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郭德纲于谦获得第三名,冠军是谁啊?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小品郭德纲 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郭德纲于谦获得第三名,冠军是谁啊?

2003年北京相声小品大赛郭德纲于谦获得第三名,冠军是谁啊?

2023-04-14 14:48|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看了评论,关于歌颂型相声想多说两句。

相声一开始是没有歌颂型的(除了部分脱胎于评书及鼓书的长篇单口相声和太平歌词,原本就有正面人物),原因很简单:那个积贫积弱、民生艰难的时代,没什么可歌颂的,面对以平民阶层为主体的相声观众,只能靠讽刺世道不公、挖苦境遇更悲惨的人以及喜闻乐见的低俗段子来换取“票房”,养家糊口。这也让相声演员在旧社会“演员鄙视链”中处于最底层,大致是戏剧演员(角儿,上剧场)—评书演员(先生,有书馆)—什样杂耍(玩意儿,撂地儿演出,其中大鼓演员又强于相声演员)。

这个不必讳言,天津人都知道一个词,“臭说相声的”,概之谓也。有意思的是,因为二人转的演出特色,又被相声演员歧视,曾经天津的相声茶馆里还有一个著名的梗——咱说的是相声,不是二人转。

解放前,貌似只有侯宝林自觉地抵制过,说所谓“文明相声”。原因可能是他是学戏出身,“不甘堕落”。同时,他的戏剧功底和强于同行的钻研精神,又足以支撑他创作出“干净”的相声。所以,解放后由他领导相声净化工作,是有原因的。

解放后,政府给这些民间艺人画出了这么一条路——你们不再是人人看不起的艺人,而且可以成为光荣的文艺战士,吃皇粮,甚至还能当官,但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说新相声,不仅要反三俗,还要歌颂新社会、赞美工农兵。

那个时代的艺人,绝不会反对“反三俗”,因为这意味着社会地位翻天覆地的变化和稳定的收入,孙子才不“反三俗”。

那个时代,以侯宝林、刘宝瑞、马季为代表的京派相声演员,创作了大量的新相声,还有很多作家加入了相声作者队伍。这使得当时的相声精品层出不穷,特别是出现了歌颂型相声。

插说一句:现在受一些粗制滥造的歌颂型相声影响,很多人都觉得歌颂型相声就是对口的人民日报,政治占位虽高但毫无笑点,甚至不能称之为相声。但是,如果你听得足够多,就知道歌颂型相声不乏精品,特别是由名家演出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歌颂型相声就有大量精品。特别是,当时的创作者给歌颂型相声建了模,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对比型,就是树立一个榜样外加一个反例(或者是新旧社会对比),最后反例受到模范影响学好了(赞美新社会),我比较喜欢的作品有赵佩茹的《离婚》(?)、马季的《找舅舅》等;一种是纯歌颂型,就是夸新生事物,侯宝林的《技术比赛》、马季的《新桃花源记》、郭荣启的《当好营业员》,还有一段常宝霆说乒乓球夺冠的(名字记不住了),我都比较喜欢。

同时,讽刺型相声也没有落伍,有《买猴》(马三立)《开会迷》(推荐苏文茂版本)这种讽刺机关官僚主义作风的,有《离婚前奏曲》(侯宝林)《声名远扬》(苏文茂)《值班医生》(刘宝瑞)这种讽刺公职人员私德不佳的,还有《吃饭我掏钱》《夜行记》这种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

此外,还出现了《讲帝号》《戏剧与方言》等知识型相声。

一时间百花齐放,姹紫嫣红。(注:以上均是至今尚广为流传的,挂一漏万)

相声的另一个高峰是八十年代,那个时代的观众真是幸福,精品多到数不胜数。金霏陈曦唱过一段用相声名字串成的歌曲,其中很多都是八十年代的作品,都值得找来一听。听过了,真的会觉得郭德纲那句“我是给相声看坟的”绝不是矫情。

值得一提的是,八十年代因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较多,同时文艺创作的自由度又较高,所以讽刺性相声火力全开,而且直接指向具体现象(近乎指鼻子“骂街”)。推荐几段天津以外地区应该不常播出的相声——高英培的《教训》《不正之风》(万能胶),马志明的《五味大侠》。

其中,姜昆绝对是个中优秀代表。听相声不多的朋友,可能会认为姜昆只会靠歌颂型相声混吃混喝。实际上,姜昆表演过的讽刺型相声的辛辣程度,绝不是郭德纲能达到的。推荐一段目前不让播的相声——《特大新闻》,听完就明白了。

关键是姜昆表演的相声,几乎涉及了各个方面。比如纯歌颂型相声,有《鼻子的故事》;对比式歌颂型相声,有《打针》;讽刺官僚主义的,有《电梯奇遇》;讽刺社会不良现象的,有《哺乳诗》;宣传计划生育的,有《祖爷爷的烦恼》;宣传保护环境的,有《严正警告》;公然植入广告的,有《游北海》;知识型相声,有《诗歌与爱情》……(注:列举的是不常见的,挂一漏万)

但是有一点不好的现象已经开始冒头,那就是由于相声被定义了歌颂作用,越来越多的领导们开始要求相声演员创作歌颂型相声。问题是,歌颂型相声对创作者的水平要求极高,需要仔细打磨,而派下来的任务又一般是按时完成,所以大量粗制滥造的歌颂型相声开始出现。同时,歌颂型相声也需要表演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水平,可大批八十年代才入行的演员水平又有限,所以相声越来越不可乐,也才有了春晚上黄宏“嚣张”地对侯耀文说“现在相声明显干不过小品”这一经典镜头。(注:侯耀文堪称大师,他歌颂型相声水平极好,推荐《糖醋活鱼》《见义勇为》,讽刺型相声水平更高,推荐《缺德居士》《侯氏发声法》,特别是他是第一个在电视里表演《口吐莲花》的相声演员。)

进入和谐时代,公众传播平台对内容尺度的控制进一步收紧,导致相声可发挥的讽刺空间越来越小。这期间,虽然不断有少数演员,借助天时地利人和,大胆讽刺,推出了一些优秀作品,比如奇志大兵多段作品,杨议的《获奖以后》《肉烂在锅里》等,但始终不成气候。而歌颂型相声因为前述原因,越来越不可乐,最终几乎到了连领导都嫌弃的地位。

那个时候,相声出现了严重的分化。一方面,电视里的相声演员开始表演对口《人民日报》;另一方面,坚守小剧场的相声演员重拾老前辈的“票房”秘诀,将“三俗”进行到底。

2005年,借助北京电视台和网络兴起,德云社横空出世。之所以强调这两个因素,不是说郭德纲自身的十年努力不重要,而是没有这两个因素,郭德纲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时间。北京电视台对郭德纲的价值在于,给郭德纲的小剧场在北京地区打了广告,使得小剧场演出可以延续,保持并锻炼了队伍。网络对郭德纲的价值不止在于巨大的传播力,而是大批年青人经过几年互联网的“锤炼”后,对“俗”的容忍底线降到了历史新低。也就是说,官方或是长辈眼中的“俗”,在年轻人眼中不过是寻常笑料而已,甚至是标榜自己时代特色的标签。这也就是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网友抵制“反三俗”——他们争取的是,自行判断什么是“俗”的权利。

于是乎,德云社在很多人眼中,就成了一个具有某种zz意义的符号,即便德云社的相声也出现了越来越不可乐的迹象,仍然拥有大量拥趸。

只是在我看来,这纯粹是看热闹不嫌事大。将德云社视为相声的唯一代表,实际上就是把郭德纲架到火上烤。在我看来,其实曲协还是蛮厚道的,真心想治德云社的话,只要搜集一下德云社早期的演出视频,剪出一些侮辱烈士、调侃英雄、历史虚无主义、歧视女性等能上纲上线的片段并不难……

为了相声,求某些真粉丝、假粉丝们,放过郭德纲吧,溺爱不是爱,低级红高级黑更是害人……

以下是原答案:

应该是贾玲。而且说实话,那可能是唯一一次贾玲表演的相声水平,超过郭德纲的时候。

题主这么问,似乎想证明些什么。但问题是,如果听过贾玲和郭德纲的参赛作品(贾玲和王彤搭档,表演的是《怎么了》;郭德纲和于谦搭档,表演的疑似是《北京你好》),但凡有一点儿公正心,也会觉得贾玲的那段相声比郭德纲好听。

这是没办法的事,郭德纲当年是草根出身,不敢在电视相声里针砭时弊(当然现在也不敢,除了曲协,他谁也不敢得罪),也不可能拿于谦家人抖包袱儿,他说的是歌颂性相声,而且节奏也有点太快(可能是内容多时间短),真的不是熟悉的郭德纲。如果一个第一次听他相声的人不幸听的是这段,那么绝对会认为喜欢郭德纲的人们都是脑can。

郭德纲缺少一个优秀的创作团队,所以他缺乏能够带着铁链跳舞还能逗笑观众的能力,他在春晚上表演的相声就是很好的例子,而这也是目前相声界共同的问题。

最后想说题外话,相声的本质是构建令人发笑的包袱儿,至于内容是讽刺还是歌颂,并无太大关系。当然讽刺性的内容抖包袱更容易,但不代表着歌颂性相声没有好作品。不必举出侯宝林、马季等大师的作品(比如侯宝林的《技术比赛》和马季的《劳动号子》),就拿奇志、大兵有一段叫《我是110》,内容是歌颂公安民警的,就远比现在大部分德云社的相声好听。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