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土豆”可造就“大产业”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土豆和大土豆的营养 “小土豆”可造就“大产业”

“小土豆”可造就“大产业”

2024-07-09 12:0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小土豆”可造就“大产业” ——关于马铃薯生产的一些调研与思考

文/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 吉炳轩

来源: 中国人大杂志  浏览字号: 大 中 小 2016年04月20日 09:22

    2013年4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吉炳轩在北京丰台区北宫国家森林公园全国人大机关绿化基地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摄影/李杰

    我国粮食生产连年丰收,创造了十多年来持续不断增长的历史记录,这是极其罕见的。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十多年持续增长,总产突破一万二千亿斤的大关,这得益于党的利农惠农的好政策,也得益于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稳定适应的气候环境。这些年虽然自然灾害频发,但给农业生产带来较大范围的毁坏性影响的自然灾害还是没有的。“人努力,天帮忙,政策带来丰收粮”,广大农民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还是实在而确切的。

    粮食丰收了,我们不再为缺吃少喝而发愁,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物力去进行各项事业的开发建设。有粮食生产做根基,没有了衣食之忧,我们不论去干什么,心里都踏实。粮食多了一些,而且连续十多年持续增长,这是喜人的,但切不可就因此而忘乎所以,认为我们的粮食问题就解决了,就没有了危机感、压力感。

    我国是一个粮食大国,但必须明白,我们更是一个人口大国。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粮食800来斤,单就口粮来看,是绰绰有余的,但这800来斤粮食有许多是作为油料、饲料及工业原料生产的,并非都能作为食用粮。我们的粮食总量仍然不足,在现有粮食生产中,结构性矛盾还十分突出,特别是油料严重不足,优质粳米难以满足需求。我们的粮食生产总量、单产、结构、品质、效益都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粮食生产的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粮食危机也是时时存在的,忧患意识是什么时候都不可消除的。

    我曾就粮食生产做过一些调查研究,也写了几篇调研报告,从国际粮食市场、生产环境,到国内土地资源、水利条件等方面作了一些分析,提出了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一些想法。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和有关部门对这些调研都很重视,就粮食生产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也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目前,我们的粮食生产形势是好的。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也仍然十分关注和重视粮食生产,提出了许多好的意见和建议。老同志看到我的调研报告后,也认真思考研究,并给我打来电话,提出在我国现有粮食生产资源的条件下,合理调整种植结构,还有很大的增产潜力,比如,土豆的生产种植和加工,不但适应种植面积广,且营养品质好,食品加工品种多,产业发展潜力也大,经济效益也很好,还给我推荐了有关土豆研究和生产的农业专家,让我去向他们了解情况,共同研究。我很受感动,为老同志这种为国为民的深厚情怀和学习不停、研究不止的精神所感动。我也多次同有关专家进行交流,听取意见,探讨问题,并到土豆生产较多的省区进行实地调研。通过调研,我深切感受到,土豆生产潜力很大,粮食生产潜力很大,通过种植结构的调整,我国的粮食生产增产潜力还是很大的,而且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经济效益的增长、农民收入的提高,潜力也是很大的,关键是思路要对头,路子要找对。

    一

    土豆,学名马铃薯,别名洋芋、香芋、山药蛋等,种植区域从水平高度到海拔4000米、从赤道到南北纬40°均能种植。马铃薯的生长环境要求不是太高,主要是需要疏松透气、凉爽湿润的土壤环境,性喜冷凉,块茎生长适温16℃—18℃,当气温高于25℃时停止生长,茎叶生长适温15℃—25℃,超过39℃停止生长。马铃薯品种按用途可以分为鲜食菜用型、鲜食菜用和淀粉加工兼用型、淀粉加工型、油炸食品加工型。当前推广应用品种,按从出苗至成熟天数多少,可以分为极早熟品种(一般出苗后60天内收获)、早熟品种(出苗后70天内收获)、中早熟品种(出苗后85天内收获)、中熟品种(出苗后105天内收获)、中晚熟品种(出苗后120天内收获)和晚熟品种(出苗后120天后收获)。

    据说,马铃薯的人工栽培最早可追溯到大约公元前8000年。但据有关资料记载,公元1492年之前,北美洲和中美洲还没有栽培马铃薯,直到美洲被发现,马铃薯才逐渐向南美的北部和南部传播开来,然后被欧洲的探险者和殖民者带到世界各地。现在南美洲有三个地方的茄属植物与马铃薯起源有密切关系:一是墨西哥,那里分布有马铃薯野生种;二是玻利维亚和秘鲁安第斯山区,那里保存着各种不同的栽培马铃薯较原始的种型;三是智利和附近沿海山区,那里有各种栽培马铃薯和野生种。专家断定,马铃薯原产地是中安地斯山区,包括智利北部、秘鲁、玻利维亚、厄瓜多尔以及哥伦比亚等地。人类栽培马铃薯的时间虽然久远,但它在世界各地传播也才仅有400来年的历史。16世纪中期,马铃薯以生产上的丰收性、生态上的适应性、经济上的高效益、营养上的丰富价值,开始在欧洲普及,被学者们赞誉为“改造了欧洲”“填饱了爱尔兰人的肚子”的食品,产生了革命性的农作物影响。17世纪时,马铃薯已成为欧洲的重要粮食作物并传播到了中国。因为马铃薯单产高而且适应性强,也就愈来愈受到人们的欢迎。马铃薯在原产地南美洲被当地印第安人称为“巴巴司”,秘鲁人尊奉马铃薯为“丰收之神”,多米尼加人形容富有者为“生活在马铃薯之中”,爱尔兰人无限崇拜马铃薯,认为“婚姻和马铃薯至高无上”,德国人把马铃薯称为“地梨”,法国人把马铃薯称为“地下苹果”,俄罗斯人喜爱的佳肴是“土豆烧牛肉”,欧洲人普遍称马铃薯为“第二面包”,日本人描述马铃薯有三大优点:“在沙土石田谷物不很成熟的地块生长良好;不受当地强风暴雨久霜危害;容易繁殖,节省人力,收益很高,耕寸地而有尺地之获,故有八升薯之名,诚为荒年之善粮。”

    马铃薯既是粮食,又是蔬菜,也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在世界人民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一是营养价值高。一般新鲜薯中所含成分:淀粉9%—20%,蛋白质15%—23%,脂肪0.1%—1.1%,粗纤维0.6%—0.8%。块茎中还含有禾谷类粮食所没有的胡萝卜素和抗坏血酸。块茎水分多、脂肪少、单位体积的热量低,所含的维生素C是苹果的10倍,B族维生素是苹果的4倍,各种矿物质是苹果的几倍至几十倍不等。从营养角度来看,它比大米、面粉具有更多优点,能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曾被称为“十全十美的食物”。二是药用价值高。中医认为马铃薯“性平味甘无毒,能健脾和胃,益气调中,缓急止痛,通利大便”,对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肠胃不和、脘腹作痛、大便不畅的患者效果显著。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马铃薯对调解消化不良有特效,是胃病和心脏病患者的良药及优质保健品。马铃薯中含有大量的优质纤维素,在肠道内可以供给肠道微生物大量营养,促进肠道微生物生长发育,同时还可以促进肠道蠕动,保持肠道水分,有预防便秘和防治癌症等作用。马铃薯钾的含量很高,每周吃五六个马铃薯,可使患中风的几率下降40%。它还有防治神经性脱发的作用,用新鲜马铃薯片反复涂擦脱发的部位,对促进头发再生有很好的效果。三是经济价值高。在工业方面,马铃薯生产的淀粉及其衍生物以其独有的特性,是纺织、造纸、化工、建材等众多领域的添加剂、增强剂、粘结剂、稳定剂等;在医药上,马铃薯可生产酵母、多种酶、维生素、人造血液等。目前,各国已研制出几百种用马铃薯配合其他粮食制成的营养美味食品。据测算,马铃薯加工成淀粉可增值一倍,加工成乳酸可增值三倍,生产高吸水性树脂可增值八倍,生产环状糊精可增值20倍,生产生物胶增值则大体在60倍以上。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日趋明显,已经对粮食生产产生重要影响。联合国有关机构发布报告说,如果全球气温升高3.6℃,到2050年中国的稻米有可能减产5%至12%,全球将会有1亿至32亿人挨饿。据美国农业部预测,未来十年大多数国家耕地面积年均增长速度仅为0.5%,全球三分之二粮食产量的增加只能依靠提高单产。而马铃薯适应性强,营养丰富,且产量也高,栽培区域广泛,目前已在全球160来个国家种植,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水稻、玉米和小麦的第四大粮食作物。在耕地面积增加有限、多数谷类作物单产已接近极限的情况下,马铃薯将成为世界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首选作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说,土豆代替粮食将是全球的发展趋势。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2012年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19202万公顷,主要分布在欧洲、亚洲。种植面积前10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俄罗斯、印度、乌克兰、美国、孟加拉国、波兰、白俄罗斯、秘鲁和尼日利亚,均在20万公顷以上,其中中国、俄罗斯、印度和乌克兰的种植面积在100万公顷以上,分别为542.9万公顷、219.7万公顷、190万公顷和144.4万公顷,约占全世界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7.1%。

    2012年世界马铃薯总产量大体在3.65亿吨左右,占粮食总产量的2.82%。欧、亚两洲的产量占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80%,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波兰、孟加拉国、白俄罗斯、荷兰,均在600万吨以上,其中中国、印度、俄罗斯、乌克兰、美国、德国总产量在1000万吨以上,分别为8586万吨、4500万吨、2953.2万吨、2325万吨、1916万吨、1066万吨,占全世界马铃薯总产量的58.5%。目前,全世界马铃薯单产水平并不高,仅为18.99吨/公顷,而且不同区域差异极大。世界单产最高的国家是新西兰,达47.5吨/公顷,之后为比利时、荷兰、德国、卢森堡、丹麦、美国,单产分别为45.4、45.1、44.8、44.4、42.1、41.8吨/公顷,均超过40吨/公顷,产量最低的国家主要分布在非洲,如中非、斯威士兰、喀麦隆等国,单产低于3吨/公顷,与高水平国家相差10倍以上,与世界平均单产水平相差5倍以上。

    不同地域和国家对马铃薯的人均消费量也存在很大差异,但总的看多以食品用途为主,大约50%用作鲜食、10%用于加工、20%用于饲料、10%用于种薯,损耗率也很高,达到了10%。据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年人均鲜马铃薯消费量大体为35公斤左右,欧美发达国家较高,年人均消费量大约为75公斤左右,而内陆发展中国家仅为30公斤左右。人均马铃薯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集中在原苏联及东欧地区,年人均消费量多超过110公斤。吉尔吉斯斯坦年人均消费量为148.8公斤,为世界之最。西欧地区,北美地区的美国、加拿大,南美地区的阿根廷、秘鲁、智利、玻利维亚等国家人均消费量也较大,年人均消费量约在50公斤以上。非洲地区的马拉维年人均消费量达到了12.7公斤,是非洲平均水平的10倍,其次为卢旺达,消费量为50.7公斤。亚洲年人均消费量超过50公斤的有土耳其、黎巴嫩。

    当前全球马铃薯加工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大体有50%—70%的马铃薯靠加工来增值,加工制品超过上千种,主要包括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速冻薯条、雪花(颗粒)全粉、油炸薯片、速冻薯块、马铃薯脯和膨化制品等。根据市场需求,美国、加拿大、英国、荷兰、德国等国主要发展薯条、薯片等多味食品、各类复合薯片、全粉等快餐以及方便食品,荷兰、丹麦、波兰、捷克等东欧国家则在大规模马铃薯淀粉生产基础上发展淀粉衍生物。美国马铃薯加工占消费量的76%以上,其中50%以上用于加工速冻薯条,马铃薯食品种类多达100余种,约占整个美国食品市场的31.7%。荷兰马铃薯深加工达80%以上,全球有超过50%的马铃薯加工设备来自荷兰。比利时马铃薯加工量目前已超过荷兰、加拿大和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冷冻马铃薯产品出口国。

    世界马铃薯贸易主要以鲜马铃薯和冻马铃薯为主,在数量上以鲜马铃薯为主,在贸易值上以冻马铃薯为主。欧洲和北美是世界马铃薯及其制品主要贸易地,占整个马铃薯贸易总额的80%以上。2009年,全球马铃薯及其制品贸易量和贸易额分别为1633.85万吨、103.29亿美元,其中世界马铃薯及其制品出口额前五的国家是荷兰、比利时、美国、加拿大、德国,分别占世界出口总额的24.06%、14.94%、11.44%、10.7%和9.59%;世界马铃薯及其制品进口额前五的国家是美国、法国、英国、德国、荷兰,分别占世界进口总额的10.33%、7.64%、7.23%、6.89%和5.8%。与2008年相比,2009年世界马铃薯贸易呈下降趋势,主要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10年起马铃薯贸易实现企稳回升。

    综合看,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马铃薯利用上的主要差距在于消费层次上,发达国家以加工食品消费为主,发展中国家以原产品消费为主。虽然亚洲、非洲正在成为推动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由于亚、非两洲多为发展中国家,马铃薯消费利用层次低,亚洲的生产大国包括中国在内并不是贸易强国,非洲由于生产基数小,其增长对于世界整体影响力很有限,欧洲和北美仍然占据世界马铃薯贸易主体地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世界马铃薯产业仍将保持较为稳定发展态势,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稳定,贸易量会持续缓慢增长,发展重点是依靠科技进步来提高单产水平,以马铃薯加工利用来作为持续动力。

    二

    马铃薯是我国第四大粮食作物,自1995年以来,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联合国粮农组织和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542.9万公顷,总产量8586万吨,分别占世界的28.3%和23.5%;按照5:1折粮后,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近3%。我国也是世界最大的马铃薯消费国,人均年消费马铃薯大体在44公斤左右,马铃薯总产的61%用于蔬菜、粮食,少部分用于饲料,大约16%用于淀粉、全粉、薯片和薯条加工,12%用于种薯,产后损失也在10%以上,出口占0.4%左右。我国马铃薯及其制品的国际贸易额仅为3.48亿美元,其中出口1.87亿美元、进口1.61亿美元。出口产品中,鲜薯约占70%多一点,其余为种薯、冷冻马铃薯、淀粉和储藏马铃薯;进口产品中冷冻马铃薯占78%多一点,淀粉占21%多一点。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大致情况是:

    一是种植区域比较广。目前,我国马铃薯主产区大体划分为北方一季作区、中原二季作区、南方冬种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等四大区域。北方一季作区主要包括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吉林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河北省北部、山西省北部、内蒙古自治区全部以及西北地区的陕西省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甘肃省、青海省全部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天山以北地区,种植面积约占全国马铃薯种植的49%左右,已成为我国马铃薯最大主产区、主要种薯产地和加工原料薯生产基地。中原二季作区主要包括辽宁、河北、山西三省的南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和江西等省,种植面积占全国的5%左右。西南一二季混作区主要包括云南、贵州、四川、重庆、西藏等省(区、市),湖南和湖北省西部地区,以及陕西省的安康市,种植面积占全国的39%左右,这里是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增长最快的产区之一。南方冬作区主要包括江西南部、湖南和湖北东部、广西、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区),利用水稻等作物收获后的冬闲田种植马铃薯,在出口和早熟鲜食用方面效益显著,近年来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且有较大潜力,种植面积占全国马铃薯种植的7%左右。根据中国农业年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较大的省份分别是内蒙古、甘肃、贵州、四川、云南、重庆、陕西、黑龙江、宁夏和湖北,均在20万公顷(300万亩)以上,占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的80%以上。

    2015年8月13日,在张家口察北管理区,工人使用机械设备收获马铃薯。摄影/新华社记者杨世尧

    二是适宜品种比较多。我国马铃薯的类型和品种较多,根据栽培地区和生长发育周期,可以分为早熟、中早熟、中熟、中晚熟品种。早熟品种,其特点是植株较矮,株型直立,分枝少,出苗60天收获,如鲁引1号、津引8号、尤金、费乌瑞它、荷兰15、东农303早大白、中薯4号、郑薯6号、中薯2号等。中早熟品种,其特点是植株中等,株型直立,分枝较少,出苗70天内可以收获,如克新4号、郑薯4号、豫马铃薯1号。中熟品种,其特点是植株高,株型直立或匍匐,生长势强,分枝多,出苗105天后可收获,如大西洋、内薯4号、克新1号、晋薯2号。中晚熟品种,其特点是植株较高,株型直立或匍匐,生长势强,分枝多,出苗后120天内收获,如中旬红、底西瑞、台湾红皮。近年来,我国优良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应用步伐加快,先后育成170多个品种,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有110多个,已大面积推广品种有50多个,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超过2000万亩。

    三是增产潜力还很大。从平均亩产上看,现在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还比较低,2012年为15.81吨/公顷,单位面积产量在世界排名第94位,低于世界平均单产3.18吨/公顷。就单位面积产量来说,我国依靠提高单产来增产的空间还是很大的。从科技上看,目前我国脱毒种薯应用面积也较小,仅为马铃薯种植面积的25%左右,而发达国家多在90%以上;目前我们的栽培管理水平也较落后,马铃薯产区耕作方式还很粗放,在应用现代栽培、管理技术方面与其他作物相比差距比较大,马铃薯机械化水平还不到10%,主要靠人工栽培,而发达国家机械化耕作水平则多在80%以上。以此来论,我国在马铃薯生产上,依靠科技进步来增产的空间也是很大的。从种植规模上来看,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土壤及气候条件都可满足马铃薯生产的需求,特别是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中60%以上为旱地,后备耕地资源也多分布在干旱少雨地区,南方每年也有约4亿亩冬闲农田,其中大体有6000多万亩可以种植马铃薯。就此来说,我国马铃薯生产,依靠适当扩大种植面积来增产的空间也是很大的。

    四是加工前景很看好。马铃薯淀粉、变性淀粉和全粉作为重要的工业原辅料,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营养性、功能性,市场潜力很大,在食品加工领域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医药、化工等行业。“十一五”期间,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发展迅速。2010年,全国规模以上马铃薯加工企业有150余家,加工产品产量、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税分别达140万吨、197.4亿元、60亿元、192.7亿元、25.8亿元,比2005年分别增长49.0%、98.6%、89.2%、107.2%、110.8%,年均分别增长8.3%、14.7%、13.6%、15.7%、16.1%马铃薯加工业消耗马铃薯692万吨,比2005年提高28.4%,年均增长5.1%,其中淀粉,变性淀粉,全粉,冷冻薯条,各类薯片,粉丝、粉条、粉皮加工产量年均增长2.4%、9.8%、20.1%、17.1%、24.6%和3.7%,深加工产品占加工产品总量的45.2%,比2005年提高15.9个百分点。当前乃至今后,随着城镇化率大幅提高、工业技术推广应用、生活水平不断改善,人们对马铃薯营养价值的认识将会日益深化,马铃薯的消费量也将会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大环境下,一些发达国家先进马铃薯加工技术和装备及新型产品等不断向中国市场推广,并被我国马铃薯加工企业引进、吸收和再创新,我国的马铃薯及其制品在亚太、拉美和非洲地区将拥有广阔市场开发前景。国家马铃薯加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马铃薯加工业总产值要达到350亿元,利税45亿元,年加工转化马铃薯1400万吨。马铃薯淀粉产量要达到90万吨,粉条、粉丝、粉皮35万吨,变性淀粉25万吨,全粉20万吨,冷冻薯条16万吨,各类薯片45万吨,新型马铃薯方便食品、休闲食品等20万吨,高附加值马铃薯精深产品产量占比提高到50%。这些指标是在现有马铃薯的生产种植加工水平、人们对马铃薯的认识接受水平和市场需求能力上制定的,还是个较为保守的、缺乏大规模深度开发的规划。当然,这个规划还是积极的、实际的,也是可行的。如果从深度开发来看,我国马铃薯产品的加工前景将是十分广阔的。

    五是科研力量比较强。目前我国马铃薯整体研发能力居世界中等水平,个别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现在全国马铃薯研究单位有国家所1个、大学教学科研单位18个、省级研究单位12个、市县级研究所24个和企事业单位5个。依托这些单位与马铃薯研究有关的还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和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马铃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各1个,改良分中心4个;农业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农业部质量检测中心3个;国际合作实验室1个;农业部建设的脱毒快繁中心16个,国家马铃薯资源库(圃)1个;原原种扩繁基地、野外观测台站、引智基地、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动植物种质资源圃(场)、重点学科等55个。与马铃薯研究有关的科研人员大约500多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或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近27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有55人,硕士学位的74人,高级职称234人。近年来,我国共引进搜集马铃薯遗传资源1000多份,专用品种选育取得新进展,有一些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尤其是早熟品种选育、脱毒快繁技术等居于世界先进水平。黑龙江省克山县依托国家级马铃薯改良中心——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的科研优势和“中国马铃薯种薯之乡”的品牌优势,坚持“做强种薯,带动商品薯和加工薯,三薯同步进入市场”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种薯生产基地,年产脱毒微型薯6亿粒、马铃薯原1代种薯30万吨、原2代种薯80万吨,实现产值22亿元。

    六是相对效益比较高。《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3》显示,2012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平均每亩产值分别为1340.83元、851.73元、1121.9元、706.83元和1785.47元;成本分别为1055.1元、830.44元、924.22元、578.2元和1299.21元,净利润分别为285.73元、21.29元、197.68元、128.63元和486.26元,种植马铃薯的比较效益最为突出。甘肃省定西市围绕打造“中国薯都”,坚持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种植、标准化生产、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强市富民的主导产业来抓,2012年全市播种马铃薯325.46万亩,总产量498万吨,实现产值78.5亿元,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发展到27家,精淀粉及其制品生产能力45万吨,贮藏能力320万吨,通过发展马铃薯产业农民人均获益720元以上,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

    近些年来,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迅速,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生产科技含量低,优质专用品种短缺,脱毒种薯应用面积小,单产水平低且不稳定,收获及储运装备相对落后,小规模种植、分散经营与规模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马铃薯加工“大生产”矛盾突出,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很少,产业化基地建设也很薄弱,加工企业创新能力也不强,科技研发投入相对偏低,生产设备简陋、工艺落后、质量不优和出品率低的落后产能还占较大比例等。特别是近年来市场价格波动频繁,产量受气候、病虫害等因素影响,收益还很不稳定,不同地区由于条件不同,种植加工水平不同,收益差距很大。2012年,重庆市平均每亩净利润达2274.7元,而陕西省仅为19.03元,贵州则还亏损22.01元,尤其是内蒙古、甘肃等主产省区马铃薯出现大量滞销。滞销的原因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生产量增加。2010年受南方洪灾影响,马铃薯产量大幅减少,市场价格上扬,种植户收益显著,开始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全国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520.5万公顷增加到2012年的542.9万公顷,产量由8153.35万吨增加到8586万吨,虽然增幅不大,但也导致短暂供大于求,马铃薯主产区集中收获时出现积压滞销。二是加工减少。受淀粉市场价格低迷影响,国内淀粉大型加工企业调整生产计划,导致原料薯收购量、加工量双双下滑,个别企业甚至停工止损,主产区销售压力随之增加。三是设施短缺。近年来马铃薯主产区储窖等设施建设数量虽然也在逐年增加,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马铃薯的储藏能力、储藏标准等与现实生产仍存在较大差距,储量小、损失大,这是导致收获季节马铃薯大量集中上市,出现短期大范围滞销和价格下滑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

    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稳固,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我们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粮食安全的主动权必须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已明确将马铃薯作为保障粮食安全的重点作物。在我国耕地不断减少和人口持续增加,土地后备资源短缺、水资源贫乏,小麦、玉米、水稻三大粮食作物亩均单产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再大幅度增产难度很大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具有更大增产潜力的马铃薯产业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显得十分重要。一是有利于增加粮食供应。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位居世界首位,但由于长期以来马铃薯一直被视为蔬菜、杂粮和小作物,发展水平滞后于其他主要粮食作物,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马铃薯具有稳产、高产、抗逆性强等突出特点,随着新品种和脱毒良种的推广、先进种植技术的应用,我国马铃薯单产水平将会大幅度提高,可以替代部分粮食消费,改善膳食结构,缓解粮食产需缺口不断加大的压力,可做到立足国内基本解决我国人民的吃饭问题。二是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马铃薯是粮、菜、饲、加工兼用型作物,抗旱、节水、高产、高效,特别是通过加工增值可达原值的15到20倍,对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充分调动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内蒙古乌兰察布市把马铃薯作为全市主导产业来培育,马铃薯播种面积提高到50%左右,总产量40多亿公斤,实现了年总产值20多亿元,折合增加值达12亿元,占种植业总收入的52.8%,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支柱产业之一。三是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远高于小麦、玉米和水稻等大宗粮食作物,在不同纬度、不同海拔的土壤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下均可种植。在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面积种植马铃薯可以合理调节用水结构,大幅度减少农业用水,缓解水土流失和水分蒸发,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推动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马铃薯生产大国,但还不是加工和贸易强国,无论是从马铃薯生产、品种,特别是专用品种、贮运,还是加工的深度广度、技术装备、进出口贸易、消费利用等,都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应树立“马铃薯食物”理念,把马铃薯产业发展摆在关系国民经济和“三农”稳定发展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政策扶持,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推动马铃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努力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

    一是适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马铃薯具有生育期短、适应性广、耐旱耐瘠薄等特点,不仅能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获得高产,还能在南方地区冬季种植,在不过多挤占其他粮田的前提下增加食物产量。与其他粮食作物相比,马铃薯单产水平较高,2012年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平均亩产分别为478.75公斤、382.76公斤、492.55公斤和146.68公斤,而马铃薯平均亩产达1561.2公斤。近年来,海南、广西、江西、湖南等省区利用晚稻收获后的冬闲田发展马铃薯生产,既提高了光热资源利用率,又通过水旱轮作减少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还改善了土壤结构,增收效果十分明显。黑龙江省加大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力度,2012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30.9万公顷,总产量670.2万吨,分别比2007年增加927万公顷、425.7万吨;种植面积10万亩以上的县(市、区)发展到13个,比2007年增加8个。应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在南方地区开发利用冬闲田,西南地区发展间作套种,中原地区扩大早春栽培,北方地区逐步减少产量低的粮食作物,特别是在土壤贫瘠、旱地相对较多、水资源日益紧缺、扩大有效灌溉面积难度大的地区,积极引导种植马铃薯,适度扩大种植面积,向马铃薯规模经营要效益。

    二是加快优良品种选育推广。我国马铃薯平均产量偏低,优良品种选育和推广范围小是一个重要原因。在很多地区特别是偏远地区,农民一般多采用相互引种、换种等措施维持低水平生产,导致品种混杂、种薯退化,这已经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贵州省大力推广马铃薯新品种,脱毒马铃薯推广应用已达全省马铃薯播种面积的60%以上,马铃薯产量与质量得到很大提高。要使马铃薯优质高产,就需要建立新型马铃薯优良品种推广体系,实行“种薯革命”,抓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引进、选育和推广马铃薯高产优质多抗专用新品种,尽快培育出一批适合我国气候特点、优质、高产、抗逆的马铃薯新品种。东北区拟可重点选育和推广抗晚疫病的淀粉加工型和鲜食型品种;华北和西北区拟应重点选育和推广抗旱、抗病毒病、抗疮痂病的淀粉加工型、食品加工型和鲜食型品种;西南区拟可重点选育和推广抗晚疫病、抗青枯病、抗病毒病的鲜食型和食品加工型、淀粉加工型品种。南方区拟应重点推广抗晚疫病、抗病毒病的早中熟、鲜食和鲜薯出口型品种。要加快脱毒种薯的繁育和推广,建立起种薯生产者登记制度和质量监测、认证制度,提高脱毒种薯质量,扩大优质种薯覆盖率。

    三是推广应用先进生产技术。现代农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农业科技的应用和推广,马铃薯也不例外。黑龙江省农科院与甘南县兴十四村开展院村共建,精心打造马铃薯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在马铃薯种植上采用良种良法,年亩均单产突破1万斤,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一户农民种了40多亩马铃薯,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具体指导下,年纯收入达20多万元。甘肃省农业大学马铃薯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七五”至“十一五”国家及省级科技支撑计划等研究课题30多项,取得省部级科技奖10多项,累计推广面积53万公顷,新增产值10多亿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就是生产力,应充分利用各种科技资源,组织科研院所、大专院校技术力量,加快形成研究、示范、推广技术支撑体系。要加强高效益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积极探索高、新、尖技术的应用推广,重点推广少(免)耕栽培、覆膜栽培、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机械化生产等关键技术,建立健全区域化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要加强种薯高效快繁、病毒快速检测、专用薯高产栽培、病虫害监测防控、保鲜贮藏、精深加工和污染防治等关键技术研究,组织各相关力量协作攻关,争取短期内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要因地制宜加强生产机械装备,东北和华北应重点示范推广播种、喷药、收获等大中型机械,西北、西南和南方应重点研制推广适合小地块生产的小型农机具。应以省和主产区农业科研院所、扩繁单位、加工企业为核心,构建马铃薯科技创新体系和科研基地,在重点产区建立国家马铃薯研发分中心,创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和手段。要注重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应用,重视生产一线的技术创新,示范主栽品种,推广关键技术,提高科技服务到位率、科技成果转化率和单位土地产出率。

    四是大力提高精深加工水平。目前,我国马铃薯淀粉人均应用量仅为5公斤/年左右,与发达国家30—40公斤/年的水平差距较大。这与我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也与马铃薯的精深加工水平低,难以满足人们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有关。进一步拓宽马铃薯应用领域,提高马铃薯制品附加值,除宣传引导外,最为关键的在于应用高科技手段、走马铃薯制品精深加工的路子。应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引导企业和薯农组建马铃薯专业化合作组织,通过“公司+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要优化行业区域布局,在马铃薯主产区及其周边地区发展马铃薯淀粉和全粉加工企业,在大中城市及其周边地区发展薯片、薯条及其他高附加值产品企业。要提高马铃薯精深加工比例,重点发展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变性淀粉系列产品以及马铃薯深加工食品,鼓励发展薯类保鲜制品、半成品等马铃薯产品加工业,形成高端产品与低端产品、终端产品与半成品相结合的马铃薯加工产品结构,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消费需求。要引导和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鼓励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科研单位可利用企业车间做研发基地,企业可利用科研单位成果来进行生产,以全面提升我国马铃薯加工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强企业品牌建设,培育和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自主创新能力较强、拥有核心技术、盈利能力强、诚信度较高的马铃薯加工企业,以不断增强我国马铃薯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

    2015年10月3日,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团结镇小山村农民姚又兰将收获的马铃薯装车。摄影/新华社 陈永刚

    五是建立健全政策扶持体系。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应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马铃薯产业发展重点项目给予支持。要加快推进良种选育与脱毒种薯扩繁体系、技术创新与推广体系、专用马铃薯生产基地和脱毒种薯质量检测监控体系建设。应将马铃薯主产县纳入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在投资和财税上享受同样的待遇,对低收入区种薯生产采取以奖代补等形式进行补贴,以充分调动主产区和农民两个生产积极性。要加大金融支持马铃薯产业发展力度,注重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参与,加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特别是完善农民小额信贷机制,降低贷款门槛,满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可适度提高马铃薯良种补贴标准,鼓励马铃薯新品种培育、脱毒种薯和良种配套技术示范推广,努力解决马铃薯种植用种量大、投入成本高的问题。要加大对马铃薯种植农机具补贴力度,提高马铃薯关键作业环节的机械化程度,促进马铃薯种植效率提高。要加大马铃薯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力度,在交通便利的马铃薯主产区建设一批商品薯、种薯和加工产品的交易批发市场,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产销信息服务平台,搞好市场分析和预测,推进网上交易和期货交易,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构建全国马铃薯现代物流体系,让马铃薯卖得出、卖得好。应加强对马铃薯贮藏设施建设扶持,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促增收”的思路,支持加工企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建设马铃薯储藏窖(库),淡吞旺吐、错峰销售,努力解决销售期限短、集中上市、压质压价问题,以保障马铃薯市场均衡供应,延长加工企业生产周期,实现贮藏、加工增值增效。

    六是切实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目前,社会上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明显不足,一些地方还停留在自发生产和经营状态。对此应强化宣传引导,使各地各有关部门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的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切实营造促进马铃薯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文艺等多种形式,加大对马铃薯发展历史、重大事件、健康饮食等方面的宣传,积极引导社会消费,促进调整食品结构。应举办富有特色的马铃薯产品交易会,宣传马铃薯产业发展取得的经验和成效,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马铃薯产业建设。应大力宣传马铃薯知名企业和品牌,增强消费者对国内加工企业和品牌的认知,通过品牌效应进一步开拓市场、增强竞争力。

  

编 辑: 马冬潇 责 编: 沈娟   相关文章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