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少年》展现“痴迷”的能量,书写“天才”少年们的梦想篇章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小一是谁 《小小少年》展现“痴迷”的能量,书写“天才”少年们的梦想篇章

《小小少年》展现“痴迷”的能量,书写“天才”少年们的梦想篇章

2024-07-16 07:01|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自然呈现少年的成长过程

造就真切的叙事风格

泱泱华夏几千年,人才辈出,更有一些少年英才在浩瀚的历史中留下了不凡的身影,被人称为“天才”。项橐7岁难倒孔子,成为孔子师;甘罗十二岁为吕不韦舍人,因功拜相;东方朔2岁即能暗诵《魏史》……

我们对“天才”的认知,主要来源于新闻和影视作品,而《小小少年》为观众提供了一窥天才风采的窗口,满足了观众“围观天才”的心理期待。但该纪录片没有把叙事重点放在神童如何之“神”上,而是宣扬了“天才和普通人一样,同样需要努力,不然就会‘泯然众人’”的“新天才观”。

此外,《小小少年》还探讨了严肃的教育议题。独特的题材加上真诚的讲述,为该纪录片在哔哩哔哩赢得了9.8分的评分。

首先,《小小少年》是一部非常纯粹的纪录片。它没有为博人眼球,而去人为地营造矛盾冲突,而是将少年的成长过程自然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纪录片贵在真实。总导演孙超介绍,“拍摄中没有现成的架构或者台本”。毕竟此次拍摄截取的只是孩子们人生中的一个片段,关于镜头的分寸感,孙超表示,“我们在拍之前就有一个宗旨,就是绝对不去干预孩子做事情,孩子做什么我们就拍什么”。

正因如此,《小小少年》全片没有任何旁白和解说词,是一部“浑然天成”的纪录片。事实证明,“纯天然的故事”更能触动人心,打动观众。《小小少年》给人的观感非常真切自然,观众能够充分感受到这些少年们因热爱而激发的巨大能量。

对此,哔哩哔哩纪录片制作中心高级顾问朱贤亮也很感慨,他认为该纪录片给他的感觉很是纯真。“首先,人物非常纯真。第二,故事也是非常真实的。第三,我们所用的纪实手法也非常纯真。大家可以看到这个纪录片,完全靠故事里面的人物的行动和语言来推动故事”。

其次,《小小少年》没有“唯天才论”,把天才当做普通孩子来讲述的方式,反而引发了观众的深刻共鸣。当今社会对天才普遍存在偏狭认知——“天才”依靠卓越的天赋,不用努力就可以收获成功的人生。但该纪录片在源头上否定了这一点——无论天赋多么出众,如果不付诸努力,天才也会一事无成。

“天才”的成长路径和普通人无异,都需要通过“升级打怪”来实现个人成长,都会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和失败。“祛魅”后的“天才”反而更能引发观众共情。

虽然六个少年的背景和痴迷的领域都不相同,但他们沉浸在“忘我之境”里的迷人状态格外动人。亦如总导演孙超所言,“我们希望把这种珍贵的感动和妙趣横生的体验以影像的方式分享给观众”。

前路漫漫

有天赋也不能“躺赢”

“流泪和出丑才是登上云端的必经之路”

云南砚山县,一个国家级贫困县。在这里有一家猪肉铺,前面的大人磨刀霍霍,后面的女孩翩翩起舞。《小小少年》就在如此意味深长的反差中开启了第一集——《那夺云》。

女孩名叫小云儿,今年8岁,来自砚山县那夺村。小云儿对芭蕾舞的天赋与生俱来。她身体的先天条件极好,柔韧度和感知度让专业老师也赞叹不止。出于对舞蹈的热爱,小云儿通过观看网络视频“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大量高难度动作,加上母亲的支持和帮助,小云儿渐渐显露的天分常技惊四座。

但小云儿的家庭几乎不能为她的天赋“续航”帮上忙。父亲是靠吃辣椒维持精力的卡车司机,母亲是几乎全年无休的猪肉铺老板,想要从大山里飞出去变成凤凰,只有卓越的天资显然是不够的。对毫无背景的小云儿来说,现实永远更为残酷。

好在机缘巧合下,小云儿被来自北京舞蹈学院的关於、张萍夫妇知晓。二人的舞者梦早已实现,现在帮助有舞蹈天赋的孩子实现梦想成了夫妻俩的新事业。

遇到伯乐后,小云儿就开启了“魔鬼训练”。在张萍帮小云儿压腿开筋时,小云儿就因为无法忍受疼痛而哭喊,张萍告诉小云儿,“先起泡,再出血,反复反复地你就不疼了”。这是每个人都需要经历的人生历练,天才也不可幸免。

如果说身体的疼痛尚能忍受,那么心里的疼痛就是人生的另一种考验了。经过专业训练,小云儿的舞蹈渐入佳境,张萍老师为了给她寻求更多支持,替小云儿争取到了去央视表演的机会。

然而彩排时,由于准备不充分,加上紧张,小云儿表演得并不完美。下台后,她说,“妈妈觉得我今天出丑了”。此刻她的表情有点复杂,有尽力维持的坚强,有被亲人否定的窘迫,更多的是一个初出茅庐的小姑娘因遭受挫折而无助难过。

冲上云霄再跌落的感觉,小云儿刚刚才体会了一把,但这只是她人生历练的开始。不知多久以后,小云儿才能明白,那些刻在脚趾上的痛觉记忆,那些夺眶而出的眼泪,那些注定会出丑的时刻,都是她登上云端的必经之路。

“天上不会掉馅饼,一切都要努力”。我们都曾以为,“天赋”就是含着金钥匙出生。每当我们做不到、做不好时,总爱抱怨命运没给天赋。其实所谓“天赋”,无非是把努力和坚持用在了热爱的事情上。

教育不是照本宣科

发现孩子真正痴迷的领域

才能挖掘其天赋

《小小少年》还把镜头投向了人生目标、兴趣选择、家庭教育等社会普遍讨论的话题上,从“对成绩没用的爱好是否应该坚持”,到“女孩子应不应该喜欢摩托车运动”,再到“好玩和赢哪个更重要”,引发了众多父母对养育话题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的讨论。

小男孩殷然是第三集的主人公,他从小就对虫子有着巨大的痴迷。当父母发现他对昆虫并非三分钟热度,而是一种极为长久的热爱时,就主动陪同殷然去户外捕捉各式各样的虫子,满足他对自然、昆虫和未知的探索欲。

殷然父母的良苦用心也收获了丰厚的回报。殷然在对虫子的探索中,意外地建立起了独特的价值观与世界观。在他看来,所谓虫子的害益之分纯粹是人为的定义,是“人类乱编”的。他在持续不断的观察中体会到了“无用之用”,感受到了知识的价值。

虽说小小少年是该纪录片的主角,但其实背后还有一个主角——孩子的父母。在第三集中,我们就能感受到殷然父母对孩子爱好的态度:鼎力支持,甚至参与其中。

总导演孙超介绍,虽然这些少年在某些领域展现出了天赋,但“痴迷”才是本片的主题。实际拍摄中,导演发现少年们在班级里都是普通孩子,他们只是在各自钟爱的事情上做到了极致。

概括来讲,天赋更多的是孩子找到真正“痴迷”的领域后,在“热爱”的加持下,投入压倒性的努力后呈现出来的高超能力。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潜能等待着被发掘,问题是父母愿不愿意鼓励他,告诉他“钻研自己喜欢的东西”是非常了不起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终其一生都在困惑人生的意义,但《小小少年》里的这些孩子,在人生初期就找到了自己痴迷的领域,“痴迷”丰盈了他们的灵魂,这是上天的馈赠,也是对一个家庭的“考验”。

其实没有一个孩子生来普通,只是很多时候,他们囿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不得不放弃了许多人生的可能性。如果给这些少年创造一些抵达梦想的条件,他们也定能展现出惊人的创造力。

此外,该纪录片还包含了对同伴关系、父子关系、成长环境对孩子的影响等相关内容的探索,这些都非常值得关注和讨论。丰富的内涵让该作品在讲述故事之余,给予观众教育上的启示。

《小小少年》的意义,大概是帮观众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知道天才不是天生如此,而是先天兴趣和后天培养共同作用的结果。同时,在这些天赋异禀的少年身上,我们也能感受到热爱所蕴藏的巨大能量,并重燃对希望和生活的向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