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二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学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第三章 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二节

第三章 地理新课程改革 第二节

2023-08-04 15: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第二节 地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改革背景;◆课程目标;◆课程理念

一、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一)知识经济对地理课程改革的影响

社会经济发展是课程改革的动因之一,课程总是伴随着一定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1]。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是相对于人类社会曾经经历过的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而言的,是人类生产方式的重大变革。知识经济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国民素质的高低,创新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国家、民族在国际竞争和世界格局中的关键因素。知识经济的特征决定了培养和开发人才的创新能力及掌握应用知识、信息的能力教育的紧迫性。知识经济时代要求地理教育教会学生学会获取知识信息的本领而不是现成的、不变的地理知识,地理教育应该从教授系统的地理知识为主,变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会学习能力。

地理教育在知识经济时代所担负的历史使命非常重大,地理教育在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知识经济对地理教育的要求,必然反映到学校地理课程中来,要求学校地理课程要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等各方面的要求,并全面反映未来社会的这些要求,这就要求对基础地理教育地理课程中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进行改革,以使地理课程与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相适应。

(二)国际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影响

20世纪初,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被德国著名地理科学家赫特纳形象地描述为:“像小媳妇似的受到歧视”[2]。二战后,许多国家将地理课程设置在“社会科”内,认为地理课程是社会科学、历史、公民学以及经济学的副产品,只能重复其他学科的问题[3]。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一直很低。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等问题日渐突出,地理科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示出巨大的优势,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并认识到地理在解决人类所面临的这些困难和问题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功能与作用,从而意识到迫切需要是公民接受高水准的地理教育,提高公民的地理素养,以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

1991年,《美国2000年教育纲要》首次将英语、数学、科学、地理、历史一起列为5门核心课程;1993年的《2000年的目标:美国教育法》,以法律形式将地理及其他6门学科指定为必修课程,并提出:“2000年所有美国学生都要具有运用地理科学的能力”的教育目标。这使地理课程处于了十分重要的地位;1994年,《面向生活的地理:国家地理标准1994》论述了地理作为一门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提出了18项国家地理标准,推动了美国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992年《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颁布更推动了国际基础地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宪章》规定了国际地理教育的标准与指导路线,标志着国际地理教育正步入一个新的时期。继美国以后,英国结束了没有统一的地理教学标准的历史,1991年,英国《国家地理课程》把地理列为10门学校必修课程之一,明确提出了英国中小学地理课程的主要目的;在美、英地理教育复兴运动的影响下,欧洲和日本也开始重新审视本国的地理教育现状,并采取相应措施改革本国的地理教育:例如瑞典1993年将地理从“社会科”中独立出来,设置独立的地理课程,并列为学生的必修课程;日本从2003年4月开始,按照新的“学习指导纲要”要求,全面实施新的地理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世界教育理念正发生深刻变化,美国国家地理标准的制定以“面向生活的地理”为口号,;国际地理大会提出“国际理解”的倡议;德国提倡人类的互相谅解与和平意识教育;建立在“地球太空船”理念之上的“环境意识”是地理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强调人类应对生态环境负责,协调人地关系,进而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世界各国地理教育改革的特色,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新世纪基础地理教育改革的画面,为我国地理课程改革提供了可资借鉴之处,形成了我国地理课程改革背景之一。

(三)我国地理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

20世纪90年代我国基础教育中提出素质教育改革的发展战略,由于多种原因,改革成效并不明显。地理素质教育改革存在许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地理课程目标缺乏完整性。我国地理课程目标偏重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的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关注不够,容易造成学生知识面窄、缺乏个性,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等片面发展现象,不能适应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目标要求。

地理内容缺乏时代性,课程内容相对陈旧,未能适应时代要求;课程内容上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繁、难、偏、旧”现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不够;课程内容表述方式上成人化,趣味性差,可读性弱,教师难教,学生难学,严重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在课程体系、评价机制、评价手段等方面也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改革地理课程是适应21世纪地理教育发展的需要。

【随堂讨论】

1.请结合实际,说出地理课程改革的主要背景?

2.请结合实际说明知识经济对地理课程改革提出了哪些方面的要求?

二、地理课程标准的内容构成

2000年地理教学大纲包括教学目的、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题、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学评价、教学设备和设施等七部分内容;2003年课程标准则由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四部分组成。教学大纲各部分之间层次模糊,联系松散,不便于记忆和使用;而课程标准则表现得格式新颖,层次清晰,其内涵组成是:课程理念和设计思路—需要达到的课程目标—需要学习的课程内容—完成课程目标的措施建议。这样的体系结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既有利于师生对课程结构理解和把握,也有利于对课标精神和内容的明确和运用。

表3-1 地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结构比较

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

前言

⒈课程性质

⒉课程的基本理念

⒊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

⒈知识与技能

⒉过程与方法

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学目的

内容标准

⒈必修课程

⒉选修课程

课程安排

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

实施建议

⒈教学建议

⒉评价建议

⒊教科书编写建议

⒋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考试与评估

教学设备和设施

高中地理研究性课题

 

【课堂讨论】

比较地理课程教学大纲与地理课程标准,说明新地理课程在哪些方面有创新之处?

三、地理课程改革目标

地理课程目标是地理课程设置与课程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确定改革目标的步骤:首先,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培养目标;其次,必须依据地理课程的性质,符合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顺应地理课程的设计思路。

图3-2地理课程目标结构图

 

(一)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能初步说明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初步认识人口、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人类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重大问题,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掌握获取地理信息并利用文字、图像等形式表达地理信息的基本技能;掌握简单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等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地理表象;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归纳地理特征,理解地理规律。

(2)运用已获得的地理基本概念和地理基本原理,对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作出判断。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地理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表达、交流学习地理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审美情趣。

(2)关心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形成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防范自然灾害、保护环境与资源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

(二)高中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目标

高中地理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表述,这三个维度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知识与技能

(1)获得地球和宇宙环境的基础知识;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特征,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理解人文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认识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及主要途径。

(3)认识区域差异,了解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解决途径。

(4)学会独立或合作进行地理观测、地理实验、地理调查;掌握阅读、分析、运用地理图表和地理数据的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并把地理信息运用于地理学习过程。

(2)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探究方案,与他人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2)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

(3)增强对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课堂讨论】

比较《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地理课程目标,交流讨论初中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共同点与不同之处。

四、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地理课程理念是地理课程标准要求设计的依据,是地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要求的具体体现。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依据社会需求、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将重点放在学生身上,体现学生主体,贯穿人本教学,将着眼点置于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地理知识,传达地理思想,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提出了三条基本理念。

1.课程的内容理念

初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体现在基本理念的第1条“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第2条“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因为地理科学有丰富的生活价值,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学生参加各类地理实践活动,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中不断增进对地理科学科的爱好,也有利于社会各界对现代地理科学应有社会地位的认识,重塑地理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形象,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地理的内在需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地理学习中去。“地理基础知识和地理基本技能在现实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代地理科学知识与技能内容多、范围广,选择那些对于一般公民来说最基础、最有用的部分,从而构成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地理课程内容,这是我国中学地理课程建设的一项基本任务”[4]。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是因为地理科学有丰富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地理课程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它应该关注并能够影响学生的生命历程,促进每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的充分体现。地理课程负有对学生终身发展及对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责任,地理课程的一大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习富有生长性的地理知识,获得充满智慧性的地理知识与地理自学能力。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地理课程要以人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地理课程在能力发展方面,要致力于使学生形成从地方、区域乃至全球视野看待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形成特殊的地理思维品质、地理思辨能力和创造素质。培养对今日和未来世界负责的公民,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案例3-3】

地理新课程与学生生活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新教材十分注意密切联系学生生活,通过饮食地理、服饰地理、出行地理、聚落地理等地理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就在自己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并以地理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编排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新教材“人教版”的开篇序言“与同学们谈地理”中的两个小标题分别是“生活离不开地理”与“学习地理,为了更好的生活”。新教材尤其注意挖掘学生生活经历与体验,对每一个学习内容都尽可能多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是鲜活的。如“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教材是这样写的:“现代社会中,人们需要利用不同的交通运输方式,加强地区与地区之间人员、物质的联系与交流。逐步完善的交通运输网和交通运输方式的多样化,为人们提供了多种选择。然而,如何选择合适的交通运输方式呢?这里面有不少学问。”以这样的方式引出问题的学习,不仅贴近生活,而且易于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动机。

2.课程的建设理念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地理课程的建设理念。地理科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系统,地球表层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系统内部及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传输过程,从而导致地理事项的千变万化,使人们对地理事物的认识也总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地理学科研究对象的开放性也要求地理课程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地理学科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它横跨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两大领域,既与自然学科中的物理、化学、生物等相联系,又与社会学科中的政治、历史等相联系。地理学科的开放性要求中学地理课程也应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要求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从而不断拓宽地理学习空间,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开放性地理课程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的开放性、课程目标的开放性、课程形态的开放性、课程实施的开放性以及课程资源的开放性等方面。开放性地理课程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随堂讨论】

1.请结合实际谈谈如何理解“学习对生活又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2.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课程理念?

(二)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1.课程的内容理念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内容理念。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地理教育的崭新特点就是重视对未来公民地理素养的培养。地理素养,是一个人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地理知识与技能、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等的有机构成与综合反映。地理素养既可内化为隐性的素质,又可外化为具体的行为。

地理知识素养是指现代公民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现代地理科学的基本知识,在地理素养中地理知识素养处于基础地位,是其他相关地理素养形成的基本载体。地理技能素养是进行地理思考的必要工具与技术,是了解地理环境特征和变化过程的特有方法。地理意识素养是在地理认知达到一定境界后的自然感悟与意念流露,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地理情感是地理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地理思维活动、影响地理判断能力、支配地理活动的精神支柱,它表现在学习兴趣、文化情操、审美情趣等方面。

在生活中具有地理科学素养的人可以正确评价城市化过程的影响;能够欣赏自然风光之美和人文建筑之美;可以认识并预测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前景;可以理解可持续发展对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等。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要求设计具有时代性与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在初中地理的基础上,高中地理课程要继续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与技能。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选择一方面要重视基本的地理过程和地理规律,注重基础性;另一方面应重视学科和社会研究的新进展,体现时代性。

2.课程的建设理念

“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建设理念。地理学习面临的任务是多元的,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生来说,地理学习的含义也有差别,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侧重生活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生存需要的学生和注重应用与操作的地理学习,地理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地理学习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需要。比如通过侧重生活的地理知识的学习,人们可以认识当地灾害的类型及其规律性和对居民的危害;可以根据地域环境特征,合理安排衣食住行;能够了解地域文化特色,理解异域文化,增强人际交往与合作等。

侧重文化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素质要求的学生和强调常识与技能的地理学习,主要侧重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地理文化素养主要反映在:必备的地理知识、一般的地理技能以及正确的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侧重科学的地理,对应的是具有探索意向的学生和倾向学科发展的地理学习。抱有这类需要的学生,他们所进行的地理学习往往和将来可能从事的地理科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有关。中学地理教学固然是为了绝大多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培养一部分学生从事地理科研的兴趣和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历史重任。

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地理学习需求,应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地理课程的选择性是指学校地理课程应适应于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适用于学校的办学宗旨和方向,适用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它要求在新的地理课程体系当中,加强选择性课程的开发、设置与实施,使学校地理课程真正从划一化走向弹性化,使学生真正拥有更多的进行自主学习和发展的权利和机会。

地理新课程的三门必修课程和七门选修课程均属于国家课程,这些课程的编排不仅体现了基础性,而且体现了多样性与选择性。为“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为给学生更多的选择余地,在此基础上,还可以根据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特点和学生不同地理学习的需求,进一步开发配合高中地理教育的“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同时,可以利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时间与空间,开展地理与相关学科“携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3.课程的学习理念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是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理念。以往的地理课程往往以“教”为核心或者说相对忽视学生的“学”。教学大纲是“教”的纲目,教科书是“教”的素材,教学过程是“教”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基本格局就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理念不利于知识技能的形成,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不利于良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树立,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此,地理课程标准提出“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

“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高中地理新课程除了“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以外,还强调“开展地理观测、地理考察、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和地理专题研究等实践活动”。这是因为,无论是开展野外观察观测、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等室外实习,或者是开展做实验、制作学具等室内操作,都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观察、操作、练习、验证、搜寻、思索、判断、分析……。这样既可提高地理学习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更能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课程的技术理念

   “强调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是高中地理课程的技术理念。当今世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地理信息技术对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的巨大作用日益显著。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加之其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价值,将其纳入高中阶段的地理课程体系,因而意义重大。本次地理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之一是要突出时代性,地理课程突出时代性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关注现代信息技术对地理课程的影响,包括在地理课程内容选择、地理教学方法运用和地理教学评价中,都要充分考虑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地理课程十分适合于目前的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方法辅助地理教学。地理教学计算机化与网络化能够产生许多积极作用,诸如:快速取得丰富的网络资源、培养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促进地理教师角色的转变、突破时空障碍,为学生提供个别化的学习环境等。

5.课程的评价理念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第五条基本理念提出:“重视反映学生发展情况的过程性评价,实现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手段多样化,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我们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对地理学习评价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评价目标多元化:随着我国新课程的推广,人们对地理学习评价的认识正发生大的变化,过去仅仅以落实“双基”为目标,而忽视地理能力、地理意识、地理情感的做法已经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和反对。地理学习评价应在知识与技能评价的基础上,关注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理性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思想与行为的变化,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与评价。

评价手段多样化:地理学习的评价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评价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有的适用于评价学生地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的则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方面有独到的价值,所以,新课程提倡对学生地理学习进行评价时,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合适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各种评价手段的优势,取长补短。多样的评价手段能够针对不同的地理学习任务、不同程度的学生,起到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促进与鼓励地理学习的良好作用。

评价机制过程性:重视反映学生发展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要求在地理学习评价中不仅要重视评价结果,也要重视评价过程,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状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体验。注重地理学习评价的“三结合”,即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反思性评价与鼓励性评价相结合。

【思考与讨论】

请任选一节优秀的中学地理教学设计,思考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

五、初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结构

图3-3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结构图

(一)地球与地图基本结构

本部分包括两个专题:地球与地球仪、地图。“地球与地球仪”专题要求学生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认识地球和地球仪的有关知识。在教学方面的要求主要包括:通过学习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地球知识的兴趣;通过日常观察和实验,使学生认识地球的运动及对人类的影响等。“地图”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地图知识的学习,掌握有关的地理知识,知道日常生活中常用地图的用途,并学会运用有关的地图。“本部分基本结构如下:

(二)世界地理基本结构

本部分包括海洋与陆地、气候、居民、地区发展差异、认识区域5个专题。“海洋与陆地”主要介绍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及海陆分布,要求学生通过地图和相关数据,认识地球上海洋与陆地的分布状况;通过学习地球表面的不断运动与变化,认识海陆分布是漫长地质演化的结果,培养学生海陆变迁的科学态度;通过板块学说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与方法。

    “气候”主要让学生认识天气、气候及其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气候类型及造成全球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居民”专题主要介绍世界人口、人种、语言、宗教和聚落的知识,培养学生学习人文地理的兴趣。“地区发展差异”专题主要通过对世界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差别的介绍,使学生明白加强国际合作的重要性。“认识区域”专题要求学生通过对世界部分大洲、地区、国家的学习,认识所学区域主要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特征,初步掌握区域地理学习的一般方法。本部分的基本结构如下:

 

图3-4世界地理基本结构图

(三)乡土地理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课程的必学内容,只有1个专题。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通过本部分的学习,要求学生学会分析、评价家乡的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并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平时生活当中,做到学以致用;懂得如何解决家乡在生态、资源利用、自然灾害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知道家乡的主要自然灾害与自然资源类型,知道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家乡的人口变动情况,有正确的人口观;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应具有热爱家乡的深厚感情。

【课堂讨论】

1.结合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说出你对初中地理课程基本结构的认识?

2.对于区域地理知识的学习,你认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应先学习哪一部分,说出你的理由?

六、高中地理新课程基本结构

【标准链接3-2】

高中地理课程内容基本结构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课程设计思路”共有4条,分别从高中地理的“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出发,阐述了课程的指导思想(第1条)、核心论题(第2条)、框架结构(第3、4条)三方面的内容,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思路”所占篇幅虽不多,但是它勾勒出了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正确领会和把握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结构,是编写教材或设计教学的重要保证。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结构如下图:

图3-5高中地理课程基本结构图

【课堂讨论】

说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分别由哪几个模块组成?

(一)高中地理必修课程

1.地理1

作为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地理1主要阐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本模块严格遵循“以人地关系为主线” 的课程设计思路,天文部分侧重于宇宙环境对地球的影响;自然环境部分关注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及其地理意义;“地理2”以人文地理为主,主要说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3”以区域为载体,主要阐述一定区域内如何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模块是递进关系,按“地理1—地理2—地理3”的顺序学习,模块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整体。

地理1的内容与选修课程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在高中地理选修课程7个模块之中侧重于自然地理内容的“宇宙与地球”“海洋地理”“自然灾害”“环境保护”等模块的学习都涉及到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如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天气系统的特点、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地壳内部物质循环等。学习地理1有利于以上选修模块的学习。偏重于人文地理的模块如“旅游地理”和“城乡规划”,也需要通过自然地理知识的学习来加深对所学知识从地理角度的理解;即使“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模块,也需要有自然地理的基础,以地理视角、地理观念来看待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地理1具有的上述作用是其他模块所不可替代的。

本模块包括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宇宙中的地球”主要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第二部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主要使学生认识地球的运动特点及其地理意义;第三部分“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主要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组成,形成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基础的观念,第四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使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地理2

从内容的比重来看,地理2主要侧重人文地理。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关系密切,并列为地理科学的两大支柱。地理1为地理2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学生要做到比较好地理解、掌握人文地理的思想和方法,特别是要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应该有自然地理学习做基础。地理3是在地理1和地理2学习基础上的综合和提升,人文地理学习中获得的地理原理、思想和方法都可以在此模块中得到应用;同时,地理3的学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应用地理2的学习成果。因此地理2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高中地理选修课程中的两个模块“旅游地理” “城乡规划”与人文地理有直接关系。这两大模块的学习均需要用到相关的人文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和基本过程。人文地理对其他模块的学习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本模块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人口与城市”主要使学生掌握人口和城市问题的数据搜集和整理方法,关注人口的时空变化。第二部分“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主要使学生初步掌握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问题的实地调查方法,关注城市化的发展和后果。第三部分“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主要让学生正确地认识人地关系,养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3.地理3

地理3是在学生学习了地理1、地理2之后,即基本了解了地理环境的组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及人地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与基本原理等基础知识之后,结合“区域的发展”的内容,让学生把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区域研究中去,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进一步了解如何应用有关的地理原理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从地理1、地理2到地理3依次递进,是一个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过程。

地理3以区域为研究对象和载体,紧扣可持续发展这一主题,介绍区域同人类的关系、区域的开发整治等,提供了将地理基本原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方法。地理3的学习也为学生学习选修模块如海洋地理、城乡规划、环境保护等相关内容打下了基础。地理信息技术是地理科学的基础组成部分,是地理科学发展的研究手段和关键技术,地理3中“地理信息技术”的学习可以为地理1和地理2以及选修模块的学习提供有关技术和理论的支持。

本模块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目的使学生能够以某区域为例,比较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关注区域差异和区际联系。第二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主要使学生关注区域特征及其可持续发展。第三是“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主要使学生了解地理信息技术在地理科学研究、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关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二)高中地理选修课程

1.宇宙与地球

“宇宙与地球”主要包括“宇宙”“太阳系和地月系”“地球的演化”和“地表形态的变化”四部分内容,采用从远及近,由大至小的顺序进行讲述。基本结构如下:

2.海洋地理

本模块包括 “海洋和海岸带”“海洋开发”“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海洋权益”四部分内容。

3.旅游地理

“旅游地理”课程能很好地体现高中地理课程性质,尤其是其综合性和地域性两大特点,有利于促进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对于实现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有重要作用;对于培养学生地理学习兴趣,锻炼野外实践能力和探索精神,养成健康的体魄,也有重要作用。

4.城乡规划

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具有综合性强、区域性突出、实用性强等特点。当前,我国的城乡建设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开设“城乡规划”选修模块,对于普及城乡规划基础知识,加强高中生城乡规划意识,使其今后更科学地认识城乡规划,参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5.自然灾害与防治

本模块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应用性,学习本模块将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了解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概况,理解自然灾害与环境的关系,树立防灾减灾意识等。本模块基本结构如下:

6.环境保护

本模块是高中选修部分的第六个模块,注重“关注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的领域,突现地理学的学科特点与应用价值,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本模块是培养学生环境观和资源观的重要依托内容,是地理学解决当代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具有重要作用的具体体现。模块重点介绍环境、资源、环境保护与环境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几乎与高中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各个模块都有紧密联系,与义务教育阶段的地理课程也有联系。

7.地理信息技术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作为地理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在高中阶段,设置《地理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普及地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地理信息技术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地理信息素养。

【学习与实践】

1.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模块的相互关系如何?请课程内容举例说明?

2.请选取一门选修课程,对其知识结构做出评价?

【本章思考题】

1.地理课程的含义是什么?当前我国地理课程具有哪些类型?

2.简述影响地理课程发展的主要因素?

3.请联系实际阐述地理课程改革的背景?

4.请任选一节优秀的地理教学设计,思考其内容是如何体现地理新课程基本理念的。

5.高中地理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模块的相互关系如何?请结合课程内容举例说明。

【拓展学习资源】

1.陈澄,范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2.陈澄,范杰.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3.袁孝亭,王向东.中学地理素养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靳玉勒著.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М].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2.王兰生译. 地理科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М].商务印书馆,1997:160.

        3.张 超,段玉山主编. 地理教育展望[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9.

        4.王 民主编. 地理新课程教学论[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8.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