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等于部下被屠杀,若以成败论英雄,这三位名将是否值得尊敬?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将军战败图片 战败等于部下被屠杀,若以成败论英雄,这三位名将是否值得尊敬?

战败等于部下被屠杀,若以成败论英雄,这三位名将是否值得尊敬?

2023-06-01 14:20|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0 分享至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晚唐诗人曹松这首诗,读起来全是百姓的悲哀:有多少名将站在尸山血海之上接受万民膜拜,而膜拜者的骨肉,可能就踩在那位名将的脚下。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将战败又如何?很多人都无来由地赞美“悲情英雄”,可是战败就意味着部下被屠杀,一将无能累死千军,天阴雨湿声啾啾的时候,谁有资格替无定河边之骨原谅甚至赞美那些“悲情英雄”?

如果在异族入侵的时候奋起反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甘以热血荐轩辕,那无疑是值得尊敬的,但是很多所谓的名将,只是为了彰显自己的武勇,视部下生命如草芥棋子,他们兵败身亡青史留名,而不知道为什么而死的普通士卒,却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还不如一枚小小的石子,投入水中还能泛起几圈涟漪。

咱们今天要讨论的,就是历史上十分有名的战败名将,我们看一看正史记载,然后再来回答这样一个问题:这些名将是否真的值得尊敬?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项羽是不肯过江东,但是八千江东子弟有资格选择自己的命运吗?很不幸,他们没有,项羽破釜沉舟之际,就已经把大家的性命变成了他争霸天下的刀枪——刀枪是没有生命的,在枭雄眼中,士卒与百姓也是没有生命的,起码是没有可以引起重视的生命。

项羽从来就没把人命当回事,二十万秦军已经解甲投降,但是项羽“召黥布、蒲将军计曰:‘秦吏卒尚众,其心不服,至关中不听,事必危,不如击杀之,而独与章邯、长史欣、都尉翳入秦。’于是楚军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新安城南。”

在项羽眼里,秦军高级将领章邯、长史欣、都尉翳还有点用,至于那二十万普通士卒,就是累赘和麻烦,杀也就杀了。

笔者不相信那二十万士卒没有亲人,不相信那些亲人没有后代,更不相信那些歌颂项羽的人中,没有被项羽坑杀的秦人后裔。

项羽之残暴,在秦末是有目共睹的,他的做法也跟刘邦截然不同——奇怪的是骂刘邦的越来越多,赞项羽的也越来越多,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斯德哥尔摩症候群”?

司马迁是比较崇拜项羽的,也是比较瞧不起刘邦的,但是他在《史记》中却留下了这样的记载:刘邦克秦,与百姓约法三章,“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项羽赶跑了刘邦,“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秦人大失望,然恐,不敢不服耳。”

好一个“不敢不服”,面对杀人魔王,忍气吞声也就罢了,反过来还为其大唱赞歌,岂不是有自虐倾向?

但古代文人就是这么奇怪,司马迁尊项羽而贬刘邦,尊李广而贬卫青霍去病,甚至在“佞幸列传”了也不忘敲打卫霍一番。

那么被司马迁捧上天的“飞将军”李广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卫青霍去病相比,李广还应该有另外一个称号——“常败将军”。

司马迁作《史记》,先写李广,再写匈奴,最后才把卫青霍去病合为一传。

即便如此,单列一传的李广,还是只有空洞的溢美之词而没有战胜的记录:“(李广)尝为陇西、北地、雁门、代郡、云中太守,皆以力战为名。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李将军列传》说匈奴不敢南侵,但接下来的《匈奴列传》又出现了截然不同的说法:“伊稚斜单于既立,其夏,匈奴数万骑入杀代郡太守恭友,略千馀人。其秋,匈奴又入雁门,杀略千馀人。其明年,匈奴又复入代郡、定襄、上郡,各三万骑,杀略数千人。匈奴右贤王怨汉夺之河南地而筑朔方,数为寇,盗边,及入河南,侵扰朔方,杀略吏民其众。”

伊稚斜单于是什么时候上位的呢?是元朔三年。元朔三年李广在干什么呢?在当右北平太守!李广在右北平是否与匈奴作战,《史记》中没有记载,只记载了他当右北平太守的第一件事,就是杀了霸陵尉:“匈奴入杀辽西太守,败韩将军,韩将军徙右北平。于是天子乃召拜广为右北平太守。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

《史记》中只说李广“力战”,却从不说“力战有功”,这是因为李广总是力战失败:“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广军几没,罢归。”

卫青霍去病打一场赢一场,司马迁说他们劳民伤财损失了不少战马——人员伤亡太少,只好拿马来说事,还抱怨朝廷给卫霍大军的赏赐太多,但是卫霍缴获了数以千万计的牛羊马匹和匈奴祭天金人,却被选择性地忽视了,就像忽视李广每战必败一样。

无论怎么说,在李广手下当兵,都是悲剧,因为李广是“很宽厚(杀霸陵尉和杀降八百以及私受梁孝王刘武印信忽略)”,司马迁说“李广、程不识皆为名将,然匈奴畏李广之略,士卒亦多乐从(军风散漫的)李广而苦(军纪严明的)程不识。”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点:跟着程不识的还能活命,而跟着李广“享福”的,已经换了好几茬了——前面那些“享福”士卒的都被匈奴砍杀了,只有李广武功高强逃了活命,用钱赎罪之后继续带兵打仗送人头。

李广“飞将军”盛名之下,是无数冤死的汉家战士的英魂——跟随李广的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李广成名了,无名战士的家属连哭祭都找不到地方。

项羽有人想,李广有人赞,无名战士化作飞灰,却极少有人提起,至于他们是不是被项羽和李广坑了,更是没有人探究。

如果仅仅是项羽李广备受追捧,我们还可以勉强接受,但是最受人尊敬的那位武将,我们甚至都不可以批评——因为他是被清朝皇帝奉为武圣人的关羽关云长:文不辱孔子,武不黑关公。

但是我们都知道,文圣人家族源远流长,不管怎么改朝换代,甚至倭寇入侵,他们也都没有受到实质性冲击。

至于武圣人关羽,他是后汉三国时期乃至整个古代唯一一个两次被生擒的大将。

对关羽,本文不想多做评论,因为那会引起很多拿演义当正史的人的抨击。这里我们只想问一句:关羽一生中,打过怎样的胜仗?如果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算作襄樊战役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失荆州走麦城是不是也该一并算进去?

有人说你这是居心叵测“亡其史”,可是对虚构战绩的名将大加赞扬,却把卫青霍去病一笔抹煞,岳飞的名分也成了大问题,戚继光俞大猷连提都要小心翼翼,左宗棠更是只剩下千里左公柳无语对春风——那又应该如何评说?

笔者撰写此文,并不是对项羽李广关羽有成见,而是只想问一个问题:那些英雄“悲情”的背后,有多少无名战士在悲鸣?

时代需要英雄,但更应该以成败论英雄——失败者多数都是罪人,把失败者赞成英雄,那胜利者将处于何地?

古代粉饰失败的最佳办法,就是在失败中寻找并树立“英雄”,于是后人只记住了“英雄”而忘记了失败,更忘记了被“悲情英雄”断送的无数生命……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阅读下一篇/ 返回网易首页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