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愚公移山精神特别专栏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浪底水库投资多少钱 纪念愚公移山精神特别专栏

纪念愚公移山精神特别专栏

2024-06-01 05:53|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991年9月,轰隆隆炮声,开启了治黄史上一个新时代,黄河小浪底前期工程在济源南部黄河北岸正式开工,这炮声也预示着一场黄河大移民的到来。小浪底水库整体移民,涉及山西和河南两个省,总体人口18万人,其中洛阳、济源两地16万人。小浪底百分之九十的工程量在济源境内,施工区群众迁移工作决定着小浪底工程的进度。

天下难事,最难莫过于做人的工作。这里的风土,这里的人情,这里与他们朝夕相伴的家园,就要在很短时间内变成一片施工区,对于乡亲们来说,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大峪镇桐树岭村党支部书记李中战:“当初一说让远迁的时候,老百姓哭着喊着,说什么都不愿意。就是上面的工作队来,再做思想工作,在解释也解释不通,都跪在地上磕头都不愿意走,说我们祖祖辈辈在这里住了,一直在这儿住着呢!小浪底工程要让我们走,说实话不愿意走,穷家难舍。”

先占后征、征后再偿、先迁后建、建后再赔,决不让小浪底水利工程因为移民耽误一天工期,济源市果断作出决策,在市直机关抽调大批中青年干部,与移民乡、镇、村200多名骨干队伍,进驻小浪底移民村。

王向荣就是其中的一员:“我从大峪乡调来以后,我就来到这儿,感受非常深。作为群众来说,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你说让我搬走,从思想上他接受不了,再一个,他心里没底,本身来说,我们都穷得很,连一点啥都没有,家里财产就小房子两三间,你让我搬走之后,你要再不给我盖房子或者我没有吃没有穿,我不如这儿,怎么办?所以说,顾虑非常多。”

施工区村庄的老党员、老革命、老功臣,面对轰隆隆开进的机车,打出了宣誓一般的旗帜:要像当年护送大军渡河那样,支援小浪底工程。这就是革命老区,这就是当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烽火激荡的黄河故道里的英雄儿女,他们深明大义,在动员令下达的当晚,一夜未眠,他们拜祭自己的祖先,整好行装,在启明星的相伴下,开始搬离家园。仅仅7天时间,坡头镇蓼坞翁沟自然村35户群众就离开了施工区。当巨大的施工机械从他们的家园碾轧过去,村民们站立在村头的高地上,双眼含满了泪水。这一天是1991年9月3日。这,只是济源移民工作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建设好施工区群众临时安家的周转房,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搬出所有的村民。

济源移民安置局规划科科长王向荣: “施工区的搬迁工作主要是后靠,就是原来的村里面,不影响施工的地方,找一块地方,给群众盖房。当时在廖屋村,我们盖了100套小平房,用了三个月时间,把周转房给盖起来了。盖成房之后,一户一户做工作,搬一户是一户,一户一户搬,总体是经过几月努力,圆满完成了任务。”

灯火通明,机声隆隆,三支施工队伍连轴转,第一批临时周转房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墙面潮湿,道路不平,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乡亲们赶着牛车,含着依依不舍的泪花,告别了温暖的家园,全都搬迁进了周转区,施工区提前一个月完成了移民搬迁任务。1994年9月12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济源施工区宣布小浪底主体工程开工。

小浪底水利枢纽主体工程顺利开工,成为一个里程碑。1994年10月,国务院作出决定,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定于1997年进行黄河大坝截流。这意味着,济源必须在三年的时间里,将库区海拔180米以下,大峪、下冶、邵原13个行政村,13113名移民群众搬迁结束。

1996年10月16日,济源举行了大规模的移民搬迁行动。这天早上,大峪、下冶、邵原3个乡镇,13个村围堰区约3000名移民、1000辆移民搬迁汽车,分三路向济源西部集结。下冶长泉村与洛阳、山西交界,村民世代居住在黄河岸边,当年曾经支援过陈谢大军渡黄河。这次,他们也在第一批移民之中。按照规划,长泉新村被安置在当时轵城镇的大驿村西。消息传来,长泉村人心骚动起来。

长泉村村民代表 李德龙:“俺们村在移民前离市区较远,属于偏远地区,属于三不管地带,人的素质也低,生活条件也差。当时移民的时候,老百姓都不愿意,因为他在山上自由惯了,不受一点约束。”

但是,搬迁是大势所趋。纵有万般不舍,长泉人还是在1996年秋天扶老携幼,挥泪告别故乡。最初,还有一些村民仍坚持回乡种地,在方便时回到自家窑洞里坐一会。清明上坟祭祖,人们跪在先人墓前,久久不愿离去。车该走了,再搬几块故乡的石头,留作永久的纪念。直到1998年小浪底水库水位升高,故乡成了今天的高峡平湖。

1997年5月31日,济源围堰区移民全部搬入新居。当年7月1日,国家水利部的领导来到黄河北岸围堰库区,看到移民搬迁留下的残垣旧址,无不动情。济源老区人民又一次以巨大的牺牲,给小浪底工程争取了时间 。1997年10月28日,黄河截流,水库进入蓄水阶段,水位一天天在上涨,紧逼着库区海拔180米到265米地区的移民尽快迁离。小浪底水库库区移民进入二期阶段。移民人数达到18791人。

先搬后建,群众一时无处居住,先后有3213名群众在新村周边租房子居住,155户群众在工地搭起了帐篷。移民群众中有一句口号:当年支前不怕死,今日建设不怕难。

大峪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黑:“当时是99年4月份搬迁的,当时我们来到这儿以后,麦苗都还是多高的,大概是二三十公分高,所以说老百姓当时到这儿一看,咦,一片荒凉,心情相当不好。所以说当时我们移民上,每家每户的房屋都是自己盖的,把你的宅基地一确定就自己盖房,每家每户弄一个帆布帐,弄一个花帐,挡着,当时春天下雨比较多一点,外边大下,里边小下,老百姓都相当苦,也可以说披星带月,就是这种感觉,在这儿盖房。”

移民搬迁付出了代价,被安置区群众给移民工程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他们以友爱接纳来自黄河岸边的乡亲。轵城、克井、思礼、梨林、承留的乡亲们把即将成熟的庄稼割掉,及时腾出场地让移民落脚盖房,为初来咋到的移民腾出临时居住的房屋。但是,济源平原地区只有12%的面积,要安排众多的移民群众,还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参与移民的200多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长期奋战在移民第一线,帮助移民解决实际困难。

原轵城镇党委副书记张宗山从1994年开始主管轵城镇的移民工作,直到2002年退休。谈起移民安置,他深有感触:“我们乡移民办这些工作人员,是哪村的我们亲自跑到哪村,跑到山上,看看他的地,居住环境是啥,他的条件是啥。看了以后他的条件我们掌握住了,我们安排的条件超过他(原来)的条件,都说服他。柏疙瘩搬下来以后它改名叫柏平,居民点他(移民)很满意,在平地上。但是土地他嫌远,他不接收,迟迟的不接收。这个矛盾就扯了好多年了。我们看了以后说你们的山区有多远,你们的岭地有多远,给他们讲。最后,拖了几年以后,经过反复做工作。他们考虑考虑最后才接收土地。”

移民工作难,难在两头。对于安置村来说,移民毕竟触及了自身的利益,有的人不免闹情绪,把不满都发泄到移民干部身上。

原轵城镇党委副书记张宗山:“夜里,我们被围攻不能回去,就不知道有多少次。比如说,有一次我们在柏林,调地呢,要给他们(移民)一些比较像样的地,他们就是不给,最后咱们经过承办以后,必须得给的时候,有的老百姓不愿意。到夜里开会,整整一夜,你给他解答不了,那不中,解答这个,又是解答那个,做了一夜的工作,算是把工作给做下了。群众毕竟是通情达理的,只要把理讲到,他明白道理了,该吃亏他就要吃亏,他就情愿给国家做贡献。”

2001年7月到2002年6月,小浪底水库库区三期海拔265米到275米高程的移民群众顺利安家。至此,济源市圆满完成了小浪底百里库区大移民。

让移民过上幸福生活,使他们迁得出、住得下、稳得住,是济源市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移民的最大目标。为了让离开家园刚刚定居下来的移民能够有较好的生活安定期,济源市作出决定,根据国家核定的移民人口,每人每月发放50月补助金,期限为20年。并出台政策,扶持移民发展经济。

济源移民安置局规划科科长王向荣:“国家大概给我们济源市一年1千多万元的资金,用来做移民项目,就是移民村发展经 济或者基础设施需要改善的。就按照有关政策,把这一千多万元项目做下去,让移民得到实惠。”

长泉新村群众原来居住在黄河岸边,远离市区,村民是“吃着救济闹事非”,经常打架斗殴。移民以后,刚开始仍然寻衅滋事,和周边村庄摩擦不断,是有名的老大难村。但是,国家对移民的扶持政策,使他们逐渐改变了不良习气,走上了发展经济的道路。如今的长泉新村,和周边村庄和睦相处,有的还结成了儿女亲家;村民或到周边企业务工,或经营个体经济,村风村貌焕然一新。

村民代表李德龙老人谈起目前的生活,是一脸满足:“这村里都是上班,一年收入都是几万,百姓的生活好了,家庭富裕了,就有了奔头。像我们家里,就是小车有两辆,比在山上强,比在山上的生活条件好了,经济对比相差天地。”

走进虎岭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大峪新村,别有一番景象。一排排房屋整齐划一,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村委办公楼里设立有便民服务中心,每天专门有人为村民提供各项服务。大峪人并没有因为移民甘河而被“河水”困住,甘河反而给他们带来了好福气,好兆头。

大峪新村党支部书记李小黑:“当时老百姓为什么不愿意搬迁到这边,因为当时政府定在甘河村,我们属于大峪新村。老百姓有个预言大峪到这干河里面活不了,所以说,老百姓的思想顾虑特别大。现在的生活比山上强多了。在上边,我们一年人均收入就是三千块钱,到这下边就是一两万块钱,主要来源是靠打工,因为他这儿打工比较近一点,周边企业,离市区也近,因为咱在虎岭经开区这一块儿,这边企业多,老百姓打工也方便,早上骑个电车出去,中午回来家吃饭,吃过饭下午就又走了,一户就是平均两个人以上在外边打工。”

大峪镇桐树岭村曾经是一个交通闭塞,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小浪底工程的建设给他们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如今的桐树岭村,绿树掩映着村庄,村庄的上空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红旗下边是林木繁荣的游园,桐树岭成了省级文明村、省级生态旅游村。

大峪镇桐树岭村党支部书记李中战:“通过小浪底十来年的建设,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一个,人的思想变化,人们的思想有了经济意识。目前,我村有五个产业,一个是利用小浪底库区水面搞淡水养鱼和野生捕捞业;再一个通过小浪底工程学到技术后,搞机械,每家买这个机械,搞租赁运输业;再一个就是劳务输出,有技术了都到国外去,到北京,上海,南方城市去打工,外出务工和内陆务工;再一个就是利用小浪底的区位优势搞第三产业,像照相,玩船的,搞商业的等等这些第三产业;再一个就是种植业,移民后,这个地方有三百来亩土地,济源移民安置还有一百五十亩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使群众现在家家户户,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为舍弃故土而热泪盈眶,为国家利益而无怨无悔。十年岁月,黄河儿女在济源大地上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记忆。如今,他们正用坚强的臂膀和勤劳的双手,以改天换地的热情, 建设着新的幸福家园!

下集预告:

尘封故事之《小浪底大移民》已经结束了。明天为您推送的是尘封故事之《猎“日”蛋窝河》

明天为您推送,欢迎关注!

记者:红霞

领导说了

您点一个

小编工资就涨5毛钱!

幸福生活靠大家!

点击右上角「查看公众号」

开启「置顶公众号」,就再也不会错过我们啦

版权说明:感谢原作者的辛苦创作,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