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泯灭的记忆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尉氏县南曹乡荣村支书是谁 永不泯灭的记忆

永不泯灭的记忆

2024-07-17 17:56|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那是1962年冬天的一个上午,豫东平原天寒地冻,北风刺骨,接组织通知,县委书记处书记焦裕禄调离尉氏县,前往开封的另一个县兰考任职。在尉氏县委机关院里,司机崔合义往车上搬着焦裕禄全部的“家当”——除了锅碗瓢盆、两床被子、几件衣服,剩余的全是书籍。半年前,崔合义去洛阳矿山机器厂接焦裕禄来尉氏,也只是这些“家当”。

孩子们听说兰考很穷,一个个哭着不愿意上车跟着走,焦裕禄穿着单薄的棉衣,一边帮着搬行李,一边安慰着孩子们:“困难不可怕,革命者要敢于在困难面前逞英雄……”其实,对焦裕禄来说,在尉氏工作的四年多时间里,这里的一切早已融进了自己的血脉,因为,他不仅在尉氏成立了家庭,更有无数质朴憨厚的老百姓与他鱼水情深,尉氏就是他的第二故乡。

此时,他不禁想起了初来尉氏的时刻,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回到了那剿匪反霸、土地改革,与尉氏人民同吃共住的岁月中。

1947年夏天,解放战争进入反攻阶段,新解放区迅速扩大,为扩大巩固解放区,党中央组建了一支渤海地区南下工作队——淮河大队,25岁的焦裕禄就在这支队伍中。

为在沿途做好新解放区的宣传工作,大队党委决定焦裕禄所在的一中队排演一场现代戏,最终,他们决定排演大型戏剧《血泪仇》。焦裕禄知道后立即报了名,一边行进一边背台词,为了排演连饭都顾不得吃,不到二十天的时间,戏就排成了。

这部剧主要讲述了贫苦农民王东才,被横行乡里的田保长逼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表现了劳苦大众的阶级恨、血泪仇。焦裕禄扮演剧中的王东才,形象逼真的演出引得台下观众个个痛哭流涕、泣不成声,极大地鼓舞了沿途群众和南下干部的斗志。

大家都夸焦裕禄演得好,他听后却说:“哪里是我演得好?王东才的遭遇就是我的亲身经历,这戏不需要演,我深有体会,再说这是党要我做的事情,我必须克服一切困难去完成……”字字铿锵,发自肺腑,唱着《血泪仇》的焦裕禄按照组织分配,就留在了尉氏县。

1948年2月,焦裕禄被派到彭店区任区委委员、区工作队指导员。一来到这里,他就走村串户发动群众,搞土改、成立农会、建立民兵组织。当时的彭店区,兵匪猖獗,老百姓苦不堪言。听着老乡们的倾诉,望着他们期待的目光,焦裕禄想起自己幼年时的经历,内心非常沉重。

可是,老百姓也许是遭受兵匪祸患太重,对匪徒有恃无恐的嚣张气焰过于胆怯,革命热情和对敌信心都不足,怎么办?焦裕禄非常着急。

转机很快来临了,国民党鄢陵县保安大队出动50多人到附近村庄抢粮食,焦裕禄得到消息,带领20多个民兵,使了个诱敌深入之计,最终将来犯敌人抓了俘虏,这次胜利极大地鼓舞了群众的斗志。

焦裕禄抓住这个机会,大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苦大仇深的贫雇农进行诉苦教育,持续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提高群众斗争意识,群众的阶级觉悟和思想意识得到了极大提高和增强。

当年8月的时候,焦裕禄被调到大营区任区委副书记兼区长。还没有去,就有人跟他说,大营九岗十八洼,岗岗洼洼有“响马”,那可是出了名的“土匪窝儿”!聚集着大大小小几十个土匪组织,不到一年时间,都换过几任区长啦!

焦裕禄不以为然,到了大营就一刻不停地忙碌起来,白天访贫问苦,晚上书写材料,彻底摸清哪个土匪有命案,哪个地主有恶迹,然后一一上报区委、县委。

然而,危险已经降临,他却浑然不知。一天,县卫生院的一名医生带着药箱进了大营区委,进门就吵着要给焦区长看病送药。焦裕禄听到后,感觉有点异常:“我好好的,给我看啥病?送啥药?”当看到递到手中的纸条时,焦裕禄才明白自己此时的处境。

原来,区里9名武装队员,有6人已经被匪特收买,正在预谋发动反革命武装暴乱。当初,焦裕禄本着“首恶必办、协从不问、立功受奖”的剿匪反霸政策,给了土匪头目梁同来一次立功机会,让他当上了区武装队队长,没成想他竟然带头策反!

面对如此危险的境地,焦裕禄一脸冷静,他将梁同来喊到自己屋里来,对他说道:“现在有一个重要案件要移交县公安局,我思来想去还是你去最合适,你枪法准,办事也稳妥,其他人我还真不放心!”望着焦裕禄信任的目光,梁同来欣然前往。

当梁同来拿着卷宗,押送着人犯到了公安局时,却一下子被拷了起来,他睁着惊愕的眼睛直呼:“抓错啦!抓错啦!别打缠(豫东方言)。”“没错,抓的就是你!”县公安人员厉声喝道。原来,梁同来是一个“睁眼瞎”,根本不知道信里写的是抓捕他自己的内容。

而在大营区部,梁同来刚走,焦裕禄就迅速集合武装队员,向大家宣布道:“接上级通知,区里使用的枪支现在需要统一打号登记造册,停一会儿咱们再领回去。”队员们不明内情,一一上交了手中的枪支。在随后领取的时候,焦裕禄则让他们一个个单独领取,每次通知一人,来一个捉一个,兵不血刃,各个击破,叛匪们精心策划的计划成了泡影。

很晚了,焦裕禄屋里的灯还亮着,这次事件让他有了更深的思考,要彻底肃清匪患,必须多想办法。在后来的剿匪反霸斗争中,他除了大力宣传党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之外,还对主动自首的匪众进行安抚教育,让他们现身说法动员外逃人员弃暗投明,甚至单刀赴会、深入匪穴,还将计就计对罪恶滔天的匪首黄老三来了个三捉三放,每次捉与放都会清查出一批土匪来,直至黄老三变成“光杆司令”,才押他召开了人民公审大会。枪决黄老三的时候,人们奔走街头,到处传唱“杀了黄老三,大营晴了天”。

其实,大营区不仅是远近有名的“土匪窝儿”,还是有名的沙窝儿,一年四季黄沙漫天,土地贫瘠,水源短缺,交通闭塞,群众的生活异常艰苦。

焦裕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走村入户,找老农座谈,寻找防风治沙的办法。一次,焦裕禄来到卢家大队走访,有位老人告诉他道:“紫穗槐和红荆条耐旱,栽这些东西肯定中。”还有人建议林粮间作,树木小的时候不影响粮食作物生长,再说有了树木,还可以养个羊牛鸡鸭什么的……

群众们的想法给了焦裕禄很大启发,他根据“以林促农、以农养林”的工作思路,提炼出了“植树防沙、压柳固沙”的科学方法,全区村村寨寨掀起了“砸柳桩、压柳条”植树造林防风固沙的高潮,大大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也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大营区积累的这些防风治沙经验,为后来焦裕禄治理兰考的风沙盐碱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转眼到了1949年的春天,焦裕禄来大营区已半年有余,他走遍了这里的村村落落、沟沟壑壑,每次进村入户,先到的农户,都是村里最穷的群众,看看家里有没有柴烧,囤里有没有粮食,床上有没有被子。

那天,在黄集村走访时,看见十几个孩子拿着书本走进一个破旧的院落,他就跟了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两间低矮的破草房,房间内光线昏暗,孩子们趴在高高低低的桌椅前读着书。与校长攀谈后才得知,这些桌椅都是各家各户凑到一起的,房子是农会主席给腾出来的。

焦裕禄紧蹙着眉头,内心五味杂陈,“不能再这样耽误下去了,我们得好好想一个办法才行!”他对校长说着,又像是在对自己说。于是,连夜召集黄集、五间房李等村的农会主席开会,商量孩子们集中学习的事情。

孩子们集中到一起容易,可在哪里读书呢?大家为此犯了难!这时,有人提议道:“要说地方,还真有一个,就是没人敢……”原来,黄集村东地大岗上有个祖师庙,占地三十多亩,房屋就有十几间。焦裕禄一听喜出望外,要求明天一早就去看看。

到了祖师庙一转,平坦开阔、绿树成荫,果然是个读书的好地方。焦裕禄高兴道:“就这地方了,各村通知几个人,把神像搬走,腾出来当教室。”各村召集来的群众一看要搬走神像,个个惊恐万状,谁也不敢上前一步。

见此情景,焦裕禄大声说:“跟我来!”走进正殿,焦裕禄拔出手枪,对准神像连发两枪,周围群众目瞪口呆,大惊失色。焦裕禄这时对大家说:“今天我们为了子孙后代在这里办学,才改神庙为学校,如果真有神灵要怪罪,就让他怪我焦裕禄吧,与你们无关……”

在焦裕禄的带领下,推到了众神像,垒起了土围墙,学校终于建起来了。

焦裕禄走到哪里,就把热情带到哪里,把变化带哪里。四年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到了1951年6月,组织上安排焦裕禄到陈留团地委任宣传部长,面对一纸调令,他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党叫干啥就干啥,绝对服从组织安排。

当焦裕禄第二次踏上尉氏这片土地时,已经是十一年后的1962年夏天,作为尉氏县委书记处书记,他感觉到肩上责任更重了。

当时国家正处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为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积极性,鼓足干劲发展好集体经济,焦裕禄深入席苏村蹲点,搞试点,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为防止庄稼受淹,焦裕禄带领群众开沟挖渠泄洪,并指导群众将过去种烟、栽红薯的传统种植模式改为麦棉套种,实行统一耕种、供种、管理,在全县竖起了农村经济发展的第一面红旗。利用晚上时间,他一边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一边却用手握成拳头顶着肝部。很少有人知道,此时的焦裕禄身体状况已经很差了。

那天,一位20多岁的姑娘走进他的办公室,进门就喊:“焦书记,您找我啊?”“是啊!快坐下喝点茶。”这位姑娘名叫王小妹,是焦裕禄一手培养起来的“巾帼劳模”,曾获得首届河南省劳动模范称号。

待王小妹坐定,焦裕禄和蔼说道:“听家属说,你前几天给我送了几斤枣,很感谢你。”

“我听徐大姐说,您有肝病,就四处打听治肝病的方子,有人说红糖泡大枣可以治肝病,就送您送几斤。”王小妹有点不好意思。

焦裕禄又正色问道:“那枣是怎么来的?是不是拿生产队的?”

“可不是拿生产队的,是俺自己买的。”王小妹脸上露出委屈的神色。

“多少钱一斤?”焦裕禄还是有点不相信。

“五分钱一斤,买了六斤。”王小妹脱口而出。望着王小妹清澈的目光,焦裕禄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随后拿出三毛钱交给王小妹,并提醒道:“现在是困难时期,咱可不能向生产队伸手,白吃白拿群众的劳动果实。”王小妹坚定地点点头,含泪离开了办公室。

王小妹出于关心,六斤红枣钱却又被退了回来,而出于习惯,给县委领导送的“指导票”在焦裕禄那里同样遭到了拒绝。

尉氏县老礼堂位于县城中心,当时有许多周边市县的剧团在这里演出。那天,秘书拿着一张戏票送到办公室,焦裕禄一看问道:“这戏票是咋回事啊?”

“人家剧团来咱这里演出,这是给您送的‘指导戏票’,说请您把把关。”焦裕禄听后挥手说道:“领导干部任何时候都不能搞特殊化,不花钱的戏我不看,再说了,我也不是编剧和导演,有啥资格把关?”

秘书有点为难道:“要不这样,让徐大姐和孩子们去看。”焦裕禄脸沉了下来,说道:“我们家任何人都不看不花钱的戏,这是我的家规家教,他们都必须遵守!”听后,秘书也不再强求了。

焦裕禄的严格自律,折射在生活的方方在面。有一年初冬,同志们不忍心看着焦裕禄和孩子们穿着夹衣受冻,就由县委办公室的同志代写了一份申请,瞒着给他批了一些布票,当布票交到焦裕禄家人手中时,他却坚决不收,并且说:“共产党员要能忍得一时寒,免得百日忧!”

贾鲁河是河南省内除黄河外最长、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发源于新密,途径郑州、中牟,达尉氏,再进入扶沟至周口入沙颍河,最后流入淮河,它的前身是历史上著名的“鸿沟”。尉氏县的靳村大队就处在贾鲁河滩区,毗邻鄢陵县马庄村和扶沟县小岗杨村。当年国民党扒开黄河大堤后,这里遭受大洪灾,洪水退后,河滩内泥沙淤积、寸草不生,找不到了地界,周围三个县,没有一个人愿意耕种。慢慢地,靳村农民开始在河滩内压柳条、打柳橛,男女老少齐上阵,硬生生整理出来大约1600亩土地来。

眼看着柳树林长起来了,柳林里也慢慢能种庄稼了,邻县马庄和小岗杨村的群众眼红了,要求收回属于他们的土地,贾鲁河滩成了影响三县人民感情的真正“鸿沟”。每年秋收季节,都会发生矛盾和冲突。

1962年秋季,河滩里的高粱长势喜人,为防止邻村搞破坏,靳村安排了护林人员。一天晚上,恰逢靳村唱大戏,护林员在巡视庄稼时突然发现,邻村几个人正在砍伐防护林中那一排柳树!护林员赶紧回村报告。

得知这个消息,村支书在戏台上用喇叭一吆喝,不一会儿功夫,一群年轻人就跑到了交界的河滩地,最后抓住了马庄的两个伐树人,暴打一顿后放了回去。没有争回土地还白挨了一顿打,马庄人岂肯罢休,攒着劲儿要大拼一场。矛盾升级到一触即发,一场流血冲突眼看就要到来。

尉氏县委对于此事犯了难,焦裕禄主动提出前往,他说道:“以前我在彭店工作过,靳村我熟悉,让我去吧。”由于事关三个县,焦裕禄约上多方干部,又请来省厅领导,决心要解决这一遗留复杂问题。

焦裕禄组织大家每天徒步几十里察看现场,分析根源,结合原始文书,对照现有土地状况,逐家逐户丈量,同时细致去做群众思想工作,最终重新勘定了三地土地界线,签订了协议,立下了三地交界碑,成功化解了这次人民内部的矛盾。从此,三县人民和睦相处,相安无事。

如今每当群众说起这块焦书记亲手树立的界碑时,还要提起焦书记,这界碑早已成了老百姓心中的功德碑!

 

时令已进入十一月了,天气一天比一天寒冷,焦裕禄仍然穿着单薄的衣服,他的脚步一刻也没有停下。

那天,他到庄头区刘家村调查走访时,来到了村办公地点——一所两层砖混小楼里,上下层之间隔着一道木楼板,上层放的是花生种子,下面做办公用。当他楼上楼下仔细查看后,发现二楼正对着花生囤的地方,有一个几寸长的裂缝,于是拿起一个竹竿,对着缝隙轻轻一捅,一捧花生就哗啦啦地落了下来。

焦裕禄手里捏着花生意味深长地说:“这都是那些没尾巴的老鼠干的,以后大家要提高警惕啊。”其他人笑了起来,那些偷吃者却脸红到了耳根。

没多久,有人反映庄头区前曹村基层组织涣散,干部吃喝风严重,群众意见很大。这不由得让他想起上次刘家村干部偷吃花生种那件事来。“必须下去摸清真实情况才对。”焦裕禄还是那种惯有的工作作风,很快带着工作组进驻到了前曹村。

一进村子,焦裕禄就带领工作组逐户走访,“村干部经常大吃大喝”“都没有看到俺村的党支部开过会”“有干部经常偷吃集体的花生种”“有的干部光当老好人,从来不敢得罪人”……群众反映的问题焦裕禄都一一记在本子上。经过七八天的走访,工作组终于找到了前曹村基层组织瘫痪的病根,起草了一份《关于前曹大队巩固集体经济工作一二条具体做法》的调查报告。

多天的奔波,让工作组的同志们疲劳极了,大家倒头就睡,清冷的夜色弥漫开来,焦裕禄站在院子里,呼出的每一口气在月光的映照下泛着亮光,一闪一闪的,犹如串串霜花在弥漫。此时,他的内心非常沉重,再不整顿干部作风,群众利益、集体利益的损失将会多大?真的不敢想象啊!他思来想去,觉得非常有必要开一个让干部群众都参加的集体讨论会。

会上,焦裕禄用过去在前曹村广为流传的一段民谣唤起了大家的记忆,那时候的前曹村十户九贫,借债度日,卖儿卖女,如今什么样呢?我们能吃上国家统销粮,领到国家救济款,再也不用出去逃荒要饭了……

焦裕禄一席话引得台下群众一片哽咽声,很多老贫农纷纷上前做了忆苦思甜,几个村干部主动检讨自己,下定决心改变自己,听党话,跟党走,为群众办实事。

随后,焦裕禄提出了几条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做法,一是要开展经常性的批评与自我批评,二是要团结协作,三是要互相监督,党员发挥表率作用。在焦裕禄的带领下,县委驻前曹村工作组顺利完成了驻村工作任务。

……

在尉氏两度工作过这么长的一段岁月,焦裕禄早已对这片土地结下深厚情感,如今将要离开,往事一幕幕犹如在昨天,但人民大于天,事业重如山,惟有一片赤诚丹心,将组织交给的任务毅然勇担。孩子们吵着去兰考太苦,他何曾不知道?但哪里有贫穷困苦,哪里的老百姓就最需要党带领他们过上好日子!

大卡车一路颠簸着缓缓离去,在寒风呼啸中,路边那一棵棵去年春天才栽上的柳树,伸出干枯的枝条舞动着向后一溜儿退去,仿佛在与故人道别。焦裕禄坐在车上,他凝视着前方,眼中满是不舍,但更多的是对未来工作的期待。他不知道下一个工作地兰考是一种什么样的现实景象,到底有多少艰难险阻,他只相信一点,听从党的指挥,服从组织安排,是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基本准则。焦裕禄就这样离开了尉氏,他在尉氏的点点滴滴,成为了人民群众永不泯灭的记忆。

58年过去,焦裕禄在尉氏的办公旧址依然矗立,人们在聚精汇神地听讲解员说着焦裕禄在尉氏的初心故事,焦裕禄曾用过的藤椅、桌子静默而泛有光泽,笔者似乎看到听到,它们的主人曾经俯坐在那里,抒写着对党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心声。(市纪委监委  魏众、石顺江、蔡相龙)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