终于等到月亮露面了,回头才知道那天刚好是超级月亮(特别大、特别亮)。没有三脚架,冻到手有点抖了。终于熬到天黑亮灯了,后面是没有灯的,太黑没有三脚架拍不好,赶紧绕回城堡正面,拍几张回民宿。两个人回到民宿,发现母上大人居然煮了丰盛的晚餐:炒蘑菇、菠菜汤、鸡蛋炒火腿还有炸鸡块,真是收获满满的一天。第四天虽然昨晚冻得够呛,累得半死,睡了一晚,早上还是精神抖擞地起来去雪瓦尼城堡参观。*雪瓦尼城堡/舍维尼城堡*Château de Cheverny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Cheverny官网 http://www.chateau-cheverny.com/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中文免费小册子、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雪瓦尼城堡大事记:14世纪 禹候家族(Hurault)在自己的雪瓦尼领地兴建城堡。1551年 亨利二世的情人狄安娜·德·普瓦捷被王后凯瑟琳从舍农索城堡赶走,她买下了雪瓦尼城堡,以便监督肖蒙城堡的建造。1604年-1635年 亨利·禹候(Henri Hurault)为了妻子玛格丽特·加亚尔·德·拉·莫里尼耶拆除旧城堡,重新建造新城堡,也就是现在看到的雪瓦尼城堡,城堡借鉴巴黎卢森堡宫设计,并融合了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亨利与玛格丽特并没能目睹城堡的最终完工,而是他们的女儿孟古拉侯爵夫人伊丽莎白完成了城堡的内部装饰。雪瓦尼城堡设计师是雅克·布吉埃曾参与香波堡和布洛瓦皇家城堡的建造。)18世纪 雪瓦尼城堡几经易主。1825年 安纳-维克多·禹候购回雪瓦尼城堡。大革命时代,雪瓦尼城堡属于大使引导官若望·尼古拉·杜佛尔免遭破坏(主人是外交官,拥有外交豁免权)。1922年 雪瓦尼城堡开始对外开放参观(最早对外开放的私人宅邸之一),但所有权依然在禹候家族手中。雪瓦尼城堡全年对外开放,只有3次因为接待特殊的客人而暂时关闭:1963年 英国伊丽莎白二世女王访问。1976年 蔚伯雷侯爵葬礼。1994年11月26日 现任主人举办结婚典礼。(蔚伯雷侯爵与侯爵夫人至今仍住在城堡右翼的房间中。)进入城堡,首先看到这幢法式红砖黑瓦小别墅是城堡的厨房。因为去的实在是太早,城堡还没有开门,和母上在城堡外围先逛逛、拍拍照。雪瓦尼城堡是卢瓦尔河谷装饰最豪华、布局最匀称的城堡之一,也是现存为数不多的几个经历千年风雨洗礼而保持完好的城堡之一。城堡建筑材料取自附近的Bourré石场,周围是繁茂葳蕤的森林,地理位置非常好。雪瓦尼城堡总体设计受到了巴黎卢森堡宫的启发,巨大的穹顶角楼和凸雕饰都是当时最时髦的设计,后来这种风格成为了法式古典建筑的标志。《丁丁历险记》作者埃尔热就是以雪瓦尼城堡为原型塑造了阿道克居住的马林斯派克大厅,只是漫画里没有侧翼,可见它是多么的经典。墙面上的雕像是历代雪瓦尼领主(都来自禹候家族)半胸像(雕刻罗马式半胸像装饰是从文艺复兴时期开始流行的)。整个建筑具有非常典型的路易十三时期风格,刷浆墙面和方石堆砌的拐角就是最大的特征。中央主塔楼,上面的雕像没查到是谁。城堡的建筑材料主要来自雪尔河谷,称为“布蕾之石”,比卢瓦尔河谷的石灰华要坚硬,而且随着时间推移会变得更浅色、更坚硬。城堡附近的树林。从这里进入城堡内部参观。雪瓦尼城堡的内部装饰由若望·穆尼埃设计打造,这位建筑师是布洛瓦人。当时受到王后玛丽·美第奇的青睐,甚至一度被送往意大利深造,归来后奉玛丽之命修葺巴黎的卢森堡宫,衣锦还乡的若望欣然接受装饰布置雪瓦尼城堡的任务。餐厅位于入口右侧,墙上镶嵌着34块由若望亲手绘制的壁板画,讲述塞万提斯《堂吉柯德》(当时风靡17世纪)中的故事场景。华丽璀璨的木板装饰墙面上是禹候家族的纹章——蓝色十字与红太阳。餐厅太暗,没拍到满意的照片。餐厅的座椅装有绵羊骨小轮子,可以滑动。涂金的新文艺复兴式大壁炉上放着亨利四世的半身像(当时的禹候是亨利四世的掌印大臣)。壁炉的柴架是路易十四时代的原物。重达100多公斤的18世纪荷兰实心青铜镀银大吊灯照耀着下方的餐桌。受到英国的影响,餐桌永远取代了活动桌,并在路易十六时代开始普及,餐厅的前身就是侯见厅。主楼梯折角直通型楼梯体现最纯粹的路易十三风格(代替螺旋式/旋转式楼梯),也受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石雕图案以路易十三时代流行的花环、水果、骑士纹章以及艺术象征物为主。这个小天使头顶贝壳,脚踝部分被一条绸带遮住,延伸为双尾人鱼的形象,如同海浪般衬托着,设计十分新颖独特。楼梯的转角大玻璃窗之间放着一个重达25公斤的16世纪萨瓦礼仪盔甲。盔甲上方是史前巨鹿(距今约6000多年)的头骨,是200年前在西伯利亚冰冻层中出土,19世纪这个头骨被当作礼物送给科学家兼著名矿石收藏家蔚伯雷侯爵保洛。据说鹿头的悬挂高度与它生前的身高一致。私人套房这个房间简朴而温馨,给男客人在这里吸烟聊天。与刚刚的房间相对,这个小客厅以红色为主调,供女客人使用,在这里喝茶品尝点心,度过美好的下午。精美的地毯配上刺绣软椅,小八角茶几上放着茶具与点心。特别喜欢这套精美的水晶酒器。这个以嫩绿色为主调,缀以粉色的房间是家族餐厅,展示柜中是禹候家族专用的“雪瓦尼之秋”骨瓷餐具。圆形餐桌上铺着刺绣白桌布,展出一部分“雪瓦尼之秋”骨瓷餐具以及精美的水晶杯,中央还有一只水晶鹿头,边上的乐高鼠和苹果增添了几分童趣与可爱。餐叉摆放叉齿朝向桌面,这是路易十五要求的,因为叉子会勾到袖口的蕾丝。酒杯要放在餐桌上,这是查理十世的规矩,他不喜欢倒酒的侍仆站在身后“偷听”。房间一角墙上挂着两排闪闪发亮的锅,灯光照射下如同玫瑰金般耀眼迷人。小会客厅里挂着的这幅全身像是查理十世的副官蔚伯雷侯爵安纳-维克多·禹候。墙上挂着这幅画描绘了不同猎犬捕猎时的样子,看来禹候家族的确十分喜欢猎犬,爱好狩猎。与爱犬的肖像画。这个房间是婚房。展出的这件结婚礼服正是1994年蔚伯雷侯爵夫人所穿过的,缎质礼服上布满了暗纹,优雅知性。大理石壁炉上放着一对绿底白梅花瓶,中央是精致的镀金钟,两侧彩色照片正是1994年蔚伯雷侯爵夫妇结婚照。墙上挂着孩子们与猎犬的肖像油画,下方青花将军罐改造的台灯与霁蓝釉将军罐共同守护着中央女主人小像。凹室安置着舒服的沙发床。儿童房里满是玩具,有工作人员正在打扫整理。一对乐高三色猎犬很可爱。这个木马是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模型。房间以白底花环装饰,雅致舒适,让人心情放松。这个房间里有两张第二帝国时期野樱桃木沙发和一把路易十五时期的安乐椅。优雅的安乐椅与精致的梳妆台。婴儿房中的家具选用了金贵的桃花心木。小小的摇篮看上去十分舒适可爱。很喜欢桌上这个五彩滨纷的鹦鹉陶瓷装饰。海浪与八爪鱼的腕足构成的浮雕框架衬着托中央的海马。经过楼梯,来到小礼拜堂。小礼拜堂这个小礼拜堂几乎呈正方形,穹顶是路易十三风格装饰,以两个三层结构垂吊拱顶。整个空间简朴而肃穆,墙壁上的“H”代表亨利,“M”代表玛格丽特,还有禹候家族的红太阳纹章。主祭坛上供奉着耶稣圣心像,顶部是一扇圆形的小圆窗,装饰着四叶草形彩玻璃。礼拜堂内的木镶板和彩玻璃都是19世纪才加上去的。兵器大厅兵器大厅是雪瓦尼城堡中最大的房间,这里保持着若望当时布置的原貌。壁炉上的这幅油画是若望所绘的《阿多尼斯之死》,阿多尼斯是希腊神话中无比美貌的男子,因为太过英俊,爱神不舍得他死去,赐予他不断转生的力量,从此阿多尼斯成为春天植物之神,他不断地死而复生象征着四季循环、生命轮回。红色漆木轿子是18世纪时候制作的。桌子上放着下令重建雪瓦尼城堡亨利肖像。精美的巨幅彩色羊毛挂毯由格普兰制造局创作于17世纪,描绘的是海伦娜被劫持,从而引发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中“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描述的场景)。这幅挂毯色泽依旧艳丽,体量还如此巨大,实在是难得一见的珍宝。展厅里的众多兵器与铠甲都是15-17世纪侯爵的收藏品。这个木箱不仅装饰精美,还暗藏着玄机,盖子上设计了如同迷宫一样的小机关,貌似是用来收藏武器的。这只覆盖着科尔多瓦皮革的箱子曾被国王亨利四世使用过,上面印着法国和纳瓦尔德徽章(锁链与百合花),净重70公斤。国王卧室这间奢华得让人眼花缭乱的房间是专门给国王和重要客人使用的。房间有6幅羊毛挂毯,与楼梯中的2幅是一组的,1640年前后根据西蒙·乌埃绘制的地图由格普兰制造局的前身——巴黎作坊完成。挂毯主题是歌颂《奥德赛》中奥德修斯的丰功伟绩,这组8幅挂毯堪称是当时同时期装饰中的杰出代表作。若望在门楣上和天花板上再现了珀尔修斯和安德洛墨达的神话故事(珀尔修斯和帕加索斯拯救了安德洛墨达),采用的是“意大利式天花板”,就是先把油画画好,再镶嵌上去固定。护墙板上30幅画描绘了色萨利王子伊阿宋与美狄亚的悲情故事。房间里还有亨利三世时期的跪凳、路易十三时期的座椅以及路易十四时代的绣花安乐椅。这三张秀满丰饶水果的精致安乐椅就是路易十四时代奥比松作坊制作的精品家具之一。长2米,宽1.6米,覆盖着16世纪波斯绣花绸缎,亨利四世曾在这里睡过。当时的人们是半坐卧位睡觉的,因为平卧被认为是死人(棺材上的雕塑都是平卧、双手合十作祈祷状),据说当时的人还认为平卧睡觉会吞掉自己的舌头。(其实很科学啊,半坐卧位可以有效防止舌根后坠,左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也喜欢半坐卧位~)房间里的挂毯和床上的帐幔起到很好的保温作用。床刻意垫高,除了突出床的重要性外还起到防潮作用。大客厅大客厅里挂着家族成员的巨幅肖像以及2幅非常珍贵的名画。天花板的装饰在19世纪翻修过,蓝十字与红太阳融为一体的纹章位于正中央。雪瓦尼伯爵菲利普·禹候,他是城堡的建造者亨利的父亲,曾在亨利三世和亨利四世时期担任掌印大臣。安娜·德·杜,是雪瓦尼伯爵菲利普·禹候的妻子。亨利·禹候的女儿伊丽莎白,化身为狩猎女神黛安娜,手持弯弓,脚边是欢呼雀跃的猎犬。旁边的画像则是她的丈夫孟古拉侯爵的画像(太暗拍不清楚)。阿拉贡的贞娜,这位文艺复兴时期的贵妇人身穿红色天鹅绒长袍头戴礼帽,雍容华贵,柔和的面容颇有圣母般慈爱的风采,这幅画出自拉斐尔的画室。这幅画是提香为卡西莫·美第奇所绘的肖像画,画中青涩的锦衣少年日后成为权倾一时的文艺复兴教父。壁炉上的画像是亨利的儿媳妇,雪瓦尼伯爵夫人玛丽·乔安娜·德·拉·卡尔·索梅瑞。(由当时奥地利王后安娜的御用画师梅纳尔绘制。)门楣上的四幅肖像画分别是加斯东奥尔良与女儿孟邦西耶女公爵(镜子与两幅名画同侧)、路易十三与王后奥地利的安娜(壁炉同侧)。18世纪末的埃拉竖琴(Erard)有8个踏板,柱头上有一圈镀金女神像。精美的花卉秀面安乐椅由奥比松作坊制作,这些精美的家具被保养得很好。桌上的荷花瓶改造台灯非常有中国风情,中西合璧更增情调。前厅乐高拼的雪瓦尼城堡模型。乐高模型后面是蔚伯雷侯爵禹候家族树。最初,贵族的称号代表着一种特殊职能,而不是现在的等级。陈列廊这个房间里挂满了肖像画。路易十六盛装像。镶嵌着五彩大理石的桌子。肖像厅墙上是家族成员的粉彩肖像画,还有一只精美的路易十五时期五斗柜。书房这个书房里收藏了约2000册图书。浅绿色三角古琴配上圆形绣花小木椅,活泼可爱。单人沙发上放着小提琴和乐谱。壁毯大厅房间里挂着5幅壁毯,17世纪根据弗拉芒画家大卫·德尼尔·勒·汝纳(擅长风俗画)的底图所制造。这只布勒式路易十四时期五斗柜上镶嵌着红玳瑁,还有尼古拉·萨汝的署名。(从1741年开始,位了保护法国本土工匠,所有的家具都必须打上印记,以区分进口家具和本土产品。)安德鲁·查理·布勒被认为是发明五斗柜的人,它更节省空间,还能分门别类收纳更多的物品,看上去也更美观,五斗柜逐渐取代了笨重的箱子成为受欢迎的家具。路易十五时期的落地钟,上面的装饰青铜雕像由卡费埃利制作,直到今日,这座钟依旧准确地指示着时间和日期(星期、日期以及月相)。橘园与实验花园从城堡玻璃窗看外面的橘园与实验花园。橘园(法式黑顶白墙小房子)建于18世纪,当时用来储存橘树已渡过寒冬。据说法国的第一批橘树来自西班牙,当时种植在布列塔尼安妮王后的布洛瓦城堡花园中。橘树是非常矜贵的植物(怕冷,需要温室),只有权贵才能养得起。二战时期,这座小房子成为法国艺术珍品的暂存仓库,据说其中包括了举世闻名的《蒙娜丽莎》。1979年,橘园重新修葺,用于举办会议、婚礼,还增加了咖啡茶室,装上了空调和暖气。从实验花园回望城堡,可惜有点逆光了。从2006年开始,这座现代风格花园取代了原来的法式花园,但依旧保留着最初的规划,仍是讲究对称的几何结构,与雪瓦尼城堡非常相配。紫藤花架增添了一份神秘优雅。透过花架看城堡,别有一番情调。大花园城堡的大花园拥有巨幅草坪以及参天古木,可以选择乘船或电瓶车游览。猎犬舍雪瓦尼城堡是法国著名的三色猎犬饲养基地,这里拥有100多只三色猎犬。三色猎犬是出色的工作犬,深得法国贵族的喜爱,画作、雕塑、壁毯上都能看到它们矫健的身姿。似乎是嗅到了我和母上身上有狗狗的味道,这位对我们投以好奇的目光,还站起来隔着笼子舔母上,老阿姨高兴得花枝乱颤,摸了好一阵子才肯走。这位好现实,见没吃的扭头就走了。荣誉室这里展出雪瓦尼猎犬队获得的几项重要荣誉。巨大的壁炉被熏黑了一部分,看得出来并非是摆设,而是实实在在生火取暖的。墙上挂着许多鹿角,都是狩猎的战利品。10幅画则介绍猎犬围猎的各个步骤。必要时这个房间也可以用来举办派对。这幅彩玻璃由夏尔特作坊的雅克·卢瓦尔创作。花园与菜园这里种植的花卉和蔬果为城堡所用。五彩缤纷的植物为城堡增色不少,也让城堡更加像一个温馨的家,而不是只可远观的禁地。法国人非常热爱园艺,花圃精心设计摆放,选材也很广泛,经常可以看到我们认为的“蔬菜”出现。羽衣甘蓝是非常受欢迎的沙拉菜,也是热门的装饰植物。喷水池里投进了南瓜,像一个个金色的小球,很有创意。花团锦簇,枝繁叶茂,坐在这里晒太阳真是一种享受。法式黑顶红砖房,白色玻璃木门边上爬着优雅的红蔷薇。神秘屋(Les Secrets de Moulinsart)小型展览馆讲述《丁丁冒险记》的相关资料,需要另外收费,城堡套票不包括它。暹罗猫与红玫瑰~我和母上在门口拍了几张照片就走了。附属建筑以前是仆人们的生活区,现在成为城堡养护和管理区。建于11世纪的“小鸽笼”(鸽舍)原是领主权力的标志,16世纪翻修过,现在改造成水塔,用来浇灌花园菜园。红白砖打造的大门,离开这个大门就离开雪瓦尼城堡了。雪瓦尼城堡毕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宫”,只是贵族的豪宅,低调内敛,其实也反映出主人的性格,正是一路矜矜业业,恪守本分,禹侯家族得以繁衍至今。作为臣子断不能抢了皇帝的风头,像富凯(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私宅沃勒维康宫/子爵城堡正是凡尔赛宫的“前身”)那样高调炫富,只会招来杀身之祸。做人要低调,别嚣张嘚瑟。中世纪小镇居民的教堂,目前还在使用中。小教堂不远处的停车场,发现一辆雾蓝甲壳虫小汽车。民宿里有一本介绍卢瓦尔河谷城堡的法语书,在上面看到雪瓦尼城堡附近有Château de Troussay,就临时起意去看看。结果跟着导航从森林进去,有一段私家路不让车走,我和母上下车顺着这条私家林荫道走了近半个小时才到城堡的后门。然后沮丧地发现大门紧锁,附近也没有什么牌子标志写明开放时间。只能拍一张,悻悻地原路返回。开车路过超市就进去补货,然后回民宿。民宿楼下的三明治店门口偶遇猫小姐,本来是在地上走的,我拉开椅子,她就轻盈地跳上来,优雅地坐下了。脖子上戴着粉红项圈(被毛挡住了),貌似是附近居民的宝贝儿,经常出没在这里。体态圆润,柔软蓬松的小可爱当然不能错过了!揉了好一会儿,顺便等着老板把我们的pizza加热好。我和猫小姐玩得不亦乐乎,附近的游客也凑了过来,有位小妹妹停下粉色自行车想摸她,可猫小姐对她不太感兴趣,反而对自行车有好感,过去蹭。因为这只讨喜的招财猫,三明治店的生意立刻好了起来,pizza都快卖光了,老板还要去冰箱里拿新的出来。下午去布洛瓦老城区逛。保留着古朴韵味的街道。街角五彩缤纷的路标。*圣尼古拉斯教堂*Église Saint-Nicholas昨天在布洛瓦皇家城堡观景台上见到的圣尼古拉斯教堂,今天终于来看了。三个独具魅力的黑色尖顶,让我联想到布拉格的蒂恩圣母院(布拉格的标志建筑物之一,拥有两座如同女巫尖帽子般的钟楼),体量巨大的教堂身上带有浓重的中世纪气息,在蓝得发紫的天空下显得壮丽非凡。在门口仰视教堂,双塔直冲云霄,非常震撼。教堂左侧塔楼上是玫瑰窗,右侧塔楼上的是天文钟。厚重的木门以及三圈凸浮雕装饰。对这座教堂期待万分,迫不及待推门而入。教堂内部没有外面那么让人惊艳,或许是资金不够的缘故,内部装饰并不华丽。阳光穿透彩玻璃,圣洁而温暖。质朴的讲坛与长椅,主祭坛上供奉着十字架。教堂入口上方有一座管风琴。绕着教堂外面走一圈,找到昨天我拍照的观景台,从下面看上去也不错。顺着楼梯上去,来到布洛瓦皇家城堡,一辆马车刚好停在门口。绕到城堡的另一侧,去拍圣路易主教座堂。今天阳光明媚,错落有致的屋顶和红叶衬托下,圣路易主教座堂异常美丽,弥补了前天阴雨天没拍到好外景的遗憾。黑瓦屋顶配上红砖烟囱,很特别。突然发现天上飘着一只彩色热气球。某个房顶上可爱的豪猪风向标。离开城堡,去河边。这家现代化风格的教堂似乎是Basilique Notre dame de la Trinite,开车时候路过顺手拍下来。从河对岸看圣路易主教座堂。教堂居高临下,气势非凡,更像一座拔地而起的城堡。沿着河边朝着拱桥方向慢慢走,黄昏中的布洛瓦显得格外宁静慵懒,一路上风景如画,怎么拍都美。*雅克·加百列拱桥*Pont Jacques Gabriel这座古老的石拱桥横跨卢瓦尔河,连接两岸。桥正中央有一座纪念碑,上面写着关于桥的一些资料。卢瓦尔河水草丰茂,各种水鸟在这里安居。清澈的卢瓦尔河在夕阳下呈现出海水般的湛蓝。夕阳下的布洛瓦小镇非常迷人。光线变暗,布洛瓦渐渐退却童话般的温暖绚丽,回归到中世纪的厚重阴郁。从桥上看前天路过的、被绘成蓝天白云长阶梯,被错落有致的建筑包围。最后一晚留在布洛瓦,明天就要拿着行李前往昂布瓦滋,晚上决定吃点好的,在民宿附近有几甜品店,就去那里买了蛋糕犒劳自己(母上已经煮好晚餐了,可就是馋)。小店里琳琅满目的巧克力、饼干、蛋糕、水果软糖,眼花缭乱。五颜六色的水果软糖,看着好诱人。美貌的蛋糕。最后选了咖啡闪电泡芙、草莓白巧克力蛋糕和苹果派,回去三个人分着吃。其实都很好吃,只是闪电泡芙还是比不上在沙特尔大教堂那家。吃饱喝足,赶紧收拾行李,这次有经验了,我和母上常用的物品放在同28寸箱子里,另29寸箱子能不开就不开(如果只睡一晚就干脆放在车尾箱里不拿出来),后面的行程就更轻松方便了。第五天晚上已经提前告知房东我们什么时候退房,一大早起来吃完早餐就扛着箱子去肖蒙城堡。*卢瓦河畔肖蒙城堡*Le Domaine de Chaumont-sur-Loire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Chaumont官网 http://www.domaine-chaumont.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孤独星球 法国》,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肖蒙城堡大事记:10世纪 布洛瓦伯爵厄德一世建立城堡以守为自己的领地免受安茹伯爵富尔克三世·奈哈的扰袭。1465年 路易十一下令烧毁城堡以惩罚皮埃尔·德·昂布瓦兹参与贵族结成的“公益同盟”针对王权的叛乱活动。15世纪 昂布瓦兹的查理二世在原址上重建城堡,新城堡具有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格。(后来的500年时间里城堡一直为昂布瓦兹家族所有)1550年 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买下城堡。1560年 亨利二世死后,凯瑟琳将情敌黛安·德·波迪耶从舍农索城堡中赶走,让她住在这里。黛安为城堡增建了巡查道,为吊桥加装大门。目前看到的肖蒙城堡基本上保持着原貌。1750年 雅克-唐纳蒂安·勒雷下令拆除了城堡的北翼。1875年 玛丽-夏洛特-康斯坦斯买下了城堡,并与亨利-阿梅德·德布罗意王子完婚,这对夫妇委派建筑师保罗-欧内斯特·桑松按照自己的喜好翻修城堡和花园,增添众多文艺复兴风格的家具,并修建了豪华的马厩。设计师马尔赛·博瓦耶在庄园内建起一座示范农庄。1938年 卢瓦尔河畔肖蒙庄园被转让给国家政府。2007年 庄园归法国中央大区政府所有。自2008年1月起 成为“文化合作公共机构”。肖蒙城堡历代主人:http://www.domaine-chaumont.fr/zh-hans/cheng-bao-li-shi-xing-gong-yuan-he-ma-jiu/cheng-bao/xiao-meng-he-qi-li-dai-zhu-ren 来得稍微早了一点,还没开门,就在城堡外面拍照。凯瑟琳与黛安都曾入主肖蒙城堡,女主人对于花卉情有独钟,城堡里处处可以见到鲜花,这里也是举办国际花园节的重要场地之一。自1992年以来,国际花园节就成为了全球花园和园艺创作领域的现代化创意实验室,每年肖蒙城堡都会迎来大批园艺爱好者来这里交流学习。一进门就见到这个漂浮着各色大丽花的水盆,似乎是借鉴了日本神社御手洗中放应季鲜花的做法,赏心悦目。城堡的附属建筑,目前是餐厅、温室和展览室。喷水池里也放着白南瓜。草坪上放了好多大小不一的白南瓜,像撒了珍珠似的。一开门拿着事先买好的套票就可以进去了。按照指示牌朝着城堡方向走,先看到一座法式小仓库,里面展出吊着空竹笼的装置艺术。路过一座外墙爬着植物的房子。穿过巨大的草坪就能到达城堡。草坪上还有不少装置艺术和当代风格的雕塑。黑顶白墙的城堡伫立在山崖上,旁边有一株参天雪松,枝繁叶茂的古木几乎能遮住城堡的一半。这棵雪松树非常巨大,虬结的枝桠自由伸展。硕大的松果。雪松像卫兵一样守护着城堡。沿着步道一直走能到达观景台。城堡的北翼被拆除,如今是风景独好的观景台。放眼望去,一片辽阔,村庄、河流、草地、森林尽收眼底。需要穿过吊桥才能进入城堡。中世纪的城堡兼具了军事要塞的功效,护城河与吊桥是标配。虽然重建后的肖蒙城堡不再具有军事防御需求,但吊桥还是保留下来了,黛安后来还为城堡加上大门。吊桥顶上有法国鸢尾与布列塔尼拖尾十字纹章装饰,凯瑟琳的双“C”与布列塔尼安妮的“A”。墙上一圈火焰山纹和凯瑟琳的双“C”标志。塔楼上的浮雕装饰,依旧是双“C”。穿过吊桥,从拱门看城堡内庭一角。进入城堡先来到一间挂满老照片的房间,介绍与城堡相关的人物。身着黑色丧服的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édicis)画像。全名是卡特里娜·玛丽亚·罗穆拉·迪·洛伦佐·德·美第奇(Caterina Maria Romula di Lorenzo de' Medici),这位来自意大利显赫家族的法国王后,在推动艺术文化发展功不可没。路吉艾里房间房间壁炉上由希腊字母德尔塔和三个圆组成的标志被称为路吉艾里符号(1个三角3个圆)。路吉艾里是凯瑟琳·德·美第奇王后最信任的占星师,据说就是他在肖蒙城堡向凯瑟琳预言卢瓦卢王朝的覆灭,新的王朝即将诞生。后来发生了一些列政治事件最终印证了路吉艾里预言(三位亨利争个你死我活,结果亨利三世遇刺宣告卢瓦卢王朝结束,亨利四世开创了波旁王朝。)但也有人认为这个符号其实是凯瑟琳的情敌黛安的标志,字母德尔塔象征着黛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名字的首字母“D”。加上罗马神话中的月亮女神狄安娜与黛安相似,3个圆可视为代表月亮。所以这个符号到底是什么,尚无定论。砖石结构的墙体是16世纪初流行的建筑风格,彩色壁炉也是当时流行的样式,壁炉内有熏黑的痕迹,证明这个房间的确是有人居住过。这个房间的主要陈设包括一张17世纪末的带帐幔的大床、一幅17世纪创作的被认为是路吉艾里的肖像以及一座17世纪早期的带抽屉和上锁活动板的珍品收藏橱。凯瑟琳·德·美第奇房间凯瑟琳的房间应该是城堡里最华丽的房间了,床的一侧墙上挂着一幅19世纪摹本的凯瑟琳·德·美第奇全身像,床后方是一张16世纪末、讲述大卫与亚比该的故事的佛兰德壁毯。靠近床大橱柜制作于15世纪,柜门上的图案反映了当时的意象:上方是“信、望、爱”对神三德及四季,下方是五种官能。16世纪的讲台圆拱下雕刻着鹭鸶吞鳗鱼以及双独角兽守护盾牌的图案。最亮眼的莫过于这精美的19世纪亨利二世风格雕花四角木床,配上皇家蓝天鹅绒帐幔以及浅蓝色绣花锦缎床单,异常奢华。床边还有一只华丽的铆钉木箱,大小不一的圆形铆钉构成精美的图案,锁下方貌似是手持圣物的耶稣像。床架上雕刻了大量精美的人物、怪面、丰饶角以及月桂和果实花环,半浮雕美人鱼托起床头,女战士和男士兵造型的柱子将华盖撑起。这幅16世纪末在图尔奈织造的壁毯,描绘帕伽索斯(右边身披彩翼的独角兽)和珀耳修斯(左边身着华丽铠甲手举旗帜的战士)的故事,是城堡藏品中最古老的壁毯。会议厅一张16世纪的意大利式可加长桌子摆在会议厅中间,桌子的底部雕刻成圆拱形。17世纪烧制的马略尔卡锡釉陶瓷砖来自西西里岛巴勒莫的考卢提奥宫,由德布罗意家族购买,特意铺设在会议厅的地面上。美丽的陶瓷地砖与墙上的挂毯互相辉映,视觉上有种延伸感,让会议厅看上去更加宽敞明亮,充分彰显皇家气派。会议厅一侧还有一块来自梅娜尔城堡(靠近布罗瓦城堡)的17世纪末壁炉背板以及一幅19世纪黛安·德·波迪耶的半身画像。“行星与星期中的日子”挂毯一共有8幅,1570年马丁·雷姆布在布鲁萨尔的工厂中完成,目前世界上仅存两套,分别藏于卢瓦尔河畔肖蒙城堡和慕尼黑巴伐利亚国立博物馆。这套珍贵的挂毯在经历了数年的封存,并由比利时德威特皇家织造局花费1年时间精心修复后,终于在卢瓦尔河畔肖蒙城堡展出。这套挂毯是亨利-阿梅德·德布罗意王子夫妇(城堡的最后一任主人)在1889年购买所得,用于装饰城堡二层东翼大厅(会议厅)的墙壁。1938年,城堡收归国家政府,德布罗意王妃并没有带走这组挂毯,专业人员在对城堡进行第一次清点时就立即将这组挂毯列为国家级文物。“行星与星期中的日子”挂毯以占星术为灵感,每幅挂毯上有一位代表日子及行星的古罗马神祇。每位神祇坐在一辆象征星辰运转的战车中,战车上装饰着黄道十二宫标志,而拉动战车的是与神祇有关的动物,神祗下方则以花草树木来装饰。挂毯还展现出古罗马神话及圣经中的故事场景。每幅挂毯的四周以宽边作为装饰,边饰中鬼脸和椭圆形装饰框,能分辨出来的几位神祗分别是月亮女神狄安娜、土星之神萨图尔努斯、太阳神阿波罗、金星爱神维纳斯以及火星战神马尔斯。大厅里还有一张同样出自马丁·雷姆布织毯厂的《婚礼、墨丘利和朱庇特》壁毯的残片。(没拍到图片)侍卫厅这个房间位于城堡门楼内的门廊上方,室内陈列着一只重达250多公斤的16世纪末保险柜,就是椅子中间的那个,翻开的箱盖上展示其结构复杂的“七巧锁”。墙上挂着17世纪末雅典将军蒙克壁毯以及三幅绘画,分别是17世纪的《领我至骷髅地》和创作于19世纪的原始主义风格的《临终涂油礼》、《复活》。壁炉旁是卡普尔塔拉王公赠予德布罗意家族的19世纪奥斯曼盔甲及长枪。国王房间位于门楼西塔内,木墙围和天花板上装饰着历史主义风格的彩绘图案(当时这种图案是浪漫主义时期非常流行的),其历史可追溯至1830-1840年。又见双“C”,窗户打开的时候颇有一份神圣之感。这里定期展出德布罗意家族城堡生活资料和图片。展示柜中是由18世纪意大利艺术家让-巴蒂斯特·尼尼创作并制作的七十枚圆形浮雕和八套模子,这位大师的顾客不但包括路易十五、路易十六、玛丽-安托瓦内特和本杰明·富兰克等当时的名人,还有勒雷家族的全体成员以及知名度略逊一筹的人士(医生、公证人、管理者等),城堡的这个收藏被公认为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负盛名的收藏。这套镶嵌皮革的木桌椅简洁大方。主楼梯从旋转式的主楼梯可以看出1500年前后受到文艺复兴影响,法国建筑开始融入意大利建筑风格:哥特式三叶草形图案让位给小圆柱,柱上缀以文艺复兴叶饰与仿意大利风格的阿拉伯纹饰。玻璃窗上的盾形彩玻璃是肖蒙城堡历代主人的纹章。这幅彩玻璃除了制作精美,寓意也很深刻:法国王室的纹章(蓝底金鸢尾)与美第奇家族的纹章(黄色盾牌上1个蓝球和5个红球)合二为一,顶上小天使吹着号赐福,底部则是亨利二世的“H”与凯瑟琳的双“C”合体勋章,以迷宫、花环、缎带装饰,既有分隔又有联系,这样的难舍难分,就如同两个皇族间的错综复杂,亦如亨利二世与凯瑟琳爱恨交加,非常绝妙!四角上依然是凯瑟琳的双“C”标志,这幅玻璃应该是她让人订做的。(Chanel应该是“借鉴”了这个纹章……)旋转式楼梯的尽头像一把撑开的伞,又仿佛是伸展枝叶的生命树。餐厅餐厅呈长方形,由三道半圆拱分隔,天花板是意大利风格的雕花木板,墙上悬挂着两张分别取材于《帕里斯的裁判》(16世纪)和《埃涅阿斯纪》(17世纪)的壁毯,窗边有一只16世纪的大柜子,柜子上裹着皮革,其上绘有“大卫和歌利亚的战斗”故事场景。长餐桌上摆放着餐具,再现当时主人在城堡享用晚餐时的样子。餐厅中最大的亮点就是大壁炉,由建筑师保罗-欧内斯特·桑松的学生安东尼·马尔哥丹设计,其上装饰着精美绝伦的雕塑,主题名为“热山”。壁炉的第一层有双“C”标志(以为是凯瑟琳的,但官网上说是昂布瓦兹查理二世的)与昂布瓦兹枢机主教乔治的徽章。第二层左边貌似是潘神/恶魔手持盾牌,右边则是女神/天使手持盾牌。似乎寓意正邪的斗争或是善恶的两面。顶层则是拱形缎带与缠枝花卉装饰。侧面看大壁炉。柱子上有演奏乐器的人,栩栩如生。特别喜欢这一窝,父母觅食归来,雏鸟在巢中嗷嗷待哺。餐桌前方的展示柜中有精致的瓷器,大部分是来自中国的外销瓷。书房书房的部分装饰在1957年6月的火灾中损毁,目前所看到的样子是按原样重建的。房间里的三张17世纪奥比松挂毯描绘了亚历山大大帝的故事,分别是“亚历山大大帝入主巴比伦”、“大流士家族的臣服”以及“普鲁斯与亚历山大大帝的相逢”。19世纪木书柜非常精美,饰以文艺复兴风格壁柱、菱形图案、贝壳饰以及绠带。光线太强烈,以至于拍出来的图片不好看。我很喜欢这整套浅绿色丝绒暗纹的拿破仑三世时期的椅子,由沙发、安乐椅和一张“S”形分隔扶手椅组成。休息室这一套金绿色家具由皮埃尔-贝努瓦·马吉安制作,之前保存在卢瓦尔-谢尔省议会中。房间里还有一座帝国时期大理石青铜镀金座钟和一张来自爱丽舍宫的西洋双六棋游戏桌。桌球室两幅17世纪的布鲁塞尔壁毯讲述迦太基著名军事家汉尼拔的故事,分别是“攻克萨贡托”与“汉尼拔为三名下属遥指波河平原”。蓝色桌球桌位于房间的正中央,顶上吊着两盏像王冠一样的青铜吊灯,两盏灯之间以雕花锻铁相连,有点像天平,这别致的设计还能保证光源充足,方便游戏进行。天花板是意大利风格的彩绘木板,由德布罗意王子和王妃订购。房间的主梁上绘有19世纪末城堡的各式景观,两端装饰昂布瓦兹和德布罗意家族的纹章。大客厅为了重现当年德布罗意王妃大客厅的盛景,城堡新近购买了多件陈设,并展出有关机构存放于此的文物。路易十二的豪猪纹章出现在彩绘壁炉上,豪猪的表现方式与布洛瓦皇家城堡大门上路易十二的浮雕一模一样。这个房间其实是仿照布洛瓦皇家城堡的风格来装修的,19世纪中叶就已经兴起了“复古”潮流。优雅的家具制作于拿破仑三世时期或19世纪末期,这些桌子、茶几、餐具柜、沙发、凳子、吸烟椅、S形分隔扶手椅各具特色,放在一起却一点也不违和。能想象出当时的贵妇人们坐在这里喝茶聊天品点心的场景,兴致来了还能用拨动琴弦即兴表演一番。墙上装饰的金黄色花卉锦缎是2007年按照19世纪末底图重新织造的。礼拜堂火焰哥特式小教堂始建于16世纪早期,1884至1886年间翻修过。1888年安装上由乔治·博达制作的彩玻璃,这些彩玻璃讲述着肖蒙城堡的历史。因为放置了艺术装置(用干花和木雕来展示森林),很难拍清楚彩玻璃,也挡住了祭坛,看不到祭坛画了。祭坛的左右两侧悬挂了四幅15世纪末的阿拉贡画派的作品,分别是施洗约翰一生中的两个场景、“圣母的诞生”以及“领我至骷髅地”。参观完城堡内部,从大客厅走到庭院里,可以在观景台上欣赏远处的风光。庭院里有一口井,虽然已经不用它来打水了,却依然保留着原貌。这个角度看城堡的确与布洛瓦皇家城堡的弗朗索瓦侧翼有点像。楼梯外墙有精美的雕塑装饰。哥特式礼拜堂自然不能少了火焰柱。离开城堡,先去马厩,然后去花园。马厩由德布罗意王子夫妇御用建筑师保罗-欧内斯特·桑松1877年设计修建,在十九世纪末时被公认为全欧洲最豪华最现代的马厩。马厩包括互相连通的一大一小两个庭院(大马厩归主人们使用,小马厩供宾客们使用,分开避免混乱)。大马厩本身还分成数个区域:辕马棚、纯血马舍、厨房和日常鞍具间、庆典鞍具间、大厅、马车库、室内驯马场和矮种马栏。马厩总管是首席车夫,他负责管理领导由二十余人组成马车队(套车人、车夫、步兵、马夫、车夫副手、青年马夫等),马车队人员就住二楼的房间内。鞍具间珍藏了由爱马仕等著名品牌制作的精美鞍具和挽具。德布罗意家族各种各样的马车。很喜欢这个造型独特又可爱的小“磨坊”。门口由暖枫、橙菊还有南瓜组成的园艺装饰非常应景,温暖的色泽与马厩十分相衬。(好像爱马仕也是采用暖橙色和咖啡色搭配呢~)没找到原来的具体用途,目前里面放着一个艺术装置。就是这个,不太能理解,远看有点像蒲公英,近看有点丑。花园/公园18世纪时,公园东南部主路的一部分种植栗树,城堡东侧有一条种植椴树的林荫道。1830年至1847年间,城堡主人阿拉蒙伯爵栽种了一些雪松。景观设计师亨利·迪歇纳着手兴建一座大型英式景观风格的休闲公园,用了4年时间,总资约56万金法郎。当时,在城堡对面(如今的公园)是普拉斯村和弗雷迪耶村,一共有113座房屋,圣尼古拉塔下有一座教堂和神甫住宅,村庄后面还有一座公墓。为了兴建公园,从1884年起,财大气粗的亨利-阿梅德·德布罗意王子开始搞拆迁,连教堂和神甫住宅都不放过(按照建筑师保罗-欧内斯特·桑松的规划,拆了重新设计建造),公墓则被挪到他处。目前公园有八条大道,其中五条在城堡入口处交汇。公园里值得观赏的还有“水堡”(蓄水池,水来自卢瓦尔河)与横跨溪谷的桥,还有散落在各处的装置艺术和雕塑作品。路上遇到的这个建筑好像就是“水堡”。宠物墓地德布罗意王妃命人为在原来公墓附近的地方为宠物们建造墓地(狗、猫、猴、驴还有一头大象)。1893年第一批宠物遗体安葬于此,坟墓约有二十余座,分成三排,散落在小树林中,每座墓前摆放着花箱(官方目前共统计出18个),王妃甚至亲自为大部分宠物撰写墓志铭。小小的石碑上铭刻着爱宠的名字和生卒年份,主人也不在了,没人来献花扫墓,只有枯叶与青苔,看上去有些悲凉。它的一生都陪伴我,而我的余生也将记得它,安息吧我亲爱的家人。(我是特意站在墓碑的另一边拍的。)这是大象Pund小姐的墓。墓碑上有一张小小的黑白照片瓷画,Pund小姐为这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快乐,刚好有一片白羽落在边上,想起了小飞象~Pund小姐应该已经飞到天堂上愉快地和主人团聚了。时间不早了,我和母上看完墓地就原路返回。快离开城堡前匆匆看了一下门口的温室。Le Grand Velum,这家好评如潮的餐厅就在温室旁边,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在这里品尝一顿精致优雅的午餐。离开肖蒙城堡,前往瓦朗塞。*瓦朗塞*Valençay位于法国安德尔省,属于沙托鲁区,总面积41.59平方公里。这个宁静的小镇因瓦朗塞城堡而闻名,吸引众多游客来此参观。路上遇到某小镇的市政厅。在原本中世纪风格的基础上融合了哥特式。教堂内部与彩玻璃。在车上匆匆吃了点干粮,就去参观瓦朗塞城堡。*瓦朗塞城堡*Château de Valençay维基百科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Valen%C3%A7ay官网 http://www.chateau-valencay.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孤独星球 法国》、免费英文简介,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瓦朗塞城堡大事记12世纪 瓦朗塞地区建立起一座中世纪堡垒。13世纪 城堡归勃艮第王朝所有,并代代相传。1500年 Robert II d’Estampes买下这片土地,在中世纪城堡地基上建造文艺复兴风格的城堡,并扩建花园。1520年 Louis d’Estampes与Marie Hurault夫妇建造文艺复兴风格的北翼楼。1530年 南廊开始建立。1540年 Jacques d’Estampes(路易与玛丽的儿子)为北翼楼加建了圆顶塔楼。1766年 Estampes家族成员早逝,城堡几经易主,最后归农民将军Philippe-Charles de Villemorien所有。1803年 Charles-Maurice de Talleyrand-Périgord(拿破仑的外交大臣)买下瓦朗塞城堡,作为自己的官邸,为城堡增添古典主义风格元素。Talleyrand官网简介:https://www.chateau-valencay.fr/en/decouvrir/le-prince-de-talleyrand/远远就看到城堡,黑瓦红白砖墙典型的18世纪法式城堡风格,这只是城堡其中一个附属建筑,类似于前门塔楼,里面是小展览室。瓦朗塞城堡没有中文语音导览,也没有中文免费宣传单,展馆内有英法双语的简介牌。瓦朗塞城堡占地面积很大,我只打算参观城堡这边。城堡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文艺复兴风格的北翼(两个圆形曼萨德式屋顶),最先建成。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南翼(方形屋顶,主塔楼所在建筑),隔了10年才建成。城堡外围有铁栅栏隔开,需要从侧面的小门进去。卢瓦尔河谷城堡大部分都拥有尖塔、烟囱、天窗,远看像是戴着一顶法式渔夫帽。1494年法国与意大利交战,最后由年轻的弗朗索瓦一世获胜,战争结束,文艺复兴思潮开始席卷全欧洲,这一时期的建筑是最真实而直接的证据。瓦朗塞城堡的南翼主塔,从中央的拱门进入内庭参观。内庭是一片精心扒梳过的黄沙砾地(像日本庭院中的枯山水一样,只是纹路没有那么复杂),中央有一座以植物装饰点缀的圆形喷水池。喷水池与瓦朗塞城堡南翼楼。城堡虽然建于中世纪,但已经没有很明确的军事防御作用,还是以美观、彰显财权为目的。天窗边上有爱奥尼、多立克柱装饰,明显是受到文艺复兴风格的影响。庭院的另一边有石阶通往下方的公爵夫人花园与观景台。花圃中伫立着女神雕像,观景台栏杆上装饰着大理石雕圣杯。从观景台放眼望去是大片的森林,对面似乎还有一家城堡位于长长的私人林荫道尽头。(用小钢炮当望远镜看到的,貌似那家城堡是不对外开放的私人领地。)后来上官网查看,说是一间狩猎屋(La Garenne),是法国仅存的几间狩猎屋之一。从石阶回看城堡的西北塔,这个圆顶翼楼(曼萨德式屋顶)外墙上有一圈贝壳装饰,这组装饰是后期才加上去的,当时意大利非常流行用贝壳(贝壳曾是货币,后来虽然不再担任货币,也一直是财富的象征,美第奇家族以放高利贷,嗯,银行金融起家,就特别喜欢贝壳,家族纹章主体就是贝壳)来装饰建筑,时髦的法国贵族也纷纷效仿,卢瓦尔河谷的城堡宫殿上纷纷出现贝壳浮雕(香波堡和肖蒙城堡就看到过)。作为瓦朗塞最富权势的Estampes家族虽然一直很有名望且财力雄厚,但毕竟没有什么政治地位和权力,通过不懈努力,终于通过与雪瓦尼Hurault家联姻(攀上了皇亲国戚)成功跻身到法国贵族行列中(从土豪乡绅摇身一变成了贵族领主)。Louis d’Estampes(Robert II d’Estampes的孙子)与Marie Hurault(路易十二财政大臣的掌上明珠)结婚,迎娶千金小姐自然要修华丽的房子,这座圆顶翼楼就是当时增建的,后来还装饰了西立面和北廊的两个拱顶地下室。南廊则是再过了10年才修建的。尝到联姻结盟带来的好处,Jacques (路易与玛丽的儿子)也为自己的儿子Jean物色了一位千金大小姐,那就是皮卡蒂女领主Sara d’Applaincourt。这对夫妻为城堡入口处增建了门廊以及一个小门,为了表现两个家族的结盟,还在南翼立面上增添两个家族的纹章装饰。路易十四时期Jacques II d' Estampes获封为瓦朗塞侯爵,之后由其儿子Dominique继承爵位,并与Marie-Louise de Montmorency联姻,Estampes家族到达最鼎盛的时期。这对夫妻完成了城堡西翼的建造工程,还多建了一个长廊,与东翼对称,南面的石拱廊则将庭院封闭起来(这时的城堡呈四方形,东南西北都有建筑)。Estampes家族由于后代早逝而衰败,城堡辗转于不同主人之间,直到1766年,城堡被Philippe-Charles de Villemorien将军买下,这位有钱有势的新主人同时还买下附近Veuil与Lucay-le-Mâle领地。他将城堡作为府邸,花了近200万法郎重新装修布置,拆除遮挡风景的西北翼楼,重新建立西翼与主塔相连(其实以主塔为中心,将位于主塔左边遮挡视野的建筑拆了,然后在右边平行位置上重新建一座一模一样的),原本封闭的庭院成为半开放式,主楼的立面朝向庭院,并且换了一个新的屋顶。1803年,Talleyrand成为瓦朗塞城堡的主人,同时也是瓦朗塞领主,目前城堡基本保持着当时样子。音乐室凡尔赛风格的木地板配上粉绿漆墙优雅而活泼,墙上有路易十六风格的白色木雕装饰。中央的三角琴由Erard琴场制作于1808年,上面还有捷克作曲家Jan Ladislav Dussek的签名。造型优美的金绿色竖琴由François-Joseph de Frey制作于1818年。蓝色沙龙房间以优雅的蓝色为主调,中央一张路易十五风格书桌被喜爱打牌的Talleyrand拿来当牌桌,房间内各式各样的沙发、扶手椅、安乐椅、小茶几分别制作于路易十五和路易十六时期。墙上挂着Talleyrand画像,下方有一只18世纪镶嵌着红玳瑁和皮革的五斗柜,据说是由 André-Charles Boulle制作的。五斗柜两侧各放着一个粉彩花鸟将军罐,还配上特制的镀金铜雕花底座。这座黑底描金彩漆人物画三折屏风应该是来自日本。另一侧摆放的是中式刺绣/缂丝花卉三折屏风。墙上还挂着一些肖像画(具体是谁没查到),画像下方的黑底描金桌子也很别致。大沙龙大沙龙以白金色为主调,华丽而优雅,中央吊着精致的波希米亚水晶灯,这里是城堡的主要会客厅。长廊配上大落地窗,保证房间采光充足,同时也有很好的通风作用。大沙龙的一边布置成小书房,配上桃心木家具,看起来就像是个小办公室,方便议事。这里的浅金色绣花扶手椅是带轮子的,可以滑动旋转。中央的桃心木圆桌据说是Talleyrand住在维也纳卡尤茨宫(Kaunitz)的时候使用过,因为很喜欢就带回法国了。这一侧布置显得比较休闲,有点像游戏室,必要时圆桌能当牌桌用,同款浅金色绣花椅子没有扶手也没有滑轮。爱奥尼立柱旁有一对粉彩花蝶缸,配上特意订做镀金三狮头兽足底座,将两个不同功能的区域分隔开。楼梯黑扶手白阶梯,与棋盘大理石地板互相辉映,兼具直线的利落与曲线的柔美,楼梯设计优美且实用。楼梯底部转角处还安置了一座大理石雕像,上楼下楼都能从不同角度欣赏这件作品。楼梯墙上挂着一幅精美的挂毯。喜欢这幅挂毯,上面的动物栩栩如生,非常漂亮。大长廊大长廊将城堡的各个房间连接起来,尽头的小房间以前作为小礼拜堂供主人祈祷用,现在展出胡顿画作《狩猎女神狄安娜》。长廊上展示着众多帝国时期的复古大理石半胸像、瓷器、圣杯等装饰物。餐厅餐厅中的桃心木长椭圆餐桌最多可以同时容纳36位客人,墙上挂着两幅精美的帝国挂毯,描绘着青春女神Hebe。餐厅上还有一幅城堡主人的盛装站像。书房书房里陈列着Talleyrand精美办公家具,其中那张19世纪早期的写字桌据说是那不勒斯国王Murat赠予他的,桌子有几个暗橱,紧急情况下还可以藏身。红木写字桌与配套的皮椅是Talleyrand作为路易-菲利外交官驻伦敦办公时使用过的(1830年-1834年)。公主卧室这个充满少女浪漫情怀的浅粉色房间属于Bénévent公主(1806年Talleyrand被拿破仑封赐为Benevento伯爵,其妻子也获封为Benevento公主)。墙上挂着的画像就是Benevento公主。浅粉红色织锦单人沙发新颖地设计成高低扶手,方便依靠。后方的中式屏风与大沙龙里的那幅应该是一对的,只是距离比较远,无法分辨出是刺绣还是缂丝。精巧的梳妆台暗藏乾坤,翻开来是镜子和多格匣,方便收纳各种化妆品、香水和首饰。卫生间浅蓝彩绘打造出青花瓷般的效果,白色木雕大柜方便收纳换洗衣物和毛巾,前方有一只19世纪的奢华铜浴缸,小盥洗台前还有一面镜子,整个卫生间看起来很“现代化”。19世纪的坐浴椅。公爵夫人卧室草绿色为主调的房间属于Dino公爵夫人,她是Talleyrand心爱的侄女,墙上的画像正是盛装打扮的Dino公爵夫人(Chabord所画)。房间里最醒目的是帝国时期风格的桃心木复古雪橇床,既美观大方又舒适实用,房间里还有配套的桃心木家具。西班牙国王卧室这是瓦朗塞城堡中最大、最豪华的卧室,陈列着一套精美奢华的帝国风格寝具,包括路易十六风格特制大床、法式躺椅、扶手椅、茶几、梳妆台、可调节镜子,浅灰色的墙面顶部有一些列描绘丘比特与普赛克故事的黑白画。1808年-1814年这个房间属于Asturias王子(未来的Ferdinand国王),他被拿破仑俘虏,囚禁在着华美的牢笼中,由Talleyrand负责看管。Talleyrand卧室以暗红色为主调的主人房,一部分家具来自巴黎的Hôtel Saint Florentin(1838年Talleyrand逝世的地方)。桃心木床栏上两个埃及人头像装饰,床下还有一只小小的垫脚椅。房间里还有鹰头三脚兽足圆桌与复兴风格的兽足抽屉柜,Talleyrand很喜欢埃及风格的装饰。客房客房陈列着一套雅致玲珑的桌椅,尤其是窗边的大理石木圆桌,上面雕刻着象形文字,桌腿上装饰着狮头与兽足,这种设计最初出现在埃及神庙外,18世纪后欧洲也兴起了这种风格装饰,可以在家具、瓷器、雕塑中看到。地下室(厨房、酒窖、仓库)地下室是在13世纪原城堡结构基础上改造的,由一条长长的斜坡连接三个拱顶房间,分别用作厨房、酒窖和仓库。厨房位于地窖里,巨大的空间里安装了炉子、洗台、烤架,各种锅子依旧闪闪发亮。酒窖就在厨房旁边,收藏数量众多的葡萄酒。文艺复兴房间不在城堡主楼中,位于卫兵厅的一楼,保留着文艺复兴时期上层贵族的审美品味。房间里有精美的法式天花,彩绘壁炉上有路易和妻子玛丽的肖像,中央是精美的花篮。房间外的走廊展示着城堡相关历史资料。瓦朗塞城堡剧场建于1810年,至今仍保留着当年的全部装饰和舞台背景,是真正的建筑瑰宝。从2012年起,仅在周日上午,有导游陪同的情况下对私人开放。花园与公园花园包括法式花园、公爵夫人花园和观赏花园。法式花园位于城堡外围,有精美的大理石雕雕塑、喷泉和整齐的花圃。公爵夫人花园位于城堡庭院内,通往观景台,可欣赏Nahon河谷风景。观赏花园位于城堡后方,大草坪上有一株高大的橡树,底下放着几把椅子,坐在这里乘凉可以欣赏到城堡西翼的立面。这个角度看瓦朗塞城堡西翼的确非常棒,可惜有一座塔楼正在修葺被围起来了。以前城堡似乎有护城河,现在只有一片绿茵。城堡倒映在水面上,有种遗世独立之美(期待舍农索城堡)。这里也有一个花园,建于206年,由一位注册园艺师Noémie Malet设计,他从一幅名为“Gaignières”的水彩画中获得灵感,也是公园第一份图像文件。再往远处走就能到达城堡所属的森林。法式花园中种植着精心修剪的灌木,不同季节还会换上当季的花卉,花园中还有精美的大理石雕塑和喷泉点缀,务求花园能最大限度地衬托出城堡的美。园艺师拿着大剪刀动作利落地修剪灌木,小女孩觉得很新鲜,和妈妈一起看了好久。瓦朗塞城堡拥有53公顷森林公园,里面有种类繁多的植物和动物。森林里值得参观的包括鹿苑和王子森林步道(4公里长,可以步行或乘搭电瓶车进一步欣赏城堡的美)。王子森林步道有7个惊喜:冰室(冬天采冰收藏在这里供城堡全年使用)Le saut du loup(一条沟渠)蝙蝠洞(12种蝙蝠、近1000只蝙蝠栖息于此)西班牙酒馆(王子的私人小酒吧)池塘(收集上流的水)舞厅凝灰岩溶洞(城堡的主要建材来自这里)我和母上去了距离比较近的鹿苑,现在是一个小农场,饲养着孔雀、大雁、羊等动物。蓝孔雀悠哉地在林子里踱步。圈养的山羊。一点不怕生的大雁,到底是城堡养的还是迁徙路过的呢?离开瓦朗塞城堡前往昂布瓦兹。路上遇到一座中世纪的城堡,不记得具体名字了。*昂布瓦兹*Amboise昂布瓦兹是一个优雅古典的省级城镇,位于卢瓦尔河南岸,有众多美丽的15世纪城堡。多位法国国王在这里度过童年,也是一代宗师达·芬奇长眠之地。昂布瓦兹火车站,有火车通往巴黎和图尔,是卢瓦尔河谷中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从桥上一眼就能看到宏伟壮丽的昂布瓦兹城堡(明天一早参观)。Pont du Marechal Leclerc位于卢瓦尔河上,此桥的中间被一座小岛隔开,桥被分成了两段,连接卢瓦尔河南北,是昂布瓦兹市中心通往卢瓦尔河北岸的主要通道。先找到原计划要参观的Église Saint-Florentin,中世纪的教堂太破旧了,有点惨不忍睹,转头就去Église Saint Denis。*圣但尼教堂*Église Saint Denis罗曼风格的中世纪砖石教堂。古朴而沉稳。这座教堂没有找到太多相关的资料。大门上精美的雕刻装饰。教堂内部有些昏暗,门上的管风琴与彩玻璃都看得不是特别清楚。圣但尼教堂的彩玻璃艳丽而精致,匆匆看完就继续去下一个景点。很喜欢这辆停在教堂外的草绿色汽车。*尚特卢塔*La Pagode de Chateloup停好车,赶紧拉着母上跑进去,已经来不及买票了,只能隔着围栏看看。1763年舒瓦瑟尔公爵(1719-1785)获赐昂布瓦兹城堡,但他选择了尚特卢城堡作为自己的官邸。1789年蓬迪埃佛公爵(1725-1793)重新装修尚特卢城堡,修建了英式花园,并在花园西侧修建一座44米高的中式八角亭,称为“卡尔松内”。大革命时期尚特卢城堡被毁坏,只剩下花园里这座孤零零的石塔。尚特卢塔是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建筑物,很多人慕名来参观,想领略遥远而神秘的中国风情。(4月在巴黎大皇宫的特展“花园”中见到有一幅描绘尚特卢塔的油画。)拍完照与房东联系,民宿不太好找,打了几次电话问路才到。本来对民宿没抱太大期望,就是能够休息一晚的干净房间,放下行李,母上留在民宿休息,我和耿导开车去昂布瓦兹城堡附近觅食。从下方仰视城堡,很期待明天进去参观。时间还早,没到饭点,就在城堡下面逛。有点饿了,这家历史悠久的面包店飘出浓浓的香味好诱人,打包了两款蛋糕回去给母上吃。逛了一圈,决定去吃简餐,哪家先开门就去哪家吃。*Resraurant L' Ambacia*终于等到餐厅开门,领班是位非常优雅的女士。这家店就在昂布瓦兹皇家城堡脚下的对街上,主打西式简餐,汉堡评分最高,最多人点,新式法国菜也很不错。我和耿导都选了汉堡,牛肉鲜嫩多汁,配上新鲜番茄和芝士很赞。太饿了,我还点了一份南瓜浓汤,出乎意料地美味!绵密醇厚,配上烤得酥脆的紫薯片非常完美!吃完了,主厨还出来问我们菜怎么样,当然是大赞!吃饱喝足,打包了蛋糕回去民宿。回到民宿,房东一家在客厅里看电视,惊喜地发现居然有5只可爱的猫咪,简直不想走,抱着猫咪一顿撸,虽然语言不怎么通,但爱猫之人相见恨晚。尤其是这只肥肥的奶牛猫,直接睡在我的外套上,还踩奶~主人家最漂亮的猫咪是布偶猫,完全是女主人的心头肉,抱在手上就没怎么下地走过,我没好意思拍,民宿booking上有那位小王子的美照。(民宿预订地址:https://www.booking.com/hotel/fr/les-colonnes-de-chanteloup-amboise.html?aid=335407&si=ai%2Cco%2Cci%2Cre%2Cdi&label=uid_1799745_guid_99563918-8bc9-9967-82f2-29c8fbb35230_datetime_15616006134222_cityid_7198_aaid_335407-col2-v3_planid_6015385&lang=zh-cn&ifl=&ss=)第六天吃完早餐依依不舍地和猫咪们道别,前往昂布瓦兹城堡。*昂布瓦兹皇家城堡*Château Royal de Amboise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27Amboise官网 http://www.chateau-amboise.com/en/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中文介绍小册子、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昂布瓦兹皇家城堡大事记:503年 法国国王克洛维一世(Clovis I)在金岛上会见西哥特国王亚拉里克二世(Alaric II)。中世纪时期昂布瓦兹城堡一直是安茹伯爵与布洛瓦伯爵争夺的目标。1214年 法国国王菲利普·奥古斯都(Philippe Auguste)占领图兰,昂布瓦兹归其所有。1431年 昂布瓦兹城堡的主人路易·昂布瓦兹(Louis d'Amboise)因谋害查理七世(Charles VII )的宠臣拉·特瑞穆伊(La Trémoille )而被死刑,因其“主动”将昂布瓦兹城堡“献”给国王而赦免死罪,从此昂布瓦兹城堡归法国王室所有。1469年 路易十一(Louis XI)创立法国第一个骑士勋位——圣米歇尔,在昂布瓦兹的圣·弗洛朗坦教务所举办创勋仪式。1491年 查理八世(Charles VIII )与新婚王后布列塔尼的安妮定居昂布瓦兹城堡。1493年 圣·于贝尔礼拜堂竣工。随后几年查理八世继续扩建南翼的“七美德”寝宫与北翼的王室寝宫,使城堡转为哥特式风格。(最大的特征是与卢瓦尔河平行的侧翼上火焰哥特风格的尖塔装饰。)同时还下令建造两座巨大的骑兵塔,这样马车可以在城堡平台上走动,为扩建工程提供良好的物资搬运保障,当时城堡有220个房间。1498年 查理八世意外撞到门楣而死(才28岁,但却是昂布瓦兹城堡居住时间最长的法国国王)。虽然只有5年时间,城堡的扩建工程还没有竣工,但大部分施工已经完成。奥尔良公爵路易十二(Louis XII,查理八世的表兄)继承王位,他继续完成城堡的扩建装饰。1515年 弗朗索瓦一世(François I,路易十二的表弟)在意大利获胜,随后入主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他下令加高与卢瓦尔河呈直角的侧翼,天窗上精美的意大利风格壁柱就是标志。1516年 64岁的达芬奇受弗朗索瓦一世邀请来到昂布瓦兹,随后住在城堡附近的克洛·吕斯城堡。1519年5月2日 达芬奇在克洛吕斯城堡中离世,根据他的意愿埋葬在昂布瓦兹的圣弗洛朗坦教堂。在该教堂被毁之后,达芬奇的遗骨被迁移至圣于贝尔礼拜堂。1560年 法国宗教战争时期,胡格诺派密谋绑架弗郎索瓦二世,绑架计划提前败漏,涉事者在公共广场上被处死,还有一些则被吊死在昂布瓦兹城堡的阳台上。17世纪 亨利四世决定迁回巴黎,昂布瓦兹城堡成了关押重要囚犯的监狱。(路易十四就曾把自己的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关在这里。)18世纪 昂布瓦兹皇家城堡几经易主,每位主人都在城堡上留下自己的痕迹。商店橱窗上看到的法国历代帝王简图,生命树家谱式展示。一眼就看到城堡上的圣·于贝尔礼拜堂,那是今天的首要目标,沿着长长的斜坡走,从城堡的侧门进去,一步一步地靠近男神达·芬奇的安息之处。事先买好了门票,开包安检,很快就进入城堡。城堡以前是具有军事防卫作用的要塞,保留着壕沟、防御塔,入口左边的壕沟(17世纪被填平,19世纪部分铲除)正是查理八世意外身亡的地方。据编年史作家菲利普·德·龚弥讷记载:1498年4月7日,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尼的安妮来到城堡阿格勒巴克长廊(悬挑在壕沟之上,连接南北的七美德寝宫与国王寝宫)观赏手球赛(网球的前身),国王意外地撞到了门梁,28岁便英年早逝。城堡与古藤,有种淡淡的沧桑感。城堡主楼拥有两种明显风格,左边是查理八世的火焰哥特式风格,右边则是弗朗索瓦一世的文艺复兴风格,两者的区别能从窗户上的装饰物区分,左边是火焰哥特尖顶与十字架,右边是文艺复兴式壁柱。城堡一共有两座骑士塔楼,这是其中之一的额尔涛塔,上方有圆锥形的屋顶,是城堡的出口,另一座为米尼牧塔,没有屋顶,与城堡相连,靠近河边。石砖斜坡通往上方的圣·于贝尔礼拜堂。供奉狩猎之神圣·于贝尔,建于路易十一时期的旧礼拜堂地基上。属于查理八世的私人礼拜堂,具有浓厚的火焰哥特风格,弗拉芒能工巧匠们为礼拜堂打造精美繁复的石雕装饰。入口门楣上一组精美的雕像:正中央是怀抱圣子的玛丽亚,面容姣好,头戴皇冠,自带光环,周围还有一圈繁复的花纹如同佛龛般包围烘托;底座上两位小天使扶着皇家徽章,绶带上刻着“AVE MARIA”(万福玛丽亚);顶部四位手持香炉的小天使从云中探出身子,为圣母子引路、祝福。左右两侧分别是国王查理八世与王后布列塔尼安妮跪祷像。整个雕塑群层次分明,动静相宜。下方花纹框中的雕像则表现亚历山大的圣·安东尼隐修士、圣·克里斯朵夫手抱圣婴以及圣·于贝尔皈依,周围还有猎犬、马、鹿、青蛙、蛇、兔子等动物,雕像栩栩如生,非常精美。高耸的镂空火焰尖塔,上面的鹿角装饰是19世纪加上去的,寓意赞美狩猎之神圣·于贝尔。火焰柱与滴水兽。礼拜堂内部,神圣而雅致。礼拜堂中的彩玻璃描述路易九世(圣路易,Louis IX)生平事迹。主祭坛。里奥纳多·迪·皮耶罗·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之墓。这位绝无仅有的旷世奇才在绘画、建筑、音乐、数学、几何、物理、解剖、生理、植物学、动物学、天文、地理、机械、土木工程、城市规划、武器构造、水利工程等众多领域上均有卓越的成就。他全部的科研成果保存在他的手稿中,大约有15000页,涉及领域之广无人能及,知识渊博程度无可估量。上方两块黑色大理石墓志铭。长方形白色大理石墓碑,上方一枚圆形黑色青铜侧脸雕像,这就是“穿越者”达·芬奇的墓。意气风发的弗朗索瓦一世遇见了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这对忘年交,一见如故,二人同心,三生有幸,如胶似漆。1516年,64岁高龄的达·芬奇跟随弗朗索瓦一世的军队着从意大利一路长途跋涉来到法国。弗朗索瓦一世对达·芬奇崇敬不已,礼遇有加,任命他为“首席画家、国王的建筑师、工程师”,慷慨地给予一年700埃居、与王子相当的俸禄,全力支持达·芬奇的各项研究探索,甚至不惜挖了一条密道从昂布瓦兹皇家城堡直通克洛-吕斯城堡,为了多与大师交流学习。幸福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3年时间转瞬即逝,1519年5月2日,达·芬奇在克洛-吕斯城堡病逝,弗朗索瓦一世悲痛不已,按照达·芬奇的遗愿,特许将他安葬于昂布瓦兹皇家城堡的圣弗洛朗坦教务所(建于11世纪,原址在城堡广场上的达·芬奇胸像处),后来教务所被毁(1806-1810年间)。1863年法国博物馆督查员阿尔塞纳·巫塞耶负责指挥挖掘教务所遗址,找到了残留着达·芬奇名字和画家主保圣人圣吕克的墓碑,旁边还有遗骸及钱币(弗朗索瓦一世初期意大利、法国钱币),证实了这就是达·芬奇的墓。1871年达·芬奇遗骨被迁移至圣于贝尔礼拜堂,往后他的墓地一直鲜花不断,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纷纷来此瞻仰大师。如果达·芬奇能再活久一些,或许人类科技会有更多更不可思议的进步,可惜天妒英才……文艺复兴三杰的安息之所都分别瞻仰过了,先是拉斐尔(罗马万神殿),然后是米开朗琪罗(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最后是达·芬奇(昂布瓦兹圣·于贝尔礼拜堂),完成了心愿,和母上离开礼拜堂,准备进入城堡参观。达·芬奇胸像,原圣弗洛朗坦教务所(11世纪)位于此处。宽阔的露台上插着法国皇室旗帜与布列塔旗帜(致敬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尼安妮),这里可以饱览周围秀丽的风光。进入城堡内部。卫兵厅与巡逻道这里是进入宫殿内部的必经之地,由卫兵把守,哥特式交叉拱顶配上尖拱门窗,目前展出中世纪厚重的铠甲与冷兵器。国王的卫兵包括了苏格兰卫士、瑞士卫士以及后来的法国火枪手。巡逻道一面朝向庭院,一面朝向卢瓦尔河,方便卫兵监视卢瓦尔河上航运与渡河情况。从小露台能看到圆形的骑士塔楼。Pont du Marechal Leclerc,拱桥横跨卢瓦尔河,连接着昂布瓦兹南北两岸。贵族卫兵厅贵族卫兵是国王的贴身侍卫,通往国王寝宫的楼梯入口在此。窗边展出一个昂布瓦兹城堡模型,简单介绍不同时城堡的简单情况。墙上的这幅画节选自《法国最优秀的建筑》,作者是雅克·安都艾·杜塞尔索,展示昂布瓦兹皇家城堡原貌,黑色部分是目前仍存在的部分。击鼓厅这里其实是国王的衣帽间,取名为“击鼓厅”是为了纪念路易十四1661年在昂布瓦兹度过一段时间,太阳王曾在城堡里举办盛大的宴会和舞会。地上铺着15世纪风格的百合花纹陶制方砖,墙上有14世纪初雕刻的路易九世(圣路易)像,另一边则挂着16世纪末的弗兰德挂毯,描绘“大流士家族向亚历山大大帝致敬”,挂毯下方是查理八世时期的木箱。那个时代国王不会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地方,家具也要跟着主人搬迁,因此家具没有太多也不会太笨重,当时没有抽屉、柜子,都以木箱、铁箱储存物件。这是乔治·昂布瓦兹红衣主教的木雕宝座。乔治主教1491年撮合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安妮的联姻,在路易十二登基后1498年被任命为首席大臣。窗边放着一只精美的木雕哥特式餐柜,上方则是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尼安妮的肖像。1491年,这对年轻人出于政治利益而结合,7年的婚姻由查理八世的意外离世而终结,他们没有儿子可以继承大统(中世纪王位传男不传女),由查理八世的表兄路易十二继承王位与王后(布勒塔尼安妮成为法国王室中唯一一位被两次封为王后的女子)。路易十二与安妮的女儿克洛德公主嫁给了弗朗索瓦一世,两代布列塔尼女公爵都嫁给了法国国王,象征布列塔尼公国正式纳入法兰西王国。会议厅文艺复兴时期,王权日益强盛,国王要求各地领主、高级官员及高级神职人员向王室表示忠诚,贵族领主必须携带妻子到城堡中与国王一起生活几个月,举办盛大的接见晚宴以及各种庆祝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大厅以哥特式拱顶让空间更加高挑优雅,纤细的哥特式棕榈柱上刻着法国王室鸢尾标志与布列塔尼拖尾十字标志,四周则是红白砖墙。大厅的尽头有一座哥特梯形通风烟囱壁炉,上方装饰着手捧皇家徽章盾牌的天使,左侧是法国王室的盾牌,右侧是法国王室与布列塔尼公国联合的盾牌,背景装饰着查理八世的火焰宝剑纹章,下方依然是法国鸢尾与布列塔尼拖尾十字标志,以叶子分隔。大厅的另一座壁炉则是文艺复兴风格。屋顶上有查理八世的“C”与布列塔尼安妮的“A”装饰。墙上挂着弗朗索瓦一世画像,下方是一组木雕靠椅,椅背上装饰着哥特风格的餐巾折纹雕刻。木雕火蝾螈。弗朗索瓦一世画像,由Jean Clouet绘于1515年。路易十二继承王位后,担心自己也如同查理八世一般无后,于是将年仅4岁的表弟、王位第一继承人弗朗索瓦·古莱姆接来昂布瓦兹皇家城堡,既能享受孩子带来的欢乐,也能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这个决定很明智。在母亲萨瓦的露易丝和姐姐玛格丽特陪伴下弗朗索瓦在这里度过愉快的童年,并于1515年成为法国国王。文治武功、浪漫多才的国王喜欢到处征战游历,在位11778天,超过8000天在路途中。(同类型的康熙、乾隆就不那么自由了,几乎大部分时间被困在紫禁城里,最多就是去避暑、狩猎、祭祀才能逃离一会,骑士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简直就是不着家的“流浪儿”。)司酒官大厅这个房间原为国王的餐厅,中世纪时期国王一个人安静的用简餐,后来才发展到有仆人斟酒、上菜,用餐“规矩”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现代的法式大餐至少得吃1-2小时,米其林餐厅甚至要3个小时……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中世纪简单的用膳支架被正式的餐桌取代,用餐需要有仪式感,餐桌变得越来越华丽,还可以加长,方便国王宴请宾客一同用餐。餐桌艺术也随着两齿叉的使用而兴盛起来,餐具的种类、花样越来越多。在亨利三世统治以前,法国人一直只用刀和勺进食,叉子是从意大利传入的。这个房间里布置着几件哥特式家具,包括餐厨、木箱和两张带靠背的柜式椅子。(15世纪末期哥特式风格的标志为餐巾折纹图案和尖拱顶形装饰。)文艺复兴风格的家具则是可加长的餐桌、胡桃木大木箱、靠背长椅和一张靠背柜椅。(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技艺是古典透视法,也被称为“逼真”,无论是绘画、雕塑、挂毯还是家具装饰都尽力在追求“真实”。从中世纪的2维进化到文艺复兴时期的3维,从“神化”、“抽象”演变为“人化”、“写实”。)墙上装饰着17世纪奥比松工厂制造的精美挂毯。亨利二世寝宫/凯瑟琳·美第奇寝宫亨利二世的寝宫由王后凯瑟琳·美第奇下令建造,原本还有一个附属角楼,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天花板是意大利风格的木板装饰,地上是海军蓝与赭红色方砖“回”字形图案,窗洞上雕饰着朝圣者拐杖、饱满的钱袋(昂布瓦兹曾是信徒前往图尔的圣·马丁教堂朝拜的必由之路,虔诚的信徒甚至会一路跋涉到西班牙的圣地亚哥)。四柱床雕花木床配上精美的绣花帐幔和枕被,尽显皇家的奢华气派。门帘和挂毯分别是16世纪和17世纪的作品。亨利二世意外身亡后由凯瑟琳王后摄政,这个房间就归她所有。房间一角有凯瑟琳的丧服胸像油画,这幅画是根据弗朗索瓦·克鲁埃作品绘制的。房间的一侧挂着一幅描绘达·芬奇离世时的油画。画中耄耋老人正是达·芬奇,他费力地望着国王,似乎在交代遗言,弗朗索瓦一世哀戚地抱着挚友,聆听他最后的愿望。卷缆饰前厅原来的房间入口处有一个候见厅,现在已经没有了,客人要在这个房间里等候国王的召见。房间内的壁炉上以方济会的交叉绳结装饰,因而得名“卷缆饰厅”。壁炉上的皇室徽章由圣米歇尔骑士勋位项链围绕。墙上挂着亨利四世的肖像画。17世纪圣米歇尔屠龙像(也称为圣米迦勒),制作于西班牙。圣米歇尔骑士勋位是1469年路易十一创立的,也是法国第一个骑士勋位,当时在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中的圣·弗洛朗坦教务所举办(现在达·芬奇胸像的位置是其原址)。随着残酷的宗教战争爆发,亨利三世从昂布瓦兹皇家城堡搬回布洛瓦皇家城堡居住,人去楼空,逐渐没落。17、18世纪昂布瓦兹城堡多作为驿站和行宫,国王偶尔回来光顾,大部分时间用作关押政治要犯。奥尔良套间1763年,路易十五将昂布瓦兹城堡赐予自己的宠臣舒瓦瑟尔公爵Étienne-François(Duke of Choiseul ,1719-1785),公爵本打算将昂布瓦兹城堡作为自己的宅邸,迎来新主人的城堡却未能再现昔日的荣光,很快被丢弃了,公爵选择定居在附近的尚特卢城堡中。舒瓦瑟尔公爵去世后城堡归王室所有。1786年路易十六的表兄蓬迪埃弗尔公爵Louis-Jean-Marie de Bourbon,(Duke of Penthièvre ,1725-1793)买下了尚特卢城堡,1789年开始重新装修国王寝宫,修筑新的英式花园,园中建造一条蜿蜒的小路和一座18世纪中式八角石塔,大革命时期尚特卢城堡被毁,后来被拆除,只有蜿蜒小路与八角石塔幸存。复辟时期,尚特卢城堡与昂布瓦兹城堡一并归蓬迪埃弗尔公爵唯一的女继承人奥尔良公爵夫人Louise-Marie-Adelaide(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的母亲)所有。奥尔良-蓬迪埃弗尔工作间左边是蓬迪埃弗尔公爵Louis-Jean-Marie de Bourbon盛装站像,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右边是奥尔良公爵夫人Louise-Marie-Adelaide画像。对侧是路易十三的青铜胸像,旁边是19世纪的办公桌。房间中央是一组优雅的红色刺绣扶手椅配上木圆桌。壁炉边上是一对订做的18世纪中式风格椅子,小丑荡秋千,还有一只小松鼠~奥尔良寝宫1821年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继承母亲所拥有的昂布瓦兹城堡,这位未来的君主立宪制国王买下、并拆除城堡周围的46座房子,随后按照自己的喜好以当时最新潮的风格来装饰城堡内部。房间里陈列着“第一帝国”风格的船型床,这种前后翘起的床也被称为“雷卡米埃”,床边有一只桃心木七屉柜、配套的圆形镜子梳妆台与小木椅,前方是圆形独脚圆桌与优雅的镂空椅子,墙上挂着奥尔良公爵路易-菲利盛装站像油画。Louis Philippe d'Orléan(1773-1850),他是Louis-Philippe d'Orléans (1747-1793) 与Louise-Marie-Adelaide d'Orléans的长子。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路易-菲利参加支持革命政府的进步贵族团体,次年加入雅各宾派俱乐部和国民自卫军,并担任北路军少将指挥官,曾参加瓦尔密和热马普等战役。1830年7月(“光荣的三天”,七月革命),查理十世(1757-1836)被废,众议院宣布路易-菲利成为法国国王,开始“七月王朝”的18年统治。期间他镇压巴黎共和派起义,以及1831年和1834年的里昂工人起义,清除波旁王朝残党,平定路易·波拿巴的叛乱。1848年2月24日(二月革命),在无产阶级和中产阶级起义的压力而逊位,得到当时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同意,前往英国政治避难,最后终老于克莱蒙特。房间的另一侧,床边是路易-菲利的大理石胸像,墙上是他的长子奥尔良公爵斐南迪-菲利(Ferdinand-Philippe d'Orléans,1810-1842)与儿媳奥尔良公爵夫人艾伦·德·梅克雷布尔格·旭维然(Hélène of Mecklembourg-Schwerin,1814-1858)。盛装的奥尔良公爵夫人抱着孩子。房间的另一幅油画是路易-菲利与儿子们走出凡尔赛宫的场景。音乐大厅靠近钢琴的巨幅油画是国王的妹妹阿黛拉伊德夫人(Adelaide)。19世纪的巴西红木埃拉尔三角钢琴与19世纪德埃拉尔竖琴。“漂亮母鸡”战舰模型。(法国人民真的是非常喜欢鸡啊,高卢雄鸡的战舰是“漂亮母鸡”,好像还挺配的~)茹安维尔王子François d'Orléans曾指挥过这艘战舰,将拿破仑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的骨灰从圣海伦岛(Saint Helena)运回法国。左边是茹安维尔王子François d'Orléans(Prince de Joinville,1818年-1900年),他是路易-菲利的第7个孩子(第3个儿子),右边是他的妻子Françoise of Braganza(Princess of Brazil,Princess of Joinville,1824年-1898年)。两座大理石胸像分别是王后玛丽与阿黛拉伊德夫人(路易-菲利的妻子和妹妹),其上的油画则是王后玛丽与大儿子和二儿子的肖像画。红色的法式帝国时期贵妃椅位于画像下方,复辟时期的书桌配上绿色绸缎桃花木镂空椅。当路易-菲利逊位后,奥尔良家族的财产被收归共和国临时政府所有。欧马拉公爵亨利·欧仁·路易-菲利(Henri Eugène Louis Pholippe d'Orléans,Duke of Aumale,1822年-1897年,路易-菲利的第9个孩子,也是第5个儿子,他是后来的恭德王子,尚蒂伊城堡的主人)。他在阿尔及利亚担任总督,1843年率兵攻克斯马拉游牧营地,俘获敌方首领阿布德·埃卡德·本·穆希丁(Abd el-Kader ben Muhieddine,1808年-1883年)。1848年11月,国防部决定将战俘、阿尔及利亚亲王阿布德·埃卡德及其家属、仆人(约80人)一同囚禁在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中。4年后,1852年10月16日,路易-拿破仑·波拿巴(Louis-Napoléon Bonaparte,1809年-1873年,即拿破仑三世,Napoléon III)总统亲自下令释放阿布德,离开法国后阿布德前往土耳其后转往叙利亚,1883年5月26日在大马士革逝世。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中的东方花园里有一座纪念碑,纪念这位阿布德亲王。阿布德·埃卡德炭笔素描画像与照片(古斯塔夫·格雷拍摄,当时亲王就站在昂布瓦兹城堡中)。米尼牧塔楼1843年,斐南迪-菲利奉父王之命在米尼牧塔楼屋顶上修建一座观景沙龙,现在沙龙已经不存在了,目前看到是19世纪建筑师鲁普里奇-罗伯特对塔楼上部进行改造后的样子。屋顶有一个像太阳一样的三层圆形阶梯,中心是一个封闭的天井。从这里可以近距离欣赏昂布瓦兹皇家城堡精美的屋顶。查理八世精心打造的火焰哥特式窗饰。没有蓝天白云、阳光明媚,阴天多云衬托下,仿佛回到了中世纪,鱼鳞般的云彩为城堡增添一份神秘魔幻之美。站在这里将美景尽收眼底。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以君临天下的姿态俯瞰着自己的领地,见证着法国王室的兴衰荣辱。从楼梯向下走,到达查理八世建造的骑士塔楼。骑士塔楼与坡道塔楼中的哥特式交叉拱顶。查理八世为了方便运输建筑材料,特意命人建造的骑士塔楼与坡道,方便马车进入城堡。墙上有一张塔楼建筑结构手稿图,方便理解其构造。欧马拉长廊这条长廊以欧马拉公爵命名,他是路易-菲利的第5个儿子,也是法国的最后一位国王,他就是尚蒂伊城堡的主人(4月去巴黎的时候参观过,欧马拉公爵收藏品丰富而精美)。长廊原本是连接右侧的王室寝宫与左边的亨利二世套间,现在却只有长廊孤伶伶地对着花园。那不勒斯平台与风景花园那不勒斯平台位于欧马拉长廊左侧,拥有3个观景台,15世纪由意大利园艺师多姆·帕塞罗设计打造,与中世纪风封闭式花园不同,因地制宜采取开放式设计,平台与花园互相连通,与城堡融为一体,花园里种植着椴树和意大利常见的甜瓜、朝鲜蓟、柠檬、柑橘等植物。高低平台沿着城堡东北部的中世纪城墙延伸,查理八世曾打算在这里建造第3座骑士塔楼。从路易十二时期的“豪猪”观景台可以看到建于罗马时期的防御干壕沟。背对卢瓦尔河,向南有数条小径穿过浪漫的花园,这里种植着黄杨、雪松、麝香葡萄带有浓厚的意大利风情,顺着黎巴嫩雪松树荫走可以到达东方花园,里面有2005建造的阿布德亲王纪念碑(我没走过去看)。正对城堡的小平台,有个画框在中央,提醒大家那里是观赏城堡的最佳位置。的确美如画。教堂、城堡、塔楼整整齐齐一同入镜。母上坐在城堡前的长椅上等我,我扛着单反在平台上四处溜达,顾着拍照没太留意是哪个平台,哪个角落了。城堡与拱桥。弗朗索瓦一世的文艺复兴风格窗饰。阴天光线不太好,城堡中央的大片绿地成了画面中最亮的颜色,两侧像黑白照,这样强烈的对比却意外地好看。俯瞰城堡下方。已经封闭起来,不知道原来是什么地方。和母上会合,按照指示从额尔涛塔离开城堡。先到城堡纪念商品店,买了一些关于卢瓦尔河谷城堡的书,还有小纪念品。这些水彩画很漂亮,有不同的城堡可以选,我买了一套,还挑了舍农索城堡和香波堡送人。非常漂亮的瓷器,不容易带回国,家里毛孩子多又怕打破,看看好了。顺着坡道往下走,转几下就出去了。从额尔涛塔离开城堡。城堡下方的酒庄,计程车上印着达·芬奇像,昂布瓦兹皇家城堡离克洛-吕斯城堡其实并不太远,我和母上决定走过去。蹲在对面街的角落里终于把城堡和两座骑士塔楼一起拍入镜。回望城堡入口,商铺开始营业,游客越来越多,开始热闹起来。昂布瓦兹市政厅,在城堡不远处的街道里。*维克多•雨果街*Rue Victor Hugo雨果街是连接昂布瓦斯城堡和克洛-吕斯城堡的一条坡路,沿途有几座古老的木质房屋和在崖壁上凿出来的洞穴屋。*克洛-吕斯城堡*Château du Clos Lucé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os_Luc%C3%A9官网 http://www.vinci-closluce.com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免费中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推荐一个视频,艺术档案《天才达芬奇》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35657511/?spm_id_from=333.788.videocard.1克洛-吕斯城堡大事记1214年 从中世纪开始克洛-吕斯领地就属于昂布瓦兹家族所有。1471年 路易十一将克洛-吕斯城堡赐予自己的御前总管艾蒂安·勒·卢普(Étienne le Loup)。艾蒂安用砖石建造了一座精美的鸽巢,并保留至今。1490年 查理八世买下了克洛-吕斯城堡作为避暑别墅,并将原本沉闷笨重的中世纪堡垒改为哥特式宫殿。1515年 弗朗索瓦一世童年曾在这里度过,继位后,与姐姐玛格丽特·德·纳瓦拉(Marguerite de Navarre)将城堡打造成文艺复兴沙龙。1516年 弗朗索瓦一世邀请达·芬奇来到昂布瓦兹,并将克洛-吕斯城堡赐予大师居住。1519年5月2日 达·芬奇在克洛-吕斯城堡与世长辞。克洛-吕斯城堡以一座八角哥特式塔楼为中心,向两侧延伸出左右翼楼,红白砖墙结构让它看起更像一座华丽优雅的私人别墅。白色的大理石的像是圣·塞巴斯蒂安,他是弓箭手的守护神。(这位圣徒是被箭射死的……)人有点多,排队的时候拍一下城堡外景。从入口检票安检,爬上二楼,经过长廊,进入城堡,楼下长长的人龙有增无减,让我有那么一点点庆幸,还是来早一步。长廊原本是中世纪城堡的瞭望塔和巡逻道,当时路易十一的御前总管艾蒂安·勒·卢普因在这里架了一挺“游蛇”(小型长炮),这“尚武”的行为触怒了皇帝,导致艾蒂安失宠。文艺复兴时期,巡逻道被改造成意大利风格敞廊。达·芬奇的房间1516年秋,达·芬奇在爱徒弗朗西斯科·梅尔吉(Francesco Melzi)以及忠实的仆人巴蒂斯塔·德·维拉尼(Batista de Villanis)的陪伴下,骑着骡子翻越阿尔卑斯山,长途跋涉来到法国。(这段介绍是中文简介上的,也有说是跟随法国军队而来。)城堡里的第一个房间正是男神达·芬奇的卧室,白墙配上红黑地砖,简单朴实。一张厚重的木书桌配上木雕办公椅,桌上的蜡烛还有点燃过的痕迹,仿佛大师刚刚还在这里伏案工作。精美的雕花四角木床放在正中央,床柱是达·芬奇最爱的螺旋,红天鹅绒帐幔与枕被还是彰显出皇家的雍容华贵。床边是精雕细琢的木柜,还有一张造型奇特的镂空八角小桌。从房间的窗户可以看见昂布瓦兹皇家城堡,达·芬奇曾绘下昂布瓦兹皇家城堡,貌似就是从这个角度看的。克洛-吕斯城堡的地下有一条地道通往昂布瓦兹城堡弗朗索瓦一世的寝宫,目前地道仅仅只留下入口的一小部分,所以是否真实存在还有争议。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弗朗索瓦一世与达·芬奇相见恨晚、惺惺相惜,两位忘年之交携手在法国推进文艺复兴事业,为人类艺术、科学带来丰硕成果。1519年4月23日,达·芬奇在房间里写下遗嘱,将自己的手稿、素描、草图全部留给爱徒兼助手梅尔吉(他就是“沙莱”?那个传说中的美少年?有点搞不明白了,查的资料都不统一)。椅背装饰着与床柱一样的螺旋,上方雕刻着皇家徽章。1519年5月2日达·芬奇正是在克洛-吕斯城堡的这个房间中与世长辞。这幅安格尔作品中可见弗朗索瓦一世抱着垂死的达·芬奇,神色悲痛。房间的展示柜里展出一些文艺复兴时期的画作和器物。红衣女子肖像是达·芬奇的徒弟贝尔那尔迪诺·卢伊尼所画,风格与达·芬奇十分类似。16世纪镶嵌螺钿象牙的耶稣雕像据说是玛丽·斯图阿特王后(Mary Stuart,1542-1587,她是弗朗索瓦二世的王后)使用过。玛格丽特的房间玛格丽特·德·纳瓦拉(Marguerite de Navarre,1492-1549),原名Margaret de Angoulême,她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姐姐,因嫁给纳瓦拉的亨利二世而改姓,她是亨利四世的外婆。地砖上的“M、A”应该就是她名字的缩写。螺旋支柱木书桌配上木制扶手椅。玛格丽特十分有才华,热爱诗歌,积极参与宗教活动,与弟弟一样崇尚文艺复兴文化,是当时活跃的社交名媛。新婚后不久,她由薄伽丘的《十日谈》中获得灵感,她撰写了《七日谈》,包含七十二个故事,于1558-1559年间出版。墙上挂着16世纪挂毯,描绘著名的帕维亚之战(1525年),骑士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狼狈地摔在地上,伸手向自己的卫兵求救,卫兵则拔刀制止马上的敌人伤害自己的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这场战役中输给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查理五世,成为阶下囚,后来被迫交出自己年仅7岁的儿子(后来的亨利二世)去西班牙做人质,才从意大利回到法国。墙上正是玛格丽特的画像,她的衣饰与弟弟弗朗索瓦一世如出一辙,由当时的宫廷御用画师François Clouet所绘,下方是她的大理石胸像。这幅似乎是玛格丽特年轻时的画像。桌上的这束翠菊清雅脱俗,打破了房间的沉闷,多了一分灵动活泼。楼梯挂着一幅花豹挂毯。二楼主要就是两个卧室,顺着指示到楼下继续参观。布列塔尼的安妮礼拜堂为了安抚王后布列塔尼的安妮痛失孩子,亨利二世下令在城堡里修建小礼拜堂,礼拜堂中供奉光之圣母(Virgo Lucis),城堡因而得名(Lucé)。礼拜堂的彩玻璃非常精美,上面的图案没有查到具体是什么含义。礼拜堂上的交叉拱顶穹窿,漆成蓝色并画上星星,穹窿的拱顶圆石上装饰有三朵皇家鸢尾,由圣米歇尔骑士项链包绕。“天使报喜”由达·芬奇爱徒梅尔吉所绘。“最后的审判”位于祭坛之上。“圣母升天”,脚下踩着白色新月,因此也被称为“Virgo Lucis”,这就是光之圣母。圣母子下方有一枚耶稣受难像。小圣坛上供奉着耶稣像和《圣经》。两边放着圣母像和耶稣像,供奉的鲜花虽然每季不同,但多以象征圣洁的百合为主。墙上两个海棠形的纪念牌,或者说是墓碑?工作室工作室是按照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式复制的,分为画室、雕塑室和制图室。书房如同一座迷你图书馆,摆满了书籍和各种手稿、图谱,还有地球仪。可以想象达·芬奇在这里查阅资料,研究探索的场景。画架上是《施洗者约翰》的仿制品,据说画中的美少年是达·芬奇爱徒吉安·贾可蒙·卡坡蒂·达奥伦诺(Gian Giacomo Caprotti da Oreno,绰号“沙莱”,Salaì)的样子,也有说是弗朗西斯科·梅尔吉(Francesco Melzi)。(到底是两个不同的人还是同一个人?我也搞不明白了。)窗边是《岩间圣母》(也被称为《圣安娜与圣母子》)仿制品。其实当达·芬奇来到法国,他的身体状况已大不如前,据说是关节炎所累,鲜少作画,主要潜心研究机械、水利、武器等科研项目。有点凌乱的工作台,周围摆满了各种手稿、草图。一对母女热烈地讨论着。(西方国家的父母喜欢带着孩子逛博物馆,面对孩子的问题不会敷衍了事,也不会不耐烦,会根据说明来解释介绍,甚至有的还会掏出手机查阅资料,这点是我觉得非常佩服的。)特效屋小房间里有点暗,布置成达·芬奇在世时的样子,还有《蒙娜丽莎》的仿制品。3D投影特效重现了达·芬奇与徒弟交流的场景。67岁高龄的达·芬奇带着《蒙娜丽莎》、《岩间圣母》、《施洗者圣约翰》来到法国,这三幅作品均收藏在卢浮宫。文艺复兴大厅这个宽敞的客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长餐桌配上扶手木椅,墙上挂着精美的挂毯,左侧是弗朗索瓦一世胸像,右侧是一张华丽的木雕椅。文艺复兴风格的木柜,上面放着银圣杯和圣盘。椅背上雕刻着圣徒与天使,非常精美。厨房长木桌上堆着各种南瓜,据说达·芬奇是素食者,或许注意饮食是他长寿的秘诀吧(地中海饮食确实是健康饮食的楷模)。边上的假人应该是模仿厨娘玛杜丽娜(Mathurine),达·芬奇辞世前特意留下自己的黑色天鹅绒镶皮革大衣给她。继续往前走,来到地下室的4间模型博物馆,这里展示根据达·芬奇手稿制作的各种“高科技”产品(IBM公司根据达·芬奇的手稿和草图,成功复原了其中的40件机械模型),从军事武器到水利工程,甚至航天器,远远超出同时代几百年的精妙设计,即使用今日的眼光看仍是无比超前卓越!除了介绍牌,墙上还有电视,以视频的方式更直观生动地介绍这些展品,即使语言不通也能理解。展厅里很多人,绝大部分是带着孩子的父母,但秩序井然,没有尖叫、狂奔的捣乱分子。这是大师设计的坦克,比1915年制作的第一辆坦克早了500年,通过人踩动里面的机械齿轮来移动,设计成圆锥形既防投石也防水,外层是厚厚的铠甲让它更加坚固抗打,顶上设有瞭望孔,底部是可以转动的枪口,射击方向和角度能够调整。机关枪的鼻祖,扇形排列的枪管能同时射击,确保射击范围够大,大轮子能确保机关枪能灵活走位,在冷兵器时代就能设计出这样的大杀伤力武器,实在让人惊叹。桨叶船,双螺旋驱动至今仍在广泛使用。这座平旋桥一边是固定的,另一边则是可移动的,当有船需要通过的时候 ,可以转动岸上的铰链,整座桥便以固定侧的桥头为轴心旋转90度。目前世界上最长的平转桥是埃及的苏伊士运河桥(为两孔相连跨度160米的平转桥,总的开放宽度约320米),最著名的平旋桥为西雅图平旋桥(两平旋翼各重75MN)。开合桥主要分为竖旋桥,平旋桥,升降桥和回缩桥。(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一下我国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的著作,了解更多的桥梁专业知识。)“第一辆汽车”,虽然没有蒸汽动力和燃油动力,但内部结构已经具备类似发条的装置,进行蓄力后可以向前行驶一段距离,基本上具备了汽车的功能。也有说这是一架“自驱式”汽车,采用“永动机”理念。1886年卡尔·佛里特立奇·奔驰制造了第一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汽车。古老的自行车,已经有板有眼,和现代的自行车没有太大区别。1790年,法国人西夫拉克(Sivrac)第一次制成了自行车。降落伞,这个和现代的也没有差太多。古老的螺旋直升飞机,需要4个人一起操作。现代直升飞机的核心关键也还是在螺旋桨上。滑翔翼,飞行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和追求。最后一个房间里展出众多设计的迷你模型。2010年在伦敦大英博物馆有达·芬奇手稿特展,当时因为各种原因没去看,我买了一本书里面收录了一部分手稿,当时已经非常震撼,今日和母上来看到这些根据手稿制作的模型更是震惊,实在是惊为天人!指示牌很特别,像是上帝之指,上面还绘着草木,室外花园和公园有更大的惊喜。花园里看到昂布瓦兹城堡的圣·于贝尔礼拜堂。克洛-吕斯城堡的小花园,中央有个小喷水池,浓浓的意大利风情。顺着指示走,来到后院,这里像个小农庄,种着蔬菜瓜果,还有一座小屋是仆人居住的。后院与公园连通,按照指示走就能到达。达·芬奇花园与公园“所有的一切都在这里”——达·芬奇。关于大师留下来的密码,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解读。这座迷人的露天博物馆得益于为期2年的科学研究竞赛,收集了达·芬奇关于自然的全部作品,刚刚的小模型在这里能看到等比例的仿制品。这里有18台巨型的可操作机器,40幅大师的草稿和绘画细节的半透明画以及8个声讯站。平旋桥。水坝。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双螺旋桨叶船。机关枪成了孩子们眼里的新奇玩具。树林里挂着大师手稿中的一些素描画,这里是肌肉健美的马。维特鲁威人(Uomo vitruviano),真品收藏在威尼斯学院美术馆中。达·芬奇师从韦罗基奥(Andrea del Verrocchio),很快开始接触人体解剖(据说15岁开始解剖)。从佛罗伦萨圣玛丽亚纽瓦医院(hospital Santa Maria Nuova)获得解剖许可后,便前往米兰马焦雷医院(hospital Maggiore)以及罗马圣灵医院(hospital Santo Spirito)继续研究人体解剖。1510年-1511年,这是达·芬奇解剖研究最活跃的阶段,他与帕维亚大学年轻的解剖学教授德拉·托瑞(Marcantonio della Torre,1481—1511)合作,在几个月里持续、系统地进行人体解剖,画下18份解剖手稿,包含了240幅图和超过13000字的笔记。30年内,达·芬奇共解剖了30具不同性别年龄的人体,并绘制了超过200幅解剖画作,为解剖学、生理学、医学打开了一扇大门。在当时人体解剖是非常忌讳的,也就只达·芬奇这样特殊的存在才能从事,既没有良好的环境也没有合适的工具,全靠自己一步一步地摸索前进。他是特别幸运的,当时缺医少药,一不小心弄伤自己后果不堪设想。在他众多解剖手稿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心脏和胎儿、胎盘,可惜这里没找到(在英国买的书里有)。除了人,大师也解剖过其他动物,并绘制了草图。草坪上一连展示了几幅关于飞行的设计草稿。达·芬奇为弗朗索瓦一世设计的理想城,这应该是皇宫的设计图。对于建筑设计达·芬奇也有独特的理念,这幅双螺旋草图或许就是在香波堡中得以实施了吧。关于螺旋,这是一种神秘而奇妙的存在,最初是在海螺中见到,后来在螺旋的基础上萌生出“黄金比例”(达·芬奇画作上能见到很多)。后来发现自然界中很多动植物也有“黄金比例”或是螺旋印记,如车前草叶片分布、蜘蛛网走形、蝴蝶飞行轨迹等,到后来发现DNA,居然也是螺旋。或许眼光独到的达·芬奇早已参透自然中的螺旋密码,所以特别钟爱它吧。参观完克洛-吕斯城堡,前往不远处的另一家小城堡盖雅城堡 (Château Gaillard Amboise)。*盖雅城堡*Château Gaillard Amboise官网:www.chateau-gaillard-amboise.fr相关介绍主要参考免费发放的英语简介与官网,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城堡地图。大门口扭成苹果和梨造型的盆栽。这是个占地面积15公顷的绿色天堂,位于昂布瓦兹中心,是都兰文艺复兴时期被遗忘的世外桃源。先经过草药园再到花园和城堡。造型奇特的柑橘或者是柠檬?1496年,年仅23岁的国王查理八世从意大利归来,决定在自己的夏宫洛克-吕斯城堡附近修建一座意大利风格的私人别墅。由于交不起昂贵的税金,原主人盖雅(Sieur Gaillard)向国王献出了自己的宅邸。为了实现这一愿望,国王特意从意大利请来22位艺术家来帮忙修建别墅。从橘园(温室)看城堡花园。1500年当时欧洲最著名的园艺师唐·佩塞洛·德·梅科利亚诺(Dom Pacello de Mercoliano)也是团队成员之一,他为查理八世打造了法国第一个文艺复兴风格花园,并引进了法国第一批橘子树,就在盖雅城堡里。这座城堡最大的亮点就是橘子,现在还在售卖橘子相关的产品,就在城堡旁边的岩洞里。橘园/温室城堡建在一个高台之上,后方是山坡,高台其实就是一间温室,里面存放着怕冷的柑橘树和柠檬树。彩玻璃描绘着橘子树和橘园。雕花的暖气片,应该是近代加上去的,人们精心养护着橘子和柠檬。橘园(温室)入口,仰望上方的城堡。从城堡平台上俯瞰花园。然随着国王的离世,城堡逐渐衰败没落,经过50名工匠进行了长达5年的修复工作后,盖雅城堡重新对外开放。城堡不大,感觉比克洛-吕斯还要小一点(或者有些地方没开放)。红衣主教吉斯的餐厅(Cardinal de Guise Dining Room)位于入口的左侧。意大利风格的长餐桌,配上铆钉皮革装饰木椅。边上的铠甲属于红衣主教吉斯。1515年制作的文艺复兴风格装饰壁炉,中央还有圣母抱着圣子的小像。人鱼扶着由圣米歇尔骑士项链包围的皇家盾牌。窗户上的就是红衣主教吉斯(Cardinal de Guise),他是法国第一位红衣主教,当年还差点当选成为教皇。意大利人嘲讽他为“papagallo”,由“parrot”和“gallic pope”结合而成,意为“鹦鹉高卢教皇”。法国王室与布列塔尼结盟的徽章。狩猎屋这个小房间有点暗,陈列着简单的家具,墙上挂则狩猎图。这个红蓝彩绘柜子有点可爱。展示城堡古老的钥匙。彩绘挂钟。路易十二沙龙(Louise XII Salon)位于入口右侧。壁炉上是路易十二与布列塔尼安妮的豪猪和雪貂纹章。1419年,年仅15岁的安妮嫁给了路易十二,代表法国与布列塔尼的结盟。墙壁装饰着紫金花纹高贵典雅。墙上是各位王室成员的肖像画。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唐·佩塞洛·德·梅科利亚诺(Dom Pacello de Mercoliano),既是僧侣也是杰出的园艺大师,甚至获得“国王的园艺师”的美誉,弗朗索瓦一世也是他的客户之一。螺旋装饰狮头扶手椅,地砖上的彩瓷仍是路易十二与布列塔尼的徽章。彩玻璃描绘的正是路易十二与布列塔尼安妮,这对新婚夫妇并肩坐在盖雅城堡这个房间的火炉边上。彩玻璃的边饰有“A、T”和“L”。查理八世大沙龙(Charles VII Grand Salon)一组非常优雅舒适的枚红色天鹅绒沙发(应该是近代才加上去的)围着火炉,周围还有一些文艺复兴风格的木制家具。古朴的柜子和椅子。窗边有一张桌球台。精美的16世纪彩玻璃由St Just玻璃制造厂打造,记录着关于盖雅城堡的重要事件,城堡的彩玻璃一共有8000片。彩玻璃描绘的是“青春之泉”(la Fontana della giovinezza),据说喝下泉水就能永葆青春,巨大的喷水池里有仙女沐浴,周围还有载歌载舞的人们和橘子树,后方是盖雅城堡。这幅描绘的是狩猎盛宴(Hunting Gaston Phoebus ),狩猎满载而归的主人与宾客共享丰盛的晚餐,连马和猎犬也一同出镜,依旧能看到橘子树。这幅则是查理八世带着圣米歇尔骑士项链的画像。粗面岩厨房(Troglodytic Kitchen)这个岩洞厨房能全年保持在13摄氏度,且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岩石有1米宽,20米高。中世纪庭院与塔楼以及纪念螺旋楼梯(Medieval Courtyard and Tower with Monumental Spiral Staircase)从厨房出来,后面是城堡的附属建筑,依然保持着15世纪中世纪风貌。盖雅城堡就算是参观完了,原路返回。树林里古老的石拱门,建于1500年,称为“The Dolphins' Arch”。走回克洛-吕斯城堡,耿导在那里等我们。路上遇见一户人家散养的鸡,毛色丰润,丝毫不怕人。上车前往今天最后一个景点。母上表示没力气没兴趣去看模型,耿导去过,所以就我一个人进去看了。*迷你城堡公园*Parc des Mini-Châteaux这里展出卢瓦尔河谷最精美最出名的44座城堡模型。公园的入口,设计成法国古堡的样子,还有小吊桥。进去一眼就认出了城堡之王——香波堡。模型惟妙惟肖。不远处居然发现了尚特卢塔。这座城堡没去,拍下模型和介绍,以后有机会去看看。已经去过的瓦朗塞城堡。城堡王后——舍农索城堡,明天去。可以在城堡中间开卡丁车。丰特莱皇家修道院,往后会去的。四面环水的阿泽勒丽多城堡。花园如此壮观,当然是维朗德里城堡。昂布瓦兹皇家城堡。打算去,却意外吃了闭门羹的布利萨克城堡。昂热城堡。肖蒙城堡。布洛瓦皇家城堡。雪瓦尼城堡。参观完开车去酒店,养精蓄锐明天参观舍农索城堡。第七天*舍农索城堡*Château de Chenonceau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Chenonceau官网 http://www.chenonceau.com/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中文介绍小册子、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舍农索城堡大事记13世纪至15世纪 舍农索城堡的前身是一座中世纪堡垒。1411年 让·马尔克(Tour des Marques)叛乱城堡被烧毁。1430年 让重建城堡,并增建了一座水力磨坊。1513年 皮埃尔·马尔克(Pierre Marques,他是让的儿子)因债务庞大无法偿还,把舍农索城堡卖给查理八世的财政大臣托马斯·波黑尔(Thomas Bohier)。托马斯与妻子凯瑟琳·布里松内(Catherine Briçonne)重新改造修建城堡,推平之前的城堡和磨坊,只留下马尔克塔和井。1535年 托马斯之子无法偿还债务,舍农索城堡被弗朗索瓦一世收入国库。1547年 弗朗索瓦一世去世,由亨利二世继位,他将舍农索送给了情人黛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黛安聘请建筑师Philibert de l'Orme在城堡的背后建造了一座横跨谢尔河的桥梁,并在城堡右增添一座黛安花园。1559年 亨利二世去世,王后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将黛安从舍农索城堡赶走,让她住在肖蒙城堡。按照自己的喜好布置城堡,并在城堡左侧建造一座凯瑟琳花园。1577年 凯瑟琳在城堡后面的桥上修建长廊大厅,舍农索城堡从此获得“城堡之后”的美誉。1589年 凯瑟琳皇后去世,她的儿媳、亨利三世的遗孀路易斯·德·洛林(Louise de Lorraine)继承了城堡。1733年 克劳德·多芬(Claude Dauphine)买下舍农索城堡,其夫人路易斯·杜邦(Louise Dupin)经常在城堡内宴请启蒙时代的文人雅士。正是她辅助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起草第一部《妇女权利》。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路易斯把“Chenonceaux”改为“Chenonceau”,去掉了代表皇室的“x”,美丽的城堡幸免于难。1864年 富豪千金玛格丽特·贝露斯(Magaret Pelouze)买下城堡,花费重金修复舍农索城堡,最后因为城堡而破产,目前舍农索城堡正是她修复好的。1913年 亨利·梅尼尔(Henri Menier)买下舍农索城堡(梅尼尔家族经营巧克力生意)。1914年-1918年(即“一战”时期) 亨利去世后他的兄弟加斯顿·梅尼尔(Gaston Menier)将舍农索城堡长廊成为临时军队医院,其妻子西蒙娜·梅尼尔(Simone Menier)作为护士长负责管理城堡和医院。1939年-1945年(即“二战”时期) 舍农索城堡是谢尔河上分隔德占区和自由区的界限。至今 舍农索城堡依旧属于梅尼尔家族。简单总结一下舍农索城堡的7位女主人:1、凯瑟琳·布里松內(Catherine Briçonne),留下了马尔克圆塔。2、黛安·德·波迪耶(Diane de Poitiers),建桥和黛安花园(右侧)。3、凯瑟琳·德·美第奇(Catherine de Medici),建长廊大厅和凯瑟琳花园(左侧)。4、路易斯·德·洛林(Louise de Lorraine),没有太大动作。5、路易斯·杜邦(Louise Dupin),推动启蒙运动,成功将舍农索去皇室化而保存下来。6、玛格丽特·贝露斯(Magaret Pelouze),花重金翻修城堡,最后破产。7、西蒙娜·梅尼尔(Simone Menier),保护城堡免受战火波及。依旧提早一点到达城堡,先参观外面,然后等着开门。门票已经包含在城堡套票中,进去租讲解器就好。舍农索城堡横跨在谢尔河上,林荫道一侧是其中一条分支。晨雾迷蒙,静谧而幽邃。穿过林荫道就能看到舍农索城堡。晨雾带来一份朦胧的美感,一对石雕斯芬克斯守卫着通往城堡的路。带着埃及头饰的斯芬克斯注视着前往城堡的人们。和肖蒙城堡一样,舍农索城堡里也有一口井,上方是线条优美的锻铁架,装饰着马尔克家族纹章(鹰爪、狮首、羊身、龙尾的喷火怪兽)。圆形塔楼称为马克尔塔,是第一代城堡主人留下的建筑,墙上茂盛的爬墙虎叶子开始变红了。塔楼入口上方有斑驳的文艺复兴风格大理石雕装饰,中央是圣母子,身后是精致的神龛,下方两只人鱼的尾巴雕刻成卷草纹。宽阔的平台,可以看到不远处一座可爱的法式小屋,这里原是管家的房子,墙面爬满了藤蔓。河边没什么人,鸽子开心地在石栏上踱步。城堡建在原来磨坊的石墩上,有点逆光,反而有种光芒万丈的感觉。城堡右侧的凯瑟琳花园,依水而建,优雅精致。随着太阳慢慢升起,晨雾逐渐消散,从朦胧变得鲜活,十分美妙的感觉。时间差不多了,趁着大部队来之前先拍一张城堡大门,这扇门建于弗朗索瓦一世时期。门上方还有火蝾螈以及拉丁文铭言“FRANCISCUS DEI GRATIA FRANCORUM REX ——CLAUDIA FRANCORUM REGINA”,即弗朗索瓦一世为法兰克国王,克洛德为法兰克王后。入口大门上的彩绘有点褪色,但精美的雕刻仍很清晰。左边是托马斯·波黑尔的家族纹章(上图这个),右边是凯瑟琳·布里昂内特的家族纹章(没拍到)。糅合了哥特风格与早期文艺复兴风格装饰的正立面,上面布满精美的雕刻装饰。前厅建于1515年,屋顶是哥特风格的尖顶交叉拱肋结构,一路延伸,有种走入教堂的错觉,上面的石雕装饰有玫瑰、天使头、吐火怪兽、羊角等,虽然只是一条普通的过道走廊,依然很精美。走道的一侧有一张简洁的大理石方桌,称为“狩猎桌”,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原物,上面定期更换应季花束,保证以最美丽的姿态来迎接城堡的客人。我看到的是秋季暖橘色的花束,以灯笼果和橘色小浆果为主,枯藤缠绕成花瓶为底座,丰收与枯萎形成强烈的对比,这很“秋天”。回头看大门上制作于1954年的彩玻璃,画着一只鹿,那是向猎人守护神圣·于贝尔致敬,或者说鹿就是圣人的化身。(昂布瓦兹皇家城堡中圣·于贝尔礼拜堂上就以鹿角致敬。)卫兵厅手持武器的卫兵负责守护城堡的入口,房间里简洁的16世纪壁炉上是城堡第二代主人波黑尔的家族纹章,地上是16世纪意大利马约里卡的陶砖。现在的卫兵厅的一角是城堡售票与租借讲解器的地方。大橡木门上是托马斯与凯瑟琳的雕像,以及铭言“如果我建成了舍农索城堡,世人将永远铭记”。房间里挂着精美的羊毛壁毯,下方陈列着木雕箱和椅(16世纪国王经常搬家,家当都用大木箱装着带走),这幅似乎是描述求婚场景。这幅较大的挂毯描述的是狩猎场景。小礼拜堂从卫兵厅穿过雕着圣母像的小门进入小礼拜堂,橡木门扉上刻着《新约》的一句话。祭坛右侧放置圣物的桌子由整块大理石切割而成,上面刻着波黑尔的铭言。法国大革命时期,杜邦夫人(第5代女主人)将礼拜堂改为临时木材存放仓库,从而避免破坏。现在的彩玻璃是20世纪马克斯·安格昂制作的,原来的毁于1944年的轰炸中。礼拜堂右侧的小间里挂着圣母与圣子的卡拉拉大理石雕像,由意大利雕塑家米诺·达·费索勒制作。周围装饰着不知名的白色花卉(第一眼以为是白色曼珠沙华,凑近看不像,蜘蛛兰嘛又有点不一样)。小礼拜堂上方的木制王室专席建于1521年,王后在此参加弥撒。墙上除了玛丽·斯图阿尔王后卫兵留下的英语(1543年“人间的愤怒并非上帝的正义”,1546年“不要被邪恶征服”)外还挂着几幅宗教画作:依尔·萨索菲拉托的《蓝衣圣母》,蓝色象征“虔诚”与“圣洁”,是圣母的代表色(沙特尔蓝就是最好的代表),红色暗喻“殉道”,圣母面容姣好,慈爱温柔,双手交握作祈祷状。卡诺的《耶稣在费尔德南和伊萨贝尔前布道》,耶稣坐在人群中自带光环,这位英俊的青年一身红衣,预示着日后的“受难”,画面中的人物神情各异,描绘得非常细致鲜明。牟利罗的《帕多瓦的圣安东尼》。15世纪《天使报喜》。黛安的房间简洁的四柱木床配上优雅的湖蓝色天鹅绒寝具。墙上挂着精美的16世纪弗兰德羊毛挂毯,这幅名为“仁慈的胜利”,女神一手捧心,一手指着太阳,周围是《圣经》故事场景,顶上的拉丁文意为“面对危险坚强勇敢的人,死后灵魂将获得救赎”。这幅名为“大力神的胜利”,描绘的是大力神海格力斯站在双狮战车上,周围是《旧约》故事场景,上方拉丁语意为“全身心深爱上天恩赐之人,将勇敢地跟着虔诚之心前进”。黛安·德·波迪耶的房间,这座精美的壁炉由皇家御用雕刻师让·古戎(Jean Goujon,约1510-1566)制作,后由玛格丽特·贝露斯(第6代女主人)精心修复,上方雕刻着亨利二世的“H”与凯瑟琳的双“C”。顶部两位女神足下各有一只卧着玩球的狮子,中央挂着身着丧服的凯瑟琳画像(采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透视法创作,凯瑟琳坐在屋内,窗外是一片云淡风轻,桌上放着《圣经》与皇冠,彰显其虔诚与尊贵)。前方的一对包裹着西班牙科尔多瓦手工皮革的木制扶手椅是亨利二世时期制作的。(古戎是十六世纪法国著名的文艺复兴雕塑家,1547年成为“国王雕刻师”。曾与著名建筑师埃尔·莱斯科合作建造卢浮宫,并为卢浮宫作装饰工作。)19世纪的青铜狩猎女神狄安娜,面容与黛安也有几分相似,放在这里也是对这位第2代女主人致敬吧。(法语中的“Diane”与英语中的“Diana”和拉丁语“Dĭāna”几乎一样,即黛安=狄安娜。黛安在当时是公认的美女,很多油画和雕塑都以她为模特,加上名字同音,经常自比为狩猎女神。)壁炉右侧的是西班牙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年-1682年)的《圣母与圣子》。壁炉左侧是里瓦尔塔的《脱衣耶稣》。亨利二世着魔般钟情年长自己20岁的家庭教师兼父王情人的黛安,一点也不忌讳地带着情人出席各种场合,宠爱有加;对年轻的豪门新嫁王后凯瑟琳却显得淡漠疏离,结婚就是一种形式,一种政治需求,一种谋利手段,相敬如宾,貌合神离。地砖上的“H”与双“C”标志,但其实这样排列也可以理解为“H”与双“D”,这个纹章将三个关系错综复杂的人联系起来,恰到好处地表达出那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恨纠葛。绿色办公室亨利二世意外离世后,年幼的弗朗索瓦二世登基,凯瑟琳成为摄政太后,将黛安从舍农索城堡赶走,成为城堡的第3代女主人,这个金绿色的办公室就是她处理政务的地方,双“C”标志无处不在。来自美第奇家族的凯瑟琳自然眼光不俗,这里收藏了众多名家画作:门上方是16世纪意大利威尼斯派画家丁托列托(Jacopo Robusti Tintoretto,1518年-1594年)的《赛伯伊的女王》,下方还有一位总督的头像。门的左侧是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年-1588年)的《女人头像习作》。(提香·韦切利奥( Tiziano Vecelli/Tiziano Vecellio,约 1488/1490年-1576年8月27日 )是丁托列托和韦罗内塞的老师,他们三位都是意大利“威尼斯派”画家的杰出代表。)比利时画家雅各布·约丹斯(Jacob Jordaens,1593年-1678年)《醉酒的西勒诺斯》。上为西班牙画家胡塞佩·德·里贝拉(Jusepe de Ribera,1591年-1652年)《三位主教》。下为法国画家让·儒弗内(Jean Jouvenet,1644年-1717年)《耶稣驱赶神庙的商人》。戈尔修斯《参孙与狮子》。(上帝赐于犹太战士参孙以神力,他徒手杀死雄狮,后孤身与以色列的外敌非利士人争战。)这幅好像是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的《出埃及记》(不太确定,如果不对请指正。)门口一对精美的16世纪文艺复兴风格柜子(逐渐从箱子过度到柜子)。上方小小的是凡·戴克《爱神与猕猴》。这幅15世纪“马兜铃”式布鲁塞尔挂毯颜色从绿渐变成蓝,描绘发现新大陆(美洲),上面呈现多种来自新大陆的珍稀动植物,如凤头鹦鹉、野鸡、菠萝、兰花、石榴等(1492年前欧洲人从未见过这些新奇的物种)。书房书房与办公室相连,凯瑟琳在这个小房间里放了一张办公桌,透过三面窗户可以欣赏谢尔河和黛安花园的美景,累了,来这里透透气,舒缓一下紧绷的神经。透过玻璃窗看管家小屋与黛安花园,铁窗上的圆刚好取了最美的部分。这束花以粉色花卉配上橙红、暗红浆果,以绿叶相衬,给人一种热情而活泼的感觉。顶上是1525年建造的意大利式橡木藻井,算是法国最早的天花藻井之一,上方刻着托马斯与凯瑟琳的首字母。橄榄绿天鹅绒暗纹墙饰配上橡木藻井给人一种优雅舒适之感。意大利画家安德烈·德尔·萨托(Andrea del Sarto,1486年-1530/31年)的《圣家庭》。门左侧的这幅是法国画家尼古拉斯·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年-1665年)的《掳走青春女神和赫伯》。门右侧是普桑的《掳走美少年该尼墨德斯》。(这一左一右的都被掳走了,长得美有风险,会被抓走呢……)可惜反光拍不清楚,玻璃窗意外折射出一抹虹色落在墙上。上方是意大利画家安东尼奥·柯雷乔(Antonio Correggio,1499年-1534年)的《女殉道者》。下方是意大利画家雅格布·巴萨诺(Jacopo Bassano,1510年-1592年)的《圣伯努瓦》。上下两幅作品都是让·儒弗内(Jean Jouvenet,1644年-1717年)的《赫利俄尔多》,描述不同的故事场景。还展示在城堡居住过的国王与王后头像硬币。长廊黛安因地制宜,命人在城堡边上修筑一座5拱石桥横跨谢尔河,使得舍农索城堡成为世界上唯一带桥的城堡。1576年按照菲利贝·德·洛梅的图纸,凯瑟琳·美第奇雇佣建筑师约翰·比朗在5拱桥上建造长廊,长60米,宽6米,一共有18扇窗户,地上铺着黑白地砖,两头分别各有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炉。北侧、靠近书房的壁炉。南侧、通往谢尔河左岸的壁炉只是装饰,不能用来取暖。1577年,凯瑟琳·美第奇的小儿子亨利三世国王在长廊上举办派对,以后这条长廊成为受欢迎的聚会场所。从长廊窗户欣赏谢尔河秀美景色。河畔森林与凯瑟琳花园。19世纪长廊上又增添了一些来自小奥古斯坦博物馆的人物浮雕装饰,以纪念这些名人。头戴月桂冠的大鼻子,应该是弗朗索瓦一世。珠光宝气的贵妇人,应该是凯瑟琳·美第奇。一战时期,从兄弟手中继承舍农索城堡的加斯顿·梅尼尔将长廊改造成临时战地医院,他的妻子西蒙娜作为护士长在城堡里帮忙照顾伤患。长廊的墙上有一个小标志牌,顶上有红十字,记录着当时在这里获得救助一共2254人。小木桌上的这束花也很别致,选择了蓝、白、红三色花卉,拼成法国国旗“🇫🇷”的样子,以表彰梅尼尔家族的满腔爱国之情与无私奉献精神。二战时期,谢尔河成为分隔占领区与自由区的分界线,城堡入口处位于占领区,通过长廊到达对岸则是自由区,梅尼尔家族偷偷解救了不少人,德军当时出动一个炮兵连准备炸毁长廊。但碍于长廊是战地医院,不好下手,最后也因为其他种种因素而没有真的炸毁长廊。(红十字标志所在之处便是中立免战区,这是国际约定,医院是神圣之地,救死扶伤的场所,即使在战争年代,故意破坏医院这样的卑劣行径依旧为世人所不齿。反观今日,和平年代,那些拉横幅、摆花圈、打砸抢,甚至在医院里纵火的医闹们,不知道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了……)弗朗索瓦一世沙龙门上是波黑尔家族的纹章,由两条人鱼守护,这个图案在马克尔塔楼入口处见过。华丽的壁炉上刻着波黑尔的铭言“S'il vient a point, me souviendra”,意为“如果我建成了舍农索城堡,世人将永远记住我”。(这句话在小礼拜堂里也有出现过,而他的话也的确是应验了。)正中央是黛安化身狩猎女神,周围簇拥着可爱的孩子河猎犬,这幅画是枫丹白露派画家勒布里曼蒂斯绘于1556年,画框上方有黛安作为艾坦普女公爵时的纹章。周围3幅男性肖像画以及1幅女性肖像画,右上方是比利时画家安东尼·凡·戴克(Anthony van Dyck,1599年3月22日-1641年12月9日)的自画像。这幅狩猎女神不是黛安,而是劳拉·维克多拉·曼希尼,她是旺多姆女公爵兼梅尔格尔女公爵,红衣主教马萨林的侄女、路易二世的妻子,17世纪她曾短暂地拥有过舍农索城堡。房间里还挂着两位主教的画像,下方各有一个精美的15世纪木雕柜子。这个柜子造型优美,雕工精湛,我特别喜欢兽足造型的家具。这个16世纪的华丽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柜子是弗朗索瓦二世与玛丽·斯图阿尔的结婚礼物。柜底是玲珑雅致的人像立柱,上方左右开合柜门打开后还有一层柜门,镶嵌着闪闪发亮的螺钿、细腻的象牙雕刻还有精致的陶瓷细密画。《美惠三女神》由凡·罗绘制,上面分别是路易十五的情人德·沙托露夫人、德·温迪米利亚夫人和德·玛依夫人。路易十四沙龙这个以路易十四命名的沙龙是为了纪念太阳王1650年7月14日访问舍农索城堡。里戈为路易十四绘制盛装像,皇帝非常高兴,将此画和几件家具一同赠予自己的叔叔旺多姆公爵。为了衬托出路易十四的不凡气度,勒伯特特意订做了一个奢华的金色画框,整个画框由4根巨木雕刻而成,并漆上金漆。房间里有一套出自奥比松作坊的刺绣织锦椅子,这张华丽镂空蜗形腿桌由布尔学校的木工制作。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所绘《儿童时期的耶稣与圣约翰》,约瑟夫·波拿巴(Joseph Bonaparte,1768年1月7日-1844年7月28日,他是拿破仑的哥哥,后来被封为那不勒斯国王、西班牙国王)买下此画,曾挂在他的西班牙王座旁。文艺复兴风格的壁炉上有弗朗索瓦一世的火蝾螈和布列塔尼克洛德的雪貂(克洛德继承了母后布列塔尼安妮的纹章)。腓力五世(Felipe V,1683年12月19日-1746年7月9日),他是路易十四的孙子(封王前是安茹公爵),西班牙波旁王朝首位君主(1700年11月1日-1724年1月24日,1724年8月31日-1746年7月9日在位),此画由约翰·汉克所绘。路易十五(Louis ⅩV,1710年2月15日-1774年5月10日),他是路易十四的曾孙,勃艮第公爵之子,波旁王朝第4位国王(1715年-1774年在位),被称为“宠儿路易”。米歇尔·夏米亚尔(Michel Chamillard,1652年1月2日-1721年4月14日)是路易十四的宠臣。罗昂公主(La Princesesse de Rohan)。路易斯·杜邦(Louise Dupin),舍农索城堡的第5位女主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的众多名人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狄德罗、达朗伯、丰特内勒等都是她的座上客,也正是这位了不起的女性守护舍农索城堡免遭暴徒破坏。楼梯前厅与楼梯之间有一扇厚重的16世纪橡木门,顶部有精美的雕塑装饰,绶带中央是波黑尔家族纹章。橡木门上雕刻着象征“旧法”与“新法”的女神(双眼蒙着丝带、手持《圣经》与朝圣者之杖;不佩戴面纱、手持圣杯与棕榈叶)。通往二楼的这段楼梯是法国第一座意大利风格直式楼梯,分为两段,顶上依旧是交叉肋拱,装饰着花果与人物雕塑,其中一部分在大革命时代被损坏。中间折角形成一个带栏杆的平台,可以从这里看到谢尔河。二段楼梯的墙上装饰着古老的圆形人像侧脸浮雕装饰。凯瑟琳·布里松内前厅门上有凯瑟琳从意大利带回来的罗马皇帝大理石圆形浮雕装饰,一共有6个,分别是加勒巴、克罗德、格马尼库斯、维特利乌斯和尼禄。墙上挂着6幅17世纪奥德纳尔德挂毯,描绘的都是狩猎场景。五位王后的卧室顾名思义,五位王后分别是亨利四世的王后玛格丽特(就是美貌无双的玛戈王后,大仲马曾写下《玛戈王后》,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玛戈皇后”在1994年上映,由Isabelle Yasmine Adjani扮演玛戈)、西班牙国王菲利二世的王后法国伊丽莎白、弗朗索瓦二世的王后玛丽、查理九世的王后奥地利伊丽莎白以及亨利三世的王后露易丝(凯瑟琳的2个女儿和3个儿媳)。天花板上的16世纪藻井由5位王后的纹章构成。房间里的16世纪弗兰德挂毯分别描绘“攻陷特洛伊”、“掳走海伦”、“古罗马竞技场”、“大卫加冕”。这幅应该是“大卫加冕”。壁炉左侧的这幅挂毯描绘参孙的故事。长木桌上放着三个意大利大理石圣杯式花瓶,插着五种鲜花,或艳丽或清雅,或奔放或含蓄,恰似五位不同个性的王后。金红色印花华盖大床优雅而舒适,床边还有一只铆钉木箱。门上的这幅画是17世纪意大利油画《阿波罗来到阿尔戈英雄阿美特家》。法国画家尼古拉斯·米尼亚尔(Nicolas Mignard,1606年2月7日-1668年3月20日)的作品《奥洛纳女公爵》,下方是彩绘木雕女子半胸像和一只15世纪哥特风格木柜。这幅《东方三王朝拜》是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1640年5月30日)的作品,从西班牙国王手中买来,此画是马德里普拉多国家画廊中一幅作品的局部细作。凯瑟琳·美第奇卧室这个富丽堂皇、雍容华贵的房间属于凯瑟琳·美第奇。木雕四柱大床美轮美奂,床头围板上雕刻龙与怪兽,床尾围板则雕刻着古代徽章般的侧面人像,床幔与华盖秀满繁复优美的花卉、动物图案,洋溢着浓厚文艺复兴时期气息。床左侧是优雅小巧的梳妆台与四角织锦木椅。右侧是奢华的木雕扶手椅,上方挂着木板油画《情感教育》,作者是意大利画家安东尼奥·柯勒乔(Antonio Correggio,1494年-1534年),这幅画的油布版珍藏在伦敦国家美术馆中。柯勒乔本名安托尼奥·阿来里(Antonio Allegri),是16世纪早期的创新派画家,也是文艺复兴时期代表画家之一。早年学习乔尔乔内的情景交融的画法,后研习达·芬奇的朦胧明暗法,他创作了许多重要的圣坛画及宗教题材绘画,成为壁画装饰艺术的开拓者。房间里的16世纪弗兰德挂毯描绘参孙的故事,挂毯周围的装饰非常独特,是寓言故事或谚语中的各种动物。天花板是彩绘描金方格藻井,上面有多位国王与王后的首字母纹章。版画间与凯瑟琳卧室相通的两个小房间挂着许多版画,可以从这些版画中看到不同时期舍农索城堡的样子。从这个小房间可以看到谢尔河的美景。小木桌上的花束四周还撒了一些带刺青栗,显得俏皮可爱。这个小房间里有精美的天花和壁炉,由18世纪杜邦夫人精心打造。美第奇长廊这个长廊充当城堡的小型博物馆,展出历任主人的收藏品。美第奇的维纳斯女神像,脚边是一只海豚,在佛罗伦萨的乌菲齐美术馆里有一座相似的雕像。皮埃尔-朱斯坦·乌吴里耶(1806年-1879年)的油画《舍农索城堡》。那伊挂毯“谢尔河”,制作于1883年。一张精美的小茶几,上面画着舍农索城堡。城堡彩绘。城堡模型。这个似乎是黛安的银镀金胸像。长廊的两头各有一座火炉,这座装饰着法国王室徽章,上方是文艺复兴风格的战士雕像。另外一座则装饰着美第奇家族徽章,上方是传统意大利式的铠甲武士雕塑。凯撒·德·旺多姆的卧室凯撒是亨利四世与情人加布里埃尔·埃特雷的儿子(算是私生子了),也是路易十四的叔叔,1624年成为舍农索城堡的主人。房间里17世纪女像柱窗框非常独特。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炉在19世纪的时候被翻新过,上面有波黑尔的纹章,镀金的壁炉显得格外华丽耀眼。房间里三幅17世纪布鲁塞尔挂毯讲述的是希腊神话中季节循环的由来:丰收女神德墨忒尔有位美丽的女儿,她就是珀尔塞福涅,也是谷种女神。冥王哈迪斯对珀尔塞福涅一见钟情,并直接将她绑架回冥府。面对哈迪斯的逼婚珀尔塞福涅采取绝食抗议,同时德墨忒尔疯狂地寻找爱女无心管理世事,大地上的动植物停止生长,陷入一片荒芜寂静之中,后来宙斯看不下去,出面让哈迪斯放人。在母亲德墨忒尔赶到冥府之前,珀尔塞福涅被哈迪斯诱骗吃下了6个石榴,按照冥府的规定,但凡触碰过冥府东西的人是不能离开的。面对愤怒的母亲,还同为主神,冥王不得不给点面子,毕竟自己理亏在先。终于哈迪斯与德墨忒尔达成协议,一颗石榴代表一个月,一年中的6个月,也就是一半的时间珀尔塞福涅要来到冥府,女儿不在身边德墨忒尔也无心工作,万物陷入停滞状态,所以就有了秋天和冬天,等女儿回来,丰收女神一高兴立即万物复苏、春意盎然。(小时候看过这个故事,《大地的女儿:希腊童话-世界著名童话系列丛书》,1991年出版,叶君健译编。当年初中一次重要的英语考试里完形填空考的就是这个故事,我得了满分。)床边的这幅挂毯描绘了珀尔塞福涅抱着一个孩子(她与哈迪斯的孩子?)手中握着一条缎带,牵着两只龙。美丽的珀尔塞福涅头戴花冠,伸手采摘石榴,预示着她即将被迫成为冥后的命运,脚边有一只龙,那是冥王的使徒。珀尔塞福涅高举双手似乎被脚下的怪物惊吓到了,母亲德墨忒尔在她身边用水驱赶怪物。三幅挂毯色彩艳丽,画面层次丰富,周围还有各种水果鲜花装饰。西班牙画家巴托洛梅·埃斯特万·牟利罗(Bartolomé Esteban Murillo,1617年-1682年)的《圣约翰像》。加布里埃尔·埃特雷的卧室这个房间紧邻旺多姆公爵的卧室,属于加布里埃尔·埃特雷,她是亨利四世的情人。床边是16世纪的弗兰德挂毯,表达的是城堡中的生活场景,主题是“爱”。其他三幅挂毯是珍贵的路加斯月份挂毯,每一幅挂毯的顶部正中央都有星座标志,这些挂毯是根据丢勒的朋友、荷兰风俗画画家路加斯·范·莱登(Lucas van Leyden,1494-1533年)的底稿所编织的。这幅代表六月,巨蟹座,剪羊毛。这幅代表七月,狮子座,放隼狩猎。这幅代表八月,处女座,收割者领饷。这幅16世纪的油画描绘的是音乐家的主保圣人圣·塞西莉娅,女神优雅地演奏曲目,周围有小天使和唱,此画作者不详。门上的这幅油画是西班牙画家弗朗西斯科·里瓦尔塔(Francesc Ribalta ,1565年6月2日-1628年1月14日)的《儿童与羔羊》。他的作品非常注重明暗对比,能感受到受到卡拉瓦乔的紫金色黑暗派风格影响。三楼前厅/波旁·旺多姆前厅前厅完整地保留了19世纪建筑师罗盖(他是维奥莱·勒·杜克的学生)为贝露斯夫人修葺舍农索城堡的原样貌。前厅里摆放着两个文艺复兴风格的木柜。这幅16世纪比利时奥德纳尔德生产的挂毯描绘了著名的科索沃战役(1389年6月15日的鸦鸫平原战役),奥斯曼土耳其苏丹穆拉德一世(Murad I,约1326年-1389年)率兵入侵塞尔维亚,塞尔维亚大公拉扎尔·赫雷别利亚诺维奇( Lazar Hrebeljanović/Lazar I,1371年-1389年)领导的巴尔干联军奋起反抗,虽然塞尔维亚派出米洛斯-奥比利奇假降并成功刺杀穆拉德一世,但这并没有为塞尔维亚带来胜利,穆拉德一世的儿子巴耶塞特一世(Bayezid I,约1354年—1403年)以过人的胆识与谋利发起“闪电战”击败塞尔维亚军队。科索沃战役使得塞尔维亚损失惨重,被奥斯曼土耳其统治了近500年。挂毯的两侧各有一幅由皮埃尔·查士丹·乌法尔所绘的《舍农索城堡》。前厅中还有2只文艺复兴时期的木柜。路易斯·德·洛林的卧室丈夫亨利三世遇刺身亡后,王后路易斯·德·洛林于1589年8月1日宣布隐退,远离血腥残酷的政治斗争和纷繁复杂的宫廷生活。露易丝恪守王室丧仪,始终身着白色丧服,以示对丈夫的哀悼,因此被后人称为“白衣王后”。整个房间黑黢黢的,显得沉重悲伤,天花保持着原样,黑底白纹,上面的图案实在太暗拍不好,纹章由羽毛(象征苦劳)、泪滴(代表悲伤)、掘墓铲(隐喻死亡)、束腰带(表示服丧)、荆棘冠(寓意受难、赎罪)组成,还有路易斯的“L”和亨利三世的“H”。家具不多,显得朴素低调,装饰物以宗教题材和死亡为主。路易斯很可能得了抑郁症,把自己关在整个黑暗的房间里,几乎足不出户,也无心打理城堡,郁郁寡欢度过了11年后离开人世。墙上的油画是16世纪祭坛画的一部分。桌上摆放白色鲜花,致敬这位虔诚的“白衣王后”。路易斯是最后一位入主舍农索城堡的法国王室成员,她死后城堡陷入前所未有的困顿,直到另一位路易斯的出现(杜邦夫人)才获得重生。城堡内部的参观就算是告一段落了,按照指示离开。凯瑟琳花园小巧精致的凯瑟琳花园占地5500平方米,依水而建,与城堡融为一体。花园一共有5片草坪,中心是一座圆形喷水池。园丁会根据不同季节种植不同的花卉,五彩缤纷如同彩带般勾勒出小径轮廓,修剪整齐的灌木则像宝石一样点缀着花园。花园东边的矮墙延伸出一条水渠,这里种着“克莱玛婷”玫瑰。顺着凯瑟琳花园走,到谢尔河边看舍农索城堡。虽然雾已经消散了许多,谢尔河水气氤氲让舍农索城堡蒙上一层如梦似幻的迷离感,遗世独立,超然物外。努力寻找最好的角度去拍城堡和倒影,可惜总是差一点。拱桥与倒影。突然发现一只小可爱,立刻抓住母上的全部注意力,以至于帮我拍的照片里焦点都在狗狗身上,我是模糊的、城堡是歪的……(回家整理照片时才发现,差点没吐血。)黛安花园这座花园的结构从黛安时代一直没有改变过,现在看到的样子是阿希尔·杜森(1866年-1947年)设计的。花园入口处的法式小房子属于凯瑟琳·美第奇的管家。藤蔓爬满了外墙,格子门窗成了万绿从中一点红。从管家小屋下方的石阶下来,是一道沟渠,上方还有一座紫藤花架,正值深秋,光秃秃的有点凄凉。逆光看,有点像吸血鬼的城堡。花园中央也有一座圆形喷水池。两条垂直的小径和两条对角线小路将黛安花园分割成8块三角形草坪,种植不同的花卉,还特意用薰衣草棉勾勒出优雅的螺旋纹路。一座高起的露台以保护花园不受涨潮的谢尔河所侵扰,露台边上装饰着圣杯形状的花盆。百花盛放的时候一定非常漂亮。黛安花园的另一边是小树林,从那里意外地找到了拍摄城堡的好角度。终于能把舍农索城堡和倒影拍全了。加了滤镜,有种老照片的感觉。拍了几张照片,就和母上原路返回。路过驴园,围栏上有驴的照片和名字,草坪上几只小毛驴悠哉悠哉地吃着草。舍农索城堡中还有几个景点我没去看:1、绿色花园/橘园(茶室)这座英式花园是塞穆尔勋爵1825年为当时的城堡主人(维伦纽夫伯爵夫人)所设计的,位于凯瑟琳花园的北侧。这里种植了许多珍稀树种,而且树龄都超过百岁(3棵梧桐树、3棵蓝雪松、1棵西班牙杉木、1棵楸树、1棵板栗树、2棵红杉、1棵黑胡桃树等)。橘园就在绿色花园怼米,最初是橘树、柠檬树过冬的温室,现在是茶室和餐厅。2、迷宫在占地70公顷的花园空地上有一座漂亮迷宫,由凯瑟琳·美第奇下令建造而成,由2000株紫杉构成。迷宫中心有一座亭阁,可以俯瞰整个迷宫,亭子的顶部有一尊维纳斯雕像。迷宫的东边有让·古戎创作的女神像柱,有帕拉斯、库柏勒、亚特兰蒂斯人、海格力斯和阿波罗。3、16世纪农庄/花卉园农庄通往花卉园,中心是花卉工坊,城堡中的花束就是在这里制作的。花卉园占地1公顷,共有12片花田,每片花田的周边都种着一圈苹果树和伊丽莎白王后玫瑰。据说这里种植了一百多个品种的花卉,还有400多株玫瑰。4、马车展廊这里原本是凯瑟琳·美第奇的马厩,现在则展出以前使用过的马车。*洛什城堡*Chateau de Loches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Loches官网 http://www.chateau-loches.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和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洛什城堡大事记6世纪 图尔主教格雷古尔在洛什制高点上建造修道院。1013年-1035年 安茹伯爵富尔克•纳勒(Foulques Nerra)修建一座具有军事防御功能的中世纪堡垒,以防范当时的劲敌布卢瓦伯爵尤德斯一世(Eudes I)入侵。12世纪-13世纪 在卡佩王朝与金花雀王朝时期洛什城堡被多次围困攻打,期间逐渐增加了城墙、幕墙(12世纪)、凸塔(13世纪),以加强防御。14世纪末 安茹公爵路易一世在洛什城的北部建造了自己的宅邸。1418年 查理七世将洛什城堡作为自己的第二个据点(继希农城堡之后)。1429年5月 圣女贞德在洛什城堡会见查理七世。1440年 查理七世将洛什城堡送给自己的情人阿涅斯•索雷尔(Agnes Sorel,1422年-1450年),并经常来居住。15世纪早期 查理七世与路易十二对洛什城堡进行扩建和装饰。15世纪晚期 洛什城堡成为皇家监狱,专门关押高级政治犯。16世纪 瓦卢瓦王朝回归法国,王室成员便几乎没有访问洛什城堡。1783年 洛什城堡成为法院和革命监狱。1801年-1926年 成为地方法院和拘留所。20世纪50年代 向游客开放参观。洛什城堡位于卢瓦尔河谷中部,原本的洛什小城只是昂布瓦兹与普瓦捷古商道上的一个驿站,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图尔附近一个重要的军事据点。洛什曾是法国最美丽的军事要塞之一,主要分为三个部分:旧城堡、教堂、新城堡。我是从洛什城堡的中间小路那里上来的,先看到教堂,然后按指示去了旧城堡,傻乎乎地错过了新城堡(母上和耿导在山下的停车场等我,来到旧城堡的时候才看到介绍牌,已经来不及回头看新城堡了,还要赶去图尔)。在山下看到的是古老的中世纪防御城堡,绕着它走了一大圈才找到路上去。历经风雨和战争,老城堡已经伤痕累累,砖石缝中长出植物更增添了沧桑感。圣乌尔斯教堂(La collégiale Saint-Ours)背着单反,拿着小钢炮,还揣着微单,气喘吁吁爬上半山,第一眼就看到了教堂,立刻精神抖擞,没发现其实是从后院进入教堂的,因此错过了新城堡。教堂后院,以前是草药园。教堂一侧挂着圣女贞德的纪念牌。1429年5月圣女贞德在这里会见查理七世,同年的7月17日,查理七兰在斯大教堂加冕为王。(卡佩王朝和瓦卢瓦王朝的国王都在兰斯大教堂加冕)。1920年5月16日教皇本笃十五世在梵蒂冈正式封她为圣女,刚好是贞德出生后的500年(贞德生于1412年1月6日)。(没有查到1929年发生过什么重大事件,或许牌子上的1929年也是刚好500年纪念吧。)石门上的彩雕已经被破坏,只能看到残存的一点轮廓。教堂内部也比较朴素,匆匆看了一下就走了。这是阿涅斯的墓,图片来自网络(Loire Valley)。查理七世的情人阿涅斯•索雷尔长眠于此,她原是安茹公爵夫人伊莎贝拉身边的一位侍女(当时身份较低的贵族子女会被送给大贵族当仆从),查理七世却对她一见钟情,丝毫不在意二人身份的巨大差距,更不在乎20岁的年龄差。这位“胜利者国王”甚至带着年轻貌美的阿涅斯参加各种宴会,让她成为法国王室中第一位被公开承认的情妇。其实当时查理七世已经在后宫里拥有众多情妇,但阿涅斯是最特别的存在,如同李隆基独宠杨玉环一样,“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阿涅斯肖像,图片来自网络(法国旅游发展署,© D. Thierry)阿涅斯拒绝佩戴古板的头巾面纱,独创露肩服饰,用各种华贵的珠宝做头饰,成为法国王室中最时髦的弄潮儿,这一大胆的举动招来了众多不满和诟病。当时的多芬•路易(Dauphin Louis),也就是未来的路易十一曾公开羞辱、威胁阿涅斯,结果被查理七世流放到多芬。阿涅斯头戴珠宝王冠和透明薄纱,身穿蓝色露肩长裙,肩披貂尾披风,手里抱着巨婴,端坐在奢华的椅子上,四周还有红色的巨婴天使簇拥。(图片来自维基百科)查理七世对阿涅斯无比宠爱,赐予她众多奢侈礼物,甚至命人将她画成头戴珠宝的圣母,昵称为“Dame de Beauté”,很直白,就是“美女”。他们育有3个女儿,阿涅斯在28岁时死于流产,也有人认为她是被谋害的。阿涅斯香销玉殒后,查理七世又有了新欢——安东瓦内特·德·梅格妮拉伊丝(Antoinette de Maignelais),阿涅斯的表妹……(查理七世的肖像画和阿涅斯一样,都是光头,难道光头才是检验美貌的标准?)教堂的外观还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天空很蓝,拍出来特别漂亮。关于查理七世查理七世(Charles VII le Victorieux ,胜利者查理/忠于职守的查理 ,1403年2月22日-1461年7月22日),是卢瓦卢王朝的第5位皇帝(1422年-1461年,在位近40年)。他的父亲是“疯子国王”查理六世(Charles VI le Insense,1368年12月3日-1422年10月21日),母亲是巴伐利亚-因格尔施泰德的伊莎贝拉(Isabella of Bvaria Ingolstadt),作为第11个孩子,查理七世意外地在1417年被封为王储,然而当时法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有两大贵族阿尔马尼亚和勃艮第龙争虎斗,外有死敌英国亨利五世率兵进犯,后来打响了“英法百年战争”),王位如同烫手山芋。世人对查理七世的评价不高,普遍认为他是一个懦弱、自私、愚蠢而贪婪的人,他出卖了对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圣女贞德,背弃了对自己倾囊相助的挚友雅克•科尔(Jacques Cœur,1395年-1456年11月25日),最后“走了狗屎运”取得了“百年战争”的胜利,为法国在接下来几个世纪的强盛奠定了基础,然而这个“胜利者”之名,听着有点讽刺。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史学家尼可罗·马基亚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1469年-1527年)认为“君主,特别是新君主不能保持所有那些受人尊重的品格,为了保有国家,他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与友谊、人道和宗教背道而驰”。欲戴皇冠,必承其重,或许王者之路注定孤独。旧城堡/地牢(Donjon et Catchots)从这里进入旧城堡参观。庭院里先看到一个葡萄架,另一侧是草药园。举目所及皆是残垣断壁。古老的井和复制的攻城投石车。地牢。破败的城堡内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中世纪的砖石结构,墙上的洞应该是当时用来固定木梁用的。布满青苔的砖石显得落寞凄清。一位老先生通过塔楼遗迹拍底部的结构。高墙带来压抑感,顶部露出小小的一片天空。狭小幽暗的地下仓库,后来改造成了囚室。离开地牢,沿着崎岖的砖石阶梯爬上城堡。爬上顶层,砖墙上有古老的涂鸦,描绘的是骑士、星芒和一些看不懂的图案。走到城墙上,视野开阔,俯瞰洛什城下的小镇。不远处的教堂。逆光让古堡看上去有点阴森。突然在草丛里发现一只小可爱。老神在在的样子,仿佛山大王来巡视领地一般。猫与古堡~热情的小可爱和我玩了好一阵子。*图尔*Tours卢瓦尔河与谢尔河流共同滋养着图尔,公元一世纪开始筑城,中世纪时成为军事要塞,文艺复兴前期(1450年-1550年)一度成为了法兰西首都,王公贵族们在此修筑城堡豪宅,因而图尔获得了“法兰西花园”的美名。*图尔城堡*Château de Tours开车路过图尔城堡,没打算进去参观。圆圆的塔楼看上去有点像个磨坊,这座中世纪城堡也是历经风雨洗礼。回酒店的时候又路过。*图尔主教座堂/圣加蒂安教堂*Cathédrale Saint-Gatien de Tours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Tours_Cathedral官网 http://www.paroisse-cathedrale-tours.catholique.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免费英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图尔主教座堂大事记338年 圣利多尔(St. Lidoire)建造了图尔的第一座教堂。371年 圣马丁(St. Martin)接替利多尔,成为图尔第一任主教。558年 图尔主教座堂遭遇火灾。573年-590年 主教Gregory重建教堂,转变为墨洛温王朝风格,以献给圣莫里斯(St. Maurice)。1160年左右 教堂改为安茹风格结构,但是否完工并不确定。1167年 图尔主教座堂正立面毁于祝融。1220年-1270年 图尔主教座堂唱诗班重建成哥特风格(建筑师为Simon du Mans)。13世纪 教堂中殿重新装饰,将圣加蒂安(St. Gatien,他是圣利多尔的前任主教)奉为主保圣人。1356年 图尔主座教堂重新被命名为圣加蒂安教堂。1470年左右 让•德•达姆马丁(Jean de Dampmartin)完成教堂顶部的火焰风格装饰,让•帕潘(Jean Papin)和让•杜兰特(Jean Durant)继续完成教堂立面的哥特式装饰。15世纪 “百年战争”结束,在查理七世和布里塔尼公爵让五世(Jean V)的慷慨解囊下,教堂的中殿、侧廊、耳堂重建完工,成为华丽的哥特风格建筑,三位建筑师功不可没,他们分别是让·杜·达马丁(Jean de Dammartin)、让·帕潘(Jean Papin)让·杜阿兰(Jean Duarand)。1507年左右 教堂北塔楼完工,属于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建筑师是皮埃尔·德·瓦朗斯(Pierre de Valence)。1534年-1547年 南塔楼完工,与北塔楼对称(其实南塔高69米,北塔高68米),建筑师是皮埃尔·加迪尔(Pierre Gadier)。16世纪 教堂的中点向西侧延长,钟楼加高。1787年 教堂立面雕像被毁。1793年 “大革命”时期,教堂中央大门被攻击,大量雕像被毁。1848年 中央大门重新开放。1993年 重新修复唱诗班席位。1996年 管风琴重新启用,并宣告图尔主教座堂落成。1996年12月22日 大主教让·奥诺雷(Jean Honoré)在图尔主教座堂举办祭祀。2003年 完成唱诗班席位与部分彩玻璃修复工程。2009年-2010年 恢复西立面与玫瑰窗。2010年-2013年 修复北侧彩玻璃与玫瑰窗,安置200平方米的圣马丁彩玻璃。2018年6月17日 主教伯纳德-尼古拉·奥伯丁(Bernard-Nicolas Aubertin)认可目前的祭坛。图尔主教座堂/圣加蒂安大教堂伫立在高卢-罗马凯撒罗敦姆城遗迹之上,它是当时城镇的心脏,也是西方最著名的朝圣中心之一。图尔主教座堂见证了一段悠久而光辉的历史:图尔的第一位大主教圣加蒂安、大教堂的创始人圣利多尔、都兰和高卢圣徒马丁以及法兰西大教堂建设者圣格雷戈伊尔都在这里留下了痕迹。进入教堂,高大厚重的大理石立柱与玲珑缤纷的彩玻璃共同营造出一种神圣之感。祭坛前由一张非常独特的桌子,由一块巨大的勃艮第岩石为底座,看上去非常前卫。圣坛右侧立着的是大主教十字(Patriarchal cross),又称为拜占庭十字,是基督宗教符号圣十字架的一种变体,与拉丁十字基本相似,但上方多了一个小横杠。粼粼光斑映在大理石上。唱诗班席位占据中殿的主要位置,拥有800平方米的彩玻璃,无疑是图尔主教座堂最耀眼的瑰宝,也是哥特式建筑中最闪亮的标志,五颜六色的彩玻璃甚至可以与巴黎的圣礼拜堂相媲美。唱诗班席位处于两层结构之下,高挑三角窗户与纤细优美的肋拱互相交织,如同宝石般的彩玻璃镶嵌其上,无与伦比的美丽。这是位于北侧的玫瑰窗(La rose nord),是献给圣母玛利亚的,窗形圆润,上面描绘着圣经故事,人物很多,包括了先知、犹太国王、圣徒等,玫瑰窗的四角则是福音圣徒。这是南侧的玫瑰窗(La rose sud),是献给基督的,窗形圆中带方,中心的图案是一只帕斯卡尔羊抱着十字架,三叶形、海棠形的彩玻璃分别描绘有圣路易的武器、卡斯蒂利白塔、皇家纹章还有各种精灵。精美的16世纪大管风琴由巴尔纳贝·德拉诺埃(Barnabé Delanoue)打造,音管顶部装饰着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天使雕像。马丁·德·博恩(Martin de Beaune)将管风琴捐赠给教堂,在玫瑰窗的映衬下更是气势恢宏。这幅彩玻璃被称为“乌鸦”(La rose au couchant),窗形如同海棠花,中心是一只小羔羊卧在圣经上,其他彩玻璃呈花瓣形展开,表现的是《启示录》中的故事。这个小礼拜堂似乎是供奉的是圣女贞德,彩玻璃下方有贞德抱着圣旗的雕像。这幅彩玻璃讲述的是“三王来朝”,左侧是圣家庭的三位,右侧是来自东方的三王,还有一位随从,人物衣饰华丽,栩栩如生。圣法兰西小礼拜堂位于圣母礼拜堂旁边,这里的彩玻璃赞美着圣马丁。神龛里有圣马丁的肖像,一左一右,下方讲述耶稣受洗的故事,周围装饰着各种花卉图案。这是位于北玫瑰窗下的小礼拜堂。中央的油画是一位身穿罗马式铠甲策马而来的青年,右下方是一位衣衫褴褛、背着柴草的乞丐,青年似乎要把自己身上的红披风割下一截来给乞丐蔽体。这幅画或许描绘的是圣马丁梦见基督的场景,也或者是圣马丁当年在亚眠城门下割袍赠予乞丐。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幅油画挂在北侧小礼拜堂左手边的大石柱上,上面是圣莫里斯,直到13世纪,他一直是图尔主教座堂的供奉神。右侧大理石柱侧是圣母与圣子像,圣母右手举着圣杖,顶部是皇室鸢尾。图尔主教座堂中还有几幅精美的祭坛画,可惜没找到介绍:某位主教的肖像画。“圣母领报”/“天使报喜”。“基督降生”/“圣家庭”。“耶稣诞生”,人们带着牲口粮食来庆贺(也有可能是“三王来朝”或者是“亚伯与该隐”,带着羊羔的是亚伯,带着粮食的是该隐,后来该隐出于嫉妒杀死了亚伯)。“耶稣受难”,红衣预示着牺牲,耶稣双手被捆,士兵强行为他戴上荆棘冠,下方一位圣徒跪地求情。这幅是“哀悼基督”,耶稣已死,被人从十字架上放下来,平躺在裹尸布上,身穿蓝衣的圣母玛丽亚悲痛欲绝,需要圣约翰来搀扶,身穿黄衣的是抹大拉的玛丽亚(Magdalene),她用忏悔的泪水为耶稣洗脚,并用自己的头发擦干。(据说她曾是妓女,后被耶稣解救感化,成为虔诚的信徒,追随耶稣,后来成为圣徒。)右侧红色“慈善”壁画中的两个石雕像分别是圣马丁和圣莫里斯。圣马丁严格意义来说是图尔主教座堂的第一任当家,后来教堂一直供奉的是圣莫里斯,直到13世纪才改为供奉圣加蒂安。这个精美的卡拉拉大理石棺属于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尼的安妮的2个早夭孩子,他们分别是查理和查理-奥尔兰(Charles与Charles-Orland),由意大利匠人吉洛拉莫·达·菲索尔(Girolamo da Fiesole)制作。石棺顶部精美的文艺复兴风格雕塑是15世纪才加上去的,由当时的法国雕塑大师米歇尔•科隆贝(Michel Colombe)制作。石棺于1506年安置于图尔的圣马丁大教堂,直到1834年才搬到图尔主教座堂中。四位小天使簇拥着两位小王子,一位是头戴王冠的幼童(查理-奥尔兰3岁夭亡),另一位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查理26天夭亡)。头顶的两位小天使用手托着枕头,让孩子睡得更安稳。脚底的两位小天使单膝跪地,手持盾牌,上面的纹章是属于小王子的,和查理八世的纹章很像,只是将海豚换成耶路撒冷十字。石棺周围装饰着海豚、卷草纹,底座上有天使簇拥着更大的纹章(与小天使手里的一模一样)。墙上有几幅圣徒的壁画。“三王来朝”与圣母像。圣母小礼拜堂,位于圣坛的正后方,也是图尔主教座堂的正中央,供奉着圣母与圣子像,底座上有铜镀金“最后的晚餐”。上方的彩玻璃描绘着耶稣的童年和受难场景。貌似是香波公爵家族的圣体龛。教堂的各个小祈祷室里安放着几位主教的石雕墓或是纪念碑:某位主教的墓。小礼拜堂墙上有美丽的壁画和彩色大理石装饰。某主教的黑色大理石纪念碑。教堂内部算是看完了,北侧还有一座经过修复重新开放的修道院(Cloitre de la Psalett,需要在图尔主教座堂的地下室进入,我就没有去看了,围着图尔主教座堂外面绕了一圈。教堂的正立面是最为华美精致的,整个建筑身上承载着4个世纪的艺术、技术和历史精华。三座尖顶拱门以中央的最大、最美,上密布精美的雕塑,大约有30个,是主教和圣人像,可惜在宗教战争和“大革命”中被破坏,只剩下一些残迹。大门正中央依然是大主教十字,火焰哥特风格装饰让整个立面看上去如同一幅精巧的石头蕾丝,优雅而浪漫。整齐的侧廊墙垛上一道道灵巧轻盈的飞扶壁,造型怪异的滴水兽从墙垛中探出半个身子,龇牙咧嘴吓退恶灵,以保佑图尔主教座堂的安全。阳光正好,让整个建筑披上一层金色的薄纱,在蓝天下显得格外庄重优雅。这个角度看到的是“乌鸦”玫瑰窗。晚霞下的图尔主教座堂。教堂的后殿外观,五个半圆形的小礼拜堂如同花瓣般排列,顶部是一道道双拱飞扶壁,犹如飞虹横跨其上,屋顶阳台栏杆上装饰着圣人的雕像。优美的飞扶壁是哥特式建筑的伟大创举,也是灵魂所在。*图尔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de Tours位于图尔主教座堂不远处,由于时间不够没进去参观。收藏了许多杰作,包括德拉克罗瓦、莫奈、德加的作品。只能在庭院里看着入口叹气……被精心装饰布置的法式庭院。庭院中央的千年雪松,左侧的人在它面前显得若此弱小。图尔主教座堂的塔楼、图尔美术馆一角还有千年雪松,一同入框。*圣朱利安教堂*Église Saint-Julien de Tours官网 https://www.paroisse-cathedrale-tours.fr/saint-julien教堂的前身是一座中世纪的修道院。圣朱利安被砍头殉道,后来人们把他的遗骸安葬在修道院里,里面供奉着一件据说是圣朱利安死时覆盖的面纱(或者称为裹尸布更合适?)940年,图尔主教圣格雷戈尔在诺曼底人入侵后重建圣朱利安教堂。圣格雷戈尔在图尔担任主教的同时还兼任克吕尼修道院院长、圣马丁大教堂主教,942年死于图尔,被后人安葬于圣朱利安教堂中。北侧的彩玻璃上有代表四个福音派教徒的动物,分别是:圣马克的狮子、圣吕克的牛、圣让的鹰和圣马蒂厄的人。时间不够,去到门口人家已经清场关门了……*圣马丁大教堂*Basilique Saint Martin圣马丁大教堂是图尔最古老的教堂。圣马丁是图尔第一任正式的主教,据说基督托梦给他,梦中衣衫褴褛的基督激起了他的怜悯之心,从此决定遵循神谕,成为虔诚的信徒,致力于救助贫弱,并积极传教(让高卢人民信奉基督教)。后来人们将圣马丁安葬于他生前传教的地方。5世纪,圣马丁墓扩建为拥有120根石柱的大教堂。现在看到的圣马丁大教堂是19世纪末的建筑,地下室仍保存着当年的圣马丁墓,1500年前的遗迹依稀可辨。教堂圆顶上伫立着圣马丁像。圣马丁大教堂逐渐声名远扬,吸引更多信徒前来朝拜,随着人流量增多,逐渐使得图尔城兴旺富裕起来,两者相辅相成,圣马丁大教堂最后成为重要的基督教圣地之一,历代法国国王亲自担任名誉院长,并赐予教堂大量珍宝。然而好景不长,圣马丁大教堂受到两次大规模洗劫,分别是9世纪的诺曼人和16世纪的胡格诺派教徒。“法国大革命”更是带来致命性的破坏,19世纪大教堂才被重新修复,但已失去了以往的耀眼夺目。1996年教皇保罗二世曾来到圣马丁大教堂访问,虽然不复当年容光焕发,但依旧是重要的基督教圣地。与大教堂立面一同幸存下来的有两座塔,形态各异,高矮不一,一座称为“钟楼”,另一座称为“夏尔马涅塔”(Tour Charlemagne)。暮色中的钟楼。方正古朴的夏尔马涅塔,伫立在图尔老城街道中,默默见证城市的兴衰荣辱。根据史料记载这座塔楼原本是为了纪念夏尔马涅的妻子Luitgarde(800年的6月在图尔离世)。*让·若雷斯广场*Place Jean Jaurès半圆形广场位于市中心,由三条图尔的主街(Nationale大街、Heurteloup大道、Grammont大街和Béranger大道)交汇而成。中央是华丽的圆形喷水池,周围是优美的花圃,华灯初上,显得格外雅致浪漫。市政厅(Hotel de ville)位于广场北侧,图尔火车站位于广场以东300米。*图尔市政厅*Mairie de Tours1896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总统菲利克斯-福尔(Felix Faure)为图尔市政厅奠基,1904年正式落成。图尔市政厅由当时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曾获得罗马建筑大奖的维克多-拉鲁(Victor Laloux)设计。1940年6月13-15日(二战期间),法国政府临时征用图尔市政厅,英国政治家温斯顿·丘吉尔在此劝说法国总理保罗·雷诺不要与德国谈判停战,但最后他并没有成功。可惜没有时间进去参观,也就在车上匆匆拍了一张照片,据说内部非常漂亮。*图尔植物园*Jardin Botanique de Tours路过门口,拍一张留念。植物园占地约5公顷,內有温室、草药园和小农庄,是野餐、休闲的好地方。留给图尔的时间并不多,几个景点这次没有看成,有点遗憾。趁着出去吃晚餐的功夫,开着车在图尔市区里兜了一圈,老城区虽然被战火破坏,依然保留了许多中世纪风格、哥特式风格的建筑,如果有时间,值得漫步欣赏。第八天今天一口气要看4座城堡,早早离开图尔前往维朗德里。天色依然有点暗,红绿色的现代凉亭为古老的城市增添一抹鲜亮。来到维朗德里小镇,街上没有人,安静美好。维朗德里城堡旁边的这座小房子爬满了红色的爬山虎,一下就吸引了我,特别喜欢植物爬满了建筑~在附近溜达一圈,掐好时间买票进去城堡参观。*维朗德里城堡*Château de Villandry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Villandry官网 http://www.chateauvillandry.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免费中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维朗德里城堡大事记1189年7月4日 菲利二世·奥古斯都(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卡佩王朝的第9位国王,他是路易七世的儿子,被称为“狐狸”)击败英格兰的亨利二世(Henry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金雀花王朝的第一位英格兰国王),双方在维朗德里签订《哥伦比亚和平》条约(“La Paix de Colombiers ”,中世纪时维朗德里被称为“Colombier”)。(亨利二世其实是个法国人,曾担任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和阿基坦公爵,签完战败条约2天后便撒手人寰,也是可怜。)1532年 让·勒·布雷顿(Jean Le Breton,弗朗索瓦一世的财政大臣)买下了维朗德里,拆除12世纪建造的旧城堡,在原址(保留下地基和主塔)上重新修建自己的豪宅,这就是维朗德里城堡,它是卢瓦尔河畔文艺复兴时期的最后一座城堡。1536年 维朗德里城堡宣告完工。1754年 卡斯特兰侯爵(Marquis de Castellane,路易十五的使节)买下维朗德里城堡,大刀阔斧地将文艺复兴风格城堡改造为自己喜爱的新古典主义风格。1791年 热罗姆·波拿巴(Jérôme-Napoléon Bonaparte,1784年11月15日-1860年6月24日,拿破仑的弟弟)成为维朗德里城堡的主人。19世纪 传统城堡花园被拆除,城堡周围修建新的英式花园。1906年 西班牙裔医生乔山·卡尔瓦罗(Joachim Carvallo)和妻子安·科尔曼(Ann Coleman)买下维朗德里城堡,并成功将城堡修复成文艺复兴时期的样子。1920年 维朗德里城堡和花园向公众开放。维朗德里城堡和花园至今属于卡瓦洛家族私人所有。顺着人行道走,灰色法式小屋就是城堡的售票处。透过枝叶缝隙看维朗德里城堡。城堡依水而建,需要过桥才能进入内部。路过庭院,充满文艺复兴风格的法式城堡主体。维朗德里城堡作为卢瓦尔河畔最后一座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型城堡自然有独特之处,那就是美丽无双的花园。城堡内部还没开放参观,我和母上先去看花园。自1532年修建城堡以来花园一直陪伴它左右,随着时间流逝,城堡几度易主,花园的风格也根据不同主人的喜好而改变。考古发现文艺复兴时期城堡附近还有一座装饰性厨房花园,18世纪这个小花园进一步扩大成为法式花园,还增加了一个优美的大水池,形状如同一面路易十五风格的镜子,虽然面积不大,却如同宝石般熠熠生辉,让花园更加美丽动人。在重建维护花园方面约乔山·卡尔瓦罗医生功不可没,他以医生的严谨、细心、科学态度来对待这项伟大的工程,通过理性科学的方式收集关于维朗德里城堡的各种文献、手稿、图谱等资料,综合研究分析,并参考借鉴法国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园艺设计,终于恢复维朗德里城堡花园昔日的荣光。按照指示,从城堡进去,顺着左手边的斜坡登上观景台,先欣赏装饰园。这是城堡中的模型,清楚展示了整个花园的布局,主要分为7个部分:1、装饰园2、树林3、水园4、太阳园5、迷宫6、草药园7、菜园(顺时针走一圈)登上最顶层的观景台,俯瞰城堡的护城河与空地(以前可能是花圃,现在是黄砂地)。装饰园位于菜园上方,是城堡客厅的延伸,由画家洛萨诺(Lozano)和16世纪著名的西班牙艺术家兼任园艺师哈维尔·德·温瑟森(Javier de Winthuysen)一同设计,前者设计了十字花圃,后者设计了爱之花圃。从观景台俯瞰装饰园,能欣赏到4片修建整齐、以“爱”为主题的花圃。左上方有心形图案的是“温柔之爱”:这些心形图案被方块区角落的爱情之火分开,中央的图案是人们在化妆舞会上遮挡眼部的假面具,人们借着这些假面具可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对话,内容从最严肃到最轻浮。左下方狭长图案的是“悲情之爱”:图案是在情敌决斗过程中使用的刀剑。红色的花朵象征决斗过程中四溅的鲜血。右上方漩涡图案的是“炽热之爱”:呈现的是因为激情而破碎的心形图案,交织在一起的黄杨灌木丛暗示舞会和激情的漩涡。右下方折扇与蝴蝶图案是“轻浮之爱”:方块区在角落呈现四个扇形,象征感情的轻率。在这些扇形之间,人们可以发现象征被欺骗爱情的角状图案(或者暗示见异思迁性格的蝴蝶图案),中央还有情人之间交换的情书图案。这个方块区的主色调是黄色,象征被欺骗的爱情。“红扇子”与“黄蝴蝶”。装饰园后半部分还有几片花圃,中央修剪成马耳他十字,左侧修剪成巴斯特十字,右修剪成朗格多克十字,沿着护城河的部分则是百合花装饰图案。装饰园的下方是蔬菜园,再远一点的是太阳园和迷宫,被椴树隔开,看不见真面目。装饰园与维朗德里城堡,远处是菜园、草药园和教堂。小观景台栏杆上分别有一只大理石雕刻的花篮。拉了一张全景图,左右两侧如同春季与秋季碰撞在一起。每个角度都很美。阳光洒落,花园与城堡美如童话。顺着指示牌继续走,看到另一个斜坡,爬上去,参观水园。树林树林面积不小,由于时间不够,就没有进去看。树林与水园交界的地方有暖房和一座建于18世纪的召见厅。这幅画中的正是召见厅,此画在城堡画廊中展出。水园位于装饰园上方,整个设计借鉴了古典主义风格,园子四周由一圈修剪整齐的椴树分隔开,四个圆形小喷水池包围着中央的大水池。每年冬季游客不多的时候会有专人来修剪这些椴树,以保证整齐美观,这是一项大工程,城堡花园中一共有1015棵椴树,需要4个专业人士花费3个月时间才能完成。而黄杨树总长度则达到52公里,每年4-10月进行修剪。城堡主人因地制宜,在花园中打造一座与下方的水渠相连的水池,除了美观,也在一定程度上方便花园的灌溉。大水池中住着一对白天鹅,悠哉悠哉地整理着羽毛,当真是白毛浮绿水~时间不够,看完水园就顺着水渠往下走,经过优雅的葡萄架,参观菜园。隔着水渠,各有一条葡萄架小路,既起到分隔花园的作用,也非常适合散步。延伸到远处,视觉上的享受。从葡萄架下看菜园与教堂。石阶将三层花园连接起来。站在连通装饰园和菜园之间的小石拱桥上看水渠与上方的水池。两段小阶梯形成一座小瀑布。水渠与花园。越过水渠,来到菜园上方的花圃,上方是水园和树林。装饰园也有一座类似的石龛,只是没有装饰,而这里曾经有过一座精美的喷泉。菜园菜园入口处有一块牌子,标明着每一块花圃的设计图案和主题,每年图案和植物都不一样。每年分两季栽种,分别是春季(3-6月)与夏季(6-11月),栽培分属8个科的40多种蔬菜,每次栽种都经过严密的计算和设计,务求图案、色彩协调优美,并且严格遵守3年轮休的有机耕作原则,保证土壤肥沃,产物无公害。文艺复兴风格的菜园位于城堡与教堂之间,是城堡花园中占地面积最大的花圃,由9块尺寸相同的正方形花圃组成,每一块花圃有独特的图案,种植着色彩各异的蔬菜和花卉,远远看过去像一副斑斓的棋盘。菜园的左侧是饲养棚,右侧是城堡。菜园与教堂。菜园的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当时的修道院和教堂都会有自己的小院,种植一些草药、香料和蔬菜,自给自足,大部分的花圃采用“十字形”,以表示对神的崇敬。后来受到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大多采用对称的几何图形来种植,而且更加注重装饰,逐渐增添了喷泉、玫瑰花架凉亭、小花圃。十字形的花圃种着不知名的白色蔬菜,像珍珠一般点缀着。几座玲珑的玫瑰花爬架凉亭非常别致。玫瑰花盛开的时候应该会非常美丽。凉亭与喷泉。凉亭与城堡。维朗德里城堡身上可以看见文艺复兴与中世纪的碰撞。太阳园图片来自城堡官网。就在水园旁边,它是城堡中最后建造的花园,分为三个部分,左侧是中规中矩的花圃;中间是太阳形花圃,以是一座星形喷水池为中心;右侧则是一片绿茵草坪,种着苹果时,方便孩子们在此玩耍。迷宫位于太阳园下方,由千金榆围成的迷宫象征着人类在尘世间的道路,不同于希腊式迷宫,这座迷宫没有死胡同,每条路都有出口,殊途同归,中心是一座美丽的小屋。草药园狭长的草药园位于蔬菜园与教堂中间,也就是迷宫的下方。原本是教堂的后院,中世纪的教堂都有自己的草药园,栽种各种草药和香料,后来归属城堡,成为花园的一部分。花园的参观到此为止,绕回城堡,参观内部。16世纪让·勒·布雷顿(Jean Le Breton,曾是弗朗索瓦一世的财政大臣),将城堡改造为优美的法式城堡,中世纪时期的防御塔主体被保留了下来。城堡主楼的天窗上有让·勒·布雷顿的纹章。(图中最右边,相对古老一些的天窗上)屋顶天窗上有弗洛里蒙德·德·罗伯特(Florimond de Robertte,曾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秘书)的纹章,他的女儿嫁给了让·勒·布雷顿的儿子。三座建筑围绕成一个主庭院,建筑上雕刻精美的壁柱、飞檐、凸窗让城堡整体看上去既典雅又和谐。一楼的过道设计成富有文艺复兴时期特点的拱廊,柔美的弧度缓和了几何对称带来的沉重感,不仅巧妙地将城堡内外部分连接起来,还让城堡自然地过度到花园,人们走在拱廊中不惧烈日和风雨的侵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非常注重对称,为了让城堡看上去不那么死板,建筑师打破传统,故意让两侧翼楼长度不一致,中央的窗户不是严格居中。前厅与模型厅位于城堡入口处,通过一系列的照片、版画展示维朗德里城堡和花园从中世纪至今的变化。墙上的这幅解说版简单明了地介绍维朗德里城堡几位重要主人。城堡及花园模型。客厅与办公室客厅墙上挂着城堡主人和家人的肖像画,精美的羊毛挂毯描绘着狩猎场景。陈列的家具都是18世纪的原物,扶手椅和安乐椅上的红色刺绣绸缎由图尔当地一家作坊制作。整个客厅看上去优雅而舒适,洋溢着温暖的家的气息。乔山·卡尔瓦罗(Joachim Carvallo)正是在这个书房里不断钻研,最后成功恢复维朗德里城堡花园荣光的地方。书桌后方挂着似乎是妻子安·科尔曼(Ann Coleman)的肖像画,她是美国钢铁巨头的继承人。卡尔瓦罗是法国生理学家夏尔·罗贝尔·里歇(Charles Robert Richet,1850年8月25日-1935年12月4日,巴黎大学生理学教授,致力于研究免疫学,1913年获得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的得意门生,他为了重建维朗德里城堡而放弃了医学研究事业,当时里歇的团队正在探索关于消化系统的生理学机制(貌似是消化液的产生)。成套的红色绸缎沙发和扶手椅。精美的桃心木小圆桌,上面有9个女神浮雕。卡尔瓦罗家族现任当家亨利与家人的照片。餐厅让人眼前一亮的18世纪餐厅,以俏丽的鲑鱼粉为主色调,是当时维朗德里城堡主人卡斯特兰侯爵的杰作,路易十五时期的细木护板代替了厚重的挂毯,木地板也换成了黑白大理石地砖,餐厅一隅还有一座装饰喷泉,从窗户可以欣赏到花园的美景。餐厅在1934年被列为“历史建筑”。华丽的水晶吊灯。另一侧的墙上展示着城堡主人收藏的瓷盘。文艺复兴之前法国人用餐是非常简单的,没有固定的房间,甚至没有餐桌,菜式也很简单,果腹即可。后来才逐渐开始有仪式感,讲究进餐礼仪,从餐具到菜肴,不断精细化、多样化。餐厅成为家里必不可少的存在,餐桌成为联络、增进感情的重要纽带。主楼梯城堡外部原有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八角形楼梯通往二楼、三楼的房间,在18世纪时卡斯特兰侯爵将外部的楼梯拆除,在城堡内部修建了这座黑色锻铁扶手配上白色凝灰岩石阶的楼梯。挂在楼梯间的这幅油画名为“照镜子的哲学家”,表达哲学家苏格拉底所倡导的“认识你自己”。锻铁栏杆上有侯爵名字的花体首字母“M”。楼梯平台顶部精美的装饰。厨房厨房铺着质朴的陶地砖,墙上木架子搁着蹭亮的锅子,边上有一座壁炉,木桌上的蔬菜和鲜花是为了向菜园和花园致敬。热罗姆王子卧室热罗姆·波拿巴(Jérôme-Napoléon Bonaparte,1784年11月15日-1860年6月24日)是拿破仑的弟弟,在第一帝国时期成为维朗德里城堡的主人,虽然在这里居住的时间不算长,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记。红色为主调,天花绘成蓝天白云,桃心木家具以及行军床非常有帝国时期风格,也能感受到军旅风范。大理石壁炉上有一面镜子,映照着天花的彩绘,别有风情。乔山·卡尔瓦罗卧室作为城堡的复兴者以及花园的缔造者,乔山·卡尔瓦罗的卧室以浅绿色为主调,没有华丽繁复的装饰和家具,追求简洁实用。床的后方有一扇小门,通往私人盥洗室。墙上挂着似乎是西班牙画家埃尔·格列柯的作品,左边是《圣母与子》,右边是《哀悼基督》。从窗户可以看到教堂和菜园,对于卡尔瓦罗而言应该是最好的风景。(信仰与心血,每天都能看见。)这位西班牙裔医生是位虔诚的基督教信徒,卧室里挂着宗教画,还有一尊圣弗朗索瓦的塑像。书房这个房间原是书房,收藏着不少书籍,如同一座私人图书馆,目前展出的是卡尔瓦罗夫妇当时研究维朗德里城堡和花园的资料,通过这些资料参观者能更进一步了解城堡的发展历史。边上还有一些来自中国的收藏品。菜园卧室这个小房间看上去很朴素,其实低调奢华,18世纪的木地板是由多种名贵木材精心切割拼成的。床位于凹室内,配上法式碎花床幔,简单而舒适。床后面还有一个凹室,放着一套梳妆桌椅,这个设计或许就是早期的“化妆间”吧。从窗户可以欣赏到菜园的全貌。喜欢这把椅子。城壕卧室这个雅致的浅绿色房间属于安·科尔曼(Ann Coleman),同样铺着低调奢华的木地板。房间里挂着城堡夫妇3位孩子的肖像画(他们一共有6个孩子),由好友、来自旺代地区地区的画家米尔桑多(Milcendeau)所绘。这位就是安。小盥洗室里放着一张浴椅、一扇彩绘小屏风和一只水壶。画廊这里展出卡尔瓦罗夫妇收藏的画作,大部分是17世纪“黄金时期”的西班牙画作品,还有一些宗教画,后来部分作品因战争和继承的缘故而分散,目前展出的作品依旧精美。东方大厅这座大厅的圆顶来自一座建于15世纪西班牙托莱多的宫殿,这座华美的宫殿拥有4个这样的圆顶,在1905年宫殿被拆除,卡尔瓦罗将其中1个圆顶带回维朗德里城堡,另外3个保存在不同博物馆中。这个融合了基督教和莫德哈尔风格的圆顶由3600个部件组成,花了近1年多的时间才将它复原。圆顶下展出4幅油画,描绘路易十五时期卡斯特兰侯爵担任法国驻奥斯曼(如今的土耳其)大使的生活场景。孩子们的卧室位于城堡楼梯的左手边,有两间以粉蓝色为主调的儿童房,陈列着简单的家具,还有一些玩具。墙上挂着孩子们和母亲的肖像画。弗朗索瓦一世厅位于城堡楼梯右手边,弗朗索瓦一世1536年1月22日曾到访维朗德里,这个房间以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早期风格装饰,并以国王的名字来命名。城堡主塔顶楼爬上这座中世纪保留下来的主塔顶部,能看到新翼楼的屋顶。站在维朗德里城堡的最高点,俯瞰下方的花园,还能看到远处的谢尔河与卢瓦尔河。层次分明的花园。装饰园与水园。维朗德里城堡的参观到此结束,按照指示离开城堡。*朗热城堡*Château de Langeais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Langeais官网 http://chateau-de-langeais.com/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朗热城堡大事记1000年左右 安茹伯爵富尔克•纳勒(Foulques Nerra,987年-1040年)与布卢瓦伯爵尤德斯一世(Eudes I)为都兰(Tuoraine)而战。10世纪末 富尔克占领了位于图尔(Tours)与索米尔(Sanmur)之间的朗热(Langeais),在卢瓦尔河的岬角上建立一座军事堡垒。此后朗热城堡被安茹伯爵与布卢瓦伯爵轮流支配,最后是安茹伯爵获胜。1206年 法国皇帝腓力·奥古斯特(即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获胜,朗热成为皇室领土的一部分。1337年-1453年 “百年战争”期间军队占领了朗热城堡。1422年 查理七世买下朗热城堡,并下令摧毁它,只有一部分石头建筑残存下来。1465年 路易十一(Louis XI,1423年7月3日-1483年8月30日)决定在朗热建一座新城堡,配上巨大的塔楼、吊桥、城墙及巡逻道,同时还要兼顾美观与舒适。1465年-1466年 国王的顾问让·布雷(Jean Bourré)和当时的图尔市长让·布里松内(Jean Briçonnet)一同负责建造朗热新城堡。1466年7月 路易十一将朗热城堡传给亲戚杜努瓦(Dunois)1491年12月6日 查理八世与布列塔的安妮在朗热城堡中举行婚礼,标志着两国联盟。查理八世在1498年意外身亡,布列塔尼的安妮改嫁给路易·奥尔兰,也就是后来的路易十二。15世纪末 朗热城堡辗转于不同主人手中,几乎没有得到维护修葺。1884年 热爱艺术的富商雅克·齐格弗里德(Jacques Siegfried)买下朗热城堡,并花费近20年时间重振城堡当年的辉煌。1904年 齐格弗里德将朗热城堡及收藏品一同捐给法国研究所,至今城堡仍属于法国研究所。远远就看到城堡的尖塔。城堡的圆形塔楼和尖顶。10世纪末安茹伯爵建造的中世纪城墙与后来路易十一建造的新城堡融为一体。需要爬上去,走过吊桥才能进入城堡。朗热城堡入口处的吊桥。进入城堡后先看到墙上的简要地图,主要参观新城堡。路过庭院,对面是中世纪老城堡的遗迹,它曾是堡垒的一部分,屹立于岬角之上风光无限。查理七世“神迹”般地赢得了“百年战争”后,生怕再有人起兵危及王位,于是下令烧毁这座军事要塞。按照指示进入新城堡参观,分为5层:1层:徽章室、繁花厅、宴会厅、彩绘嵌板厅。2层:前厅、卧室、婚礼厅。3层:儿童房、女客房、鲁伊尼沙龙、小展览室、绿砖房。4层:阅览室、圣器室、衣橱、富贵厅。5层:屋顶。徽章室整个大厅显得庄严肃穆,墙上以彩绘纹章、木雕装饰以及精美的羊毛挂毯点缀。墙上挂着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尼的安妮对折版画,有点现代夫妻同心相框的感觉。墙上是的“A”、“K”是布列塔尼的安妮纹章,下方的绶带写着她的名言“Potius mori quam foedari”,意为“宁死不屈”,然而这位骄傲美丽的女子最后还是为了家国利益牺牲了自己。红白相间的地砖,分成三种图案,从左到右:王室百合拼成十字形,布列塔尼拖尾十字与皇家鸢尾,骑士、布列塔尼拖尾十字、一对鸽子与法杖。墙壁顶部有安妮的雪貂纹饰,壁毯描绘着捕猎场景。繁花厅这个房间得名于墙上挂着的这两幅精美的羊毛挂毯,繁花为底,各种珍禽异兽点缀其上,动静相宜,色彩艳丽,充分彰显出主人的雄厚财力与非凡品味。宴会厅宽敞的大厅可以容纳众多客人来举办各种活动,大火炉能保证室内的温暖。长餐桌上摆放着丰盛的菜肴模型与餐具,让参观者可以看到城堡当时举办晚宴的盛况。前厅充满中世纪风情的房间是进入卧室的必由之路,精美的羊毛挂毯描绘《圣经》中的场景,人物的周围以繁花相衬,非常漂亮。整个城堡的地砖都是精心设计铺设的,这个房间的地砖由百合花与几何图案构成,乍眼一看有点像万花筒。卧室简单的家具配上羊毛挂毯,地上红白花地砖与青砖相间,还原中世纪时期简朴的样子。约1530年时制作的“曙光鞍褥”,描绘着星座与星辰。婚礼厅张灯结彩的大厅里放着一些衣饰华丽的人偶,还原1491年12月6日查理八世与布列塔尼的安妮隆重的婚宴场景。儿童房这个房间里有一幅巨大的挂毯,描绘了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典雅别致,房间里还有摇篮和儿童椅。女客房位于儿童房旁边,以前是女主人的卧室,方便照顾孩子。房间布置很简朴,光线比较暗,显得有点压抑,床边挂着耶稣受难版画,方便主人祈祷礼拜。鲁伊尼沙龙房间里挂着的壁毯似乎是描绘了希腊神话中的一个故事场景,中间一对威风凛凛狮子非常醒目,身后的猎鹰也同样气势不凡。绿砖房得名于地上独特的绿釉地砖,房间布置着简朴的中世纪风格家具。阅览室以前应该也是一个卧室,现在改成了阅览室,展示中世纪的织布机和一座教堂的模型。圣器室圣器室展出一些中世纪的祭坛画与祭祀圣物。浓厚中世纪风格的圣母与子版画。这个精美的16世纪圣体龛表面装饰着圣徒雕像,并镶嵌着各色宝石。衣橱展示中世纪的红丝绒衣服。富贵厅15世纪制作于北意大利的骑士铠甲。展出一套9幅“Neuf Preux”挂毯,以嘉奖当时9位英勇的骑士。据说扑克牌上的图案也是参考了这套挂毯。屋顶近距离看古老的砖墙与木架结构,还有一只古老的钟。俯瞰内庭。沿着步道走一圈可以欣赏到朗热镇和卢瓦尔河的景色。城堡的一座塔楼正在维修中。并不宽敞的石阶。朗热城堡算是参观完毕,按照指示离开城堡。出口附近有专卖挂毯的小店,这幅骑士受礼的挂毯与城堡很配,原画由英国维多利亚时期画家埃德蒙·布莱尔·莱顿(Edmund Blair Leighton)创作。踏上吊桥离开城堡,一股极为浓烈的烤肉香味迎面而来,瞬间觉得好饿~安静的朗热小镇。桥边的现代雕塑。开车路过城堡后方,可以清楚看到斑驳的老城墙与旧城堡遗迹。*朗热桥*Pont de Langeais卢瓦尔河的这一段河面比较宽,且水流湍急,建桥是人们多年的愿望,直到1951年这座中世纪风格的“复古”吊桥终于成功跨过卢瓦尔河,总长359米。我们从桥上过,前往下一座城堡。*阿泽勒丽多城堡*Château d'Azay-le-Rideau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Azay-le-Rideau官网 http://www.azay-le-rideau.monuments-nationaux.fr/en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免费英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阿泽勒丽多城堡大事记1119年 领主阿泽∙希都(菲力浦∙奥古斯都的骑士)建造了第一个中世纪城堡,以抵挡来自图尔和希农的进攻。1418年 国王查理七世在前往希农的路上曾在阿泽停留,受到驻在要塞的勃艮第军队的挑衅,一怒之下放火焚烧了城堡。勃艮第军队首领和350名士兵被处决。直到十八世纪,这个村庄还保留着“被焚毁的阿泽”之称。15世纪 马丁·贝特洛(Martin Berthelot),路易十二的财务大臣,得到阿泽领地,后传给儿子。1518年 吉尔·贝特洛(Gilles Berthelot)成为阿泽勒丽多领主,与妻子菲利普·莱斯巴希(Philippe Lesbahy)一起开始修建属于自己的城堡。1522年 阿泽勒丽多城堡整体建筑工程完成。1537年 贝特洛因贪污罪而逃亡,弗朗索瓦一世将阿泽勒丽多城堡赐予安东尼·拉芬(Antoinette Raffin)。1603年 拉芬为城堡建造了一座小教堂。1617年6月27日 国王路易十三到访阿泽勒丽多城堡。1651年 亨利-弗朗索瓦·德·瓦赛(Henri-François de Vassé)与拉芬家族联姻,成为城堡的新主人,他为大楼梯增添了精美的装饰,并增添了两处半圆形的庭院以隔开城堡与南面的外围建筑。1791年 查理·德·比安古(Charles de Biencourt)从瓦赛侯爵手里买下城堡,花费重金装饰布置城堡。1825年 建造中式楼阁。1840年 阿泽勒丽多城堡被列为历史古迹。1845年 原有的塔楼被拆毁换成了新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塔楼。1856年 中式阁楼被拆,改建为东北角的小塔楼。增建了两个塔楼之后,城堡的整体工程就算“竣工”了,其外观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1899年 查理-玛丽-克里斯蒂安侯爵(自1862年起同一家族的第四代领主)被迫将城堡、家具和540公顷的土地卖给了拉罗克-拉图尔子爵。1903年 子爵将城堡转手卖给了图尔的律师亚绪尔∙阿尔都。后者为了获得最大的收益,将家具和艺术品分成数次卖掉。不过查理-玛丽-克里斯蒂安侯爵侯爵的一位侄女买下了最贵重的画并馈赠给了尚蒂伊恭徳博物馆和国家图书馆。1905年8月11日 城堡为国家所有,河道被增宽,城堡倒影在水中更加美丽动人,获得“水镜”美称。先看到的是城堡的外围建筑,从侧门购票入内参观。外墙爬着紫藤,开花的时候一定很美。水草丰茂,幽邃恬静,小桥流水,静影沉璧,移步易景,惊喜不断。伴随着法国王室在卢瓦尔河谷兴建宫殿的风潮,国王的宠臣们也喜欢投入大笔资金来打造属于自己的华丽宅邸,以彰显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同时也造福后代。阿泽勒丽多城堡位于安德尔河的一座小岛上,四面环水,秀丽优雅,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座充满文艺复兴风情的城堡犹如一枚耀眼“镶嵌在安德尔河上的钻石”(巴尔扎克对它赞誉有加),历经150年风雨洗礼,仍旧熠熠生辉,光彩照人。同样是依水而建的城堡,阿泽勒丽多城堡比苏利城堡更柔美动人,比舍农索城堡更玲珑别致,倒影在水中别有一番超然脱俗、遗世独立之感。意大利风格的楼梯,从这里进入城堡内部参观。两扇拱门上有精美的花篮、水果、贝壳、绶带等装饰,楼梯栏杆隔板上则分别是弗朗索瓦一世的火蝾螈与布列塔尼科洛德的雪貂。楼梯里面上的这些美丽装饰都是瓦赛侯爵时期增添的。顶部繁复华丽的装饰应该是借鉴了香波堡的屋顶设计,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与法国哥特式风格的碰撞交融,火焰般的立柱配上缎带式的“飞扶壁”更加轻盈灵动,盾牌型的墙面增添精巧的雕刻装饰显得华贵优雅。橡木大门上雕刻着优美的花纹,左侧是“M”(Anne-Elie Marie de Montmorency,1803年-1882年),右侧是“B”(Armand-Marie-Antoine de Biencourt,1802年-1862年 ),向这两位城堡曾经的女主人致敬。城堡分为3层:1层:大厅、普赛克房、衣橱、文艺复兴厅、前厅、国王厅。2层:比安古沙龙、台球室、附属小房间、厨房、餐厅、走廊、图书沙龙。3层:顶楼。楼梯1层楼梯顶部是一个个方形的藻井,中间的格子是空的,以悬垂式拱顶石分隔,借鉴了舍农索城堡中凯瑟琳·布里松内的设计。2层楼梯的藻井内每一格都有国王或王后的胸像。不同造型的悬垂式拱顶石雕塑装饰。3层楼梯顶部的藻井则是花卉。2楼平台顶部分隔成3个等腰三角形,中央是凸起的家族首字母“B”,周围有水果花环包围,还有缎带装饰。3楼平台顶部则是等腰三角形,中心为花卉装饰。顶层平台上有一对石狮字。顶部藻井也有对应的狮子装饰。从楼梯看翼楼。大厅吉斯·贝特洛(Gilles Berthelot)与妻子菲利普·莱斯巴希(Philippe Lesbahy)入主阿泽勒丽多城堡时,经常在这个大厅中举办派对、舞会,宴请各界名流。大厅里的布置力求还原当时举办晚宴的盛况。墙上挂着巨幅羊毛织毯,描绘狩猎与宴会场景,这些精美的织毯不仅起到保暖和装饰作用,也是当时流行的炫富“奢侈品”,王公贵族热衷于向知名厂商订制织毯,这种习俗一直沿用至今,只是订制的不再是是挂毯,成了豪车、名包、服装等。火炉上有木板装饰,画着弗朗索瓦一世的火蝾螈。整个大厅充满文艺复兴气息。普赛克房这个典型的文艺复兴风格卧室与大厅相邻,木雕四柱大床配上红色天鹅绒寝具,床位搁着一只精雕细琢的木箱,还有配套的木桌椅。房间中央放着一个身着蓝色华服的旋转人偶。墙上的4幅17世纪挂毯讲述普赛克的故事(据说这套挂毯一共17幅,最初由一位意大利富商专门去布鲁塞尔订制的),这是文艺复兴时期非常受欢迎的爱情故事题材,不少女性都喜欢将自己的寝室里放置普赛克相关物品,或许是期望这样做能得到爱神丘比特的眷顾,能保佑自己遇上如意郎君或是获得“真爱”吧。人偶正对的这幅挂毯描绘的是普赛克按耐不住好奇心,加上姐姐们的诱劝,趁着丘比特熟睡之际,点灯第一次见识到爱人英俊的容貌。沉醉在丘比特的盛世容颜中,普赛克不小心滴了一滴热油惊醒了丘比特,愤怒的丘比特立即逃离并抛弃了她。后来普赛克历经艰辛才求得丘比特的原谅,两人和好。衣橱这个小房间紧邻普赛克房,以前是卧室的附属,用来收藏衣服。现在展出一些精巧玲珑的装饰品。文艺复兴厅中间是一张非常华丽的文艺复兴风格雕花四柱木床,床上配有考究的寝具,绛紫色的天鹅绒床幔既保暖又典雅,绛紫色的丝绸床单上以金丝银线绣着繁复华丽的图案,蓝色红色的天鹅绒枕头既柔软又舒适,边上还有金色镶边和穗子装饰,美轮美奂,雍容华贵。文艺复兴厅的墙面非常独特,以编织的芦苇来装饰,既美观又保暖,当时的人们认为芦苇具有净化空气,驱走坏心情的作用。这幅16世纪的女子肖像版画由Primaticcio创作。精美的木雕柜子上挂着一幅肖像画,似乎是凯瑟琳·美第奇,抱着一只黄白色的小狗。窗边的这幅画描绘的是特洛伊战争中的一幕:安德洛玛克(Andromache)得知赫克托尔(Hector)死讯后昏倒,作者是Cornelis van Haarlem。窗边的梳妆台上放着精巧的螺钿妆奁,红丝绒花卉滚边织锦四脚软椅增添了几分妩媚动人。前厅紧邻国王厅,红色天鹅绒描金印花墙饰使整个前厅看上去金碧辉煌,墙上挂着数位法国国王的肖像画,宾客在这里等待主人的召见。亨利二世与亨利三世。弗朗索瓦一世。路易十四。倒映在镜中的路易十四。国王厅1619年路易十三曾在这个房间里住过几天。房间中央是一张天蓝色天鹅绒刺绣大床,床顶四角还有同色的织锦装饰,营造出蓬松卷曲的羽毛效果,看上去与皇家鸢尾很相似。黑梨木柜子上镶嵌着象牙浮雕画,描绘“三十年战争”中的部分事迹。人物雕像栩栩如生的木柜。这个柜子有12个抽屉,每个抽屉都装饰着精致的金属装饰。墙上挂着3幅精美的17世纪羊毛挂毯,两幅题材来自小说《勒诺和阿尔米德》,另外一幅题材来自著名意大利文艺复兴诗歌《耶路撒冷的解放》(Jerusalem Delivered)。挂毯前方有一只精巧的现代艺术装置,属于临时展览,作者为Poet.sO和Peter Keene,旨在以现代科技工艺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感。音乐盒中部的迷你魔幻舞台。左右两侧有国王和王后的小像。比安古沙龙这个富丽堂皇的沙龙属于查理·德·比安古(Charles de Biencourt),以19世纪枫丹白露风格装饰,向客人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与雄厚财力。(嗯,就是赤裸裸地炫富,即使满屋子都是国王的纹章、肖像画来表忠心,也难逃“贪污”的罪名,所以古有云,富贵不能淫。)地上铺着华美的羊毛地毯,各色考究的沙发、安乐椅、扶手椅营造出轻快活泼的气氛,名贵木材制作的茶几、小桌分散在四周,大理石火炉上雕刻着火蝾螈装饰,周围挂着国王、王后以及达官贵人的肖像画。满墙的肖像画,画框也是精心挑选过的。这两位是城堡的第一代主人吉尔·贝特洛(Gilles Berthelot)与菲利普·莱斯巴希(Philippe Lesbahy)。枫丹白露画派的作品《沐浴的贵妇》,是弗朗索瓦一世的御用肖像画师弗朗索瓦·克鲁埃(Francois Clouet,约1516年-1572年)的名作副本,画中人物为黛安∙德∙普瓦捷,原作收藏于华盛顿国家画廊中。让·克鲁埃(Jean Clouet)1498年-1515年他为路易十二服务,在1523年被弗朗索瓦一世称为“国王最亲密”的画家(后来这个头衔属于达·芬奇),是枫丹白露派画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为《弗朗索瓦一世肖像》、《查理七世肖像》等,其儿子为弗朗索瓦·克鲁埃。华丽炫目的茶几。奢华精美的柜子。桌上还有来自东方的瓷器。描绘当时国王(可能是亨利三世)出巡的盛况。桌球室19世纪时桌球室与比安古厅属于同一个空间,没有被隔开,这个房间也是花费重金打造,聘请当时的能工巧匠来设计布置,务求美轮美奂,独一无二。桌球也是一项“贵族运动”,14世纪就开始在欧洲贵族中流行,19世纪时更是风靡一时。大理石壁炉上密布石雕装饰,顶部是比安古家族纹章,窗边有一尊亨利四世大理石铜镀金胸像。织锦窗帘配上流苏束带。附属小房间这里以前是存储衣物或曾是仆人准备呈上食物的小房间。厨房与附属小房间相连,16世纪和19世纪时曾改造过,目前的样子时还原比安古时代。壁炉上装饰着贝特洛家族纹章。餐厅长餐台是按照19世纪风格来布置的,精美的瓷器由比安古侯爵向巴黎的弗耶(Feuillet)制造厂订制,玲珑的特里亚农风格玻璃器皿出自圣路易玻璃坊(Saint-Louis),华贵的螺纹贝壳装饰餐具带有明显的路易十五时期风格,由皇家御用的奥迪欧工坊(Maison Odiot)制作,盛放餐点的部分瓷盘则是中国的外销瓷。走廊16世纪时城堡增添了半圆形的优雅侧翼,使得原本狭窄的过道被拓宽成面朝主庭院的走廊,以连接西翼与花园。顶部如同藤蔓交缠的拱顶为典型的文艺复兴时期风格,这个设计貌似是向第一任主人贝特洛致敬。图书沙龙1854年图书沙龙重新装饰布置,增添了游戏桌、乐器盒、椅子、沙发、小桌、茶几、书柜等,营造出一个轻松欢乐的休息室,能让主人和客人在这里谈天说地、休闲娱乐。典雅考究的座钟。屋顶在这里可以看到城堡的砌琢石墙面以及原始的橡木交叉支撑结构,古老的橡木是弗朗索瓦一世时期(1517年左右)从希农森林中砍伐的。古老的屋顶也面临着漏水的威胁,在修葺屋顶时人们意外地发现了铅屋脊居然还有彩绘装饰。城堡屋顶上的金属装饰历史可追溯至16-19世纪。阿泽勒丽多城堡就参观完了,没有去花园,马不停蹄赶去下一站的“睡美人城堡”。*于塞城堡*Château d'Ussé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Uss%C3%A9官网 http://www.chateaudusse.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免费英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于塞城堡大事记约1000年 格尔杜因一世(Gelduin I)在山坡上建立一座堡垒,以抵御当时都兰混战中的敌人。15世纪 让五世·德·布伊尔(Jean V de Bueil)将中世纪堡垒改造为城堡,后来还增加了护城河与吊桥。16世纪 查尔斯·德埃斯皮奈(Charles D’Espinay)与卢克·德·庞(Lucrèce de Pons)进一步装饰城堡主楼,并启动右翼的一期工程以及附属小礼拜堂的建造。17世纪 于塞城堡内增建了一座漂亮的亭子作为新婚贺礼。(Maréchal de Vauban的女儿与 Valentinay侯爵的儿子。)沃邦侯爵(Vauban)命人搭建露台,修建美丽的法式花园。19世纪 于塞城堡内部进一步装饰布置,增添新哥特风格画廊,并在城堡内的东侧打造一个精美的“荣耀角”(Cour d’Honneur)。查多布兰德(Chateaubriand)下令种植黎巴嫩香柏树。最后于塞城堡属于布拉卡斯公爵(Blacas),直到现在。先经过小礼拜堂,再到城堡。中世纪厚重的结构融合文艺复兴优雅的装饰,仿佛走进去就能置身童话世界般,给人的第一印象很不错。近看于塞城堡,依然很美,优雅恬静,“睡美人城堡”闻名不如见面。城堡位于花园上方,在城堡的平台上将花园与周围的美景尽收眼底。法式花圃遵循传统修剪得整整齐齐,强迫症般的几何对称之美。城堡边上有一道小河,上面横跨古老的石拱桥通往远方开阔平坦的原野,整个画面有种慵懒宁静的味道,这也是法式乡村的魅力吧。草药园的这边似乎要举办婚礼派对,除了零星游客参观,还有几位工作人员忙碌地布置着场地。另一边则好像是同胞要拍电影/MV什么的,包了场,也是埋头苦干。花园那边的小镇,尖顶的似乎是教堂。我和母上先参观城堡,最后看花园。于塞城堡主庭院。城堡入口,优雅的拱门周围种着蔷薇。粉色的蔷薇清雅妍丽,似乎暗示着城堡里沉睡的公主也是位粉雕玉琢的美人,正等待着“true love kiss”将其唤醒。门厅一进门,一位法国绅士人偶就站在木螺旋楼梯口。沃邦沙龙这个沙龙被重新布置装饰,用来接待前来城堡探望自己新婚女儿的沃邦侯爵,墙上挂着精美的16世纪布鲁塞尔挂毯,两个锦衣人偶簇拥着华美精致的17世纪柜子。这只柜子来自弗洛伦萨,乌木上镶嵌着大理石与宝石,美轮美奂,它拥数个抽屉,还有隐秘的暗格,深得主人的喜爱。几个人偶还原当时人们在沙龙里喝茶聊天的场景。忽然发现一只正在梳洗的猫主子,安安稳稳地坐在红丝绒镀金雕花扶手椅上舔毛。拍了好几张这只可爱的小胖子,工作人员以为它打扰到游客参观了,就打断了它的梳洗。猫咪倒是很淡定地起身,迈着优雅的猫步往螺旋梯那边走去。不紧不慢地上了楼。好希望能摸摸它呢~警卫室充满东方风情的警卫室其实才是进入城堡的第一个房间,屋顶上的彩绘让人以为是镶嵌着珍贵的彩色大理石。墙上展示着皇家封爵的证书,上面有家族纹章以及一众侯爵的名字。房间里的展示柜展出各种武器、勋章、瓷器、装饰品等。佩剑和银餐具。项链、怀表与勋章。墙上还有一些肖像画。凹室里收藏着3幅中式彩漆画,一幅是孔雀,一幅是公鸡,还有一幅是仙鹤。中央走廊走廊挂着精美的17世纪挂毯,还有一座路易十四胸像。描绘着农耕场景,原图由Téniers绘制。忽然转角遇到爱,灰色的小可爱迈着轻快的步子朝我走来。在城堡里遇见公主/王子应该就是这种心动的感觉了~对我很好奇,又有点警惕的样子。老神在在地坐下来,让我撸了一会儿,微胖才是最完美的身材,小肚子手感特别好。要不是背着好几个相机,一定来个公主抱。金库这个一看就知道历史久远的小房间正是城堡的金库,简朴的放着一只木箱,挂着17世纪挂毯,充满神秘感。还有小小的壁炉,旁边是通往上层的楼梯。金库的另一边通往有千年历史的地窖。大楼梯这座华美尊贵的黑色锻铁扶手白色大理石楼梯通往2层的卧室。楼梯底部的拱顶走廊装饰着鹿角,是以前狩猎的战利品。光影之间有种神秘的美感。楼梯底部还有一座17世纪的粉绿色轿子。餐厅位于2层,壁炉上方是路易十五的肖像画,餐厅保留着那个时期的风格,直到现在城堡主人仍在使用这个房间。前厅位于3层,这里是通往国王寝室的必由之路,也是拜谒国王的等候厅。精美的路易十五风格家具,配上委罗内塞的名作“卡娜的婚礼”复制品(真品在卢浮宫),整个房间洋溢着欢快明媚的气息。国王的寝室红底描金为主色,尽显奢华,墙上挂着国王的肖像画。前半部分是小型会客厅,有各式扶手椅和沙发,身穿华服的人偶再现当年热闹非凡的景象,后半部分是奢华精美的床。路易十四与埃塞尔比亚国王Haile Selassie曾在这里歇息过。阁楼中探寻睡美人城堡的主要房间已经参观完毕,按照指示爬上阁楼,每个小房间精心布置了《睡美人》中的主要场景。小公主诞生,得到三位仙女的祝福。没被邀请的玛琳菲森很不高兴,来到皇宫里砸场子。玛琳菲森在施咒。被国王下令封存的纺锤车。16岁生日时还是难逃一劫。被扎破手指后立刻陷入沉睡,最后由王子吻醒了。关于童话《睡美人》(La Belle au bois dormant)故事夏尔·佩罗(Charles Perrault)的版本流传最广,它改编自吉姆巴地斯达·巴西耳收录于其《五日谈》中的故事《太阳、月亮和塔利娅》。《太阳、月亮和塔利娅》中是女主角名为塔利娅(Talia,两个孩子分别叫太阳和月亮)。(塔利娅的沉睡不是因为诅咒,而是预言;苏醒过来不是因为王子的亲吻,而是王子强暴了她,使她生了两个孩子,之后其中一个孩子找不到乳头而吮吸了她的手指,将亚麻吸走,塔莉娅苏醒;仇视她的是国王的妻子。)佩罗和格林兄弟的版本则只是简单地把她称作“公主”,佩罗给公主的女儿取名“奥萝儿”(法语中“Aurore”意为“晨曦”)。柴可夫斯基在芭蕾舞剧中则将自己母亲的名字赋予了公主,爱罗拉(Aurora),而后来迪士尼动画和电影中的《睡美人》女主角沿用此名。2014年迪士尼电影《沉睡魔咒》由安吉丽娜·朱莉主演,玛琳菲森让我非常惊艳,2019年《沉睡魔咒2》满怀期待,尤其是女王之间的对决,可惜狗尾续貂,剧情太狗血,唯有玛琳菲森撑起大局……儿童房阁楼中有一间儿童房。屋顶这里可以近距离看到屋顶的木架结构。马厩展出以前马车相关的设备,城堡主人的古董车也可以在这里看到。小礼拜堂小礼拜堂全名为于塞圣母礼拜堂,供奉的是圣安妮,她是圣母玛利亚的母亲,这座文艺复兴风格的礼拜堂小巧别致。礼拜堂也有火焰柱和滴水兽装饰。拱门上装饰着十二门徒,每一位门徒都有独特的印记:彼得的钥匙、约翰的圣杯、安德鲁的十字架、托马斯的三角座等,耶稣像则位于正中央。还有隐晦的“死亡”装饰。彩瓷圣母像。入口处圣水池一侧有关于城堡的简介。简朴的主祭坛,彩玻璃非常精美,讲述圣家庭的故事。礼拜堂的入口非常精美。精致的唱诗班席位,上面的雕刻由Jean Goujon设计。花园这幅图片来自城堡官网,可以清楚看到花园分为两层(两个斜坡),底层是草药园和菜园,上层是法式花圃与圆形喷水池。花园的设计师正是大名鼎鼎的安德烈·勒·诺特(André Le Nôtre,1613年3月12日-1700年9月15日),他的成名之作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凡尔赛宫,因地制宜为于塞城堡设计了长方形的法式花园。虽然天空阴了下来,但有鲜花的衬托城堡不显得阴森。1664年女主人为花园增建了橘园,繁花如绶带一样勾勒出优美的图案,中央是圆形的喷水池。工作人员已经基本把场地布置好了,速度飞快,效率很高。古老的石雕,正对着石拱桥。出口两侧栽种着白蔷薇。门口有位西装革履的老绅士负责清场,招呼同胞摄制组入内拍摄(后来上网查过,貌似是电视剧《一千零一夜》,不知道对不对,我也没见到演员,都是工作人员。)桥的另一边停着摄制组的车,我也没有走过去,本想在桥上拍城堡,还是算了,不打扰人家工作。桥上也种着和城堡出口一样的白蔷薇。从侧面看拱桥,桥墩上有三角形的泄洪洞。于塞城堡算是参观完了,一天看4座城堡有点累,前往酒店休息。*青蛙王子酒店*Chambres d'Hôtes Le Prince Grenouille推荐这家超级棒的民宿~17世纪的城堡+3公顷花园+室外泳池+可爱的宠物(3匹马、1只大狗狗、1只橘猫)房间很大很舒适,还有老板亲自准备丰盛的早餐!Booking订房链接:https://www.booking.com/hotel/fr/au-prince-grenouille.html?aid=813495&label=1285578&group_adults=2&ss= 远远看到民宿非常漂亮,这座17世纪的城堡由房东继承,他是位儒雅的绅士,英语非常流利,沟通毫无障碍,他的妻子似乎以前是儿科医生,现在由她负责管理财务。维护城堡需要花费很多钱,开发成为民宿是一个超级赞的决定,既能带来收入,也能和更多不同的人交流,诺大的房子只有夫妻二人会很寂寞。我们一到,房东夫妇还带着2个毛孩子出来迎接,大狗狗和橘猫都是领养的,这点让我特别感动,领养代替购买!大狗狗是爱尔兰猎狼犬,身型巨大还黑黢黢,毛发浓密且粗厚,看上去有点吓人,生性活泼好动喜欢飞扑,却不太会掌控力道。房东领养了它,还给它一个温暖的家。这位2岁的大个儿在城堡里成了小王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奔跑玩耍,带着心爱的吱吱球和不同的房客玩,脸上也总是露出单纯的笑容。橘猫也是领养的,不是什么名贵的品种,就是普通的家猫,丝毫不怕人,大方接受各种抚摸拍照,经常领着保镖/跟班/小弟(大狗)去巡视领地。(母上简直高兴坏了,拍了好多照片,左拥右抱,猫狗双全,完全不愿走了,我和耿导出去觅食顺便打包回来给她。)房东领着我们到房间,又是一番惊喜。古色古香,还有不少青蛙装饰品,看来房东很喜欢青蛙呢。我们的房间分两层,底层是1张大床,顶层是4张单人床。房间外是超大的卫生间。安顿好,我和耿导出门觅食。晚霞下的花园宁静美丽。车开出去看到了跑马场,忍不住停下来,下车看看。房东有3匹马,白马和2匹花毛的果下马/矮脚马,房客可以来这里骑马哟。白马一看有人来了,热情地小跑过来。卖起萌来,发现我俩没吃的,立刻现实地走了。你们两个骗子,我吃草算了,别想看老子的盛世美颜,哼!第九天房东亲自准备了美味丰盛的早餐,这辈子第一次有人专门为我弄了那么大一桌子菜,太感动了。(我爸妈都是厨房杀手,从小到大靠冷冻食品/外卖养活,母上煎鱼就没有不糊的,除非煎给猫吃;老爸能把西兰花煮成椰菜花,叶绿素都煮没了……)餐厅非常华丽。都是货真价实的古董呢!简单的牛角包、蛋糕、酸奶、水果、煎蛋全都是房东自己做的!还有咖啡、热可可、牛奶、橙汁、茶任君选择。还有果酱,都是房东自己做的,配上面包非常好吃,很有家的味道。吃完早餐和房东一家大小告别,前往下一站。*希农皇家要塞*Forteresse Royale de Chinon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Chinon官网 http://www.forteressechinon.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免费英文简介(彩色分页小本,内容丰富)、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希农皇家要塞大事记10世纪 布卢瓦伯爵西尔巴德一世(Theobald I)筑造希农要塞。1044年 安茹伯爵若弗鲁瓦·马特尔(Geoffrey Martel)占领都兰,拿下希农皇家要塞,将布卢瓦伯爵赶走。1068年 若弗鲁瓦的外甥富尔克四世(Foulques IV,也被称为“Le Réchin”,即“杠精”,1043年-1109年)谋篡哥哥的爵位,并将他囚禁了近30年。1096年 教皇乌尔班二世(Urban II)前往图尔的途中曾路过希农皇家要塞。1087年-1105年 富尔克四世不断扩建加固希农皇家要塞。1109年 富尔克四世去世,他的孙子若弗鲁瓦五世(Geoffrey V)继任安茹伯爵,后传给其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金雀花王朝、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Henri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1152年 亨利二世迎娶埃莉诺(Eleanor,13年婚姻中,二人共有8个孩子,其中5个是男孩),获得刚从法国分离出来的阿基坦地区。1154年 亨利二世成为英格兰国王(金雀花王朝诞生),在希农皇家要塞大兴土木,筑造圣乔治堡垒。1170年 希农皇家要塞成为都兰的军事基地。1189年 亨利二世在希农皇家要塞逝世。1191年 英格兰的狮心王里查一世(Richard I/Richard Cœur de Lion,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与法王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交战,最后由腓力二世获胜。1199年 里查一世逝世,由其弟弟约翰·金雀花(即约翰一世,John I Plantagenet,“Lackland”,“无地王”,1166年12月24日-1216年10月19日)继位。1205年 腓力二世围攻并夺取希农王家要塞,随后为要塞修建了多个圆柱形塔楼。1308年 圣殿骑士团第23任团长Jacques de Molay(雅克·德·莫莱)拒绝王腓力四世(Philippe IV,“美男子”,1268年-1314年)的招安而被逮捕,连同其他几位高阶骑士被关押在希农王家要塞,随后被带往巴黎被施以火刑。同年,腓力四世也死了。1429年 圣女贞德与查理七世在希农王家要塞见面。17世纪 法国国王把希农王家要塞赠予红衣主教黎塞留。希农王家要塞逐渐走向衰败。1857年 希农皇家要塞展开第一次修复工程。2003年 希农王家要塞得到大规模的修复。2010年 希农皇家要塞重生。图片来自官网,可以初步了解要塞的结构。远远望到山上规模宏大的希农皇家要塞。要塞在阳光下显得壮丽非凡。希农要塞旁边有一座美丽的酒庄。要塞下方现在还养着羊,悠哉地吃着草。从平台俯瞰希农小镇,在阳光灿烂中一片宁静祥和,维埃纳河(Vienne)静静流淌,见证着这里兴衰荣辱。站在观景台上俯瞰希农小镇。登上平台,走过石桥,到达要塞入口,今天风和日丽,蓝天衬托下拍什么都好看。要塞历经数百年的风吹雨打,历尽沧桑。钟楼入口处的高耸的建筑是钟楼,这个区域在12世纪以前一直是中部城堡的入口。腓力二世时期(13世纪早期)要塞被加高,并增加防御性的吊闸与吊桥。14世纪晚期,入口处的建筑进一步加高,形成高耸的塔楼,1399年在顶部安置了一口名为Mary-Javelle的大钟。钟楼尖顶拱门入口,石桥另一边的现代建筑是售票处/纪念品商店/服务区。皇家四分院12世纪晚期时皇家四分院拥有一个大厅作为审判场所。13世纪在四分院西侧增加了一个小附属建筑。1370左右,安茹伯爵路易一世在8世纪的遗迹上建造皇家四分院,进一步扩建审判大厅。查理七世时期,皇家四分院由3个翼楼围着庭院构成,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布局。14世纪,以前位于东侧的审判大厅变成了荣誉大厅,位于北侧的一座修道院变成了网球场。1429年贞德在这里拜见查理七世。15世纪为了让国王与女眷们住得舒服,内部房间进行了大改造,前厅、卧室、浴室、衣橱、餐厅等陆续出现。目前四分院里没有太多东西看,主要是通过影音资料与一些武器、版画讲述希农皇家要塞的历史,和相关人物的生平事迹。波西塔这座圆柱形塔楼建于13世纪末或14世纪初,以16世纪希农皇家要塞的统治者“Boissy”来命名。吊桥是15世纪时候增建的,以连接塔楼与皇家四分院。首层是警卫室,墙上有箭孔,卫兵在这里可以清楚地看到下方峡谷与库雷德护城河的情况。内部阶梯联通二层与顶层平台,平台还有巡逻道通往库雷德塔楼(Coudray)。库雷德塔经过9个月的攻坚战,腓力二世终于在1205年拿下希农要塞,这座巨大的圆形塔楼是战争中要塞里幸存的3座塔楼之一,之所以被称为“库雷德”是它旁边的这棵老榛子树,中世纪时法语中的榛子称为“coudres”,后来演变成“Coudray”。1308年,圣殿骑士团的最后一任团长雅克·德·莫雷(Jacques de Molay)正是被关押在这里,不久被移送巴黎,以异端罪名施以火刑。*圣殿骑士团(Ordre du Temple)全称为基督和所罗门圣殿的贫苦骑士团,拉丁语:Pauperes commilitones Christi Templique Solomonici。是法国中世纪时期天主教军事组织,特征是白袍红十字。1119年 由雨果·德·帕英(Hugues de Payens)在耶路撒冷圣殿山的阿克萨清真寺创建,最初骑士团成员只有9人。1129年 圣殿骑士团得到罗马教廷认可支持,迅速崛起,势力不断壮大。1307年 骑士团团长和主要成员在法国被捕入狱,经过审讯后最终判处为异端,以火刑处决。1312年 教皇克雷芒五世(Clement V)在腓力四世迫使下宣告圣殿骑士团解散。磨坊塔这个圆柱形的小塔楼建于12世纪末期,也就是金雀花王朝时期,拥有教堂中常见的分段式拱形天花板。墙面上有三个箭孔,方便瞭望与守卫。以前塔楼顶部有一座风车,因此得名“磨坊塔”。阿根顿塔1477年,路易十一将要塞交给阿根顿领主菲利·德·康普尼斯(Philippe de Commynes),这座塔楼位于要塞的西北角,后来还增添了墙垛,5米宽的墙体厚实坚固足可抵御当时的新武器——火药。17世纪也被改造成监狱。这张图片最远的塔楼就是阿根顿塔,站在平台上视野很不错。犬舍塔这座塔楼建于腓力二世时期,拥有马蹄形的瞭望孔,15世纪时旁边是国王的猎犬舍,因此得名“犬舍塔”。希农皇家要塞算是参观完了,驱车前往下一站。*希农*Chinon今天天气非常好,蓝天白云,忍不住跑去河边拍照。维埃纳河(Vienne)全长350公里(217英里),源自米勒瓦什(Millevaches)高原,向西北流入上维埃纳省,然後流经利摩日(Limoges);转向北流,经过沙泰勒罗(Chatellerault)后与克勒兹(Creuse)河相汇,折向西,经过希农汇入罗亚尔河。映着天空,河水染上一片幽邃的蔚蓝。从维埃纳河对岸看希农皇家要塞。盘踞制高点的要塞。石拱桥横跨维埃纳。不远处遛狗的居民。留下一张全景图。*丰特莱皇家修道院*Fontevraud L'Abbaye Royale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Fontevraud-l%27Abbaye官网 http://www.fontevraud.fr/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免费英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丰特莱修道院大事记1101年 罗伯特·德·阿尔布里塞尔(Robert d'Arbrissel)建立修道院,将这里作为“理想之城”。1189年 金雀花王朝的亨利二世(Henry II)、阿基坦的埃莉诺(Eleanor)、狮心王里查(Richard I)、伊莎贝尔·昂古莱姆(Isabelled‘Angoulême)安葬于此而成为皇家修道院。随后长达7个世纪,36位大贵族甚至是有皇室血统的院长负责经营修道院。1792年 大革命时期丰特莱皇家修道院的最后一任女院长加布里埃·德·罗切楚特(Gabrielle de Rochechouart,她是路易十四亲自指派的)被驱逐。1804年 拿破仑下令将丰特莱皇家修道院改为监狱,关押了约2000名囚犯。1963年 监狱关闭,皇家修道院展开修复工作。1975年 丰特莱皇家修道院向公众开放。丰特莱皇家修道院的重要人物1、罗伯特·德·阿尔布里塞尔这位11世纪的虔诚信徒,一生恪守清规戒律,为了信仰而奉献,是修道院的第一任院长,他希望修道院成为一个远离世俗的“理想之城”,这里的人们过着与世隔绝,清贫禁欲的生活。2、阿基坦的埃莉诺埃莉诺原是法国丰特莱的女王,与亨利二世结婚后成为英国王后,在丈夫死后成为女王,后半生都在修道院里,一边处理政务一边修行,直到1204年仙逝,享年80多岁。3、加布里埃·德·罗切楚特这位貌美如花的女贵族曾被路易十四称赞为“修道院的明珠”,她受过高等教育,修道院在她管理下逐渐对外开放,并接受精神病人来此治疗。4、让·热内这位“囚徒诗人”并没有被关押在丰特莱监狱里,他最著名的作品《玫瑰奇迹》中关于监狱的描写取材于此。丰特莱皇家修道院旁边的市政厅。从这里进入皇家修道院参观。丰特莱皇家修道院是欧洲最大的修道院之一,也是安茹王朝(金雀花王朝)的王室墓地。教堂融合安茹与波托地区建筑风格的教堂,厚实的灰白砖墙配上高耸的深灰尖塔,简洁肃穆。罗伯特·德·阿尔布里塞尔(Robert d'Arbrissel)出生于雷恩附近,最初是教士与神学家,后来成为传教士,1099年他与信众来到丰特莱,决定建造一座修道院,修士与修女在这里修行,过着简朴规律的生活。修道院以连廊与其他附属建筑相通,构成一个方正的整体。起初修道院分为4个部分:大穆蒂埃修院(修女使用)、圣马德莱娜修院(赎罪忏悔的女性使用)、圣拉孔尔隐修院(麻风患者使用)、圣让修院(修士、神甫、俗间神甫使用)。由一位血统高贵的女性(大贵族或是王室成员)担任修道院院长,负责管理各种事务,并支配修道院的财产。庭院里的雕像,具体写的什么不太清楚。站在入口处仰望教堂正立面。罗马风格的层叠式圆拱入口,柱头上有精美的石雕装饰。进入教堂内部,圆拱罗马式结构让整个空间显得宽阔明亮,灰白色的砖石营造出圣洁庄严之感。大小不一的圆拱错落有致,顶部装饰着彩玻璃,或许当初设计建造时也有参考摩尔风格吧,当我置身在这座教堂中不自主地想起西班牙科尔多瓦清真寺。半圆形后殿的穹顶曾遭到破坏,现在看到的是精心修复后的样子。后殿有3个半圆形的耳堂,每个耳堂各有一个朝向东方的礼拜堂。精美的文艺复兴风格大理石隔屏应该是后期增加的。手捧圣经的是阿基坦的埃莉诺,与她并肩的是丈夫亨利二世。双手交握的是伊莎贝尔·昂古莱姆,她是“失地王”约翰的第二任王后,也就是狮心王里查一世的儿媳,据说她是那个时期倾国倾城的绝世美人。旁边则是狮心王里查一世。四位金雀花王朝的重要国王与王后安葬于此,修道院荣升“皇家”级别,受到王室支持与照拂,名气声望大涨。教堂周围还展出一些文物,介绍金雀花王朝的相关历史。大穆提埃回廊(Le cloître du Grand-Moûtier)修道院生活以回廊为中心:北面是教堂;东面是圣器室和教务会议厅;南面是膳厅;西面是公共活动场所。长廊一道道优美的肋拱配上地上黑白双色马赛克地砖,整个空间显得悠长宽阔,视觉延伸感非常强烈。交错的肋拱有精美的垂拱石装饰,总共约有100枚,每一个都是独一无二的。回廊里有一座精美的纪念碑,可惜没找到具体的介绍资料。教务会议厅所有教务会议和各种仪式都在此举行,16世纪得到重建,1563年左右增添了耶稣故事壁画。隐修期间,院墙的壁画会被遮蔽起来。从精美的雕塑拱门进去,欣赏精美的壁画。这里的壁画主要描绘耶稣的故事。壁画中的修女正是加布里埃·德·罗切楚特,的确是貌美如花。可是作为修道院院长,将自己的画像不协调地加入壁画中,想要流芳百世不惜破坏文物,这种陋习真的得改……发现这里有一部分地砖比较特殊,有纹章,其他的地砖都没有。庭院方方正正的院子,有点四合院的感觉。长长的阶梯通往二层。阁楼中展出的装置艺术,空旷的。某个小展厅里展出一些与修道院建筑相关的资料,具体在哪里我也记不清楚了,转来转去有点晕。丰特莱皇家修道院模型,应该是鼎盛时期的模样。一幅老照片,具体年代不记得了,与模型看上去是一致的。展示板中的古老建筑草图。从小展览厅出来,顺着花园走,去看厨房。这个区域是不对外开放的,似乎是酒店客房,只有房客才能进去。丰特莱皇家修道院提供住宿,详情请在官网中了解。花园阶梯式花圃种着各种草药蔬菜,还有一些观赏花草。附近的房子以前是修道院人员的宿舍。酒窖,位于厨房对面,一整墙的红色爬山虎非常漂亮。厨房这个古怪的建筑从进门那一刻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拉着母上围着它拍了好一阵子。刚开始我以为它是个磨坊,或者是某个特殊的礼拜堂。整个建筑呈拜占庭式的八角楼,正面是经典的波托地区风格,以当地著名的查伦特(Charente)石头建造。一个个如箭矢般的烟囱在蓝天下显得俏皮可爱,屋顶上如同鱼鳞般的瓦片更是让人好奇这个房子到底是什么来头。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众多历史学家们探讨争论的焦点,后来研究出来,这个古怪的建筑其实是厨房,正确来说是“熏房”才对,就是专门制作熏鲑鱼的地方。那就可以解释为什么要那么多烟囱,不是为了好看,而是真的需要,古时候可没有抽油烟机,全靠烟囱。鱼鳞般的瓦片或许就是为了更好地散热、防水而打造的。以前物资匮乏,食材大部分是自给自足,所以菜园、草药园应运而生。丰特莱地区属于卢瓦尔河流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鲑鱼成了最理想的美味佳肴。趁着产卵季,鲑鱼奋不顾身逆流而上之时,将其捕获,制成熏鱼囤起来。拍完照赶紧启程去下一站。*布雷泽城堡*Château de Brézé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Br%C3%A9z%C3%A9官网 http://www.chateaudebreze.com/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布雷泽城堡大事记1063年 在圣弗洛伦修道院的记录中提及布雷泽城堡。1302年 杰弗里·布雷泽(Geoffrey of Brézé)的孙女凯瑟琳(Catherine)继承城堡。1318年 佩恩·德·梅勒(Pean de Maillé)与让·德·勒滕(Jean de l'Etang,凯瑟琳的女儿)联姻,成为布雷泽的领主,梅莱-布雷泽家族一直掌管这片领地近300年。1448年 吉尔·德·梅勒-布雷泽(Gilles de Maillé-Brézé)的挖掘壕沟工程启动,壕沟最深的地方有12米深。1560年至1580年 亚瑟·德·梅勒-布雷泽(Arthus de Maillé-Brézé)拆除了旧城堡,修建文艺复兴式的新城堡,就是现在所见的布雷泽城堡。同时他还修建了复杂的、具有防御作用的地下城堡,进一步加深了城堡的壕沟,最深达18米。1615年 路易十三将布雷泽册封为侯爵领地,乌尔班·德·梅勒-布雷泽(Urbain de Maillé-Brézé)侯爵迎娶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妹妹妮可·杜·普莱西斯(Nicole du Plessis)。1650年 路易二世(Louis II)与克莱尔·克莱芒斯·德·梅勒-布雷泽(Claire Clémence de Maillé-Brézé)联姻,布雷泽成为恭德家族的领地。1682年 路易二世与托马斯·德鲁(Thomas Dreux)结盟。1820年 亨利-埃弗拉德·德·德鲁-布雷泽(Henri-Evrard de Dreux-Brézé)与儿孙一同进一步扩建装饰布雷泽城堡。1939年-1945年 二战时期德军曾占领城堡。1959年 伯纳德·德·科尔伯特(Bernard de Colbert)与夏洛特·德·德鲁-布雷泽(Charlotte de Dreux-Brézé)结婚,布雷泽城堡成为科尔伯特家族财产。1998年 布雷泽城堡对外开放参观。2001年 地下城堡对外开放参观。2006年 巴黎著名匠人阿默里·德·康博拉斯(Amaury de Combolas)主持布雷泽城堡的修葺工程,以恢复19世纪时的荣光。城堡外是一片葡萄园,这个酒庄早在15世纪就已经声名远扬。圆柱形型的塔楼,城堡的附属建筑,具体用途不太清楚。来到布雷泽城堡前,刚好有一群鸽子飞过,可惜逆光。从另一边拍正好。三座主楼围成方正的内庭,一面留空,使得主楼可以看到花园与葡萄园。城堡建筑本身就很美,蓝天白云下更是优雅动人。光线刚好,忍不住在庭院里呆了一阵子,拍完城堡才按照指示入内参观。门厅房间保持着原样,以金红色为主调,墙上挂着狩猎场景挂毯,木桌配上精美华贵的织锦扶手椅,红色的三把椅子是繁复的抽象图案,蓝色的两把椅子则是水果与鲜花。古朴的壁炉上装饰着彩色大理石,顶部的彩绘是家族纹章,红天鹅绒四柱床安置在靠窗的角落。走廊明亮的走廊右侧正对着花园与葡萄园,左侧挂着画。走廊上的彩绘装饰非常精美,两扇木门上画着骑士,乍眼看上去以为是石雕,有点像布洛瓦皇家城堡入口处路易十一的雕像。这幅画是《大卫的忏悔》,与另一幅《以撒的牺牲》一头一尾相互呼应,只有这两幅是宗教画,其余画作都是肖像画。墙壁上绘有蛇与太阳的图案,蛇是德鲁家族的纹章,太阳是布雷泽家族的纹章。路易十六肖像。玛丽·安托瓦内特肖像。路易十七肖像。这悲情一家子,算是团聚了。德鲁-布雷泽侯爵肖像。优雅的圆桌配上四把精美的镂空木雕椅。墙上的画像是布雷泽家族中为国效力的族人画像。《以撒的牺牲》,圣经中以撒出生第八天,其父亚伯拉罕按照神谕,为儿子行了割礼。画中的以撒是个青少年,亚伯拉罕右手握着天使给的割礼刀。犹太割礼在《圣经 创世纪》中有描述,早期使用的是石刀而不是金属,对象是男性(切除部分包皮),与非洲割礼不同(对象是女性,非常残忍)。木门只有一扇,位于中央,两边画着铠甲骑士,他们手中的盾牌上分别是太阳与蛇纹章。小八卦~黛安·德·普瓦捷在成为亨利二世情妇之前曾是路易·德·布雷泽(Louis de Brézé)的妻子,他们有2个孩子。当时15岁年轻貌美的黛安嫁给了40岁的路易,后来路易将黛安献给了亨利二世……窗外的花园与葡萄园。楼梯螺旋楼梯采用了哥特式教堂风格装饰——滴水兽、怪兽、肋拱。小房间展出几幅素描,原作是梵蒂冈博物馆中的拉斐尔壁画。柜子上展示出的雕塑。后方有历任教皇的素描肖像。盥洗室黎塞留卧室这是布雷泽城堡中最华丽的房间。精美的彩绘壁炉,上面是红衣主教黎塞留的侧面像。锻铁雕花灯,古色古香。木雕四柱床,床栏上是布雷泽家族的纹章。床边的梳妆台。另一边放着一只木箱,前面展示着一件精致的刺绣圣袍。房间有个附属小房。彩绘木门。房间里以文艺复兴风格的彩绘木板装饰。天花富丽堂皇的藻井。地下城堡图片来自官网,布雷泽城堡地下工程非常雄伟,有众多隧道与贮藏室。布雷泽地下城堡是欧洲规模最大的,也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从城堡内部顺着螺旋石梯可以进入地堡。从壕沟往上看城堡,半截桥墩显得孤苦伶仃。从这里进入地堡参观。地堡内比较昏暗,每个房间基本是空着的,就没怎么拍。地堡的专属厨房,烤炉、木桌、木柜还有简单的厨具。这里应该是酒窖,巨大的酒桶非常壮观。地堡的雄伟很难用图片表达出来,唯有亲身来到,才能真切感受到那份震撼,当时的人们需要多少智慧和努力才能创造出这样惊人的奇迹?!马厩现在作为休息室,布置着万圣节装饰。新旧装饰物放在一起~布雷泽城堡算是参观完毕,下一站。*索米尔城堡*Château de Saumur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Saumur官网 http://www.chateau-saumur.com/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官方免费英文简介、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索米尔城堡大事记962年 在圣班尼迪修道院(建于950左右)附近建起一座防御要塞。1026年 安茹伯爵富尔克•纳勒(Foulques Nerra,987年-1040年)将修道院和要塞一起烧毁。1068年 安茹伯爵富尔克四世(Foulques IV,“Le Réchin”,1043年-1109年)在遗址上建造一座拥有支墩的长方形堡垒。1203年 腓力·奥古斯特(即腓力二世,Philippe II Auguste,1165年8月21日-1223年7月14日)扩建塔楼,四座圆柱形塔楼围绕着堡垒,以巡逻道相连。1230年 路易九世(Louis IX,“Saint Louis”,1214年4月25日-1270年8月25日)离开索米尔,从金雀花王朝手中夺回安茹,归来时建造了如今所见的索米尔城堡。1368年 安茹公爵路易一世(Louis I de Anjou,1339年7月23日-1384年9月20日,约翰二世之子)将索米尔城堡变成优美的皇宫。1480年 路易十一(Louis XI,1423年7月3日-1483年8月30日)继承索米尔城堡。1589年 索米尔成为新教徒的安身之地,腓力·杜普莱西斯-莫内(Philippe Duplessis-Mornay)加强了城堡戍卫塔与凸角堡,7年后还搬入城堡居住。1621年 成为天主教管理者的家,还充当起监狱。1808年-1814年 拿破仑(Napoléon Bonaparte,1769年8月15日-1821年5月5日)将索米尔城堡作为州立监狱。1815年-1889年 路易十八(Louis XVIII,Louis-Stanislas-Xavier,1755年11月17日-1824年9月16日)将索米尔城堡赐予国防部,作为武器弹药库。1912年 索米尔城堡左翼翻修后成为博物馆。2001年 西北翼坍塌,修复工程于2008年结束。葡萄园与索米尔城堡。站在停车场的平台上看索米尔城堡。母上大人表示走不动了,和耿导在车上等我,我自己扛着相机进去参观。木桥的另一边也有一座葡萄园。壮丽的索米尔城堡,在蓝天下更显得丰神俊逸。尖塔顶部的金鸢尾装饰非常耀眼。进入内庭,不知道哪个是入口,好在有工作人员指示。图片中左手边的小房子是复原后的附属建筑,墙上有个标志牌01,里面是水井和其附属的机械装置,从13世纪到19世纪,这口井从近33米的地方将地下水抽上来供应索米尔城堡的用水。荣誉楼梯是皇家楼梯的典范之一,最大的特点是每一层都有凉廊式的平台。楼梯布满上精美的石雕装饰:护栏是镂空的四叶草形;侧角有哥特式尖顶与蕾丝镂空装饰;上方有一行水果花卉浮雕装饰;护栏两侧分别还有石狮子守护。2006年考古学家发现楼梯可通往一个地下室。庭院里的空地原本是索米尔城堡的西翼,在12世纪坍塌了,再也没有被修复起来,它曾是连接厨房与水井的部分。索米尔城堡模型。从楼梯上去,第一个房间曾是城堡的审判堂,是安茹伯爵彰显权力与处理政务的地方,如今成了展厅。楼梯的二层,诺大的空间是安茹的路易一世套房,也是整个城堡中最奢华的房间(这样奢华铺张是向兄弟查理五世的卢浮宫学来的),曾安置着一排柜子,还有附属的前厅、小礼拜堂、盥洗室和画室。这里的天花高挑达8米,使得整个空间显得宽敞而明亮,巨大的格子窗带来良好的采光,还能欣赏到城堡外壮丽的风景。装饰华美的壁炉与精致的挂毯更是必不可少,每个房间的马赛克地砖都不一样,务求富丽堂皇。小礼拜堂连接着两座翼楼,勒内一世(René I,1409年1月16日-1480年7月10日,安茹的路易一世的孙子)在1454年为了纪念第二任妻子让娜·德·拉瓦(Jeanne de Laval)在这里专门安置了一尊由城堡奠基石雕刻的石像(我不确定是哪个)。这位浪漫的勒内一世在小说《钟情的爱心》中写到“美丽的城堡建造在翡翠石上,中间闪耀着钻石晶莹的光芒……大门是用钻石切割的玉髓和玛瑙镶嵌而成……“东翼楼是公爵夫人的套房,包括2间卧室和1间画室。与公爵夫人套房比邻的是勒内一世的卧室,保留着14世纪的装饰。再往前走可到达屋顶观景台,饱览索米尔城堡周围壮美的景色。(我没找到路而错过了……)自1912年以来,索尔城堡收藏着市立博物馆的藏品,1950年收到捐赠,成立马术博物馆。城堡内展出众多精美的挂毯、瓷器、宗教装饰物、家具等。我光顾着拍藏品,没留意哪个房间展出什么,就按展品类别展示。15世纪到17世纪挂毯。中世纪时期的彩绘木雕圣徒像。圣凯瑟琳木雕像,非常贴心地在后面加了一面镜子,方便参观者看到木雕背后的样子。那一头卷曲柔软的长发以高超的技艺展现出来。衣饰华丽的圣凯瑟琳。这里收藏的瓷器非常精美,是法国最优秀的瓷器展览之一,值得好好看看。索米尔城堡全景素描图。古老的地砖,圆形与菱形图案相间,中央都是金鸢尾标志。阳光洒在地砖上,犹如万花筒般。城堡内部算是参观完了,赶紧跑去花园观景台看看。以前优雅的花园已经不复存在,被改造成军事训练场的痕迹倒是随处可见。庭院一角,远处是幽蓝的卢瓦尔河与横跨其上的十二拱塞萨尔石桥(Pont de Cessart),城堡脚下的房子尖顶很醒目(不知道是教堂还是法院的屋顶,从地图上看更像是法院,回国翻不了墙没法用goggle map)。古老的巡逻道围绕着方正的庭院,顺着它走来到城墙边。小镇风景如画。另一座尖顶建筑是市政厅。塞萨尔拱桥连接索米尔与奥法小岛( Île de Offard),万里晴空,卢瓦尔河也变成了让人着迷的蓝。以前读初中的时候总不明白为什么是“蓝色”的多瑙河,又不是海,也不是一直是蓝色的,难道是深度或是密度引起的?后来才明白其实是个光学现象,由于河水对白光的选择吸收和散射,使人眼所见的河水呈现蓝色。卢瓦尔河与索米尔小城,拍够了就绕去马术博物馆。展示许多马术相关器物,碰巧有专业人士在讲解,可惜说的是法语,没听懂……索米尔城堡不远处有索米尔国家马术学院(Le Cadre Noir Saumur),本打算去看看的,可惜时间不够,就没去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顺路去参观。索米尔城堡算是参观完毕,因为河边风光太美,赶紧拉着母上和耿导开车去对岸拍照。从塞萨尔桥上开过。索米尔城堡与不知名的尖顶建筑,有点逆光,拍出来没有对岸好看,可惜了。图中最右侧的华丽建筑是市政厅。从索米尔驱车前往昂热,直奔大教堂去,可是初到贵宝地就遇到封路,刚开始以为是火警,后来貌似是有人困在屋顶出不来,消防员出动云梯救援。快到教堂发现封路,需要重新绕过去,赶时间的我好急。要是今天来不及看教堂,明天就更没时间看了。*昂热圣莫里斯主教座堂*Cathédrale Saint-Maurice d'Angers维基百科 https://en.m.wikipedia.org/wiki/Cathédrale_Saint-Maurice_d%27Angers在维基百科上查到的官网http://catholique-angers.cef.fr/Cathedrale-Saint-Maurice-Notre-Dame试了几次,打不开……免费简介是法语……这资料找得特别艰辛,拜托了两个在国外的朋友帮我找……以下介绍主要参考维基百科与http://www.sacred-destinations.com/france/angers-cathedral。昂热圣莫里斯主教座堂大事记396年 高卢-罗马风格礼拜堂从供奉圣母玛利亚转为供奉圣莫里斯。1032年 安茹主教休伯特·德·旺多姆(Hubert de Vendmôe,1010年-1-47年)下令重新建造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新教堂。1025年8月16日 新教堂结构完成。1032年 初具规模的教堂被火灾吞噬。后来安茹主教若弗鲁瓦·德·图尔(Geoffroy de Tours,1081年-1093年)下令重建教堂。1102年-1125年 由雷诺·德·马尔蒂涅(Renaud de Martigné)主导重建工作。1051年 主祭坛十字架得到圣祝。1096年 新的主祭坛完成。1125年-1148年 由主教乌尔热(Ulger)主导。1148年-1153年由诺曼·德·杜威(Normand de Doué)主导。1170年 开始建造西立面。13世纪前半叶 在安茹主教纪尧姆·德·博蒙(Guillaume de Beaumont,1203年-1240年)监督下,圣莫里斯教堂基本完成。1518年 北侧塔楼建成。1523年 南侧塔楼建成。16世纪 让·德莱斯潘(Jean Delespine)为教堂建造罗马式六边形中塔,并打造纪念圣莫里斯与骑士团的雕像装饰。1617年 教堂安置管风琴。1862年 晋升为主教座堂。位于山坡上的圣莫里斯主教座堂,双塔直指云霄,气势恢宏,这是教堂的西立面,也是最精美的建筑部分。圣莫里斯主教座堂完美地融合了罗马风格与哥特风格,还独创安茹风格/金雀花王朝风格的圣殿,没有宽阔的中殿,也没有侧廊,总长90.47米,最宽处23米,圣殿高25米,宽16.38米(与沙特尔大教堂一致),长48米。双侧尖塔分别高70米、77米,顶部是普通十字,中央的罗马式六边形塔顶则是和平十字。16世纪让·德莱斯潘(Jean Delespine)为教堂打造的纪念圣莫里斯与骑士团的雕像装饰,一共有8个,面容衣着都雕刻得非常精细。入口正在维修而被包裹了起来,看不到“王之门”,有点可惜了。大门建于12世纪中叶,受到了沙特尔大教堂的启发,门楣上中央的事耶稣坐像,周围有四位福音传道者的代表动物,最内侧拱顶上则布满不同族人的雕像,外侧两层拱顶则是《启示录》中24位长老的雕像。拱顶下方的柱子上各有4个雕像,左侧是西比勒、大卫王、所罗门王和麦基洗德;右侧是示巴女王、以斯帖、亚伦和摩西。没有侧廊的教堂主要由中殿、耳堂与主祭坛三部分构成。内部以高挑的哥特式肋拱为主要结构,中殿建于12世纪中叶,与一般哥特式教堂不同,它的肋拱交叉点比横拱高出3米,从而形成如同帐篷般的弧形拱顶,下方的墙面则是边长16.38米的正方形,这种独特的建筑风格被称为“安茹风格”或是“金雀花王朝风格”。这座异常精美的木雕讲坛制作于1855年,由一位名叫Choyer的牧师设计,讲坛上的木雕以《圣经》故事场景为主。刚好有一小队游客在参观讲坛,其中有位夫人负责讲解,她说了很多,可惜说的是法语,听不懂,我就先绕去耳堂拍照,等他们看完我再拍细节。讲坛顶部呈火焰哥特式风格,如同蕾丝般层层叠叠,繁复而华丽。讲坛底部三个人像雕柱作为支撑,中间是耶稣,左侧的是摩西,右侧的是圣约翰。中央这幅似乎是耶稣复活。讲坛右侧比较简洁,顶部是东正教中的君士坦丁十字(The Chiro Cross),由希腊字母X和P组成,代表耶稣姓名的前两个字母,这个符号曾被罗马国王君士坦丁用在军棋上,故称为君士坦丁十字,也被认为是时间之神的象征,两侧的是大写的阿尔法和小写的欧米伽,象征开始与终结。讲坛左侧,不太明白是表达哪个场景,这里有好几个人物,还有不少动植物装饰。古老的管风琴制作于14世纪早期,而目前看到的这座则是1617年Jacques Girardet使用旧管风琴部分部件所制作的,位于教堂西侧。1416年Jean Cabencel曾为管风琴制作华丽的外壳,1451年毁于火灾。1507年在布列塔尼安妮王后命令下换上了新的管风琴,位于唱诗班席位上方。1701年Marin Ingoult为管风琴增加了1个踏板,这时的管风琴一共有47个音管,4个键盘。18世纪管风琴外壳更新,1957年,管风琴又增加了19个音管,一共66个,改为3个键盘。唱诗班席位。告解室。1274年,安茹的查理(Charles d'Anjou)拆除了4世纪时的罗马城墙,让教堂扩建,成为哥特式教堂,南侧可以见到里尔式拱顶过渡的痕迹。教堂装饰着1780层雕饰镶嵌板,依稀能见到一些中世纪的壁画。1758年由亨利·热尔韦(Henri Gervais)设计的巴洛克六柱圣坛华盖非常华丽。据说设计师临终前要求被抬到圣坛前以完成最后的修改指示,这位仁兄执着得感天动地。后方美轮美奂的彩玻璃。主圣坛。教堂的珍宝馆位于北侧,可惜我当时没找到,错过了。圣莫里斯主教座堂的彩玻璃也非常精美,这些12-16世纪的瑰宝讲述着童贞玛丽、圣凯瑟琳殉道、圣文森特殉道等故事。南侧彩玻璃建于12世纪,二战时期被毁,描绘守护圣人圣莫里斯、安茹主教圣莫里尔、国王雷内和王后阿拉贡的约兰德与圣约翰·德拉努瓦(St Jeanne Delanoue)和圣·玛丽·尤弗拉西(St Marie Euphrasie)、主教乌尔热(Ulger)和拉乌尔·德·博蒙特(Raoul de Beaumont)、诺尔·皮诺(Noel Pinot)、圣格里农·蒙福(St Grignon de Montfort)、最后的晚餐、聪慧与愚钝。耳堂的彩玻璃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西面描绘着众多圣人:St Remigius, St Barbara, St Eustachius and St Christopher; St Gatian of Tours preaching in Anjou; St Nicholas evangelizing Lorraine, St Sebastian and St Quentin。东面描绘这几位主要圣人以及耶稣受难:St Maurice, St Maurille, St Rene and St Serene; Crucifixion。南侧玫瑰窗,以大胡子基督为中心,周围是四位福音传道者、天使、黄道十二宫、《启示录》中的24位长老。北侧玫瑰窗,以基督为中心,他敞开衣襟,露出身上的伤痕,周围是手持刑具的天使(instruments of the Passion)、《创世纪》和《启示录》中的场景,最外层四叶草形则描绘不同月份劳作的场景。这两幅玫瑰窗出自玻璃大师安德烈·罗宾(Andre Robin)之手,历史可追溯至15世纪。圣莫里斯主教座堂中展示着不少精美的挂毯,其中大部分制作于1376年-1381年,根据让·邦多尔(Jean Bondol)绘制的草稿创作,由尼古拉斯·巴塔伊勒(Nicolas Bataille)负责监造。昂热最著名的“启示录”挂毯也曾保存于此,目前则保存于昂热城堡中,教堂里展出的挂毯是11世纪和16世纪、18世纪的,另外还有很多没展示出来。圣莫里斯主教座堂算是参观完了。从教堂外看南侧的玫瑰窗。圣殿后方。*亚当宅邸*Masion d' Adam位于圣莫里斯主教座堂对面的广场上,亚当宅邸建于1500年左右,是保存最为完好的中世纪建筑之一。与附近的旋转木马很配,像是通话中的可爱房子。底层是商铺,楼上不知道有没有人居住。浅鲑鱼粉外墙上配上浅灰色的格子,富有中世纪时期特色,而亚当宅邸最特别的地方则是外墙上的雕塑装饰。大名鼎鼎的“生命之树”,或许也是隐喻伊甸园中的那棵苹果树吧。挥别这幢可爱的老房子,回民宿。安顿好就出去觅食,貌似是在车站附近找到一家评分颇高的餐厅,具体名字我不记得了。终于试试法式焗蜗牛,我的天,好油腻,受不了……没有油封鸭,只有煎鸭肉,配的是鹅肝酱河烤蔬菜,鸭肉不是很熟,我吃得胆战心惊,后来还是放弃了。烤蔬菜就着鹅肝酱倒是不错,我吃完了。第十天*昂热城堡*Château d'Angers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27Angers官网 http://www.angers.monuments-nationaux.fr/en/以下介绍来自官方网站、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昂热城堡大事记10-12世纪 罗马人在此地建造了一座巨大的伯爵宫殿,唯一遗存的只有大厅的墙、桑拿浴室以及圣洛德小教堂。1230年 卡斯蒂利亚摄政女王布兰奇(Blanche)与儿子圣路易(Saint Louis)命人在罗马遗址上建造城堡以保护自己的领地。当时昂热城堡城墙长500米,拥有17座页岩与石灰岩筑造的防御塔。14-15世纪 城堡属于安茹公爵家族。路易一世(Louis I de Anjou,1339年7月23日-1384年9月20日,约翰二世之子)将中世纪防御堡垒改造得更现代化,适合居住。于1375年下令制作“启示录”系列挂毯;路易二世(Louis II de Anjou,1377年10月5日-1417年4月29日,路易一世的儿子,后来成为那不勒斯国王)为城堡建造新的教堂;勒内一世(René I,1409年1月16日-1480年7月10日,路易一世的孙子,继任那不勒斯国王)建造了豪华的宫殿(1435年-1440年)与密闭的庭院(1450年),并在花园里饲养各种奇珍异兽。16世纪晚期 昂热城堡塔楼缩减了近20米,顶部加上了戍卫塔,这一改变是为了抵御大炮攻击。往后长达7个世纪 昂热城堡成为监狱。1661年 路易十四的财政大臣尼古拉斯·富凯(Nicolas Fouquet,1615年1月27日 - 1680年3月23日)在南特被达达尼昂伯爵(D'artagnan,也就是《三个火枪手》中的那位,原名Pierre de Montesquiou,1640年-1725年8月12日)逮捕,遂囚禁于此。19世纪上半叶 昂热城堡设置了部门监狱,关押罪犯和精神病患者。20世纪中叶 昂热城堡成为兵营。1947年 军队离开,城堡开始修葺,并对公众开放。心疼一下尼古拉斯·富凯~他是沃勒维孔特城堡(Vaux le Vicomte,简称沃子爵城堡)的主人,是个才华横溢、能力出众、品味卓越的人,他先是在“投石党运动”中抱错大腿、站错队,后来还作死地在路易十四面前炫富,被太阳王以贪污罪给办了。似乎富凯与城堡有着不解之缘,即使成了阶下囚,还是被关在城堡里,从昂热城堡到昂布瓦兹城堡,一路上继续城堡之旅,可惜是条不归路。而他倾注毕生心血的沃子爵城堡则是举世闻名的凡尔赛宫前身,当真是成也城堡,败也城堡。页岩与石灰建造的圆柱形防御塔一字排开,黑白分明,气势磅礴,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感觉。充满中世纪厚重沉郁气息。城堡地理位置非常好,位于嶙峋的岬角之上,周围还有深深的壕沟,易守难攻。壕沟已经被改造成优雅的法式花园,图案优美的花圃点缀着草坪。踏上吊桥,进入城堡。昂热城堡的入口。突然飞来一对鸽子,这位好奇地看着我。站在吊桥上回头看。站在庭院里,周围被延绵的岩石城墙所包围,绿植爬上粗厚的岩石,有种物是人非的沧桑感。空旷的内庭,种着一排排的树,如同卫兵驻守着城堡。绿茵与黑白条纹塔楼。修剪成小亭似的树。路易二世建造的教堂。勒内一世建造的华丽宫殿。宫殿墙上挂着主人的纹章,人去楼空,不胜唏嘘。与教堂连接的这部分看着明显是年度更久远的遗物,或许就是罗马时期遗留的教堂。教堂彩玻璃。教堂入口古地图简介。已经斑驳模糊的彩绘壁画。教堂里的装置艺术。以红、橙、黄三色为主,制作一个十字形装置。宫殿和教堂都看完了,没找到我想看的“启示录”挂毯,找了很久,也没有遇到工作人员可以问,很沮丧。貌似只有这个建筑里可能展示挂毯,可我去的时候没开……四四方方的花圃是草药园。启示录挂毯(Tenture de I' Apocalypse)由安茹公爵路易一世于1375年订造,挂毯原本长达140米,一共70幅,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100米,这些精美的挂毯底稿由当时的宫廷御用画师让·邦多尔(Jean Bondol)创作,这系列挂毯描绘了《启示录》中的场景,是法国现存最古老最精美的编织艺术作品。制作启示录挂毯时正值“百年战争”时期,从挂毯中也能感受到对于战争、贫穷、死亡的恐惧与不安。在豆瓣上有位作者古德客栈,很详细地写了关于启示录挂毯的系列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701881227/?type=like 这是第一篇,后续还有几篇。这面残垣断壁是罗马时期的遗址。没找到挂毯,我一个人爬上城墙拍风景,母上爬不动,坐在花园里等我。延绵的塔楼。阳光灿烂,曼恩河依旧静静地流淌,陪伴着昂热城堡看尽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宁静优美的城市。从城墙上回看教堂。花园、宫殿与教堂。远处的昂热圣莫里斯主教座堂。拍完照赶紧走人,前往下一个目的地。*布里萨克城堡*Château de Brissac维基百科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C3%A2teau_de_Brissac官网 http://www.brissac.net/兴匆匆地去,结果吃了闭门羹……明明今天不是什么特别的节假日、出门前还查过没说不开的!从停车场看布里萨克城堡。还特意在门口等了大半个小时,结果就是不开……只好悻悻回去。只能拍城堡外的景色。位于停车场不远处的这座房子特别可爱。最后看一眼城堡离开。停车场附近的一个小公园,有座纪念碑。今天是周一,所有博物馆都不开……回来的路上见到勒内一世(René I,1409年1月16日-1480年7月10日,路易一世的孙子,继任那不勒斯国王)的雕像。抱着碰运气的心态绕去昂热大卫美术馆(Galerie David d'Angers)和昂热美术馆(Musée des Beaux-Arts Angers),果然都不开……前往挂毯博物馆的时候偶遇嘉年华,人们正在忙碌地布置着,问了一下,明天晚上开嘉年华,我们明天一早离开昂热……*让·吕尔萨挂毯博物馆*Musée Jean-Lurçat et de la Tapisserie contemporaine让·吕尔萨(Jean-Lurçat)是挂毯艺术的革新者,网上有人说“启示录”挂毯收藏在这里,可惜这座博物馆也是周一闭馆。只能在庭院里看看。接连吃闭门羹让我郁闷到极点,决定趁着天气还不错去曼恩河边走走。*曼恩河*Maine River全长12公里,由马耶讷(Mayenne)、萨尔特(Sarthe)和小罗亚尔河汇合而成。西南流,穿过昂热,在其下游约8公里处汇入向西流的罗亚尔河。从河对岸看昂热城堡。圣莫里斯主教座堂。岁月静好。早上在城墙上看到的石拱桥。桥拱与倒影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圆。一家很有特色的船餐馆。另一家船餐厅的入口。夏天在这里吃晚餐应该会很惬意吧,可惜现在正值深秋,风吹得人瑟瑟发抖。拍了一阵子,冻得有点受不了了,赶紧回民宿。今天有点背,还降温了,不打算出门了,窝在民宿里补眠。独栋小别墅,布置很温馨,有小厨房。房东还备了两个发热片,刚好派上用场。睡饱了,又拉着母上去民宿旁边的花园(Le jardin du Mail)拍照。优雅玲珑的亭子。喷泉让我想起在凡尔赛宫的拉朵娜喷泉(le Bassin de Latone),从古罗马诗人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汲取灵感。拉朵娜(希腊女神,原名勒托,Leto,宙斯的第6任妻子,十二泰坦神之一,“拉朵娜”是罗马人翻译的拉丁语)是太阳神阿波罗和月神兼狩猎女神阿尔忒弥斯(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狄安娜)的母亲,她为了保护子女免遭赫拉毒手,求宙斯将孩子们变成青蛙和蜥蜴。(可是赫拉派出的是巨蟒皮同呢,变成青蛙和蜥蜴不是正中下怀?)喷泉与后方的法院。昂热法院(Court of First Instance of Angers)。狮子雕像。吸取昨晚的教训,不敢再出去吃了,从超市里买了菜回民宿煮。吃饱马上收拾好行李,明天一大早就要离开昂热,先去勒芒,然后到鲁昂,行程很紧。第十一天今天行程很紧,结果早上起来还是因为一点小事耽误了,晚出门1个多小时。特别冷,风很大,刮得像刀割似的,透心凉。路边的灌木边缘都结了一层霜,看上去像镀了银边。*勒芒*Le Mans勒芒也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坐落在萨尔特河(La Sarthe)畔,占地9公顷,周围有建于3世纪末的高卢-罗马城墙围绕,这里是金雀花王朝的诞生之地,也被称为“金雀花城”(2003年)。1128年6月17日 安茹、曼恩伯爵若弗鲁瓦五世(Geoffroy V,1113年8月24日-1151年9月7日,绰号“美男子”、“金雀花”)与德国神圣罗马帝国国王亨利五世(Heinrich V,1081年-1125年5月23日)遗孀、英格兰国王亨利一世(Henry I,1068年-1135年12月1日)之女、诺曼底领主玛蒂尔达(Matheilde)结婚。他们的儿子亨利二世(Henri II,1133年3月5日-1189年7月6日)就是金雀花王朝的首任英格兰国王。金雀花王朝从12世纪开始统治英格兰(1154年-1485年),除了世袭领地安茹(1060年-1203年),还统治过诺曼底(1144年-1204年、1415年-1450年)、阿基坦(1153年-1453年),尤其是首任君主亨利二世,他与同期的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罗马教皇亚历山大三世被认为是称霸欧洲的三雄之一。1399年查理二世(Richard II,1367年1月6日-1400年2月14日,金雀花王朝最后一任英格兰国王)被废黜,金雀花王朝内部分裂成两支,分别是兰开斯特和约克,这同室操戈的斗争也就是著名的“玫瑰战争”。简单总结归纳金雀花王朝的历代君主如下表:(表格来自微信公众号:夏末秋字幕组历史小分队BBC:金雀花王朝丨The Plantagenets,2018-01-19)关于金雀花王朝,推荐看BBC:金雀花王朝(The Plantagenets)网址:http://www.bilibili.com/video/av11406977*新桥阶梯*Escalier des ponts-neufs这座古老的阶梯底部有两个尖拱,如同别致的拱桥,因此获命“新桥”。刚好有人从上面走过。新桥阶梯与右侧的金雀花王朝皇宫相连。*金雀花王朝皇宫*Palais royal Plantagenêt1126年至1240年这座宫殿属于金雀花王朝,以前也被称为伯爵宫殿(Le Palais comtal),亨利二世在这里出生,后来狮心王查理一世(Richard I/Richard Cœur de Lion,1157年9月8日-1199年4月6日)的遗孀贝伦加利亚王后也在此终老。1790年,改为勒芒市政厅,当时政教合一,宫殿与圣·皮埃尔·拉·库尔教堂(Collégiale Saint Pierre La Cour)相连,目前后侧面依然保存着旧罗马式墙面和窗户,正面则是优雅的法式建筑。(图片来自勒芒旅游局官网,网址:https://www.lemans-tourisme.com/zh/partenaire/view/id/2951/category/12)金雀花王朝珐琅是西方中世纪时期最大的镂雕珐琅,这个珐琅厚8毫米,上面是金雀花王朝创建者、安茹和曼恩的伯爵、诺曼底公爵若弗鲁瓦五世(Geoffroy V )的肖像。1157年,若弗鲁瓦五世逝世,葬于勒芒大教堂,身着豪华便装,蓝白外套、绿色紧身长衣、长袍,脚穿尖头皮鞋,头戴礼帽,手持 盾和剑。目前这件文物被珍藏在勒芒历史文化博物馆。*文艺复兴期间的府邸*Les hôtels Renaissance位于圣朱利安大教堂后方,刚好是停车场的边上。这里的华丽宅邸是15-16世纪时期的,当时勒芒是众多达官贵人和艺术家在这里居住。格拉巴托宫(Palais du Grabatoire)这座浓厚的文艺复兴风格建筑一下就让我眼前一亮,可惜没查到相关资料,名字也是靠Googlemap才知道的。*圣朱利安大教堂*La cathédrale Saint-Julien官网:www.cathedraledumans.fr 以下介绍主要参考官网和微信公众号: 勒芒旅游中心,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圣朱利安大教堂始建于6世纪,以4世纪勒芒的第一位传教士圣朱利安来命名,11世纪重建,15世纪才完工,占地5000平方米,长134米,融合了罗马式与哥特式风格。位于圣米歇尔广场上,正对勒芒大街(Grande Roue)与雅各宾广场(Place des Jacobins)。圣坛中央供奉着Goudji制作的基督像。宏伟的管风琴由Simon Hayeneufve制作。右侧的祭坛画是犹太国王大卫杀死巨人歌利亚,年轻的大卫头戴红帽还插着羽毛,一首提着歌利亚的头,一副胜利者的姿态,轻松地倚站着。中央的祭坛画是耶稣受难。圣母小礼拜堂,顶部的14世纪末彩绘壁画非常艳丽,以红色为底色,一共画了47位手持不同乐器的天使。这美丽的壁画在19世纪才被发现,当时一些天使手中的乐器已经消失,很难再复原,比如其中一种像棋盘的乐器,无法找到这样的乐器实体,只有在壁画中见过,人们至今都不知道它是如何演奏的,就这样失传了,非常遗憾。圣母礼拜的彩玻璃犹如万花筒,色彩斑斓,这里供奉着圣母与圣婴的雕像,位于哥特式精美的圣匣顶部,下方还有8位圣徒像。可惜有点逆光,试了几次,还是拍不好。(我不喜欢开闪光灯,尤其是拍文物的时候,拍不好就算了,不勉强。)圣朱利安大教堂一共拥有13个小礼拜堂,我选了几个漂亮的拍,毕竟今天时间很紧,还耽搁了1个多小时。这个小礼拜堂供奉着“圣殇”雕像,祭坛上供奉着十字架与圣女贞德像,贞德一身戎装,腰间系着宝剑,双手作祈祷状。礼拜堂内精美的彩玻璃,是12世纪时安装的,讲述圣女贞德的生平。某主教的墓。似乎是某位国王的墓,大理石雕塑非常精美。另一组“圣殇”雕像。圣母与圣子木雕像。精美的圣人木雕。门拱上雕着精美的天使头像。从这里进入一个宽敞的房间。顶部是典型的哥特式交叉肋拱,纤细优美的线条汇聚成束,如同生命之树,撑起整个空间,配上绚丽的彩玻璃,整个空间非常美丽。主圣坛与哥特式的耳堂是当时卡佩王朝时流行的风格。圣坛后方半圆形后殿由巨大的柱子支撑,顶部是哥特式的尖拱,看上去非常壮丽。罗马式回廊。圣朱利安大教堂的彩玻璃非常精美,主圣坛后方一共有108幅13世纪的彩玻璃,其中最著名的是左下方的“耶稣升天”,这是教堂中最古老的一幅彩玻璃,据说制作于11世纪末或12世纪早中期。这幅图来自勒芒旅游局官网(网址:https://www.lemans-tourisme.com/zh/partenaire/view/id/2911/category/12)美丽的玫瑰窗是15世纪时添加的,体量巨大,非常震撼。这幅彩玻璃也很大,具体描绘什么我没查到。圣朱利安大教堂内部算是参观完了,赶紧出去。出门一抬头,刚好有只鸽子看着我,教堂的墙上装饰着人和动物的头像。入口正在维修,围起来了。顶部的“王之门”依然可以看见,与沙特尔大教堂很像。从“王之门”进入教堂,应该先看到的是罗马回廊。巨大的彩玻璃窗,从外面看也非常震撼。后殿一道道优雅的飞扶壁,错落有致,使教堂更添魅力。火焰柱、飞扶壁、彩玻璃、尖拱哥特式教堂的标配。直通云霄的塔楼。缩在角落里终于拍了一张满意的。*贝伦加利亚王后博物馆*Musée de la Reine Bérengère位于圣朱利安大教堂附近,这栋优雅美丽的三层木屋在1230年被一位富商买下,并重建,墙面雕刻着圣母与天使长加百列,因此也被称为“天使报喜屋”。目前是一座小博物馆,以狮心王查理一世的王后贝伦加利亚命名。(本想进去看看,可惜太早,还没开门。)*双友楼*La Maison des Deux Amis位于贝伦加利亚王后博物馆对面,这两幢房子建于15世纪,如同孪生子般,门上还有一对牵手的人偶装饰,因此称为“双友楼”。*胭脂柱木屋*Maison du Pilier Rouge建于15世纪,这里的房子都保留着原样,艳丽的颜色是为了好认,当时还没有街道门牌号,找路、找房不那么容易。色彩缤纷的木筋屋并排在街角,非常醒目,充满童话气息。*石头阶梯*Escalier de la Pierre de Tucé这铺着石头的阶梯历史可追溯到7、8世纪,从圣朱利安大教堂一直通往下方的老城区。如果有时间可以走一下,感受勒芒老城的魅力。*飞走的房子*La Maison qui Volait这座古怪的房子以前是关押候审犯人的地方。1964年巴黎摄影师罗伯特·杜瓦诺(Robert Doisneau,1912年4月14日-1994年4月1日)在这里偶然拍到一张照片,一个抱着泰迪熊的女孩站在消失了一半的房子前,他就突然来了灵感,称这所如同凌空的房子为“飞走的房子”。此后,房子里摆放着一只泰迪熊,还会有人帮它换衣服,可我去的时候窗户关上,没看到有泰迪熊。*小圣皮埃尔塔*Tour du Petit Saint-Pierre偶然发现这座精美的塔楼,瞬间就被它吸引了,一直摸索着找过去,googlemap上显示称为“Tour du Petit Saint-Pierre”,却查不到相关资料。勒芒之行到此结束,如果有时间,这座老城很值得用慢慢逛一圈,总有意外惊喜在等着。*鲁昂*Rouen位于法国西北部,塞纳河下游,距海110公里,离巴黎143公里,是法国第三大商业港口,诺曼底大区的首府,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当罗马征服高卢的时候,先是将南部的里昂作为第一大城市。公元300年左右,罗马皇帝盖尤斯·奥勒留·瓦莱利乌斯·戴克里先(Gaius Aurelius Valerius Diocletianus,约244年12月22日-312年12月3日)将北部的鲁昂设为高卢第二大城市 。中世纪时维京人曾入侵法兰克,当时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三世(Charles le Gros,约839年-888年1月13日)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在911年与维京人签订了《圣·克莱尔-苏尔-埃普特条约》,并封当时的维京首领罗洛(Rollo,846年-932年)为鲁昂伯爵,后来诺曼底地区逐渐被维京人蚕食,鲁昂成为诺曼底首府,鲁昂伯爵的头衔也随之晋升为诺曼底公爵。(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美剧《维京传奇》,对北欧海盗们的崛起有所了解)英法百年战争时期,鲁昂曾被英格兰占领长达30年,圣女贞德正是在这段期间被判为异教徒并施以火刑,直到1449年查理七世才收复鲁昂。鲁昂景点官网,法语:https://www.rouen.fr/monument又冷又饿,到了鲁昂就近找了家日本餐厅,来一碗热腾腾的拉面,味道还不错。光顾着吃,没记下餐厅名字了。牛肉炒乌冬也不错。*鲁昂老集市广场*Place du Vieux-Marchéde Rouen这里从中世纪开始就一直是鲁昂热闹的集市,老市场建筑与旁边的圣女贞德教堂风格一致,里面依旧供应各种新鲜时蔬、肉制品、海鲜、奶酪还有花卉。琳琅满目的肉与海鲜。老集市广场上一排优雅的木筋屋。这座插着众多国旗的木筋屋称“La Couronne”,始建于1345年,被认为是法国最古老的客栈,后改为餐馆,历史上曾有不少名人雅士光顾过,现在依然是非常有人气的餐厅,需要提前预约,主打鲁昂鸭料理。餐厅网址:http://www.lacouronne.com.fr鲁昂血鸭(canard à la rouennaise)这道菜最早可追溯至17世纪,工序复杂,酱汁里有鸭血,而且按照传统现场在客人面前加工再端上桌,很有历史感和仪式感。我就没有试过,只是回国查资料才知道的。(知道我估计也不会去试,虽然是个资深吃货,这么重口还是算了。嗯,我又想起了《维京传奇》里出现过2次的“血鹰”酷刑,感觉这血鸭与它有点渊源,不知道是不是呢?祝各位好胃口!)*鲁昂圣女贞德教堂*Église Ste-Jeanne d'Arc de Rouen1431年5月30日,贞德被押解到鲁昂集市广场上施以火刑,为了纪念她,法国人在广场上建起了一座专门的教堂。设计师是Louis Arretche,1979年5月27日法国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Giscard d'Estaing)为教堂揭幕。整个教堂采用“船”的理念打造,大部分人认为像是一艘倒扣的船,我觉得它更像一顶帽子,某些角度像女巫的尖顶帽,某些角度则像拿破仑帽。可惜我去的时候刚好是午休时间,教堂没开,没进去参观。据说内部的16世纪彩玻璃非常漂亮,讲述着贞德的生平。彩玻璃是从附近的圣文森特教堂(Église Saint Vincent)拆下来的,那座教堂在二战中被毁。教堂的钟。教堂边上有座高挑的十字架,据说这里就是当时贞德殉道的地方。高耸的现代化十字架,纪念圣女贞德。不远处的贞德像。老集市广场附近还有一座古老的哥特式塔楼,没查到名字。*鲁昂法院*Palais de Justice de Rouen以下介绍参考维基百科(感谢耿导帮忙找到法语版维基,然后靠百度翻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优美的塔楼被大树挡了一下,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座华丽的世俗哥特式(Bourgeois Gothic)建筑历史可追随至1475年。1499年路易十二将这里设为诺曼底财务官的驻地,当时决定要建造一个气派的大厅(后来成为检察大厅),由建筑师罗杰·安戈(Roger Ango)等负责工程。1508年建造路易十二风格的中央主楼,整体风格在哥特式基础上融入了文艺复兴风格。1515年,弗朗索瓦一世时期改成诺曼底高级法院,由象征财富转换成代表权力,这也符合了“百年战争”后百姓祈求和平的愿景,宗教建筑融入城市建筑之中,既有“庇佑”之意,也有“争权”之喻。1525年至1528年,Roulland Le Roux为法院增添优美的玻璃。1531年,Jean Delarue与Étienne Guiffart 为检察大厅南面新建了一道楼梯。1550年左右,建筑北部与东部相继完工。看到鲁昂法院就想起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宫/议会大厦,同样是华丽的哥特式建筑,也同样是彰显统治者权力与地位的标志。1700年开始,检察大厅开始扩建新的翼楼,由Jacques II Millets-Désruisseaux主持。1739年Pierre Jarry接手建造工程。1759年最后由Alexandre Dubois完成。1812年4月1日,鲁昂法院屋顶坍塌了,由Jean Jouvenet修复。1944年4月19日鲁昂遭受炮火轰炸,鲁昂法院难以幸免,但毁灭性的打击则是同年的8月26日,当时路易十二式的主体建筑被摧毁,只剩下惨不忍睹的残垣断壁。战后人们努力按照16世纪时的样子重建,务求恢复法院昔日的荣光,1977年鲁昂法院被列为历史古迹。美丽的鲁昂法院虽然得到重建与修复,但一部分墙体上仍留着二战时期的弹孔,这也是为了警示后人,战争是如此残酷,和平是如此珍贵,缅怀纪念受害者的同时也提醒后人记住为了解放鲁昂曾付出过多么巨大的代价。优雅纤细的火焰柱与玲珑别致的石雕装饰互相映衬,整个建筑如同披上一层华美的蕾丝,赏心悦目。光看外表很难想到这里是法院——定夺罪与罚之地。特别喜欢哥特式的滴水兽,姿态各异,飞檐走壁,抵御邪恶入侵,镇守一方安宁。*大钟与钟楼*Gros-Horloge et Beffroi官网:http://www.rouen.fr/gros-horloge以下介绍主要参考官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大钟制作于1389年,是法国最古老的天文钟,原本是放在通往鲁昂大教堂的必经之路上,16世纪人们为大钟配上文艺复兴风格的带拱廊钟楼。可以付费(7欧)登上钟楼欣赏鲁昂的美景,进入钟楼能近距离看到14世纪时期的机械装置。大钟没有分针和秒针,在底部会根据不同的周数显示不同的星象,周一到周日分别为月亮、火星、水星、金星、土星、太阳。顶部的小地球仪显示的是月相。拱廊上两位天使簇拥着一只负十字架的羊,这是帕斯卡羔羊(Paschal Lamb),犹太历史上在耶路撒冷圣殿中祭祀羔羊,后来羔羊也成为上帝的象征之一。拱门精美的雕塑,这里同样描绘了羊,除了对耶稣表达敬意,也暗示当时羊毛贸易的蓬勃发展,这寓意丰富的羊理所当然成为了鲁昂的吉祥物,鲁昂的市徽章与帕斯卡羔羊有点像,是一只小山羊翘着前蹄“握”着旗子(goat of arms)。钟楼一侧的路易十五喷泉描绘的是河神阿尔弗斯(Alpheus)追求仙女阿瑞塞莎(Arethusa)的场景。从大钟这里就能看到鲁昂圣母大教堂的塔楼。*鲁昂游客中心*Office de Tourisme Rouen Normandie这座优雅的建筑位于圣母大教堂旁边,是16世纪诺曼底财政官Thomas Boyer委托建筑师Roulland le Roux等人建造的。外墙上布满天使、花卉、圣杯、藤蔓、葡萄叶等装饰,典雅浪漫,让人印象深刻。当时莫奈正是在这座建筑的2楼为鲁昂圣母大教堂绘制一系列作品。*鲁昂圣母大教堂*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Rouen官网:http://www.cathedrale-rouen.net/以下介绍主要参考官方中文简介以及这个英文网站(http://www.sacred-destinations.com/france/rouen-cathedral),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忍不住吐槽百度,打开的满屏广告,各种重复的帖子,有用的、真实的信息少得可怜。鲁昂圣母大教堂大事记396年 鲁昂主教圣维克特里斯(Victricius)在此兴建高卢式教堂,这座教堂后来被穆里尔大主教改建为罗马式教堂。(1987年考古学家在阿尔巴纳庭院里发现了4世纪时期的遗迹。)1063年 诺曼底公爵、未来的英格兰国王“征服者”威廉一世(William I,1028年-1087年)亲自出席罗马式新教堂落成典礼。1145年 主教Hugues d'Amiens将鲁昂大教堂重建,改为时髦的哥特式教堂(圣罗马塔、西侧立面、大殿开间等)。1200年复活节 一场祝融吞没了中殿拱廊、圣罗马塔和左侧大门的建筑,重建工程由 Jean d'Andeli指挥下开展。1220年 唱诗班席位完成。1237年 在大主教Pierre de Colmieu为教堂举办盛大的献祭仪式。1250年左右 重建工程完工,鲁昂大教堂以典型的诺曼底风格(肋式拱顶)呈现在世人面前。1270年-1280年 北耳堂/书商之门(Portail des Libraires)由Jean Davi修建;随后南耳堂/朔日之门(Portail des Calendes)也开始修建。1302年 大主教Guillaume de Flavacourt扩建教堂,为神父们留下安葬的位置。1362年-1368年 Jean Perier担任教堂装饰工作。1388年-1398年 Jean de Bayeux继续布置教堂。1398年-1447年 Jenson Salvart改造唱诗班席位上方的彩玻璃。14世纪 侧廊中增建一些小礼拜堂,进一步改建并扩大献给圣母的中心礼拜堂,并改建大殿内的高窗与祭坛。1468年-1478年 Guillaume Pontifs为圣罗马塔封顶。1485年 大主教Robert de Croimare为右侧开始新建的塔楼奠基,这座塔后来被昵称为“黄油塔”(Tour de Beurre),工程正式完成于17世纪。16世纪 重建中央大门,并在门的两侧修建了两座扶壁,增强支撑力。17-18世纪 在“宗教战争”和“大革命时期”,鲁昂大教堂均遭受不同程度的劫掠与损害,也经历过几次火灾与风灾的考验。1822年 中央木铅尖塔被烧毁。1876年 建筑师Alavoine制作的中央灯笼塔(Tour Lanterne)完工,鲁昂大教堂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塔,这个记录一直保持到1880年。1892年-1893年 印象画派大师克劳德·莫奈(Claude Monet)为鲁昂大教堂留下一批传世之作(大约30幅)。1944年6月1日 “二战”盟军的炮火摧毁南侧圣殿,罗马塔被焚毁,万幸的是主力柱没有被炸毁,教堂虽然摇摇欲坠却得以幸存。1956年6月24日 鲁昂大教堂经历了12年的修复重获新生。鲁昂圣母大教堂内部长137米,主殿拱顶高28米,尖塔高151米。教堂正立面/西立面(大部分教堂坐东朝西,正门在西面)仿佛裹着一层玲珑剔透的石质蕾丝,三座风格各异的尖塔非常醒目,从左到右分别是圣罗马塔(Tour Saint-Roman,1145年)、灯笼塔(Tour Lanterne,1876年)、黄油塔(Tour de Beurre,15世纪)。圣罗马塔是鲁昂圣母大教堂最古老的塔楼,依然保留着罗马式的圆拱窗户,底层是早期哥特风格,上层是新哥特式,塔顶则是后期Guillaume Pontifs加上去的晚期火焰哥特风格装饰以及镶嵌着星星的屋顶。顶端装饰着一对十字架,整体看上去有点俏皮可爱。1944年顶部在战火中被毁,现在看到的是复原后的样子。中央主塔是13世纪诺曼底艺术的经典代表之一,双重高窗使得教堂采光更好。1543年时中间建了一座木铅尖塔,可惜在1822年被焚毁,为了弥补空位,1873年至1884年Alavoine为教堂重新制作了一座铁塔,那就是现在所看到的灯笼塔。四角灯笼塔是整座教堂最高的地方(算上顶部的十字架,高151米),其上一共有56个钟形突起,花了740吨的铜和铁制作,1976年至1982年修复过。这座塔之所以被称为“黄油塔”并不是外形与黄油相似,而是当时富人捐资建造它,以换取在斋期继续吃黄油的特权。当时规定斋期(复活节礼拜日之前的40天)不能吃黄油,除非“捐给”教会6个金币获取“吃黄油”特权。(布鲁日教堂也有这样一座黄油塔,有钱什么时候都可以有特权。)1485年大主教Robert de Croimare黄油塔奠基,直到17世纪才建好,高75米。黄油塔非常有个性,这座浓厚的哥特式风格(中期哥特风格与晚期哥特风格都有,毕竟工程差不多有3个世纪那么长)塔楼密布着精巧优雅的石雕装饰,顶端像带着一顶优美玲珑的皇冠。三扇凹进去的尖拱大门非常华丽。左侧是圣约翰门,对应的是圣罗马塔,上面描绘着《圣经·新约·马太福音》中莎乐美为希律王献舞,以获得施洗者圣约翰的头颅。右侧是圣埃蒂安门,对应的是黄油塔,拱肩损毁严重,至今没有修复好。这两扇小门是12世纪时修建的,拱肩是13世纪重新镶嵌进去的。中央大门建于16世纪初,是最为华丽精美的一扇门,巨大的三角门楣上雕刻着耶稣的家族树,外面三层雕着圣徒像,其间还有小卷叶纹分隔。门两侧的圆柱上半部分是圣人圆雕像,下半部分则装饰着细腻精巧的石雕装饰。这样庞大的建筑却有着无比细腻的装饰,繁复层叠的石雕装饰让人眼花缭乱。中央玫瑰窗曾在二战中损毁,在1978年修复好框架结构,可惜彩玻璃尚未修好。鲁昂圣母大教堂如此美丽,无怪乎大师莫奈如此痴迷,坚持不懈为它画了一些列作品。2年时间画了大约30幅,多么虔诚执着,因为有些画不满意会被大师扔了,所以不确定到底画了多少幅。中殿拥有10个大小相等的柱间,大部分建于12世纪,侧廊和拱顶则始建于13世纪,上方是交叉肋拱,分为4层:大拱廊、圣楼窗(圣楼在1200年大火前准备建在侧廊上方,可惜从来没开始动工过)、三联拱窗(镂空三叶状的檐壁,与未建成的圣楼隔开,具有典型的诺曼底风格)以及高窗。整个空间给人一种庄严肃穆之感。正门入口附近的几个柱子上的三联拱窗具有明显的13世纪特征,后面的拱窗则具有14世纪的特征(其实我没看出来,是官方介绍说的)。柱子顶部有优雅的卷叶纹和涡状装饰,彩玻璃的光斑映在上面更加美丽。面向侧廊的小礼拜堂建于14世纪,是供奉各行各业主保圣人的。位于南侧耳堂,小门上装饰着精美的哥特风格石雕。顶部配上美丽的玫瑰窗。这道阶梯就在书商门旁边,镂空的栏杆显得格外优雅别致,阶梯似乎是通往二层的“藏书阁”。这幅画似乎画着圣母、圣子、圣安娜以及施洗者约翰,具体介绍没找到,或许是受到达·芬奇《岩间圣母》的启发,整个画面很饱满,人物比较多,但四位主角自带光环,C位出道。十字耳堂的顶部,这里可以看到耳堂侧廊只有三层,没有圣楼窗,而是从三联拱窗(盲窗)直接过渡到高窗,配上优美的肋拱,使得整个空间自然向上延伸。交错的肋拱诠释着哥特艺术独有的浪漫力学,看似纤细柔弱却能撑起厚重的砖墙,这样精妙的构造离不开严谨的逻辑,更离不开精确的计算。这里其实就是灯笼塔的正下方,位于大教堂的正中心。祭坛前的石雕隔栏。祭坛侧面。祭坛正面,中央供奉着耶稣受难像,周围有14根圆柱,柱头上有三排笏状装饰。从后方看祭坛,支撑圣坛的是四位福音使者的符号(狮子、鹰、牛和人)。祭坛两侧各有一尊天使祈祷像,是从圣文森特教堂搬来的,这座教堂在二战中被毁,部分文物被抢救出来。天使姿态虔诚且谦卑,正要下跪祈祷,衣褶纹理处理得非常好,呈现出薄纱的轻柔质感,背后的羽翼也非常生动。祭坛上方圆拱装饰着彩玻璃,正中央依然是“耶稣受难”。祭坛两侧回廊上分列着数尊圣徒像。祭坛正后方是鲁昂圣母大教堂最华丽、最重要的礼拜堂——圣母礼拜堂。1302年教堂重建时刻意扩建了这间祈祷室,并增加了美丽的彩玻璃,顶部肋拱交错如花瓣般舒展,与玫瑰窗互相映衬,给人一种柔美优雅之感,这种设计风格是14世纪哥特风格的典型之作。可惜我去的时候没开,只能用手机透过锻铁栅栏拍照。左侧是红衣主教昂布瓦兹的墓以及献给路易·德·布雷泽(Louis de Brézé)的纪念碑。路易·德·布雷泽纪念碑呈现了两次死亡,先是以光辉的形象、身披铠甲策马扬鞭凯旋而归,后是平凡真实的状态、赤身裸体归于尘土,由其遗孀Diane de Poitiers与圣母玛利亚守护。角度不好,试了好几次没办法拍出来,官网上有正面图,Diane身着丧服,神色哀恸。右侧是献给昂布瓦兹地区枢机主教的纪念碑。前方异常华丽的哥特式石雕是红衣主教昂布瓦兹叔侄两,以跪祷形象出现,面朝圣母祭坛。正中央的祭坛画是“牧羊人的崇敬”,作者位腓力·德·香槟(Philippe de Champaigne)。这座17世纪制作的祭坛上雕刻着圣母子、圣徒以及数位天使,每一位都精雕细琢,以表达对圣母与耶稣的赞美。圣母礼拜堂附近保存着大教堂最古老完好的彩玻璃,制作于1220年-1230年间。13世纪的彩玻璃以蓝色和红色为主,讲述着《圣经》故事,每一个场景分隔开,就像连环画一样,方便不识字的民众学习了解《圣经》。这两幅彩玻璃位于圣母礼拜堂右侧,红色的这幅描绘有“最后的晚餐”、“抹大拉的玛丽亚为耶稣洗脚”,蓝色的这幅是“克莱门彩玻璃”,这是唯一一幅有签名的彩玻璃,“Clément, verrier de Chartres”,意为“克莱门,制作于沙特尔”,当时沙特尔彩玻璃被认为是最顶级的,尤其是沙特尔蓝享誉天下。这幅貌似描绘的是圣朱利安的事迹。其他彩玻璃也非常精美。这个石棺墓是复制品,原来的墓在战争时期被毁坏,其主人就是第一任诺曼底公爵、维京海盗罗洛(Rollo,846年-932年)。罗洛看上去还是很清秀俊逸的,没有想象中那样魁梧粗旷,明明传说中的他十分高大壮硕,以至于骑马不方便而自行走路上战场,故获得“行者”之名,嗯,应该是后期艺术加工过……这座石棺的主人看上去很苍老,脸上的皱纹清晰可见,他是罗洛的儿子长剑”纪尧姆(Guillaume Longue-Epée)。这是狮心王查理一世(金雀花王朝第2任国王)的石棺,里面安葬着他的心,他双眼睁开,意为“凝视着永恒之光”,一手作祈祷状,一手握着剑,足下踩着狮子(中世纪时踩着狮子象征复活)。据说查理一世曾留下遗愿,死后将自己的心放在鲁昂圣母大教堂,身体则埋在父王亨利二世(金雀花王朝的第1位英国国王)的脚下以示忏悔。查理一世只有私生子,无法继承王位,他原本是想立弟弟杰弗里的遗腹子亚瑟为储,后来又改立弟弟约翰(“无地王/失地王约翰”,金雀花王朝的第3位国王),这个决定导致日后祸起萧墙,叔侄为争夺王位兵戎相见,最后还是叔叔获胜了。不远处的这座石棺属于“幼王”亨利(Henri le Jeune,1154年或1155年12月28日-1183年6月11日),他是狮心王查理一世英年早逝的哥哥,这对兄弟死后在鲁昂圣母大教堂中安眠,石棺的样子也非常相似。在祭坛下方是地下墓穴,在1934年被发现,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000年,当时的罗马式教堂遗迹,呈马蹄形,有3个半圆形礼拜堂。(我就没有下去参观了)以前诺曼底教堂里没有讲台,这座锻铁讲台是后来加上去的。14世纪末鲁昂圣母大教堂安装上一座巨大管风琴,目前看到的这座管风琴是1956年重新设计制作的,旧的管风琴不幸毁于战火中。现在教堂里也会有管风琴演奏,详情可以查阅官网。管风琴后方就是大玫瑰窗,在战争中损毁,1978年修复框架结构,可是彩玻璃无法复原,只剩下空荡荡的玲珑窗框,非常可惜。这是圣女贞德礼拜堂,供奉着圣女贞德雕像,底座上镶嵌着一把宝剑,彩玻璃描绘她受火刑的场景。这个礼拜堂不记得叫什么了,靠近朔日之门,旁边是某位主教的墓,祭坛雕塑非常漂亮,底座是“最后的晚餐”,中间是“耶稣被捕”,顶部是“耶稣受难”。这座彩绘木雕表达鲁昂市民将大教堂献给圣母,底座上有圆规、锤子、书卷、斧头等,也代表各个商会捐资建造教堂,以祈求圣母保佑。鲁昂圣母大教堂模型。这是一尊独特的圣母像。据说这尊大理石圣母与子像在教堂被炮火击中后兀自屹立在残骸中,没有受到波及,人们认为这是一种神迹,圣母显灵庇护了教堂。鲁昂市民非常崇敬圣母玛利亚,这座哥特式教堂就是献给她的。圣母美丽慈爱,温柔地注视着自己的宝贝,她怀中肉嘟嘟的婴儿嘬着手指酣睡,整个雕像给人一种温馨幸福之感。手的刻画得非常真实,圣母手指纤细修长,皮肤褶皱非常自然;婴儿的手自然握拳,完美地呈现出柔嫩(肉感十足)的感觉。可惜没查到作者和制作年份。蜡烛玻璃壳上也印着圣母像。鲁昂圣母大教堂内部算是参观完毕,继续出去参观教堂外部。教堂后面的草药园。整齐方正的花圃,中间是古老的水井。在庭院里近距离看灯笼塔,可惜正在维修中,裹了起来。直冲云霄。中殿外整齐优美的飞扶壁。圣罗马塔与黄油塔。古老的喷水池,以前可能是给马喝水/清洗马车用的。继续往前走。远远被这优雅的墙面吸引,歪打正着绕到了书商之门。这里比较隐蔽,外观非常美丽,丝毫不逊色于正立面。始建于13世纪末,1944年损毁,1973年修复。三角门楣上有精美的雕塑,底层讲述“创世纪”,中间是“中世纪斗兽”,顶部原打算雕刻“末日审判”,可惜没有完成。中央门柱雕着一位衣饰华丽的圣徒,还牵着一只龇牙咧嘴的狗。大门左侧的浮雕柱,每一个四叶形小格子里都讲述着一个《圣经》故事,从“创世纪”开始。大门右侧的浮雕柱。左侧是盲窗。右侧安装了彩玻璃。回头看庭院,入口处火焰哥特装饰非常美。另一边的朔日之门我没去拍,时间不够,以下简单用文字介绍一下:三角门楣上雕刻着“耶稣受难”、“耶稣复活”、“耶稣升天”、“圣灵降临”,顶部有一尊14世纪的“圣母加冕”,与兰斯圣母大教堂的很相似。*圣女贞德纪念馆*Historial Jeanne d' Arc官网:http://www.historial-jeannedarc.fr墙上的贞德涂鸦,提示纪念馆就在附近。位于鲁昂圣母大教堂旁边,原是主教宅邸,后来成为法国最大的贞德历史纪念馆。贞德被捕后曾在这里受审,里面主要以多媒体技术讲述圣女贞德的故事,以及15世纪时法国相关历史。*圣马洛教堂*Église St-Maclou以下介绍参考维基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远远就望到那玲珑别致的尖塔。圣马洛教堂也是一座华美的哥特式罗马天主教教堂,始建于1435年,它取代了之前的罗马式教堂。经典的哥特式三层结构(拱廊、三联窗、高窗),与不远处的鲁昂圣母大教堂遥相呼应。教堂的正立面非常美丽,拥有5座尖顶拱门,拱门顶部以飞扶壁连接,装饰着火焰柱与众多石雕像。中央3个拱门是入口,最外侧的2个拱门盲墙。圣马洛教堂主要由杜福尔家族(Dufour)资助兴建,这个家族是14、15世纪时鲁昂的望族,对鲁昂圣母大教堂的建造也出了不少力。(同一个赞助商,风格相似也就不出奇了。)建筑师Pierre Robin设计的这座教堂非常独特,耳堂分散在四周,簇拥着祭坛,耳堂没有突出去,顶部有支撑尖塔的墩柱,教堂整体看上去像一顶镂空的皇冠。内部的装饰据说是以骷髅、骨头、怪兽等为主,似乎是为了纪念当时死于黑死病的人们。因为我去的时候教堂没开,只能外观。中央大门装饰得非常华丽。中央三角门楣上雕刻着“末日审判”,耶稣坐在顶部中央,左手捂着胸口,手背上还有被钉在十字架上时留下的伤口,右手作出祝福手势,周围簇拥着圣徒与天使。最底层刻画的是天堂与地狱,经过审判罪人通往左侧,去地狱受罚,好人通往右侧,到达天堂享福。教堂的主入口是双扉木门,其他的入口都是单扉木门,木门上有精美的雕刻,左侧圆框描绘的是“耶稣诞生”,右侧描绘的是“耶稣受洗”,周围依然有圣徒陪伴。圣马洛教堂的许多雕塑在“宗教战争”、“大革命”中遭到破坏,1994年盟军轰炸鲁昂时有2枚炸弹毁坏了教堂部分建筑。左右两侧门柱上雕刻着圣徒像,左侧是圣让和圣马可,右侧第一位是唯一没有名字的,圣卢克在他旁边。左侧小门。木门上中央似乎描绘的是“耶稣布道”,看不太清楚。右侧小门不知道是被毁了,还是没有制作好,是一扇普通的木门,没有美丽的雕塑装饰,我就没有单独拍。中殿顶部姿态各异的滴水兽。滴水兽也称为笕嘴(gargoyle),源自古法语中的“gargouille”(“喉咙”),后来还演变出英语中的“gargling”(“喉咙的咕噜声”)和“gurgling”(“潺潺、汩汩”),它们多以怪兽的样子出现,位于哥特式建筑上负责排水并劝退恶灵。(和唐代的镇墓兽很像。)滴水兽飞檐走壁,盘踞在各个角落,探出半个身为,俯视着过往的人们,下雨时从嘴里吐水的样子会很震撼吧。(第一次去沙特尔大教堂的时候刚好下大雨,众多滴水兽同时嘴里吐水,哥特式教堂成了一座极为宏伟壮丽的喷泉,那场面的确非常震撼,可惜我就没办法拍教堂外部了,所以呢,还是不要下雨了~)从后方看飞扶壁。圣马洛教堂的尖塔高达86米,非常醒目,设计风格和鲁昂圣母大教堂的灯笼塔十分相似,只是材质不一样,一个是金属,一个是砖石。圣马洛教堂的另一个入口,非常经典的哥特式立面。巨大的玫瑰窗与火焰哥特式装饰,美轮美奂。这座大门看上去比较新,采用了相似的风格制作。教堂后方的古老建筑,可能是旧罗马教堂的遗迹。砖石有点发黑,一副饱经风霜的样子,与前面华美圣洁的哥特式立面比起来显得有点阴森,离圣马洛教堂不远处有座类似四合院的木筋屋——圣马洛公墓。*圣马洛公墓*Aître St Maclou以下介绍主要参考官方英文简介及百度百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这座看上去有点拥挤、阴暗的木筋屋就是圣马洛公墓(Aître St Maclou)。1786年巴黎的圣无垢墓园(Saint-Innocents cemetery,历史超过10个世纪,接收巴黎22个教区的尸体,可是黑死病肆虐,每天不断增加的尸体让古老的墓地再也承受不了)再也安葬不了更多的尸体。黑死病肆虐欧州,各个地区的公墓告急,圣马洛公墓在当时算是硕果仅存的一个。1253年圣马洛教区并入鲁昂,这里也是当时城里最大、最繁华的教区,人口增长的同时也就使得墓园诞生。1347年至1353年黑死病(鼠疫,plague)横扫欧洲,夺走近2500万人的生命,差不多是欧洲1/3人口(数据来自百度百科“欧洲中世纪大瘟疫”),当时可为遍地尸骸,民不聊生,非常恐怖,据说当时欧洲部分地区房子里住着/住过黑死病患者,房子外墙上会画上大大的“P”以示警告。当黑死病蔓延到鲁昂,这里也就成了集中堆放黑死病患尸体的地方,因为病死的人太多,根本来不及挖坑埋葬,尸体堆放着,腐烂发臭,人们避之不及。1521年至1522年间,新一轮的黑死病爆发,教区决定扩大墓园的容量,于是增建了3座翼楼,阁楼作为纳骨堂,工程开展于1526年,大约在1529年至1533年间完成。因为大量产生的尸体与人们逐渐意识到可能存在“接触传染”,这期间的丧葬习俗发生了改变,尸体简单地用裹尸布包裹就随意扔进院子里挖好的深坑里,等到白骨化(肉都腐烂剩下骨头)由掘墓人挖出来,将骨头码放整齐在纳骨堂里保存。刚开始我以为是口井,原来不是,像是个纪念碑,或许当年的大墓坑就是在这里。院子的西侧、北侧和东侧都是16世纪早期兴建的,有文艺复兴风格的木筋装饰,这是诺曼底早期文艺复兴风格的经典样式,顶部是一对倾斜的天窗。17世纪中期,神父Robert Duchesne(他的纹章装饰在建筑物上,图中左侧像翅膀似的那个)在院子南侧建了一座学校,让附近的贫穷男孩来读书(男校),当时墓地还在使用当中。是为了安抚亡灵,才在楼中央安放一尊圣母像?当时的学生上课时心情应该十分复杂吧,毕竟不是医学生……木筋屋上装饰着骷髅、掘墓铲、股骨、斧头等。1745年-1749年墓园建筑重新翻修,当作课室使用,称为Christian Borthers' school。1781年墓园关闭,由城外的Mont Gargan cemetery取代。大革命时期(1792年-1819年)这里成了军营、武器库、弹药库。1862年圣马洛公墓成为历史文物。1911年原本是男校的Christian Borthers' school也开始招收女学生。1927年,学校关门后荒废了一段时间,圣马洛公墓成为鲁昂城市财产,计划被当作诺曼底艺术博物馆。1930年圣马洛公墓重新装修,却一直没有投入使用,直到1940年艺术学校入驻(Reg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这所学校一直运营至今,已培育近180位杰出的视觉艺术家。据官网的介绍说入口的一个橱窗里有一个猫骨架,传说是属于一只黑猫(中世纪将猫视为恶魔,尤其是黑猫),放在这里辟邪?残杀猫咪,导致老鼠更加猖狂,算不算是自掘坟墓?巴黎地下墓穴(Catacombes de Paris)也是一个巨大的纳骨堂,原本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18世纪时巴黎再度爆发瘟疫(天花?鼠疫?),为了解决墓地过饱和,人们将埋在市区所有公墓中的尸骨搬来此处安放,并将这里当作新的公墓使用,直到1814年。目前已成为博物馆,长约200英里,容纳约600万具尸骨。(数据来自百度百科)***关于黑死病***鼠疫(plague)是一种生物病因(鼠疫耶尔森杆菌,Yersinia pestis)的古老的、自然疫源性烈性传染病,我们国家甲类传染病(就2种,鼠疫和霍乱,也就是“一号病”和“二号病” )之首,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国境检疫传染病。鼠疫发病急、病程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在未及时治疗的情况下病死率高达50%-80%。鼠疫主要分为腺鼠疫、肺鼠疫和败血症鼠疫,还有其他一些少见的类型。(以上数字来自微信公众号 科普中国 ,《北京确认接诊鼠疫病例!稳住,我们能赢!》)鼠疫曾经在世界上大爆发:公元6世纪 死亡1亿人。14世纪(中世纪,黑死病)死亡3800万人。19世纪末-20世纪中叶 波及32个国家。1900年-1949年 我国鼠疫流行高峰期,共20个省市流行,发病人数115万人,死亡102万人。(以上数字来自微信公众号医学界临床药学频道,《北京确诊的“鼠疫”有多可怕?曾造成1.7亿人死亡,现在已被驯服》)“国士无双”伍连德博士伍连德(Wu Lien Teh,1897年3月10日-1960年1月21日),字星联,祖籍广东新宁(如今的台山),马来西亚华侨,中国检疫、防疫事业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华人世界第一位诺贝尔奖候选人)。1910年东北肺鼠疫流行,正是伍连德临危受命,深入疫区领导防治,最终避免了一场世界性的灾难。他是世界上第一个通过解剖尸体发现肺鼠疫的人,前后仅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扑灭了这场瘟疫,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其功勋应该被永远铭记!(以上文字参考微信公众号 医学界,《6万多人死亡、109年前东北的一场“鼠疫”,中国专家改写了医学史》以及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伍连德/9270464?fr=aladdin)关于鼠疫,新浪微博博主@sin_node #恶疾之花# 有很棒的作品,尤其是对各种鼠的描绘(可爱的野生动物,请远观,勿亵玩,更别养!),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鲁昂城堡-圣女贞德塔*Château de Rouen - Tour Jeanne-d'Arc鲁昂城堡由Philippe Auguste下令修建(1204年-1210年),在“百年战争”和“宗教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400年一直是诺曼底国王的宫殿。圣女贞德被押送至鲁昂等待审讯时(1430年12月)正是被关押在这座塔楼里。1591年亨利四世下令拆除鲁昂城堡,只留下这座塔。圣女贞德塔的尖顶看上去有点像女巫的帽子~*圣旺教堂*Abbatiale Saint-Ouen官网:https://www.rouen.fr/abbatiale-saint-ouen以下介绍主要参考维基百科及官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公元750年左右这里曾经有一座教堂,最早是供奉圣彼得的,后来鲁昂主教圣旺在公元678年安葬于此,就逐渐变为供奉他了。1318年,此处开始修建一座本笃修道院,建造工程由于“百年战争”而中断,后来在战争中遭受洗劫,直到15世纪才完成。1660年,圣旺修道院与圣摩尔会联合。“大革命”时期,修道院人去楼空。后来教堂一度成为鲁昂市政厅。圣旺教堂非常大,长137米,拱顶高33米。华美的西立面完成于1846年-1851年间,也属于哥特风格。尖塔中间装饰着一排圣徒像。门柱这位我猜是耶稣。正中央的大门最为精美,三角楣上镶嵌着一幅巨大的玫瑰窗,门框一共有5层小雕塑装饰,与下方的圣徒雕像圆柱相对应。我去的时候又吃了闭门羹,工作人员正在布置教堂,不对外开放,我又只能绕着外面拍照。教堂内最大的亮点是管风琴(Cavaillé-Collorgan),它被称为“管风琴中的米开朗琪罗”。后方的这座塔与鲁昂圣母大教堂的黄油塔十分相似。优雅浪漫的火焰哥特式风格。层层叠叠,让人眼花缭乱。与正门相比,侧门显得有些质朴。宽敞的中殿,这里的彩玻璃制作于15-16世纪,一共有80幅。后方的耳堂。门拱上如蕾丝般的装饰,非常雅致。三角门楣上的雕塑非常精美,可惜我没猜出来讲的是哪3个场景。与正门相对,门柱上的这位可能是鲁昂主教圣旺。庭院里这座雕像就是诺曼底公爵、维京海盗罗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美剧《维京传奇》,虽然罗洛不是主角~)这座青铜半胸像是比利时诗人、剧作家、文艺评论家埃米勒·维尔哈伦(Emile Verhaeren,1855年5月21日-1916年11月26日)。再看一眼这座宏伟壮丽的大教堂,然后准备回酒店了。*鲁昂市政厅*Hôtel de Ville市政厅一共3层,由中央大厅和两座翼楼组成。1926年12月30日夜间突然失火,火灾持续到了次日,将1800年至1926年期间保存的档案。婚礼厅和市议会也起火了,但幸运的是包括路易十五时期的许多画作和雕像被抢救了下来。1928年建筑师埃德蒙·莱尔(Edmond Lair)负责市政厅的重建工程。然而,新建的市政厅在“二战”期间又被战火波及,南侧楼梯被炸弹完全摧毁,于是市政厅搬到隔壁的圣旺教堂继续办公。战争结束,人们又重建了市政厅。市政厅前方的青铜像属于拿破仑,貌似是灵感源于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年-1825年)的著名画作《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广场上的地砖是黄道十二宫图案,我没走过去,后来查资料才知道的。今日按照计划一个一个景点去看,虽然吃了两次闭门羹,也算是比较圆满地完成任务,累得不行回酒店休息,晚上出去买Subway吃。明日一早直奔鲁昂美术馆,然后就离开鲁昂了。鲁昂还有一些我没去,但值得一看的景点:圣·戈达尔教堂(Église Saint-Godard de Rouen)圣维维安教堂(Saint Vivien)陶瓷博物馆(Musée de la Céramique)鲁昂考古博物馆(Musée départemental des Antiquités)鲁昂自然历史博物馆(Muséum d'Histoire Naturelle de Rouen)福楼拜和医学历史博物馆(Musée Flaubert et d'Histoire de la médecine)高乃依博物馆(Musée Pierre-Corneille)埃尔伯夫马戏剧场(Cirque-théâtre d’Elbeuf))欢迎补充~诺曼底木筋建筑(Maisons en pans de bois)鲁昂出了让人炫目的哥特式建筑,也有自己独特的木筋建筑,虽然没有童话小镇科尔马那么出名,也是非常漂亮的,停留在鲁昂的时间不多,只是在路上随手拍了一些,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右岸的老城里慢慢逛,感受独特的诺曼底魅力。这几座是在圣马洛教堂前的小广场拍的。这座是在鲁昂圣母大教堂附近拍的。鲁昂还有不少有趣的店铺:圣马洛教堂附近一家手绘陶瓷店,老板正在专心在瓷器上绘画。某店橱窗里浓浓的东瀛风情,旁边貌似有家不错的古董店。可爱的海鹦系列茶具。优雅的咖啡馆,前身是当地著名的铁器商Ferdinand Marrou的作坊,现在还保留着当年美丽的装饰。店里的招牌糕点采用老奶奶们的传统技艺制作,蔬菜泥、软巧克力、柠檬芝士蛋糕和榛子饼干都强烈推荐。第十二天先去逛美术馆,然后去奥维尔,最后回巴黎。*鲁昂美术博物馆*Musée des Beaux-Arts de Rouen官网:https://mbarouen.fr/en以下介绍主要参考官网,如果有什么错漏请指出,谢谢!鲁昂美术馆始建于1801年(大革命刚结束),前身是一座耶稣会教堂。1873年,鲁昂市长委托建筑师路易·索瓦加托(Louis Sauvageot)担任美术馆扩建工程负责人,1880年新的翼楼落成开放,1888年博物馆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图书馆。鲁昂美术馆是除了巴黎以外拥有数量最多的印象派藏品的机构。入口有一对精美的粉彩花鸟瓶。先去雕塑庭院(LE JARDIN DES SCULPTURES)参观,玻璃顶采光非常好,有点像卢浮宫的马利中庭。这里陈列精美的雕塑作品和巨幅油画,配上铁艺桌椅,让参观者更舒服地欣赏作品。层次感非常强烈。远处的建筑物也一丝不苟地呈现出来。Un Repas de Noces à YportAlbert FouriéA Friday at the Salon des Artistes FrançaisJules-Alexandre Grün这两幅画作充分将派对的欢乐气氛展现出来。雕塑庭院参观完,转到楼上展厅参观。藏品很多,选了一些比较重要的展示出来,印象画派作为重头戏压轴。Pierre CorneilleJean-Jacques Caffieri这尊雕像刻画的是法国剧作家皮埃尔·高乃依(1606年6月6日-1684年10月1日),他是17世纪上半叶法国古典主义悲剧代表作家,被认为是法国古典主义戏剧的奠基人。一生共写有各类剧作32部,代表作为悲喜剧《熙德》(原型为西班牙历史英雄罗德里高·迪亚兹·德·维瓦尔,Rodrigo Díaz de Vivar,1043年-1099年7月10日)。Hercules Slaying the Hydra of LernaPierre PugetEloa, Sister of the AngelsJoseph-Michel PolletThe Monkey PainteJean-Baptiste DeshaysCerès : Allégorie du mois d’AoûtLouis de BoullogneThe Triumph of Love Over All the Gods(左下角很多天使的那幅)Gabriel Jacques de Saint-AubinThe BathersNicolas LancretVirgin and ChildCarle Van LooPresentation of Jesus at the TempleJean JouvenetDieu le Père créant l’univers matérielPhilippe de ChampaigneSaint Louis enlevé au ciel(右侧)Simon VouetSaint Anne Leading the Virgin to the TempleJacques StellaVenus Presenting Arms to AeneasNicolas PoussinL'Adoration des bergersLaurent de La HyreSunrise with the Chariot of Apollo(左侧)Charles de La FosseSt Barnabas Healing the SickPaolo CaliariThe Flagellation of Christ(中央)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Saint Sebastian tended by IreneNicolas RégnierThe Good SamaritanLuca GiordanoDemocritusDiego VelázquezThe ConcertGaspare TraversiJoan of Arc, Sick, Interrogated in Prison by the Cardinal of WinchesterPaul DelarocheStudy of a Dapple GreyThéodore GéricaultStill LifePaul LiégeoisStill Life with White GrapesMichelangelo CerquozziFlowers in a crystal vaseNicolas BaudessonStraw hat with flowers and fruitSimon Saint-Jean构图很有创意,花朵娇艳,水果饱满,整个画面让人眼前一亮。鲁昂市政厅模型。*鲁昂美术博物馆印象派作品*之前在蝉游记发表过关于奥赛博物馆的游记,可是蝉游记倒闭了……The Church at Moret in the Morning Sun,1893Flood at Port-Marly,1876The Banks of the Seine- Wind Blowing,1984Alfred Sisley阿尔弗莱德·西斯莱(1839年10月30日-1899年1月29日),出生于富裕的英国商人家庭,早年跟随家人在巴黎生活,放弃继承家族生意,后来成为印象派中的杰出一员,热衷于画风景。代表作“Garden Paths in Louveciennes”,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和莫奈一样,西斯莱也有自己钟爱的教堂,那就是莫瑞教堂,为它留下一系列的作品,让人们能看到光影变化的美。另一个西斯莱着迷的地方就是马利港,潮汐起伏,明暗变幻,非常有魅力。西斯莱全部作品(一共796幅):http://www.alfredsisley.org Bouquet of ChrysanthemumPierre-Auguste Renoir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1841年2月25日-1919年12月3日),印象派杰出代表之一,画风偏“甜美”,专注于水面光影画法改进。代表作“Bal du Moulin de la Galette”,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他喜欢描绘派对,也喜欢花园,作品给人一种明媚愉悦之感。对于水的描绘很独特,能够将“波光粼粼”的质感呈现出来。雷诺阿全部作品(一共1949幅):http://www.pierre-auguste-renoir.org Pont Boieldieu, Rouen, Sunset, Misty WeatherJacob Abraham Camille Pissarro雅各布·亚伯拉罕·卡米耶·毕沙罗(1830年7月10日-1903年11月13日),出生于一个富裕的犹太裔法国商人家庭,同样是弃商从艺,终成印象画派大家之一。他是唯一参加了所有印象派展览(总共8次)的画家,是最坚定热忱的一位,如同教父一般,保罗·塞尚在署名时曾留下“毕沙罗的学生”以示敬意。毕沙罗画作、传记、名言:http://www.camillepissarro.org Oscar-Claude Monet奥斯卡-克劳德·莫奈(1840年11月14日-1926年12月5日),印象派创始人,毕生追求光影之美,是位非常高产的画家。莫奈出生在巴黎,父亲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家境还不错,早年便是颇有名望的画家,晚年搬到吉维尼,过着隐士般清幽恬静的生活,无拘无束地创作。莫奈全部作品(一共1982幅):http://www.claudemonetgallery.orgRue Saint-Denis, Celebration of 30th June 1878Oscar-Claude Monet这幅画是莫奈1878年暂住巴黎时创作的,在阳台上俯瞰视角描绘当时节日庆典时的场景。红白蓝三色旗铺天盖地、肆意飞扬,其中一面国旗上还写着“法兰西万岁”,街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色块与线条将那激动人心的气氛直接地传达给观画者。另一幅与之相似的“Rue Montorgueil in Paris,Celebration of 30th June 1878”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Rouen Cathedral. Façade and Tour d’Albane. Grey weatherOscar-Claude Monet“鲁昂大教堂”是莫奈的首个系列,以后还有非常著名的“睡莲”系列,这幅只是其中之一,却是鲁昂美术馆的镇店宝。在参观完鲁昂圣母大教堂后非常能理解莫奈对它的痴迷,随着光影变幻,这座哥特式教堂展现出不同的美,莫奈坚持不懈、锲而不舍地用油彩来完成自己的“光学实验”,2年时间留下约30幅作品。巴黎奥赛博物馆(Musée d’Orsay)、橘园美术馆(Musée de l'Orangerie)、玛摩丹美术馆(Musée Marmottan Monet)值得专门去看,如果有时间,巴黎附近的吉维尼也值得去看看, 莫奈故居(Fondation Claude Monet)、印象派绘画美术馆(Musée des Impressionnismes de Giverny)不能错过。鲁昂美术馆算是参观完毕,离开美术馆,驱车前往梵高小镇~路上遇到一座罗曼式小教堂,广场上的纪念碑顶上有一只雄鸡雕塑。悠闲的牛。*奥维尔*Auvers-sur-Oise位于巴黎瓦兹河畔右岸,距巴黎近郊约30公里。这个小镇因梵高而闻名,每年都有不少游客慕名而来。1890年5月20日,弟弟提奥的劝说下,梵高第一次踏入奥维尔,并留在这优美宁静的小镇,度过人生最后的70天。小镇不大,可以快速地寻宝式踩点打卡,也可以慢慢逛,不经意间的偶遇更让人心动(当地旅游局非常贴心地在每个景点旁支起相应的梵高画作)。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1890年7月29日),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代表作《星夜》、《向日葵》、《自画像》、《邮差》等。梵高传记、名言及作品:https://www.vincentvangogh.org/biography.jsp 梵高博物馆官网:https://www.vangoghmuseum.nl/en/vincent-van-gogh-life-and-work*嘉舍医师故居*Maison du Dr. Gachet嘉舍医生(Paul Louis-Lucien Gachet,1873年6月21日-1962年4月29日),这位热爱艺术的主治医师与梵高惺惺相惜,梵高为他画了两幅肖像画,第一幅为私人收藏,第二幅收藏在巴黎奥赛博物馆,医生手边的花就是洋地黄。*奥维尔城堡*Château d’Auvers-sur-Oise官网 :http://www.chateau-auvers.fr这座城堡由意大利金融家Zanobi Lioni(他是玛丽·德·美第奇的亲戚)建于1635年,城堡是意大利式建筑,拥有1个花园、2个橘园,还有一个非常棒的观景台。1662年城堡卖给了Jean de Léry ( Leyrit,这位大人是路易十四的贴身仆从兼顾问,后来成为法国首席财政官),改成了时髦的法式城堡,增加了一座小农场,新建一座底层花园,还建了一座桥以及外围附属建筑。作为奥维尔的领主,他拥有“狩猎权”以及“安葬权”(1692年如愿被安葬在奥维尔教堂圣殿里)。(图片来自奥维尔城堡官网)城堡后来几度易主,最后1987年由Conseil général du Val-d’Oise收购,从1994年开始成为以多媒体展示“穿越印象派时代旅程”的小博物馆。时间不够,我也就没有进去参观了。*拉乌客栈/梵高故居*Auberge Ravoux/Maison de Van Gogh官网:http://www.maisondevangogh.fr1890年5月20日梵高来到奥维尔,以3.5法郎租下拉乌客栈5号房。房间只有7平方米,算是蜗居,但就是在这里,梵高将最后的时光奉献给了绘画,70天时间里画了近80幅画。1890年7月27日,梵高在麦田里开枪自杀,却没有当场身亡,拖着重伤回到拉乌客栈,经历了2天的煎熬最终在弟弟提奥陪伴下离世。此后这个房没人再住过,一直保持着原貌。感兴趣的朋友还可以在这里就餐,品尝传统的法式农家菜,或许刚好有一道菜是梵高喜欢的呢。*奥维尔游客中心*Tourist Office of Auers-sur-Oise官网:http://tourisme-auverssuroise.fr/门口一排简介牌,方便游客寻找景点,非常贴心!还可以进去咨询各种与奥维尔相关的问题,领取免费地图。建筑本身也很可爱。不远处是一座纪念碑,献给“一战”(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和“二战”(1939年9月1日-1945年9月2日)中的死难者。*奥维尔市政厅*Mairie d’Auvers-sur-Oise其实就在拉乌客栈对面~这幅画是1890年7月14日国庆时市政厅张灯结彩的样子。*杜比尼博物馆*Musée Daubigny查理·弗朗索瓦·杜比尼(Charles François Daubigny,1817年2月15日-1878年2月19日),他是巴比松画派(Barbizon school)杰出代表之一,父亲是风景画家,叔叔是微图画家,从小就耳濡目染,擅长风景画,1866年前往英国,1870年因“普法战争”回国并与莫奈相识,后来定居奥维尔与塞尚成为好友。这里就是杜比尼故居,梵高也受到杜比尼的影响,为他的花园画了2幅《杜比尼的花园》。杜比尼全部作品(一共199幅):http://www.charles-francois-daubigny.org *圣母升天教堂/奥维尔教堂*Église Notre-Dame-de-l'Assomption/Église d'Auvers-sur-Oise教堂前的青铜胸像貌似是杜比尼,而不是梵高。奥维尔教堂建于1137年,属于当地圣母升天会,起初为罗马风格,后来融入了哥特式风格。古老的教堂是奥维尔的地标之一,梵高为它留下的作品收藏在巴黎奥赛美术馆中。侧面厚实的飞扶壁。玫瑰窗。教堂入口,奥维尔教堂供奉的是圣母,大门三角楣上6位天使簇拥着中央被缎带围绕的玛丽亚,她一手捧着圣经,一手拿着百合花,这组雕塑让我莫名地想起波提切利的名作《维纳斯的诞生》。入口的纪念碑。教堂部,侧廊顶部优美的哥特式交叉肋拱。墙上有关于奥维尔教堂历史的介绍。中殿。虽然教堂外表朴实得给人一种沉郁甚至是有点压抑的感觉,内部却是温暖明亮。经典的哥特式三层结构。圣坛。圣坛正后方是圣母礼拜堂,这是教堂里最重要、最华丽的礼拜堂。木雕讲坛正面。木雕讲坛侧面。13世纪的彩玻璃依旧绚丽。从圣坛回望教堂。离开教堂准备去墓地。路过梵高公园(其实就是一个小院),伫立着一座梵高的青铜像。远远看去像个流浪汉……路过麦田,就在墓地对面,麦子已经收割了,也没有乌鸦,倒是有一群不知名的鸟儿在觅食。梵高曾在这里画下最后一幅作品——《麦田里的乌鸦》。*奥维尔公墓/梵高墓*Cimetière d'Auvers-sur-Oise/Tombe de Vincent Van Gogh梵高被安葬在这里,小小的墓碑很不起眼,在有点杂乱的公墓边上,不太好找(如果恰好有人堆就凑过去吧)。梵高弟弟陪伴在侧。在梵高自杀6个月后,提奥也在荷兰病逝,1914年提奥的遗孀将特意将其迁葬于此。公墓处处都有鲜花,不会显得阴森冷寂。奥维尔算是参观完了,驱车回巴黎,安顿好就和耿导开车去蒙马特公墓(Cimetière de Montmartre),绕了一圈没找到入口,天色渐暗,怕不安全只能放弃。L‘Éclair de Génie就在附近,赶紧去打包了一盒闪电泡芙回酒店吃。耿导推荐一家越南粉店,具体名字不记得,味道很棒,店家是华侨,还送了几个大骨架给我们。收拾好行李,明天一早回国,结束卢瓦尔河谷之旅。*后记*当时做攻略花了3个多星期,行程一共14天,回国后因为工作关系没有时间写。这篇游记是2019年6月开始写的,直到同年11月26日才正式完成,第一次写那么长的游记。后期找资料比行前更艰辛,花的时间也更多,在写游记的过程中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同时也回味着当时旅行时的酸甜苦辣,算是痛并快乐着。感谢母上大人的支持,另外特别感谢耿导和闺蜜们的帮助!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