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葬的礼仪(入葬的礼节)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封门葬 下葬的礼仪(入葬的礼节)

下葬的礼仪(入葬的礼节)

2023-03-14 01:2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1. 入葬的礼节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清朝皇帝一共有3处皇陵,分别是入关前的关外三陵,入关后的清东陵以及雍正后修建的清西陵。

如果说关外的皇陵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入关之后还要修建两处皇陵,而不是像明朝一样皇帝都埋葬在明十三陵?

雍正为什么要另外修建清西陵?

乾隆之后为什么又要葬回清东陵,后代的皇帝如何安葬有什么规矩?

清东陵外侧为什么还有一个昭西陵?

清朝陵园中除了皇帝陵外,还有哪些陵墓?

先简单叙述一下各个陵园埋葬皇帝名单(以入葬顺序排列)

关外三陵:永陵:清朝的始祖,相当于清祖陵;福陵:努尔哈赤;昭陵:皇太极;

清东陵:孝陵:顺治皇帝;景陵:康熙皇帝;裕陵:乾隆皇帝;定陵:咸丰皇帝;惠陵:同治皇帝;总共5位皇帝。

清西陵:泰陵:雍正皇帝;昌陵:嘉庆皇帝;慕陵:道光皇帝;崇陵:光绪皇帝;总共4位皇帝。

雍正为什么要修建清西陵

清朝入关之后的两位皇帝,顺治和康熙都葬在清东陵,但是到了雍正,却下令重新选址修建清东陵,给出的理由是:地方不够,地方不好!

明眼人一看,这个理由就不成立,如果地方不够,地方不好,为什么当初顺治、康熙要选址在这儿,而且后来乾隆、咸丰、同治都埋在这儿,他们没有说地方不够也没嫌弃风水不好!

所以另有隐情,雍正没有明说,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和清朝的公案:雍正继位合法性似乎有点关系。是不是雍正篡夺了皇位,甚至还有毒杀康熙的嫌疑,另外对自己的兄弟都太狠,可能是怕到了地下见到康熙,所以干脆躲得远远的。

乾隆为什么要葬回清东陵

清朝的入葬礼仪通常都是子随父葬,雍正破坏了这个规矩,那么乾隆应该是跟着雍正葬在清西陵,为何他却葬回清东陵?

其实,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乾隆,如果葬在清西陵,和老爹雍正葬在一起,后续皇帝都葬在清西陵,那么清东陵就只有顺治和康熙两人,斗地主都凑不齐,是不是意味着后世皇帝把顺治和康熙都抛弃了?这一点乾隆肯定是不能接受的,毕竟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另一位是最疼爱自己的皇爷爷康熙;但是他又不能再次破坏子随父葬的传统。

幸好他活得时间长,从周朝那边求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周礼中的“左昭右穆”。

按照周礼,皇帝的神位是要在太庙供奉,摆放的顺序就是开国皇帝神位摆中央,第二位皇帝神位放在左侧第一个,第三位皇帝神位放在右侧第一个,第四位皇帝放在左侧第二个,第五位皇帝神位放在右侧第二个,以此类推。

左侧叫“昭”,右侧叫“穆”,这就是左昭右穆。

乾隆的意思是顺治为入关后第一位皇帝,康熙入葬在清东陵,雍正入葬在清西陵,而他入葬清东陵,他的儿子入葬清西陵,以此类推,完美解决问题。

那么为什么到道光又发生变故

道光时嘉庆的儿子,嘉庆入葬清西陵,那么道光应该入葬清东陵,而事实是道光葬在了清西陵。

原来,道光登基之后便开始筹建陵墓,按照乾隆的规矩选址在清东陵,项目快要完工时,道光皇帝前去验收,结果发现陵墓地宫渗水,这还得了,这是陵墓的大忌,道光大怒,下令重新到清西陵选址修建,于是道光最后埋葬到了清西陵,和他爹嘉庆作伴。

孤单的昭西陵

在清东陵外侧,有一座孤单的昭西陵,它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孝庄太后。

孝庄是皇太极的妃子,按照传统应该和皇太极合葬,但是皇太极葬在关外,此时清朝已经入关40多年,孝庄不想再回去打扰皇太极,所以要求葬在北京。

这可难倒了她的孙子康熙,因为按照礼制没有办法为孝庄单独修建陵墓,皇后等陵墓只能是陪葬皇帝陵墓,如果将孝庄太后葬在清东陵内,她陪葬何人?此时的清东陵只有顺治的陵墓,难倒让母亲陪葬儿子?

所以权宜之计,康熙在清东陵外侧修建了一座奉安殿,将孝庄的灵柩停放于此,长达38年未能下葬,直到雍正登基,他提出孝庄对现在奉安殿的位置很满意,才会保佑清朝数十年来风调雨顺,所以下令以奉安殿地址修建陵墓,称为昭西陵。

清朝皇陵内的后陵

历朝历代,皇后通常都是和皇帝合葬,强如一代女皇武则天也是遗言以皇后身份与唐高宗李治合葬乾陵,但是到了清朝,出现为皇后、皇太后单独修建陵墓的传统,作为皇帝的陪葬陵墓,以皇帝陵+方位称之。

昭西陵是孝庄太后陵墓(皇太极昭陵);

孝东陵是顺治皇后陵墓(顺治孝陵);

普祥峪定东陵是慈安皇太后陵墓(咸丰定陵);

菩陀峪定东陵就是慈禧陵墓(咸丰定陵);

清东陵内其他的都只能称“寝”,不能称“陵”。

泰东陵就是甄嬛的陵墓(雍正泰陵);

昌西陵是嘉庆第二任皇后陵墓(嘉庆昌陵);

慕东陵是道光皇后陵墓(道光慕陵);

另外清西陵还有一座溥仪墓,溥仪原来葬在八宝山,后来迁入。

两座皇陵的不同命运

清西陵比较幸运,埋葬了四位皇帝,其中只有光绪皇帝的崇陵被盗过,其他三座皇陵保存完好。

清东陵的命运就比较悲惨了,在军阀混战时期,孙殿英带领军队以演习为由,大规模盗掘清东陵,再加上后来无人保护,清东陵被二次盗掘严重。康熙、乾隆、慈禧等等,整个清东陵的陵墓无一幸免,康熙等人的尸骨甚至曝尸荒野,着实令人悲愤!

雍正当年是不是看到了数百年后的厄运,所以毅然决然地修建了清西陵!心机boy!

2. 葬礼的讲究

其一、注意服装:我国古时的丧服礼制比较复杂,不同的亲属要穿不同的丧服。因此就有了斩丧、齐丧、大功、小功和缌麻的区分,除了丧服,不同亲属的居丧期也不同。近些年,丧服细节上得到了很大的简化。

在农村葬礼上,但凡是直系亲属,都要披麻戴孝,其他亲属则戴布做的白孝帽或束白腰带。城里人虽没这么多讲究,但吊唁和追悼会的气氛还是非常肃穆的。因此参加追悼会或吊丧的人员,穿着打扮要与整个会场相适应。

一般穿深色的衣服为宜,也可穿素雅的服装,衣服上可佩带白花、黄花活黑纱。切忌不能穿红着绿,或穿颜色过于鲜艳的衣服,因为这是一种严重失礼的行为。

其二、要注意礼貌: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吊唁时可送一个花圈或一副挽联,也可以只在准备好的签到本上签名。

在追悼会上态度要严肃,走路要轻手轻脚,说话要低声。追悼会开始后,要按规定的位置端正站立,奏哀乐是不要东张西望,默哀时要低头静默。尊重死者家属的安排和公共场所秩序,切不可见了熟人就谈笑风生,更不能中途退场,这样不仅是对死者的不敬,也有损吊唁者的身份。

3. 葬礼 礼节

一、小殓:死者将近气绝时,家人急速给死者净身、穿寿衣,俗称“小殓”。寿衣为棉布或绸料的棉衣和单衣,忌用缎子和皮毛料,颜色忌用黑色,着衣件数讲究着单不着双,最上等的是讲究有7根领,有的只穿三两件,也要多缝上几根衣领。寿衣上钉布条,不能钉扣子。

  穿好寿衣后,给死者口内含1枚铜钱或1粒珍珠,再让死者一手握钱币,一手握小米饼子,称“打狗饼子”,传说是为死者在冥间对付饿鬼和恶狗用的。给死者身覆衾被,用黄表纸或白布盖脸。然后,将灵床移至堂屋中间,灵床前设供桌,供上一满碗不甚熟的小米干饭,称“倒头饭”。家人拈香、焚纸、举哀后,子女们跪在灵床旁伴灵。此时即为“遵礼成服”。

  二、报丧:人死之后,立即差人前往亲友、街坊邻居家报丧。城市上层人家,多是先发出请知帖,在亲友中请人协助办理丧事。办理丧事的有总管丧务,另有内柜、外柜、管厨、知宾等。差人给亲友送“长班条”和讣闻,讣闻格式要求称谓得当,具名皆为男性,父亡称“孤子”,母亡称“哀子”,父母皆故称“孤哀子”。

  有的官商之家还随讣闻发出“哀启”和“行状”。哀启是由孝子具名详述死者生平、嘉言懿行的启事;行状是请名人为死者撰写的传记,用以征求诔文、祭文、碑文等。丧家的大门和屋门,均斜贴一白纸条,称“封门”。再用2尺长的秫秸夹几张火纸,插在大门框上。男丧插在左方,女丧插右方,称“出单旐”,以示家有丧事。

  三、着丧服:俗称“戴孝”。死者家中成员身穿白布袍,鞋上缝白布盖鞋帮,分别谓“孝衣”、“服鞋”,统称“破孝”。死者之子、妇和未婚的女儿,要在孝衣外披麻巾、扎麻绳,孝子头戴白布堂巾,上加麻梁冠,堂巾旁坠两个棉花球,如父尚在的在右边钉,母尚在的在左边钉,表示极端哀痛,塞耳不闻外事。

  孝妇孝女头扎白布(称白祃子)和白头绳。旧时的丧服制度,以亲疏为等差,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统称“五服”。斩衰为最重的丧服,服期3年;齐衰次于斩衰,服期1年;大功服期9个月,小功服期5个月,缌麻服期3个月。

  四、指路:人死的当晚,家人购置各种纸扎(俗称扎彩),在大门外焚烧。如死者为男性,要烧纸扎的马和马夫,如是女性则烧纸扎的轿和轿夫。焚烧时,子女绕火正转3圈再倒转3圈,并一边呼喊着对死者的称谓,一边高喊:“上西南!”,是为亡魂指路,亦称“烧倒头人子”。

  五、报庙:亦称“送浆水”。人死的当天,孝子率子孙们,端一木盘,上置香炉、线香、火纸,提一浆水桶,去土地庙或十字路口,燃香焚纸,浇奠浆水。传说人死之后,必先到土地庙再去冥间。此举是为贿赂土地爷,使其对赴冥间的亡魂给以关照,以浆水馈赠野鬼,使亡魂免受欺凌。浆水需连送3天,最后一次,女婿和外甥亦同去。送毕浆水,哭泣着返回家,再拈香焚纸举哀。

  六、送盘缠:送浆水后,接着要送盘缠,即给西行的亡魂送路费。城区人家多是在大门外不远的街口,农村多在庄外的十字路口,焚烧一些用金银纸箔折做的元宝、锞子和打上钱印的烧纸,另外再烧一些纸扎彩,扎彩有牛、马、轿、金山、银山、聚宝盘等。焚烧时,家人拜祭,以示送亡魂起程赴西天。

  七、接三、送三:人死后第三天晚,家人端木盘,盘内置香炉、线香、烧纸,到大门外,面向西南方向,把线香点燃竖在墙根,家人跪拜于地,一人将大门框上插的单旐拔下,用挟单旐的秫秸夹取线香放入盘中,端回家中灵前,把单旐与线香一齐焚烧,即表示已将阴魂接回家中。

  这时,全家人要肃静,在灵前供饭,并依次跪拜,退至室外,关闭屋门,约待一个时辰后再开屋门,复拈香焚纸跪拜,把香炉放至木盘,端至大门外,向西南方向跪拜,表示将亡魂送走,再回家举哀。此举即认为是将亡魂接回家中,省视后又送回冥间,俗称“接三”和“送三”。古礼称“招魂”。

  八、大殓:俗称“入殓”。人死后,家人将备好的棺材油漆好,富有人家所置棺木多为柏木的,其次是杉木的,要油三四遍漆。贫穷人家多是柳木的薄板棺材,外面只涂一层黑色,俗称“大头匣子”。入殓时,将棺材抬至灵床侧,数人将死者抬起,先将褥子、枕头移入棺内,再徐徐纳尸入棺。

  此时,家人再次用棉球沾酒为亡人净面,使死者闭眼合口,家人要忍悲,不能将眼泪落在亡人脸上。再将殉葬品放入棺内。民国以前的富有人家,多用金银珠宝作殉葬品;以后,用贵重物品作殉葬品的渐少。

  殉葬品放毕,随即盖棺下销,此时子女要在旁跪祈说:“爹(娘)!收钉!”不然有钉不易进之说。棺头用白铅油书写“某公讳某字某行几之灵柩”,在农村则只在棺头书写一白色或红漆的“福”字。清末,如生前有官职的,则用整幅红缎子,上面用白铅粉书写死者曾任的最高官衔,覆盖于棺。

  九、点主:入殓后,家人为亡者做一木制牌位,称“神主”。亦为后辈世代供祭的祖先牌位。官商富有之家,丧礼中,要举行隆重的书主、点主仪式。丧家先请人写好神主牌,神主牌约2寸宽6寸高,中间一行写“显考(妣)某某府君之神主”,旁写其生卒年月日和时辰,落款写“孝男某某奉祀”。

  所写的“主”字不点上面一点,留待“点主”人用珠笔点上。点主人,要请有名望的人士担任,但不能是曾任知府、知县等掌握过生杀之权的执法官吏,因避讳其曾在死囚名字上点珠点。点主时,由赞礼人唱词引导,由两位襄点大宾陪同点主人,用沾珠砂的毛笔点上“主”字上面的点。点毕,孝子要脱去孝袍,着素衣,身披红毡,跪叩致谢,设宴招待书主、点主和襄点大宾。

  十、开吊:开吊为停灵期内最大的丧礼。开吊日,亲友来灵前吊祭,称“吊丧”、“吊孝”。死者长子跪于灵前左侧答礼,诸子侄跪于右侧。“杖期生”(杖,是居丧期拿的棒;期,是一年之丧。期服用杖的称“杖期”;不用杖的称“不杖期”,如嫡子为庶母丧。

  “夫为妻服,如父母不在,亦为“杖期生”)或“期服弟”站于祭台上左方,“不杖期生”或“期服兄”站于祭台下右方,对吊客拱揖答谢。女眷跪伏棺的两旁,吊客吊祭时,即号啕齐哭。棺前设拜垫,济南有女吊客要先哭后行礼和男吊客行三叩头或三鞠躬礼的礼俗。

  开吊日需进行一至三天不等。此期间有账房专管收受“奠礼”,吊祭者多送烧纸、锡箔、祭帐等,亦有的送挽联、冥洋、冥钞等。40年代后,多是送现金。开吊期间,丧家雇用乐班吹奏哀乐,有的还请和尚、道士唪经,超度亡魂。

  十一、温锅:解放前,农村人家,一般在亡者下葬前一天夜里,家人带平底锅、柴草、食用油及和好的糕面团,到挖好的墓地前煎糕,俗称给亡者“温锅”。糕煎好后,带回家至灵前全家食用,谓之同亡者共吃最后一顿饭。此俗,解放后渐无。

  十二、发引:俗称“出殡”、“出丧”、“发丧”等,是埋葬死者前最后的丧礼。出丧有大丧、小丧之分。旧时,有专门承办出殡事宜的幡杠行。

  一般出丧的只用8人抬杠,数个吹鼓手奏丧乐。出大丧的则有16人抬杠,多名吹鼓手和数对仪仗,最大的丧要有24或32人抬杠,最多的有48或64人抬杠的,但不多见。仪仗中有成对的木制涂漆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和雪柳、素色旗帜等,有的仪仗队可摆出一公里地远。

4. 参加葬礼有什么礼节

要先行一揖礼,再跪下。

在行礼时都需要上奠,即在供桌前行礼,先行一揖礼,跪下,转接上奠所转物品。第一个为香:意为香火传递,禁断香。第二个为箸,意为衣食传承。第三个为三杯酒,意为长久,第三杯酒一定要洒与供桌前,祭天。之后对着灵牌叩一头,起身再行一揖礼。

行跪礼的最后一个头叩过之后并不能起身,要伏地大哭,自有旁边人拉起,串灵,破孝,礼毕,谢礼。

农村遵循死者为大的思想,是以平辈大多也行跪礼。

5. 出殡的礼节

三跪九叩,是中华民族传统之礼中的最高级别。白事三跪九叩礼的步骤,意思是一跪三叩,重复做三次,跪是双膝跪地,叩是头点地。

一、白事三跪九叩礼步骤。

三跪九叩礼,也叫三跪九拜,是古代传统礼节中最高的级别,普通情况之下,不会行此大礼。拜神时的三跪九叩礼,是先出左脚,叩头时手背向上。白事的三跪九叩礼,与拜神略有不同,为先出右脚,叩头时手心向上。

三跪九叩礼,就是一跪三叩,跪是双膝跪地,叩是头点地。白事行三跪九叩礼时,首先是行礼人用自己的脚步测量,从起步至灵柩的距离,而后才会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站立在起步位置,双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目视前方,准备起步。

2.起右脚,向前方迈八字大步,走三步,两脚平行自然分开与肩同宽,站立后目视前方,作揖一次。

3.手放下后,右手扶右膝先下跪,然后是左腿下跪,形成双膝下跪的姿势,双手向上分开与肩同宽,手心向内与头平齐。向下叩头一次,手与头同时落地,手心向上,放在头两边。

4.双手与肩宽和头平齐,连续叩头三次。之后,抬头挺胸,站起身来,先起左腿,后起右腿。至此,完成了走三步,一跪三叩头的礼仪。

5.接着,又是一轮开始。站在第三步的这个位置,迈右脚,向前走三步,重复做一跪三叩的动作。总共做三次,即三跪九叩。

6.最后一次结束,站立起来,向前迈三步到达灵堂前面,接过香和纸钱给逝者上香,叩头。

白事的真正大礼,是一个人的八跪二十四拜,最多的是两个人一起交叉,走8字形,合计是四十八拜。在三跪九叩的礼仪中,一般是逝者的至亲(女婿、妹夫、小舅子、侄子、侄女婿等)。

一跪三叩头,有的地方,还会增加一个变化,即每一次叩头前先作揖一次,有空手作揖,也有手持香作揖。这个时候的一跪三叩,实际是一跪、三作揖、三叩首。

6. 参加葬礼的规矩

年轻人的葬礼,属于少亡,多横死,或暴病亡,此种葬礼如去参加很不吉利,如非去不可,到葬礼处,可用手指在左掌心书,丁字,右掌心书写,甲字,或佩戴,佛,饰品,速去速回,方保无事。

不要穿红衣服,要黑色的,严肃着装最好穿黑白两色的正装

丧仪:视关系远近奉上用普通白色信封装的现金若干,此项可以视具体情况免除,但花圈一定要有,鲜花代替不了花圈

表情凝重

礼仪:首先必须守时。到达灵堂大门口放慢步伐,将花圈交给管事的人,进门之后先向死者遗像三鞠躬,然后对家人说几句安慰的话并奉上丧仪。其他则听从主事的安排。

年轻人的葬礼,属于少亡,多横死,或暴病亡,此种葬礼如去参加很不吉利,如非去不可,到葬礼处,可用手指在左掌心书,丁字,右掌心书写,甲字,或佩戴,佛,饰品,速去速回,方保无事。

葬礼礼仪是各民族传承下来的一种特殊文化,各个地区差距很大,就是 日照相隔数十里的村落,一些讲法和做法也不尽相同。对死者的处理方式。主要包括 安葬、殡仪、举哀等。除近现代才出现的非宗教性葬礼外,各种丧葬仪规均与宗教观念有关。



【本文地址】

公司简介

联系我们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专题文章
      CopyRight 2018-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